當前位置:首頁 » 日韓電影 » 韓國電影殘花影評
擴展閱讀
日本電影喪屍危機完整版 2025-04-05 05:16:19
歐美喜劇電影動畫電影 2025-04-05 05:16:10
爺爺和孫女感人外國電影 2025-04-05 05:16:10

韓國電影殘花影評

發布時間: 2025-04-04 12:40:45

① 《霸王別姬》500字觀後感影評

《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找了幾十年的霸王,卻一直沒找到。觀後感五下面是我為你們整理的《霸王別姬》500字觀後感影評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霸王別姬》觀後感一

影片開始以主人公對娘說的:「娘,天冷,水都凍冰了。"開始,即奠定了影片的悲涼基調。

主人公小蝶因為是妓院所生,不能留長久,所以被母親託付給了梨園行戲院,而主人公蝶衣的左手上多一根手指,戲院不肯收留,母親便在寒冷的冬天裡把他的臉蒙上,用菜刀切掉了那根多餘的手指。自此,蝶衣的戲院學戲成角兒之路開始。經過重重的磨練與打擊,蝶衣終於在內心底唱出了那句"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而他與師兄段小樓的配合也是天衣無縫,完美無缺,在京中可謂達到了無人能比的地步,程蝶衣與段小樓成了真正的角兒。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程蝶衣希望能與師兄唱一輩子的戲,而師兄段小樓卻深知戲非人生,眷戀紅塵,與妓院頭牌姑娘菊仙結為連理。入戲太深的程蝶衣卻一直認為菊仙是個潘金蓮。因為三人的微妙關系和當時的歷史環境(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和等),他們的《霸王別姬》也漸漸走上沒落的道路,二人風光不再.......

影片整體可以說從變和不變兩方面來談,程蝶衣曾對段小樓說「師傅教他們從一而終」,而他做到了,他和段小樓唱了一輩子的霸王別姬,從未變過;而段小樓卻從未停止變過,從一開始的年少輕狂和袁四爺較真是走五步還是走七步,到給袁四爺鞠躬哈腰請他幫忙,再到後來對程蝶衣的背叛和與昨日尚在溫存的結發妻子的極力撇清關系,都說明了他的變。

不瘋魔不成活的程蝶衣為了心中的霸王揮刀自刎,敢愛敢恨的菊仙為了他的絕情上吊自殺,一切都是因愛而起,因絕望而收........

《霸王別姬》觀後感二

寫寫霸王別姬的觀後感。

段小樓與程蝶衣小時候的名字為小石頭與小豆子。

師哥總是照顧師弟,在那個「集體宿舍」里,很是累,很是苦,但也有奔頭,因為將來又可能成角兒。

在這里主要想講講倆個人的性格。

首先師哥段小樓是個性格開朗,喜歡樂於助人,但心思卻沒有那麼縝密。

他的樂於助人也僅限於日常看的見的生活里,沒有想在思想上,想法上去改變或是幫助其他人。

段小樓的思想世界比較淺,所以比較容易快樂,也不屑其他人的眼光。

這是他們的徒弟小四搶了虞姬的角色,後來演霸王的師哥來給屋內失落的師弟認錯和勸阻時說的話。

「你也不出來看看,這世上的戲都唱到哪一出了。」

師哥段小樓適應著周圍的變化,而師弟程蝶衣卻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我才是你的虞姬。

所以我認為在這個片里演霸王的角色是師哥,所以才有人說程蝶衣應該是同性戀,我卻不這么認為。

我認為程蝶衣只是迷戀與執著,痴迷與虞姬這個受保護,受楚王掛念的這樣一個角色,

如果就算這個楚王不是師哥而是師姐,他也會一樣的痴迷。

按現在的話就是,虞姬的感情是在與楚王的感情世界裡,至於誰是楚王根本沒有關系。

其次小師弟程蝶衣則完全相反,雖然也是男孩,卻特別的安靜,他的思想世界裡很深也很窄。

別人說的一句話,裝在心裡幾十年都不會丟的那種。非常執著,活在自己的情感世界裡。

小時候段小樓說了一句,「霸王要有這把劍,早就把劉邦給宰了,當上了皇帝,那你就是正宮娘娘了。」

就是師哥隨口說的一句,程蝶衣卻一直記在心裡,當他看見袁有這把劍,也有意思贈與他的時候,無論其代價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

程蝶衣一直活著戲里,應了那句「不瘋魔,不成活」。

《霸王別姬》觀後感三

漢兵已掠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空房中,一時只剩虞姬那悲婉的叫聲。時間,彷彿被永遠定格在了這一刻。

「哈!想不到我項羽也會有今天!事到如今,我無顏再面對江東的父老鄉親,還有百姓們,都是我親信了劉邦呀!」說完,他久久地凝視著江面,目光如此涼。忽然,他抽出佩劍,反手一插,只見一股鮮血迸出,這個曾經稱霸一方,無比風光的漢子就此倒下了。

《霸王別姬》講述了一代霸主項羽難信劉邦,對他過於盲從,最後被劉邦設下埋伏,逼至江邊,絕望中自殺而死的故事。

看到最後那段描述項羽自殺的文字,我不禁痛吟一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而靜心細想,西楚霸王不正是死在了一條常識上嗎?他忽略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個最簡單的道理。假如他牢記這個常識,十年之後東山再起,八千兄弟之仇,百萬楚民之盼,不都可以完成了嗎?

我們再來看看那時利用常識的勝利者。

東漢末年,諸葛亮走出隆中,輔佐劉備,建立蜀國。而他的成功就在於善用常識。

君見城門大開,城內無兵,必以為有埋伏。這是常識,卻也是成敗的關鍵。諸葛亮彈琴城上而退十萬兵馬,就是利用這一點。一點小常識,使諸葛亮成為了不敗的王者。

忽視常識如殘花,必將凋零,利用常識如雄鷹,展翅高飛。盲從常識的人自掘墳墓,踐行常識的人錦途千里。

仰視藍天,我發現,成敗皆因常識!

《霸王別姬》觀後感四

看完《霸王別姬》,內心感觸頗深。在之後的幾個夜裡,我總會憶起"那個比煙花還要酸楚幻滅上千萬倍的江邊虞姬,在漫天風雨的歲月里回眸淺笑,清唱著君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的萬劫不復......"

小豆子在沒進戲園學唱戲的時候,生活的很凄慘,沒有被同齡人理解,十分缺愛,反而因母親的妓女形象遭到嘲笑鄙夷,本就脆弱不堪的小豆子更加痛苦,宣告著要與這妓女的恩斷義絕。要知道小豆子是十分渴望得到身份的認同,十分需要可以依偎的懷抱的。

就在這時,小石頭出現了,他以一個師兄的身份無時無刻都保護著自己,失去母親的小豆子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溫暖和尊重,他逐漸將對母愛的渴望轉移到了師兄身上。那是一種根深蒂固的依賴,沒有他活不了。

小豆子蝶衣自小便被灌輸「我本是女嬌娥」的論斷,漸漸長大的他也就慢慢接受了這個觀點,與師兄產生了霧里看花般的曖昧情愫。但師兄段小樓卻在現實中娶了妓女菊仙,在蝶衣看來這無疑是背叛了他們倆的感情。

當程蝶衣拿著苦苦找尋的劍來到段小樓的婚禮上,祈求對方回應昔日的誓言時,卻被那句「又不上台,拿劍干什麼」弄得無言以對,這一刻他的心碎了,對面的男人從來不曾理解他的愛與痛,唱思凡時沒有,被張公公蹂躪時沒有,入戲瘋魔時還是沒有,只有在此刻,他感覺萬念俱灰。

段小樓到底不是個霸王,他習慣了活在凡塵俗世中,演戲只是謀生的手段,戲罷就得抽身,然後娶妻生子,求一個安穩。而不像蝶衣,他把戲當做生活,戲外的他亦是戲內的他。

《霸王別姬》這部戲展現了人性的黑暗,所有人性的醜陋都曝光於眾,展現在熒屏上,令人感概悲傷。

《霸王別姬》觀後感五

戲園子的兄弟那麼多,而真正的角兒卻只有那麼一兩個,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當小賴子看到小豆子扛著刀面的抽打卻依舊一聲不吭時的那種硬漢氣息,他知道他輸了。

輸得一敗塗地,永遠也當不了角兒。所以他囫圇吞棗地吃掉了冰糖葫蘆,然後繫上根繩,踢開了凳子。

「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後受罪」片中的師傅這樣說的。

所以這非同一般的小豆子和小石頭自然在許多年後成了程老闆和段老闆。期間承受的壓力也定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到後來連段小樓扛不住世道的變革而開始賣西瓜,只留程老闆一人獨扛京戲的大旗。所以大概真正的角兒只有程老闆一人,而他的成長之路,也是踩著眾師兄弟隕落的身軀攀爬而上。

很多人說程蝶衣成了真女人真虞姬。但我覺得他當年可以扛住師傅的鞭打且一聲不吭,

多年後可以為救摯友而放下尊嚴為日本人唱戲,他真的是個漢子,一個錚錚鐵骨重情重義的漢子,雖然性取向被外界強硬扭曲,但雄渾風骨依舊是屹立不朽。

可就是這樣一位受人追捧,豪車出入,紅極一時的英雄,遭受著被生母拋棄,被太監強奸,被愛人出賣,他依舊咬牙堅持毫不妥協,他依舊不認命,因為他心裡有東西,有那種對霸王的執念。

他真的是個足以頂天立地的男人。

這讓我想起了最愛的《教父》,影片最後麥克下令殺死了自己的親生哥哥,他離開了心愛的妻子,必要時他也可以犧牲曾近忠誠過的夥伴,他為了家族的利益眥睚必報 不顧一切,拋開所有雜念,斬斷情絲,彼岸重生,只因為他心裡有振興家族的執念。

程蝶衣找了幾十年的霸王,卻一直沒找到。

十一年後,他終於找到了,就是那個曾經執著地唱著「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的自己。

所以他拔劍自刎,結束了虞姬的生命,活成了真正的霸王。

你想作英雄,怎麼不問問作英雄的代價。

戲園子的兄弟那麼多,而真正的角兒卻只有那麼一兩個,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當小賴子看到小豆子扛著刀面的抽打卻依舊一聲不吭時的那種硬漢氣息,他知道他輸了。

輸得一敗塗地,永遠也當不了角兒。所以他囫圇吞棗地吃掉了冰糖葫蘆,然後繫上根繩,踢開了凳子。

「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後受罪」片中的師傅這樣說的。

所以這非同一般的小豆子和小石頭自然在許多年後成了程老闆和段老闆。期間承受的壓力也定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到後來連段小樓扛不住世道的變革而開始賣西瓜,只留程老闆一人獨扛京戲的大旗。所以大概真正的角兒只有程老闆一人,而他的成長之路,也是踩著眾師兄弟隕落的身軀攀爬而上。

很多人說程蝶衣成了真女人真虞姬。但我覺得他當年可以扛住師傅的鞭打且一聲不吭,

多年後可以為救摯友而放下尊嚴為日本人唱戲,他真的是個漢子,一個錚錚鐵骨重情重義的漢子,雖然性取向被外界強硬扭曲,但雄渾風骨依舊是屹立不朽。

可就是這樣一位受人追捧,豪車出入,紅極一時的英雄,遭受著被生母拋棄,被太監強奸,被愛人出賣,他依舊咬牙堅持毫不妥協,他依舊不認命,因為他心裡有東西,有那種對霸王的執念。

他真的是個足以頂天立地的男人。

這讓我想起了最愛的《教父》,影片最後麥克下令殺死了自己的親生哥哥,他離開了心愛的妻子,必要時他也可以犧牲曾近忠誠過的夥伴,他為了家族的利益眥睚必報 不顧一切,拋開所有雜念,斬斷情絲,彼岸重生,只因為他心裡有振興家族的執念。

程蝶衣找了幾十年的霸王,卻一直沒找到。

十一年後,他終於找到了,就是那個曾經執著地唱著「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的自己。

所以他拔劍自刎,結束了虞姬的生命,活成了真正的霸王。

你想作英雄,怎麼不問問作英雄的代價。

② 格里菲斯的代表作有哪些

大衛·格里菲斯
大衛·格里菲斯(英文全名為David Llewelyn Wark Griffith,一般稱為D.W. Griffith,1875年1月22日出生,1948年7 月23日逝世),美國導演,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他是聯美製片公司4位創始人之一(其他3位分別為瑪麗·畢克馥、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查理·卓別林)。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和《黨同伐異》(Intolerance)。

早年經歷
格里菲斯出生在美國肯塔基州的鄉下的一個破落家庭,父親雅各布·格里菲斯(Jacob Griffith)是南北戰爭時期南方軍隊的上校。格里菲斯從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浪漫的英雄傳說,父親的言傳身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種族觀。父親所灌輸的感情偏見,由於格里菲斯熱愛維多利亞風格的詩篇,更得到了助長。他自幼熟讀勃朗寧、金斯利、丁尼生和胡德的作品。這令格里菲斯一直保持著浪漫的觀念和詩意情懷,有人評價格里菲斯的一些作品充斥著矯揉造作、甜言蜜語的情調和喋喋不休說教的特點,也就是說,他在創作中太容易動感情了。

17歲的格里菲斯在《路易士維爾信使報》擔任記者,並開始業余寫作劇本,在朋友的勸告下,加入巡迴劇團。他在演戲的同時沒有停止創作劇本和詩歌,但這些小作品很難得到發表。

學藝階段
格里菲斯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劇作家,1897年,格里菲斯取藝名勞倫斯·格里菲斯進入劇場從事表演和寫作,但結果並不理想。於是在1908年格里菲斯很不情願地加入了愛迪生公司,雖然申請的是編劇,但是埃德溫·S·波特(Edwin S. Porter)只給了他在影片Rescued from an Eagle's Nest的一個表演角色。出演了自己的第一個電影角色後,格里菲斯為了養家糊口,馬上又作為電影演員加盟Biograph公司。但是當時Biograph的生意並不景氣,已經欠銀行二十萬美元,平均每個影片只能賣出不到二十個拷貝,而它的導演又生病。於是Biograph主動要求格里菲斯當導演,並允諾如果不成功還可以回去當演員。格里菲斯拍攝第一部影片是《多莉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Dollie,1908年7月14日上映)。在Biograph的五年多時間里,格里菲斯製作了幾百部影片,直到《貝斯利亞女王》(Judith of Bethulia,1914)。這個階段,又通常稱為格里菲斯的學藝階段(apprenticeship),從時間上又可以1911年為界分為兩個小階段。在此以前,格里菲斯在兩次合同上堅持用自己的藝名「勞倫斯」,在第三次合同上,格里菲斯主動把Biograph給他的合同上的名字由勞倫斯改回了David Wark (D.W.),說明他已經改變了自己對電影的觀念,承認電影是一門藝術,並願意將自己的名字和這個行業聯系在一起。

③ 格里菲斯 的 代表作

美國默片時代的導演大衛-W-格里菲斯(1875—1848)作為電影藝術奠基人的地位舉世公認。讓電影與戲劇分家的他一生充滿戲劇色彩,這位大師品嘗的酸甜苦辣、經歷的榮辱沉浮連同他創造的各種電影表現手法,皆以諸多迂迴的形式在影壇上時隱時現。

一般說來,格里菲斯有兩部經典影片值得回顧:《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標志著一個大師的誕生,《黨同伐異》(1916)宣布了電影藝術的獨立。

《一個國家的誕生》是格里菲斯風雲際會、厚積薄發之作。孩提時父母膝下聽讀小說的美好回憶,成年後屢次轉行的無奈經歷,顛沛流離的演員生涯,不如人意的劇作體會,以及馳騁片場拍片400的導演經驗,皆化作他彌足珍貴的創作財富。在多方奔走組建公司,並融資成功之後,他看上了托馬斯-狄克遜的小說《同族人》,開始著手改編。於是,在票子、本子、班子都湊齊的製片環境下,格導雄心勃勃、意氣風發,奔赴片場,又開始拍片子。

1915年2月8日,是《一個國家的誕生》在美國首映的日子,也是格里菲斯終生難忘的日子。他沒想到這是一部身前身後最毀譽參半的影片,沒想到這是一部「票房春葯」般讓自己大紅大紫大發的影片。

影片公映後,美利堅舉國上下反響強烈,一片震驚,甚至在不少城鎮引發騷亂。社會各界各抒己見,新聞媒體大加關注。除少數種族主義分子之外,最主流的共識可歸納為:這是一部藝術上傑出,商業上成功,政治上反動的影片。用現在的話說,這部影片違反了「政治正確性」。

從故事情節上看,該片反映出格里菲斯黑白分明的種族觀念、南北對峙的地域情結。故事以美國歷史上的「重建時期」為界,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為「重建時期」之前的故事,描述了南方的白人莊主與黑人奴隸和諧共處、鋤禾耕種的田園生活。後半部「重建時期」表現錯綜復雜的南北矛盾、兵刃相見的種族沖突以及三K黨的貌似正義的暴力行為。

影片前後兩部分的強烈反差,透露出格里菲斯反對南北戰爭、反對解放黑奴的真實立場。該片的政治內容遭到大多數正義人士的否定,實屬情理之中。

《一個國家的誕生》在藝術上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就敘事的形式結構而言,該片再度證明格里菲斯善於融合狄更斯小說精華為己所用的功力。唯其如此,影片嚴謹明晰的敘事結構、生動形象的人物塑造和極富張力的鏡頭語言,深深地吸引著大批觀眾。正如影評家埃弗森在《美國電影史話》一書中指出的,「格里菲斯的所有影片都受狄更斯寫作風格的影響,整個文學性的交叉剪輯風格和相當稀奇古怪的巧合情節完全源於狄更斯」。

格里菲斯向小說借鑒敘事技巧的創作理念,在新浪潮主將弗朗索瓦·特呂弗那裡得到了強化。特呂弗坦陳自己執導影片《槍擊鋼琴師》、《朱爾和吉姆》的靈感完全來自那些讓他欣喜若狂的小說。他認為:「電影是一門講究構造的藝術,它和文學是緊密相聯的。其中的各種角色就和小說中塑造的各種人物一樣,是生氣勃勃和情感強烈的。而當我導演一部片子時,我的雄心就是要使它和長篇小說一樣。」

如果說《一個國家的誕生》是格里菲斯展現才華、創造票房的代表作,那麼,《黨同伐異》則是格里菲斯回應他人指責、進行自我申辯之作,當然也是他電影藝術的頂峰。

格里菲斯用河流向人形容《黨同伐異》的故事,具有視聽效果,符合他創立的電影語言:「四個故事在開始時是四條分別從山上流下來的河流,它們分散地緩慢而平靜地流著;隨後它們逐漸接近,愈流愈快;到最後它們匯合成一股驚心動魄、情感奔流的急流。」

格里菲斯曾用8個小時影像演繹這幾句話。影片的主題是「人類從不容異己到寬容的進化」,共有四個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域的故事闡述這個主題。四個故事中的核心故事是「現代故事」《母與法》,另三個隱喻故事作為陪襯,分別是基督故事、法國故事、巴比倫故事。選擇這幾個不同時空的故事是為了強化主題的普遍意義。

格里菲斯獨創平行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將四個故事同時展開、交叉出現、形成對比,其中有三個故事用了「最後一分鍾營救」的敘事模式,增強了故事的戲劇張力感,這一模式仍是各類電影特別是懸疑驚悚電影的法寶之一。

20年代,《黨同伐異》被蘇俄「庫里肖夫實驗室」逐格研究,啟發了庫里肖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導演,經由理論與實踐,創立了蒙太奇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