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的印度經典電影,一部是上世紀的黑白影片《流浪者》,一部是2017年上映的影片《摔跤吧,爸爸》。
這部片子,從小視角入手,改編於一個真實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印度婦女那麼真實可憐的生活境況,作為男人的附屬品,生兒育女的機器,擁有著那麼低到難以置信的社會地位。印度女性,面對強勢的男權社會,到底該怎樣闖出一片屬於女性的自由天空?
「爸爸不能時刻保護著你,我只教你如何戰斗,你要戰勝自己的恐懼,試著自己拯救自己!」影片在最後給出了一個答案:戰斗中的女孩,在父親不在場支持的境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最後關頭,終於轉敗為勝。戰勝對手的同時,也戰勝了自己。
② 五部必看印度電影
最近很喜歡看印度電影,嬉笑中帶有深刻認識,揭示了很多 社會 問題,希望把好看的電影分享給大家[來看我]~
兩部得一起看完,才能把故事順下來。男主定位是有神力的王子,報起仇來大快人心!
這部電影看起來太爽了,特效也很好,故事情節也OK,氣勢磅礴的美!可以說是一部可愛的史詩神作,強烈推薦!
推薦指數:
根據真實事件「德里黑公交案」改編,女兒遭人侵犯,罪犯卻定為無罪,身為繼母的戴維琪憤然決定為女兒復仇。
這句話真的戳到我了。
推薦指數
底層姐弟,在面對種種麻煩的過程中,也逐漸領悟了人生的真諦。這部電影揭示了底層人民的艱辛,也告訴我們雲端之上,終有月亮。
推薦指數:
影片也真實地揭露了當時印度應急制度和軍事武裝的落後,可以說是很敢拍了
推薦指數:
希望大家能喜歡[耶][耶]
③ 這部電影叫什麼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L4mQHgvCY/
中文片名:被激怒的女人/被虐待的女人
◎ 其他外語片名:Provoked (UK) (short title)
◎ 時 長:113 min
◎ 地 區:英國 / 印度
◎ 語 言:英語
◎ 官方網站:http://www.provokedthemovie.com/
◎ 簡 介:
寶萊塢電影的寵兒艾西瓦婭出現在戛納影展上,為她的最新電影「Provoked」(被激怒的女人)做宣傳。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為正義而戰的女人的真實故事。
在影片中,她扮演了一個堅忍不拔的新角色:名叫Kiranjit Ahluwalia的Punjabi女人,離開印度嫁給了一個在倫敦的丈夫,但卻在婚後第二天遭到丈夫的毒打。之後是十年嚴重的身體和性虐待。最後她放火燒死了自己的丈夫,被控謀殺,並被判終身監禁。
她的室友,一位富有的英國女人Veronica Scott(Miranda Richardson飾)被她的情況感動,請求她身為傑出律師的兄弟Lord Edward Foster (Robbie Coltrane飾)來幫助她上訴。
這是一場法庭上的戰役,最後Ahluwalia被無罪釋放,在英國的司法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艾西瓦婭說:「這個主題在我心目中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我想對任何一個女人都會如此,這是一個重要的值得講述的故事。」
在戛納,艾西瓦婭和Kiranjit Ahluwalia一起出現。
這個里程碑式的案件叫做Regina vs. Ahluwalia,它重新定義了「Provocation」(激怒)這個詞,為那些承受家庭暴力的婦女們創造了一種新的防衛。
艾西瓦婭·雷絕對是近年印度難得的美女,世界小姐啊,而且能歌善舞,演技出色,超級難得.以前她主演的《寶萊塢生死戀》就可謂是新世紀最強的歌舞片,還有許多電影,她也很出色。
《被激怒的女人》應該不屬於傳統印度歌舞片,寫實題材作品,其實印度這樣的作品《土匪女王》《水》等片,都是精品,印度電影還在2000年以後獲得過威尼斯大獎。
希望能幫到你,望及時採納!
④ 印度媽媽為女兒報仇的電影叫啥名字文案
《一個母親的復仇》。該片講述了女兒在一次派對活動中遭到凌辱,事後兇手卻被法庭判為無罪,母親獨自復仇的故事。
⑤ 《我的名字叫可歡》電影資料
譯 名 我的名字叫可汗
片 名 My Name Is Khan
上映日期 2010.02.12
國 家 印度
類 別 劇情/愛情
語 言 印地語/英語
片 長 122分鍾
導 演 卡倫·喬哈爾 Karan Johar
主 演 沙魯克·罕 Shahrukh Khan ... Rizwan Khan
劇情介紹
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里茲瓦恩·可汗是一個穆斯林孩子,他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是神經發展障礙的一種,可歸類為自閉症),幼年時代和母親在一起孟買的波瑞瓦里區長大。成年後的里茲瓦恩(沙魯克·可汗飾)愛上了住在舊金山的一位信奉印度教的單身母親--曼迪婭(卡玖飾),雖然影片故事不是側重講有關911事件,而是探討了在那個事件之後的故事。當時,當局拘捕了里茲瓦恩,後解釋說是由於其病情而看上去行為「可疑」。被捕後,他遇到了醫生拉達哈,幫助他克服苦難。之後,里茲開始了尋找總統奧巴馬(克里斯托夫·鄧肯)的旅程,以確認他的名字叫可汗。
經典台詞
hasina: " 我的頭巾不只是表明我的宗教身份,它也是我存在的一部分,它是我."
可汗: 「告訴總統『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
可汗: 「祈禱從不看地方和人,只取決你的信仰。」
Mandira:「恨讓我們分離。愛讓我們在一起」。
幕後
印度導演卡倫·喬哈爾執導的悲情電影《我的名字叫罕》入圍了2010年第60屆柏林電影節的非競賽單元,和其他印度愛情類型電影的最大不同就是本片匯集了相當戲份的現實題材,從美國的911後遺症到其他的現實社會背景。影片由在印度婦孺皆知的萬人迷影帝沙魯克·罕擔綱本片主演,值得一提的是09年沙魯克·罕去美國宣傳電影時在新澤西州的紐瓦克機場遭遇扣留,被問話達兩個小時,原因僅是他的伊斯蘭教名字,最後由印度大使館出面交涉才獲放行,而本片的部分情節與現實驚人的相似成為一大看點。
觀後感
《我的名字叫可汗》由Karan Johar執導,Shahrukh Khan和 Kajol主演,福克斯公司發行。
該劇長達165分鍾,據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其實,聲明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只是商業目的的表現之一,並不是本片的話語意義所在。看過該片的人都會覺得我們是無法排除影片中諸多故事和細節的真實性。
看過該片的人,都會大呼感動,都會給該片較高的評價,無論是從什麼角度出發。
雖然該片是印度寶萊塢的產品,但是它受歡迎的程度可以用十個字概括---「美國主旋律,走紅全世界」。這種評價並不排除寶萊塢電影元素在電影里的巨大作用,如寶萊塢巨星沙魯克-汗的主演及印度歌舞元素在劇中的展現等。
嚴格界定美國主旋律為何物是學術大師們的工作。我只想泛泛而論。
在本片中,一字以蔽之,主旋律即為---愛。
導演很成功地把諸多愛的元素糅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場愛的盛宴。我們看到,這里有戀人之愛、母子之愛、朋友之愛、家庭之愛、家園之愛、國家之愛、宗教之愛、陌生人之愛等等。
這些愛的元素,如果放在其他國度,那裡的頂級導演如果想將它們比例協調地放在一起,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巧妙的是,Karan Johar從諸多現實事件取材,使故事從印度開始,在美國全面展開,將寶萊塢元素和好萊塢元素參在一起,雖是個大雜燴,但雜的相當精彩。
在劇中,Rizwan Khan是一個穆斯林,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神經發展障礙的一種,可歸為自閉症),幼年時代和單身母親及弟弟相依為命,母親死後,Rizwan Khan離開孟買,隻身去美國找功成名就的弟弟,因為他曾答應母親,要像弟弟一樣活的幸福。
Rizwan Khan在美國遇到了信奉印度教的單身母親Mandira,兩人浪漫地走在了一起。
之後的故事圍繞「911事件」展開。「911事件」後,在小布希的領導下,美國實行先發制人戰略,穆斯林在美國備受歧視和侮辱。Mandira13歲的兒子被小流氓在公共球場打死,只因他用了後爹的穆斯林姓氏。兒子的死,使Mandira得內心充滿了「怨恨」,她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去「報仇」。與此同時,她開始將兒子的死歸罪於Rizwan Khan的伊斯蘭身份,後悔和他結婚。在和Rizwan Khan的爭執中,她氣急敗壞地「要求」他去見美國總統,並告訴總統「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
於是,Rizwan Khan離開Mandira,踏上尋找總統的征程。
在這個征程中,Rizwan Khan經歷了身無分文的窘境,見證了種種種族歧視,得到了黑人朋友的情誼,和伊斯蘭激進份子論辯並試圖舉報恐怖分子,被美國安全部門當成恐怖分子並因此遭受拘押審訊待遇,其身份和故事被有良知的媒體人大范圍地報道,在好心的律師的幫助下得以無罪釋放,和颶風災區的黑人朋友們共患難抗天災,他提供的信息幫助美國安全部門抓獲幾名恐怖分子,被伊斯蘭激進分子刺傷入院。好在有驚無險,Rizwan Khan最終活了過來,在他的堅持和Mandira的陪伴下,見到了總統奧巴馬,並說了「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Mandira也說出了絕對感人的話---「恨讓我們分離。愛讓我們在一起」。
導演並沒有將鏡頭完全對准Rizwan Khan追尋總統的故事,也沒有完全對准Rizwan Khan和Mandira的愛情,而是用了一個很廣的鏡頭,將其他人的故事(黑人、流氓、媒體人、穆斯林、基督徒、軍人等等)也一並囊括在內。花開幾朵,各表一枝,主枝當繁盛,側枝亦芳香。
導演的成功之處主要在於將「母子之愛、朋友之愛、家庭之愛、家園之愛、國家之愛、宗教之愛、陌生人之愛」無形地融於「戀人之愛」中,使一部愛情片承擔了相當多的非愛情成分,成功地探討了「宗教、戰爭、人情、媒體正義、法律、政府與民眾的關系、個人奮斗與社會抗爭」等沉重的話題,模植了好萊塢的敘事邏輯和方式。除了婉轉曲折的愛情故事,觀者往往會被影片中的「非愛情細節」觸動甚至震撼,思考不停於斯!
如果有人批評此片紀實的失真或者藝術的單乏,批評片中商業化元素和商業化推廣營銷行為。我不禁要問「難道閣下想阻礙中國電影的發展嗎?」
我們一直在提倡弘揚主旋律,可主旋律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也許答案很簡單---「人性的,太人性的」!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169043/
⑥ 印度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有望引進 海內外口碑爆棚
印度電影近年來佳作不斷,近日有消息顯示,印度海內外口碑皆爆棚的《一個母親的復仇》有望引進。
《一個母親的復仇》直擊社會痛點 為女性發聲引共情
《一個母親的復仇》曾在印度第63屆電影獎頒獎典禮上獲得六項提名,包括主演希里黛玉的最佳女主角獎,納瓦祖丁席迪圭的最佳男配角獎,口碑居高不下。女主希里黛玉更憑此片在印度第65屆國家電影上斬獲最佳女主角獎及特別獎,被評為印度電影的高級女祭司。除印度本土收獲超高口碑,海外口碑也很不錯,上映首周就印度本土票房就突破1.4億盧比票房,國內外總攬63億盧比票房(信息來源於Koimoi網站)。
《一個母親的復仇》被稱為印度電影史上首部為女性發聲影片,在印度上映後,一度引發網友熱議,不少影迷稱之為印度版《告白》。
影片改編自真實事件2012年德里公交車案件,講述一位母親為女兒復仇的故事。女主戴維琪有兩個女兒,一個是繼女艾莉亞,戴維琪想和她搞好關系,繼女卻不領情。艾莉亞在一次派對中遭到強暴,事後兇手未被繩之以法。孤立無援的戴維琪依靠私家偵探,靠一己之力懲治四位罪犯。
影片高度還原印度社會現狀,在家庭矛盾與社會沖突的雙向沖擊下,母女關系的典型矛盾寫實且扎心。片中女兒艾莉亞一直對母親愛答不理,母親一再被刺痛仍默默付出,是多數家庭沖突的真實寫照。影片層層遞進,母女關系伴隨復仇節奏升溫,幾度戳中觀眾淚點,同時折射印度女性生存現狀。
女版阿米爾汗貢獻神級演技 復仇母親暖化印度
影片女主希里黛玉被視為印度電影的第一位女超級明星、女版阿米爾汗,《一個母親的復仇》是其第300部作品。
這位寶萊塢最後的女皇,在53歲時再次貢獻其神級演技,飾演一個堅定為女兒復仇的母親,將面對女兒受傷害後的痛心、無助,法官宣布無罪釋放兇手的憤怒、絕望,到決定自己為女兒復仇的堅定演繹得出神入化,層層遞進,把一位母親從受傷走上復仇之路的情緒變化演繹的絲絲入扣,精準到位。
希里黛玉扮演的女主雖是柔弱母親,仍為保護女兒拼盡全力,令人切身體會到女子本弱,為母則強的母愛,點中觀眾情感穴位。四次復仇緊扣母愛主題,母親復仇的堅韌和自身柔弱形象,為女兒付出和女兒的冷漠交替展現,巨大戲劇張力在雙重強烈對比中搭建起來,令人倍感動容。
《一個母親的復仇》上映後,《印度時報》給予高度好評:這是一部可以引起觀眾注意,並進行反思的好電影。影片大膽反映印度女性生存現狀,與母愛主題相結合,現實意義深刻且戳心催淚。這部題材新穎、精神大膽的影片,據悉近期有望引進。
⑦ 印度電影宿敵劇情解析
這是讓人無法心情寧靜的一部好電影,即讓人憤恨又讓人為之動容的感動。據了解,印度這個國家女性地位極低。在印度很多女性對本人的命運沒有自主權,在家遵從長輩的布置:例如婚姻、財產、學業等等。
(不包括貴族)即便出嫁也是要聽丈夫的話,典型種姓制度。影視中女性成為政府官員的墊腳石,黑暗與光明展開了劇烈的戰役,惹起了印度全國的呼聲呼籲,正義的秩序就此拉開帷幕。
故事講述:一名大學女教授遭到遇害。之後學校校長的不作為,話語中凌辱女性,在追悼會上滿是不屑的說:「為什麼她晚上10點半還在外面?失去一個人,有一百個能夠替代!學校榮譽受損,是無法挽回的,她會被人銘記,但不會被人銘刻,而是警告!」
引發女教授的學生們內心的憤怒「他們需要正義」。由此展開了抗議的熱潮。抗議活動固然在全國蔓延只可惜並沒有持續多久。當一位同學說過:「一群警察闖入學校。」便被無情暴力鎮壓。
但在網路言論發酵之後引起了全國的抗議熱潮。找不到兇手,暴力手段無法安撫民眾。因這件事牽扯實在太大了,讓民眾心裡感覺國家政府對於女性的鄙夷、不肖、地位都出現了陰暗的一面。現如今已經是22世紀了。民眾不曉得下一個是為會輪到他們的家人或者本人。
為此國家政府頂不住這樣的壓力,也開始重視了女性的權威。警局成立特別小組,由經驗豐富的老胡作為組長進行調查。調查中在目擊證人的指引下,盡管重重阻礙,4名歹徒還是被抓獲。歹徒剛被帶到警察局,就被媒體知道了,顯然是故意的。
而且剛帶警局上級副督察。就要求移交其他分局,副督察極力保護歹徒的作為徹底讓老胡寒了心。老胡心中為了正義,做出了國家警察的舉動,在上級的壓力下,他在移交罪犯的過程中,開槍擊斃四名歹徒。
但同時也意味著他的警察生涯已經結束,等待著他的是一場審判。於是法庭開始審理四名歹徒被擊斃的案件。輿論風起雲涌,支持擊斃罪犯的警察,包括女教授家屬、學生和群眾都紛紛支持老胡這個警察。法庭上,有正義感的殘疾律師申請無罪釋放。「一個尋求正義的警察怎麼了?」現場的每個人都被感動了。
但在庭審過程中,另一位看似正義感很強的律師卻不斷質疑老胡的動機。終於,在一番激烈的唇槍舌劍交鋒後,一步步抽絲剝繭,真相讓人難以置信。女教授的犧牲讓事情變得沒那麼簡單。最終真相大白,原來女教師是被心懷怨恨的同事故意開車撞的。
她犧牲的消息被面臨選舉不利的執政黨利用。副督察已經變成了人民鄙視的對象,操縱事件的執政黨只能徒勞下台。正義殘疾律師和人民群眾最終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