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歐美大片 » 知更鳥美國電影
擴展閱讀
和閨蜜一起看電影推薦 2024-10-22 17:13:27
印度電影人命索尼達 2024-10-22 17:11:28

知更鳥美國電影

發布時間: 2024-06-20 07:44:23

① 求《殺死一隻知更鳥》電影影評

《殺死一隻知更鳥》:唯一引為恐懼的只是恐懼本身
一、艱難時世中的成長

威廉•曼徹斯特在撰寫美國社會實錄的時候,在開篇的標題中將1932年寫為「最慘的一年」,經濟大蕭條已經持續了整整三年,上千萬的美國人在為了找工作而奔波,兩百萬人到流浪,中產階級迅速破落,有人用自殺這樣的極端方式反抗此等時勢。凱恩斯說類似的事情稱作「黑暗時代」,人們掉落深溝谷底,摸不清楚方向,在這種時候人們都會覺得已經山窮水盡。大多數人無事可做,前途渺茫,整個民族陷入一種陰暗的低潮期一蹶不振。

「殺死一隻知更鳥」(To Killa Mocking bird,1962)就是發生在這個充滿不安、貧窮、掙扎和恐懼的年代的故事。梅科姆鎮古老而破敗,空盪盪的街道,歪斜的建築,雜草叢生的林蔭小道,在灰白的日光直直瞪射下形成了斑駁的陰影。人們慢吞吞地盡量拖延著時間,但仍舊不知道如何揮霍這漫長的二十四小時。當地的農民窮,交不起咨詢律師的費用,只能用糧食代替,身為律師的阿迪克斯•芬奇也生活拮據。以農業為主的梅科姆鎮,如果農民交不起現金,就意味著其他任何職業的人只能收到一些抵押物作為償付。

許多孩子在那個艱難時世里成長、懂事,其中一些人成為了今後美國的領導人和各個領域的引路人,比如七歲的羅伯特•F•肯尼迪,八歲的詹姆斯• 鮑德溫,十九歲的傑拉爾德•福特和理查德•M•尼克松。可以說,那個時代造就了他們,深深影響了他們的思想和今後的道路。影片就是透過九歲的斯考特和十三歲的傑姆的透明的目光,來審視這個世界,帶有一種孩童的好奇,對神秘的探索精神,少年時期的莽撞天真。他們容易犯錯,容易受創,容易憤怒,容易成長。這種成長的愉悅與艱辛,令平淡的故事透露著一股神奇的力量,帶著觀眾走出黑暗中的迷霧。

斯考特作為阿迪克斯的女兒,故事的講述者,她對世界的認知、情緒的波動,都在無形的影響著影片的步伐。小孩子都相信幽靈和鬼怪之說,並對挖掘這樣的軼事樂此不疲,所以她對於布•拉德利的各種可怕傳聞都深信不疑,說他是幽靈,滿手鮮血,生吃小動物,臉上有道駭人的疤痕,牙齒稀落,兩眼外鼓,活脫脫一個骷髏。在這種懼怕心理下,拉德利一家都漸漸被妖魔化成了一個講述著古怪悲劇的家庭。拉德利那座靜悄悄的房子更加成為了一個恐怖幻想的最佳場所,看起來不是寂靜無聲,彷彿醞釀著什麼罪惡,就是隱約傳來低沉的笑聲,令人毛骨悚然。布•拉德利就是恐怖的代名詞,在斯考特的噩夢中,他總是隱藏在什麼黑暗的陰影中,獰笑嚎叫,嘴角流著鮮血。於是,當她那天坐在輪胎里,滾到拉德利家的台階上時,幾乎嚇得動彈不得,「身上的血都凝固了」。孩子們一直以去布•拉德利家的院子里冒險,當成是娛樂的一部分,卻被父親阿迪克斯制止了。他們對此並不太了解,他們還是孩子,不太能分辨事情的原委。

每當斯考特充滿對生活憤怒、不滿,與身邊人發生矛盾時,都是一次成長的體驗,讓她更加認識到生活的面孔。她不愛上學,因為受到了卡羅琳小姐的指責,阿迪克斯教育她要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雖然她認為傳統的教學方法「騙走了」自己的一些東西,但阿迪克斯仍舊讓她從中學習有用的東西;斯考特容易憤怒,不會控制情緒,所以她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以「拳頭」這樣的暴力方式解決。只要她生一個人的氣,就會極端到說「我恨你,看不起你,希望你明天就死!」這樣的話。某種程度上,大人們對於黑人的做法也如此極端,喪失理智和基本的道德判斷。他們恨,那麼就要令他死。孩子身上展現的一些毫不掩飾的人性的缺失,折射出大人身上的影子。

孩子們都喜歡尊敬阿迪克斯,不僅僅因為他是父親,而且因為他的公正。哪怕是小孩都需要有辯白的機會,雖然他們在大人的眼中,脾氣暴躁,不合規矩,有時候打架罵人,但是他們也需要理解,需要表達。這就是所謂的公平,阿迪克斯從來都不只是聽取任何一方的片面之言,都會讓他們有機會為自己的想法作出解釋。這也是斯考特非常崇敬父親的原因之一。到了社會上,法庭中,哪怕大多數人都認定一個人有罪,那麼他也有為自己辯護的權利。

最後布•拉德利通過自己的善行,一片誠摯之心,排除了他在孩子心中埋下的芥蒂。當恐怖的陰影驅散,斯考特突然覺得自己長大了,不再害怕相信所謂「鬼、熱氣、符咒、信號」之類的事情了。她懂得了運用判斷力分析事情,而非輕信謠言和偏見。布•拉德利不僅僅送給了他們兩個木頭人,一個壞了的表和鏈子,一把小刀,還救了他們的生命,陪伴他們一路成長。
二、殺死一隻知更鳥

在美國南方有這樣一句俗語:殺死知更鳥是一種罪惡。電影的同名原著小說《殺死一隻知更鳥》就是取名自這句俗語,但是略去了後面的「是一種罪惡 」,所以從名字看來更像是對一種事件的陳述,這種客觀的平靜中暗藏著控訴的力量。知更鳥除了高唱動人的歌曲,不做任何傷害他人的事情,不破壞花草,不毀壞谷倉,只是為了愉悅聽眾而盡情歌唱。所以打死這樣無害的生靈就是一種罪惡,一種毫無意義的殘殺。

在影片中,有兩只被人誤認為是惡魔的無害鳥兒,一個是斯考特的鄰居布•拉德利,另一個則是黑人湯姆•魯賓遜。前者是鄰里間偏見流言的受害者,後者則是當時美國社會對黑人歧視的犧牲品。

這個殘害無辜黑人的故事絕非隨意編造,而是來源於當時社會的真實狀況。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在美國南方各州,黑人和白人性交是犯罪的,於是當很多白人女性被懷疑和黑人有染,她們為了推諉責任,就說這是強奸。曾經有一起著名的「斯科茨博羅青年冤獄」:兩位白人紡織女工指證九個失學的黑人男青年非禮她們,使得法院判處男青年死刑,之後關於本案的所有上訴均告無效,一切案情當最後一個受害者死於監獄才算告一段落。最後當真相公之於眾後,民眾嘩然,引發了黑人為自己的人權而斗爭。

當年的大蕭條對美國人心理的影響,決不是貧困兩個字可以解釋這樣簡單的,一系列的矛盾都在蓄勢待發,當時的總統胡佛實施的一系列政策都華而不實,他只能說一些空話和不痛不癢的承諾,很多報紙都指責他滿嘴謊言。全國到處都是一派衰敗的景象,金融巨頭們也畏首畏尾,鼠目寸光,不樂觀的前景讓所有人都躊躇不前。人們不再願意相信什麼,每個人都孤零零地無可依靠,面對束手無策的政府,人民的信心已經跌到了谷底。他們屢試屢敗,對以後的生活斷絕了希望,越是在這樣的情緒下,越突顯出很多社會問題。就像影片中的斯考特一樣,他們的怒火總是一觸即發,隨時准備將滿腔的積怨發泄出來。於是,就有了這樣各種復雜情緒下的犧牲者——湯姆•魯賓遜。

從一開始,故事並沒有說明這件事情的緣由,只是從成人之間嚴肅的對話,還有斯考特和同學的沖突中,看出來阿迪克斯要為黑人辯護的端倪,而這件事情似乎隨時都能挑起一場戰爭,平時的朋友和鄰居都因為這件事情漸漸變換了面孔。南方小鎮的平靜,勢必要被這個事件所打破。

傑姆和斯考特在跟隨父親探訪湯姆•魯賓遜一家時,初次體會到了整件事情的可怖之處。傑姆在黑暗中獨自坐在車中等候父親,尤厄爾先生不知道從哪裡冒了出來,佝僂著身體,醉醺醺地撲向車窗,賊頭賊腦地窺視著熟睡中的斯考特,然後緊貼著玻璃惡狠狠地盯著傑姆,扭曲著五官,露出了嘴裡的假牙。傑姆有些被嚇壞了,在車子里狹小的空間中,他感受到真正的壓迫感,來自同類的威脅,這些不再是流言蜚語的空想,而是眼前的「惡魔」。幸好父親及時出現了,他像個不容置疑的守護神出在畫面的正中央,表情嚴肅,稍微皺起眉頭。尤厄爾先生已看到父親立刻矮了半截,從牙縫里擠出了一句「黑人維護者」就溜走了。他每次出現都不懷好意,卻總是看到阿迪克斯就退縮了回去,似乎罵人只是用來掩飾他的心虛。哪怕在庭審結束後,他吐了阿迪克斯一臉的口水,阿迪克斯也只是不卑不亢地用手絹抹掉了。阿迪克斯越是平靜,越使得尤厄爾無地自容。

黑人在這部電影中完全是沒有話語權的角色,他們只能坐著等待,被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對於冷眼他們只能默默承受。但他們仍舊帶給大多數白人一種恐懼感。就像在書里哈珀•李寫道的那樣:「世界上一共有四種人。像我們和我們的鄰居這樣的普通人(『我們』指傑姆),像坎寧安那樣的住在樹林里的人,像尤厄爾那樣住在垃圾場上的人,還有黑人。」「我們」不喜歡坎寧安那樣的人,坎寧安不喜歡尤厄爾那樣的人,而尤厄爾憎惡黑人。而陪審團是由坎寧安那樣的人組成的。黑人處在最下層,最被蔑視和忽略的底層,人們對於自己不了解和鄙視的種族總會有種沒緣由的恐懼感,他們雖然自覺有優越感,卻仍舊覺得對方野蠻,粗橫,攻擊力強。哪怕到了今天種族問題依然是美國社會不可忽略的問題,在2004年引起廣泛關注的電影「撞車」(Crash)中,桑德拉•布洛克飾演的白人女性在街上看到黑人經過,仍就會不由自主地閃躲。經過幾十年的社會發展,不斷地融合,這種不由自主地恐懼仍舊存在。只是內在的原因更加復雜隱秘。

在法庭審判湯姆•魯賓遜的前夕,梅科姆鎮人心中的恐懼醞釀的矛盾終於爆發了,除了阿迪克斯沒有人願意給黑人為自己辯解的機會。阿迪克斯守護在監獄的門口,頭上的燈泡射出冷靜的光芒。四面八方的汽車湧向了監獄門口,平日里和藹可親的鎮民都變得面目猙獰,他們不再是擁有理智的常人,而是一群暴徒,試圖沖破阿迪克斯的守護,撕碎了監獄里那個黑人。阿迪克斯已經不是年輕人了,實際上他五十多歲了,他沒有生氣或者有任何激動的情緒,他還阻止了斯考特對於其他人的踢打。後來他說,是孩子的出現制服了這些人的「獸性」,但阿迪克斯那種沉穩的正義的力量,是不容忽視和質疑的,他不用一兵一卒,他不用暴力相向,那些人會自己望而卻步。人擁有的不僅僅是身體、物質上的力量,更強大的是精神上的。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為阿迪克斯這樣的人,但是人們都會對這樣的人產生敬畏,因為他有他們沒有的勇氣,他有他們沒有的堅持,他有他們沒有的文明。當每個人都盲目的憤怒、失狂,放縱自己的慾望,他們懼怕這樣目標清晰,為理想奮斗終身的人。

在整個美國的經濟和精神都跌入谷底時,羅斯福適時地站了出來,掏出在海德公園書房的手稿,洪亮的聲音通過廣播傳遍了美國大地:「我們唯一引為恐懼的只是恐懼本身,一種無名的、喪失理智的、毫無道理的畏懼心理。它能把我們搞癱瘓,什麼事也辦不成,使我們無法由退卻轉為進攻。」這番演講給奄奄一息的民族注入了一針興奮劑,那些流浪街頭的人停下了腳步,昏昏噩噩的人抬起了低垂的頭顱,孩子停止了哭泣。雖然新總統的上台不能馬上改變國內的凄涼現狀,但是卻讓人們的精神都為之一振。有的時候,人們在黑暗摸索中停滯不前時,需要的不是不遠處的曙光,而是心中的希望,這希望就像一盞明燈,能指引他們走出恐懼的黑暗。

小孩子對於布•拉德利的恐懼,梅科姆鎮居民對於黑人的恐懼,美國人民對於經濟蕭條的恐懼,都讓他們在恐懼中放棄了反抗,只能在恐懼中越陷越深。就像傑姆那天晚上,把褲子丟在了布•拉德利院子的邊緣,他也不知道害怕什麼,只是恐懼讓他拚命逃竄。當最後發現他們的恐懼並非真實,讓他們害怕的只是心中的懦弱,被挫敗感壓制的信心,而一旦你發現了這一點,發現了當人經歷絕境後心會變得多麼堅強,「因為我們始終站在死亡的邊緣而沒有放棄對生命的熱愛。由脆弱變得堅強。有堅強而變得自信。」
三、只屬於格利高利•派克的阿迪克斯•芬奇

「即使我說得天花亂墜,如果沒有慈心一片,那也猶如鍾鳴缽響,徒有其聲而已。

即使我預見未來,深通奧秘;即使我信念十足,力能移山;如果沒有慈心一片,我又算得了什麼呢!?」

——《新約•保羅致哥林斯人的第一封信》

在紀念格里高利•派克的晚會上,她的女兒站在台上,說:「全世界都希望有格里高利•派克一樣的父親,但他是我們的父親。他真的很像阿迪克斯• 芬奇。」紀念會播放的紀錄片中,派克在「殺死一隻知更鳥」劇本的最後,潦草地寫下了這樣幾個字:公正、勇氣、執著、愛。這幾個詞不僅僅屬於阿迪克斯,也屬於派克。作為父親的派克,也許不算寬厚,但總是公正,不管工作多忙,他都能空出時間處理家庭的事情,他從沒有錯過孩子們成長中任何一個重要的時刻。作為他的孩子,你只需小心不要要求太多,因為他都會給予滿足,只要他覺得要求合理,哪怕橫跨半個地球他都會飛到他們身邊。

派克生命中發生過兩件對他意義重大的事情。一個是在1952年,遇到薇諾妮,她是他的至愛,人生侶伴,她與他排練了劇本上的每一句對白,去過他每一處拍攝地,她總在他身邊陪伴著。他很愛她。另外一件事情就是1961年,朋友送給他一本《殺死一隻知更鳥》,這部小說成為了他事業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小說作者哈珀•李成為了派克一家非常重要的朋友。

阿迪克斯•芬奇一直是好萊塢銀幕上的經典形象,他是好父親,好律師,既是一個戰斗者,也是一個守護者。他具有男人能具備的所有美德:有良好的教養,富有責任心,為堅持信念作出不懈的努力,盡量去愛每一個人,不因為個人情感而作出不理智的舉動。最為可貴的是在那個充滿恐懼的年代,人人自危,他能站出來為堅持理念,為改變社會作出努力。他曾告訴自己的孩子:「我們不能因為一百年前失敗過就不再爭取勝利了。」

阿迪克斯快五十歲了,已經不再年輕,只是在律師事務所工作,不做一些能讓自己的孩子拿來炫耀的工作,此外他還戴著厚厚的眼鏡,左眼幾乎瞎了,如果他想看清楚什麼,只能扭過頭用右眼看。他也沒有其他的娛樂,「從不打獵,不玩撲克,不釣魚,不喝酒,不抽煙」。他只喜歡看書。他是個神槍手,但是他從不引以為傲,直到他打死了路上的一條瘋狗,孩子們才知道自己的父親完全可以成為一個槍法精準的獵手。

那是二月的一天,街道靜悄悄的,人們都待在家中,,樹葉紋絲不動,日光直射在大地上,一切都顯得明晃晃得無所遁形。一隻狗歪歪扭扭地從街道的盡頭走過來,沒有口吐白沫,也毫無向什麼人撲過去的跡象,卻更加令人心驚膽顫,沒人知道它接下來會怎麼樣,是倒下去,還是變成猛獸。阿迪克斯和幾個男人都聞訊趕了過來,但是其他人都不敢上前開槍,他們把槍交給了阿迪克斯。他毫無遲疑地走向街中心,空氣像水一般在他身邊緩慢流過,他把眼鏡往上推了推,又滑了下來,他乾脆把它扔到一邊,敏捷地扣動了扳機,那隻狗應聲而倒。阿迪克斯依舊保持著微蹙的眉頭,並沒有得意的樣子。別人都說他是神槍手,但他並不以此為傲,所以傑姆從來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槍法如此好。他不會輕易端起槍射擊,除非他覺得萬不得已,因為射擊不是繪畫或者彈鋼琴,畢竟當端起槍的一刻起,就註定擁有「超越了大部分生物的才能」,這對於其他人或者動物來說都是不公平的。

對於一隻發瘋的狗,阿迪克斯可以端起獵槍,對於懷有種族偏見的居民,他卻一直都這樣說:「這次我們不是和北方佬打仗,而是和朋友較量。但是記住這一點,不管事情變得對我們多麼不利,他們仍然是我們的朋友,這里仍是我們的家。」哪怕尤厄爾先生再強詞奪理,梅耶拉再隱瞞事情的真相,阿迪克斯都有條不紊地陳述辯辭,他鏗鏘有力的語調,擲地有聲的話語,總帶有可以平息怒火的力量。他是唯一一個可以讓陪審團遲遲不能下決定的人,他也是唯一一個頂住各方的壓力和威脅,在為黑人的利益辯護的人。問到這樣做的理由,阿迪克斯說得很簡單:「假如我不這樣做,在鎮上我將抬不起頭,在立法機關就不能代表這個縣,我甚至不能要求你或者傑姆別再做某種事了。」他不僅是為了堅持自己的理念而作,也是在為自己的孩子而作,他希望成為他們的榜樣,他也知道孩子們都在看著他。很多時候不用多說,以身作則就是最好的榜樣。傑姆就是在父親的影響下不斷成長,到最後,誰都知道他會成為阿迪克斯那樣的人。

不論是阿迪克斯或是派克的存在,都讓那些生存在各種恐懼中的人看到一絲曙光。告訴世界,還有這樣的人存在,還有很多人都不再相信的情感存在。在美國電影協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儀式上,派克已經八十歲了,他把自己稱為「來自拉霍亞的小子」,榮幸地和萊昂內、沃爾特•休斯頓、威廉•懷特這樣的傳奇人物合作,而他也正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傳奇。他悉數了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演員,每一個名字都激動人心,這些都是和他合作過的夥伴。他這樣詮釋自己的職業:「影視娛樂擴大了人們的同情心,啟發心靈,激發鬥志,溫暖人的心房,摧毀偽善、貪婪、虛假,引發幽默感,讓我們娛樂後得意容光滿面。影視娛樂並不只是為了賺錢,同志們,作為藝人的自豪感的價值更高,藝術的價值更高,人類的創造力是無價的。」恐怕在那樣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沒有一個人可以自豪地說出上述一席話,但是派克就可以,因為他用自己的一生來證明了這句話。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若沒有我的妻子薇諾妮,沒有我的家庭,我不會有今天,沒有他們,這一切都會毫無意義,家人需要我時,我希望自己能足夠堅強……薇諾妮,你是我的唯一,我不打算在電視上哽咽著說我愛你,讓你難為情,至少我是這么想的。」永遠把家庭擺在最重要的位置,有了可以分享的人,可以同甘共苦的人,才有勇氣和動力去面對這個世界,追求的東西才真正變得有意義。所以,在電影的最後,阿迪克斯抱著斯考特守候在傑姆的床前,整個晚上他都會在這里,他的影響會一輩子都守護在孩子的身邊。

如果可能,他的堅毅與溫暖也會一直陪伴在所有看過此片人的心中。

② 電影《殺死一隻知更鳥》觀後感

《殺死一隻知更鳥》觀後感:
這部電影是一部關於黑人斗爭的影片,背景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

故事發生的很順理成章,把白人的過錯或者說子虛烏有的罪名,冠在黑人名下,這是那個年代最常見的事了,但是律師阿迪克斯卻為此憤憤不平,這個舉動在當時絕對是讓白人瞠目結舌的創舉,為此他的孩子受到迫害,「犯人」湯姆也在獄中槍斃,我不知道這是多麼扭曲的世界,我根本不能相信它的存在,一個真善的人受到了社會的報復,我不禁質疑寫作的目的,但細細一看,那些黑人心中,阿迪克斯又如馬丁路德金一樣帶給了他們光明,可阿迪克斯是白人,也許他的結局並不好。


但是那些平等,自由,善良的種子在下一代的心中悄悄綻放,正是如此,書最想告訴人們的應該是要有顆善良的心,敢有扭曲的世界較勁的`勇氣吧。


「你可以選擇朋友,但不能選擇家人。不管你是否承認,家人始終是家人。拒絕承認這點,會讓你看起來很傻。」長大之後,我們都變得很多羈絆和無法與父母直面表達自己的感情,多了些誤會也多了些不解,但父母也曾是個孩子,可當他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有些愛隱忍,有些愛好勝,而這些都需要相互理解。

③ 殺死一隻知更鳥電影

電影《殺死一隻知更鳥》劇情簡介:

芬奇是美國南方小鎮梅崗城的一名律師,為人正直沉穩,常常不計報酬地為窮人們伸張正義。妻子去世後,他獨自照顧著女兒與兒子。在一次談起打鳥時,他一再囑咐孩子不要去傷害知更鳥,因為它們只為人類歌唱,從來不做危害人類的事情。

一天,小鎮上發生了一起強奸案,芬奇受地方法院的委託,為那名被控強暴白人女子的黑人羅賓遜辯護。在當地,歧視黑人的現象十分嚴重,芬奇的行為自然引起了小鎮上許多存有種族歧視觀念的人的不滿,他們極力地阻撓芬奇的工作。

但芬奇並不在意人們的抗議,繼續仔細地對案情進行深入的調查。為了使羅賓遜遠離不必要的傷害,他還和女兒徹夜留守在拘留所里保護他。

法庭上,芬奇證明羅賓遜的左手自小傷殘,根本沒有能力對他人施暴,要求法庭判他無罪,並且義正辭嚴地呼籲人們要尊重事實、維護人類的尊嚴與平等。然而在一系列事實面前,種族偏見極深的檢察官和陪審團仍然偏信原告,執意要判羅賓遜有罪。

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持種族偏見的一些白人進而對芬奇一家進行挑釁和恐嚇。面對強暴,芬奇毫不畏縮,他仍然准備繼續為羅賓遜申訴。

(3)知更鳥美國電影擴展閱讀:

《殺死一隻知更鳥》是由羅伯特·馬利根執導,格利高里·派克、瑪麗·巴德哈姆、羅伯特·杜瓦爾等主演的劇情片。

該片根據哈珀·李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講述了白人律師芬奇不顧種族歧視的社會問題以及個人安危,堅持為一名被控強奸白人婦女的黑人進行辯護的故事。1962年12月25日,影片在美國上映。1963年,格利高里·派克憑借該片獲得第3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獎。

④ 誰有美國電影《知更鳥不唱歌》劇情介紹

《知更鳥不歌唱》(美國)Mockingbird Don』t Sing

2001年出品

編劇:達麗爾·漢尼

導演:哈里·布羅姆利·達文波特

主演:梅麗沙·埃瑞克、喬·瑞格布施

故事梗概:

在洛杉磯有這樣一個家庭,丈夫貝斯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自從他的母親去世後,這種情況變本加厲。他不但限制家人的自由,更把只有四歲的小女兒卡蒂囚禁起來,並加以殘酷的虐待。轉眼之間八年過去了,卡蒂已經變成一個十二歲的小女孩,但卻始終 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由於錯過了最佳的語言學習時期,她甚至還不會說話,面對這一切,溫順的妻子斯坦蒂只能忍氣吞聲。但丈夫日益不正常的舉動,讓她似乎預感到了什麼。為了挽救小女兒的生命,在兒子的幫助下,斯坦蒂帶著卡蒂逃了出來並向警察求救。一時間,被囚禁八年,幾乎像野人一樣的小女孩卡蒂成為了社會的焦點,每天都有數不清的記者和好奇的人們想要一探究竟。

在大學主修語言學的學生桑德拉在格雷斯教授的帶領下,也來到了這個城市,這一次,他們的任務是證明在語言最佳學習期後,仍然可以學會說話。桑德拉的出現,改變了卡蒂的命運。卡蒂第一次見到桑德拉就對她產生了好感,而在桑德拉的內心裡也油然而生一種憐愛之感。在這段日子裡,桑德拉教卡蒂說話,做游戲,照顧地無微不至,而小女孩的情況也似乎有所好轉。但這些卻遭到了研究所里女醫師朱蒂的質疑和諷刺。朱蒂認為只有自己才可以接近小女孩,並想利用對卡蒂的治療使自己功成名就,自私的治療動機帶給卡蒂更大的傷害。。她採取卑劣的手段,獲得批准讓卡蒂在她的家裡治療。卡蒂從魔窟中逃脫,卻又陷入了另一次囚禁。

卡蒂目前的狀況讓桑德拉十分擔心,她懇求同時研究員的諾曼幫助。但好景不長,在朱蒂的誘導下,卡蒂的生母斯坦蒂執意讓女兒回到自己的家,而在那不久,朱蒂又接手了這個案子。桑德拉從中做了許多工作,甚至想收養卡蒂,但一切都於事無補,並且被禁止與卡蒂見面。

精彩視點: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風格新穎獨特,故事結構精巧脫俗,在懸念和驚悚的背後是每個角色內心的沖突和彼此之間的重重誤解以及因此帶來的更多沖突和痛苦,挫敗和折磨。角色的內心層次多,不是靠台詞就能明白的。幾個主要演員的表演相當成熟復雜,最大程度地展現了影片的深度。影片的編劇是好萊塢金牌寫手達麗爾·漢尼,他的作品曾在英國、愛爾蘭、紐西蘭、保加利亞等多個國家上演,並獲得過多項劇本獎。

⑤ 《殺死一隻知更鳥》電影和書的不同

電影《殺死一隻知更鳥》缺少了一些小說原有的多義性,但某些方面要比小說來得更有力量一些,比如對「拉德利屋子」的恐怖氣氛的描寫。哈珀·李本人十分認同這部電影的改編,她曾評論說:「若是衡量一部電影改編的完美程度以它對原著的忠實程度為依據的話,那麼這個劇本應該被視為經典之作」。這部電影的文本似乎看作小說的縮減版,除了刪減了一些事件和人物外,全盤把小說的故事搬演上銀幕,如此單純的「減法式」改編,雖然令電影保持了較高的戲劇性,但卻喪失了小說原有的一些自然感覺。

《殺死一隻知更鳥》的小說和電影版本,雖然都以六歲的小女孩斯各特的視角描述梅科姆鎮上的故事,以及阿迪克斯·芬奇是如何作為一個正直的律師和父親的,但小說版活靈活現的展示了一個孩子的天真和好奇(這是這本嚴肅題材小說最大的魅力),而電影版看上去更像是出自一個穿戴齊整、正襟危坐的女士的口吻——這使得這兩種不同媒介的同一作品有了年齡上的差異——電影版衰老得似乎會更快一些。當然,電影《殺死一隻知更鳥》仍然是一部出色的作品,在上世紀末它仍被評為20世紀百部美國電影的第34位。只是,這部電影里的焦點過於聚集在格里高利·派克身上,而沒有對其它人物形象有立體的描繪。更何況,好萊塢大片場里的布景,復活不了小說中美國南部小鎮的生活氣息。

沒有在電影里看到傑姆和斯各特兄妹跟隨黑人女傭卡爾珀尼亞去黑人教堂做禮拜的一幕,覺得有些憾然。黑人們用白人孩子無法相信的「逐行領唱」的方式進行唱詩的場面,是小說里意味深長、又有意思的段落。不過,也許這樣一來電影《殺死一隻知更鳥》倒集中精力地提醒我們該如何向一位真正的英雄表示敬意。其中一個場景令許多人印象深刻——派克扮演的芬奇律師在那場不公正審判敗訴後,獨自收拾文件離開法庭,這時所有旁聽審判的黑人都不約而同得站起來,一位黑人牧師肅然對小斯各特說: 「瓊·路易絲小姐,起立。你父親要經過這里了。」

⑥ 急求殺死一隻知更鳥電影的英文劇本,最好有中文,萬謝!!!

本片全部中英文台詞,見附件,下載後用記事本打開即可。

哈哈,樓下這位是機器人,自動搜索答案貼上來,但是顯然智慧有限,它不會貼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