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影帝有多少
美國有各種電影獎項,以最具代表性的奧斯卡金像獎為例。
奧斯卡影帝,是「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的俗稱,該獎項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通過業內人士投票,頒給每年得票最高的男主角,奧斯卡金像獎之一。奧斯卡金像獎截至2015年2月23日獲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一共產生了81位影帝。
第1屆
埃米爾·強寧斯
Emil Jannings《TheLastCommand》埃米爾·強寧斯《最後的命令》《肉體之道》
第2屆
Warner Baxter《In Old Arizona》
沃納·巴克斯特
沃納·巴克斯特《在古老的亞利桑那州》(1928-1929年度)
第3屆
George Arliss《Disraeli》
喬治·阿利斯《英宮秘史》(1929-1930年度)
第4屆
Lionel Barrymore《A Free Soul》
萊昂內爾·巴里摩爾《自由魂》(1930-1931年度)
第5屆
Hallace Beery《The Champ》
華萊士·比里《冠軍》(1931-1932年度)
第6屆
Charles Laughton《ThePrivateLifeofHenryVIII》
查爾斯·勞頓《亨利八世的私生活》(1932-1933年度)
第7屆
Clark Gable《ItHappenedOneNight》
克拉克·蓋博《一夜風流》(1934-1935年度)
第8屆
Victor McLaglen《The Informer》
維克多·麥克拉格倫《告密者》(1935-1936年度)維克多總是出現在很多大製作的經典影片里,尤其是約翰·福德的片子,因為人們喜歡稱他為英國出生的華萊士·比里,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當過愛爾蘭火槍手隊長,20年代初開始在銀幕中出演角色,1935年的《告密者》終於為他贏得第8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獎。
第9屆
Paul Muni《TheStoryofLouisPasteur》
保羅·茂尼《路易斯·巴斯德傳》(1936-1937年度)
第10屆
Pencer Tracy《CaptainsCourageous》《BoysTown》
史賓塞·屈塞《船長的勇氣》(1937-1938年度)《孤兒樂園》(1938-1939年度)
屈塞曾9度榮獲奧斯卡提名,並是影史上第一個連續2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演員。
第12屆
Robert Donat《Goodbye,Mr.Chips》
羅伯特·多納特《萬世師表》(1939-1940年度)
第13屆
James Stewart《ThePhiladelphiaStory》
詹姆斯·斯圖爾特《費城故事》(1940-1941年度)
第14屆
Gary Cooper《SergeantYork》 《HighNoon》
加利·庫柏《約克中士》(1941-1942年度)《正午》(1952-1953年度)
加利·庫柏是美國四、五十年代景著名的影星。演活了奉行自我原則,在無意識中成為英雄的平凡人物。代表作為《正午》、《悲愴》等。他一生從影30餘年。拍攝影片上百部。每年都能有1、2部受觀眾歡迎的影片。曾三次榮獲奧斯卡金像獎。這在好萊塢電影史上是不多見的。
第15屆
James Cagney《YankeeDoodleDandy》
詹姆斯·卡格尼《勝利之歌》(1942-1943年度)
第16屆
Paul Lukas《WatchontheRhine》
保羅·盧卡斯《守望萊茵河》(1943-1944年度)
第17屆
Bing Crosby《Going My Way》
賓·克羅斯比《與我同行》(1944-1945年度)
第18屆
Ray Milland《The Lost Weekend》
雷伊·米蘭德《失去的周末》(1945-1946年度)
第19屆
《黃金時代》(1946-1947年度)(19屆)
馬奇初登舞台便顯示出極強的表演天賦,能詮釋各種類型的角色。1930年以《皇室家庭》首次獲得奧斯卡提名,其後以《化身博士》和1946年《黃金時代》兩度登上金像獎影帝寶座。此外,他也兩度獲得舞台劇托尼獎,直到60年代淡出影壇,1975年病逝。
第20屆
Ronald Colman《A Double Life》
羅納德·考爾曼《雙重生活》(1947-1948年度)
第21屆
Laurence Olivier《Hamlet》
勞倫斯·奧利佛《哈姆雷特》(1948-1949年度)
奧利佛一直把自己的臉當作「一塊等待著喬裝的空白畫布」。他塑造的亨利五世得到了廣泛的贊譽,並身受英國女王頒贈爵位。他共獲得9次奧斯卡提名,更於1979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中獲頒「特別成就」。
第22屆
Broderick Crawford《All the King's Men》
布羅德里克·克勞福德《國王的弄臣》(1949-1950年度)
第23屆
Jose Ferrer《Cyranode Bergerac》
喬斯·費勒《風流劍俠》(1950-1951年度)
第24屆
Humphrey Bogart《The African Queen》
亨弗萊·鮑嘉《非洲皇後》(1951-1952年度)
第26屆
William Holden《Stalag 17》
威廉姆·霍爾登《第17號戰俘營》又名《戰地軍魂》(1953-1954年度)
第27屆
Marlon Brando《On the Water front》 《The God father》
馬龍·白蘭度《碼頭風雲》(1954-1955年度)《教父》(1972-1973年度)
在《碼頭風雲》之前,白蘭度曾獲得過4次奧斯卡提名,《教父》系列成為影史經典,更讓他在第45屆奧斯卡上再次封帝。晚年的白蘭度仍活躍在影壇上,但是歲月正把他折磨得奄奄一息。
第28屆
Ernest Borgnine《Marty》
厄恩斯特·博格寧《君子好逑》(1955-1956年度)
第29屆
Yul Brynner《The King and I》
尤爾·伯連納《國王與我》(1956-1957年度)
第30屆
Alec Guinness《The Bridge on the Rivr Kwai》
阿歷克·金納斯《桂河大橋》(1957-1958年度)
第31屆
David Niven《SeparateTables》
大衛·尼文《分離的桌子》(1958-1959年度)
第32屆
Charlton Heston[2] 《Ben-Hur》
查爾登·海斯頓《賓虛》(1959-1960年度)
第33屆
Burt Lancaster《Elmer Gantry》
伯特·蘭卡斯特《孽海痴魂》(1960-1961年度)
第34屆
Maximilian Schell《Judgment at Nuremberg》
馬克西米利安·謝爾《紐倫堡審判》(1961-1962年度)
第35屆
Gregory Peck《To Kill a Mockingbird》
格里高利·派克《殺死一隻知更鳥》(1962-1963年度)
他在銀幕上告訴我們怎樣做一個紳士,除了香車華服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性。他在銀幕下也告訴我們怎樣做一個紳士,他從無丑聞,就算奧黛麗·赫本也無法讓他背棄自己的結發之妻。1989年美國電影研究授予終身成就獎。
第36屆
Sidney Poitier《Lilies of the Field》
西德尼·波蒂埃《原野百合花》(1963-1964年度)影史上第一位黑人影帝。
第37屆
Rex Harrison《My Fair Lady》
雷克斯·哈里森《窈窕淑女》(1964-1965年度)
第38屆
Lee Marvin《Cat Ballou》
李·馬文《巴盧貓》(1965-1966年度)
第39屆
Paul Scofield《A Man for All Seasons》
保羅·斯科菲爾德《良相佐國》(1966-1967年度)
這名桀驁的英國人,是惟一—個同時獲得奧斯卡、艾美獎,托尼獎的演員。
第40屆
Rod Steiger《In the Heat of the Night》
羅德·施泰格爾《炎熱的夜晚》(1967-1968年度)
第41屆
Cliff Robertson《Charly》
克利夫·羅伯特森《查理》(1968-1969年度)
第42屆
John Wayne《True Grit》
約翰·韋恩《大地驚雷》(1969-1970年度)
第43屆
George C.Scott《Patton》
喬治·斯科特《巴頓將軍》(1970-1971年度)
他拒絕領取奧斯卡,認為奧斯卡獎本身和領獎儀式都是誇張而不真實的。這種強烈反抗權威的作風,是他一生獨有特性的見證。晚年的斯科特更喜歡拍電視,直至他去世。
第44屆
Gene Hackman《The French Connection》
吉恩·哈克曼《法國販毒網》(1971-1972年度)
吉恩·哈克曼還憑《不可饒恕》獲得了第66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第46屆
Jack Lemmon《Save the Tiger》
傑克·萊蒙《救虎記》(1973-1974年度)
50年代與哥倫比亞影業公司簽約,他的第3部影片《羅伯茨先生》為其贏得了第28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第47屆
Art Carney《Harry and Tonto》
阿特·卡尼《老人與貓》(1974-1975年度)
早年致力於電視表演,曾三次獲得最佳配角艾美獎。60年代入電影界,他主演的電影雖不多,但1974年就以爆冷姿態,憑《老人與貓》—片打敗阿爾·帕西諾,傑克·尼科爾森以及達斯汀·霍夫曼勇奪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第48屆
Jack Nicholson《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As Good As It Gets》
傑克·尼克爾森《飛越瘋人院》(1975-1976年度)《盡善盡美/貓屎先生/愛在心頭口難開》(1997-1998年度)
尼科爾森從影的多年拍片60多部,並是影史上提名最多的男演員。
第49屆
Peter Finch《Network》
彼得·芬奇《電視台風雲》(1976-1977年度)金像獎影史上第1位去世後獲獎的影帝。
第50屆
Richard Dreyfuss《The Goodbye Girl》
理查德·德雷弗斯《再見女郎》(1977-1978年度)
第51屆
Jon Voight《Coming Home》
喬恩·沃伊特《榮歸》(1978-1979年度)
第52屆
Dustin Hoffman《Kramer vs. Kramer》 《Rain Man》
達斯汀·霍夫曼《克萊默夫婦》(1979-1980年度)《雨人》(1988-1989年度)
共獲奧斯卡提名7次,2次勝出。
第53屆
Robert DeNiro《Raging Bull》
羅伯特·德尼羅《憤怒的公牛》(1980-1981年度)
《教父2》讓他獲得了第47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憤怒的公牛》最終讓他問鼎奧斯卡影帝。
第54屆
Henry Fonda《On Golden Pond》
亨利·方達《金色池塘》(1981-1982年度)
1981年的最後作品《金色池塘》使他如願登上奧斯卡影帝寶座。他的子女簡·芳達和彼得·方達也是好萊塢的著名影星。
第55屆
Ben Kingsley《Gandhi》
本·金斯利《甘地傳》(1982-1983年度)
第56屆
Robert Duvall《TenderMercies》
羅伯特·杜瓦爾《溫柔的憐憫》(1983-1984年度)
第57屆
F.Murray Abraham《Amadeus》
穆雷·亞伯拉罕《莫扎特》1984-1985年度)
第58屆
William Hurt《KissoftheSpiderWoman》
威廉·赫特《蜘蛛女之吻》(1985-1986年度)
第59屆
Paul Newman《The Color of Money》
保羅·紐曼《金錢本色》(1986-1987年度)
美國影壇上少見的常青樹。共獲奧斯卡提名10次。
第60屆
Michael Douglas《WallStreet》
邁克爾·道格拉斯《華爾街》(1987-1988年度)
1974年製作推出的《飛越瘋人院》一舉囊括5項奧斯卡大獎。90年代,他繼續驚世駭俗,推出的電影如《本能》、《桃色機密》等,無一不是當時的熱門話題。
第62屆
Daniel Day Lewis《My Left Foot》
丹尼爾·戴·劉易斯《我的左腳》(1989-1990年度)),《血色將至》(2007-2008年度)和《林肯》(2012-2013年)
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三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演員。
第63屆
Jeremy Irons《Reversal of Fortune》
傑瑞米·艾恩斯《命運的逆轉》(1990-1991年度)
第64屆
Anthony Hopkins《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安東尼·霍普金斯《沉默的羔羊》(1991-1992年度)
之後又三次入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被英國女王授予騎士稱號。
第65屆
Al Pacino《Scent of a Woman》
阿爾·帕西諾《聞香識女人》(1992-1993年度)
他共獲8次奧斯卡提名,2000年,他被金球獎授予終身成就獎。
第66屆
Tom Hanks《Philadelphia》 《Forrest Gump》
湯姆·漢克斯《費城》(1993-1994年度)《阿甘正傳》(1994-1995年度)
是影史上繼史賓塞·屈塞以後第二位連續兩屆榮獲奧斯卡影帝的紀錄保持者。
第68屆
Nicolas Cage《Leaving LasVegas》
尼古拉斯·凱奇《離開拉斯維加斯》(1995-1996年度)
第69屆
Geoffrey Rush《Shine》
傑弗里·拉什《閃亮的風采》(1996-1997年度)
第71屆
Robert Benigni《Life is Beautiful》
羅伯托·貝尼尼《美麗人生》(1998-1999年度)
第72屆
Kevin Spacey《American Beauty》
凱文·史派西《美國麗人》(1999-2000年度)
先後兩次獲得奧斯卡獎。
第73屆
Russell Crowe《Gladiator》
拉塞爾·克勞《角鬥士》(2000-2001年度)
第74屆
Denzel Washington《Training Day》
丹澤爾·華盛頓《訓練日》(2001-2002年度)繼西德尼·波蒂埃之後影史上第二位黑人影帝。
第75屆
Adrien Brody《The Pianist》
阿得里安·布勞迪《鋼琴師》(2002-2003年度)
第76屆
Sean Penn《Mystic River》
西恩·潘《神秘河》(2003-2004年度)
第77屆
Jamie Foxx《Ray》
傑米·福克斯《雷》(2004-2005年度)
繼西德尼·波迪埃(《桃李滿門》1964年)以及丹澤爾·華盛頓(《訓練日》2000年)之後,奧斯卡歷史上第三位黑人影帝。
第78屆
Philip Seymour Hoffman《Capote》
菲利普·西摩爾·霍夫曼《卡波特》(2005-2006年度)
第79屆
Forest Whitaker《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
弗雷斯特·惠特克《末代獨裁》(2006-2007年度)
第80屆
Daniel Day-Lewis《There Will Be Blood 》
丹尼爾·戴-劉易斯《血色將至》(2007-2008年度)
第81屆
Sean Penn《Milk》
西恩·潘《米爾克》(2008-2009年度)
第82屆
Jeff Bridges 《Crazy Heart》
傑夫·布里吉斯《瘋狂的心》(2009-2010年度)
第83屆
Colin Firth《The King's Speech》
科林·費斯《國王的演講》(2010-2011年度)
第84屆
Jean Dujardin 《The Artist》
讓·杜雅爾丹《藝術家》 (2011-2012年度)
第85屆
Daniel Day Lewis《Lincoln》
《林肯》(2012-2013年)
第86屆
馬修·麥康納
憑借《達拉斯買傢俱樂部》首次問鼎最佳男主角。
第87屆
EddieRedmayne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埃迪·雷德梅尼 《萬物理論》
2015年2月23日獲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② 電影<<飄>>的男主人公扮演者:克拉克.蓋博介紹
克拉克•蓋博,衣冠楚楚,風度翩翩,溫柔又狂野,是最老牌的好萊塢「萬人迷」。1932年,一部《沙漠之光》使他得以躋身十位最叫座的明星之列,此後《一夜風流》、《亂世佳人》更讓他在電影界立於不敗之地。1938 年,他被加冕為電影皇帝。克拉克•蓋博是好萊塢的神話人物,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美國式的魅力和風采。他的最後一部影片是《野馬和女人》,拍完後不久就去世了。蓋博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他很幸運,這點他知道。」
「一夜風流」登「皇位」
1933年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以5000美元低價購下短篇小說《夜班公共汽車》,像當時好萊塢的其他大小電影製片廠一樣准備以輕松、浪漫的喜劇片掃去沉積在觀眾心頭的陰雲,在經濟大蕭條的窘境中博觀眾一笑,以求在風雨飄搖中站穩腳跟。他們高薪聘來義大利著名導演弗蘭克•卡普拉,接著向米高梅借用大明星羅伯特•蒙哥馬利擔任男主角。米高梅老闆梅耶認為這將又是一部平庸俗氣的搞笑之作,蒙哥馬利與之「英雄所見略同」,堅決推辭,不肯為小公司的平庸影片壞了名聲。當時克拉克•蓋博(1901~1960年)雖以《丈夫的秘密》登上十大最賣座男星之列,卻還不是梅耶手中的王牌,而且蓋博耿直的性情頗有些讓財大氣粗的老闆不舒服,於是梅耶「借刀殺人」將蓋博獻了出去。哥倫比亞公同倒也滿意,克拉克•蓋博卻氣得怒火中燒!去演別人拒演的片子,而且是借給不起眼的哥倫比亞,簡直是一種羞辱!然而等蓋博先生靜下心來研讀劇本之後,卻產生了強烈的創造慾望。他感到這部影片很有些意思,用心去拍說不定會有點出息。值得慶幸的是,大明星克勞黛•考爾白也如出一轍被另一家大電影公司派拉蒙借出來,加上胸有成竹的大導演卡普拉,事情好像並非想像的那樣糟糕。
《夜班公共汽車》是一個有趣的故事,確實與那些泛濫的公共汽車影片似乎不同。影片僅僅拍了四個星期,很多細節是即興發揮,在歡笑聲中充滿人性的溫情,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蓋博的表演熱烈奔放、幽默灑脫。導演卡普拉說:「克拉克演技超群,連站立的姿勢、抽煙的樣子也比別人美。」是的,蓋博以雄健剛毅的男性魅力征服了所有的人,他的一言一行、衣著飾物成為人們爭相摹擬的對象。
影片發行前改名為《一夜風流》,這部先前不被看好的影片被電影史學家們稱為「最不可思議」的片子,創造了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跡,獲得了第7屆奧斯卡大獎的5項主要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女主角,這是奧斯卡問世以來的首次輝煌紀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一夜」之間從二流公司躍居一流大公司之列,在商業和藝術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蓋博自己也不相信,4周以前還曾讓自己大發雷霆的影片竟然成為藝術生涯中一部煌煌巨片!老闆心中更是打翻了五味瓶一般,趕緊請回蓋博主演米高梅一系列重頭影片,如《曼哈頓事件》、《最後五分鍾》、《下班之後》等,無論是輕喜劇,還是冒險片,無論正角,還是反角,蓋博演來揮灑自如,得心應手。蓋博的名字已成為無法阻擋的輝煌。1937年1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將一份崇高榮譽贈給蓋博:把他的手印印在紐約中國大戲院門前的水泥地上,這是只有取得顯著成就和產生實際影響的超級明星才能享有的殊榮。與此同時,《紐約時報》等55家報紙響應專欄作家沙利文評選電影皇帝和皇後的倡議,評選委員會共收到2000萬張選票,嘉寶占據了「皇後」寶座,而「皇帝」之位由蓋博以絕對優勢當選。1937年12月8日,電影帝後的加冕典禮在洛杉磯舉行,蓋博成為千萬觀眾心中的偶像。當時美國社會流行的一句話是:「你以為你是誰?克拉克•蓋博嗎?」
蓋博1901年2月1日生於美國加迪斯地區,父親是採油工,母親在他十個月時便去世了。那時他的名字是比利•蓋博。繼母對他很疼愛,小蓋博也確實討人喜歡,從小就顯露了不凡的藝術才華,還特別喜歡體育運動,這一切是他成長為體魄健壯的電影明星的良好開端。後來家中人口漸多,生活日益窘迫,17歲的蓋博自作主張退了學,去工廠打工。在空閑時間,他看話劇演出,年輕的他難以抑制青春的激情和藝術的夢想,毅然辭職,到劇團當雜務人員。此後的五六年,蓋博輾轉多個劇團,尋找發展機會,然而登台機會很少。
在這期間父親對他幾乎失望,繼母也患病身亡,蓋博時時感懷身世,思念生母與繼母。這時一個大他17歲的女人約瑟芬•狄瓏走進了他的生活。已經39歲的約瑟芬曾是百老匯的著名演員,她對蓋博產生了一種天然的母性吸引力。約瑟芬憑著多年的經驗認為這個高大英俊、氣質深沉的小夥子將來會有所作為。她制定了一份計劃對蓋博進行全面的藝術指導,一年下來蓋博已然成為精工製作的精美藝術品。在真心實意的交往中,兩人產生了深沉的情感,蓋博從約瑟芬身上得到了渴望已久的母愛般的慰藉,他們走到了一起,是好萊塢歷史上最奇異的婚配之一。
婚後,比利•蓋博改名為克拉克•蓋博,這時離成功已經又走近了一步。他粗獷豪放的男性魅力讓許多少女著迷,他得天獨厚的外在條件在當時電影、戲劇界首屈一指。百老匯排演戲劇《馬奇納》,急需一名男演員,蓋博獲得了這個機會,並成為百老匯的正式演員。他不負眾望,令觀眾眼前一亮,影評家稱贊他「演出不俗」,「充滿了活力和粗獷的男性美」。
此時,自從嘉寶發出電影第一聲來,觀眾普遍傾向於有聲電影,只有卓別林的喜劇默片還佔有市場。電影需要發音吐詞出色的演員,不少導演開始關注戲劇界。他們發現了蓋博。米高梅請他參加《沙漠之光》的拍攝,這是蓋博的第一部影片。蓋博出色的台詞讓導演大為贊賞,而從小練就的健壯體格在演反派牛仔時更是大出風頭。被看好的蓋博剛完成此片就接到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夜班護理》的邀請,扮演凶惡的司機,結果蓋博將出場不多的惡徒演得十分成功,以至於華納想把他留下專演壞人。得到消息的米高梅立刻搶先與蓋博訂了一年的合同。1930到1931年,蓋博飾演的無論是強盜,還是藍領工人,或報社記者,都讓人擊掌贊嘆,他那美國風格的亦剛亦柔的硬漢形象給銀幕帶來了強烈沖擊。
1932年,蓋博的《紅塵》創下了當年票房最高紀錄,接下來與卡洛爾•龍巴德主演的《丈夫的秘密》讓他登上了美國當時十大最賣座男星的精華榜,同時,他與卡洛爾的愛情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這一年,48歲的約瑟芬提出離婚,蓋博第二次娶的不是卡洛爾,而是44歲的麗亞。這時米高梅公司看中其票房吸引力讓他拍幾部不願接手的影片,耿直的蓋博奮起反擊,由此才引發了「一夜風流」的喜劇。
「白瑞德」讓他風靡全球
蓋博在藝術舞台拼搏的同時,亞特蘭大有個名叫瑪格麗特•米西爾的女教師也在同命運抗爭。她毅然辭去教職,用5年時間著就了《飄》,轟動全美。米高梅老闆梅耶的女婿、大名鼎鼎的獨立製片人大衛•塞爾茲尼克搶先一步奪到了小說改編權,女主角經過激烈競爭由費雯•麗飾演,男主角人們普遍看好蓋博。翁婿一番明爭暗鬥兩年後才達成協議,米高梅借給塞爾茲尼克蓋博飾主角,但影片發行權要交給米高梅。事實證明,蓋博值得塞爾茲尼克付出這高昂代價。
白瑞德以成熟迷人的獨特魅力為蓋博贏得了空前榮譽。如果說《一夜風流》讓他在美國一枝獨秀,那麼《亂世佳人》則讓他風靡全球,成為世界影壇的天皇巨星。電影史學家權威性的論斷是,默片時代的卓別林、有聲時代的蓋博同為影壇雙雄,加上英國的勞倫斯•奧立弗,皆在電影王國達到了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而蓋博更是被公認為影帝中的影帝,「男人中的男人」。
然而,1939年奧斯卡獎大大出人意料:《亂世佳人》獲得八項大獎,而最佳男主角將卻授給了《萬世師表》的羅伯特•泰勒。結果一出,各種猜測紛至沓來。其中較為可信的說法是梅耶認為《亂》已產生了轟動效應,不需要再錦上添花,而《萬》要大造聲勢,他親自介入評選活動,讓羅伯特取代了蓋博。蓋博對此毫不介意,他在記者面前稱贊羅伯特演技超群,應該獲獎。
41歲毅然參軍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後,蓋博與第三任妻子卡洛爾給美國總統羅斯福打電話表示願意為國家效勞。他們被邀請去宣傳購買國債,由於蓋博在拍片中,卡洛爾一人前往,返回時飛機失事。頃刻間蓋博失去了最心愛的女人。為了紀念卡洛爾,蓋博毅然以41歲的「高齡」參加了美國空軍,作為二等兵被派往邁阿密預備軍官學校和佛羅里達空軍學校學習軍事知識和技能。憑著多年拍片時的基礎,蓋博竟然和那些血氣方剛的年輕小夥子一樣鍛煉成合格的重型轟炸炮手,並且掌握了空中攝影技術,真正接受戰爭的洗禮。他主動要求去前線作戰,在倫敦郊外的第351轟炸大隊基地,蓋博多次隨機進入德國上空與德軍飛機展開空中對抗,屢立戰功,很快由少尉晉升為上尉,並先後榮獲優秀飛行十字勛章和空軍獎章。
1943年8月,蓋博作為空中攝影師隨機參加美國空軍對德國本土的首次空襲,他的任務是在槍林彈雨中搶拍作戰鏡頭。在戰斗中他所在的飛機中彈15處,然而蓋博同機組人員堅持拍攝完畢才撤退。機長為他提心吊膽,然而他卻抱著犧牲的准備。他最擔心的倒是跳傘,怕希特勒「會把我關在籠子里,在德國賣十個馬克的門票到處展覽」。萬幸的是,蓋博全身而回,帶著拍攝的5萬尺膠卷。膠片被剪輯成5部軍事紀錄片和軍事訓練片,在美國和盟軍中作為珍貴的戰事資料廣泛播映。1944年7月,歷經兩年戰爭經歷的蓋博光榮退役,重回好萊塢。
「他很幸運,這點他知道。」
米高梅熱烈歡迎蓋博歸來。他的英雄形象無疑又加重了他在老闆心中的籌碼。然而失去愛情的蓋博經過戰場廝殺後彷彿走向落幕,影片中的情愛和冒險激不起藝術的靈感。《冒險》、《歸鄉》、《城市的鑰匙》等重返好萊塢拍攝的幾部影片中,他以嚴謹凝重的形象出現,這對見慣風雲的蓋博來說屬於正常,但對觀眾來說卻是無法適應。年近五旬的蓋博娶了第四位夫人,長得很像卡洛爾的西爾維亞。他感覺自己太疲憊了,想過平穩的生活,生幾個孩子安慰餘生。然而這又是一場短命的婚姻。與此同時,勢利的米高梅見蓋博難現輝煌,不再與之簽約。蓋博在為米高梅拍了54部影片後離開,孤身一人。
後來《莫加博》上映後為蓋博贏得一片叫好聲,達到了重返影壇十年來的新高潮。米高梅後悔不迭要請回蓋博,被其拒絕。55歲時蓋博終於找到一個能讓他身心得到慰藉的女人威廉斯,她帶來的一雙兒女給了蓋博無盡的快樂。愛情和親情再度燃起蓋博的藝術激情,他接連拍了7部影片,魅力不減,觀眾欣喜若狂,感嘆蓋博又回來了。
1960年,他接拍了最後一部影片《野馬和女人》,幾乎是昔日那個魅力四射的男子漢蓋博的重現,他自己也非常滿意,說:「在我一生的事業中,有兩樣值得驕傲的東西———《亂世佳人》和這部影片。」
1960年11月6日,蓋博走完了英雄的一生。阿瑟•米勒在《野馬和女人》劇本上寫下:「贈給不知道憎恨的人。」表達對蓋博的崇敬之情。因為他太過偉大,人們幾乎無法找到恰當的語言銘刻在他的墓碑上。倒是蓋博曾經希望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他很幸運。這點他知道。」是的,蓋博的成功離不開機遇,然而,我們說其成功本質更在於他肯為夢想付出一個男子漢所能付出的一切,包括生命。
③ 歷屆奧斯卡影帝影後
珍妮.蓋諾(第一屆)
二十年代美國著名女演員,原名勞拉蓋納, 1906年10月6日生於費城,逝於1984年9月14日,因患肺炎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沙漠醫院病逝,終年77歲。她曾在1982年遭車禍而受重傷,傷勢一直沒有痊癒。猝然去世時,就連丈夫也未能跟她見上一面。
珍妮在第一屆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的角逐中,不是以一部作品,而是以三部作品優勝於格露西婭史璜遜、路易絲德華塞等強勁對手而摘取桂冠的。她的名字在提名名單中竟出現了三次,可見其演技多麼精湛。獲獎那年,她才22歲。領獎時她激動萬分,熱淚盈眶,連聲向一起拍片的同行表示感謝。她事後回憶當時的情況說:「我當然很激動,特別是見到了道枯拉斯范明克,格外激動。要是當時我能知道獲學院獎幾年後意義如此重大的話,那還會更加激動。」
珍妮蓋諾一生共拍過34部影片。她對自己在影界的地位感到滿意。奧斯卡的地位越來越高,常常被看成是國際影界的最高榮譽。自然,作為首屆獲獎者的蓋諾,也為自己成為國際影壇的知名人物而感到自豪。她深知,獲得這一歷史性的榮譽是她的幸福。
1938年,這位演技超群的女伶同米高梅影片公司的服裝總設計師吉爾伯特亞德里安結婚。不久,她告別影壇,和丈夫定居在紐約。
1957年,她重返銀幕,拍攝了《狂妄》等影片。以後又轉入舞台,在紐約等地公開演出。
1959年,她的丈夫去世,蓋諾作出了永遠結束藝術生涯的決定。
1961年,她和製片人保羅格雷戈里結婚,兩人非常幸福,直到她不幸逝世。
瑪麗.碧克馥(第二屆)
默片女演員,是美國早期的電影明星,極盛時期曾是全世界美最富有、名氣最大的女人,也是「聯藝」影業公司的創立成員之一,1928年以《賣得風情》一片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瑙瑪.希拉(第三屆)
瑙瑪.希拉於1900年8月10日生於魁北克省的蒙特利爾市。1920年她在《偷竊者》中的表演引起了製片人歐文撒爾伯格的注意,1923年,在後者的努力之下,希拉與米高梅公司簽定了長期協議,並與1927年下嫁歐文。1936年撒爾伯格去世後,希拉在電影表演、執導和選片方面的運氣一落千丈。影星莉蓮赫爾曼曾評價希拉有一張「思索著的面孔」。其兄道格拉斯希拉是資深錄音師,亦是數項重要電影聲效創新的先行者。
瑪麗.德雷斯勒(第四屆)
德雷斯勒於1868年生於安大略的考伯格,原名瑪麗.萊拉。1883年,她迷上了表演,加入了一家巡迴演出劇團,開始了她的演藝生涯。
隨著「提麗的噩夢」等一系列劇作,德雷斯勒步入了百老匯的閃光燈下,但1994,幸運之神的召喚卻來自好萊塢。她的第一個突破是與查理卓別林在「提麗的痛心羅曼史」中演對手戲。在1930年,她與葛麗泰嘉寶合作出演了「安娜克莉絲蒂」,這部片子標志著萊拉演藝生涯的高峰,並在1931年為她帶來了奧斯卡大獎。她在從藝不久就改名為瑪麗.德萊斯勒,這個來自考伯格的高大方顎女子從此成為好萊塢最出色的喜劇女演員之一。萊拉於1934年逝世,死後被葬在加州的聖塔芭芭拉。但時光轉逝,物人兩非,如今萊拉的墓地已經不復可尋。
海倫.海絲(第五屆)
海絲生於1900年,逝於1993年,堪稱美國戲劇界第一夫人的海絲在電影方面同樣成績不俗——她曾獲兩項奧斯卡大獎,參演的獲獎影片分別為《斷腸花》和《機場》還是第一個獲得「娛樂三重冠」的演員,除了奧斯卡,海倫還曾一攬兩項托尼獎,一項葛萊美獎和一項艾美獎。如果你對她的演唱實力沒什麼印象,至少還值得一提的是,她還曾獲1976年葛萊美最佳誦讀錄音獎(在「美國大檔案」中的獨白陳述)。
凱瑟琳.赫本(第六屆、第四十屆、第四十一屆、第五十四屆奧斯卡影後)
凱瑟琳.赫本1907年5月12日出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於2003年逝世。赫本的演藝生涯長達半個世紀,曾4獲奧斯卡影後桂冠、8次獲提名,是得獎次數最多的「最佳女主角」。她獲獎的四部影片分別是《艷陽天》(1933)、《猜一猜誰來赴晚宴》(1967)、《冬天的獅子》(1968)和《金色池塘》(1981)。
克勞黛.考爾白(第七屆)
克勞黛.考爾白生於1903年法國巴黎,原名麗莉.克勞黛.喬喬恩,逝於1996年。克勞黛很小時就隨父母來到了美國。在高中時開始出演校園戲劇,幾年後開始在百老匯舞台劇中飾演一些小角色。因喜愛表演,她決定以此為畢生追求。1927年,她在紐約派拉蒙電影工作室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無聲電影。隨著有聲電影逐步取代默片,克勞黛在同年拍攝了「愛上邁克」。瓜子臉、生動的大眼睛和高雅迷人的舉止使得克勞黛能夠在不同的角色中大展拳腳。她的百變風格又使她能夠在眾多一流影片中出演主要角色,克勞黛成了當時的票房明星。
蓓蒂.戴維絲(第八屆、第十一屆奧斯卡影後)
戴維絲生於1908 馬薩諸塞的洛厄爾,逝於1989年。盡管很小時蓓蒂就夢想成為一名演員,但她早期努力的結果卻不盡人意。她因被認為「不真誠」而被伊娃勒葛琳的曼哈頓市劇團拒之門外。後來蓓蒂被約翰默里安德森的戲劇學校錄取,從此走上星途。蓓蒂的第一次正規舞台表演是在「百老匯內外」 中,而她的第一個百老匯表演卻是在1929年的「破碎的盤子」和後來的「堅固的南方」中。1930年,她被環球電影工作室聘用,但後者覺得蓓蒂缺少明星天分,因而在1932年推薦蓓蒂轉簽了華納兄弟公司。蓓蒂的第一個主要角色是在「飾演上帝的人」中,她的成名作是「人性枷鎖」。
費雯麗(第十二屆、第二十四屆奧斯卡影後)
費雯麗,1913年出生在印度大吉嶺鎮的一個英國股票經紀人家中,母親是愛爾蘭人。1920年她隨父親回到英國,後在教會學校學習。其中她對藝術最為感興趣。15歲那年,她隨父親到歐洲旅行。1931年,她要求進皇家戲劇藝術學院學習。在學校認識了溫文爾雅的男青年霍爾曼,經常與之約會。1932年費雯麗與霍爾曼結婚。婚後她一度很幸福,但她執著的獻身藝術,不願意被家庭所束縛,生下一個孩子後,她就忍不住要求演電影。偶然的一個機會,她在《貞潔的面紗》中的表演被輿論認為是一顆新星的出現。突然的成功使她下定決心棄家從影。1940年8月,費雯麗在拍完《魂斷藍橋》後與著名演員奧里佛結婚。婚後他們過了幸福的20年。費雯麗始終一往情深地愛著奧立佛,但奧立佛背叛了她。1960年12月,他們辦理了離婚手續。費雯麗因此受到沉重打擊。1967年7月7日病逝於倫敦的公寓中。按她的遺願,她的角膜捐獻出來,遺體火化。
琴逑.羅傑斯(第十三屆)
羅傑斯原名弗吉尼亞凱瑟琳麥克馬斯,她於1911年7月16日生於密蘇里州。琴逑童年遭遇坎坷,11歲時父母分居,她隨母親一同搬至祖父母,其後曾兩次被父親綁架。十幾歲時在凱瑟琳曾在廣告片中擔任過一些角色,14歲時獲德州查爾斯頓舞蹈比賽冠軍。當時她仍熱衷於演戲,參演了一部名為《琴逑.羅傑斯》的歌舞劇,從此以此為藝名。在1925年至1928年間,該歌舞劇得以在全國進行巡迴演出。在紐約巡演時,好運降臨到了琴逑頭上,她在百老匯《極速》中獲得了一個角色,從而能夠和派拉蒙公司簽訂協約。
在1930年早期,她只是在一些影片中飾演小角色,直到1933年,她和弗瑞德艾斯泰爾合作主演了《飛向里約熱內盧》,這部影片標志著琴逑事業的真正開始。在其後十多年中,她和弗瑞德一同出演了11部電影(其間她還拍了其他影片),包括幾部稀奇古怪的喜劇,如《未婚媽媽》,《主與副》。她的最後一個電影角色是在1965年的《哈洛》中。她飾演簡哈洛的母親。其後她重返舞台,直到1984年才最終退出。1995年琴逑在加州逝世,享年83歲。
瓊.芳登(第十四屆)
瓊.芳登生於1917,原名瓊.比沃爾.哈維蘭德。十幾歲時,在西岸演出公司的組織下,她開始以瓊.伯菲爾德的藝名走上舞台。在1935年她的第一部影片《女士不多》中,她以此藝名出演了一個小角色。在兩年多的舞台生涯之後,她以瓊.芳登的藝名再次出現在一些低成本的藝術電影中,其中尚值得一提的是與弗瑞德.艾斯泰爾合演的《受傷的閨女》和與小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合演的《古廟戰茄聲》。在1940年初期,芳登主要憑借兩部希區柯克電影進入了個人演藝生涯的全盛期——「蝴蝶夢」(Rebecca,1940)和《恆久的寧芙》,使芳登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的提名,之後又是希區柯克的《深閨疑雲》最終把芳登送上了奧斯卡的最高領獎台
葛麗亞.嘉遜(第十五屆)
嘉遜生於1903年,逝於1996年。對影迷們來說,演藝生涯後期的嘉遜是優秀的代名詞,她飾演了眾多為大家所津津樂道並喜愛的電影角色,如《萬古流芳》,《傲慢與偏見》,《忠勇之家》,《鴛夢重溫》和《居里夫人》。她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受歡迎的女演員之一,我們無法一一列數她所獲得的提名和相應獎項,一個事實已經足以證明她的受歡迎程度——她被11個國家授予「最受觀眾喜愛的演員」和「最佳女演員」榮譽。
珍妮弗.瓊斯(第十六屆)
珍妮弗.瓊斯生於1919年3月2日,真名菲莉絲.弗洛拉.伊斯莉。她是在電影工作室體系下由製片人大衛.塞爾茲尼克一手捧紅的美國女演員。1946年,珍妮弗出演了塞爾茲尼克製作的電影《陽光下的決斗》。珍妮弗生於俄克拉荷馬州的塔爾薩市,她的第一次婚姻是與演員羅伯特.沃克,並與其生有兩子,兩個兒子後來都成為了演員。珍妮弗和羅伯特1944年離婚,1949年,珍妮弗嫁給了塞爾茲尼克,即上文提到的大名鼎鼎的製片人,珍妮弗與大衛相守到1965年後者的逝世,之後他們的女兒瑪麗.珍妮弗自殺,這雙重打擊幾乎讓珍妮弗崩潰,並企圖追隨親人了結自己的生命。創傷恢復之後,珍妮弗的精神狀況一直不佳,直到與她的第三任夫婿,一個身價百萬的工業家踏上紅毯。1993年後者再次扔下珍妮弗撒手人寰。現在珍妮弗是諾頓西蒙博物館的董事之一。
英格麗.褒曼(第十七屆、第二十九屆奧斯卡影後)
英格麗褒曼是瑞典電影女演員。1915年8月29日生於斯德哥爾摩,1983年8月29日逝於倫敦。幼年喪失雙親,由親戚撫養。1933年考入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不及一年便躍身為瑞典影壇新星。先後在《修道士橋的問題》(1934)、《婦女面部》(1938)等片中飾角。1939年應邀赴美主演好萊塢名片《插曲》,獲得成功。她在美國主演的著名影片包括《卡薩布蘭卡》(1943)、《戰地鍾聲》(1943)、《煤氣燈下》(1944)、《聲名狼藉》(1946)、《聖女貞德》(1948)等。其中,《煤氣燈下》使她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50年代在歐洲幾國拍片,主要有《歐洲51年》(1952)、《義大利游記》(1954)、《艾倫娜和她的男人們》(1956)等。1956年在英國主演好萊塢影片《阿娜斯塔茜婭》,並因此第二次獲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晚年,她在《東方快車謀殺案》(1974)出演配角,再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最後又因影片《秋天的奏鳴曲》(1978)獲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提名的榮譽。她長於扮演忠實、理想的女性角色,40年代盛名於美國影壇,後又成為國際電影明星。此外,她在舞台劇和電視劇中的演出也同樣獲得成功。
瓊.克勞馥(第十八屆)
瓊.克勞馥生於1904年3月23日,逝於1977年5月11日。瓊.克勞馥並非普通演員,確切地說,她是電影巨星。個中區別非常重要:她很少出現在頂級電影中,不管取材如何,她的電影很少被稱作「出色」,但是她卻是電影史上最成功的、演藝生涯最長的女演員。她生來魅力四射,是人上之人,明星氣質簡直與生俱來。她的一切,包括她從一無所有到身價不菲的發跡史,她所有為了處於閃光燈下的不懈努力,都使她成為好萊塢造夢工廠的最佳素材。她的女兒所寫的關於她自傳性質的揭密書,厚顏地揭示了瓊的糜爛私生活,使她真正「贏得生前身後名」。瓊的一生被賦予了戲劇化的細節,這個大眼睛、瘋狂的女主角永遠展現給人們的是電影之名、決心和無所顧忌的野心。
奧麗薇婭.德哈維蘭(第十九屆、第二十二屆奧斯卡影後)
奧麗薇婭1916年生於日本,父親是英國專利律師,母親是演員。奧麗薇婭在加州的洛斯蓋圖讀高中時便喜歡上了戲劇,她在當時由業余演員製作的《仲夏夜之夢》中飾演了赫米厄的角色。作為瓊.芳登的姐姐,奧麗薇婭被著名導演馬克斯.雷恩哈特發現,後者使奧麗薇婭能夠出演他執導的好萊塢電影,機會由此而來。1935年,奧麗薇婭與華納兄弟公司合作,出現在由《仲夏夜之夢》改編的電影中,並與華納簽訂了長期協約。奧麗薇婭自認為是一流正統派的演員,因此拒絕了公司要求的一些傳統天真女子的角色,這有些惹惱了華納,並正告奧麗薇婭,如不合作,則必將自毀於好萊塢。
洛麗泰.揚(第二十屆)
洛麗泰.揚生於1913年,逝於2000年。她是好萊塢第一批成功由電影向電視劇轉型的女演員。改變發生在1953年,洛麗泰出現在「致洛麗泰的信」中(後來該雜拼連續劇被稱作「洛麗泰.揚秀」)。雜拼劇是上世紀50年代電視節目的主打,通過不同的角色展示不同的故事,並且周周拍攝。洛麗泰主持並製作了這部連續劇,並出演了一半以上的劇目。藉助影星形象的魅力,洛麗泰風格同樣成為她的電視標志。這部電視劇的成功刺激了其他類似的電視劇,但是洛麗泰是最成功的。和露西爾.鮑爾一樣,她是為數不多的能夠成功完成自己的電視劇的女性、第一個在電視廣播網上推出自己的電視雜拼劇的女性、第一個同時獲得奧斯卡和電視艾美獎的女性。
簡.惠曼(第二十一屆)
簡.惠曼生於1914年,她是好萊塢為數不多的在電影電視兩方面都成績優秀的女演員。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簡的電影事業處於巔峰時期的時候,她出演了第一部電視連續劇——簡.惠曼劇院。在1958年至1980年間,惠曼偶爾會在一些電視劇和電視電影中客串。在1981年,她因在CBS黃金時間上映的電視劇安吉拉.錢寧中的出色表演又一次在電視表演上取得成功。
PS. 她是里根總統的前妻
朱迪.霍利德(第二十三屆)
朱迪生於1921年,逝於1965年。雖然她在電影中一直扮演花瓶的角色,但朱迪.霍利德卻擁有高達172的智商。她痴迷於讀書和演戲。雖然被耶魯戲劇學院拒之門外,但霍利德仍致力於成為一名正統的演員。她曾做過接線員和劇院的舞台監督。隨後在1938年格林威治鄉村夜總會演出的滑稽劇中出演角色。霍利德和她的朋友組成了一個樂團,演出一些具有諷刺意味的歌曲。樂團後來被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星探看中,但他們只希望僱用霍利德一人。為了她的朋友們,霍利德謝絕了這一邀請。
雪莉.布思(第二十五屆)
雪莉布思1898年出生在西爾瑪福特,1992年逝世。雪莉布思12歲起就在業余藝術家的劇本中出演角色。4年之後,她踏上了自己的職業演藝生涯。1925年她首登百老匯舞台,與翰弗來.鮑嘉主演了《地獄喪鍾》。在百老匯摸爬滾打近十年後,布思終於等到了她人生中第一個重要角色。憑借1950年在舞台劇《蘭閨春夢》中的演出,布思榮獲了托尼獎和紐約劇評人獎。1952年的電影版《蘭閨春夢》是布思的電影處女作。她憑此一舉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布思出演過許多影片。而在她晚年時期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是她在電視劇《黑茲》而中的女僕扮相。在出演了電視劇A Touch of Grace 後,布思便退出了演藝圈。
奧黛麗赫本生於1929年,逝於1993年。1953年以電影《羅馬假期》里的「安娜公主」一角而贏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奧黛麗赫本雖然已經去世多年, 她高雅的氣質與迷人的風采, 卻至今仍令許多熱愛她的影迷所懷念。赫本一生主演過的電影包括: 《龍鳳配》、《甜姐兒》、《修女傳》、《第凡內早餐》、以及《窈窕淑女》等許多著名影片。 1988年起, 赫本更化身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特別大使, 貢獻了她的餘生給許多非洲及中南美洲的貧苦兒童。
葛麗絲.凱莉(第二十七屆)
葛麗絲生於1928年,逝於1982年。自她成為摩洛哥王妃已經過去了43年,就連她罹難於車禍也是20年前的舊聞了,但被光影凝固的她,今天看來仍有別樣的味道——優雅(Grace),這也是她的名字。她生於大富之家,曾是奧運冠軍的父親為了她,向摩洛哥王室「繳納」了上百萬美元的陪嫁。她有過成功的事業,不但以《鄉下姑娘》一片榮膺1955年的「奧斯卡影後」,還是「懸念大師」希區柯克的御用女星。
安娜.瑪格娜妮(第二十八屆)
瑪格娜妮1908年3月7日出生於埃及亞歷山大。她的童年是和祖母在羅馬的貧民區度過的。她在聖塞西里亞學習表演。起初做過夜總會的歌手,後來才開始在各類劇院演出。1933年她和電影製作人戈弗來多.亞利桑德里結婚,通過他結識了導演紐齊奧.馬拉索瑪。他啟用瑪格娜妮在他1934年的作品中擔任主要角色。隨後瑪格娜妮又出演了亞利桑德里1936年的電影《鄉村騎士》和馬里奧.索達蒂 1938年導演的《塔拉卡諾瓦》。1973逝世。在眾多獲奧斯卡獎的外籍女演員中絕大多數以性感著稱,如碧姬.芭鐸,索非.亞羅蘭。而安娜.瑪格娜妮是個例外。她外表朴實,既不漂亮,也沒有傲人的人材。但是她憑著智慧成為主宰戰後義大利電影的女星。
喬安娜.伍德沃德(第三十屆)
喬安娜.伍德沃德1930年2月27日生於美國北卡洛萊納州的托馬斯維爾。她在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學讀書時曾參與校園劇的演出。移居紐約後,她同時就讀於Neighborhood Playhouse和Actors『 Studio 兩所表演學校。在1953年與百老匯簽約成為威廉.英奇的舞台劇《野餐》中的臨時演員。在那裡,她遇到了保羅.紐曼,兩人很快墜入愛河。她和丈夫紐曼被譽為好萊塢最成功的夫妻之一。伍德沃德不僅是最受歡迎的電影明星,她在電視劇,戲劇和社會活動中的表現也備受矚目。伍德沃德在1954年出演電影《情人》後轉向電視方面發展。她在許多電視節目中都有出色表現。
蘇珊.海華(第三十一屆)
一頭紅發、活力四射的女演員蘇珊.海華生於1917年,原名愛蒂斯.莫蘭娜,於1975年逝世。她最擅長飾演從逆境中奮起的勇敢女性。在高中時蘇珊開始為攝影師做模特,1937年,「飄」劇組公開面向公眾徵募能夠出演斯佳麗一角的演員,蘇珊和其他女演員一起來到了好萊塢。但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她設法成為了簽約演員。盡管她努力成名,但開始接到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角色。1947年,她終於獲得機會在《毀滅》中第一次飾演意志堅強、勇敢的女性,憑此片蘇珊第一次獲得了奧斯卡提名,1958年,她以《我要活下去》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此外她曾在奧斯卡上五次獲得提名。
西蒙涅.西妮奧萊(第三十二屆)
西蒙涅.西妮奧萊1921年生於德國,父母是法國人,在法國長大,二戰開始時舉家搬到英國,在給自由法國雜志工作時,她在戰時英國電影中擔任了一些臨時角色。西妮奧萊的成名主要依仗她的第一個丈夫、大導演耶維斯.艾里戈里特,因此在戰後她被稱作「堆砌起來的明星」。她主演的諸多描寫愛之不幸的影片中最棒的一部是「金盔」,並憑此獲得英國影業獎。之後西妮奧萊通過飾演「金屋淚」中的勞倫斯哈維的哀怨棄婦而獲得奧斯最佳女演員獎。她於1985年逝世。
伊麗莎白.泰勒(第三十三屆、第三十九屆奧斯卡影後)
伊麗莎白.泰勒生於1932年,她是真正的影星,紫羅蘭顏色的眼睛光彩照人,充滿活力。盡管她不是最有天賦的演員,她卻是最迷人的演員,她無與倫比的魅力永遠是焦點所在。很少有人能夠如此受到愛慕,同時又如此成為奚落的對象和影射與閑言碎語的標地。在她身後,無數人聲名雀起,又歸於孤寂,而泰勒的魅力卻長久不衰。名利是她活力的源泉,公眾目光是她永遠的侍從。她從不知適可而止,對她來說,要麼萬人之上,要麼一文不名。
相對媒體而言,泰勒的成功:兩獲奧斯卡獎,第一個薪水百萬的演員,眾多的慈善工作、失敗:健康、體重、葯品治療及其他的悲劇、難堪:八次失敗的婚姻,電影災難,無數的丑聞,這些都已經不僅僅是她一個人的事情了。
索菲亞.羅蘭(第三十四屆)
義大利國寶級女星索菲亞.羅蘭生於1934年,她一直是激情與魅力的代言人,她以動人的風采和卓越的演技在國際影壇馳騁了近半個世紀,不僅主演了近百部影片,還曾被多個國際電影節授予終身成就獎的稱號!
在拍攝過的影片中,索菲亞塑造的大多是富於激情並略帶鄉土氣息的女人。能夠把如此普通的角色演得精彩異常,金星合海王帶來的領悟力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是它令索菲亞的「血液里流著電影的細胞」,是它讓索菲亞能夠將自身對親情的理解融匯到電影中去,從而打動所有觀看影片的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兩個女人》一片中,索菲亞真摯感人的表演不僅使影片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外國片獎,同時也使自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國女演員三項令人稱羨的桂冠。
安妮.班克勞夫特(第三十五屆)
安妮生於1931年,是一位朴實的黑發美人,同時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女演員。實際上,安妮.班克勞夫特有過兩次電影生涯。第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總體來說業績平平,她沒能將個人才華展示於電影表演之中。她的第二次電影生涯開始於60年代初期,這次她因出演電影《神奇的工人》而倍受歡迎,並且,她因為表演的很多角色而在熒屏上樹立了永恆的形象,《畢業生》中的Mrs.Robison就是她扮演的重要角色之一。
帕德里夏.妮爾(第三十六屆)
妮爾生於1926年,她是美國舞台劇和電影屆一位主要女演員,大學時專修舞台劇表演,在她1946年開始在百老匯出演《海龜的聲音》之前,她曾做過模特。因其在舞台劇《森林裡的另一部分》中的表演,妮爾受到好萊塢的關注,並出演1949年拍攝的輕喜劇《約翰愛瑪麗》,從此踏上了熒屏不歸路。同年,在《根源》中與加萊.古柏演對手戲,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後來她透露加萊.古柏是她一生的摯愛。1953年與英國作家羅爾德.達爾結婚,之後從熒屏消失了幾年,直到1957年復出,出演《人群中的臉》,在那以後她對自己扮演的角色更俱選擇性。1963年出演《赫德》,因此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
朱莉.安德魯絲(第三十七屆)
朱莉.安德魯絲1935年10月生於英格蘭。10歲就在當演員的父母的指導下首次登台表演。1954年她在桑地.維爾森的《男朋友》劇中扮演波莉.布朗角色而一舉成名。之後她在百老匯最主要的音樂劇目之一《窈窕淑女》中擔任女主角。這部劇連續演了幾年,朱莉從而成了國際上知名的演員。1964年朱莉初上銀幕,主演《瑪麗.波賓絲》,一炮打響,獲得奧斯卡女主角獎。1965年她主演的《音樂之聲》引起更大轟動,之後她還主演了《維克托,維克托利亞》等戲。20多年來她一直是一名重要的電影演員。1989年為表彰她對電影事業的傑出貢獻她被授予BAFTA銀獎。
朱莉.克麗斯蒂(第三十八屆)
朱莉.克麗斯蒂1941年出生於他父親在印度Chukua的茶園里,她在英國和法國完成學業。她的舞台表演學習是在倫敦音樂與戲劇中央學校完成的。1957年她在一個表演劇團首次演出戲劇。1962年開始出演一些小角色,第二年,在約翰.施萊辛格導演的《說謊的比利》中扮演主角。1965年,正是施萊辛格在電影《親愛的》中給她提供了一個量身訂做的角色,使得她成為一個國際巨星以及諸多類似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紐約電影批判獎等獎項的得主。
芭芭拉.史翠珊(第四十一屆)
好萊塢第一位先後囊括葛來美獎、艾美獎、奧斯卡獎及東尼獎等各大獎項於一身的超級巨星芭芭拉史翠珊。史翠珊生於1942年,她很年輕就已經活躍在舞台上,上世紀60年代末憑著銀幕處女作《妙女郎》一鳴驚人,且與影壇傳奇凱瑟琳.赫本分享當年的奧斯卡影後殊榮。之後史翠珊一直歌影雙棲,拍過不少讓人難忘的好電影,也唱過很多教人一聽鍾情的電影主題曲,誰會忘記那首濃情化不開的《The Way We Were》(《俏郎君》主題歌)和片中金發俊朗的羅伯特.瑞德福。史翠珊比同輩大紅大紫的女演員更具野心之處,是她很早便有演而優則導的野心和准備。《恩桃》、《歲月驚情》和《離譜戀曲》未必是人見人愛的所謂經典電影,但絕對能表現出史翠珊作為一個女性導演的堅持、喜惡和韌力,尤其是她對女性面對人生轉折點的變數和波折,最終都是以偉大的愛去化解一切危機和怨恨。單憑這個史翠珊電影的共通主題,便值得我永遠鍾愛和期待她的導演作品了。
瑪吉.史密斯(第四十二屆)
瑪吉.史密斯是英國表演事業中的瑰寶,具有同時駕馭舞台與影視事業的深厚功力。她戲路寬廣,演技精湛,尤以演喜劇和正劇角色著稱。她不僅在英國和百老匯的舞台上取得了無數的成功,而且在銀幕上的表演也是出類拔萃,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影片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她近50年的演藝生涯多次被奧斯卡獎提名,成為唯一一位1次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1次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的英國女演員。1934年12月28日,瑪吉.史密斯出生於英國埃塞克斯郡的伊爾福特(Ilford)。其父是牛津大學的病理學教授,她自小就酷愛表演,在牛津幼兒園里接受了啟蒙表演訓練,後在牛津戲劇學校接受專業演技訓練。
格倫達.傑克遜(第四十三屆、第四十六屆奧斯卡影後)
格倫達.傑克遜生於1936年,她是英國舞台劇、電影演員,因主演《情婦》及《接觸社會》,兩度榮獲奧斯卡金像獎,後來從政。對她曾說過這樣一段話:「真可笑,我埋頭苦幹了那麼多年,可在此以前幾乎沒有人知道我。好萊塢是個製片人說了算的密封型王國,我不想置身其中毀了自己。」
簡.方達(第四十四屆、第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