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歐美大片 » 外國拍的圓明園電影
擴展閱讀
韓國電影不滿足的表妹 2024-09-28 22:52:57
青春期叛逆電影國產 2024-09-28 22:37:30

外國拍的圓明園電影

發布時間: 2024-06-24 03:33:39

1. 求:《圓明園》電影評論!

1860年10月18至19日,一把野蠻的烈火將一座名為圓明園的世界建築奇葩化為灰燼。146年過後,金鐵木執導的紀錄片《圓明園》完成了對這座「萬園之園」的一次影像再現,對與之相關的歷史橫斷面進行了一次藝術梳理,讓我們在影像中回溯歷史,在歷史中審視,在審視中反思。

《圓明園》貫以紀錄片之名,實際上與傳統的紀錄片有相當的差異。對於一個不復存在的建築群體,人們無法以寫實的風格來進行敘述。為此,影片靈活將劇情片的多種敘事方式與紀錄片進行「聯姻」。採用演員演繹宮廷帝王生活與修築、毀滅圓明園的歷史,採用數字技術以虛擬的方式再現歷史上「真實的圓明園」,再配以展示繪畫、檔案文獻和圓明園遺址的紀實手法拍攝,講述了圓明園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輝煌到毀滅的整個過程。在「三朝天子齊聚牡丹台」、「雍正煉服仙丹」等故事橋段加入了趣味、幽默、輕松的情節,增添了影片的觀賞性。這種現實與虛擬、歷史與演繹多種表現手法的交叉運用,是對歷史紀錄片的一種大膽嘗試,發展了紀錄片的表現方式,可以稱之為一部記錄歷史的故事片。

在時間縱向上,《圓明園》採用線性敘事,以圓明園建築到毀滅的歷史為主線。在內容的表述方面匠心獨用,主要以外域人土為視角,以當時傳教士和英、法軍人的通信、日記作為切入視點,其中尤以作為外國宮廷畫師的朗世寧為主要敘事線索。以朗世寧和英法聯軍的隨軍牧師麥吉的旁白作為貫穿全片的畫外音。這種表述有別與傳統的以「己方」為視角的手法,以「他方」的言語講述圓明園的建築歷史與遭際命運,避免了歷史評判的「主觀性」,增加了揭密歷史的「客觀性」。如此,以全新的「他方」視角闡述一段歷史,任何人企圖否認這段歷史的真相都是徒勞與無意義的。

同時,這種單一的外域視角表述也使得影片缺少了厚重感。對歷史建築及其事件的紀錄式呈現,理應是一個全方位的追述。對於圓明園的歷史,不應局限於外外域視角,而是可以採用多視角的結合:大清王朝的官方(正史)敘述,清王朝對於「火燒圓明園」是何種看法;民間(百姓)和文人們目睹圓明園被毀後的看法(在已存的文獻中不乏此類信息);歷史學家對於這段歷史又有那些定論與認知(此方面可以采訪當代歷史專家);西方列強(政府)對於洗劫與火燒圓明園的態度,等等。很遺憾,從導演到製片方都沒有在這些方面進行開拓與挖掘,進而對圓明園進行全方位、全景式的歷史展現,這使得影片本身呈現出單調的小家子氣。事實上,一部90分鍾的電影無法承載圓明園這一具有深厚內涵的歷史題材,一部氣勢恢宏的史詩系列才是最佳的選擇。

由此不難判斷,《圓明園》不應且不會成為圓明園歷史的影像化總結,並不是一個句號,而是對圓明園進行藝術表達的一個成品,一個節點。圓明園需要更多的藝術品作更深更廣的描繪,來講述她的榮耀與悲慘,以及與之連帶的民族輝煌與屈辱歷史。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有理由相信,不會忘記歷史的中華兒女在未來的歲月里以圓明園為對象,為人類留下一系列藝術財富。

在浩瀚影海中,上世紀70年代香港邵氏金牌導演李翰祥拍攝的《火燒圓明園》就是一部以影像來講述圓明園的藝術精品。這部以慈禧太後為核心人物的影片,將史實與野史進行糅合,以包含深情和悲情的格調將圓明園被毀的歷史呈現。即使以今天的眼光審視,諸如八里橋戰役等段落亦是氣勢恢宏,顯盡歷史滄桑。最後火燒圓明園的旁白低沉激憤,一詠三嘆,令觀者心痛而扼腕長嘆。正如法國歷史學家伯納.布立塞在《圓明園大劫難》中所寫:「圓明園的毀於一旦,相當於凡爾賽宮加盧浮宮博物院以及法國國家圖書館全遭焚毀。」為本民族,我們怎能不痛息?為全人類,我們怎能不嘆息?

在《圓明園》點映過後,得到媒體與有關人士的一致好評,尤其在紀錄片的商業性開拓和特效製作上給予了高度肯定,被譽為「像好萊塢大片一樣好看」,「特效前無古人」。當靜心品味這部歷史紀錄片之後,覺得類似的高度贊譽有明顯的誇大拔高之嫌。由於,影片對準的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內容上無疑具有顯明的中國特色,無法產生《後天》、《鳥與夢飛翔》、《帝企鵝日記》這些關乎人類前程命運、表達自然規律和謳歌生命力一類紀錄片的全球影響力,進而產生世界性的商業價值。熊熊大火過後,5000餘畝的園林建築化為一片荒地,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完整的地面建築,特效製作團隊僅僅依靠有限的遺址和「四十景圖」等少數文獻實現對圓明園整體式的還原,本就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從整體來看,影片的特效完成了這一要務,讓我們「看到了」圓明園極盛時期的壯闊氣象。然而,在細節方面缺少精雕細琢。比如,「田」字宮室僅以外觀出現缺少空間立體感,迴避了對其中內部架構的展現,顯示出創作方在數字技術方面的力不從心。最後火燒圓明園多是特寫與靜態畫面,沒有出現園林建築燒毀的動態鏡頭,甚至不如《火燒圓明園》的大氣。

就電影技術語言而言,影片的攝影與配樂可圈可點。片中很多表現圓明園的鏡頭極富動感,能夠產生一種美的視覺沖擊效果。在圓明園的修築過程中,影片籠罩在夕陽黃金般的色調下,伴隨的是悠長、舒緩的音樂,恬靜而又富有生機。在圓明園的歷劫時,主導熒幕的是傳統黑白的青灰色彩,伴隨著深沉、悲愴的音樂,流露出一種令人幾近窒息的絕望與悲涼。這些無疑有助於將觀眾融入影片講述的歷史之中,與創作者做心靈的溝通,激發內心的民族情感。

《圓明園》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皇家園林「前世今生」的電影,也訴說了一個「落後就要挨打」的社會法則。影片在敘述進程中,時時刻刻將中國的發展與西方的發展進行橫向對比,極其清晰地將圓明園何以遭到毀滅的原由告訴世人。自視為天朝之國世界之王的大清帝國,自建政以來一個多世紀技術踏步不進,相信依靠馬刀和弓箭就足以主宰統治世界,在群臣眼裡西方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不過是康熙皇帝的「玩意兒」。這種夜郎自大的自負心態直接衍生了閉關鎖國的落後政策。在乾隆年間達到農業社會的繁榮時,西方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大肆擴展殖民地,建立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國」;美洲擺脫殖民統治,成立美利堅合眾國;法國取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西方的發展與東方的停滯形成強烈的反差。以致於出使中國的英國人馬嘎爾尼一針見血地指出:「清帝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一班幸運、能幹而警覺的軍官們的支撐,而它勝過其鄰船的地方只在於它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乾的人在甲板上指揮,那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數十年過後,馬嘎爾尼的論斷得到了應驗。1860年,英法聯軍沿海由南向北攻破天津大沽口,一路勢如破竹進入北京城,作為帝國之主的咸豐皇帝惶惶如喪家之犬逃到承德避暑山莊,大清國門至此被強行打開,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由此揭開序幕。

歷史與現實雙重證明,弱肉強食不只是自然界的生存規律,也是社會發展不可迴避的潛規則。民主與和平這些文明的思想只是人類最純粹的善意追求,在國家經濟利益、政治權力面前它顯得異常地蒼白。否則,美國就不會以「世界警察」的名義在全球范圍內東討西伐,就不會出現以一已的力量顛覆伊拉克、鎮壓南聯盟、打擊阿富汗等等強權國際政治事件。同理,一個半世紀前圓明園燃起的熊熊烈人,留給中華民族的是血的教訓!

通觀全片,導演採用了大量的對比手法。將數字化還原的原明園與今天真實的圓明園遺址進行大量的交錯展示,激起人們陣陣的痛息之情。曾經金碧輝煌的宮殿化作灰燼,唯有一段段殘垣斷壁映射出它的富麗與蒼涼。曾經盛極一時的東方博物館已是盪然無存,唯有一件件散存世間的藝術珍品見證著她的與尊貴與悲痛。痛定思痛,《圓明園》化作一段真切的盛世危言,讓生活在鶯歌燕舞和平時代的人們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經過血與淚的洗禮,我們拒絕歷史悲劇的重新上演。

《圓明園》沒有局限於亭台樓閣一磚一瓦的華麗堆砌,沒有拘泥於奇珍異寶的歷史掌故,更講述了大清帝國由強至衰榮辱興敗的歷程。影片開頭是滿清八旗子弟越過長城進軍中原建立帝國的鏡頭畫面。隨後,從康熙皇帝修建「暢春園」與初建「圓明園」,到勤政的雍正擴建「圓明園」,再到乾隆時期的全面大修,正是大清王朝從政權確立到國富民強的歷程,達到中國古代少有的盛景,全球三分之一的白銀存於大清國庫,「如何花錢都是問題」的繁榮昌盛是大興土木的經濟基礎。盡管影片略去了嘉慶和道光兩代皇帝,直接進入到咸豐年間,無疑倍顯倉促之感,但這也無法遮掩影片帶來的深厚歷史氣息,彷彿是一段以園林建築為主題的歷史教育片。

面對圓明園這般的歷史題材,創作者自然不會放棄對民族情懷的表達。影片無時無刻都不在訴說一個不復存在的礦古奇跡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同時,對於這一人間仙境建築奇葩的毀滅者,編導引用法國大文豪雨果的話語進行了嚴厲的抨擊:「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了東西,一個放了火。彷彿戰爭得了勝利便可以從事搶劫了……在歷史的面前,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

圓明園,見證了一個帝國的輝煌與衰敗。《圓明園》,記錄著一個民族的榮耀與屈辱。假借文明的名義,兩個強盜點燃的野蠻大火燒盡了一座舉世無雙的世界建築瑰寶。然而,野蠻的大火燒不盡她的華貴,在大英博物館和法國丹楓白露城裡,我們依然可以體味到她散發的藝術氣質。野蠻的大火同樣燒不盡一個民族對她的追思,因為她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榮辱歷史與文化血脈。

願以一段「憑吊圓明園」作為結語:
我以為我可以忘記
只要我不回過頭來
我以為我可以當作什麼都不曾發生
只要我不翻開昨天的日記
然而你總在我的夢中出現
喚醒我的心中對你不能忘卻的思念

2. 圓明園被掠文物失竊案拍電影,都有哪些文物失竊

十二生肖獸首銅像等寶物。

據外媒報道,華納兄弟將圓明園被掠文物失竊案拍成電影,名為《中國藝術品大劫案》。該片由朱浩偉執導,改編自《GQ》雜志文章,聚焦在楓丹白露等歐洲博物館的我國文物失竊案,被偷的主要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法國人從圓明園盜走的文物。

接著是《女史箴圖》,為我國顧愷之創作的繪畫作品。原作已丟失,現有唐代摹本,原本有12段,因年代過於久遠,現存僅9段,現藏於大英博物館。最後是圓明園的全景圖,由清代畫師沈源和唐岱繪制,由乾隆題詞。在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三山圓明園時,將這幅畫掠走,現藏於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自從1火燒圓明園以來,東方文化藝術寶庫的園林付之一炬,大批的文物也被英法聯軍擄走,而且侵略者一直拒不承認寶物歸我國所有,一直不肯將其歸還給它原來的主人。

3. 華納兄弟將推出一部電影《中國藝術品大劫案》,電影內容和什麼有關

隨著我國國力的日漸強大,我國於1840年以後被西方盜走的文物也開始陸續返回祖國,最有名的莫過於去年12月賭王何鴻燊委託其愛女向圓明園捐獻了他花巨資購買回來的大水法前的馬首。圓明園作為萬園之園,十二獸首還是非常有名的,尤其是經過成龍的電影十二生肖渲染之後,更為廣大國民所熟知。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了圓明園,一把火將其燒為灰燼,把其中最值錢最有名的文物全部帶到了英國和法國,在英國,中國文物所稱最多的自然是大英博物館,而在法國大部分文物都藏在了楓丹白露宮中,這是法王的行宮,佔地面積超過了故宮。

這20件寶貝多是第2次鴉片戰爭中法國人從中國圓明園掠走的稀世珍寶,像景泰藍麒麟、藏傳佛教禮器金曼扎等為其中的代表文物。該案已經過去整整6年了,法國警方仍沒有任何線索。華納電影公司拍攝此電影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全世界人民知道中國國寶已經流失,希望世界各地的熱心人能夠知道中國文物具體的失竊情況,以期能夠提供破案線索。

4. 有關於圓明園這部電影的介紹嗎

重現300年前的瑰麗輝煌再現一個半世紀前的屈辱時刻 史詩紀錄片《圓明園》讓觀者震撼 8月14日,由中央電視台、北京科教電影製片廠等單位歷時5年製作的大型紀錄片《圓明園》在北京舉行看片會,觀者無不為之震撼,以至於沒有人鼓掌,全場一片靜默。該片即將於9月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 三維動畫重現「萬園之園」 大型紀錄影片《圓明園》採用電腦模擬技術,製作了大量實景拍攝和動畫合成的鏡頭,講述了圓明園150年的歷史,全景式地再現了世界上規模最大、中國歷史上最瑰麗輝煌的這座皇家園林。 影片著力描寫了康熙、雍正、乾隆、咸豐四帝和「兇手」額爾金共五個人物,對鮮為人知的大清帝王家族的隱秘生活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人物進行了客觀、詳實的描述。影片三分之二的篇幅是通過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的旁白完成的,另外三分之一的篇幅是通過親歷火燒圓明園的英軍牧師麥基的日記來完成的。 《圓明園》在忠於歷史的基礎上,通過大量三維模擬動畫技術,第一次在紀錄片中將實景和動畫相結合,真實地呈現了一個超乎於人們想像的、極具威嚴與奢華的圓明園。影片另一個亮點是實景拍攝的戰爭場面,比如讓清騎兵精銳幾乎喪失殆盡的「八里橋之戰」。 比故事片更有震撼力 隨著對這段屈辱歷史的重溫,觀眾的心情變得極其沉重,放映結束後,現場一片靜默,沒有一個人鼓掌。導演金鐵木說,之前請很多領導看片也是這種反應。 在其後的專家研討會上,眾多電影界的專家和學者紛紛發言談自己對《圓明園》的觀影感受。大家一致認為,影片是一部非常優秀的紀錄片,影片非常聰明地通過外國人的眼睛來敘述,要比我們自己的話更有說服力,加上值得信任的史料,使《圓明園》比故事片《火燒圓明園》更有震撼力。 《圓明園》將於9月進入全國各院線上映。從目前整個世界的趨勢來看,漸漸產業化的紀錄片已習慣進入院線發行。台灣著名導演陳坤厚表示,《圓明園》可謂中國紀錄片進入產業化的第一部。(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