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歐美大片 » 賞析外國電影
擴展閱讀
歐美電影卡車 2024-09-08 11:37:27
老電影經典老歌插曲 2024-09-08 11:35:16

賞析外國電影

發布時間: 2023-12-06 18:53:03

推薦幾部經典外國電影

1.《肖申克的救贖》

《聞香識女人》翻拍於1974年迪諾·萊希的電影《女人香》,由馬丁·布萊斯特執導,阿爾·帕西諾、克里斯·奧唐納等主演的一部劇情電影。

電影講述了一名預備學校的學生,為一位脾氣暴躁的眼盲退休軍官擔任助手期間發生的故事。

⑵ 怎樣欣賞電影呢尤其是歐美的有時候感覺看後就像熱鬧了一場,高層的欣賞做不到

我認為要欣賞電影應該從兩個方面的結合來做:劇情和人物性格的的結合。好萊塢有很多隻注重劇情的電影,比如《電鋸驚魂》系列。這種電影只是為了娛樂。而對於那些值得你認真坐下來欣賞的電影,你就得注意了,因為你必須保證你能夠理解電影劇情,明白那些導演想讓你明白的意思。當然,這並不簡單,但是你要盡量跟上大的節奏。這樣你才能意識到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環境,演員該有什麼樣的表現。而對於人物性格的了解和分析則要通過你長期大量的觀片來磨練了。當然,如果你在生活中能夠細心觀察周圍人物,分析人們的說話的動機,試著讀出他們的潛台詞也有助於提高你欣賞電影的能力。我建議你看一部電影《計程車司機》,這是美國演員羅伯特·德尼羅的一部經典電影,他在這部電影里的演技可以用「大爆發」來形容,不用有多麼高的水平都可以被他的演技所震撼。
當然,欣賞電影還有很多的技巧,我一時也無法給你總結完畢。你可以加我網路H!賬號:sleeper1991 以後可以慢慢聊。當然這要看你的興趣了。

⑶ 有沒有英語電影賞析

《亂世佳人》英語電影賞析
My view about Scarlett

At the first begening of the film,I have no idea about Scarlett,but later ,I like Scarlett more and more.

Scarlett is not beautiful, as indicated by Margaret Mitchell's opening line, however she is a coquettish Southern belle who grows up on the Georgia plantation of Tara in the years before the American Civil War. Scarlett is described as being 16 years old at the outbreak of the Civil War in April 1861, which would put her approximate birthdate in 1844 or early 1845. Selfish, shrewd and vain, Scarlett inherits the strong will of her Irish father Gerald, but also desires to please her well-bred, genteel French American mother Ellen, from a good Savannah family. Scarlett loves Ashley Wilkes, her aristocratic neighbor, but when his engagement to meek and mild-mannered Melanie Hamilton is announced, she marries Melanie's brother Charles out of spite. Her new husband dies early in the war, and Tara falls into the marauding hands of the Yankees. In the face of hardship, the spoiled Scarlett uncharacteristically shoulders the troubles of her family and friends, and eventually the not-so-grieving widow marries her sister's beau, Frank Kennedy, in order to get funds to pay the taxes on her beloved home. Repeatedly, she challenges the prescribed women's roles of her time, as a result, she becomes very disliked by the people of Atlanta. Scarlett's ongoing internal conflict between her feelings for the Southern gentleman Ashley and her attraction to the sardonic, opportunistic Rhett Butler — who becomes her third husband — embodies the general position of The South in the Civil War era.

In the 1939 film version of Gone with the Wind, Scarlett O'Hara is similar to the character in the original novel, but there are some noticeable differences. In the book, Scarlett gives birth to three children: Wade Hampton Hamilton, Ella Lorena Kennedy, and Eugenia Victoria "Bonnie Blue" Butler. In the film version, only Bonnie Blue is mentioned. (In the novel Scarlett, Scarlett O'Hara gives birth to another daughter by Rhett, Katie Colum "Cat" O'Hara Butler.)

While the studio and the public agreed that the part of Rhett Butler should go to Clark Gable (except for Clark Gable himself), casting for the role of Scarlett was a little harder. The search for an actress to play Scarlett in the film version of the novel famously drew the biggest names in the history of cinema, such as Bette Davis (whose casting as a Southern belle in Jezebel in 1937 took her out of contention), and Katharine Hepburn, who went so far as demanding an appointment with procer David O. Selznick and saying "I am Scarlett O'Hara! The role is practically written for me." David replied rather bluntly "I can't imagine Rhett Butler chasing you for ten years." Jean Arthur, and Lucille Ball were also considered. Susan Hayward was "discovered" when she tested for the part, and the career of Lana Turner developed quickly after her screen test. Joan Bennett was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likely choice until she was supplanted by Paulette Goddard. However, Goddard's failure to proce a marriage license between her and Charlie Chaplin lost her the part.

⑷ 美國經典電影賞析的內容簡介

《美國經典電影賞析》通過對美國具有代表性的14部電影所做的賞析,使我們看到了時代的動盪變遷是如何影像美國電影的內容與風格,而美國電影又怎樣從各個側面折射出美國社會的風貌、思潮和心理的,是怎樣反映並傳播著不斷變化的美國價值觀念和理想的。
電影既是社會和文化的重要見證,也是語言的藝術。從閱讀《美國經典電影賞析》的過程中,讀者將領悟到豐富而真實的語言精華,從而調動他們學習語言的興趣,提高其英語學習水平;另外,讀者還會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進一步理解和評價這些我們或不熟悉的影片。

⑸ 西方電影欣賞《小島驚魂》論文

真正的恐怖片是心理恐怖,玩弄血腥鏡頭、故弄玄虛的配樂、一驚一乍的都沒太大意思,當時怕怕就過去了。而《THE OTHERS》則讓你看後越想越怕。時間已經過去了好幾天,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房間原本只開了一盞小小的台燈。想不到我越寫越怕,總是覺得後脊樑骨一陣陣發寒,總是要回過頭去看看後面有沒有人。後面當然沒有人,但是我卻可以看到梳妝台鏡子里的自己。嘿嘿。最後還是忍不住,把房間的燈全開了。

很久沒看過這么精彩的恐怖片了,它很考驗觀眾的智慧。故事從頭至尾都被一個強烈的懸念牽引著,我們的思維如同主人一家三口,被囚禁在一所大房子里,百思不得其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謎底一經揭曉,便如醍醐灌頂,竟然……這種結局,我想沒有人會料到。知道了謎底後再細細一想,發現原來自始至終導演都埋了伏筆,只是沒有人會把所有的細節聯系在一起,也沒有人想像力豐富到如此地步。導演靠創意、懸念和氣氛完全控制了觀眾的心理和情緒。

《THE OTHERS》國內譯為《小島驚魂》,另一種譯名是《神鬼第六感》,我認為都是失敗的譯名。個人感覺譯為「不速之客」才能真正體現出這部影片的內涵:從葛瑞絲一家的眼光來看,三個傭人和維多一家是不速之客;而從後兩者看來,其他人是不速之客。其實就是除了自己人之外的其他人都是不速之客,這正接近了「THE OTHERS」的原意。尼歌.基曼的氣質與這部電影配合的天衣無縫,本來尼歌就很冷艷,再加上欣長的身材、蒼白的臉頰、有些神經質的眼神和固執的性格,想有縫都難。

葛瑞絲在故事中一直處於非常緊張的狀態中,又帶點惶恐不安,她的眼神大部分的時候都神經兮兮,最先令我起疑的就是她。她愛子女,卻又對他們異常苛刻,她的丈夫因為戰爭多年未歸,三人長期生活在封閉的環境里,她的心理有些變異。我一開始就懷疑她是精神分裂,影片中也通過鏡子做過多次暗示:葛瑞絲每次對著鏡子看到自己,眼神就很奇怪,有點不可置信的感覺。鏡里鏡外的兩個葛瑞絲,一個是真實的,一個是虛幻的,恰好對應了她內心的二個自我。葛瑞絲殺死一對兒女,她是知道的,但由於她一直拒絕承認這個事實,於是潛意識造出了一個虛幻的「我」,這個「我」扮演了一個慈母的角色。這個「我」拒絕承認發生過的事實,也不承認自己已經死了,反而以「上帝給了我第二次機會」為逃避的借口,繼續生前的生活。她似乎已完全「忘」了自己身在何處,是什麼人,直到最終被招魂。

中間有很多細節頗有迷惑性,比如「要開第二扇門之前一定要確定第一扇門已經關了」。其實這個並沒有什麼玄妙,因為她的孩子得了一種怕光的病,關門是為了不讓光進來。那為什麼影片後段他們又不怕了?其實影片一開始他們就不怕,只是沒有嘗試的機會,因為一開始他們就已經是鬼了,生前的病就沒有了。這個邏輯從男僕人對葛瑞絲說的話「我的嫂子本來有風濕,可是有一天就不治而愈」推測出。他說的有一天就是指死亡。

三個僕人沒有惡意。但很多人一開始也會懷疑到他們有什麼陰謀。疑心從那封沒有發出去的信開始,而且老婦人的眼神總是閃閃爍爍,一問到關鍵的地方就躲躲閃閃。導演中間也安排一個細節來干擾人的注意力,就是老婦人總是拿葯逼葛瑞絲吃。其實他們原本是來告訴葛瑞絲真相的(即她們其實已經死了),但由於葛瑞絲太固執,在多次提示下一直不相信不承認,這讓他們終於「忍無可忍」。因此他們說「孩子好辦,主要是他們的母親,太固執了」。他們反復強調「是揭露真相的時候了」,其實就是沒有耐心耗下去,要點醒她的意思。他們在門外說的「人要學著和鬼和平相處」把葛瑞絲嚇得魂飛魄散,葛瑞絲當然的把自己理解成「人」,把他們理解成「鬼」。其實三個僕人的意思是「他們自己和葛瑞絲一家鬼,要和維多這家人和平共處」。因為所站的立場不同,所以產生了歧義。

再看一遍的時候我發現影片中所有警示的話都可以多重理解,在看到結尾之前,都難以猜出它真正的含義。要注意的是外國的鬼和中國的鬼不太一樣,中國的鬼白天不可以出來,照鏡子也看不到影子,外國的可以。還有一個原則是鬼看見、動過的東西只是幻覺,如果碰巧他們動過的恰好是實物,這時候鬼和人都會驚呼「有鬼!」。有人認為影片從邏輯上解釋不通,但如果重新看一遍的話就會發現之所以不通全都是因為自己看得不夠細。現在就從頭梳理這些蛛絲馬跡,解讀幾個暗示和幾點疑問。

一、 整個故事從迷霧重重的一套大宅子開始,這是最大的暗示。葛瑞絲家的霧總是不散,傢具房間永遠是灰暗的,而真相大白後演到維多一家就晴天了。

二、 葛瑞絲第一個鏡頭就是從睡夢中尖叫著驚醒過來。她為什麼驚醒?因為她做了一個「噩夢」,「噩夢」的內容就是她殺了自己的兒女,然後自殺。她以為是個夢,其實都是真的,只不過出於自我保護心理和無法接受自己罪惡的行為,潛意識里把真實當做了夢,然後又把虛幻當作了真實。從夢到醒的過程其實就是由生到死的轉換,醒來後她已經不是「人」了。

三、 僕人為什麼一夜之間都走掉了?因為她們全家都死了,僕人自然都走掉了。

四、 葛瑞絲對新來的老婦人說「它改變了一切,但我要冷靜的處理這些(大意如此)」。「它」暗示的應該就是殺害兒女的事情,冷靜的處理就是拒絕相信發生的一切,把它當作一個夢。

五、 安在吃飯的時候對老婦人說「媽媽瘋了」,後來又說過一次「媽媽又瘋了,像那天一樣」。「瘋了」暗示的就是殺人,「那天」就是出事的那天。

六、 安為什麼能看見維多?因為維多一家在招魂,估計先招的是她,因此她能夠暫時進入人的世界,看到他們。

七、 年輕的女僕為什麼啞了?因為她當年也不相信自己已經死了,最後終於知道真相,嚇得再也說不出話來了。所以葛瑞絲暗示說「我們有相同的經驗」。

八、 葛瑞絲的丈夫究竟是人還是鬼?是鬼,是孤魂野鬼,在外面游盪,找不到回家的路,葛瑞絲出門碰巧遇見他了。他的丈夫和她們一樣臉色蒼白,沒有活力。另一個證明是,知道真相之後,孩子說「如果這樣,那麼爸爸是打仗死了?」只有死了,他們才能夠會面。

九、丈夫為什麼要走?在安被靈媒上身,後被葛瑞絲瘋狂糾纏之後,安到父親處哭訴。之後葛瑞絲走進去道歉,丈夫問「你為什麼那樣?」葛瑞絲先說「我以為有鬼……」她的丈夫更正「不是指這個,是指那天。」同時的鏡頭安對尼哥說「媽媽又瘋了」,尼哥問她「像那天一樣嗎?」安點頭,反問道「你還記得那天的事情嗎?」尼哥好似痛苦的緊閉了一下眼睛「不記得了」。那天的暗示同上。丈夫因為不肯原諒妻子殺害孩子的行為而離開。

十、片中好幾次出現「你不要那樣喘氣!」應該暗示的就是被葛瑞絲的枕頭壓著喘粗氣。

最後葛瑞絲上樓看到維多一家,所有的疑問和幻覺迎刃而解。真相撲面而來,葛瑞絲再也無法偽裝,說出了他們都不願意承認的事實「愛他們的媽媽用枕頭殺了兩個孩子,然後開槍自殺」其實他們三個人早就明白這些,但同時選擇了逃避。

人鬼之間的糾葛還未真正結束,因為還會有新的人搬進。雖然他們大喊「這是我們的房子」,也只能人鬼共處
了。不同的是,他們是「鬼」了。
補充一點:
葛瑞斯在半夜聽到的鋼琴聲應該是後來搬進的一家「人」彈的,這在最後葛瑞斯瘋狂撕扯桌上的紙,而「人」看到的卻是紙片在空中紛紛碎落的情節中得到了印證。所以說人和鬼彼此是看不到的,在葛瑞斯反復開關門的時候,應該是那家人把門關上的。
補充一點:
葛瑞斯在半夜聽到的鋼琴聲應該是後來搬進的一家「人」彈的,這在最後葛瑞斯瘋狂撕扯桌上的紙,而「人」看到的卻是紙片在空中紛紛碎落的情節中得到了印證。所以說人和鬼彼此是看不到的,在葛瑞斯反復開關門的時候,應該是那家人把門關上的。
補充一點:
關於grace為什麼要殺她的孩子,應該是和納粹有關系。grace跟她丈夫說過:「我們都投降了,全島淪陷了,我們能怎麼辦?」再聯系她逼孩子們都聖經的段落,關於投降和說謊的部分,她殺孩子的原因不難理解。納粹來了,小島淪陷了,也許快要闖進他們的庄園,她心底里認為不該向邪惡妥協,因此殺了自己的孩子後自殺了。因為僕人們沒有對這棟房子的熱愛,不像grace那樣寧願「守著這座監獄」(和米爾絲一家一樣),所以一夜之間都不見了,或許被納粹殺了,或許投降納粹活著,都有可能。補充一點

男主人(軍人)沒有死:

1)他的打扮是戰場退役軍人,暗示他受重傷後已經退下火線。如果KIA的話應該是戰場上最後戰死的裝扮;

2)他說自己一直在找回家的路,暗示當時他處於彌留的狀態,重傷快到死的邊緣,在鬼門關的邊沿,所以靈魂能回到家中。

3)他說自己一直在流血,證明並沒有完全死去,而是處於生死掙扎的關頭。

4)他看見Niko後驚呆了,沒有任何喜悅的表情,暗示他明白妻子已經在陰間了。

5)他看到孩子後那種毫無喜悅,傷心欲絕的表情,明白他們也死了。

6)他回到家一直躺在床上,再次暗示他的傷重

7)幾天後,他終於跨過鬼門關,被救活了。所以他說要重新回到前線。

8) 最後,他用一絲靈魂還在陰間的最後時刻和Niko完成了最後的ML.

⑹ 求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賞析

這部影片的視角與以往的二戰影片有很大的區別。傳統的二戰影片大多以正面描寫真實的戰爭場面來表現戰爭的殘酷,比如《中途島戰役》、《拯救大兵瑞恩》;也有的通過愛情故事來表現戰爭的殘酷,比如《魂斷藍橋》、《科林上尉的曼陀鈴》;還有以集中營為背景來表現戰爭的《死亡列車》、《辛德勒的名單》等等。《美麗人生》也是一部描寫猶太集中營的影片,但它使用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反映戰爭,觀眾在笑聲中含著淚水領悟著生命的真諦。 本片身兼導演、編劇、演員的羅伯特-貝尼尼是義大利著名的喜劇演員,他發揮高度的創意,用一種妙不可言的方式重新詮釋了殘酷的戰爭與生命的意義。貝尼尼的影片真實簡練,總是熱情洋溢、充滿笑容。《美麗人生》是他指導的第六部影片。在影片中我們看到的不單是戰爭的殘酷,更多的是親情間的歡笑與感動。而他給予我們的也不僅僅是歡樂和淚水。而是人生的真諦,生命的真正意義和積極的人生觀。那麼,積極的人生觀是什麼?什麼才是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呢?影片把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分為了兩個層次,在和平歲月中的享受人生,和在艱難歲月中的笑對人生。 第一層、享受人生 享受,看似很簡單,能做到這一點卻很不容易。因為人的情緒是極為復雜的,即使沒有遇到什麼挫折,我們也會有情緒的波動期,也會隨著天氣的變化而變化,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那我們怎樣才能做到享受呢,什麼才是真正的享受呢?電影的前半部分給了我們答案。 享受人生首先要自信並且具有浪漫氣質和幽默感。圭多具備這樣的優點,所以他知道怎樣享受人生。例如圭多在草垛里接著從天而降的多拉的段落。多拉想燒掉鴿棚里的黃蜂窩卻不小心從上面掉了下來,「早上好,我的公主!」幽默簡練的一句話,體現出圭多對生活的熱愛與自信。「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鴿子飛翔,仙女從天而降,我要搬到這兒來。」圭多的幽默和自信在字里行間一點一滴的流露出來。還有在看完歌劇後圭多開車接多拉的那場戲,天下著雨,車又出了毛病,圭多拿汽車方向盤和坐墊給多拉做了一把雨傘。兩個人在雨中漫步聊天,圭多的幽默和浪漫氣質被充分地表現出來。自信、幽默、浪漫能使你每一天都保持快樂的心情並充滿活力。其次要辨別什麼是美什麼是丑。對於美好的事物要善於發現它、呵護它;對於丑惡的事物也不能一味地抵觸或排斥,應當在清醒地認識它的基礎上,用幽默的手段諷刺它,用美好的事物蔑視它,以保持心靈的純凈。例如,影片開場剎車失靈的段落,圭多和費魯丘的車從山坡上沖下來,前面的人群正准備迎接某個法西斯的傀儡國王。圭多從車上站起身揮舞右臂示意人們閃開的動作就像納粹黨的軍禮。人們以為國王駕到紛紛向圭多鞠躬敬禮。圭多在對丑惡的諷刺中使自己免受污染,讓自己保持樂觀的態度。又如,搶新娘的那場戲,圭多騎著一匹被塗成綠色,身上寫著「猶太種」的馬闖進餐廳,拉起多拉坐上馬背,兩人一起沖出餐廳。圭多並沒有像他的叔叔那樣十分在意那匹「猶太種」馬,而是把他當成一個玩笑,和多拉一起騎著馬沖出餐廳更體現了圭多敢於向黑暗的不公正社會做出反抗,並在這種反抗中重拾尊嚴、體味自由的快樂。天倫之樂是享受人生的最高層次。和自己最心愛的人在一起無疑是上天賜予的最美好的禮物。圭多知道什麼才是最美好最幸福的,不是金錢,也不是地位。一個小小的書店,一個美麗的妻子,一個活潑的孩子。就在這最簡單的生活中享受著幸福。我們一定都記得圭多騎著單車帶著妻子和兒子的那場戲,圭多帶著一家人在小巷中穿梭,從斜坡上沖下來,多拉摟著圭多,兒子約書亞坐在車筐里開心地笑。一切都顯得那麼快樂、和諧。這不就是每個人心中所嚮往的那種幸福和快樂嗎!

⑺ 必看經典:世界十大愛情電影賞析

愛情自古以來就被視為神聖的存在,是一切美好的代名詞,能夠讓人類從中得到最美好的感受。除去本身得到的愛情,影視劇中的愛情也是人們所喜愛的。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城市文化中去感受當今世界上的十大經典愛情吧。

《泰坦尼克號》

上映時間:1997年

類型:災難,愛情

地區:美國

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凱特·溫斯萊特

劇情簡介:

1912年4月15日,載著1316號乘客和891名船員的跡則豪華巨輪「泰坦尼克號」與冰山相撞而沉沒,這場海難被認為是20世紀人間十大災難之一。

1985年,「泰坦尼克號」的沉船遺骸在北大西洋兩英里半的海底被發現。美國探險家洛維特(比爾·帕克斯頓飾演)親自潛入海底,在船艙的牆壁上看見了一幅畫,洛維特的發現立刻引起了一位老婦人(格勞瑞亞·斯圖爾特飾演)的注意。已經是101歲高齡的露絲稱她就是畫中的少女。在潛水艙里,露絲開始敘述當年在船上發生的故事。

年輕的貴族少女露絲(凱特·溫絲萊特飾演)與窮畫家傑克(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不顧世俗的偏見墜入愛河,然而就在1912年4月14日,一個風平浪靜的夜晚,泰坦尼克號撞上了冰山,「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面臨沉船的命運,羅絲和傑克剛萌芽的愛情也將經歷生死的考驗,最終不得不永世相隔。老態龍鍾的羅絲講完這段哀慟天地的愛情之後,把那串價值連城的項鏈「海洋之心」沉入海底,讓它陪著傑克和這段愛情長眠海底。

評價:

《泰坦尼克》在獲得巨大的成功,在獲得豐厚的票房收入和金球獎的四個獎項的同時,也托起了好萊塢的一顆新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影片姿含棚上映後,英俊的迪卡普里奧傾倒無數少女和少婦,令她們心盪神馳,心跳加快。有人在描述「迪卡普里奧現象」時說:「少女願意死在他的懷里,少婦願意把他摟到自己的懷里老跡」。許多影迷把他看作90年代末的詹姆斯·迪安和馬龍·白蘭度。

該片是影史耗資最貴的巨片,製作費逾二億五仟美元,結合偉大的愛情與悲情災難。在執導過《魔鬼終結者》和《異形》第二集的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精心企劃下,用盡極度的電影特效,甚至在墨西哥海岸的羅莎里斥資搭建了達十六公頃寬的片場,打造了一個龐大的泰坦尼克號的復制船,長230公尺,接照原來泰坦尼克號實際尺寸建照,船身並放在1700百萬加侖容量的大水槽里,如此斥資搭建,主要是凡是要求完美的詹姆斯·卡梅隆,為了能讓觀眾達到身歷其境的臨場感,不惜耗下鉅資,成為史上最昂貴的電影,讓耗資美金一億七千萬元的《水世界》也拱手讓位成為影上第二名最昂貴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