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歐美老片 家庭倫理 放映於1967年至1974年之問,電影里有黑白電視機,小兒子在教會學校學習
歐美老人家庭用的放196年1978年電影有什麼電視劇我覺得還是有很多種的。
⑵ 好看的歐美電影,讓人回味無窮的那一種。
大家都說的夠全了
《肖申克的救贖》男人必看的勵志影片
《阿甘正傳》教導所有的人要去寬容別人,傻就是福氣
《辛德勒的名單》震撼人心的歷史、充滿感染力的攝影和傑出的演員
《拯救大兵瑞恩》最真實反映戰爭和人性的超級巨作
《教父》經典黑幫片,有此作品,其他同類一概低頭
《禁閉島》電影完全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結局可以不是一種
《萬能鑰匙》一部到最後才能看懂的電影,結局絕對是亮點
《七磅》看了別哭啊,威爾史密斯演感人的片子的確太感人
⑶ 求一部外國理論片男主是硬漢,訓練女主,還在車頂啪,幫女主教訓她男友
說的應該是外國倫理片吧!不過這個劇情確實沒有看過,幫不到你。其他的硬漢題材的電影可以看看施瓦辛格史泰龍,他們拍的經典電影。
⑷ 美國電影的電影理論
長期以來,美國只把電影看作是娛樂手段,把好萊塢當成生產故事和幻想的工廠,因此首先注意影片的商業價值。但是,70年代前後,美國電影學術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1967年,在華盛頓和洛杉磯兩地成立了美國電影研究院(AFI)。電影資料館遍布全美,其中重要的有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羅切斯特的伊斯曼電影數據館、華盛頓國會圖書館、伯克利太平洋電影資料館等。8大影片公司於60年代先後解體或轉產之後,影片和檔案大量捐贈給上述資料館和各大學的電影研究中心,對研究本國電影傳統、保護本國電影文物起著很大作用。
60年代後期以後,美國的專業電影製作和理論教育有了發展。許多綜合大學里陸續設置了電影學院、電影系或專業,著名的有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電影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的影劇系和紐約大學的電影製作、電影理論、影劇劇作 3個系。只就電影理論學科來說,獲得電影博士學位的人數由60年代中期的 200人激增至2000人。各種理論研究機構和學會的發展,各種電影學術性刊物(如《美國電影》、《電影季刊》、《廣角》、《電影雜志》)的繁榮,為美國電影研究提供了條件。
⑸ 外國倫理 電影有哪些
搏擊俱樂部,達芬奇密碼,古墓麗影,沉默的羔羊,(很值得推薦)漢尼拔,(很值得推薦)紅龍,(很值得推薦)—————他們是三部曲蝴蝶效應1,(很值得推薦)記憶碎片,穆荷蘭大道,七宗罪,人骨拼圖,(很值得推薦)少年漢尼拔,生死時速,天羅地網,通緝犯,偷天陷阱
⑹ 給我介紹幾部歐美電影
什麼是權力?當一個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這不叫權力,這叫正義。而當一個人同樣犯了罪,皇帝可判他死也可以不判他死。於是赦免了他。這就叫權力。
——《辛德勒名單》
辛德勒是一位德國人,也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利用德國的戰爭,誘逼猶太人投資,再僱傭廉價的猶太人做工,在這讓充滿了殺戮與硝煙的年代大賺了一筆錢。但當他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而不僅僅是個人的財富之後,他開始用戰爭期間賺來的金錢買下一個個必遭集中營厄運的猶太人:卓斯納、維恩、羅斯納、費佛堡、費雪、夏法、伍蘭克、霍洛維茲……最後,倖存的猶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顆金牙,也是他們戰後僅存的唯一的財富所有,為辛德勒鑄成了一枚戒指,並在上面刻了一句猶太法典上的希伯萊經文:「救一條命等於救全世界。」辛德勒哽咽地說:「我花掉了太多錢……我本可以……這輛車——十條命……這枚胸——兩條命……」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
――《阿甘正傳》
阿甘的智商只有可憐的75,但阿甘腦袋裡的世界卻是令我們意想不到的世界。他代表的似乎更多的是一種刻意自我矮化的美國精神,笨拙但努力,只要活著便竭盡全力。他周遊著歷史,自己也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他見證著一切,自己也變成了一切中的一份子。奔跑,奔跑,不停的奔跑,似乎已經成為了阿甘超然物外的精神體現。他就如一片羽毛,飛舞出自己的天空。
阿甘的青春里似乎沒有什麼遺憾,因為他很少回頭來估計自己的損失,對於他的人生,也許可以用兩段話來概括,"生命在於運動""永不停止嘗試!"
從前有個人對我說,別要任何附屬品,在你的生命中,不應該有任何你不能在三十秒內拋棄的東西。
——《盜火線》
警察與賊天生就是一對冤家,而他就是一個警察,他就是一個賊。他說:我不能任由你們縱橫霸道我終將為你們送葬。他說:我一定等到最後。兩個男人的故事是不乏溫暖的。
他們註定要在這個傷心的城市裡展開追逐的游戲,天生註定他們就背負了不同的使命,這讓他們只能各走各的,然後決一死戰。
電影中,劫匪之一基斯的妻子被警察拘禁變成誘餌,當基斯看見閣樓妻子,他的愛人卻含著淚擺了擺手讓他趕快走,那一刻基斯那種放不下的神情讓人過目難忘。
要麼忙著生存,要麼趕著去死!人總是要做點什麼的……
——《肖申克的救贖》
這是一個關於囚徒的故事。因為被誣告謀殺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年輕的銀行家安迪被法庭宣判終生監禁,在壁壘森嚴中,對自由的渴望時時刻刻磨礪著他的意志。「希望是人類最美好的擁有,只要自己不放棄,希望就會永遠相伴相隨」。安迪很認真地對幾個好友說出這樣的話,換來瑞的沉默,過了片刻,瑞才緩慢地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然後,瑞沒有再抬頭看安迪一眼,他離開了飯桌,安迪則靜靜地目送他離開。鏡頭上搖,看見鐵窗外令人神往的天空……安迪始終沒有放棄用自我救贖去尋雜自己的精神家園,他似乎始終在自由信念的引導下,在這不可逾越的高牆內,用自己的意志進行著艱苦的抗爭,於是,他用了19 年的時間,挖開了一條常人幾乎要挖600年的隧道,他在500尺的糞坑中匍匐前進,魔鬼的黑暗與上帝的光芒如同壓在一層薄紙的兩端,而安迪知道,他所嚮往的海水與天空已經近在咫尺,他終於用自己對黑暗制度的背叛與追求自由的理想締造了一個現代的神話。
上帝會把我們身邊最好的東西拿走,以提醒我們得到的太多。
——《四根羽毛》
史詩式電影《四根羽毛》原本是一部描述榮譽與恐懼的英國文學名著,從1920年始已被六次搬上銀幕。故事講述的是1898年英國與蘇丹開戰,一名即將新婚的貴族軍官哈利在接到開赴北非的命名後,懷著莫名的恐懼在出征前的一晚決定退役。這一舉動在民族主義高漲的英國上流社會掀起巨大波瀾。他的未婚妻和三位朋友一道,扔給他代表著恥辱和藐視的四根羽毛。四根羽毛分別象徵著「自由、祖國、榮譽和激情(Freedom、Country、Honor、 Passion)」四種價值被臨陣退逃者拋棄。哈利四處流浪之後決定獨自前往北非,他化裝為阿拉伯人,在沙漠戰役中經歷磨難,克服恐懼,最終將他淪陷敵手的朋友一一救出。在故事中一名職業軍人的命運與個人的榮辱形成了鮮明的比照,它讓人們驚訝地發現,剝離英雄尊貴的外衣,裸露與陽光下的竟然也只是一顆世俗的心。
都市求生法則第一條——遇到危險的時候不要喊救命而要喊失火了!
——《七宗罪》
人性本惡似乎一直是西方價值體系與文化觀念的主流。在電影里,七罪、七罰、七次下雨、故事發生在七天,甚至結局也被那個高深莫測的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時,無處不在的「7」彷彿一道蛛網暗示著觀眾:它是承載宿命的罪與罰。在自私、貪婪、充滿慾望的大都市裡,上帝曾發動過洪水來洗滌人類的靈魂,而那個罪犯卻似乎只想用鮮血來召喚那宿命的審判。
據說,「Seven」西方的在宗教上是個神秘的數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上帝用七天造亞當,取出亞當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個頭的火龍(《啟示錄》第十二章第三節寫道:「有一條大紅龍,七頭,也戴著冠冕……」
千萬不要恨你的敵人,這會影響你的判斷力。
——《教父》
冷靜的法則與狂熱的慾望似乎永遠都是孿生的兄弟。哈耶克曾說,在這樣一個社會里,法律只具有「形式規則」
的作用,任何人都不可能確定地藉此形式規則來達到自己的目標。但是教父卻似乎是可以自由遊走其間的駭客,只需要用很簡單的一段代碼,就可以催生出一個巨大的病毒。規則在他們的手中只是用來束縛凡人的工具,而只有「利己」才是最終目的。他們以自己所信奉的方式來決定取捨,以彌補法律在自由社會下的不足。
維托.科利昂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構建一個以宗教為掩護的家族,當然,這個家族裡,維托.科利昂有他的信仰,那就是他從來都是不動聲色地來貫徹他的主義。
道德似乎在這里變成了遮羞布,而手段才是決定一切的發家之路……
——《天堂電影院》
這是一部溫情的電影,每個畫面都可以帶你在記憶里翻山越嶺。
一位母親正因遠方的兒子而憔悴。她那多年前離家的兒子現已是羅馬著名的導演。兒子回來了,他是來參加老放映員也是他最重要朋友的葬禮的。
在他的童年時代,村民們都喜歡到鎮上的「天堂電影院」里看電影。慢慢的,還是小男孩的也與老放映員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再後來,小男孩在一場膠片引起的火災中救了老放映員,老放映員的眼睛已經什麼都看不到了,小男孩當上了放映員。後來男孩長大了,他愛上了一個女孩,但結果女孩與家人搬走了。男孩接受了老放映員的勸告,遠走他鄉。
三十年後,成名的Salvatore回來參加老放映員的葬禮。老放映員給他留了一份禮物,那是當初被鎮上的神甫勒令剪掉的吻戲膠片,每一場吻戲,每一場吻戲如走馬燈般在寬大的
選擇生命,選擇工作,選擇終身職業,選擇家庭,選擇 xxxx大電視,選擇洗衣機,選擇汽車,選擇CD機,選擇健康,選擇膽固醇和牙醫保險,選擇樓宇按揭,選擇買第一所房子,選擇你的朋友,選擇分期付款的三件套西裝,星期天傻乎乎收看無聊電視,邊看邊吃零食,選擇苟延殘喘,選擇在老人院尿床,在像你這樣的傢伙面前丟臉……
——《猜火車》
「我們生活的世界,就像一個垃圾場」,如果說何勇的高亢是一種醒著的痛,那麼馬克的憤怒更像是一種被麻醉後的蘇醒。
這是一場醞釀於青春期的暴動,一種叫揭竿而起的反骨,一次不願意回家,只願在冷冷的街燈下孤獨游盪的叛逆。
這電影彷彿有一種呼喊,要麼砸碎這萬惡的社會做一個徹頭徹尾的混蛋,要麼完全的融入其中,當一個隨波逐流的傻蛋。
他們尋找著他們自己的生活,用大麻或者鈔票去咒罵周遭的一切,你也說不清他們是睡著的,還是醒著的,「土豆」說:「時裝在變,音樂在變,迷幻葯在變,一切都在變。」
馬克終於「醒悟」,在出賣朋友後,大笑著撲入那個他曾經鄙視的世界。這也許只是一個開始,也許是一次結束,但影片早就已經告訴我們:當馬克鑽進那個骯臟的抽水馬桶,一個新的世界就已經誕生了。
世界上總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樂。
——《愛瑪》
根據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愛瑪》是英國與美國1996年聯合出品的彩色片。
影片以愛瑪·伍德豪斯這一漂亮、聰明、性格開朗的年輕女子為主角並充作穿線人物,通過諸多男女之間的愛情、婚姻關系,向觀眾闡述了兩個觀點:
其一,婚姻應該建立在感情基礎上。其二,成功的婚姻必須門當戶對。
但什麼是愛情呢?在一部瑞典電影中,有兩個男人互相談論女人,A對B說:別傻了,她們根本不需要愛,她們需要的只是重視,獨一無二的重視。大仲馬曾說,其實世界本沒有快樂與痛苦的區別,有的只是一種狀態和另一種狀態的比較!死去的人不會欺騙我們。
自由就是這么來的可奴隸也是這么來的。
——《勇敢的心》
事實證明,人民的自由並不是靠法學家們精心編纂的字眼或者君主們大發善心而得到的。自由對於無產者來說,失去的是鎖鏈,得到的卻是整個世界。《勇敢的心》以恢弘的手臂描繪了壓迫與自由之間那種劍拔弩張的對抗,這種對抗大多是不能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他更多的是來自於社會結構的矛盾。
對於一個努力來說,自由的含義也許僅僅意味著他的脊樑不必再受到鞭撻,他可以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威廉·華萊士其實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種「天賦人權」,哪怕流干鮮血。這種精神令人敬畏。但時代的先行者們往往只能用眼睛洞穿那幾百年後的變遷,因為醒來得太早,他們大多鬱郁而不得志。在教條主義盛行的中世紀提倡自由意志,就如伽利略發現地球是圓的。威廉·華萊士追求的意義就在於,雖然註定失敗,但畢竟觸痛了那根神經。
蒼蠅不會恐懼,蒼蠅也不會感到羞恥......蒼蠅也不喜歡政治......"。
――《蒼蠅》
這部帶有科幻味道的電影曾該片被評為有史來最惡心的影片之一,故事講述的是一位科學家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將有機物分解後異地合成的實驗。就在這位科學家拿自己進行試驗時,一隻蒼蠅混進了容器,合成的結果是科學家有了一個蒼蠅頭,而蒼蠅有了一個人頭。這種驚世駭俗的想像力加上一定的科學理論當做證明,顯然引起了人們心底深處的恐慌。而在另一個世界,重組一個自我,似乎更像是對什麼才是生命的本質作出的深刻探討,哪怕它的形式有點讓人無法接受。而對生活的思考,對政治的深刻理解,則更像是一個寓言故事。
據說鎮壓斯巴達克斯的大奴隸主蘇拉在涉足政治以前是個心地善良的青年,古希臘傳記作家普盧塔克在他的《希臘名人比較列傳》中說,年輕時的蘇拉天真活潑,臉上掛著笑容,極富同情心,常常會因為同情而潸然淚下。然而到了後來,他卻變得殘酷無情。盡管他以權力和榮譽會敗壞人性為由譴責過分地佔有權力和榮譽,但是他並不努力去限制自己的權力欲和榮譽感,而是拚命地去追求。他不僅使自己在追求權力榮譽時變得殘酷無情、喪盡天良與人性,也使他的競爭者們變得殘酷無情、喪盡天良與人性。
所以路易斯?博洛爾說,政治使人變得罪惡。
當你年輕時,以為什麼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時候,你可能又覺得其實人生並沒有所謂的答案。
――《墮落天使》
殺手將在明天死去,愛情只是寂寞的慰籍,《墮落天使》似乎只想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這世界沒有你真正要的堅持。
生活就像我們上小學時候的算術題:有一個水池N立方米,進水管每小時進水A立方米,出水管每出水B立方米,請問什麼時候水池是滿的呢?沒有任何一個公式可以計算生活。成年以後的你就會明白,進水管是你得到的人生體驗,出水管是你消耗的青春,而這個水池永遠不會注滿,它代表不可能完美的人生,裡面是空虛、掙扎與茫然。但是我們終究還是要面對!
我們要學會珍惜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因為,這每一天的開始,都將是我們餘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們即將死去。
--《美國美人》
中產階級的萊斯特.伯哈姆已經活不到一年了,雖然現在還看不出什麼跡象。
他就著在那個繁華的美國,一個溫暖而安靜的市郊,他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卡羅琳和一個未成年的女兒珍妮。該有的都有了,可他的家庭並不象外人看到的那麼幸福。他的工作沒有成就,他厭倦了他所做的一切,終於有一天,當萊斯特遇上了剛做完中學籃球賽拉拉隊的珍妮和安吉拉時,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麗深深地打動,心中的那種久已死去的感覺好象又重新的復燃了,他的生活也慢慢開始發生了變化,中年的他落入了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愛情幻想中,事態逐漸地向著十分有趣卻無法預料的方向發展......
也許並不是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幻想而變得有意義,但起碼它讓我們珍惜生命中的另外一種意義
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可能不,愛一個人需要付出嗎?是的!而且是無怨無悔的!――《天使之城》
塞思是洛杉磯上空的一位天使,他終日奔走於生死之間,目睹著人間的悲歡離合。這天,他來到一家醫院,可惜他來晚了一步,接受心臟外科手術的病人已死在了手術台上。主刀大夫瑪吉?瑞絲認為這是她的責任,她失去了自信,精神也一下垮了。塞思決定留下來幫助瑪吉戰勝精神上的危機。而在這個過程中,他愛上了美麗的瑪吉。為了能真實地接觸到瑪吉,他冒險使自己顯了形。
天使的愛也許更帶著幾分人世間所未有的純凈,而塞思卻發現自己無法真正進入凡人的世界。面對著無法割捨的對瑪吉的愛,為了能與瑪吉一起分享生活的快樂,他毅然決定放棄天使身份,墮落於人間,從此做一個凡人。這對於他來說也許要付出相當大代價的願望,但是在願望與付出之間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幸福。對於天使的愛情,在網上還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每個女孩都曾是無淚的天使,當遇到自己喜歡的男孩時,便會流淚――於是變為凡人。所以男孩一定不要辜負女孩,因為女孩為你放棄了整個天堂!
《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
真實還是想像
無論是編劇還是導演,都在這里玩了一個大大的花招。本來這不成一個疑問,英文名字中"legend」本身就包含有 "傳說」之意(義大利原文是什麼呢?)。但是影片一開始導演卻讓邁克率先登場,而他所有的努力都是想讓大家相信1900是真實存在的。自然所有的聽眾都像我們,既對他的話抱有懷疑,又對他的故事充滿興趣。所以那個樂器店老闆最後才會站起來,伸伸腰懶懶地說:"好了,你的故事編得真好,可是我們的店要打烊了。」
沒有人相信1900是真實存在的——也許除了邁克和導演。但是導演真的相信1900存在嗎?其實他的這種拙劣的"伎倆」正表明了他是最懷疑的一個。真正的相信是不需要試圖對別人進行說服的。那麼他在這里實際上利用了人們的不相信作為了講故事的一個策略。但是我不能不說這種策略並不見得有多高明,因為這是已經被用濫了的一個手段。而到最後,導演還讓邁克試圖去挽救1900顯得更加的拙劣,導演弄得太"現實」了,以致於故事失去了傳說的那種美。
看到所有的人在邁克的努力中被弄得暈頭轉向,我不由暗自發笑。他們似乎最後都被邁克說服了,相信了有這么一個怪癖的天才存在。而我更吃驚的是,最後的邁克依然那麼年輕,而在此之前他的名聲早已遠播,為什麼似乎除了邁克沒有一個人知道他,而需要邁克那麼費神地去一個個說服?
無主題變奏
這部影片很難讓人找到一個合適的主題去分析。從一開始1900就存在於船上,並令人神奇地無師自通地掌握了彈鋼琴這樣一個高難度的音樂本領。他一開始沒有下過船,我們無法分析原因,我們只看到了導演給我們的呈現。這時他還沒有看過陸地,所以他不可能產生最後的那個念頭,要不就無法理解他曾經產生過到陸地上轉轉的念頭,並幾乎把它付諸於實踐。這時我們只能把他沒有下過船這個事實解釋為他沒有想過下船,或者是他相信了他那黑人爸爸的話,岸上有吃人的大鯊魚。但是很顯然,後者除了在他不懂事的時候有可能產生效果外,在他成年後恐怕是無法再產生那樣的影響的——否則我們只能把他解釋為白痴。所以這時他的不下船隻能說是一種偶然,而沒有原因,沒有原因也就沒有意義上的價值。他後來聽到了那個農民詩人(他能聽到海的歌唱,並說出那一席話,不是詩人是什麼?)的話,開始對岸產生了一種嚮往,這更與整個影片的精神主張相悖逆,此處岸反倒顯得更有神秘感,而意義重要。再到後來,他遇上了那個女子,愛情產生了,他上岸的沖動更加強烈,終於他要下船了,這讓我們的心懸了懸,我們興奮而緊張,然而就在這時出現了那經典的一幕,在船舷上,他瀟灑地把禮帽扔到了大海里,然後重新回到了船上。我們說,直到這個時候他不下船的想法和行為才具有了真正的哲學意義,並凸現了價值。然而此時他的人生已經臨近結束,影片也即將結束。那麼從整個影片來看,我們怎麼分析它始終貫穿統一的主題呢?
真誠還是虛偽
影片中最精彩的一段可能就是1900與爵士樂鼻祖的那段比拼。但是那段太戲劇化了,也就顯得太做作了。先不說爵士樂手,1900那似乎真誠投入的感動也讓我不是十分舒服——但我不能不承認那一刻他感到了我,能為自己的對手鼓掌的人是值得人欽佩的。一對一的比拼進行得很激烈,導演運用了各種能夠想得起來的手法對整個氣氛進行了烘托(但是我要說這些手法都沒有新意,比如說通過觀眾的表情來側面表現),等1900被迫彈起《聖誕之歌》時我的心很激動,我以為真正的精彩就要出現了,等到1900重復爵士樂手的演奏時我依然對導演抱有期待,但是等最後1900彈起那首令觀眾激動萬分,也讓銀幕下的影迷激動萬分的樂曲時,我卻感到了失望。導演還是無法自拔地落入了俗套。他以為彈得快就是好音樂嗎?那麼大家都比快好了!這讓我想起金庸的武俠世界,在那裡,真正的高手往往是不屑於用武器的,或者是用最鈍,如未開刃的黑鐵,或小孩子用的玩具,如木劍,甚至樹枝、木條等等作為兵器。而他們的武功往往也是溫和的,如太極拳,但是因為他們是高手,所以他們釋放出來的力量又是最強大的。我本來以為1900也會是這樣的高手,他彈最簡單的《聖誕之歌》,彈爵士樂手彈過的樂曲,外行人是吃驚的,不理解的,但是高手如爵士樂鼻祖者他應該是能聽得出平凡中的不平凡的,同樣一首曲子,在1900的手裡卻像獲得了新生命,正是這讓他黯然認輸。我想這總比讓1900拿跟香煙燃鋼絲要有意思的多吧。
還有1900一開始是退縮的,他似乎不能理解爵士樂手為什麼要同他比賽,他"真誠」地為爵士樂手鼓掌,並感動得淚水長流。但是他似乎忍受不了爵士樂手的一再相逼,終於暴露了真面目,有點惡狠狠地對爵士樂手說:"混蛋,這是你自找的!」這句話讓我吃了一驚,一瞬間他開始的真誠在我的大腦里都化為灰燼,只留下了他此刻的表情,他剛開始的真誠此刻彷彿帶了點陰暗的色彩。我不喜歡他這樣,我倒寧願他一直傻傻地傻下去。他不要跟人爭斗,他就是他,一個純粹的與世無爭的只愛音樂的天才!
愛情小插曲
看到一半的時候,1900還沒有表現出一絲對女人的興趣,這讓我有點暗自著急。我認為一個沒有下過船的人,愛情對他來說可能更富於傳奇。以他當時的名氣,他的身邊應該環繞著數不盡的美麗的女人,她們應該為他著迷,他也沉浸其中,享受愛情的甜美。但是不,導演似乎忽略了這一點,只讓一個肥胖的小號手追隨在他的身邊。然而到了後半部,導演似乎終於覺得有必要關注關注這位傳奇年輕人的私生活了,於是給他安排了一次奇遇,而碰巧的是這個女主人公正是曾給他過影響的那個農民詩人的女兒。她也正好是要去找她的父親。因為她的出現促成了以下幾件事情:第一,1900完成了他唯一一張唱片中的那首樂曲,從這一點上來說,她,或者愛情,給了他靈感;第二,因為她沒有能接受他的禮物(奇怪的是她說的話他都聽到了,而且那時她離他更遠,且她的聲音肯定不如他的大。唯一的可能的解釋是他處於下風口。但是從常識上判斷,他處於上風口的可能性倒更大一點。),所以他把那唯一的一張唱片毀掉了(邁克把它修整好,塞進了鋼琴里,但是也許他應該把它收藏起來留個紀念更好,他不怕1900再把它毀掉嗎?);第三,因為她(當然也因為她的父親),1900准備上岸去生活,去聽聽大海的聲音。並間接促成了他那個偉大的念頭。從這里來講,那個女孩子的出現是恰當的,但是他們的愛情總讓我有一種可有可無的感覺,彷彿只是為了完成一個儀式,或者如上面所說推動故事情節的一些發展。因此在這里她只是起到了一個道具的作用,愛情是不存在的。
為什麼要去死?
1900 最後的死讓人心裡很難接受。如果要怪的話,我認為應該怪導演。因為1900完全是可以不死的。不是嗎?1900懼怕上岸,只是因為他感到陸地太遠了,城市遠得看不到盡頭。這讓他心裡發慌。他怕自己陷入到這種無窮無盡中去,從而無法再純粹地沉浸於音樂之中。因而套用一個朋友的話來說,"他要的是純粹。」他熟悉——也是他感到最舒適——的世界就是一條那樣的船,每次人再多也不過2000人。他就生活在琴鍵上,而琴鍵也是有限的。從始至終,他表達的都是一個"空間」的概念,他不是天生喜歡船的,也不是天生就要生活在船上的,只是他習慣而且不得已。並且他表達的"船」並沒有強調必須是"此船」,那麼我們完全可以理解,換一條船他同樣可以快樂地生活下去。那麼我們為何不給他換條新船,而必須讓他跟這條舊船一起死去呢?
這樣的質問也許會讓導演、也讓所有的觀眾尷尬,這將使故事的結局急轉直下,並失去那一層人為抹上去的浪漫色彩。
也許我這樣的分析太冷酷,也太不藝術化了!
一個浪漫化的結尾想像
盡管我說這是一次非浪漫化的旅程,但是並不表示我就那麼反對浪漫化。事實上,不管是對《海上鋼琴師》,還是對《樹上的男爵》,對他們的結尾我都抱有遺憾。我想,如果是我的話,我絕對不會那樣去處理,在我的想像中,1900應該神秘地消失,也就是說邁克不應當找到1900,而是在他最絕望的時候,突然聽說在某個船上有一個天才的鋼琴家,他的演技無可挑剔,他的樂聲美妙動人,而且——據說他從不下船。從別人的描述里,邁克意識到那個人很有可能就是1900,這時一絲甜蜜的微笑悄悄地在邁克的臉上綻放,於是音樂響起,是1900狂風暴雨似的鋼琴聲,在琴聲中鏡頭轉向大海,海上有美麗的船隻,船隻背後是美麗的晚霞,船隻成了一個個美麗的剪影。琴聲像是從每隻船上飄出來的,那麼多,那麼急驟,彷彿有多個1900在一起彈奏似的。於是字幕升起……
同樣,男爵沒有必要拉上那個熱氣球,他應該在某一天,突然沿著樹向遠方爬去,越爬越遠,漸漸地在眾人驚訝的視線里變成了一個小點,最後連這個小點也看不見了。後來人們再也沒有見到過這個終生沒有下過樹的男爵……
⑺ 找電影#找一部歐美老片~
梅爾吉布森和茱莉亞羅伯茨主演的《連鎖陰謀》又名: 絕命大反擊 / 陰謀理論 / 絕密陰謀
⑻ 求20部精彩歐美影片
www.mtime.com
www.verycd.com
什麼是權力?當一個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這不叫權力,這叫正義。而當一個人同樣犯了罪,皇帝可判他死也可以不判他死。於是赦免了他。這就叫權力。
——《辛德勒名單》
辛德勒是一位德國人,也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利用德國的戰爭,誘逼猶太人投資,再僱傭廉價的猶太人做工,在這讓充滿了殺戮與硝煙的年代大賺了一筆錢。但當他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而不僅僅是個人的財富之後,他開始用戰爭期間賺來的金錢買下一個個必遭集中營厄運的猶太人:卓斯納、維恩、羅斯納、費佛堡、費雪、夏法、伍蘭克、霍洛維茲……最後,倖存的猶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顆金牙,也是他們戰後僅存的唯一的財富所有,為辛德勒鑄成了一枚戒指,並在上面刻了一句猶太法典上的希伯萊經文:「救一條命等於救全世界。」辛德勒哽咽地說:「我花掉了太多錢……我本可以……這輛車——十條命……這枚胸——兩條命……」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
――《阿甘正傳》
阿甘的智商只有可憐的75,但阿甘腦袋裡的世界卻是令我們意想不到的世界。他代表的似乎更多的是一種刻意自我矮化的美國精神,笨拙但努力,只要活著便竭盡全力。他周遊著歷史,自己也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他見證著一切,自己也變成了一切中的一份子。奔跑,奔跑,不停的奔跑,似乎已經成為了阿甘超然物外的精神體現。他就如一片羽毛,飛舞出自己的天空。
阿甘的青春里似乎沒有什麼遺憾,因為他很少回頭來估計自己的損失,對於他的人生,也許可以用兩段話來概括,"生命在於運動""永不停止嘗試!"
從前有個人對我說,別要任何附屬品,在你的生命中,不應該有任何你不能在三十秒內拋棄的東西。
——《盜火線》
警察與賊天生就是一對冤家,而他就是一個警察,他就是一個賊。他說:我不能任由你們縱橫霸道我終將為你們送葬。他說:我一定等到最後。兩個男人的故事是不乏溫暖的。
他們註定要在這個傷心的城市裡展開追逐的游戲,天生註定他們就背負了不同的使命,這讓他們只能各走各的,然後決一死戰。
電影中,劫匪之一基斯的妻子被警察拘禁變成誘餌,當基斯看見閣樓妻子,他的愛人卻含著淚擺了擺手讓他趕快走,那一刻基斯那種放不下的神情讓人過目難忘。
要麼忙著生存,要麼趕著去死!人總是要做點什麼的……
——《肖申克的救贖》
這是一個關於囚徒的故事。因為被誣告謀殺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年輕的銀行家安迪被法庭宣判終生監禁,在壁壘森嚴中,對自由的渴望時時刻刻磨礪著他的意志。「希望是人類最美好的擁有,只要自己不放棄,希望就會永遠相伴相隨」。安迪很認真地對幾個好友說出這樣的話,換來瑞的沉默,過了片刻,瑞才緩慢地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然後,瑞沒有再抬頭看安迪一眼,他離開了飯桌,安迪則靜靜地目送他離開。鏡頭上搖,看見鐵窗外令人神往的天空……安迪始終沒有放棄用自我救贖去尋雜自己的精神家園,他似乎始終在自由信念的引導下,在這不可逾越的高牆內,用自己的意志進行著艱苦的抗爭,於是,他用了19 年的時間,挖開了一條常人幾乎要挖600年的隧道,他在500尺的糞坑中匍匐前進,魔鬼的黑暗與上帝的光芒如同壓在一層薄紙的兩端,而安迪知道,他所嚮往的海水與天空已經近在咫尺,他終於用自己對黑暗制度的背叛與追求自由的理想締造了一個現代的神話。
上帝會把我們身邊最好的東西拿走,以提醒我們得到的太多。
——《四根羽毛》
史詩式電影《四根羽毛》原本是一部描述榮譽與恐懼的英國文學名著,從1920年始已被六次搬上銀幕。故事講述的是1898年英國與蘇丹開戰,一名即將新婚的貴族軍官哈利在接到開赴北非的命名後,懷著莫名的恐懼在出征前的一晚決定退役。這一舉動在民族主義高漲的英國上流社會掀起巨大波瀾。他的未婚妻和三位朋友一道,扔給他代表著恥辱和藐視的四根羽毛。四根羽毛分別象徵著「自由、祖國、榮譽和激情(Freedom、Country、Honor、 Passion)」四種價值被臨陣退逃者拋棄。哈利四處流浪之後決定獨自前往北非,他化裝為阿拉伯人,在沙漠戰役中經歷磨難,克服恐懼,最終將他淪陷敵手的朋友一一救出。在故事中一名職業軍人的命運與個人的榮辱形成了鮮明的比照,它讓人們驚訝地發現,剝離英雄尊貴的外衣,裸露與陽光下的竟然也只是一顆世俗的心。
都市求生法則第一條——遇到危險的時候不要喊救命而要喊失火了!
——《七宗罪》
人性本惡似乎一直是西方價值體系與文化觀念的主流。在電影里,七罪、七罰、七次下雨、故事發生在七天,甚至結局也被那個高深莫測的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時,無處不在的「7」彷彿一道蛛網暗示著觀眾:它是承載宿命的罪與罰。在自私、貪婪、充滿慾望的大都市裡,上帝曾發動過洪水來洗滌人類的靈魂,而那個罪犯卻似乎只想用鮮血來召喚那宿命的審判。
據說,「Seven」西方的在宗教上是個神秘的數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上帝用七天造亞當,取出亞當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個頭的火龍(《啟示錄》第十二章第三節寫道:「有一條大紅龍,七頭,也戴著冠冕……」
千萬不要恨你的敵人,這會影響你的判斷力。
——《教父》
冷靜的法則與狂熱的慾望似乎永遠都是孿生的兄弟。哈耶克曾說,在這樣一個社會里,法律只具有「形式規則」
的作用,任何人都不可能確定地藉此形式規則來達到自己的目標。但是教父卻似乎是可以自由遊走其間的駭客,只需要用很簡單的一段代碼,就可以催生出一個巨大的病毒。規則在他們的手中只是用來束縛凡人的工具,而只有「利己」才是最終目的。他們以自己所信奉的方式來決定取捨,以彌補法律在自由社會下的不足。
維托.科利昂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構建一個以宗教為掩護的家族,當然,這個家族裡,維托.科利昂有他的信仰,那就是他從來都是不動聲色地來貫徹他的主義。
道德似乎在這里變成了遮羞布,而手段才是決定一切的發家之路……
——《天堂電影院》
這是一部溫情的電影,每個畫面都可以帶你在記憶里翻山越嶺。
一位母親正因遠方的兒子而憔悴。她那多年前離家的兒子現已是羅馬著名的導演。兒子回來了,他是來參加老放映員也是他最重要朋友的葬禮的。
在他的童年時代,村民們都喜歡到鎮上的「天堂電影院」里看電影。慢慢的,還是小男孩的也與老放映員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再後來,小男孩在一場膠片引起的火災中救了老放映員,老放映員的眼睛已經什麼都看不到了,小男孩當上了放映員。後來男孩長大了,他愛上了一個女孩,但結果女孩與家人搬走了。男孩接受了老放映員的勸告,遠走他鄉。
三十年後,成名的Salvatore回來參加老放映員的葬禮。老放映員給他留了一份禮物,那是當初被鎮上的神甫勒令剪掉的吻戲膠片,每一場吻戲,每一場吻戲如走馬燈般在寬大的
選擇生命,選擇工作,選擇終身職業,選擇家庭,選擇 xxxx大電視,選擇洗衣機,選擇汽車,選擇CD機,選擇健康,選擇膽固醇和牙醫保險,選擇樓宇按揭,選擇買第一所房子,選擇你的朋友,選擇分期付款的三件套西裝,星期天傻乎乎收看無聊電視,邊看邊吃零食,選擇苟延殘喘,選擇在老人院尿床,在像你這樣的傢伙面前丟臉……
——《猜火車》
「我們生活的世界,就像一個垃圾場」,如果說何勇的高亢是一種醒著的痛,那麼馬克的憤怒更像是一種被麻醉後的蘇醒。
這是一場醞釀於青春期的暴動,一種叫揭竿而起的反骨,一次不願意回家,只願在冷冷的街燈下孤獨游盪的叛逆。
這電影彷彿有一種呼喊,要麼砸碎這萬惡的社會做一個徹頭徹尾的混蛋,要麼完全的融入其中,當一個隨波逐流的傻蛋。
他們尋找著他們自己的生活,用大麻或者鈔票去咒罵周遭的一切,你也說不清他們是睡著的,還是醒著的,「土豆」說:「時裝在變,音樂在變,迷幻葯在變,一切都在變。」
馬克終於「醒悟」,在出賣朋友後,大笑著撲入那個他曾經鄙視的世界。這也許只是一個開始,也許是一次結束,但影片早就已經告訴我們:當馬克鑽進那個骯臟的抽水馬桶,一個新的世界就已經誕生了。
世界上總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樂。
——《愛瑪》
根據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愛瑪》是英國與美國1996年聯合出品的彩色片。
影片以愛瑪·伍德豪斯這一漂亮、聰明、性格開朗的年輕女子為主角並充作穿線人物,通過諸多男女之間的愛情、婚姻關系,向觀眾闡述了兩個觀點:
其一,婚姻應該建立在感情基礎上。其二,成功的婚姻必須門當戶對。
但什麼是愛情呢?在一部瑞典電影中,有兩個男人互相談論女人,A對B說:別傻了,她們根本不需要愛,她們需要的只是重視,獨一無二的重視。大仲馬曾說,其實世界本沒有快樂與痛苦的區別,有的只是一種狀態和另一種狀態的比較!死去的人不會欺騙我們。
自由就是這么來的可奴隸也是這么來的。
——《勇敢的心》
事實證明,人民的自由並不是靠法學家們精心編纂的字眼或者君主們大發善心而得到的。自由對於無產者來說,失去的是鎖鏈,得到的卻是整個世界。《勇敢的心》以恢弘的手臂描繪了壓迫與自由之間那種劍拔弩張的對抗,這種對抗大多是不能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他更多的是來自於社會結構的矛盾。
對於一個努力來說,自由的含義也許僅僅意味著他的脊樑不必再受到鞭撻,他可以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威廉·華萊士其實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種「天賦人權」,哪怕流干鮮血。這種精神令人敬畏。但時代的先行者們往往只能用眼睛洞穿那幾百年後的變遷,因為醒來得太早,他們大多鬱郁而不得志。在教條主義盛行的中世紀提倡自由意志,就如伽利略發現地球是圓的。威廉·華萊士追求的意義就在於,雖然註定失敗,但畢竟觸痛了那根神經。
蒼蠅不會恐懼,蒼蠅也不會感到羞恥......蒼蠅也不喜歡政治......"。
――《蒼蠅》
這部帶有科幻味道的電影曾該片被評為有史來最惡心的影片之一,故事講述的是一位科學家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將有機物分解後異地合成的實驗。就在這位科學家拿自己進行試驗時,一隻蒼蠅混進了容器,合成的結果是科學家有了一個蒼蠅頭,而蒼蠅有了一個人頭。這種驚世駭俗的想像力加上一定的科學理論當做證明,顯然引起了人們心底深處的恐慌。而在另一個世界,重組一個自我,似乎更像是對什麼才是生命的本質作出的深刻探討,哪怕它的形式有點讓人無法接受。而對生活的思考,對政治的深刻理解,則更像是一個寓言故事。
據說鎮壓斯巴達克斯的大奴隸主蘇拉在涉足政治以前是個心地善良的青年,古希臘傳記作家普盧塔克在他的《希臘名人比較列傳》中說,年輕時的蘇拉天真活潑,臉上掛著笑容,極富同情心,常常會因為同情而潸然淚下。然而到了後來,他卻變得殘酷無情。盡管他以權力和榮譽會敗壞人性為由譴責過分地佔有權力和榮譽,但是他並不努力去限制自己的權力欲和榮譽感,而是拚命地去追求。他不僅使自己在追求權力榮譽時變得殘酷無情、喪盡天良與人性,也使他的競爭者們變得殘酷無情、喪盡天良與人性。
所以路易斯?博洛爾說,政治使人變得罪惡。
當你年輕時,以為什麼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時候,你可能又覺得其實人生並沒有所謂的答案。
――《墮落天使》
殺手將在明天死去,愛情只是寂寞的慰籍,《墮落天使》似乎只想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這世界沒有你真正要的堅持。
生活就像我們上小學時候的算術題:有一個水池N立方米,進水管每小時進水A立方米,出水管每出水B立方米,請問什麼時候水池是滿的呢?沒有任何一個公式可以計算生活。成年以後的你就會明白,進水管是你得到的人生體驗,出水管是你消耗的青春,而這個水池永遠不會注滿,它代表不可能完美的人生,裡面是空虛、掙扎與茫然。但是我們終究還是要面對!
我們要學會珍惜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因為,這每一天的開始,都將是我們餘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們即將死去。
--《美國美人》
中產階級的萊斯特.伯哈姆已經活不到一年了,雖然現在還看不出什麼跡象。
他就著在那個繁華的美國,一個溫暖而安靜的市郊,他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卡羅琳和一個未成年的女兒珍妮。該有的都有了,可他的家庭並不象外人看到的那麼幸福。他的工作沒有成就,他厭倦了他所做的一切,終於有一天,當萊斯特遇上了剛做完中學籃球賽拉拉隊的珍妮和安吉拉時,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麗深深地打動,心中的那種久已死去的感覺好象又重新的復燃了,他的生活也慢慢開始發生了變化,中年的他落入了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愛情幻想中,事態逐漸地向著十分有趣卻無法預料的方向發展......
也許並不是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幻想而變得有意義,但起碼它讓我們珍惜生命中的另外一種意義
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可能不,愛一個人需要付出嗎?是的!而且是無怨無悔的!――《天使之城》
塞思是洛杉磯上空的一位天使,他終日奔走於生死之間,目睹著人間的悲歡離合。這天,他來到一家醫院,可惜他來晚了一步,接受心臟外科手術的病人已死在了手術台上。主刀大夫瑪吉?瑞絲認為這是她的責任,她失去了自信,精神也一下垮了。塞思決定留下來幫助瑪吉戰勝精神上的危機。而在這個過程中,他愛上了美麗的瑪吉。為了能真實地接觸到瑪吉,他冒險使自己顯了形。
天使的愛也許更帶著幾分人世間所未有的純凈,而塞思卻發現自己無法真正進入凡人的世界。面對著無法割捨的對瑪吉的愛,為了能與瑪吉一起分享生活的快樂,他毅然決定放棄天使身份,墮落於人間,從此做一個凡人。這對於他來說也許要付出相當大代價的願望,但是在願望與付出之間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幸福。對於天使的愛情,在網上還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每個女孩都曾是無淚的天使,當遇到自己喜歡的男孩時,便會流淚――於是變為凡人。所以男孩一定不要辜負女孩,因為女孩為你放棄了整個天堂!
《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
真實還是想像
無論是編劇還是導演,都在這里玩了一個大大的花招。本來這不成一個疑問,英文名字中"legend」本身就包含有 "傳說」之意(義大利原文是什麼呢?)。但是影片一開始導演卻讓邁克率先登場,而他所有的努力都是想讓大家相信1900是真實存在的。自然所有的聽眾都像我們,既對他的話抱有懷疑,又對他的故事充滿興趣。所以那個樂器店老闆最後才會站起來,伸伸腰懶懶地說:"好了,你的故事編得真好,可是我們的店要打烊了。」
沒有人相信1900是真實存在的——也許除了邁克和導演。但是導演真的相信1900存在嗎?其實他的這種拙劣的"伎倆」正表明了他是最懷疑的一個。真正的相信是不需要試圖對別人進行說服的。那麼他在這里實際上利用了人們的不相信作為了講故事的一個策略。但是我不能不說這種策略並不見得有多高明,因為這是已經被用濫了的一個手段。而到最後,導演還讓邁克試圖去挽救1900顯得更加的拙劣,導演弄得太"現實」了,以致於故事失去了傳說的那種美。
看到所有的人在邁克的努力中被弄得暈頭轉向,我不由暗自發笑。他們似乎最後都被邁克說服了,相信了有這么一個怪癖的天才存在。而我更吃驚的是,最後的邁克依然那麼年輕,而在此之前他的名聲早已遠播,為什麼似乎除了邁克沒有一個人知道他,而需要邁克那麼費神地去一個個說服?
無主題變奏
這部影片很難讓人找到一個合適的主題去分析。從一開始1900就存在於船上,並令人神奇地無師自通地掌握了彈鋼琴這樣一個高難度的音樂本領。他一開始沒有下過船,我們無法分析原因,我們只看到了導演給我們的呈現。這時他還沒有看過陸地,所以他不可能產生最後的那個念頭,要不就無法理解他曾經產生過到陸地上轉轉的念頭,並幾乎把它付諸於實踐。這時我們只能把他沒有下過船這個事實解釋為他沒有想過下船,或者是他相信了他那黑人爸爸的話,岸上有吃人的大鯊魚。但是很顯然,後者除了在他不懂事的時候有可能產生效果外,在他成年後恐怕是無法再產生那樣的影響的——否則我們只能把他解釋為白痴。所以這時他的不下船隻能說是一種偶然,而沒有原因,沒有原因也就沒有意義上的價值。他後來聽到了那個農民詩人(他能聽到海的歌唱,並說出那一席話,不是詩人是什麼?)的話,開始對岸產生了一種嚮往,這更與整個影片的精神主張相悖逆,此處岸反倒顯得更有神秘感,而意義重要。再到後來,他遇上了那個女子,愛情產生了,他上岸的沖動更加強烈,終於他要下船了,這讓我們的心懸了懸,我們興奮而緊張,然而就在這時出現了那經典的一幕,在船舷上,他瀟灑地把禮帽扔到了大海里,然後重新回到了船上。我們說,直到這個時候他不下船的想法和行為才具有了真正的哲學意義,並凸現了價值。然而此時他的人生已經臨近結束,影片也即將結束。那麼從整個影片來看,我們怎麼分析它始終貫穿統一的主題呢?
真誠還是虛偽
影片中最精彩的一段可能就是1900與爵士樂鼻祖的那段比拼。但是那段太戲劇化了,也就顯得太做作了。先不說爵士樂手,1900那似乎真誠投入的感動也讓我不是十分舒服——但我不能不承認那一刻他感到了我,能為自己的對手鼓掌的人是值得人欽佩的。一對一的比拼進行得很激烈,導演運用了各種能夠想得起來的手法對整個氣氛進行了烘托(但是我要說這些手法都沒有新意,比如說通過觀眾的表情來側面表現),等1900被迫彈起《聖誕之歌》時我的心很激動,我以為真正的精彩就要出現了,等到1900重復爵士樂手的演奏時我依然對導演抱有期待,但是等最後1900彈起那首令觀眾激動萬分,也讓銀幕下的影迷激動萬分的樂曲時,我卻感到了失望。導演還是無法自拔地落入了俗套。他以為彈得快就是好音樂嗎?那麼大家都比快好了!這讓我想起金庸的武俠世界,在那裡,真正的高手往往是不屑於用武器的,或者是用最鈍,如未開刃的黑鐵,或小孩子用的玩具,如木劍,甚至樹枝、木條等等作為兵器。而他們的武功往往也是溫和的,如太極拳,但是因為他們是高手,所以他們釋放出來的力量又是最強大的。我本來以為1900也會是這樣的高手,他彈最簡單的《聖誕之歌》,彈爵士樂手彈過的樂曲,外行人是吃驚的,不理解的,但是高手如爵士樂鼻祖者他應該是能聽得出平凡中的不平凡的,同樣一首曲子,在1900的手裡卻像獲得了新生命,正是這讓他黯然認輸。我想這總比讓1900拿跟香煙燃鋼絲要有意思的多吧。
還有1900一開始是退縮的,他似乎不能理解爵士樂手為什麼要同他比賽,他"真誠」地為爵士樂手鼓掌,並感動得淚水長流。但是他似乎忍受不了爵士樂手的一再相逼,終於暴露了真面目,有點惡狠狠地對爵士樂手說:"混蛋,這是你自找的!」這句話讓我吃了一驚,一瞬間他開始的真誠在我的大腦里都化為灰燼,只留下了他此刻的表情,他剛開始的真誠此刻彷彿帶了點陰暗的色彩。我不喜歡他這樣,我倒寧願他一直傻傻地傻下去。他不要跟人爭斗,他就是他,一個純粹的與世無爭的只愛音樂的天才!
愛情小插曲
看到一半的時候,1900還沒有表現出一絲對女人的興趣,這讓我有點暗自著急。我認為一個沒有下過船的人,愛情對他來說可能更富於傳奇。以他當時的名氣,他的身邊應該環繞著數不盡的美麗的女人,她們應該為他著迷,他也沉浸其中,享受愛情的甜美。但是不,導演似乎忽略了這一點,只讓一個肥胖的小號手追隨在他的身邊。然而到了後半部,導演似乎終於覺得有必要關注關注這位傳奇年輕人的私生活了,於是給他安排了一次奇遇,而碰巧的是這個女主人公正是曾給他過影響的那個農民詩人的女兒。她也正好是要去找她的父親。因為她的出現促成了以下幾件事情:第一,1900完成了他唯一一張唱片中的那首樂曲,從這一點上來說,她,或者愛情,給了他靈感;第二,因為她沒有能接受他的禮物(奇怪的是她說的話他都聽到了,而且那時她離他更遠,且她的聲音肯定不如他的大。唯一的可能的解釋是他處於下風口。但是從常識上判斷,他處於上風口的可能性倒更大一點。),所以他把那唯一的一張唱片毀掉了(邁克把它修整好,塞進了鋼琴里,但是也許他應該把它收藏起來留個紀念更好,他不怕1900再把它毀掉嗎?);第三,因為她(當然也因為她的父親),1900准備上岸去生活,去聽聽大海的聲音。並間接促成了他那個偉大的念頭。從這里來講,那個女孩子的出現是恰當的,但是他們的愛情總讓我有一種可有可無的感覺,彷彿只是為了完成一個儀式,或者如上面所說推動故事情節的一些發展。因此在這里她只是起到了一個道具的作用,愛情是不存在的。
為什麼要去死?
1900 最後的死讓人心裡很難接受。如果要怪的話,我認為應該怪導演。因為1900完全是可以不死的。不是嗎?1900懼怕上岸,只是因為他感到陸地太遠了,城市遠得看不到盡頭。這讓他心裡發慌。他怕自己陷入到這種無窮無盡中去,從而無法再純粹地沉浸於音樂之中。因而套用一個朋友的話來說,"他要的是純粹。」他熟悉——也是他感到最舒適——的世界就是一條那樣的船,每次人再多也不過2000人。他就生活在琴鍵上,而琴鍵也是有限的。從始至終,他表達的都是一個"空間」的概念,他不是天生喜歡船的,也不是天生就要生活在船上的,只是他習慣而且不得已。並且他表達的"船」並沒有強調必須是"此船」,那麼我們完全可以理解,換一條船他同樣可以快樂地生活下去。那麼我們為何不給他換條新船,而必須讓他跟這條舊船一起死去呢?
這樣的質問也許會讓導演、也讓所有的觀眾尷尬,這將使故事的結局急轉直下,並失去那一層人為抹上去的浪漫色彩。
也許我這樣的分析太冷酷,也太不藝術化了!
一個浪漫化的結尾想像
盡管我說這是一次非浪漫化的旅程,但是並不表示我就那麼反對浪漫化。事實上,不管是對《海上鋼琴師》,還是對《樹上的男爵》,對他們的結尾我都抱有遺憾。我想,如果是我的話,我絕對不會那樣去處理,在我的想像中,1900應該神秘地消失,也就是說邁克不應當找到1900,而是在他最絕望的時候,突然聽說在某個船上有一個天才的鋼琴家,他的演技無可挑剔,他的樂聲美妙動人,而且——據說他從不下船。從別人的描述里,邁克意識到那個人很有可能就是 1900,這時一絲甜蜜的微笑悄悄地在邁克的臉上綻放,於是音樂響起,是1900狂風暴雨似的鋼琴聲,在琴聲中鏡頭轉向大海,海上有美麗的船隻,船隻背後是美麗的晚霞,船隻成了一個個美麗的剪影。琴聲像是從每隻船上飄出來的,那麼多,那麼急驟,彷彿有多個1900在一起彈奏似的。於是字幕升起……
同樣,男爵沒有必要拉上那個熱氣球,他應該在某一天,突然沿著樹向遠方爬去,越爬越遠,漸漸地在眾人驚訝的視線里變成了一個小點,最後連這個小點也看不見了。後來人們再也沒有見到過這個終生沒有下過樹的男爵……
⑼ 推薦幾部歐美勵志性的電影吧!是要歐美的!
絕對值得一看的經典勵志電影
1、《荒島餘生》,湯姆漢克斯主演,會給處在低谷的人巨大力量。
2、《風雨哈佛路》,一個最貧困的哈佛女孩從不退縮的奮斗,看完讓人滿身溫暖。
3、《奔騰年代》,真實故事改編,一個中年喪子富翁,一個不得志的賽馬教練,一個從未獲得成功的騎師以及一匹瘸馬共同創造的奇跡。
4、《鐵拳男人》,拉塞爾克勞主演,一個過氣拳擊手在拳台上為生存為榮譽而戰。
5、《聽見天堂》,一個熱愛電影的盲童選擇了用耳朵代替眼睛,去記錄他生活的點點滴滴。
6、《洛奇》,史泰龍的經典勵志片。
7、《卡特教練》,一個籃球教練率領一群看不到出路的孩子們為夢想作戰 。
8、《追夢女孩》,碧昂斯主演,3個黑人女孩踏上充滿未知的星途最後獲得成功的故事
9、《陽光小美女》,充滿親情溫暖的勵志片。
10、《聞香識女人》,阿爾帕西諾主演,裡面的一曲《一步之遙》探戈舞曲奏響生命的
熱情。
11、《放牛班的春天》,即使是被社會遺忘的孩子,也有可能綻放生命的光芒。
12、《荒野生存》,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傳奇,一個流浪的故事,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以堅韌的毅力,實踐著尋找自我的夢想。
13、《側耳傾聽》,宮崎駿編劇近藤喜文導演的動畫,一個少女初戀和成長的故事。
14、《當幸福來敲門》,威爾史密斯難得的非商業電影,和兒子一起出演,我看了三遍,每次都會落下淚水。
15、《黑暗中的舞者》拉爾斯馮特里厄的歌舞經典作品,一部別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有一點浪漫,也有一點灰色,但是卻充滿力量。
16、《心靈捕手》,馬特戴蒙和本阿弗萊克兩哥們的劇本,羅賓威廉姆斯出任綠葉,一個天才少年的非典型成長片。
17、《永不妥協》,茱莉亞羅伯茨藉此片獲得影後,十分真誠的勵志電影。
18、《死亡詩社》,羅賓威廉姆斯主演的經典勵志電影,還是扮演一個春風化雨的老師,絕對推薦。
19、《百萬寶貝》,奧斯卡最佳影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一個女子拳擊手的奮斗里程。
20、《跳出我天地》,一個11歲小男孩破除重重阻礙追求夢想的芭蕾之路。
21、《肖申克的救贖》 :太經典了,無須多言,記不清看了幾遍。
22、《阿甘正傳》 :同樣經典: "人生就象一盒巧克力......"
23《勇敢的心》 :強大的男人心。
24、《美麗心靈》 :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什麼叫做"那什均衡"。該劇就是根據經濟學家那什的真人真事改編,一個80歲時憑自己20歲的理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一個偉大的學者,一個生活的強者,一輩子都在和自己嚴重的幻想症做斗爭。
25、《千鈞一發》 :這部電影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你可以不了解你自己,但你必須相信他(她),因為一切皆有可能。
26、《飛躍顛峰》 :勵志動作片,同時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親情片,遠遠超出了動作片的慣定范疇,尤其是他與小演員亨利配合默契,父子感情的真摯讓無數影迷流下了眼淚。
27、《伊麗莎白鎮》:每段旅程都有相應的音樂相襯,一路走著一路聽著,走進曲折的小巷,尋找小鎮的靈魂。
28、《偷穿高跟鞋》是一部關於成熟女性的勵志電影。
29、《牛仔褲的夏天》是一部少女勵志電影。電影里希臘的風景極為美麗。
⑽ 請教兩部歐美電影,忘記名字了
黑客帝國3
◆ 片 名:黑客帝國3:革命 / 英文:The Matrix Revolutions / 港譯:22世紀殺人網路3:驚變世紀 / 其他:黑客帝國3:矩陣革命
◆ 制 片:喬·西爾沃(Joel Silver)
◆ 導 演:安迪·沃卓斯基(Andy Wachowski) 拉里·沃卓斯基(Larry Wachowski)
◆ 編 劇:安迪·沃卓斯基(Andy Wachowski) 拉里·沃卓斯基(Larry Wachowski)
◆ 主 演:基努·里夫斯(Keanu Reeves) 凱莉·安·摩絲(Carrie-Anne Moss) 勞倫斯·菲什伯恩(Laurence Fishburne) 雨果·維文(Hugo Weaving) 莫妮卡·貝魯奇(Monica Bellucci) 賈達·萍克特·史密斯(Jada Pinkett Smith)
◆ 類 型:科幻(Sci-Fi) 動作(Action) 驚悚(Thriller)
◆ 國家地區:美國
◆ 語 言:English
◆ 發行公司:華納(Warner Bros.)
◆ 首映日期:2003年11月5日
◆ MPAA定級:R 級
◆ 片 長:129 分鍾
◆ 製作成本:185(單位:百萬美元)
◆ 首映票房:48,475,154.00 (單位:美元)
◆ 全美票房:139,270,910.00 (單位:美元)
◆ 海外票房:285,700,000.00 (單位:美元)
◆ 官方網站:http://www.whatisthematrix.com/
簡介:
面對如潮的電子烏賊,人類城市危在旦夕,墨菲斯和崔妮蒂等欲與入侵者決一死戰。此時,"救世主"尼奧的身體和思想卻意外分離,後者再度陷入到"母體"中。墨菲斯和崔妮蒂也不得不回到"母體"和守護天使一起尋找他。
錫安的局勢越來越危險,機器的攻擊卻絲毫沒有因為人類的反抗而減弱。此時,被叛徒射瞎雙眼的尼奧,依然想通過希望去實現預言。這時,特工史密斯控制了先知,並變得越來越強大,威脅到了整個"母體"的穩定。在返回錫安的途中,飛船遭到電子烏賊的突襲,崔妮蒂死了,重傷的尼奧來到機器城市。
在和機器的談判中,機器答應為了人類和機器的共同利益,尼奧去消滅史密斯,而機器不再摧毀錫安。人類迎來新的和平。
幕後:
在《黑客帝國3:最後戰役》里,奇洛里維斯飾演的主角尼奧,為了保衛心愛的人與最後凈土"錫安",他和墨菲斯、崔妮蒂與錫安軍隊,傾全力抵抗母體機械大軍的侵略,戰火不僅遍及深在地底的錫安,還向上直沖地表。值得一提的是,延續《黑客帝國1》的氣勢,第二集《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已擁有全球7.34億美元的票房,是今年目前為止票房總收入最高的電影。
"黑客三部曲中值得我們關注和探討的思想精髓始終是一致的,那就是影片處處涉及和思考的關於人類未來命運和如何對待它的問題。"
人和網路的關系
《黑客帝國》里的人們生活在計算機網路,他們的世界實際是虛擬的世界。雖然這個故事本身也是"虛擬"的,但它的背後是人們對未來計算機與網路世界的不可預知的深深的憂慮。從網路爆炸式的發展速度來看,像影片里那樣"黑客帝國"式的生活也許終將到來,但不管結局如何,不可否認的是未來的發展,將幾乎無一不與網路相關。
"未來生活,也許網路不會'殺了'我們的身體。但它已經'殺了'我們現有的生活方式。"
人和人工智慧的關系
人們對人工智慧的緊張無疑是由於人類在地球上的統治地位因此而受到了威脅。這種對自己所處環境與地位改變的擔心是人類時時刻刻存在的。?quot;克隆人"的緊張也無非是同樣的一個問題。人類無時無刻不在創造新技術,但又無時無刻不面臨著新技術的挑戰。"人工智慧"的問題只是我們在進化過程中遭遇的難題之一,能否將其克服,也終將只能依靠人類自己。
人類的進化
"從上面的敘述看來,第一,二集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是人和機器的斗爭。其實描述的是機器自身進化的過程,人是有學習進化的能力,機器也有,它利用和研究人類那些目前還不能由機器表達的情感,來進化自身,從而達到更好的控制人類。"
人類自身進化的過程也是這樣的吧?
半年的時間轉瞬即逝,當熱情的影迷們還沉浸在挖掘《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的內涵的時候,《黑客》系列的終結篇馬上就要與全球觀眾見面了。如果說第一集是「小試牛刀」的話,那第二集就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頭腦風暴」:幾乎沒有一個觀眾在剛看完第一遍時能完整理解電影到底說了什麼,甚至直到今天,在經歷了全球影迷的共同猜測與攻關之後,我們還不知道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因為一切的謎底都在這第三集中。
在10月27日《黑客帝國3》於洛杉磯新落成的「迪士尼音樂大廳」(Walter Disney Concert Hall)舉行全球首映禮之前,恐怕還沒有一個影迷敢打包票自己的猜測,或者自己得到的消息一定是正確的。任何所謂影片介紹都只是「隔靴搔癢」。但是,作為死忠影迷,即使隔著層層封鎖,還是忍不住要搔上兩搔的。下面,就讓我們揭開史上保密度最高電影的一角面紗吧!
【劇情初探】
隨著第二集最後那個「to be concluded」的字幕,所有觀眾的心都被吊在了萬丈懸崖邊上:尼奧到底怎麼啦?他怎麼可能在「真實」世界裡毀滅電子章魚?他又如何能「感覺」到機器?已經侵入了班恩(Bane)大腦的史密斯又會對身處昏迷中的尼奧開展什麼行動?
事實上,尼奧的身體在真實世界的飛船上處於昏迷狀態,他的思維卻被困在一個「中空」地帶:那裡既不是母體,也不是機器佔領的真實世界。這個地方叫Mobile Avenue Train Station,顯然是個火車站,不過是梅羅紋奇的勢力范圍(因此不受常規母體程序控制)。尼奧醒來時遇到了一個神秘的小女孩和她的父母,還碰見了「火車人」(The Trainman),後者控制了該車站所有母體與機器世界之間的交通。
與此同時,在真實世界的墨菲斯、崔妮蒂與Logos號飛船的奈奧比會合了,當然,還有那位被洗腦奪體的班恩。崔妮蒂他們從「先知」那裡知道了尼奧的現狀,在守護天使的帶領下,去找梅羅紋奇要人,喜歡享受的阿梅那時正和佩瑟芬在他管轄的地獄酒吧欣賞SM的氛圍,他當然不肯交出尼奧,因此大家少不了一場激戰。在佩瑟芬的幫助下,崔妮蒂他們終於將尼奧帶回現實。
在最後一次和「先知」交談之後,尼奧明白了他的使命。從這開始,故事就分兩條線進行。一條是墨菲斯和奈奧比殺回錫安,和基地的人們共同對抗機器大軍的進攻;另一條線是崔妮蒂不願意和尼奧分開,決心放棄一切和尼奧共同前往機器S世界的聖地——01城。奈奧比雖然不相信先知的話,但她開始相信尼奧,把自己那艘最快的logos號飛船借給了尼奧和崔妮蒂,而自己和墨菲斯乘坐Hammer號回錫安。沒想到偷偷醒來的班恩溜進了Logos號,一場激戰過後,班恩的肉身死去,尼奧身受重傷。歷經重重機器大軍的堵截,尼奧終於抵達01城。再說錫安城這邊,人類已決定展開最後的自救行動,他們組織起了所有的APU(Armored Personal Units單兵作戰機甲),和250000電子章魚以及大型鑽探機器展開了決斗……
尼奧在01城終於得以面對「機器大帝」(Deus Ex Machina)——機器世界的真正主宰,雙方展開了談判並達成了協議。與此同時,史密斯的能力又擴充了,凡屬尼奧接觸過的信息他都能分享。他找到了先知的藏身之處,並將她復製成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他也了解到了尼奧的使命。可是他不怕,並開始在母體中無限復制自己,系統危在旦夕……
和「機器大帝」達成協議的尼奧被送進了母體,而史密斯正在那裡等他,兩人展開了一場只屬於「超人」的決斗。機器與人類,兩個世界的命運都取決於這一戰的結果,而最後結果是……
恐怕不能再說下去了。紫霞美眉曾經說過:「我猜中了開頭,卻猜不到這個結局。」對於《黑客帝國3》來講,恐怕導演沃卓斯基兄弟也是這么設想的。沒有人知道他們會在多種可能的「最終世界」中選擇那一種模式。這也是電影最後的懸念。
當然,這也不是說我已經把其他所有的懸念說完了,還早著呢!例如,那個小女孩到底有何特殊和重要之處?她和先知、佩瑟芬、少年有何關系?目前網上流行的解釋似乎沒一個很中聽的。還有,火車站和梅羅紋奇的老巢是兩個不同的地方,崔妮蒂他們是如何通過找阿梅來解救尼奧脫困的?佩瑟芬的最終身份是什麼?此外,還有在《黑客帝國動畫版》中備受青睞的「少年」,他又會是怎樣的結局?太多的疑問,註定要到上映那天才END。
至於母體的真相,根據參加完芝加哥和紐約內部試映的革命同志們介紹,我們以前所猜想的,全錯了,而且錯得不輕,尤其是那個「母體中的母體(Matrix in Matrix)」理論。而電影最後的答案,基本上能讓絕大部分兄弟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