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歐美大片 » 清軍與外國戰爭九十年代電影
擴展閱讀
電影怎麼轉移不到手機 2024-12-02 21:40:53
同志微電影與父同行 2024-12-02 21:29:57
2016微電影行業 2024-12-02 21:24:57

清軍與外國戰爭九十年代電影

發布時間: 2024-12-01 01:53:32

⑴ 鴉片戰爭 電影 簡介

19世紀上半葉,英帝國主義將大批鴉片輸入中國,百姓深受其害,清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去廣州禁煙;反對派頭目穆彰阿和琦善暗中將此事告之英國大鴉片販子顛地。

林則徐到廣州後,立刻採取行動,聯合兩廣總督,加強海防,並通知外國商人在三天內將所存鴉片煙土全部繳出,同時扣留可疑英國商船,收繳大量鴉片煙土;隨後,林則徐親自督導,將收繳的二萬余箱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道光帝昏庸無能,為討好英國,以林則徐禁煙不力為名將其職位革除,另派琦善前往廣州,商量向英國投降。後道光帝又將林則徐發配到新疆,但英帝國主義並不滿足,將侵華的戰火由沿海燒到內地,面對敵人的侵略,廣州三元里人民展開了一場英勇的抗英斗爭。



(1)清軍與外國戰爭九十年代電影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林則徐

欽差大臣。正直剛毅,樂觀豁達,精力充沛,胸襟開闊,平易近人,嫉惡如仇,做事大刀闊斧、雷厲風行,是一位有韜略、有膽識、有遠見的政治家。他深切感到鴉片對國家、民族的危害,所以置個人生死於度外,以身許國、為民除害。

鄧廷楨

兩廣總督,林則徐的老友,是禁煙抗英斗爭中抵抗派在廣州的核心力量之一。個性深沉,老成持重,深謀遠慮。他做官多年,在宦海浮沉中養成了謹小慎微、瞻前顧後的習性,老是投鼠忌器。

關天培

水師提督,忠心耿耿、勇敢無畏的老將軍,是林則徐禁煙運動的堅定支持者。在琦善不發援兵的情況下,堅決抵抗英國侵略者,最終在虎門以身殉國。


⑵ 有關外國入侵中國的電影有哪些

《鴉片戰爭》,看了以後你會郁悶死,發現清軍的作戰方式簡直是為了去死。英國用火炮,火槍,清軍挺乖,1000騎兵,一次沖100,密集的沖,一炮可以炸死兩三個那種,這樣不敗才怪。

⑶ 清朝死三萬人,英法死十二人,那場戰爭電影名字叫什麼

火燒圓明園
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重新挑起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年(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英法聯軍在佔領廣州後,一路北上,1858年,英法聯軍打到天津城下,揚言進攻北京,清政府連忙派人議和。1859年,英法公使各率領一支艦隊進京換約,清政府指定英法代表從天津北塘登陸進京,英法公使卻依仗武力,率艦隊蠻橫闖入大沽口。駐守大沽口的清軍開炮阻擊,英法聯軍狼狽逃出大沽口。

火燒圓明園
英法侵略軍到達圓明園後把圓明園搶劫一空。之後,為了報復,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伯爵詹姆斯·布魯斯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並派遣戈登執行火燒圓明園命令,大火連燒3天3夜,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這是人類歷史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於10月6日佔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英、法軍隊洗劫兩天後,向城內開進。10月11日英軍派出1200餘名騎兵和一個步兵團,再次洗劫圓明園,英國全權代表詹姆士·布魯斯以清政府曾將巴夏禮等囚於圓明園並殺害21名使節,為借口,將焚毀圓明園列入議和先決條件。10月18日,3500名英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1]

⑷ 求一部早期電影 好像是清軍抵抗八國聯軍的

《垂簾聽政》,是僧格林沁對戰八國聯軍

⑸ 主旋律電影《龍之戰》值得一看嗎

值得一看,但是不值得去電影院觀看。這是一段不應該被後人忘記的歷史,正因為如此才說值得一看,但是看過之後總感覺少點什麼。

如果你對於這部影片抱有很大的幻想,那就不必了。因為,一部戰爭電影能夠把故事說明白就很不錯了,人物的塑造上肯定會減分不少。

⑹ 有哪幾部電影是清軍抗八國軍的

你要的是講述清軍的?這樣的片子還真不多,有幾部電影都是大俠豪傑或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貌似這部電影和你說的差不多把,還是外國人拍的:

北京55日 55 Days at Peking (1963)
導演: 尼古拉斯·雷
編劇: Philip Yordan / Bernard Gordon
主演: 查爾登·海斯頓 / 艾娃·加德納 / 大衛·尼文 /弗勞拉·羅博森
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63-05-29
片長: 154 分鍾
又名: 北京55天
劇情簡介:
1900年慈禧統治下的中國,當時正是列強割據時代,在簽署各項不平等條約下,民不聊生,到處鬧飢荒,終於爆發了義和團之亂。端親王欲藉義和團之手將列強趕出中國,便不斷殺害傳教士與外僑。以英國公使亞瑟為首的外僑為避免戰爭爆發決定留守北京,但在端親王的錯誤指使下,沖突越鬧越大,結果導致外強藉此入侵中國。清廷戰敗便以割地賠款來換得一絲喘息之機,卻導致國家的加速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