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進京城電影哪裡可以看
電影院,要買票的那種
Ⅱ 電影劉三姐觀後感
我記事開始,我的母親在家幹活時經常能聽到她唱起電影《劉三姐》中的唱段,從那時起多少對電影中的唱段有一些的耳濡目染;後來上小學後在學校的電影節中觀看了電影《劉三姐》,使我對電影中情節與唱段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今天在音樂作品賞析課上有幸再次觀看到了電影《劉三姐》,雖然其中的唱段、唱腔與21世紀受到西方流行音樂沖擊影響下的現代社會有些不入流,但是個人認為其中的唱段與唱腔才是我國民族音樂的國粹,毫無修飾的天籟之音應該讓現如今千篇一律、毫無個性的民族唱法歌手引起深思。
影片講的是:
原在山上以砍柴維生的劉三姐因反抗地主,地主斷藤落江想致她於死地,卻不料劉三姐命福,在遇龍河上腳踩葡萄藤,手搖青竹搞,一路高歌痛斥地主,歌聲傳揚,被老漁夫和阿牛哥收留。
這事一傳十十傳百,千百里外的群眾都知道劉三姐住在這里,紛紛長途跋涉趕來見她與她對歌,並邀請她去自己的家鄉安頓生活,可謂百鳥朝鳳。勞動人民唱山歌是生活中多麼重要的事情呢,而那些一樣能歌善舞的老百姓還是拜劉三姐為歌仙,劉三姐能達到這樣的感召力,怎是因唱歌而已呢?看看劉三姐剛烈的個性,愛憎分明寫在臉上,唱起歌來那不是悠揚婉轉而是氣宇軒昂直逼雲霄,她隨口罵來惡霸,聽得勞作的人民可是解氣。
以前的精神基本寄託在山歌上,劉三姐到了哪兒,她的精神隨歌傳播到哪兒,整一個成為農民反抗強權的領袖,是任何地方惡霸的眼中釘。於是當地的莫地主開始想方設法不讓劉三姐唱歌,又不敢對她明槍明刀,怕的就是群眾的暴動。所以便有了劉三姐與三秀才對歌的一出絕妙好戲,原來地主是不會唱歌的,那些讀之乎者也的書生只會搖頭晃腦,背著歌書,而你看劉三姐卻張口就來,毫不思索,傲氣俏皮,她的歌聲、她的智慧全在艱辛的勞作和大自然的靈氣中渾然天成。地主和秀才們斗不過歌,丑態畢露,民眾得了勝。地主不甘心設計抓了劉三姐,可地主的丫鬟也是劉三姐的歌迷,出謀劃策助她逃跑,外又有阿牛哥和群眾們設局相救,劉三姐終於逃出虎穴,同阿牛哥在一起,漂流灕江,四處傳歌。
就在那棵千百年的大榕樹下,劉三姐向阿牛哥吐露心聲,拋出綉球,情意綿綿的定情之歌《纏藤樹》就這樣誕生了……「劉:山中只見纏藤樹,世上哪見樹纏藤。青藤若是不纏樹,枉過一春又一春。竹子當你收不收,筍子當留你不留。綉球當撿你不撿,空留兩手撿憂愁。牛:連就連,我倆結交訂百年,那個九十九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
好一個奈何橋上等三年。生死沒有爭個你先我後,對於九死一生的劉三姐,對於生死毫不知命數的阿牛,有的只是彼此在一起,以灕江山河為家,以歌為引。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或許劉三姐並不想當什麼領袖,她只是擁有更為本真的銳氣,可這銳氣勢不可當,歌聲傳遍天涯時,民眾的心就更為堅定了,也更多了精神的慰寄。
影片取材於廣西民間傳說,主人公劉三姐是一位聰明、美麗的壯族姑娘,擅長用山歌來贊美勞動、贊美自然、贊美愛情,並用山歌揭露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而且繼續不斷在新的地方,用自己的歌聲鼓舞民眾,喚起大家與封建勢力做斗爭。影片創作者為劉三姐設計的山歌,樸素生動,具有強烈生活氣息和濃郁地方色彩,符合人物性格,用歌而不是台詞表達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影片是新中國第一部音樂風光故事片,片中悅耳動聽的歌聲與美麗的桂林山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為影片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