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歐美大片 » 美國電影里有兩個真假扎曼
擴展閱讀
抗戰看電影女演員 2025-01-04 07:06:14
韓國最近催淚電影 2025-01-04 06:41:47
剪輯講解韓國電影 2025-01-04 06:16:08

美國電影里有兩個真假扎曼

發布時間: 2024-12-31 23:37:18

㈠ 介紹前蘇聯在哈薩克核爆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電影《波拉特》與真實的哈薩克
1990年代,哈薩克電影和前蘇聯許多國家的民族電影一樣,首先是在認清自己獨立的新形勢,其次是彌補失去的一切,並且——最主要的——重塑民族歷史。結果 是,我們以對待前帝國的態度同俄羅斯在某種程度上劃清了界限,電影似乎在自我封閉中尋找民族認同。正是在這種浪潮中,最近十到十五年間創作出了哈薩克最優秀的藝術影片:謝里克·阿普雷莫夫的《阿克蘇阿特》( 1998)和《獵人》( 2004 ),達米爾·馬納巴耶夫的《蘇爾熱克——死亡天使》( 1991 ),阿爾達克·阿米爾庫洛夫的《奧特拉爾的覆滅》( 1991 ),達列讓·奧米拉巴耶夫的《心電圖》( 1995)和《殺手》( 1998 ),阿米爾·卡拉庫洛夫的《溫和的撞鍾人》( 1995)和《日拉瑪》( 2000 ),博拉特·沙里普的《扎曼奈》(1998),魯斯捷姆·阿布德拉舍夫的《復活島》( 2004 )。以上影片及其他一些影片參加了大量國際電影節,證明了哈薩克電影具有很高的地位和藝術水平。但是隨著新千年的來臨,情況很明顯,已經到了從這種雖然聲名在外、但終究固步自封的藝術電影圈子裡走出來的時候了。 此外同樣重要的一點是,獨立的哈薩克形象已經樹立和穩固。國家從總體上開始重新自我定位:一個有著堅定目標的國家——「進入五十個世界發達國家行列」。打開國門,以新的方式展現自我成為一種渴望。

雄心勃勃的突破嘗試——《游牧人》
創作影片《游牧人》的構思正是由此而來,這是一部歷史巨片,希望通過偉大 的歷史向世界講述哈薩克是什麼樣子。構思在哈薩克總統的關懷下得以實現,影片獲得了3700萬美元的巨額投資。從一開始影片就沒有打算用哈薩克人擔任創作者。為什麼?因為在1990年代也曾有過幾次藉助國內力量拍攝大製作歷史片的嘗試。阿爾達克·阿米爾庫洛夫的《阿拜》、卡諾·卡瑟姆別科夫的《江布爾的青年時代》(1995)、波拉特·卡雷姆別托夫的《塞爾達爾》(2003)等相繼拍攝完成,但所有這些影片都沒有達到大總結的高度,作者們繼續在「自由——不自由」的概念框架內反思。好萊塢的規模以及克制反思——這是影片所需要的。由此才產生了邀請美國人的想法。米洛什·福爾曼獲邀成為製片人,經他推薦,伊凡·帕瑟擔任導演。項目從1990年代末就開始進入討論,直到2005年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