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歐美大片 » 美國八大電影公司
擴展閱讀
老電影郭德綱 2025-01-11 14:55:49
鴨鴨陪你看電影 2025-01-11 14:55:13

美國八大電影公司

發布時間: 2021-05-23 23:32:50

『壹』 好萊塢有哪幾大電影公司

"好萊塢"一詞往往直接用來指美國的電影工業,由於美國許多著名電影公司設立於此,故經常被與美國電影和影星聯系起來,好萊塢是世界聞名的電影中心,每年在此舉辦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則是世界電影的盛會 。好萊塢不僅是全球時尚的發源地,也是全球音樂電影產業的中心地帶,擁有著世界頂級的娛樂產業和奢侈品牌,引領並代表著全球時尚的最高水平。

還有其他各種大大小小的公司,總體來說能進好萊塢的電影公司就已經很不錯,你們覺得還有什麼大的電影公司呢?歡迎大家一起留言討論哦

『貳』 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分別是

少了米高梅—聯美公司。好萊塢在1990年代之前叫好萊塢7大電影公司,獅門影業1990年代才楸起的。而且頂峰娛樂屬於獅門影業的,聯美屬於米高梅的。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是華納兄弟,索尼,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迪士尼,環球,米高梅和後起之秀獅門影業。

『叄』 美國電影公司怎麼排名的

作為世界上影視娛樂行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美國的電影公司為世界創造出數量眾多、質量精良的影視作品,也因此建立了不少知名電影公司。電影公司多,相互之間的比較就不會少,電影公司基本上以票房和口碑作為排名。

迪士尼影業

迪士尼的影響范圍可以說是全世界,相比於其他電影公司,迪士尼專注動畫片。簡單來說,大家熟悉的《白雪公主》、《花木蘭》等等電影都是出自迪士尼之手,畫面精良老少皆宜。因為電影本身的特殊性,所以電影周邊不少版權也很多,業務領域廣泛。此外全世界還有相關的主題公園,節假日很多小朋友會與家人一塊前往遊玩,經濟效益高。另外說一句,這家公司很重視版權,每年依靠版權都賺了不少錢,基本上與之打版權官司,就不會贏。

除開這些公司,美國還有很多電影公司。排名這種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就像是電影每個人都可以產生自己的理解。電影公司排名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這些公司能夠保持初心,在往後的日子裡繼續拍攝各類經典的影視作品,讓觀眾有更好的視覺體現和享受。

『肆』 美國六大電影公司分別是

真正稱的上「大」的目前也就只有6家了,也就是美國電影協會(MPAA)目前的6個成員:索尼影業(Sony/Columbia)(包括米高梅(MGM/UA)),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迪斯尼(Disney/Buena Vista)、華納(Warner Bros.)、派拉蒙(Paramount)、環球(Universal)。

『伍』 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的代表作品是什麼

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成立於1935年5月,由默片時代的大公司福斯電影公司和20世紀影片公司合並而成,是30-40年代好萊塢8家大電影公司之一。當時公司擁有導演E.劉別謙、E.卡善、O.普雷明格等人,並擁有不少受觀眾歡迎的電影明星,如S.鄧波兒、L.楊、H.方達、G.佩克等,他們曾拍攝了一些有一定質量的影片。這一時期,公司生產的影片樣式不一,藝術質量也參差不齊,但影片的技術質量都比較高。 t940年J.福特為公司導演的《怒火之花》可作為藝術與技術質量俱佳的例子。從50年代開始,美國電影業進入衰退時期。該公司為了與新興的電視抗衡,曾致力於研究寬銀幕在商業上的應用。1953年9月16日根據聖經故事改編拍攝的寬銀幕故事片《長袍》在紐約羅克亞影院上映,這第一部寬銀幕故事片不僅是該公司成立以來最賺錢的影片,也是電影從默片進入有聲片以來在技術上的一次突破。60年代,攝制了美國電影史上成本空前的影片《克婁巴特技》(1963,一譯《埃及艷後》),遭到失敗。1972年又推出《海神號遇險記》,開創了泛濫於70年代的災難片樣式。70年代後期,該公司拍片很少。1981年大石油商M.戴維斯買下了這家公司。 華納兄弟影業公司 (Warner Bros.)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1923年4月由華納4兄弟創建。當時總部設在紐約,製片廠設在好萊塢附近的伯班克。華納兄弟1917年開始在紐約從事電影的發行放映業務,建立華納公司攝制影片是業務的擴展。1925年接管維泰葛拉夫製片公司,並於1927年攝制、發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影片《爵士歌手》,從而使華納公司於30年代初進入了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的行列。華納公司在30年代以拍攝強盜片、歌舞片和傳記片著稱,尤以E.G.魯賓遜、J.賈克奈、H.鮑嘉等人主演的強盜片最有觀眾。傳記片中也有不少受歡迎的作品,如P.茂尼主演的《左拉傳》(1937)等。華納的影片一般都比較樸素、緊湊,成本也較低,其主題都或多或少與30年代初發生的美國經濟危機有聯系。50年代美國電影蕭條時期,華納把財力轉向製作電視系列片。6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地採用向獨立製片人投資的製片方式。它成功地拍攝了《窈窕淑女》(1964)、《誰害伯弗吉尼亞.沃爾夫》(1966)、《邦妮和克萊德》(1967)等。1967年加拿大發行電視片的七藝公司買下了華納公司,改名為華納—七藝公司。兩年後,華納—七藝公司又轉讓到一個大企業集團金尼全國服務公司手中,改組為華納交流公司。這個公司經營的業務范圍甚廣,製片和發行影片僅是其中的一個項目。 哥倫比亞影業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Corp.)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1920年,原來在環球影片公司工作的H.科恩、J.科恩兩兄弟和J.布蘭特在好萊塢成立了一家攝制喜劇短片的小公司,名叫CBC電影銷售公司。1924年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公司,並於30年代發展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這主要是由於H.科恩的精明強乾和公司導演F.卡普拉的創作才能起了作用。卡普拉在公司工作10年,拍攝了不少頗受歡迎的喜劇,其中包括《一夜風流>(1934)、《弟斯先生進城》(1936)、《史密斯先生上華盛頓>(1939)等。50年代,哥倫比亞公司開始採用對獨立製片人和導演資助的辦法拍攝影片。公司先後資助一些頗有名氣的導演人拍片,如:S.施皮格爾、D.里恩、O.普雷明格、E.卡善、R.羅森和F.齊納曼,拍出了不少質量高、影響大的影片,如《生於昨天》(1950)、《永垂不朽》(1953)、《在江邊》(1954)、《桂河大橋》(1957)、《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猜猜誰來吃晚餐》(1967)等。50-60年代的美國電影危機年代,哥倫比亞公司通過它的子公司銀幕珍品公司向電視台出售公司以前的舊片並為電視台攝制電視片,成為好萊塢最早與電視結合的大公司之一。1968年公司改組,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工業公司,下屬兩個主要分支機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和銀幕珍品公司,繼續從事對獨立製片的投資、電視片攝制和新興的錄像帶工業。80年代該公司附屬於美國可口可樂公司。 派拉蒙影業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Inc.)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 A.楚柯爾在1912年創立名演員公司,J.L.拉斯基於1913年建立傑西.拉斯基故事片公司。1916年上述兩家製片公司合並成立名演員—拉斯基公司。次年,新公司兼並了12家製片公司;以後再把派拉蒙影片發行公司也並了過來,遂於1927年改名為派拉蒙—名演員—拉斯基公司。1930年又兼並了擁有多家影院的帕布利克斯公司,再改公司名為派拉蒙帕布利克斯,逐步發展成為好萊塢的大公司。1930年公司由於領導層的矛盾與經營不善被紐約聯邦地區法院宣布破產,1935年重新組織成立了派拉蒙影業公司。新公司生產了一系列由 M.魏斯特、B.克羅斯貝、B.霍甫、D.拉摩、G.古柏和 C.考爾白等人主演的賺錢影片而再次興起。當時公司的導演有J.von斯登堡,E.劉別謙和R.馬莫里安等。公司在40年代發掘吸收了不少新人,如A.萊德、V.萊克、B.蘭開斯特、K.道格拉斯等人。導演有B.懷爾德、P.斯特吉斯。公司在40年代最賺錢的影片是《與我同行》。50—60年代,派拉蒙和其他大公司一樣受到美國影業蕭條的打擊,影片產量下降,收入減少。1966年石油資本集團購買了派拉蒙,使其成為海灣與西方石油公司的一家子公司。隨著70年代美國電影業的復興,派拉蒙攝制了《教父》(一、二集)、《油脂》、《周末狂歡》等票房價值很高的影片,公司逐年有盈餘,並於1978年達到了創紀錄的數字。 環球影片公司(Universal Picture Co.) 電影製片公司。1912年美國獨立電影公司的老闆C.萊默爾把他的公司和N.鮑爾斯等六七家小電影公司合並,組成環球影片公司,在30—40年代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萊默爾於1914年在好萊塢北面建起了攝影棚和供拍外景用的場地,命名為環球城。1915年3月環球城正式啟用;當年生產影片250部。30-40年代生產了大量低成本影片,其中大多是西部片、音樂片、恐怖片和滑稽片。如B.卡洛夫主演的恐怖片,D.竇萍主演的音樂片,B.阿博和L.卡斯特洛主演的滑稽片,都有很高的票房價值,贏利頗豐。在它的產品中,象《西線無戰事》(1930)那樣的嚴肅作品極少。1946年環球公司和國際影片公司合並為環球國際公司。1952年德卡唱片公司購得了環球國際公司的大部分股票之後,恢復了舊名。以後該公司又歸美國音樂公司(MGA)所有,直到80年代。50年代一改過去大量攝制低成本片的做法,採取少拍片以提高技術質量的方針。同時採用資助獨立製片人拍攝影片的方法,其中不乏成功之作,如《斯巴達克斯》(1960)。60年代,公司集中全力提供電視片和供電視放映的影片。同時還把環球城作為好萊塢的一個旅遊中心向旅遊者開放而利潤倍增。70年代攝制了頗有影響的《美國風情畫》(1973)以及該公司歷史上獲利最多的娛樂影片《大白鯊》(1975)。 米高梅公司 (Metro-Goldwyn-Mayer) 電影公司。1924年5月17日,美國洛氏公司的老闆M.洛把該公司所屬的米特羅影片公司和高爾溫影片公司、L.B.梅耶製片公司合並,組成米高梅公司。30年代好萊塢鼎盛時期,米高梅公司是最大的電影公司,每年要生產40—50部影片。米高梅在這一時期擁有美國最受觀眾歡迎的影星和導演,影星如G.嘉寶、C.蓋博、J.哈羅、S.屈賽、R.泰勒、J.克勞馥、N.希拉等等,導演如E.von斯特勞亨、K.維多、F.朗格、G.顧柯、V.弗萊明等等。從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米高梅攝制了數以百計的影片,除了少數影片如《塊肉餘生》、《叛艦喋血記》(1935)、《茶花女》(1939)、《忠勇之家》(1942)、《雙城記》等之外,90%為平庸之作,內容淺薄、脫離現實,往往千篇一律地以虛構的故事、美滿的結尾,配上受觀眾歡迎的大明星和較高的攝制技巧去招徠觀眾。米高梅公司日復一日地象工廠生產工業品的流水裝配線那樣大量生產這種影片,為好萊塢贏得「夢幻工廠」的「美名」出了大力。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米高梅曾一度以拍攝大場面歌舞片為重點,生產了幾部頗有特色的歌舞片,如《雨中曲》(1952)等。50年代美國電影業發生危機,到60年代初該公司連年虧損,影片產量逐年下降,到70年代初至80年代每年只拍三、四部影片。70年代初,美國拉斯韋加斯的大資本家K.克科里安買下了米高梅公司。新的主管人員把米高梅公司的道具服裝等統統拍賣出去,並把資金投入拉斯韋加斯、里諾等賭城的房地產、旅館業和其他能獲利的方面。到70年代末米高梅公司又再度繁榮,但製片卻只是這個公司的廣泛業務范圍之一,1981年米高梅公司出資買下聯美公司,改名為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 迪斯尼(Disney) 不管好萊塢八大金剛如何風起雲涌,假如缺少迪斯尼這只小老鼠,「黃金時代」也會變得不完整。迪斯尼,它代表著無論你我都無法忽視的片種——動畫片。可以說,在電影最早的九十年裡,迪斯尼是動畫片的另一個代名詞。 年輕貧窮的畫工,發現了一隻偷吃自己食物的老鼠,於是靈感大發,接下來就是米老鼠的誕生,電影巨頭的崛起……其實米老鼠的誕生本沒那麼奇妙,沃爾特·迪斯尼也遠非白手起家的熱血青年。促使他和哥哥羅伊在1923年正式脫離無產階級,建立「迪斯尼兄弟動畫製作公司」的動力,不是追求電影夢幻的理想,也不是骨子裡涌動的美國拓荒精神,而是一次生意失敗的血淚教訓。 沃爾特·迪斯尼想像力和執行能力已然天才,他對於手繪動畫藝術的投入和耐心,更是那些拍攝劇情片的大製片人無法相比的。他講的是善惡分明的童話故事,畫風也集中體現一種純美、理想、祥和的氣氛。他設計大團圓的喜慶結尾,一切都不背離好萊塢的規章制度(在經過內部修正之後,影片的最大尺度不外乎河馬跳大腿舞)。在美國接連遭受經濟危機和戰爭威脅的年代,就是這么一位勤奮、積極、主流的大孩子,用《白雪公主》、《小飛象》、《木偶奇遇記》、《小鹿斑比》溫暖了美國人的心。 迪斯尼公司一共獲得了29個奧斯卡獎和數百個其他獎項。50年代,當八大公司日趨低迷,沃爾特·迪斯尼卻帶著自己的電影公司首先殺出升天:迪斯尼最早拍攝電視片搞電視台,又在洛杉磯和佛羅里達建立了迪斯尼樂園。電影的魅力第一次延伸到娛樂行業的各個層面,迪斯尼也從一隻小老鼠變成了強大的迪斯尼帝國。30年裡,小老鼠一蹦一跳地走自己的路,雖然時有坎坷,卻比好萊塢八大金剛跑得更快更敏捷。它在小聲哼著一支歌:歡樂就是財富。 在卡通世界與Disney競爭,失敗者比比皆是。從90年代開始,Disney的動畫形象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米老鼠和唐老鴨等老面孔,而是樹立了許多嶄新的動畫形象,各大競爭者只能望而興嘆。1992藉助《天方夜談》的名篇《阿拉丁》,Disney開始重新崛起,並擴大自己的知名度。隨後1994年的《美女與野獸》、《風中奇緣》等均受到人們的歡迎,而《獅子王》一片更是確立了它在動畫領域的霸主地位。當然,Disney也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1995年的《101斑點狗》,1998年的《蟲蟲危機》以及《花木蘭》,Disney的視野不斷拓寬,使得人們一提起美國動畫片就於Disney聯系起來。也許,Disney天生就是美國動畫的代名詞。 夢工場影業(DreamWorks) 當夢工場在1995年成立之後,迅速站穩了腳跟。從1997年的《阿米斯泰德號》開始,夢工場就開始充當掘墓人德角色,它要打破各大影廠對市場的壟斷地位。1998年《天地大沖撞》、《拯救大兵瑞恩》均戰績不俗,夢工場初步創立了自己大製作的優勢。而《小蟻雄兵》和《埃及王子》的誕生證明夢工場要與Disney在動畫領域一爭長短也許現在還單薄了點,但日後它會強大得令對手顫抖不以。

『陸』 美國八大電影公司老闆都是猶太人

美國八大電影公司簡介:

1、華納(Warner Brothers Movies)

華納兄弟影業公司(Warner Bros.)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1923年4月由華納4兄弟創建。當時總部設在紐約,製片廠設在好萊塢附近的伯班克。華納兄弟1917年開始在紐約從事電影的發行放映業務,建立華納公司攝制影片是業務的擴展。1925年接管維泰葛拉夫製片公司,並於1927年攝制、發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影片《爵士歌手》,從而使華納公司於30年代初進入了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的行列。華納公司在30年代以拍攝強盜片、歌舞片和傳記片著稱,尤以E.G.魯賓遜、J.賈克奈、H.鮑嘉等人主演的強盜片最有觀眾。傳記片中也有不少受歡迎的作品,如P.茂尼主演的《左拉傳》(1937)等。華納的影片一般都比較樸素、緊湊,成本也較低,其主題都或多或少與30年代初發生的美國經濟危機有聯系。50年代美國電影蕭條時期,華納把財力轉向製作電視系列片。6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地採用向獨立製片人投資的製片方式。它成功地拍攝了《窈窕淑女》(1964)、《誰害伯弗吉尼亞.沃爾夫》(1966)、《邦妮和克萊德》(1967)等。1967年加拿大發行電視片的七藝公司買下了華納公司,改名為華納—七藝公司。兩年後,華納—七藝公司又轉讓到一個大企業集團金尼全國服務公司手中,改組為華納交流公司。這個公司經營的業務范圍甚廣,製片和發行影片僅是其中的一個項目。

著名的《黑客帝國》系列、《蝙蝠俠》系列、《哈利波特》系列、《終結者》系列、《史酷比》系列、《選美小姐》系列,其他代表作還有《人工智慧》、《貓女》、《特洛伊》,湯帥《最後的武士》……

2、哥倫比亞三星(Columbia Tristar )

哥倫比亞影業公司(Columbia Pictures Corp.)

1920年,原來在環球影片公司工作的H.科恩、J.科恩兩兄弟和J.布蘭特在好萊塢成立了一家攝制喜劇短片的小公司,名叫CBC電影銷售公司。1924 年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公司,並於30年代發展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這主要是由於H. 科恩的精明強乾和公司導演F.卡普拉的創作才能起了作用。卡普拉在公司工作10年,拍攝了不少頗受歡迎的喜劇,其中包括《一夜風流>(1934)、《弟斯先生進城》(1936)、《史密斯先生上華盛頓》(1939)等。50年代,哥倫比亞公司開始採用對獨立製片人和導演資助的辦法拍攝影片。公司先後資助一些頗有名氣的導演人拍片,如:S.施皮格爾、D.里恩、O.普雷明格、E.卡善、R.羅森和F.齊納曼,拍出了不少質量高、影響大的影片,如《生於昨天》 (1950)、《永垂不朽》(1953)、《在江邊》(1954)、《桂河大橋》(1957)、《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猜猜誰來吃晚餐》 (1967)等。50-60年代的美國電影危機年代,哥倫比亞公司通過它的子公司銀幕珍品公司向電視台出售公司以前的舊片並為電視台攝制電視片,成為好萊塢最早與電視結合的大公司之一。1968年公司改組,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工業公司,下屬兩個主要分支機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和銀幕珍品公司,繼續從事對獨立製片的投資、電視片攝制和新興的錄像帶工業。80年代該公司附屬於美國可口可樂公司。1989年,被索尼公司所收購。

部分代表作:《愛國者》《霹靂嬌娃》《最終幻想》《蜘蛛俠》《極限特工系列》《絕密飛行》《佐羅傳奇》《2012》等。

3、20世紀福斯(20th Century Fox)

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 (20th Century-Fox Film Co.)

成立於1935年5月,由默片時代的大公司福斯電影公司和20世紀影片公司合並而成,是30-40年代好柒塢8家大電影公司之一。當時公司擁有導演E.劉別謙、E.卡善、O.普雷明格等人,並擁有不少受觀眾歡迎的電影明星,如S.鄧波兒、L楊、H.方達、G.佩克等,他們曾拍攝了一些有一定質量的影片。這一時期,公司生產的影片樣式不一,影片的技術質量都比較高。

1940年J.福特為公司導演的《怒火之花》可作為藝術與技術質量俱佳的例子。從50年代開始,美國電影業進入衰退時期。該公司為了與新興的電視抗衡,曾致力於研究寬銀幕在商業上的應用。1953年9月16日根據聖經故事改編拍攝的寬銀幕故事片《長袍》在紐約羅克亞影院上映,這第一部寬銀幕故事片不僅是該公司成立以來最賺錢的影片,也是電影從默片進入有聲片以來在技術上的一次突破。60年代,攝制了美國電影史上成本空前的影片《埃及艷後》(1963),遭到失敗。1972年又推出《海神號遇險記》,開創了泛濫於70年代的災難片樣式。1985年,被傳媒大亨默多克所收購。

4、派拉蒙(ParamountMotion Pictures)

派拉蒙影業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Inc.)

1912年的7月14號,一個名叫阿道夫·楚克的年輕人,在好萊塢附近租下了一個簡陋的馬棚,開始電影拍攝工作——這里就是後來的「派拉蒙電影公司」。

20世紀30年代,派拉蒙的規模逐漸擴大,成為與米高梅、二十世紀—福克斯和華納兄弟等齊名的好萊塢8大「電影巨頭」之一。40年代到50年代初,派拉蒙出品了一系列經典佳作,包括:《公民凱恩》、《龍鳳配》、《與我同行》等,以及與希區柯克合作的《精神病患者》、《後窗》、《眩暈》等等。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派拉蒙和眾多好萊塢電影公司一起經受了經濟大蕭條的打擊,影片產量大大減少。60年代末,隨著美國經濟的復甦,派拉蒙以一部真實感人的《愛情故事》告別了好萊塢華麗輕浮的歌舞片時代,也為美國電影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派拉蒙電影公司進入其電影拍攝的「黃金時期」——不僅推出了青春歌舞片《油脂》和《周末狂歡夜》,戰爭片《壯志凌雲》,還有《星際旅行》、《印第安那·瓊斯》和《教父》等經典系列。

從1994年到2004年,派拉蒙在雪莉・蘭辛的管理下,進入了又一個興盛期,出品了《勇敢的心》、《阿甘正傳》、《泰坦尼克號》(與二十世紀福克斯共同出資)、《碟中諜》、《變臉》、《楚門的世界》和《拯救大兵瑞恩》這些名片,但派拉蒙也是好萊塢大公司中最不擅長開發系列電影的,只有《星際旅行》、《碟中諜》和《古墓麗影》寥寥幾套系列電影。2005年年底,派拉蒙收購了夢工廠,不過,這筆交易中並不包含夢工廠最能賺錢的部門——夢工廠動畫,但對於這派拉蒙來說,這仍舊意義重大,因為2004年前後,派拉蒙似乎迷失了方向,出品的電影很少有重磅炸彈級別的,而作為製片人的斯蒂文・斯皮爾伯格正好能為派拉蒙帶來一批獲利重大的項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變形金剛》。

5、環球(Universal Pictures)

環球影片公司(UniversalPicture Co.)

1912年美國獨立電影公司的老闆C.萊默爾把他的公司和N.鮑爾斯等六七家小電影公司合並,組成環球影片公司,在30—40年代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

萊默爾於1914年在好萊塢北面建起了攝影棚和供拍外景用的場地,命名為環球城。1915年3月環球城正式啟用;當年生產影片250部。30-40年代生產了大量低成本影片,其中大多是西部片、音樂片、恐怖片和滑稽片。如B.卡洛夫主演的恐怖片,D.竇萍主演的音樂片,B.阿博和L.卡斯特洛主演的滑稽片,都有很高的票房價值,贏利頗豐。在它的產品中,象《西線無戰事》(1930)那樣的嚴肅作品極少。1946年環球公司和國際影片公司合並為環球國際公司。1952年德卡唱片公司購得了環球國際公司的大部分股票之後,恢復了舊名。以後該公司又歸美國音樂公司(MGA)所有,直到80年代。50年代一改過去大量攝制低成本片的做法,採取少拍片以提高技術質量的方針。同時採用資助獨立製片人拍攝影片的方法,其中不乏成功之作,如《斯巴達克斯》(1960)。 60年代,公司集中全力提供電視片和供電視放映的影片。同時還把環球城作為好萊塢的一個旅遊中心向旅遊者開放而利潤倍增。70 年代攝制了頗有影響的《美國風情畫》(1973)以及該公司歷史上獲利最多的娛樂影片《大白鯊》(1975)。
部分代表作:《諜影重重系列》《速度與激情系列》《木乃伊系列》《媽媽咪呀》《卑鄙的我》《美國派系列》《BJ單身日記》等。

6、新線(New Line Cinema )

新線是1967年就成立的一家獨立製片發行公司,以面對美國高校發行歐洲及本土低成本恐怖片為主,1979年進入製片業,投資拍攝低成本恐怖片。1990年通過向FOX購買其不敢發行的香港嘉禾電影《忍者神龜》並大獲成功後,成為有廣泛影響的獨立電影發行公司。1993年新線被電視巨頭特納收購,因特納控股時代華納,因此新線隨即被並入時代華納集團,但新線的原總裁謝伊當年在被特納收購時仍持有新線主要股權,並且享有公司的自主經營權,所以新線目前雖然同屬時代華納集團,但其電影經營與集團內部的其他電影公司並無相關。最著名莫過於《指環王》系列了,其他還有《七宗罪》《刀鋒戰士》等。
7、米高梅(MGM Motion Pictures )

1924年5月17日,美國洛氏公司的老闆M.洛把該公司所屬的米特羅影片公司和高爾溫影片公司、L.B.梅耶製片公司合並,組成米高梅公司。30年代好萊塢鼎盛時期,米高梅公司是最大的電影公司,每年要生產40—50部影片。米高梅在這一時期擁有美國最受觀眾歡迎的影星和導演,影星如G.嘉寶、C.蓋博、J.哈羅、S.屈賽、R.泰勒、J.克勞馥、N.希拉等等,導演如E.von斯特勞亨、K.維多、F.朗格、G.顧柯、V.弗萊明等等。從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米高梅攝制了數以百計的影片,除了少數影片如《塊肉餘生》、《叛艦喋血記》(1935)、《茶花女》(1939)、《忠勇之家》 (1942)、《雙城記》等之外,90%為平庸之作,內容淺薄、脫離現實,往往千篇一律地以虛構的故事、美滿的結尾,配上受觀眾歡迎的大明星和較高的攝制技巧去招徠觀眾。米高梅公司日復一日地象工廠生產工業品的流水裝配線那樣大量生產這種影片,為好萊塢贏得「夢幻工廠」的「美名」出了大力。40年代末到 50年代初,米高梅曾一度以拍攝大場面歌舞片為重點,生產了幾部頗有特色的歌舞片,如《雨中曲》(1952)等。50年代美國電影業發生危機,到60年代初該公司連年虧損,影片產量逐年下降,到70年代初至80年代每年只拍三、四部影片。70年代初,美國拉斯韋加斯的大資本家K.克科里安買下了米高梅公司。新的主管人員把米高梅公司的道具服裝等統統拍賣出去,並把資金投入拉斯韋加斯、里諾等賭城的房地產、旅館業和其他能獲利的方面。到70年代末米高梅公司又再度繁榮,但製片卻只是這個公司的廣泛業務范圍之一,1981年米高梅公司出資買下聯美公司,改名為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今年,MGM被以索尼為首的國際財團出資48億美元收購.

2010年10月29日,米高梅的債權人通過望遠鏡影業的合並方案 望遠鏡影業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加里-巴爾博(Gary Barber)和羅傑-伯恩鮑姆(Roger Birnbaum)將成為米高梅董事會新一任董事會主席和首席執行官。 2010年11月3日,米高梅正式申請破產,他們願意通過交出公司所有權來償還超過40億美元的債務。公司的股東們是在債主們投票通過之後作出的這個決定。

8、華特迪斯尼(Walt Disney Studios)

華特·迪斯尼於1901年12月5日出生於美國芝加哥市。沃爾特.迪斯尼以40美元起家,為人類開創了「動畫世界」,「迪斯尼」這個「兒童娛樂王國」從此經久不衰:兒童影視娛樂產品風靡全球,游樂園步入歐亞,專賣店每天吸引2.5億顧客。去年該公司盈利250多億美元,總資產超過436億美元。

在卡通世界與Disney競爭,失敗者比比皆是。從90年代開始,Disney的動畫形象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米老鼠和唐老鴨等老面孔,而是樹立了許多嶄新的動畫形象,各大競爭者只能望而興嘆。1992藉助《天方夜談》的名篇《阿拉丁》,Disney開始重新崛起,並擴大自己的知名度。隨後1994年的《美女與野獸》、《風中奇緣》等均受到人們的歡迎,而《獅子王》一片更是確立了它在動畫領域的霸主地位。當然,Disney也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1995年的《101斑點狗》,1998年的《蟲蟲危機》以及《花木蘭》,Disney的視野不斷拓寬,使得人們一提起美國動畫片就於Disney聯系起來。也許,Disney天生就是美國動畫的代名詞。

夢工廠(Dreamworks)

公司始建於1994年10月,三位創始人分別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代表DreamWorks SKG中的「S」),傑弗瑞·卡森伯格(代表DreamWorks SKG中的「K」)和大衛·格芬(代表DreamWorks SKG中的「G」)夢
工廠的產品包括電影、動畫片、電視節目、家庭視頻娛樂、唱片、書籍、玩具和消費產品。動畫方面夢工
廠是唯一能與迪士尼抗衡的電影公司 製作的動畫包括《埃及王子》,《怪物Shrek》,《小馬精靈》,《辛巴達七海傳奇》,《小雞快跑》《馴龍記》等。

『柒』 美國八大影視公司是什麼

好萊塢八大影業公司

  1. 華納兄弟公司

  2. 米高梅電影公司

  3. 派拉蒙影業公司

  4. 哥倫比亞影業公司

  5. 環球影片公司

  6. 聯美電影公司

  7. 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

  8. 迪士尼電影公司

『捌』 美國的八大製片公司是什麼

1、華納(Warner Brothers Movies)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1923年4月由華納4兄弟創建。當時總部設在紐約,製片廠設在好萊塢附近的伯班克。華納兄弟1917年開始在紐約從事電影的發行放映業務,建立華納公司攝制影片是業務的擴展。1925年接管維泰葛拉夫製片公司,並於1927年攝制、發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影片《爵士歌手》,從而使華納公司於30年代初進入了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的行列。華納公司在30年代以拍攝強盜片、歌舞片和傳記片著稱,尤以E.G.魯賓遜、J.賈克奈、H.鮑嘉等人主演的強盜片最有觀眾。傳記片中也有不少受歡迎的作品,如P.茂尼主演的《左拉傳》(1937)等。華納的影片一般都比較樸素、緊湊,成本也較低,其主題都或多或少與30年代初發生的美國經濟危機有聯系。50年代美國電影蕭條時期,華納把財力轉向製作電視系列片。6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地採用向獨立製片人投資的製片方式。它成功地拍攝了《窈窕淑女》(1964)、《誰害伯弗吉尼亞.沃爾夫》(1966)、《邦妮和克萊德》(1967)等。1967年加拿大發行電視片的七藝公司買下了華納公司,改名為華納—七藝公司。兩年後,華納—七藝公司又轉讓到一個大企業集團金尼全國服務公司手中,改組為華納交流公司。這個公司經營的業務范圍甚廣,製片和發行影片僅是其中的一個項目。

著名的《黑客帝國》系列、《蝙蝠俠》系列、《哈利波特》系列、《終結者》系列、《史酷比》系列、《選美小姐》系列,其他代表作還有《人工智慧》、《貓女》、《特洛伊》,湯帥《最後的武士》……
2、哥倫比亞三星(Columbia Tristar )
1920年,原來在環球影片公司工作的H.科恩、J.科恩兩兄弟和J.布蘭特在好萊塢成立了一家攝制喜劇短片的小公司,名叫CBC電影銷售公司。1924 年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公司,並於30年代發展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這主要是由於H. 科恩的精明強乾和公司導演F.卡普拉的創作才能起了作用。卡普拉在公司工作10年,拍攝了不少頗受歡迎的喜劇,其中包括《一夜風流>(1934)、《弟斯先生進城》(1936)、《史密斯先生上華盛頓》(1939)等。50年代,哥倫比亞公司開始採用對獨立製片人和導演資助的辦法拍攝影片。公司先後資助一些頗有名氣的導演人拍片,如:S.施皮格爾、D.里恩、O.普雷明格、E.卡善、R.羅森和F.齊納曼,拍出了不少質量高、影響大的影片,如《生於昨天》 (1950)、《永垂不朽》(1953)、《在江邊》(1954)、《桂河大橋》(1957)、《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猜猜誰來吃晚餐》 (1967)等。50-60年代的美國電影危機年代,哥倫比亞公司通過它的子公司銀幕珍品公司向電視台出售公司以前的舊片並為電視台攝制電視片,成為好萊塢最早與電視結合的大公司之一。1968年公司改組,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工業公司,下屬兩個主要分支機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和銀幕珍品公司,繼續從事對獨立製片的投資、電視片攝制和新興的錄像帶工業。80年代該公司附屬於美國可口可樂公司。1989年,被索尼公司所收購。

部分代表作:《愛國者》《霹靂嬌娃》《最終幻想》《蜘蛛俠》《極限特工系列》《絕密飛行》《佐羅傳奇》《2012》等。

3、20世紀福斯(20th Century Fox)
成立於1935年5月,由默片時代的大公司福斯電影公司和20世紀影片公司合並而成,是30-40年代好柒塢8家大電影公司之一。當時公司擁有導演E.劉別謙、E.卡善、O.普雷明格等人,並擁有不少受觀眾歡迎的電影明星,如S.鄧波兒、L楊、H.方達、G.佩克等,他們曾拍攝了一些有一定質量的影片。這一時期,公司生產的影片樣式不一,影片的技術質量都比較高。

1940年J.福特為公司導演的《怒火之花》可作為藝術與技術質量俱佳的例子。從50年代開始,美國電影業進入衰退時期。該公司為了與新興的電視抗衡,曾致力於研究寬銀幕在商業上的應用。1953年9月16日根據聖經故事改編拍攝的寬銀幕故事片《長袍》在紐約羅克亞影院上映,這第一部寬銀幕故事片不僅是該公司成立以來最賺錢的影片,也是電影從默片進入有聲片以來在技術上的一次突破。60年代,攝制了美國電影史上成本空前的影片《埃及艷後》(1963),遭到失敗。1972年又推出《海神號遇險記》,開創了泛濫於70年代的災難片樣式。1985年,被傳媒大亨默多克所收購。
4、派拉蒙(ParamountMotion Pictures)
1912年的7月14號,一個名叫阿道夫·楚克的年輕人,在好萊塢附近租下了一個簡陋的馬棚,開始電影拍攝工作——這里就是後來的「派拉蒙電影公司」。

20世紀30年代,派拉蒙的規模逐漸擴大,成為與米高梅、二十世紀—福克斯和華納兄弟等齊名的好萊塢8大「電影巨頭」之一。40年代到50年代初,派拉蒙出品了一系列經典佳作,包括:《公民凱恩》、《龍鳳配》、《與我同行》等,以及與希區柯克合作的《精神病患者》、《後窗》、《眩暈》等等。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派拉蒙和眾多好萊塢電影公司一起經受了經濟大蕭條的打擊,影片產量大大減少。60年代末,隨著美國經濟的復甦,派拉蒙以一部真實感人的《愛情故事》告別了好萊塢華麗輕浮的歌舞片時代,也為美國電影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派拉蒙電影公司進入其電影拍攝的「黃金時期」——不僅推出了青春歌舞片《油脂》和《周末狂歡夜》,戰爭片《壯志凌雲》,還有《星際旅行》、《印第安那·瓊斯》和《教父》等經典系列。

從1994年到2004年,派拉蒙在雪莉・蘭辛的管理下,進入了又一個興盛期,出品了《勇敢的心》、《阿甘正傳》、《泰坦尼克號》(與二十世紀福克斯共同出資)、《碟中諜》、《變臉》、《楚門的世界》和《拯救大兵瑞恩》這些名片,但派拉蒙也是好萊塢大公司中最不擅長開發系列電影的,只有《星際旅行》、《碟中諜》和《古墓麗影》寥寥幾套系列電影。2005年年底,派拉蒙收購了夢工廠,不過,這筆交易中並不包含夢工廠最能賺錢的部門——夢工廠動畫,但對於這派拉蒙來說,這仍舊意義重大,因為2004年前後,派拉蒙似乎迷失了方向,出品的電影很少有重磅炸彈級別的,而作為製片人的斯蒂文・斯皮爾伯格正好能為派拉蒙帶來一批獲利重大的項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變形金剛》。

5、環球(Universal Pictures)
1912年美國獨立電影公司的老闆C.萊默爾把他的公司和N.鮑爾斯等六七家小電影公司合並,組成環球影片公司,在30—40年代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

萊默爾於1914年在好萊塢北面建起了攝影棚和供拍外景用的場地,命名為環球城。1915年3月環球城正式啟用;當年生產影片250部。30-40年代生產了大量低成本影片,其中大多是西部片、音樂片、恐怖片和滑稽片。如B.卡洛夫主演的恐怖片,D.竇萍主演的音樂片,B.阿博和L.卡斯特洛主演的滑稽片,都有很高的票房價值,贏利頗豐。在它的產品中,象《西線無戰事》(1930)那樣的嚴肅作品極少。1946年環球公司和國際影片公司合並為環球國際公司。1952年德卡唱片公司購得了環球國際公司的大部分股票之後,恢復了舊名。以後該公司又歸美國音樂公司(MGA)所有,直到80年代。50年代一改過去大量攝制低成本片的做法,採取少拍片以提高技術質量的方針。同時採用資助獨立製片人拍攝影片的方法,其中不乏成功之作,如《斯巴達克斯》(1960)。 60年代,公司集中全力提供電視片和供電視放映的影片。同時還把環球城作為好萊塢的一個旅遊中心向旅遊者開放而利潤倍增。70 年代攝制了頗有影響的《美國風情畫》(1973)以及該公司歷史上獲利最多的娛樂影片《大白鯊》(1975)。
部分代表作:《諜影重重系列》《速度與激情系列》《木乃伊系列》《媽媽咪呀》《卑鄙的我》《美國派系列》《BJ單身日記》等。
6、新線(New Line Cinema )

新線是1967年就成立的一家獨立製片發行公司,以面對美國高校發行歐洲及本土低成本恐怖片為主,1979年進入製片業,投資拍攝低成本恐怖片。1990年通過向FOX購買其不敢發行的香港嘉禾電影《忍者神龜》並大獲成功後,成為有廣泛影響的獨立電影發行公司。1993年新線被電視巨頭特納收購,因特納控股時代華納,因此新線隨即被並入時代華納集團,但新線的原總裁謝伊當年在被特納收購時仍持有新線主要股權,並且享有公司的自主經營權,所以新線目前雖然同屬時代華納集團,但其電影經營與集團內部的其他電影公司並無相關。最著名莫過於《指環王》系列了,其他還有《七宗罪》《刀鋒戰士》等。
7、米高梅(MGM Motion Pictures )

1924年5月17日,美國洛氏公司的老闆M.洛把該公司所屬的米特羅影片公司和高爾溫影片公司、L.B.梅耶製片公司合並,組成米高梅公司。30年代好萊塢鼎盛時期,米高梅公司是最大的電影公司,每年要生產40—50部影片。米高梅在這一時期擁有美國最受觀眾歡迎的影星和導演,影星如G.嘉寶、C.蓋博、J.哈羅、S.屈賽、R.泰勒、J.克勞馥、N.希拉等等,導演如E.von斯特勞亨、K.維多、F.朗格、G.顧柯、V.弗萊明等等。從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米高梅攝制了數以百計的影片,除了少數影片如《塊肉餘生》、《叛艦喋血記》(1935)、《茶花女》(1939)、《忠勇之家》 (1942)、《雙城記》等之外,90%為平庸之作,內容淺薄、脫離現實,往往千篇一律地以虛構的故事、美滿的結尾,配上受觀眾歡迎的大明星和較高的攝制技巧去招徠觀眾。米高梅公司日復一日地象工廠生產工業品的流水裝配線那樣大量生產這種影片,為好萊塢贏得「夢幻工廠」的「美名」出了大力。40年代末到 50年代初,米高梅曾一度以拍攝大場面歌舞片為重點,生產了幾部頗有特色的歌舞片,如《雨中曲》(1952)等。50年代美國電影業發生危機,到60年代初該公司連年虧損,影片產量逐年下降,到70年代初至80年代每年只拍三、四部影片。70年代初,美國拉斯韋加斯的大資本家K.克科里安買下了米高梅公司。新的主管人員把米高梅公司的道具服裝等統統拍賣出去,並把資金投入拉斯韋加斯、里諾等賭城的房地產、旅館業和其他能獲利的方面。到70年代末米高梅公司又再度繁榮,但製片卻只是這個公司的廣泛業務范圍之一,1981年米高梅公司出資買下聯美公司,改名為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今年,MGM被以索尼為首的國際財團出資48億美元收購.

2010年10月29日,米高梅的債權人通過望遠鏡影業的合並方案 望遠鏡影業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加里-巴爾博(Gary Barber)和羅傑-伯恩鮑姆(Roger Birnbaum)將成為米高梅董事會新一任董事會主席和首席執行官。 2010年11月3日,米高梅正式申請破產,他們願意通過交出公司所有權來償還超過40億美元的債務。公司的股東們是在債主們投票通過之後作出的這個決定。
8、華特迪斯尼(Walt Disney Studios)

華特·迪斯尼於1901年12月5日出生於美國芝加哥市。沃爾特.迪斯尼以40美元起家,為人類開創了「動畫世界」,「迪斯尼」這個「兒童娛樂王國」從此經久不衰:兒童影視娛樂產品風靡全球,游樂園步入歐亞,專賣店每天吸引2.5億顧客。去年該公司盈利250多億美元,總資產超過436億美元。

在卡通世界與Disney競爭,失敗者比比皆是。從90年代開始,Disney的動畫形象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米老鼠和唐老鴨等老面孔,而是樹立了許多嶄新的動畫形象,各大競爭者只能望而興嘆。1992藉助《天方夜談》的名篇《阿拉丁》,Disney開始重新崛起,並擴大自己的知名度。隨後1994年的《美女與野獸》、《風中奇緣》等均受到人們的歡迎,而《獅子王》一片更是確立了它在動畫領域的霸主地位。當然,Disney也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1995年的《101斑點狗》,1998年的《蟲蟲危機》以及《花木蘭》,Disney的視野不斷拓寬,使得人們一提起美國動畫片就於Disney聯系起來。也許,Disney天生就是美國動畫的代名詞。

『玖』 好萊塢的八大電影製作公司是哪八家

米高梅
派拉蒙
哥倫比亞
華納
環球
20世紀福克斯
聯美
雷電華
這是最標準的答案!!

『拾』 好萊塢的七大電影公司是哪幾個

我們經常所聽說的美國電影業8家大公司,它們包括5家較大的影片公司,即派拉蒙(組建於1914)、20世紀福斯(始建於1915,合並於1935)、米高梅(合並於1924)、華納兄弟(1923)和雷電華(1928);3家較小的公司,即環球(1912)、哥倫比亞(1924)和聯美(1919)。當然現在的格局已發生著一些變化
1、環球電影製片公司(Universal),1912年美國獨立電影公司的老闆C.萊默爾把他的公司和N.鮑爾斯等六七家小電影公司合並,組成環球影片公司,在30—40年代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 環球影片給我的感覺就是大氣、硬派。《侏羅紀公園》系列恐龍的強悍;壯漢「岩石」約翰遜飾的《蠍子王》和《毀滅戰士》的強壯;《盜墓迷城》的神秘;《透明人》的神奇;《綠巨人》的無奈;還有《金剛》猩猩的渴望;當然還有喜劇系列《美國派》 ……
2、20世紀福克斯電影製片公司(20th Century Fox),香港稱為二十世紀霍氏公司(英文名稱:20th Century Fox),是美國的電影公司,成立於1935年5月。福克斯的科幻片簡直讓我著迷。《星球大戰系列》就是最經典,電影史上的神話啊;《決戰猩球》是我上大學看的第一部片,此後就迷上了看電影;《X戰警》系列總覺得夠酷;《機械公敵》簡直酷斃了,也讓我對威爾·史密斯這個黑人帥小伙有了更深的認識;《後天》、《異形大戰鐵血戰士》簡直是無法想像的,也來了。《機器人歷險記》,哈哈,太逗了,真過癮那。《虎膽龍威》系列讓我看足了布魯斯·威利斯的風采,還有李連傑的《龍之吻》、帥哥奧蘭多·布魯姆的《天國王朝》、布拉德·皮特和安吉麗娜·朱莉的《史密斯夫婦》、還有女主角是舒淇的《非常人販》……
3、華納兄弟電影製片公司(Warner bros),1923年4月由華納4兄弟創建。當時總部設在紐約,製片廠設在好萊塢附近的伯班克。華納兄弟1917年開始在紐約從事電影的發行放映業務,建立華納公司攝制影片是業務的擴展。華納兄弟似乎總那麼的有恆心。有好些是系列片耶。著名的《黑客帝國》系列、《蝙蝠俠》系列、《哈利波特》系列、《終結者》系列、《史酷比》系列、《選美小姐》系列,其他代表作還有《人工智慧》、《貓女》、《特洛伊》,湯帥《最後的武士》……
4、派拉蒙電影製片公司(Paramount),楚柯爾在1912年創立名演員公司,J.L.拉斯基於1913年建立傑西.拉斯基故事片公司。1916年上述兩家製片公司合並成立名演員—拉斯基公司。次年,新公司兼並了12家製片公司;以後再把派拉蒙影片發行公司也並了過來,遂於1927年改名為派拉蒙—名演員—拉斯基公司。1930年又兼並了擁有多家影院的帕布利克斯公司,再改公司名為派拉蒙帕布利克斯,逐步發展成為好萊塢的大公司。1930年公司由於領導層的矛盾與經營不善被紐約聯邦地區法院宣布破產,1935年重新組織成立了派拉蒙影業公司。派拉蒙電影帶給人的總是深深的感覺,忘記不了。《教父》系列的經典之作;湯帥哥的《碟中諜》系列,那招牌動作和背景音樂至今忘記不了;《古墓麗影》系列勞拉扮影者安吉麗娜•朱莉,我永不忘懷;《勇敢的心》最能讓我震撼的對自由的追求,勵志的《鐵血教練》其他還有《世界大戰》...
5、米高梅電影製片公司[MGM(Metro-Goldwyn-Mayer)],1924年5月17日,美國洛氏公司的老闆M.洛把該公司所屬的米特羅影片公司和高爾溫影片公司、L.B.梅耶製片公司合並,組成米高梅公司。30年代好萊塢鼎盛時期,米高梅公司是最大的電影公司,每年要生產40—50部影片。1981年米高梅公司出資買下聯美公司,改名為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呵呵,對於米高梅影片,最有印象也是唯一印象的就是《007》系列,曾經花了2天把20集全部看完。這個系列估計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記下他們:《01勇破神秘島》、《02勇破間諜網》、《03金手指》、《04霹靂彈》、《05雷霆谷》、《06女王密使》、《07金剛鑽》、《08生死關頭》、《09金槍人》、《10海底城》、《11太空城》、《12最高機密》、《13八爪魚》、《14雷霆殺機》、《15黎明生機》、《16殺人執照》、《17黃金眼》、《18明日帝國》、《19末日危機》、《20擇日再死》。如《新聞聯播》般永不變的開場和音樂。
6、哥倫比亞影業公司(Columbia Pictures Corp.),1920年,原來在環球影片公司工作的H.科恩、J.科恩兩兄弟和J.布蘭特在好萊塢成立了一家攝制喜劇短片的小公司,名叫CBC電影銷售公司。1924年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公司,80年代該公司附屬於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好片不斷的影片公司。《愛國者》美國版「逼上樑山」;《霹靂嬌娃》「溫柔一刀」;《最終幻想》「沒有真人的電影」;《蜘蛛俠》使得「漫畫再現」;《極限特工》簡直NB到家了;《絕密飛行》的超級震撼;還有《佐羅傳奇》的「牛仔+美女」……
7、新線(New line)這個公司的製作非常精良。最NB莫過於《指環王》系列了,其他還有《七宗罪》《刀鋒戰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