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歐美大片 » 美國電影純真年代結局
擴展閱讀
武打片電視劇我要看電影 2024-12-12 11:39:13

美國電影純真年代結局

發布時間: 2024-12-12 11:04:54

A. 愛情片的十一種結局

愛情片的十一種結局:

結局之一:《青木瓜之味》

植物一樣的女人最美好。

小女孩梅父母雙亡,在一個大戶人家當傭人,男主人是一個民間音樂家,太太承擔家中的事務,梅的長相像太太死去的小姐,因此得到看重。梅長大後,太太讓她到音樂家浩民少爺家當傭人,梅愛上了浩民,浩民也被梅所吸引。最後,浩民解除與未婚妻的婚約,和小梅在一起。

結局之二:《戀戀風塵》

純情墜落於漫長的進程路。

阿雲與阿遠是一對來自山鄉的小情侶。他們倆自小青梅竹馬,兩人初中畢業後,先後離鄉背井在台北市謀生。

之後阿遠入伍服了兵役,而阿雲卻在日復一日的守候中逐漸將這份感情疏遠,最終移情別戀嫁給了每日幫他們倆送信的郵差。而電影的結束,男主角阿遠退伍返鄉之日,孤零零地尋望著逐漸陌生的原野。

結局之三:《秋刀魚之味》

在互相期待中失落。

結局之四:《純真年代》

在關鍵的時刻總是那麼軟弱。

結局之五:《情人》

無愛之愛,無果之花。

《情人》

結局之六:《洛麗塔》

彼此給予了最好的年華,卻註定錯過。

結局之七:《杯酒人生》

人生的深味,在彼此的品讀中。

《杯酒人生》

結局之八:《卡薩布蘭卡》

讓對方離去,是永恆的擁有。

《卡薩布蘭卡》

結局之九:《曼哈頓》

相信,才有百分百的情感。

結局之十:《印度之行》

回頭一望,我不再愛他了。

結局之十一:《哀樂中年》

驀然回首,她在燈火闌珊處。

B. 有誰看過韓國電影 純真時代 結局是什麼

男女主人公都死了

C. 《純真年代》電視劇主要講的是什麼,結局如何

網路 純真年代是拍攝於1992年的美國電影。根據普立茲獎史上首度獲獎的女性作家艾迪絲華頓1921年的同名小說改編,劇情主要描述發生於1870年代紐約上流社會

D. 《純真年代》:明知不愛,何必挽留,這樣的「純真」毀了所有人的幸福

愛情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情?愛情和婚姻的關系又是怎樣的?——這些自古以來就是文學作品探討的母題。

相信看了《純真年代》這部作品,會引起你對愛情、婚姻、責任、自由等多方面的思考。

《純真年代》是美國作家伊迪絲·華頓的代表作,她曾憑借該書獲得了1921年普利策小說獎,也因此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的女性作者。

1993年《純真年代》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在全球熱映,更是引發無數觀眾的熱議,至今仍被奉為愛情電影的經典



為什麼這部作品會引起這么多關注和爭議呢?

因為它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9世紀末紐約上層社會的三角戀情故事,深刻反映了主人公在社會規則束縛下痛苦的情感糾葛和愛情抉擇;而這種感情矛盾具有很強的現實性,能引起不同時代人們的共鳴。

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故事梗概吧:

19世紀70年代,紐約的上流社會表面上一切都講究規范和傳統,例如一個年輕女人即使因無法忍受丈夫放盪而離婚都會被視為敗壞門風。

故事的主人公貴族青年阿切爾,是一位年輕有為的律師,他和未婚妻梅門當戶對、感情穩定,馬上就要進入婚姻的殿堂。

梅可以說是最完美的妻子人選,她出身高貴、明艷動人、優雅溫柔、忠誠勇敢,甚至還長於運動,言談幽默,是許多貴族青年追求的對象,阿切爾也為自己能擁有她感到十分得意。

可是,這一切隨著另一個女人的到來發生了改變。這個女人就是梅的表姐艾倫,也就是奧蘭斯卡伯爵夫人。

艾倫是阿切爾少年時的玩伴,曾經對她有過懵懂的情愫,後來她遠嫁歐洲,離開紐約已多年。

她的丈夫奧蘭斯卡伯爵有錢有地位,但是風流成性,而且像對待囚犯一樣對待她。後來在丈夫秘書的幫助下,她逃出了牢籠,據傳她在此期間竟然跟那個秘書同居了。現在,她正在積極謀求與丈夫離婚。

在當時,艾倫的這些行為是為上流社會所不齒的,所以她受到了紐約上流交際圈的集體冷遇。

可是阿切爾卻為她的特立獨行和對自由獨立的追求所吸引,從同情到為幫助她而多方奔走,最後無可救葯地愛上了她。

艾倫雖然沒有梅年輕美貌,但在阿切爾眼中,「她身上卻散發出一種神秘而自信的美,落落大方,眉目堅定,毫不做作。」他的內心波瀾起伏,難以自製。

為了逃避這種不合規范的愛,他急於將婚期提前。雖然心思敏銳的梅懷疑他心有所屬,他卻堅決予以否認。

可是婚後他卻越來越感受到婚姻的束縛、壓抑,他與梅根本不是同一類人,沒有共同語言和思想。他厭惡上流社會的虛偽和浮華,他覺得梅的完美「只是一種人工馴養的產物」,一切都合規合矩卻沒有自己的靈魂。他感覺他的婚姻是「一方無知,另一方虛偽,兩個人沉悶地組成一種物質和社會利益的結合體」。

而他深刻地認識到他和艾倫才是同一類人,是靈魂契合的愛人。

再次相遇,他們彼此熱切地渴望著;甚至,決定沖破世俗在一起,遠走高飛。

可是,就在他想向梅坦白一切時,早已看清一切的梅把自己懷孕的消息告訴了他,而且說在確定懷孕前就已經告知了艾倫。

最終,為了成全他們,艾倫返回了歐洲,留下了阿切爾和梅過著平靜的日子。

梅死後,已屆老年的阿切爾從兒子口中才明白,原來梅一直是理解並同情他對艾倫的愛的。

但時光已逝,過去的一切都已如煙,已獲自由的他最終沒有去見自己想念了一生的艾倫,而選擇將愛留在純真的記憶中,也算是成全了梅對於體面婚姻的願望。



人們對於這部作品中三角戀情的理解,可以說見仁見智:

有人說阿切爾就是一個「吃著碗里看著鍋里」的渣男,明明有那麼完美的妻子,卻還要感情出軌;

有人指責艾倫是一個看似無助可伶的綠茶婊,竟然勾引有婦之夫,和自己的表妹夫搞曖昧;

也有人說真正的心機女其實是梅,她的「純真」只是一種諷刺,正是她用心機才拆散了一對真正相愛的人;

當然,也有人反駁,說梅是無辜受害者,那樣做只是在維護自己的家庭,她才是一個真正寬容、善良、聰明的妻子;

······

其實,從作者的創作意圖來看,這三個人都不是絕對的壞人。(打個不甚恰當的比方,這三個人的性格和角色有點類似於《紅樓夢》中寶黛釵的關系。)

作者顯然是認可並同情阿切爾和艾倫的感情的,她認為他們才是心靈契合的伴侶,只是卻是在錯誤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他們的愛情是發自內心的相互吸引,是無法克制的真情流露,並不是玩弄感情和追求刺激。

所以,在小說中,她細膩地描寫了他們在愛情和責任、道德方面的矛盾糾結,反映了在上流社會虛偽的規范之下他們內心的叛逆、反抗和妥協。

為了對方的名聲、家庭和地位,他們痛苦、抑制、逃避、掙扎,最終選擇分離,因而張望一生,遺憾一生。

對於梅,作者雖然把她塑造為一個合乎上流社會規范的缺乏個性的大家閨秀,對她的「純真」似乎也似有微諷,但是不可否認,作品中的梅更多表現出來的是美麗、優雅、寬容、純情,還有聰敏。

為了即將出世的孩子,為了家庭的完滿,為了阿切爾不身敗名裂,那一點小小的心機不也是可以理解的嗎?

所以,看過小說和電影,似乎同情、喜歡梅的反而是大多數。這是因為讀者和觀眾把故事帶入了現實生活,而不僅僅是把它作為反映社會弊端和人性深度的文藝作品。

這一點在文學鑒賞中是很常見的,亦即人們常說的「形象大於思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就是說文學作品的主題往往具有模糊性、多義性;而文學形象一經產生,他(她)就不完全屬於作者了,讀者可以對他(她)進行再創作,甚至讀者的理解可以和作者的創作本意大相徑庭。



在這里,如果不考慮原作的時代背景和它對上流社會虛偽道德規則的批判,而是將這個故事帶入到現實生活中,我最想對作品中的妻子梅說一句:

明知不愛,何必挽留,這樣做只會傷害三個人的幸福,那個男人他根本配不上你的優秀。

雖然,阿切爾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渣男,可是,他卻有明顯的性格缺陷。

首先,他對自己及所愛缺少透徹的認識,為人不夠理智,在與異性的交往中沒有把握好適當的」度」。

他一直表現得是一個中規中矩的上流社會紳士,其實內心是一個激情叛逆、蔑視「規則」的人,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悶騷型」的人。這樣的人內心比較火熱浪漫,很容易被艾倫那樣的女性所吸引。

不能否認,他對於艾倫的幫助,開始是出於真誠的同情和義憤,可是他卻沒有理智地認清現實和他們之間的關系,反而一頭扎進這令人尷尬的不倫之戀中。

這種戀情在任何時代都是不合常規的,很難得到人們的祝福。在當時那種時代更是只會以悲劇結局。

而他曾經也一直認為自己是愛著梅的,甚至以能得到美麗的梅而得意。可是,當見到艾倫,他卻越來越覺得梅的無趣,以及和自己的種種不合拍。

這大概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美麗的外表」和「有趣的靈魂」的區別吧。

可是,他可曾試著去溝通和了解梅呢?顯然沒有。

而且到底什麼才是「有趣的靈魂」呢?我不相信像梅那樣聰明敏銳、寬容善良、多才多藝、幾乎受到所有人喜愛和贊譽的女性會是無趣的。

很多情況下,這大概是現實生活中很多男性出軌的理由吧。所謂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就像張愛玲關於「紅玫瑰」和「白玫瑰」的經典語錄:

一個男人的一生中,至少會擁有兩朵玫瑰,一朵是白的,一朵是紅的。如果男人娶了白玫瑰,時間長了,白的就成了桌上的米飯粒,而紅的就成了心頭的珠砂痣;但如果他要了紅的那朵,日子久了,紅的就變成了牆上的蚊子血,而白的,卻是床前明月光。

試想一下,假如阿切爾真的娶到了艾倫,卻因此眾叛親離、身敗名裂,在生活的瑣碎中,是否還能保持當初那種感覺?

另外,阿切爾又是猶豫、懦弱甚至虛偽的,遠不如兩位女性勇敢坦誠。

是他,當著艾倫的面主動在公共場合宣布了和梅訂婚;也是他,三番五次製造與艾倫的獨處機會;還是他,無事生非每天給艾倫送鮮花,而且對艾倫的其他追求者表現出了明顯的妒意。

而在他意識到自己愛上艾倫的時候,他與梅還沒有正式結婚,按理說還有挽回的餘地。可是,他卻為了逃避、壓抑這種情感,跑去向梅請求早點結婚,以為結婚就可消除自己的心魔。

而當女人的第六感使梅意識到他似乎另有所愛並且給他選擇的機會時,他卻不知出於什麼心理堅決予以否認。

可笑的是,此後他還是覺得自己無法離開艾倫,又想對梅坦白反悔,可此時梅寫信告知他婚期已定,他只好又一次違背自己的本心,與梅步入婚姻的殿堂。

按說既然選擇了結婚,就該好好經營自己的家庭了。可是不久他就認為自己在婚姻的束縛下漸漸失去了自我,覺得自己要被不幸的婚姻所活活埋葬了。

在他眼中妻子已經「用光了她的詩歌和浪漫,成長為她母親的復製品」,連她的「講道理、從不委屈抱怨」都成了缺點,都成了個性不合、無法溝通的理由。

人們常說,婚姻都是有保鮮期的,可是這個猶豫糾結的男人,連最短的保鮮期都沒有給過梅。

「他甚至瘋狂地想著,如果他的妻子發生了什麼意外死去的話,他就自由了。」

從這一點上看,罵他是「渣男」「偽君子」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還有,阿切爾對未來還抱有不切實際的烏托邦式的幻想。

他幻想拋棄一切與艾倫私奔,到一個沒有人認識他們的地方去:

「我們可以逃到一個沒有妻子和情婦這種說法的世界去。在那裡我們只是兩個相愛的人,是彼此的全部,世界上其他一切事情都不再重要。」

而艾倫對現實的認識則清醒得多,她多次拒絕阿切爾的表白,她不想讓阿切爾也陷入自己經歷過的這種處境中。

她說:我們只有保持距離,才能彼此親近。

可惜,阿切爾始終沒有認清現實。

他可能都沒有意識到,正是他使自己錯失了一生摯愛——是他,曾經力勸艾倫回到丈夫身邊去,不要做「離婚」這樣傷風敗俗的事;是他,拒絕了梅婚前坦誠的提議,放棄了選擇的機會;是他,為了壓制情感催著梅早早完婚,失去了後悔的機會。

這樣一個男人,憑什麼值得像梅這樣一個女人苦心挽留呢?



雖然在文學作品中,「完美」的人往往被塑造為無趣的老好人或符合社會規則的木偶人;但在現實生活中,像梅這樣的女人,真的可稱為一個完美的妻子。(就像以前有人提出過「娶妻當娶薛寶釵」的觀點。)

她美麗溫柔,端莊嫻靜,聰明敏銳,寬宏大量,還擅長運動。她是紐約上流社會的一顆明珠,走到哪裡都是交際場上的中心,卻又從不被人嫉妒,因為她是那麼的謙虛低調,善解人意。

可是從一堆「情敵」手中搶到她的阿切爾,卻不知珍惜。對這樣的男人,又何必委屈自己勉強挽留?

有人也許會說,梅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留住了丈夫,保住了家庭,兒女繞膝,生活完滿。

可是,心中的缺口真的能填補完整嗎?

從梅的遺言中可以得知,她認為是自己的請求使阿切爾放棄了終生摯愛,所以,她希望自己死後,兒子能幫自己成全阿切爾和艾倫。

可見,她是知道丈夫是並不愛(或者不是那麼愛)自己的,他心中始終裝著另一個女人。我相信,這對任何女人這都是人生的一大缺憾。

而另外兩人,一個張望一生,一個孤獨終老。三個人都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幸福。

何必讓自己如此卑微,既知不愛,何不放手?

也許那個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優秀,或者獨特。

E. 《純真年代》:「黃玫瑰與鈴蘭」背後的愛情博弈

美國作家伊迪絲·華頓的《純真年代》,講述了19世紀末紐約上流社會圍繞年輕律師紐蘭·亞契、名門小姐梅·韋蘭以及伯爵夫人艾倫·奧蘭斯卡的愛情糾葛,可以說是美國版「紅玫瑰與白玫瑰」的故事。

至於為什麼稱《純真年代》為「黃玫瑰與鈴蘭」的愛情博弈,這是出自於小說中的情節,男主角紐蘭為「白月光」艾倫訂了一束黃玫瑰,而送了自己未婚妻梅一束鈴蘭。我想,這兩種分別象徵熱情與純潔的鮮花一方面將紐蘭對兩位女性的印象表達出來了,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關於自我感情的躊躇——是選擇代表傳統的梅守住地位名聲,還是不顧禮數,與自由的艾倫為愛勇敢一次。

19世紀《純真年代》探討的愛情選擇,是如今我們的未解謎題,也賦予了這本小說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意義。無論是小說中的男女主角,還是現代人,面臨社會或周圍人強加的「無形」標准,他們會無視流言蜚語,為愛情緊握命運,還是屈服於現實,讓自我成為維護別人「體面」的犧牲品?

心亂

紐蘭與梅的家族位於當時紐約社會金字塔的頂端,即將邁入婚姻殿堂的倆人是公認的門當戶對。他們選擇訂婚不只憑兩情相悅,還為了加深兩大家族羈絆的附加值。

但是,和傳統「聯姻」型男女主角不同,帥氣的紐蘭與嫻靜的梅是真心相愛,至少在艾倫回到紐約之前是這樣的。如果那個每次出現都會讓紐蘭感情動搖的艾倫婚姻幸福,繼續留在歐洲,那麼他和梅的結合可以說是十全十美,因為愛情與麵包他們都不用愁。

艾倫是梅的表姐,和紐蘭自年少時期就認識,他們也會經常一起玩。紐蘭對艾倫的感情在少年時期便有所顯露,他曾有一次偷偷親了艾倫一下,但當時她喜歡的是他的表哥。之後,艾倫遠嫁歐洲,成為了貴族後裔的妻子,維系著無愛的婚姻。

艾倫與紐蘭在她嫁人之後成為了陌生人,青蔥時期的愛戀也塵封心中。按理說,艾倫與紐蘭已為兩條平行線,她的丈夫沉溺酒色也好,她戴著面具扮演伯爵夫人也好,不幸福的生活和大西洋另一邊的紐蘭一點關系也沒有,畢竟她要為當初的選擇負責。

但是,艾倫沒有甘心繼續做丈夫的「花瓶」,她提出了離婚,回到了紐約。在我們看來,艾倫的決定十分正確,及時止損對夫婦兩人都是明智的。但是,她的行為被當時上流社會認定為不檢點,親友不堪的評價與誹謗接踵而至,而她沒有在意別人的看法,依舊堅持離婚。

我想,艾倫被悲劇婚姻激發出的自由與勇敢對於紐蘭來說具有致命誘惑,這是循規蹈矩的梅身上沒有的吸引力,所以才重燃了紐蘭心中沉睡已久的那份愛與嚮往,他愛著梅的心亂了。

即使艾倫想要離婚,只要丈夫不同意,她仍是伯爵夫人,明知這樣的禁忌之戀不被禮數允許,但相較於少年時期,紐蘭對現在艾倫的愛有增無減。

紐蘭是一個矛盾的人。他在公共場合堅定維護上流社會觀念與規矩的絕對正確,心中卻會暗自質疑自己所處的圈子,嚮往無拘無束。他會當上流社會的說客,勸艾倫為了家人與體面放棄離婚的想法。當她憤怒地表示她只想為自己而活時,他表面不贊同,內心卻鬆了一口氣;當她真正聽從他的建議回到歐洲時,他又會焦慮。

這就像傳統與自由的對決,他站在傳統這邊卻本心希望自由勝利。艾倫處於漩渦中心,就像是紐蘭的理想自我一樣,他的身不由己都能在她身上找到可貴的反叛,這也是他憤怒於自己懦弱以及艾倫時不時倒戈的原因。

在梅與艾倫之間的搖擺不定,是紐蘭貪婪本性的體現。他想要溫柔的梅,那樣社會名望與穩定生活就得到了保證。他也不願放棄艾倫,桀驁不馴與自由熱情是他被囚住靈魂的渴望。人總是在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間掙扎,想盡辦法兼得愛情與麵包,卻不知在這個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傷害了別人與自己,這就是自私的代價。

妥協

令我覺得驚訝的一點是,面對艾倫的回歸,感到愛情復燃的紐蘭沒有選擇和艾倫表達心意,而是著急趕快和梅結婚,這樣的做法確實是在逃避內心真實的情感。可我認為,紐蘭深知艾倫是他和梅幸福的變數,在自己越矩之前,不如親手拿婚姻與傳統的禮數將自己隱隱不安的心套牢,他不敢反抗。

紐蘭急躁的結婚請求讓梅非常猶豫要不要縮短訂婚與結婚之間的期限,就連這一點小事,梅自己都做不了主,因為這不符合上流社會的規定。

在結婚這件事上,梅所體現的束縛感越強,就越讓紐蘭不堅定。他騙不過自己,他貪戀艾倫的果敢。紐蘭還是要勇敢一次,向艾倫告白了。說出口後,倆人都明白這樣的感情沒有結果,就算相愛又怎麼樣,一切都是錯誤的安排。

他要和梅結婚,她還是伯爵夫人,不管是不是在上流社會,這樣的愛情都是禁忌。與此同時,艾倫收到了梅的信,她得到了長輩的同意,她和紐蘭可以不必再等這么長時間再舉行婚禮了。

我們都明白命運要掌握在自己手裡,但是有時就是無能為力。紐蘭這次真的要妥協了,婚姻斬斷了他與艾倫的糾葛,他們的愛雖然是新生火苗,但是燃燒正旺,而艾倫也要從一對璧人的婚後生活中退場,盡量避免與紐蘭再碰面。

艾倫想忘了紐蘭,可紐蘭卻忘不了她。於紐蘭來說,梅和艾倫就像冰與火一樣,他以為冰會麻痹自我慾望,卻不知火會把冰融化。

婚後,紐蘭如願擁有了賢惠的梅,她可以滿足自己作為男人的虛榮心。可是索然無味的生活讓他愈加發現,自己掉入了傳統婚姻的陷阱。外表很體面,內心很空虛,他不滿意的一角恰恰是因為艾倫的疏遠。雖然領悟已晚,但是紐蘭開始掙脫禁錮,主動和艾倫偷偷約會,提出私奔的要求,另一邊,他對梅越來越冷淡,甚至打算和妻子攤牌。

梅會沒有察覺紐蘭的變化嗎?上流社會的小姐梅可能給人留下呆板,甚至傻乎乎的印象,但我覺得她非常聰明。結婚之前,她便從眼神看出了梅和紐蘭的關系不止停留在舊友;婚後,面對丈夫的舊情復燃,周圍關於「紐蘭是伯爵夫人情人」的閑言碎語,她泰然自若,沒有過多質問或無理取鬧,裝作不知情,保持善解人意的形象,而背後她從艾倫下手,以言語技巧保護愛情與婚姻。

絕妙的是,梅的每一次「出擊」都是致命一擊,總是在他們情深意濃時澆了盆冷水,讓他們認清現實,這是冰的力量。在紐蘭忍不住坦白自己對艾倫的愛,打算去國外時,梅不在意他的話,喜悅地說出了自己懷孕的事實,雖然是當天早晨才確定的,但是在兩周前和艾倫碰面時,不確定的梅提前和她說了自己懷了紐蘭孩子的事。梅賭了一把,還好她猜中了。

梅「騙了」艾倫一次,在危急關頭打消了她想要和紐蘭私奔的念頭,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她又單純地將整件事告訴了紐蘭,這也是她比較顛覆的一面。

梅始終符合人設,是一個單純美好的富家小姐,可這並不代表愚蠢。她可以不吵不鬧用優雅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維持婚姻的體面,同時在丈夫面前表現出沒心機的樣子,是比較矛盾且高段位的「純真」。

結局

命運總是這樣開玩笑,在紐蘭認定自己勇敢一次的時候,總會被拉回現實。梅的懷孕就是他要面對的現實,紐蘭不能再任性了,他要做父親了。這次,他和艾倫的感情真的是無果了。

時間總是會撫平所有的激情與不甘,留下了皺紋與平淡。幾十年後,紐蘭的兒子與女兒都成家立業,擁有了自己的生活,梅也至死保留著青年時期的單純,他們一家人都很幸福。艾倫回到了歐洲,和紐蘭斷了聯絡。

老年的紐蘭在回顧他與艾倫的愛情時會怎樣衡量這份遺憾?大概給這份曾經炙熱的感情最好的交待就是不再相見,只是回憶有時會像個小丑一樣,時不時地跳出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兒子達拉斯在結婚之前,和父親紐蘭來到了巴黎。達拉斯想要完成未婚妻的願望,來拜訪奧蘭斯卡夫人,便邀請父親一同前去。物是人非,艾倫的魔力還在嗎?她的出現還會給予那份感情活力嗎?

這次,他們的阻礙沒有了,梅已經去世,紐蘭孤身一人。但是,年輕時的他勇敢了這么多次,現在無禁錮反而退縮了。紐蘭沒有選擇和兒子上樓,見艾倫一面。他讓兒子帶了句話,「說我很傳統,就夠了」。之後,獨自走回了酒店。

這是這本小說的結局,沒有反抗世俗的愛情,只剩下那個孤獨老人的背影。

紐蘭糾結了一輩子,對自己 「傳統」的認識倒是很精闢。不管年輕時候內心如何唾棄上流社會的刻板,但是他終究誠實地做了膽小鬼。在黃玫瑰與鈴蘭的愛情博弈中,他贏了體面,輸了自己。

《純真年代》所探討的感情抉擇沒有最佳答案。不管是當初選了黃玫瑰的理想自由也好,鈴蘭的現實幸福也罷,人在未來都會有反悔的念頭,尤其是在婚姻生活不合心意時,無法得到的都是意難平。但是,年輕時的瘋狂與試錯都會隨歲月沉澱而顯得不再突兀,當初選擇帶來的幸與不幸不再重要,適合會變成適應,這道難題的解答也會在生命盡頭浮現。

很高興與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歡迎關注自媒體: 無物永駐 ,多平台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