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歐美大片 » 美國電影後面的美國文化
擴展閱讀
美國式禁忌4類似電影 2024-12-22 10:52:30
電影日本僵屍 2024-12-22 10:46:20

美國電影後面的美國文化

發布時間: 2024-12-19 07:11:55

A. 美國主流文化在電影中的體現

文化很多元,看來你要寫很多的方面了。
以下是我看過的印象比較深的美國電影:
《以眼殺人》——美國當年為了和蘇聯較勁而培養具有特異功能士兵的歷史,黑色幽默。
《穆赫蘭道》——說的是像女主角一樣在好萊塢打拚而沒有成功的小演員的悲慘命運,還通過演員的視角描寫了導演的無奈。穆赫蘭道就是日落大道
《肖申克的救贖》——體現了美國文化里對自由的不懈追索,主人公最終擁抱自由天地的鏡頭感動了很多人。寫這個電影的話,很多影評可以參考
《斷鎖怒潮》——自由不是施捨,自由是天賦的權利。19世紀美國律師幫黑奴爭取自由第一案。文化都是有歷史可循,美國人在19世紀的這個案件有開創性意義。
《007》系列以及《蜘蛛俠》,《超人》等——體現了英雄主義。
《美國派》——可以看出年輕人對性的幽默態度,性開放程度什麼的。
《古墓麗影》——是個女英雄形象,說明美國人的性別比較平等。女英雄的形象在美國電影中還是比較突出的。
《撞車》——美國是個多種族多文化的國家,這部電影講述了有色人種和白人之間、以及有色人種互相之間的沖突和抵制。通過這部電影,你可以看出在美國種族沖突是多麼大的一個問題。
《阿甘正傳》是不是被用得太爛了,不然的話這個影評也可以參考,畢竟美國人很喜歡這個電影呢。
科幻片,西部片等也是美國電影中較有特色的。
《熱天午後》——是講搶劫銀行的,這是一部美國電影歷史中該類題材的鼻祖之作,幾乎此後所有關於銀行劫案的電影都是以此作為藍本的。而且影片還體現了很多美國當時的社會問題。
而最近新片《劍魚行動》還向《熱天午後》致敬了,《劍魚行動》中則講到了美國當下的一些社會問題,比如恐怖分子。
看這個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電影名單,《熱天午後》還是榜首http://tieba..com/f?kz=689504734
《三個新娘一個老爸》——美國人家庭觀,這部電影我沒看過只是看到這個影評對你有幫助 http://www.mtime.com/my/yingsuhua/blog/3608126/
《朱莉與朱莉婭》——講到美國的一個女人,她徹底影響了美國人的飲食。
文化肯定是歷史性連貫的,是發展的。可以從歷史角度順下來,多找找影評。有些電影像《虎膽龍威》可以揣摩出一些文化元素,但是它的文化主題卻不突出,還是寫主題比較鮮明的好一些,像《撞車》。
選我吧選我吧~~~ 要不是打這些字都沙發啦

B. 從美國好萊塢大片中看美國文化

好萊塢大片就是在通過電影宣揚和美化美國。。。。。
看美國電影時要保持清醒,不要被表面所蒙蔽

C. 我想通過電影來了解美國文化,有那些電影可以展露他們背後的文化積淀

我覺得美劇 《老友記》可以展現美國人的生活、美式幽默、美國人相處的道理等等。至於文化積淀,美國是很多元很開放的國家,是各個的國家的文化的大熔爐。
美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強調個人價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開拓和競爭,講求理性和實用,其核心是個人中心主義:個人至上、私慾至上、追求個人利益和個人享受,強調通過個人奮斗、個人自我設計,追求個人價值的最終實現。這種刻意塑造自我,追求個性化的個人主義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它調動了個人的積極性,使許多人的智慧和潛力得以充分發揮,從而促進整個民族與國家的振興和發展。然而,人人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系就難以融洽,整個社會也會缺乏凝聚力。 美國公眾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積淀。個人成就是所有美國人價值觀中評價最高的價值之一。美國人有很強的成就(或成功)意識。成功是所有美國人的追求,是誘人的前景,前進的動力。他們堅信,一個人的價值就等於他在事業上的成就。一些事業有成的企業家、科學家、藝術家和各類明星,成了新時代的英雄。他們個人奮斗的過程和結果,成了社會文化價值取向的參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美國是流動性很大的社會。這種流動體現在兩個方面:地域性流動和社會性流動。美國相對的開放自由、發達的交通和冒險好動的傳統使許多美國人從鄉村流到城市,又從市中心流向郊區;從北方流到南方陽光地帶,從一個城市流到另一個城市。美國社會階級不像歐洲國家那樣固定,加上公共教育的普及,使沿著社會階梯向上流動成為可能。許多生活在美國的人,無論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還是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的外國移民,都有一個夢,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這就是人們常津津樂道的「美國夢」。
這些從許多美國電影電視劇中都可以看出來。

D. 美國電影有什麼特點

華麗的場面和逼真的特級

反傳統精神
黑色電影
新好萊塢——後經典主義電影
直接電影:現實主義

美國電影是美國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是伴隨著美國文化的成長與發展而成長與發展
的。它生動地體現了美國思想與美國這一民族和文化的許多特點。它順應了美國人熱鬧好動
的天性和積極進取的人格,同時,也表現了美國人的樂觀處世的精神和人性。美國電影在注重商業性和票房價值的同時,在追求大眾趣味,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同時,仍然非常關注社會與現實的,非常關注藝術的。對美國生活作了詩意的描寫,動作迅猛,對話簡潔,表演乾脆利落,不拖泥
帶水,也表現了傳統的好萊塢娛樂片的特點。

後現代電影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呢?這至少有3
點。
1. 電影事業的組織體系具有後現代的特點。好萊塢經歷了從福特式的大生產(電影制
片廠體系)到更為靈活的獨立電影製作體系(新好萊塢和後新好萊塢時期),獨立電影製作
體系具有後現代經濟的特點。同時,好萊塢融入多元的媒體大集團公司使工業、技術、和文
化形式之間的界限模糊,這也是後現代的一大特點。
2. 電影在許多方面表現後現代的主題和後現代社會的形象。當代科幻片表現那些糟透
了的社會形象,這是與後現代對社會進步失去信心的思想有關。
3. 電影表現與後現代文化實踐有關的美學特徵(如折衷主義和傳統的藝術階梯的喪
失)。
黑色電影(film noir)在50年代派生出「反叛的青年」電影,深刻地反映了美國青年人在50年代的文化情緒,成為60年代的民權運動、青年的反叛和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鋒。美國社會充斥的叛逆,對傳統和主流文化價值的叛逆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電影。美國60年代的電影以多元化和試驗性為特徵,電影的發展勢頭很好,充滿了活力。電影中裸露的鏡頭增多,有不少明顯的性愛鏡頭,這對於年輕的觀眾是有很大的誘惑力的。在60年代中期,美國電影變得更為自由放任。保守主義讓位於流行文化。新的現代風格在電影中得到充分體現。當時,生活條件和民權方面平等的呼聲日益高漲,特別是黑人和拉丁裔美國人要求平等的願望特別迫切。這些年輕人和少數族裔的亞文化變得越來越有力量,震撼了WASP美國的主流價值。為了適應這種情勢,好萊塢拍了描述年輕人叛逆的電影,描述代溝、緊張的種族關系、吸毒和挑戰有關性愛禁區的電影。好萊塢的匪幫片揭示美國的經濟與道德狀況。美國人大量失業並陷於貧困。社會秩序混亂,在社會底層滋生了暴力的種子。觀眾正是出於對現有體制的不滿情緒,對那些用子彈來解決社會與道德問題的歹徒懷有敬佩之情。匪幫片充滿了硬漢子和暴力,通過揭示犯罪行為的原因,並顯示罪惡的性格往往是糟糕的經濟狀況、家庭環境和冷漠的無能的政府造成的。這些無情無義的反英雄,厭膩無聊的生活,一般都來自小鎮,不斷地竭力躲避法律的制裁,生活在道德的真空之中。在這些電影中,導演試圖嘲弄與揶揄美國社會,表現正發生在美國的道德衰落。

綜上觀之,在反映社會的問題上,美國電影有其本身的特點:
1. 在大部分情況下,它們並不是刻意表現社會現實;
2. 在表現社會現實的主題中,每每關注社會陰暗面和暴力。通過暴力反映底層人民的
生活狀態,反映資本主義社會的冷酷;
3. 暴露與商業價值(票房)共存,從來不是為了暴露而暴露,帶有純政治性的目的;
商業性與藝術性是平衡的;
4. 大投資,追求巨片效果,場面宏大壯觀,充滿動作和戲劇性;
5. 它的終極目的是通俗性,取悅於最廣大的電影觀眾的趣味和愛好,因此充滿新奇,
不拒絕高科技手段。無論時代怎麼演變,通俗性始終是美國電影的信條。通俗性始終優於藝
術性;
6. 在表現現實的過程中,它們從來沒有忘記所謂的「成人語言」,用性自由來表現美國
的個人主義的文化價值。
總之,無論主流電影還是非主流電影,其精英部分自20世紀中期之後在歐洲電影新現
實主義和新浪潮的影響與啟迪下,開始關注美國社會現實,用他們獨特的藝術的方法對美國
所處的戰後時代作出回應。這些作品,無論是反叛的,黑色的,還是地下獨立製作的,都不
同程度地反映了後現代社會的焦慮情緒。無論從思想上還是從藝術上講,它們無愧當代美國
電影的精華。

美國大多電影的核心主題都是以信仰相關話題有關,諸如人性,美德,希望,勇敢,愛等等

美國電影比較誇張,場面華麗(後天,星戰等),很多科幻片帶有英雄主義(蜘蛛俠。007等。
亞洲片比較注重內涵(如日本的大逃殺)和美感(我國的英雄、黃金甲等)

美國片宏大壯觀,亞洲片細致內涵

美國片是外在的刺激,亞洲篇是從內里引導

一般電影都是會融入很多美國本土的文化特徵~
比如~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
真正的愛情片~是純美的~~一般~在結尾處才會有性的出現~
往往~出現「性」的~都不是單純的「性」~而是會引出一個故事~或其他~
美國的恐怖片~大多數是血肉模糊型~多數是~突然出現嚇你一跳~
所以看到第二遍~往往就是有些惡心的搞笑片~
美國的災難片~~看多了~你就會發現~~~大多都是歌頌大愛~~勇敢的~~~
還有~~美國電影往往都是你想的結局~~
亞洲電影~~
個人認為~日本的~唯美變態~~可能挺矛盾~~但就是這樣~
韓國的~~搞笑輕松~~色情成分也不少~~~這兩年真是開放了不少~~但是個人覺~~高麗棒子的腦子還是不適合拍電影~~拍電視劇還是比較適合~~
泰國電影不錯~~除了泰國話難聽點~~挺有內涵的~
印度的寶萊塢電影~就是鬧騰~
香港電影是大雜燴~~
國產的~~我基本不看~~~不了解~~

中國電影:黑色幽默,農村電影,武俠,偏向色情化(失望……)
美國電影:色情暴力血腥+奇思妙想
法國電影:暗喻+人文關懷+奇妙聲色

我覺得中國電影比較生活化,美國電影商業化,法國電影文藝化,這和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有關。

E. 美國西部電影反映出怎樣的美國文化

樓上兩位說得刻薄了點,不過樓主的問題確實是太大了,這個要「詳細」再「舉例」說起來,足夠寫一篇博士論文了,知道這點虛榮的分數還真是不值得了。我來簡單列舉幾點吧,樓主一看就是懂得以小搏大的聰明人,應該能舉一反三的。
1、美國人的自由精神
2、美國人的探索精神,想想開拓西部與當年發現新大陸有多相似就明白了。
3、美國人的開創精神,無論如何嫉妒,我們都不得不承認美國人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具創新意識的民族,最具包容性的民族,這個話沒說錯吧??
4、美國人的冒險精神。
以上各方面均可從正反論證,比如說自由精神,發展到極致也是無政府主義精神,冒險精神某種角度講也是賭徒精神,探索精神某種角度講也是掠奪精神,當然,實踐證明,美國民族的主流性情是好的。至於例子,找一些經典的西部片來看,可以說俯拾即是了。

F. 美國電影文化在世界上是怎樣傳播的

美國憑借好萊塢強大的媒體宣傳力量不斷向世界傾瀉所謂的「美國文化」 美國中產階級的價值觀,情感觀,民族國家觀等等潛移默化的傳入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國家。 美國式的民主無處不在 美國實行兩黨制,民主共和兩黨輪流執政。換界選舉時總免不了互相漫罵揭短,以展現所謂的民主與自由。這種貌似民主的觀念已經深入到美國的文化之中(如《總統接招》)。它的矛盾之處就在於,完全是壟斷階級的政權卻要擺著民主的招牌:無論是誰當權,都是代表控制美國經濟的幾個財團罷了。電影中出現的遊行示威,民主辯論其根本上毫無作用。這種披著民主外衣的制度迷惑了不少中國人。 美國中產階級的富貴炫耀。 俗話說魔鬼的誘惑總是最難擋的。電影中的美國很大程度上都是獨立別墅,私家汽車,錦衣玉食。就連一個窮困失業的人事都有看似舒服的標准間以棲身,一輛老爺車可開。社會學家分析,就是耗盡地球上的所有資源,中國也普遍達不到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這就造成了中國人盲目的幻想與樂觀。 電影中的美國大兵。 他們雖然出口成臟,漫罵總統,但關鍵時刻無不英勇果敢,悍不畏死。電影中盡管表明美國以維和之名,行侵略之實的觀點。但實際上還是為美國的霸權歌功頌德。像《黑鷹墜落》《士兵宣言》。電影從來不說,美國人如何殘殺當地平民,如何將人家的國寶據為己有。都只表示自己的戰士如何勇敢,如何將敵人消滅或者如何在被敵人消滅時的英勇。給我們的印象是美國雖然有錯,但當地的人民,政權錯誤卻更大(如《深入敵後》),我們美國人是真心誠意的來幫助你們的等等。 美國文化是多元的,它本來就是一個由世界各國人士組成的新國家。沒有多少歷史的沉澱,短短二百多年,美國的經濟是發達的,但文化卻稀少的可憐。本土文化大部分來源於歐洲。卻妄想建立自己的文化體系。表面上說要博覽眾長,集思廣益。實際卻在宣揚精英白人主義,美國人崇尚個人英雄主義,仔細看美國的娛樂大片,不難發現,絕大部分都是英俊瀟灑的小白臉(如《超人》《蜘蛛俠》《黑客帝國》中的救世主尼奧)。這種種族偏見是久已有之,根深蒂固的。美國的所謂民族主義其本質也是建立在白人至上的基礎之上。種族歧視的劣根與文化的缺失聯系緊密。

G. 電影2012體現了哪些美國社會文化價值

電影《2012》中體現出的美國傳統價值觀念與文化
(一)典型的「美國夢」
我們所謂的美國夢,指的是一種在美國國家中只要相信經過不懈努力地奮斗,就能夠獲得美好生活的理想,也就是人們必須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勤奮與決心才能獲得成功,而不是依靠特定的社會階層與其他人的外援。雖然一部分人批判這種美國夢是過於強調了現代物質財富對於衡量人們勝利與愉悅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但是多數美國人認為,這種能夠獲得成功的機會在其他國家是難以尋找到的。這是因為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在美國社會中人們流動性較大,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來獲得成功。在這里,每個人擁有的機會都是平等客觀的,在這個基礎上,人們能不能成功就在於他能否抓住機會,或者有沒有能力去把握挑戰。
電影中有兩個主要角色都能夠體現出典型的美國夢特徵:小說家傑克遜與印度科學家阿德里安。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傑克遜是一個失敗而不突出的小人物,他的小說不暢銷,有著嚴重的家庭危機,妻子與他分居兩地,他獨自帶著兩個孩子,而且妻子身邊不乏對其追求的男性。面對這些窘迫的遭遇,傑克遜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雖然妻子一直不支持,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寫作生涯,對於他來說,寫作是自己的夢想。他創作的小說得到了印度科學家阿德里安的認同,這為兩人共同努力拯救美國群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當傑克遜在帶著孩子們玩耍的時候,他無意中知道了地球即將毀滅的消息,接著努力去拯救自己的孩子與妻子。這部電影作品為我們呈現了毀滅性的自然災難的場景,但是也為傑克遜後來拯救自己的家庭而奠定基礎,也正是由於他一次次臨危受命,經受住了生命的考驗,成功地救了自己的妻子與孩子,並且挽救了婚姻與家庭,從此成為一個大英雄。這也側面反映出小人物能夠通過自己不懈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與目標,完成了從夢想到現實的轉變。
電影中的另一個主角——科學家阿德里安,是他最早發現了太陽黑子的不正常運動,也是發現地球危機的第一人。他的這次發現,讓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科學家成為與總統對話的英雄人物,並且成為拯救全世界的主要負責人。面對一次次艱難的選擇,他用盡全力說服船長開啟了艙門,讓更多的人登上了方舟,進而拯救了更多的人。在實施營救過程中,他的英勇無畏贏得了總統女兒的芳心。故事最後,阿德里安成為英雄並且獲得完美愛情的結局無疑詮釋了美國夢的意義。
(二)個人主義
如果我們不能了解美國人的個人奮斗與獨立精神,就不能深入理解他們這種行為模式。美國文化中,個人主義是價值觀的核心,我們通過對美國群眾的個人主義分析,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國民眾的種種行為。
個人主義一詞最早是出現在19世紀的法文中,在當代不同詞典中有著不一樣的解釋。在2010年出版的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個人主義是被這樣定義的:認為現代社會中,每個人應當擁有權利做出自己的決定,而不是被政府機關所控制。在現代英語語言字典中,個人主義被人們這樣定義:對人類個體的重要性與獨立,個體獨立性的信仰。
作為美國民眾最主要的價值觀,個人主義在美國人們生活與工作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在電影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人物行為中呈現出明顯的個人主義特徵。 由於美國曾經是一個殖民國家,因此對於當地群眾的性格心理有著很深的影響。在通過限制國家政府、宗教權利與排除貴族群體,群眾創造出一種更加註重個人主義自由的環境。美國人逐漸將這種個人自由心理深刻在腦海中,因此成為美國民眾價值觀中最為基本的構成要素。作為個人主義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個人自由在美國民眾的思想價值觀中起到了主導性的作用。在《2012》中,主人公的行為始終體現出美國群眾思想價值觀念中的個人主義中的個人自由心理,他們將這種心理強調在生活、工作等多個方面。

H. 什麼叫好萊塢電影里要傳播的「美國精神」

好萊塢電影幾乎從來都有「美國精神」的精彩注腳,在人物想像塑造方面則更是如此。在卓別林的著名無聲電影《淘金記》中,流浪漢夏爾洛個人主義的積極進取、追求成功、自我實現的精神,同時具備普通人價值觀與人生哲學,這就是銀幕上較早體現「美國精神」的經典人物形象之一。

《史崔特先生》中的史崔特,以他的老邁之軀,駕駛著改裝的車,歷盡千辛萬苦實現自己的目標,其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正是新教精神的集中闡釋。《海底總動員》中,通過父親馬琳克服千辛萬苦尋找他的孩子尼莫的經歷,講述了小丑魚父子之情,向觀眾呈現了一個勇敢的、永不放棄的尋找孩子的溫情故事。《肖申克的救贖》中主人公堅信自己的無辜,通過種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來爭取自由,這樣的勇氣正是美國精神的絕佳體現。

美國《華爾街日報》曾經登載2000年美國總統候選人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的這樣說法:「美國是獨裁者的最大敵人,而好萊塢很可能被證明是這個國家最強大的武器之一。」

書中的話:「美國電影是美國國家安全霸權的重要載體之一。將國家公務員英雄人物化,把國家神聖化,把官方定義的、美國集體想像的威脅形象化……所有這一切都宣揚了這樣一種觀點:美國是神奇的、不可戰勝的。政治、國家戰略和電影業相互交織在一起,這就是美國國家權力的獨特性質所在」

I. 從影視作品淺談美國文化價值觀

]影視作品就像歷史文化的一面鏡子,透過影視作品我們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觀念與態度。美國的影視作品之所以俘虜了全球人的眼球,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將美國文化價值觀巧妙地貫穿於其中。本文從捍衛夢想、追逐民主自由以及人性的光輝三個方面對美國影視作品中的文化價值觀進行了分析與總結,讓我們在通過影視作品了解美國文化的同時,也能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有重新的定位與思考。

美國的大部分影視作品都是選用親情、友情、愛情、正義以及科幻為線索。大規模耗資製作的華麗場面,再加上其政治、經濟、文化的優勢,使美國文化中的個人主義、英雄主義、自由與民主藉助影片完整地展現在觀眾眼前,由此引起人們的思索與探究。美國影視作品傳達出的道德關懷和人道主義,物質進步和增長以及追求自由與平等的價值觀都值得觀眾借鑒和學習,而這些不僅是美國經濟、文化發展的支柱,同時也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樂意標榜的完美價值觀。

一、美國的文化價值體系

美國文化體系的構建大多數來源於它的移民文化,所以美國的文化被稱作一個“大熔爐”。美國的傳統文化大多數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從他們的原住地所帶來的,盡管融入了許多移民國的文化,大體上還是以英國的傳統文化為主。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美國哥特式》,野牛鎳幣和山姆大叔被視為美國傳統文化的五大象徵,由此派生出的民主政體、自由原則、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也就成了美國傳統和主流的文化價值觀。由於美國是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傳統文化保留的時間也相對較短。美國的現代文化也是由傳統文化逐漸過渡而來,主要表現在美國夢,自由與平等,道德主義與人道主義之上。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亞洲和拉美人,他們都把美國看成是實現夢想的搖籃,並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這片土地上有所獲。同時,作為一個建立在自由之上的國家,自由與平等同樣在美國文化體系中占據了最重要的位置,這是由於早期的美國殖民大多數來自殖民國的中下層階級,他們嚴格反對“舊世界”的許多不平等現象,希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即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大多數美國人都有著虔誠的宗教信仰,因此道德主義和人道主義也被視為美國文化價值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總的來說“美國的現代文化正在從隔閡走向統一”。當然這與美國的社會體制的改革密不可分。

二、從影視作品透視美國文化價值觀

(一)捍衛夢想

1.不同人的不同夢想

電影雖作為一門視聽藝術,但是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大多數電影也不過是人們在閑暇之餘以供消遣娛樂的玩物。但是對於真正讓人看後有啟示、有收獲的電影還是一樣會得到觀眾的熱衷與好評。美國的大部分影視作品都在造夢,它並不僅僅局限在某一小小的部分。有希望實現種族平等的夢;有渴望過上富足生活的夢;有盼望登上萬眾矚目的舞台,成為明星的夢;也有期望拯救全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夢。而這些無一例外地都從另一個角度彰顯了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價值觀。無論是哪種意義上的夢,人們都籠統地把它稱作現代意義上的“美國夢”。盡管不同的人對這個詞語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是他的軸心始終不會改變,美國這塊土地提供一個可以實現夢想的平台給人們,即“人人都有成功的希望和創造奇跡的可能”。

2.從《阿甘正傳》淺析阿甘的永不放棄

美國的許多電影都對“美國夢”有一個非常完美的詮釋。影片《阿甘正傳》和《當幸福來敲門》就是展現美國夢的典型。在《阿甘正傳》中阿甘由始至終都貫穿著“笨有笨的作為”這一思想。盡管他是一個智障兒,但是憑著對生活永不放棄的信念,他順利地完成了大學學業並參了軍,最終還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戰斗英雄。命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未知數,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等待我們的下一站會是什麼。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記得幫你打開一扇窗,透過窗戶,陽光依然可以照進來。阿甘的故事教會人們只要敢想敢做,一切皆有可能。

3.從《當幸福來敲門》中解讀克里斯是如何捍衛夢想

另一部將現代意義上的“美國夢”詮釋得很完美的電影就是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取材於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當今著名的投資專家Chris grander。這部電影屬於勵志電影,但是卻與簡單地描述個人了奮斗與夢想的勵志電影截然不同。它成功地刻畫了一位瀕臨破產,老婆棄家,只有和兒子相依為命的窮酸落魄業務員的形象,最後是如何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故事,而這一過程沒有堅強的意志與精神的支柱,常人是很難做到,兒子就是他不斷奮斗下去的動力。克里斯在影片中說:“我生活的這一部分叫做搭公車;我生活的這一部分叫做冒傻氣;我生活這一部分現在的一部分叫做疲於奔命,我生命中這個階段的階段叫做幸福。”這部影片不是一味地強調個人的奮斗,腳踏實地抑或是憑借聰明的才智去獲得成功。這里的幸福不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更是一種責任,一種權利。追逐夢想不是一味地行走,偶爾也需要停下來思考一下,人生的目標究竟是什麼,有夢想就要好好地去捍衛它。

(二)追逐民主自由

1.美國文化價值體系中的自由與民主

平等與自由是美國人一直以來普遍認同的觀念,美國人雖然沒有統一的思想,但卻有普遍認同的觀念,即以平等和自由為中心的價值體系。美國的《獨立宣言》更是將平等與自由放在了首位,他明確地指出“我們認為以下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而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逐幸福的權力。”美國的自由與民主似乎就是上帝賜予他們的光環。在好多美國電影的開始,都有過這樣的`一幕,在一片金色的光芒中,一個象徵著美國人民爭取自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的女神像高高地聳立在紐約港口的自由島上。因此民主與自由也就被反復地穿插在影視作品中。

2.在《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和瑞德對自由的追求說到美國文化中的追求自由,同樣也會把大多數觀眾的視覺拉回到1994年上演的《肖申克的救贖》當中。“有一種鳥兒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這部電影用第三人稱的旁白描繪了肖申克監獄所發生的故事,以瑞德的視角描繪了安迪的所作所為和因為他而得到救贖的肖申克監獄的人們。本片最能吸引觀眾的還是主人安迪公強大的內心的力量和對自由生活的執著。他說人生可以簡單地歸於兩個選擇:忙著活,或者忙著死。影片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主人公渴望自由的執著從來沒有停止過。花19年用石錘鑿出一個洞,是什麼給了他動力,是內心的希望的火種。“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這也是作品本身所要告訴人們的。

(三)人性的光輝

1.人性的光輝是美國電影持久不衰的秘訣

美國的電影自始以來雖然在極力製造各種英雄神話,以各種視覺效果打造影片的獨特文化。如《真相至上》《戰馬》《泰坦尼克號》《2012》《驚濤大冒險》《危情時速》等。但無論是法制題材的電影抑或是一些巨型的災難片、科幻片,他之所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將人性的光輝巧妙地穿插在了整部影片當中。

2.《綠里奇跡》中黑人死囚約翰及監獄長的身上所呈現出的人性的光輝

拍攝於1999年的《綠里奇跡》,它同1994年的《肖申克的救贖》一樣同屬監獄題材的電影。監獄,是最陰暗恐怖的場所,充滿恐懼又令人毛骨悚然。盡管在這樣的地方,也不乏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在《綠里奇跡》中,黑人死囚犯約翰·科菲相貌恐怖,體形碩大,但卻身上有著溫暖的愛心和神奇的力量,他和監獄長保爾·艾治科姆一起誠心地幫助死囚們平靜地、安心地走過了人生最後的旅途,演繹出一段感人的故事。而中國恰巧相反,盡管監獄中也有許多感人的故事,但是因為教條主義的影響,很少有人去觸及。

3.《泰坦尼克號》中人性的真、善、美

影片《泰坦尼克號》是一部里程式的電影,自1997年上映至今,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這部電影之所以震撼人心,不僅僅是因為偉大的愛情,還有人性。“讓婦女和兒童先上”而不是“領導先走”。這是在船沉沒的那一刻,霍利克用錢收買大副要求先上救生艇這一戲劇沖突強烈地表現了出來。在生死面前男士們自己浸在水中,讓婦女兒童先上救生艇,他們克服了人性的自私,他們都是英雄。在“泰坦尼克號”沉沒的那個瞬間,船上相擁赴死的老年夫婦,母親講著故事和兩個孩子一起葬身海底,牧師在最後一刻還不忘給予人們精神的安慰,這都顯示出人類那無與倫比的偉大和無畏,他們就像會思考的蘆葦在自然的毀滅中迸發出了撼天動地的力量。一場災難,見證了人的脆弱,但也同樣見證了人性本身所含有的真、善、美。關於人性的主題,無論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總會讓人看後有思考、有收獲,也會成為人們永久歌頌的美話佳談。

4.從《拯救大兵瑞恩》中看硝煙彌漫中閃爍的人性的光輝

《拯救大兵瑞恩》在大多數觀眾眼中,它不過是一部精心製作的美國愛國主義宣傳片。但如果仔細觀看,將會領悟影片其深層次的含義。一個母親有四個兒子參戰,三個同時戰死,於是美國參謀總長下令無論如何要將身陷前線的第四個兒子安全撤回。作為現代民主的發源地之一,美國的立國精神就是強調個人價值。盡管“戰爭沒有仁慈,殺戮沒有良知,但硝煙彌漫中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4]。八個去救一個人,為的是不讓一個年老體衰的母親,經歷所有兒子都命喪戰場的噩耗,相信看過此片的大多數男性也會在此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5]

三、結語

美國的影視作品憑借其別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在全球范圍內樹立了標桿。美國影視作品所反映出的尋求夢想,追逐自由以及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等價值觀已成為全球文化價值評判的標准。欣賞影視作品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不斷提高對美國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且可以掌握語言本身的應用能力。大多數影視作品中都對中美文化的差異及沖突進行了描寫和探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歷史背景和地理區域的差異,可以有效地促進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J. 親 結合電影阿甘正傳 談談你對二戰以後美國文化發展的認識

20世紀60年代,美國歷史學家霍夫斯塔特在《美國生活中的反智主義》中,標新立異地創造了「反智主義」一詞, 隨即在美國國內引起了巨大反響。在該著作於次年榮獲了普利策非小說類獎之後,此詞開始廣為流行。19世紀的美國,曾被認為是一個以手工業佔主導的時代,也是一個輕理論而重經驗的世紀。在以艾森豪威爾為代表的大企業利益者的粗魯統治下,特別是其奉行的「麥卡錫主義」對當時知識分子造成了身心雙重壓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霍氏以歷史學家的眼光著作此書,試圖解讀這段美國文化傳統中不尊重智力的「反智主義」源流。書中霍氏一再強調:「反智主義作為一種態度,不是單一的情感取向,而是正反情感並存――他們對理智和知識分子的絕對排斥是罕見的。」但是,此時的「反智主義」顯然還是具有一定的貶義成分的。這一觀點在當時頗具積極意義和震撼力,一時間洶涌而出,波及整個文藝領域。此後,其影響在世界范圍內逐步擴大,使得「反智主義」本身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問題視閾,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斷地被關注。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隨著美國社會的反智情緒再次高漲,此類題材順理成章地出現在歐美電影中,好萊塢推出了一批貶低現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歸原始的影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影片當屬《阿甘正傳》。此時的「反智主義」內涵又隱約有了新的變化。可以說美國本土的「反智主義」是對美國當時的社會政治及教育現狀的一次謹慎而人性化適度反思,而並非是一種對於知識或者知識分子的極端排斥。正如評論家卡特沃爾夫(Ku rtH.Wolff)所言:反智主義不是一種純粹的態度而是一種矛盾的態度,不是一條穩定的歷史線路而是波動的歷史脈絡。其觀點在《阿甘正傳》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
《阿甘正傳》根據美國作家溫斯頓・格盧姆同名小說改編而成,作者1945年生於華盛頓,後來做過越戰隨軍記者,從戰場回來後從事專業寫作。此小說是他1986年發表的諷刺喜劇作品。《阿甘正傳》的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1952年出生於芝加哥,成功執導過多部影片。他早年致力於創作劇本,後來投入到影片後期製作、舞台效果等技術領域。在1995年第67屆奧斯卡獎的激烈角逐中,《阿甘正傳》滿載而歸,一舉獲得13項提名,當年久居全美十大票房影片榜首,並在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四,4年後該片又進入美國史上最偉大的百部電影之列。因此《阿甘正傳》可以說是美國電影史上一部反智電影的神話。此外,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還摘得金球獎最佳導演獎和美國導演協會最佳導演獎。從作者到導演兩者生平來看,都恰逢「反智主義」從產生到盛行的歷史時段,共同的時代背景,為如實解讀詮釋《阿甘正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男主角的扮演者湯姆・漢克斯的精湛演技,將大智若愚的阿甘從歷史符號演繹成有血有肉的真人。《阿甘正傳》講述了一個智商只有75的美國人阿甘的人生經歷,通過對阿甘三十餘年的生活經歷,反映了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影片中的阿甘更像是美國這段歷史的化身,以主人公的形式參與或見證了美國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阿甘巧遇了黑人民權運動,參加了越戰,目擊了水門事件,參與了打破中美外交僵局的乒乓球比賽;當然也不會在民眾生活中缺席――影片不僅安排他成為時代偶像貓王最著名舞台動作的老師,還讓他啟發了約翰・列儂,創作出最著名的歌曲,甚至在痴愚的奔跑中發明了80年代美國最著名的口號。該片以一個智障的獨特角度對美國幾十年來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出了「提綱式」展現,奇跡般地串聯在這個代表著美國國民典型個性的小人物的生活中。通過阿甘這個只有不完整的智力,卻有著完整的善良與執著「低能兒」的生平,使美國人重新審視國家的歷史和個人的過去,重新反省美國人的本質。影片以阿甘自傳為表象,以反思人生情感乃至人生觀為本質,在阿甘囈語般的自述中緩緩展開,開篇和結尾採用視覺化的比喻:一根羽毛從空中悠揚落下,從空寂闖入喧囂,飄過人群與街道,與無數人擦肩卻又離去,一切自然優雅卻平淡無奇,隨意而又必然,最終被阿甘收留,宛若一個成就「美國夢」的機遇。阿甘在影片中集誠實、守信、認真、勇敢、重情重義於一身,幾乎是美和理想的化身,但卻又不幸是天生弱智,強烈的矛盾沖突,越發烘托出他單純、豁達、坦盪、積極樂觀的生活觀。同時,劇中阿甘的生平經歷不僅具有高度的美國國民生活代表性,更是對歷史中美國精神的直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