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歐美大片 » 印度電影上學難
擴展閱讀
法律並不冷漠的的微電影 2025-01-11 13:32:10
狙擊高清免費觀看電影 2025-01-11 13:04:37

印度電影上學難

發布時間: 2021-05-24 00:06:05

1. 有一部印度電影講的一個小男孩和妹妹穿一雙鞋上學的故事,有誰知道那電影的名字嗎賜教!

不是印度的,是上個世紀末伊朗的一部電影,《小鞋子》

2. 印度有哪些現實主義題材電影

近幾年為中國大眾所熟知的印度電影或多或少都有針砭時弊的現實意義。這里推薦幾部給大家:

1、《摔跤吧!爸爸》

去年五一檔國內上映,最終收獲將近13億票房,評分也高達9.1,可以說是叫好又叫座的典範。影片本身的硬實力加上國內宣發精準助推,從阿米爾汗先瘦身後增重這個點為抓手,做了一次相當成功的電影營銷。本片由阿米爾汗親自操刀剪輯,最成功的莫過於憑借他對中國觀眾的了解,重新調整了電影時長和節奏,例如去掉了一些不必要的歌舞戲份。讓電影從」印度節奏「走向」中國節奏「,這也是本土化做得最好的一次。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優秀的印度電影。批判教育制度批判階層固化,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國國情類似,因此引發觀眾共鳴。電影最感人的地方莫過於貧民窟的鄰居為了給拉吉籌錢不惜通過自殘的方式,這種很明顯的碰瓷行為背後是印度窮人的淳樸和身為人父的責任感。

實際上父母的焦慮也並不是完全沒道理,為下一代爭取到一個盡可能好的教育資源,成人也好不承認也罷,環境會改變很多事情。

3. 印度電影體現出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哪些印度電影是貼近現實生活的

印度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比較推薦阿米爾·汗,米叔的作品很多都以抨擊現實問題為核心,但是他又處理的非常戲劇化,不必讓你看得特別難受。觀後會意識到問題又不會絕望而是抱著會打破這個問題的興奮感,這跟韓國日本的一些現實題材看完讓人絕望相比還是很值得推崇的。

1、《三傻大鬧寶萊塢》,教育制度與階級差距。

伊西亞有著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夢想成為一名歌手。但是伊西亞生活在一個不自由的家庭之中,性格爆裂獨斷專橫的父親經常對母親拳腳相向,並且禁止伊西亞唱歌追求理想。 疼愛女兒的母親鼓勵她帶上面罩在網路上唱歌,這個主意讓她獲得許多粉絲。然而就在這時候,父親調換工作,要求他們跟著自已到另一個地方去。

4. 有哪些推薦的印度電影

推薦《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調音師》、《超齡少女》、《最初的夢想》、《摔跤吧!爸爸》這五部電影,這五部電影的豆瓣評分都在8分以上,頗受廣大影迷歡迎。

1、《小蘿莉的猴神大叔》

電影講述了一個擁有虔誠宗教信仰的單純印度男人幫助巴基斯坦啞女與父母重聚的故事。印度教教徒帕萬(薩爾曼·汗 飾)在一次機緣巧合下結識了與母親走失並有語言障礙的穆斯林小女孩沙希達(哈爾莎莉·馬爾霍特 飾)。

在得知沙希達是巴基斯坦人後,帕萬決定幫助她回家,可在回巴基斯坦途中卻四處碰壁,遭遇領事館沖突、被旅遊局欺騙之後,帕萬立志將不惜一切代價盡其所能帶沙希達回到自己的家鄉與家人團聚。

2、《調音師》

阿德里安(格雷戈瓦·勒普蘭斯-林蓋飾)是一個學習鋼琴已有15年之久的天才鋼琴家,可是在夢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鋼琴大賽上他功敗垂成,人生跌落谷底。經過一段時間調整,阿德里安重新振作,成為了一名盲人鋼琴調音師。

事實上他只是帶上了隱形眼鏡,這會讓別人認為他聽覺方面更加敏銳,並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消費,甚至還會窺視到別人的生活與隱私,他兀自沉浸在這種雖處鬧市又彷彿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某天,他來到一戶人家工作,殊不知這里剛剛發生一起兇案。

3、《超齡少女》

正值妙齡的Swati(薩曼莎·魯斯·帕布飾)擁有令人聞之即醉的歌聲,一次在外演唱 時被音樂製作人Vikram發現,後參加當地的歌唱比賽一舉成名,但是年輕貌美的 Swati總是會做出一些不符年齡的舉動:岔開腿坐著、教訓年輕人、說自己早已結婚 生子、摳腳、指導人做菜……種種怪異的舉動背後,實則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

4、《最初的夢想》

被帕塔克(蘇尚特·辛格·拉吉普特 飾)寄予厚望的兒子拉加夫高考失利,因無法忍受「失敗者」的標簽而發生意外。面對病床前喪失信心的兒子,帕塔克講述了大學時代,自己與朋友們以及前妻瑪雅(施拉達·卡普爾 飾),為了完成「失敗者」的逆襲,在冠軍聯賽中「損招」盡出的故事。一段啼笑皆非的青春往事揭開帷幕,他們會實現最初的夢想嗎?

5、《摔跤吧!爸爸》

馬哈維亞·辛格·珀尕(阿米爾·汗飾)曾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他希望讓兒子可以幫他完成夢想——贏得世界級金牌。

結果生了四個女兒本以為夢想就此破碎的辛格卻意外發現女兒身上的驚人天賦,看到冠軍希望的他決定不能讓女兒的天賦浪費,像其他女孩一樣只能洗衣做飯過一生 ,再三考慮之後,與妻子約定一年時間按照摔跤手的標准訓練兩個女兒:換掉裙子 、剪掉了長發,讓她們練習摔跤,並贏得一個又一個冠軍,最終贏來了成為榜樣激勵千千萬萬女性的機會。

5. 印度的孩子上學不收任何費用嗎

印度實現免費的教育制度。在印度,所有適齡兒童都必須強制入學接受教育。但是並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學校方面還提供免費的午餐。而且這個免費教育的范圍是從幼兒園到大學,為了鼓勵一些外來移民和印度的少數民族入讀普通的學校已融入印度社會,政府還對此有補貼。

6. 印度是免費上學為什麼識字率低

印度憲法規定印度上學和看病都是免費的

印度的基礎教育跟中國相比卻十分的糟糕。2010年世界教科文組織報告顯示印度人均教育時間不到4.5年,中國的人均教育時間為7.5年,女性識字率方面印度不到50%,中國女性識字率達99%!一個有素質有文化的國民生產率比文盲高是可以肯定的。

雖然2010年印度6至14歲的學齡兒童入學率高達85%,可是到了四五年級的時候入學率只有不到60%,輟學率十分的驚人。

印度的弱勢群體復雜多樣,以婦女與兒童為例,弱勢群體分為表列種姓、表列部落等,這些弱勢群體,地位低、受到排斥。眾所周知,印度高校錄取學生,不是根據成績,而是出身。每個印度學生身上都有標簽,並以此作為進入大學的決定性因素。

在人口較多的北方城市更是嚴重。女孩上學會被歧視,因此,女孩頻繁輟學。而且,印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連溫飽無法滿足,對他們來說,吃飽肚子比接受教育更重要,很多家庭的孩子,未成年就步入社會,加入到勞動大軍中。

一是印度原來的國民教育程度本來就不高,一些父母認為孩子讀書無用,還不如出來收破爛幫補一下家用來得實際,這樣的認識會造成教育水平惡性的循環。

二是印度重男輕女觀念十分的嚴重,認為女孩就是個虧本貨,未來出嫁還要准備一筆嫁妝,現在給她上學本來就要一筆支出,還不如讓她早就出來賺錢攢嫁妝更好。

三是印度的種姓制度讓低種姓的兒童對上小學感到恐懼。上小學時一些高種姓的同學可以隨意欺負低種姓的兒童,那些低種姓的兒童不敢反抗,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難免會失去求學慾望。

印度教是印度第一大宗教,其信徒占總人口的83%(圖為印度教三大神)

種姓制度就源於印度教,形成於吠陀時代後期,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它將人分為4個等級,從高到低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這3個等級為高等種姓)和首陀羅(卑賤種姓)。而賤民(即表列種姓,又叫「不可接觸者」)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在4個等級之內

它是古代世界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不同等級間嚴禁通婚,實行社會隔離,並且職業世襲。

每個等級又分化成更小的集團,即亞種姓,目前已有上萬個。

在種姓制度下,身份是與生俱來的,卑賤種姓和表列種姓人群在社會中會遭受壓迫和隔離,在接受教育和選擇職業等方面也受到各種限制和歧視。

印度普拉塔姆基金會所做的一項研究表明,雖然印度96%的孩子都上了學,但是他們在公立學校幾乎學不到什麼東西。85%的孩子學了3年還不識字——最多隻認識自己的名字,而這一比例在4年前為54%。最多能從1數到19,
印度於2010年通過的《教育法》雖然要求6歲-14歲年齡段的每個孩子都必須上學,但它卻似乎並不關心他們在學校究竟能學到什麼。這部法律看上去更像是一份建築招標書,因為它詳細規定了每間教室以及學校操場的面積所必須達到的最低標准。
在北方邦偏遠的農村地區,一所好公立學校的評判標準是什麼?它首先必須靠近公路。因為這樣可以方便老師開車前來。尤其是每當有檢查團來臨時,老師們能夠迅速趕到。
然而,並非所有的學校都具備這種「奢侈」的條件。在錫達布爾縣的一個小村莊里,小學的校園幾乎見不到人影,比人更多的是狗和牲畜。學校的一間側屋裡堆滿了乾草。

政府醫院對所有病人敞開大門,從掛號、手術到葯品各項服務一律免費。

免費醫療是非多

病人看病不花錢,自然會經常光顧醫院,這就導致了一系列弊端。首先是政府財政不堪重負,資金無法及時到位。醫院財政緊張,醫療條件自然就難以跟上,稍微好點的葯品經常缺貨,使得病人被迫拿著醫生處方到葯店裡自費買葯。
其次,醫生每天面對的病人太多,工作壓力很大。記者采訪的新德里一家中等政府醫院,平均每天要接待5000多名患者。同時,由於醫生的待遇不高,給病人看病時自然免不了應付差事,瀆職和誤診現象時有發生,造成醫患之間關系緊張。據了解,公立醫院里病人辱?和毆打醫生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還有病人或家屬殺害醫生的惡性事件發生。
光顧印度政府醫院的基本都是低收入人群,他們對醫療條件要求不高,只要少花錢能治病就行。幾位病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政府醫院的確提供免費治療,但只能對付一般的小病,對於一些嚴重的病症和復雜的手術卻無法對付,葯品也滿足不了需要,病人只能轉到條件好但收費高的私立醫院。
私立醫院為富人服務

雖說政府醫院看病免費,但是有錢人肯定無法忍受這里臟亂差的條件,因此,設備先進、干凈整潔但收費昂貴的私立醫院就成為他們看病的首選地。在印度,私立醫院約有1300多家,主要面向中產階級以上的人群。
私立醫院不僅有漂亮的大樓,寬闊的草坪,一流的醫療設施,還有不少在西方受過高等教育的醫生。 和那些擁擠嘈雜、診斷和治療條件差、建築陳舊的公立醫院有天壤之別。 由於私立醫院提供收費醫療服務,所以醫生的待遇高,醫療條件好,葯品品種齊全。據介紹,普通醫科大學畢業生是很難進來的,但凡有些名氣的私立醫院的醫生不是「海歸派」,就是印度醫科大學的博士,至少也是在政府醫院工作過多年,並已經積累了豐富臨床經驗的大夫。
立醫院的條件雖好,但收費卻高得驚人。記者的一位印度朋友不久前只做了一個簡單的CT掃描,就花了1萬多盧比(相當於2000多人民幣)。這還算是個小數目,一些大手術的收費動輒數萬至數十萬盧比不等,而且由於這些醫院自負盈虧,管理非常嚴格,病人不把錢先付清,就別想進手術室。

7. 等級特色教育制度!在印度上學到底是怎樣的感受

在印度上學的感受:富人小孩風生水起,窮人小孩低到塵埃。

印度小孩從6歲開始進入「5+3+2+2」學制的基礎教育階段,也就是5年初級小學,3年高級小學,2年初中,2年高中,其中前8年屬於義務教育。但是實際情況是貧民窟的小孩一般只讀初級小學,加上印度女生地位較低,家裡不讓讀書,所以印度貧民窟小孩平均受教育的年齡只有8歲。

嗝嗝老師


在印度上學,如果是富人家的小孩,就是風生水起,可以上大學受到高等的教育。生活在上流社會。如果是貧民窟的小孩,可能就會讀三四年的小學,長大以後就重復著父母的勞力工作。以上兩種現象得不到改善的話,會一直延續到下一代!

8. 求一部印度的電影名字

<小鞋子>
1997年伊朗電影,別名:天堂的孩子。
馬基德·馬基迪導演,由Mohammad Amir Naji、Amir Farrokh Hashemian等主演。曾榮獲1998年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影片、2000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比起「小鞋子」的中文翻譯,我更喜歡「The Children Of Heaven」的電影原名。當看整部片子的時候,聽著片子背景中時時傳來轟炸機的聲音,突然想起來高三的時候看過的一本書《離上帝最近的地方》。書的內容都已經記不太清楚,這是中國女記者描寫她在中東采訪的一兩年中的經歷。書中有一段提到她去耶路撒冷的經歷,這個巴勒斯坦中部城市,以色列首都,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天啟宗教的聖地。如果耶路撒冷真是離天堂最近的地方,我相信那裡離地獄也不太遠了。當看完整本書,心中有一種難以平復的情緒,我突然有一剎那明白了那書名的含義。直到今天再看到「小鞋子」這部伊朗電影,突然發現,戰火紛飛,人民窮苦的地獄中,有人們傾聽上帝教誨的純潔心靈。
小阿里取回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後,在買馬鈴薯的時候,把小鞋子放在塑料袋裡,藏在了菜攤中。但是卻被收垃圾的人誤拿了。為了免除父母的懲罰,他央求妹妹與他達成協議:每天妹妹上學時穿他的鞋子,然後下學後再換給他去上學。當時,片中兄妹兩個人當著父母的面,用一個筆記本「交談」。他們小心翼翼,唯恐秘密被發現。就像阿里說的:「爸爸會打我,也會打你,因為他沒錢給你買新鞋。」就這樣,阿里用一隻新鉛筆換來了妹妹的妥協,於是兄妹僅有的這雙鞋子每天就在兩個人的腳上交換著。
能夠找回丟失的鞋子或者再擁有一雙鞋子的渴望在兩個稚嫩的心中與日俱增地堆積著,因為他們既要逃避父母以及遲到可能帶來的懲罰,又要承受換鞋帶來的種種不便,還要躲避對於他人鞋子的羨慕所帶來的折磨。妹妹看著別的女孩漂亮的小皮鞋,羨慕而無奈;哥哥每天在妹妹跑回家後,拚命地跑去學校仍然會遲到。如果不是因為他學習成績很好,差點因為遲到被主任開除。這樣的孩子,令人心疼的兩個孩子,當發現穿著那雙小粉鞋的女孩家庭窮苦的時候,放棄了要回鞋子的念頭。他們躲在角落,看著小女孩拉著失明的爸爸,出去奔命;他們善良的目光裡面寫滿了理解。也許妹妹要比阿理更希望找回自己的小鞋子,因為她不喜歡哥哥骯臟的球鞋。當兄妹兩個在庭院洗球鞋的時候,兩個孩子珍惜地捧著球鞋,輕輕地吹走上面潔白的泡沫;慢慢地,泡沫變成了透明的肥皂泡,在陽光下,在小兄妹的歡笑中,飛揚。那在陽光下彩色的肥皂泡,就像他們的童年,動盪而美麗,脆弱而堅強。這段在我眼中,確實是電影最「浪漫」的畫面,整部片子看完,我腦子里迴旋的都是他們的笑容,讓我感覺,上帝正從天堂慈愛地俯視他們,他們是天堂的孩子,純凈而勇敢。
阿里試圖和父親去城裡打工掙錢,父親卻意外受傷,花去了本來答應給妹妹買鞋的錢治病。當阿里坐著父親破舊的自行車,在伊朗城市裡面的高速公路上看風景的時候,我有些震驚。我查資料才發現片子拍攝於1997年,我以為在幾十年前。我沒想到阿理生活的破舊小巷的外面,就是如此發達的城市。當那輛破舊的自行車與呼嘯而過的機動車形成鮮明對比的時候,我突然覺得那對身影那麼單薄而膽怯。在富人區,小阿里用流利的介紹「我們是園丁」解了木訥的爸爸的圍。當他們問了很多別墅以後,終於被一個小男孩和他的爺爺請進了豪華的別墅。站在別墅的花園中,爸爸和阿理目瞪口呆。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國家。阿理在電影中從頭到尾,沒有換過一身衣服;而身邊的小男孩衣著光鮮;爸爸拚命地工作,每天都要加班,媽媽重病;而身邊的別墅主人穿著絲綢睡衣,誇贊自己的樹。在爸爸整理花園的那幾個小時,阿里和別墅小主人快樂地玩耍,他們盪鞦韆,玩蹺蹺板。那段電影中,運用了相當多的慢鏡頭,兩個不過9歲的孩子,在陽光下的花園洋房裡面盡情歡笑,雖然他們的生活天差地別。當最後要離開的時候,阿里把毛絨玩具輕輕放回睡著的小男孩手裡,戀戀不舍地走開。那一刻,我心裡很疼。他們都是孩子,本不該經歷太多的磨難。阿里本應該有無憂無慮的童年,享受上帝的恩寵,但是現實奪走了他的一切,包括一雙破舊的小鞋子。
後來,阿里看到全市長跑比賽的通知時,終於哀求老師批准他參加比賽,因為比賽季軍的獎品中有一雙鞋子。比賽開始前,眾多的參賽選手為不同的目的而來。有的孩子身著名牌運動服,穿著合腳的運動鞋;而阿里穿著老師發的運動服,默默看著腳下馬上就要破爛的球鞋。在比賽中,阿里奔跑著,他的眼前晃動著妹妹放學後奔回來與他換鞋以及他換好鞋後奔向學校的腳步,他要取勝,他要獲得那雙鞋子,他在奔跑,在極度疲勞中奔跑,後來他跌倒了,為了勝利,他又不顧一切地爬起跑向終點並在混亂中率先撞線。當人們向小冠軍表示祝賀時,當無數的閃光燈在眼前閃耀時,阿里第一次抬起低垂的頭,眼睛裡充滿自責的淚水!只因為他得了冠軍,而不是季軍,他失去了他送給妹妹的小鞋子!電影中,阿里經常落淚;這個瘦弱的小男孩,堅強,寬容;而當他此時眼睛晶瑩的時候,我被深深地刺痛了。
回到家中,妹妹難過地走開了,阿里脫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經徹底地磨爛了,哈里把打滿水皰的腳泡在院內的池中,一群魚向他游來。泡在涼水裡的這雙堅強的小腳丫,因為疼痛而失去孩童的稚嫩;魚兒在腳邊輕輕地游,一片紅色的金魚圍繞著阿里的小腳。我看不到他的小臉,也許還有淚水的失望的小臉,但是我知道,此時,他的父親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車上,放著買給阿里和妹妹的新鞋子,一雙潔白的球鞋和一雙妹妹夢寐以求的紅色小皮鞋……
離上帝最近的地方,不光在耶路撒冷。阿里和妹妹是天堂的孩子,他們用純真而勇敢的笑容,戰勝著現實的殘酷和冰冷。電影的結局,沒有出現小兄妹拿到鞋子的狂歡場面,只結束於池塘中的那一抹紅色。而我,這個遠在電腦屏幕前面的旁觀者,淚流滿面。

9. 求一個印度喜劇電影,裡面說的是三個大學生,其中一個很聰明,但他是代他主人上學的,其他兩個家庭條件不

三傻大鬧寶萊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