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部外國片一群人騎著馬和一群騎大象的大戰是什麼電影
《指環王:國王歸來》是《指環王》系列電影的第三部,由彼得·傑克遜執導,維戈·莫特森、伊利亞·伍德和伊恩·麥凱倫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4年3月12日在中國上映[1]。
電影講述為了完成摧毀魔戒的使命,佛羅多與山姆、咕嚕繼續前往末日火山,他將考驗自己的忠誠及人性中所有的堅強與軟弱;同時,甘道夫、亞拉岡、萊格拉斯、金靂也正積極對抗索倫的攻擊,合力捍衛中土世界;剛鐸首都米那斯提力斯危在旦夕,亞拉岡拾起王者之劍,並在帕蘭諾平原展開一場浴血戰役;盡管旅程中不斷面臨重重危機與挑戰,遠征隊還是奮力迎向最光榮的魔戒聖戰[2]。
B. 小戰象這個電影講數了什麼
小戰象的劇情簡介 :原來,Khankluay是一隻小象,住在森林裡,從小就沒有父親的他,一直要找出爸爸究竟到哪裡去了,他只知道,爸爸是只英勇的大象,在他還沒有出生之前就到前線去。有一天,他離開了森林,要去找尋爸爸,卻因此跟媽媽走失,隨後便被收養在一個村子裡。收養照顧他的,是一個訓象師,村子裡的大象們每天都要接受嚴格的訓練,最初,Khan Kluay以為人類利用大象來做任何的苦差事,加上以前在森林裡要逃避獵人的追捕,因此覺得人類並不是大象的好朋友。
後來才知道,這些大象接受嚴格的訓練之後,都要進到古城(Ayutthaya)去篩選成大象戰士。(古時候的泰國,打仗是其大象的)。由於Khan Kluay一心一意還是想找尋爸爸,因此激發了他跟著其他大象一起訓連的鬥志,一年過一年,他長成了一隻雄壯威武,卻又善良的大象,也在村子中學期了許多人生的課程。
終於,到了進城的那一天,在篩選國王坐騎的時候,他遇見了失散許久的媽媽,就在他快要脫穎而出的時候,卻見到了媽媽被強迫拖走而哀叫的聲音,於是他停下腳步,去解救媽媽。這樣一陣騷動之下,國王走進了他,喚起了Khan Kluay的記憶---在他離開媽媽身邊,前往緬甸人的陣營找尋父親的蹤影時,無意間闖進了當時被俘虜的王子帳篷,小王子救了他一命。如今,小王子變成了英勇的國王,而小象也長大了。國王在額頭一摸,讓Khan Kluay把當年小王子摸他的影像重疊,於是,他跪下來伸出前腳,讓國王踩上去,變成了國王的坐騎。
就在要出發的前夕,Khan Kluay與媽媽找到了爸爸當年的戰友,才知道爸爸為了保護他,而殉職在戰場上。媽媽聽了很傷心,一直要求Khan Kluay不要去打仗,跟著她回森林去。就在他們要離開之前,爸爸戰友的一席話,讓Khan Kluay回心轉意。爸爸戰友更將當年殉職時留下來的象牙套交給Khan Kluay,讓他帶著爸爸一起上戰場。
戰場上,人多又勇猛的緬甸戰士以及兇狠的大象,跟泰國比較起來氣勢差很多,此刻國王的一席話激發了大家的榮譽心,以及為過家奉獻的情操,蓄勢待發。大家在戰場上灑熱血,而國王也與緬甸的國王交戰,體型較小的Khan Kluay一度被緬甸象打垮,國王伸出手,告訴他,為了國家與這塊土地,要他堅強的站起來,與國王並肩作戰,最後,Khan Kluay努力做出最後一博,打垮了當年殺害他父親的那隻象,而緬甸也在這次戰役中被打敗,讓泰國保住了國土...Khan Kluay的故事也成了傳奇,其實後來他不叫做Khan Kluay,而是一隻擁有將軍頭銜的大象歐!
C. 關於印度與大象之間關系的資料
目前非法象牙交易仍然猖獗,偷獵野象的行為屢禁不止;大象分布地區多為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迅速,大象的自然棲息地不斷受到侵佔,被開辟成居民區、耕地、茶園、橡膠園等。野象食物不足時就會冒險採食農作物;印度象是十分聰明和富有感情的動物,有時會出於報復惡意破壞人類的農作物和設施甚至襲擊人類。例如,印度象並不食用橡膠樹,但有時會將其這段,這明顯是對人類侵佔其棲息地的報復。
對付野象,當地居民一般採取敲鑼打鼓、燃放鞭炮、強光照射、製造煙霧、氣味刺激、假人威懾等辦法驅趕,但野象十分聰明,通過學習漸漸識破了這些辦法,有時不但不逃跑,還直接發起攻擊,導致居民採取槍殺、毒殺等極端措施,而這又進一步激怒野象進行報復……人象沖突愈演愈烈。 亞洲象(包括印度象在內)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附錄一,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EN),在中國也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野象分布的國家均已經採取或正在採取多種措施對其進行保護,有的國家和地區還將它們作為旗艦種,在保護野象的同時促進了對野象生境的保護。
大象的保護還任重而道遠。一方面,要盡可能地在野生環境中保護所有的印度象。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例如,我國在由印度象分布的雲南省西雙版納州、臨滄市、思茅市(今普洱市)等地區,先後建立了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滄源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思茅市萊陽河省級保護區、糯扎渡省級自然保護區、盈江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5個自然保護區。其中銅壁關地區的最後幾頭野象在越出國界後再也未返回,保護區建立後積極進行招引工作,希望通過努力把這里重新建設成野象生活的樂土,還與緬甸協商研究跨國保護方案。在分散的保護區之間建立生態走廊
另一方面,還要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組建執法管理隊伍,加大管理力度,防止印度象受到人為傷害。同時盡可能緩和人象沖突,如對保護區內的居民實行扶貧搬遷,為印度象和其他野生動物騰出生存空間;對野象造成的經濟損失由政府給予補償;採取架設太陽能電網、挖防象溝等措施,阻止野象進入人類生活生產區。不過電網一定要在專家的指導下設置,設置不當可能起不到防象作用,也可能對印度象造成傷害。當然,解決人象沖突的根本辦法是改善野象在自然界中的生活環境,畢竟野象都是在自然界提供的資源不足時才會侵犯人類的,是人類先侵佔了它們的生存空間。
同時還要加強對印度象的研究,採取多種形式對公眾進行宣傳教育。 印度是最早馴養印度象的國家,始於公元前3500多年。被馴養的大象有多種用途。由於大象繁殖周期緩慢,所以人工繁育的大象很難滿足需求,相當一部分家象都是直接由野象抓來馴化的。
剛剛被捉住的野象野性很大,不允許人們靠近,也不吃人給的東西,這時人們就將其鎖在大樹上。後來在飢餓的驅使下,被捉住的印度象會開始吃東西,野性也逐漸減弱,這段時間馴象師要日夜陪在它的身邊照顧它和它培養感情,並對它進行一些訓練,有時也會採取一些懲罰措施。幼象約一個月左右就能初步馴化,而成年象要兩個月的時間。
訓練印度象要軟硬兼施,因材施教。訓練的方法有強制訓練和誘導訓練兩類。強迫訓練就是用一些強制性的刺激手段使其屈服並做一些動作;誘導訓練就是用食物獎勵等辦法使其形成「做對動作有獎勵,做錯有懲罰」的條件反射。前者可能使印度象產生逆反心理甚至仇恨,導致反抗或在日後進行報復;後者的訓練效果更好,但需要一定的感情基礎。當然,訓練的方法不是絕對的,動物是有感情的,你對它好,它自然也更聽你的話。有些印度象,特別是幼象會和馴養員建立深厚的感情,訓練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然而,現實中很多人用十分殘忍的虐待手段訓練大象,給大象的身心都造成了極大地傷害
馴養後的象可用來騎乘,貴族騎乘的大象裝飾華麗氣派,還帶有儀式性質。鄭和下西洋時,占城國王騎著大象迎接他。在南亞和東南亞的森林裡,大象是最好的交通工具。
人們看到了大象巨大的力量,就利用他們來勞役。古代大象被用來耕地。直到今天,在東南亞的一些地區,印度象仍然是伐木場搬運木材的重要勞動力。
冷兵器時代,戰象是重要的兵種,它們不僅有巨大的破壞力,還能給敵人帶來極大地恐慌。
大象也是產象的國家進貢時常見的禮物,曹沖稱象的故事家喻戶曉,其中的大象就是孫權送給曹操的。
印度象也是許多節日和儀式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泰國新年宋干節(潑水節),大象會走上街頭,和人們一起慶祝。泰國人還把11月1日定為「象節」,這一天會有精彩的大象表演和大象運動會,以及大象聚餐。
印度象早已與宗教結合在了一起,在產象的國家和地區,傳統文化中大象都是神聖的。象頭神犍尼薩為印度教及印度神話中的智慧之神、破除障礙之神。他是濕婆神和雪山神女帕爾瓦蒂(Parvati)的精神之子。小乘佛教中傳說佛祖的母親因夢見白象而孕釋迦牟尼。
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看來,象是代表江山穩固、社會安定的標志。在象的背上放一寶瓶,有些瓶內再插放五穀,寓意太平有像、五穀豐登。因為「象」與「景象」的「象」字同音;「寶瓶」的「瓶」字與「太平」的「平」字同音;這樣「大象寶瓶」就成為「太平有像」的吉祥圖案了。
膚色淺灰,具有銀白光澤的象被稱為白象(一說是有白化病的象)。白象十分稀少,所以一旦發現,就會被小心地捉住,不但不用幹活,還會用瑰麗的珠寶妝扮,由大批侍者奉養起來,備受人們尊敬。
現在印度象最主要的是用於觀賞和娛樂,大象是動物園了最受歡迎的動物之一,著名旅遊景區野象谷,觀看精彩的大象表演和一睹野生印度象的風采,無疑是最有吸引力的項目。
馴化後的大象雖然多才多藝,但仍有脾氣,如果人們對它不好或正直發情期性情暴躁,很可能襲擊人類。
D. 請問一部電影
<<斯巴達三百勇士>>
描寫古代戰爭——溫泉關戰役(塞莫皮萊戰役)的影片《斯巴達三百勇士》(300)被認為是2007年第一部重磅炸彈級的電影作品。根據電影工作室11日的估計,這部血腥味十足的動作大片首映周末的票房已超過7000萬美元。在當年那場頗具傳奇性和史詩性的戰役中,300名斯巴達勇士頑強地抵擋波斯人的進攻,算起來,他們每一個人大約為首映票房貢獻了23.3萬美元。
《斯巴達三百勇士》改編自弗蘭克·米勒(Frank Miller)的著名小說,片中的斯巴達(古希臘城邦)國王萊奧尼達由影星傑勒德·巴特勒(Gerard Butler)飾演,正是他率領著300名斯巴達勇士抵擋波斯入侵者的進攻。
「三百勇士」由曾經執導過《死亡黎明》的(Dawn of the Dead)的扎克·辛德(Zack Snyder)主刀,片中的300名勇士與數字技術打造的背景實現了完美融合,生動地再現了米勒筆下令人熱血沸騰的戰爭場面。值得一提的是,同樣是由米勒的小說改編的影片《罪惡之城》(Sin City)也曾使用類似的技術。
「三百勇士」製片人馬克·坎頓(Mark Canton)11日表示:「它是一部採用新的方式拍攝的史詩性影片。雖然在敘事上仍然遵循傳統,但我們可以利用一切可用的絢爛的電影技術為觀眾呈現生動逼真的畫面,這無疑是一種偉大的進步。」
讓人喜歡的暴力
由於過多地展現暴力場面,「三百勇士」的影片級別被定為R級(R級是一種電影分級,指允許一定年齡以下(通常為17歲)的人在家長或保護人陪同下才能觀看的影片)。就一般意義而言,這一定性將影響到一部影片可能具有的巨大票房潛力。但「三百勇士」無疑是個例外,它的首映票房成績儼然已和另外兩部R級影片——《黑客帝國II:重裝上陣》和《耶穌受難記》成三足鼎立之勢,可以並稱電影史上最為賣座的3部R級電影,後兩部的首映票房分別是9180萬美元和8380萬美元。
華納兄弟影片發行負責人丹·費爾曼(Dan Fellman)表示:「這部影片所展現的暴力不會讓任何人感到不快,因為它畢竟不是在一種令人憤怒的方式下完成的。人們喜歡這部影片,他們對富有創造性的事物是充滿好感的。在我看來,一部影片最大的成功就是收獲觀眾的口碑,只有觀眾認可並主動為一部影片進行宣傳時,你才在真正意義上獲得了成功。」
史詩拍攝手法,dvd畫質,
歷史背景:
公元前492年,波斯王派遣使節前往希臘索取「土和水」,希望通過威壓令其歸順,但是希臘人將使節投入井內,叫他們自便,盡情取用「土和水」。波斯王大怒興兵,但是他的第一批遠征軍在海上遇到風暴,全軍覆沒。當時的波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跨越歐亞非的大帝國,從居魯士起,已歷四世(居魯士、岡比西斯、Hystaspes、大流士一世)。而希臘世界則是一系列城邦國家的總稱,從來沒有統一過,最多是一些城邦結盟。希臘城邦不僅限於希臘半島,而且在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今天土耳其境內)也有。象此前1千多年的特洛伊戰爭中,特洛伊就是小亞細亞半島上的希臘城邦。當時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都已經臣服於波斯帝國了。 (雅典、斯巴達、底比斯、馬其頓都屬希臘世界)
公元前490年,波斯統治下的希臘城邦叛亂,雅典出兵支持了這次叛亂。波斯帝國平息叛亂以後,派大軍討伐雅典。波斯王大流士派出另一支遠征軍在雅典西北面的馬拉松登陸,第一次希波戰爭的決定性戰役是馬拉松之戰。這一戰之前,波斯方實際上有很高明的戰略。他們和雅典城裡的主和派取得聯系,這些主和派希望與波斯軍隊合作奪取雅典的統治權,所以波斯軍隊沒有在雅典附近登陸,而是在離雅典有一段距離(實際上是42公里左右,現代馬拉松長跑的距離)的馬拉松海灣登陸,目的是把雅典軍隊引出城,而讓波斯在雅典城裡的第五縱隊佔領城市,然後再在野戰中消滅失去根據地的雅典軍。波斯方引蛇出洞的計策果然奏效,雅典陸軍在Callimachus指揮下向馬拉松進發,實力為1萬人,分10個團。但是波斯軍隊的戰術執行卻在戰場上出了紕漏:當雅典陸軍中計,前來迎擊波斯軍的時候,波斯軍(1萬5千人)開始執行他們的下一步戰略計劃:重新上船向另一個地點登陸,准備猛撲毫無防備的雅典城。本來這是非常高明的連環巧計,但是雅典軍隊來得太快了,他們採取了這種形勢下唯一可行的對策:立即進攻波斯軍尚未登船的後衛。在當天的值日將軍米爾泰德斯(Miltiades)的指揮下,雅典軍實際上是擊其半渡,輕易贏得了馬拉松戰役。波斯軍損失6千7百人,希臘方陣亡192人,包括總司令 Callimachus 。戰後米爾泰德斯馬上派一名長跑健將趕回雅典城報信(現代馬拉松運動的起源),這個勝利的消息終於穩定了城裡動盪的局勢,使波斯的第五縱隊不敢亂動。長跑能手菲狄浦底斯征塵未洗便從戰場飛奔回雅典報捷,並因此過度勞累而死,這個事件就是當代的馬拉松長跑的來源。此役大大提高了希臘人的自信。
公元前480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死了以後,他的兒子薛西斯登上王位。薛西斯為實現父親的遺願,發誓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臘。為此,他精心准備了4年,動員了整個波斯帝國的軍力。參加遠征的士兵來自臣服波斯的46個國家,100多個民族。有穿著五光十色的長褂和鱗狀護身甲、攜帶短劍長矛的波斯人、米底亞人;有頭戴銅盔、手持亞麻盾牌和木棍的亞述人;有用弓箭和斧頭作為主要武器的帕提亞人和花刺子模人;有穿長袍的印度人;有穿緊腰斗篷,右肩掛著長弓的阿拉伯人;有穿豹皮或獅子皮、用紅白顏色身的衣索比亞人,他們的武器是棕櫚樹制的弓、燧石做的箭頭和鑲羚羊狐狸皮;身穿鮮艷的紅斗篷,手拿標槍和盾的色雷斯人;還有帽盔上裝飾牛耳、手執皮盾和短矛的高加索各族士兵。波斯軍隊的人員這樣龐雜,武器裝備又是這樣五花八門,使得這支大軍很像一次各族軍隊和軍備的大展覽。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全軍齊集小亞撒爾迪斯,號稱500萬,實則30—50萬人左右,分海、陸兩路,向希臘進發。波斯大軍走到赫勒斯邦海峽(現在叫達達尼爾海峽),薛西斯下令架橋。大橋很快架設起來,是兩座索橋,埃及人和腓及尼人各造一座。橋剛修好,忽然狂風大作,把橋吹斷。薛西斯大為惱怒,不但殺掉了造橋的工匠,還命令把鐵索扔進海里,說是要把大海鎖住。還命人用鞭子痛擊海水300下,懲戒大海阻止他前進的罪過。他的自命不凡和目空一切,由此可見一斑。當然,橋最後還是造好了。不過由索橋變成了浮橋。工匠們把360艘戰船整齊排列,用粗大的繩索相連。船上用木板鋪出兩條路,一條走人,一條走騾馬。浮橋的兩邊又裝上欄桿,以免人馬墜入海中。這支波斯大軍用了整整7天7夜才全部渡過海峽。有個親眼看到了這一切的當地人,驚恐地說:「宙斯啊,為什麼你變為一個波斯人的樣子,並把名字改成薛西斯,率領著全人類來滅亡希臘呢?」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一向喜歡內部爭斗的希臘各城邦組織了從未有過的聯合行動。30多個城邦組成了反波斯同盟,同盟軍總統帥由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擔任。渡過赫勒斯邦海峽後,波斯大軍迅速席捲了北希臘,七八月間來到了德摩比勒隘口。該隘口是中希臘的「門戶」,依山傍海,關前有兩個硫磺溫泉,所以又叫「溫泉關」。關口極狹窄,僅能通過一輛戰車,是從希臘北部南下的唯一通道。這時希臘人正在舉行奧林匹克運動會,而在希臘,奧林匹克高於一切,運動會期間是禁止打仗的。
2 :3次希波戰爭
因此,希臘人在關上布置的兵力只有幾千人。當波斯人臨近的時候,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僅帶了300人來增援。波斯大軍在溫泉關不遠的平原紮下大營以後,薛西斯首先展開了心理攻勢。他派人捎信給希臘守軍,說波斯兵多得數不清,光是射擊的箭矢就能把太陽遮住。勇敢的斯巴達人那能被嚇著,他們嘲笑說:「那太好了,我們可以在蔭涼里殺個痛快」。過了兩天,薛西斯又派人去打探希臘人的動靜,回報說希臘人把武器堆在一邊,有的梳頭、有的做操,絲毫沒有打仗的樣子。薛西斯大為奇怪,問詢知情者後方知,戰前梳頭是斯巴達人的習慣,意味著將要玩命血戰。薛西斯又耐心地等了四天,見守關的希臘人沒有絲毫投降的樣子,便下了命令,用武力活捉這些不知好歹的希臘人。根據溫泉關地勢險要、山道狹窄,部隊不能展開行動,騎兵和車派不上用場的特點,薛西斯採取了派重裝步兵輪番沖擊的強攻戰法,企圖利用人數的優勢打垮斯巴達人。而斯巴達人卻利用溫泉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優勢,居高臨下,用鋒利的長矛兇狠地刺向手持波斯刀的敵人。波斯人倒下了一批又一批,攻打了一天又一天,卻沒能前進一步。薛西斯無奈,只好拿出最精銳的一萬名御林軍投入戰斗,但除了拋下大片屍體外,還是攻不上去。見此情景,薛西斯急得三次從他督戰的寶座上站起來,皺著眉頭,抖動著鬍子,狂躁地吼叫不已。正當薛西斯無計可施的時候,一個名叫埃彼阿提斯的當地農民來報告說,有條小路以通到關口的背後。薛西斯一聽,大喜過望,立即命令這個希臘叛徒帶領御林軍沿著荊棘從生的小道直插後山。他們穿峽谷,渡溪流,攀山崖。黎明的時候,越過一片橡樹林,接近了山頂。本來,列奧尼達在小路旁的山嶺上早已布置下1000餘名來自佛西斯城邦的守兵。因數日無戰事,他們便放鬆了警惕,直到寂靜的黑暗中傳來嘈雜的腳步聲時,他們才慌忙披掛上陣。波斯人已到跟前,羽箭像雨點般射來,佛西斯人敗走了。波斯人也不追趕,直向溫泉關背後插了下去。斯巴達王列奧尼達得知波斯軍迂迴到背後時,知道大勢已去。為保存實力,他把已無鬥志的其他城邦的軍隊調到後方去,只留下他帶來的300士兵迎戰。因為按照斯巴達傳統,士兵永遠不能放棄自己的陣地。700名塞斯比亞城邦的戰士自願留下同斯巴達人並肩作戰。前後夾攻的波斯人潮水般撲向關口,腹背受敵的斯巴達人奮勇迎戰。他們用長矛猛刺,長矛折斷了,又拔出佩劍劈砍,佩劍斷了,波斯人擁了上來。斯巴達的勇士們殺退了敵人的四次進攻,拚死保護自己的統帥。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少,逐漸被壓縮到一個小山丘上。殺紅了眼的波斯人,將殘余的斯巴達人死死圍住,在口令聲中將雨點般的標槍投向他們,直到最後一個人倒下。至此,溫泉關才最終被攻佔了。付出兩萬波斯士兵生命的溫泉關血戰,對於薛西斯來說,就象是一場惡夢。一想到血戰到底,寧死不屈的斯巴達勇士,他就心驚肉跳地問:「斯巴達人是不是都是這樣的?」 據說,波斯人在打掃戰場時只找到了298具斯巴達人的屍體。原來,有兩個斯巴達人沒有參加戰斗。一個是因為害眼病,一個是因為奉命外出。戰後,他倆回到斯巴達時,家鄉的人都非常鄙視他們,誰也不理他們。其中一個人受不了這種屈辱,自殺了。另一個在後來的戰斗中犧牲,但斯巴達人還是拒絕把他安葬在光榮戰死者的墓地中。
波斯人破關後長驅直入,攻入並洗劫了雅典,但雅典海軍卻在城市附近的薩拉米斯灣擊潰了波斯艦隊,決定性地殲滅了波斯海軍,一舉扭轉戰局。薛西斯在希臘這樣一個多山的窮國里,沒有海軍運送補給,就無法維持一支龐大的陸軍力量,所以只好將入侵軍撤回波斯。但是第二次希波戰爭並未就此結束。薛西斯仍然在希臘半島北部留下了一支30萬人的陸軍(希羅多德的記載,劍橋古代史估計是10萬人),由大將馬多尼烏斯(Mardonius) 統率。
公元前479年,10萬希臘聯軍勇猛追擊與30萬敵軍在小亞細亞展開決戰,希臘聯軍陸軍由斯巴達國王普薩尼亞斯(Pausanias)率領,進攻波斯駐軍,於是爆發了這次戰爭中最後一次決定性的戰役,普拉提亞之戰。( 斯巴達的國王是選出的,同一時間總是有兩名國王並列)。這次戰役非常集中地暴露了敵對雙方的優缺點。戰役初期雙方有很長時間的對峙,曾經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遭遇戰和前哨戰。起初是波斯騎兵在不適於騎兵作戰的崎嶇地形中向希臘軍步兵發動進攻,結果損失慘重。而後波斯軍統帥吸取了教訓,利用騎兵機動靈活的特點,不斷地襲擾希臘軍的軍糧補給。另一方面,在與希臘軍的遭遇戰中,盡量不和希臘方陣作正面的步兵交鋒,而是利用己方聯合兵種的優勢,用弓箭手和投石兵的遠程火力優勢不斷殺傷希臘軍。兩軍相持的結果,希臘方占不到任何便宜,補給又發生了問題,只好准備撤退。普薩尼亞斯的撤退計劃,原本是全軍列陣,然後趁夜暗掩護,一部份一部份地撤退。但是計劃執行中發生了延誤,陣線中央撤退、右翼撤退了一半、左翼未動的時候,天亮了,行動被波斯軍發現,於是演變成一場生死大戰。交戰之初,希臘方的形勢非常危急,不僅是在機動中被迫迎戰,而且波斯統帥馬多尼烏斯採取了正確的戰術,以密集的遠程火力給希臘軍以重大殺傷。但是不久,馬多尼烏斯犯了一個戰術錯誤:他命令步兵主力集結在第一線弓箭手和騎兵身後,目的我猜測可能是准備躍出給希臘軍決定性的一擊,或者是准備追擊。
3 :3次希波戰爭
但是這樣一來,大量波斯軍猥集一團,第一線部隊就喪失了後退保持彈性的進退餘地。斯巴達王普薩尼亞斯抓住這個戰機,集合起希臘的裝甲步兵方陣,猛烈地向波斯軍沖上去。因為只要沖近了,波斯軍沒有作機動保持距離的餘地,投射兵和騎兵就發揮不了作用。在近戰和混戰之中,波斯士兵盡管也很勇敢,但是他們使用武器的技術(也就是武藝啦)沒有希臘戰士那麼訓練有素,個人防護也沒有希臘戰士好(沒有手盾)。即使如此,憑借波斯軍的數量優勢,他們也還是可能淹沒希臘軍的,但是這時候,波斯統帥馬多尼烏斯本人在混亂中被殺。因為波斯軍是各個民族組成的烏合之眾,並不齊心,指揮核心一死,全軍隨即潰散。這場戰役以後,希臘人基本上肅清了希臘半島境內的波斯侵略軍 。
公元前449年,波斯同意締結和約,第二次希波戰爭遂正式結束。
公元前431—前404年,第二次希波戰爭以後,希臘世界暫時沒有了東顧之憂,於是斯巴達和雅典兩強爆發了爭奪希臘世界霸權的30年伯羅奔尼薩戰爭。戰爭的結果以雅典失敗告終。(十年戰爭,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21年;西西里戰爭,公元前415年—公元前413年;德凱利亞戰爭,公元前413年—公元前404年。)
公元前401年,波斯御弟、小亞細亞的總督居魯士起兵反叛他的皇兄,他的軍隊中就有很多希臘雇傭兵。居魯士兵敗被殺,隨從星散,但是他手下的希臘僱傭軍步兵方陣卻巋然不動。波斯政府軍用鴻門宴的手法,假裝談判,誘殺了希臘僱傭軍的所有將領,但是雅典人色諾芬(Xenophone)卻在軍中挺身而出接替指揮,迅速恢復了秩序,然後率領這一萬名希臘僱傭軍,在波斯政府軍環伺之下,由亞洲腹地,完整地撤退到了希臘邊界(類似中國的萬里長征)。這次事件就是著名的「色諾芬萬人大撤退」。
公元前4世紀起,馬其頓逐漸成為希臘北部的重要國家。公元前395年,菲利普二世即位。在菲利普的治下,馬其頓成為巴爾乾地區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面對馬其頓的崛起,希臘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反馬其頓同盟。公元前338年,馬其頓在喀羅尼亞大敗希臘聯軍,取得了對整個希臘的控制權。公元前336年,菲利普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即位。亞歷山大即位後很快就平定了希臘城邦的起義,鞏固了政權。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大軍渡海東征,拉開了他征服世界的序幕。亞歷山大最大的敵人是強大的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先後在格拉尼卡斯河和伊蘇斯擊敗波斯軍隊,從波斯人手中奪取了敘利亞和埃及。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試圖求和,但被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拒絕。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間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高加米拉戰役爆發。亞歷山大再一次取得了勝利,並乘勢攻下巴比倫,波斯帝國滅亡。亞歷山大繼續東進,直到印度河流域方才折返。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死,他龐大的帝國也隨之分裂,古希臘歷史結束,希臘化時代開始。(詳細請看《亞歷山大大帝》)
4 :3次希波戰爭
希臘波斯戰爭(Greco-Persian Wars 或 Persian Wars) 公元前6世紀後半期,波斯帝國實行不斷西進的侵略政策。公元前546年,波斯並吞了呂底亞,接著征服小亞細亞各希臘城邦。公元前512年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渡博斯普魯斯海峽,遠征多瑙河以北的西徐亞人,雖然失敗,卻乘機佔領了色雷斯和黑海海峽,截斷希臘與黑海的交通。原為雅典等城邦所掌握的商業,現在轉到依附於波斯的腓尼基商人手中。波斯統治者並不以此為滿足,還妄圖征服希臘半島。在這種形勢下,希臘各邦無論為著本身的生存或為著海上貿易的發展,都必須進行一場反對波斯侵略的戰爭。
公元前500年,小亞細亞的米利都等城邦掀起了反抗波斯統治的暴動,這個暴動成了希波戰爭的導火線。當時米利都曾求援於希臘半島各城邦,但是希臘半島各城邦多未出兵相助,只有雅典和優卑亞島上的愛勒多里亞派出了25艘戰船助戰。大流士集結重兵,鎮壓了小亞細亞各城邦的反抗,此後波斯便把侵略的矛頭直接指向希臘半島。
公元前492年,波斯海陸大軍進攻希臘。艦隊航行至亞陀斯海角時,遇颶風,大部分艦船沉沒,2萬海軍葬身魚腹。陸軍在色雷斯遇到當地人民的抵抗,損失重大,被迫折回。波斯軍遠征失利後,大流士一面繼續備戰,一面實行恫嚇。他派使者到希臘各邦,要求貢獻「土和水」,意即降服於波斯。雅典和斯巴達堅決拒絕,雅典把波斯使者拋進了深淵,斯巴達把使者投入井裡,並嘲笑說:「自己去取土和水!」
公元前490年,大流士發動對希臘的第二次進攻。波斯海軍橫渡愛琴海,攻佔愛勒多里亞後,在雅典城東北部的馬拉松平原登陸。雅典動員了所有的公民,徵集1萬名重裝兵,此外只得到彼阿提亞的小城普拉提亞派來的1000名援軍,而雅典所面對的卻是10萬波斯大軍,可謂眾寡懸殊。在形勢十分緊急情況下,雅典採納了將軍米太雅得的建議,全軍出動至馬拉松。交戰之初,米太雅得把軍隊列成長方陣,以主力集中於兩翼,中軍兵力較弱。兩軍接觸後,雅典中軍受波斯軍的壓力向後退卻,而兩翼則以機敏迅速的急進軍突破了波斯軍的弓箭射擊,以長槍的密集方陣擊退了波斯軍的兩翼,致使波斯軍陣容大亂,紛紛逃向海上的戰艦。雅典軍的兩翼則轉向後方與中軍聯合,圍殲波斯中軍,取得了馬拉松戰役的勝利。雅典勝利後,派了一名戰士回雅典報捷,他一氣跑了四十多公里,抵雅典城後說:「我們勝利了。」話音剛落,便暈倒而死。後世為紀念這一壯烈事件,決定定期舉行馬拉松賽跑。
馬拉松戰後,雙方都積極准備再戰。雅典大力擴充海軍,新造200艘三列槳戰艦,希臘31個城邦結成反抗波斯侵略的同盟。波斯也從各地強徵人力物力,准備再度大舉侵入希臘。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國王薛西斯率海陸大軍從阿卑多斯出發,進入歐洲,沿色雷斯海岸,分海陸兩路入侵希臘。據希羅多德記載,波斯出動士兵170萬,戰艦1207艘,加上非戰斗人員共500萬,這些數字顯然過分誇大了,但隊伍確實具有巨大規模。為了迎擊波斯陸軍,斯巴達國王李奧尼達率士兵300,堅持扼守中希臘的溫泉關。李奧尼達率部力戰,但由於奸細引路偷襲,溫泉關失守,斯巴達將士全部壯烈犧牲。後人立碑以紀念之,碑文寫道:「過客啊,去告訴拉西第夢人,我們遵從著他們的命令,長眠在這里的。」溫泉關失守後,據守阿特米西亞海角的希臘海軍,主動撤退至阿提卡的薩拉米海灣。波斯大軍通過溫泉關,直搗阿提卡,佔領了雅典城。此時,雅典人已在海軍統帥太米斯托克利指揮下,將婦女兒童遷移到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特洛伊森城,而把成年男子都徵集入伍,准備在薩拉米灣決戰。公元前480年9月20日清晨,薩拉米海戰開始。波斯的大型戰艦在狹窄的海灣不得施展,而希臘小型戰艦卻運轉自由。雅典士兵英勇戰斗,給敵艦以猛烈打擊。入晚戰斗結束,波斯海軍大敗,損失戰艦300餘艘,希臘僅損耗40艘。
E. 《功夫瑜伽》主要在哪取景
功夫、瑜伽,分別在中國、印度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也就決定著這部影片的歷史屬性是相當之強的。影片的開端以動畫與現實鏡頭結合,向我們展示了印度貴族內的紛爭及王玄藏歸唐路,這樣二三維穿插的畫面難免會有些不適應。中國、中印邊界、印度,一步步的地界漸進,從墓穴、寶藏,還原了屬於古代印度的歷史。
這部片子還是很貼切成龍大哥的正面形象,而且他以前演的大多是動作片,《功夫瑜伽》這部喜劇片,對於他來說難度還是小了不少的。這部片子的風土人情值得認可,不僅僅只有中印兩國,還有迪拜那種奢靡富足的環境,讓人增了不少眼力見。當然,片場流轉多國,演員國籍不一,大動作的拍攝畫面,《功夫瑜伽》的拍攝難度是很大的,成本也不低,還算是比較成功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