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歐美大片 » 1939美國電影

1939美國電影

發布時間: 2025-01-04 15:55:25

A. 呼嘯山莊電影影評

孤魂在曠野哭泣 :《呼嘯山莊》 —— 銀幕視覺經典《呼嘯山莊》
2007年09月11日18:41 烏爾沁
1939年出世的黑白影片《呼嘯山莊》是世界電影史上的一個神奇畫頁。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是美國電影歷史上的黃金時代開端。也是奧斯卡歷史上的豐盛一刻。這一年的奧斯卡大會,人稱「六馬分紅」。也就是說,這一年美國影壇有六部大紅發紫影片主竄影壇,分攤了世界電影的全部榮譽。這六部影片分別是《亂世佳人》《關山飛渡》《萬世師表》《綠野仙蹤》《富貴浮雲》以及《呼嘯山莊》。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世界電影的黃金時代開端,是以英國電影人為主要生力軍的。比如《亂世佳人》中的女主演費雯麗。又比如《呼嘯山莊》男主演勞倫斯 奧立佛。等等。《呼嘯山莊》導演威廉 惠勒顯然獨具識眼 ,他遠隔重洋,從英倫島國戲劇舞台請來了莎劇名星勞倫斯 奧立佛,讓他主演的這部黑白影片《呼嘯山莊》,無疑這是世界電影的驚鴻一筆。
《呼嘯山莊》問世這一年,三十二歲的明星勞倫斯 奧立佛不負重望 ,他憑借著這一部《呼嘯山莊》的傑出表演,一舉登上世界首線男星藝台。不過很是遺憾,奧立佛怎麼努力演電影也不能收獲大獎。只是到了後來,勞倫斯 奧立佛還是憑借本人莎戲功底,還是在自已的莎翁戲劇的本行當中,靠自編自導自演影片《王子復仇記》拿下奧斯卡小金人的。這一部黑白影片《呼嘯山莊》講的是一個名叫希斯克利夫的吉普賽男孩復仇報恩的神奇故事。希斯克利夫是被呼嘯山莊的老一代迪恩先生撿回來的。幼年希斯克利夫一進入這個荒原的黑土泥屋 —— 進到弓這一個所謂的呼嘯山莊之後,面臨著自身的兩種生命之遇。一種是備受欺辱,另一種則是擁入愛情。勞倫斯 奧立佛扮演的影片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青梅竹馬,是這個呼嘯山莊裡面的女主人凱瑟琳 恩蕭。她的愛稱叫凱絲。
看過影片《呼嘯山莊》後,便知道了,這個號稱呼嘯山莊的生存背景,有多麼的嚴酷與掙扎。《呼嘯山莊》的作者艾米莉過世之後,對於《呼嘯山莊》的寫作背景與環境的真實,她的姐姐夏洛蒂這樣形容講道:「《呼嘯山莊》是在一個野外的小作坊里,用相當簡陋的工具,對粗糙的生活材料進行加工鑿成的。」影片《呼嘯山莊》的女主人凱絲雖然用生命愛著,喜歡著她心裡的白馬王子希斯克利夫。但是為了現實生活,凱絲終於選擇嫁給了比較有錢也稍有勢力的鄰居艾格。凱絲的這種婚情選擇,造成了希斯克利夫出走呼嘯山莊。而且這一次出走,已經是這男主人公呼嘯山莊的第二次憤然離開。我們看到影片中希斯克利夫的揚長而去,都因為他的身價太過貧賤。因為他只是呼嘯山莊里的一個不名馬夫。
在呼嘯山莊看來,這么一個貧窮的馬夫,根本就是不應該擁有什麼愛情的。不過窮則思變。彷彿屬於有勇無謀的希斯克利夫只好出走去了。他一心闖到外面的世界去了。在外面的世界,他格外渴望變成一個有錢的人。有錢便能收買愛情?這是當時希斯克利夫的純情之思。世俗現實也是如此,只要有錢一切好辦。有錢不但鬼推磨。有錢也能人拉驢。多年以後,希斯克利去自已有錢了,返回並且買下了呼嘯山莊。希斯克利去想拿金錢讓自已頂天立地 ,一切讓錢說話 ,用錢買購一個女人的愛情。曾經一度的早先時候,總以為《呼嘯山莊》導演威廉 惠勒瘋掉了?還是怎麼?居然這么搞惡?對於聖潔愛情如此不恭,居然膽敢挪用鈔票來權衡男女人情?但是後來不久,終於驚醒似的發現,名導畢競名導,人家威廉 惠勒並沒有發瘋。而是所謂的那個愛情瘋了。大面積的瘋了。不僅瘋了,而且白痴。
威廉 惠勒早已看穿了呼嘯山莊時代的愛情與墜落。因為墜落,才有懺悔。呼嘯山莊女主人公凱絲至死,都沒有能夠原諒自已當年的愚。因為玷污,才有懺悔。呼嘯山莊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至死,都沒有能夠原諒自已後來的瘋狂報復。影片《呼嘯山莊》的終局幕尾,是深刻與感人的。呼嘯山莊女主人公凱絲臨終那一時份,仍然渴望著去到山莊外面的荒原和城堡看一看。站一站。那裡,曾經是她少女凱絲與少男希斯克利夫青梅竹馬過的獲愛地方。後來生活的現實巨變了,變得認錢不認人了。所以女人凱絲的愛情也跟著爛變了。變得讓凱絲心內厭惡和想死掉。影片表現得凱絲不想活了,不想活在那一個現實的骯臟愛情里。她想著永遠活在白己曾經建立與發現理想的愛情里。對於凱絲來講,她年少時候最最原始的童真才是幸福的。她想死去,然後重生。從前的墜落,都是金錢的造使。
重生的愛興許干凈一些?影片《呼嘯山莊》後半一程,病危當中的凱絲每每想請丈夫艾格到野外摘一些石南草回來。那石南野草花芮可能是凱絲心底里的最後一絲愛。凱絲跟艾格生活在一起,這個大男人雖然天天耳鬢廝磨著妻子,卻不知他身邊的女紅一腔的如花心意。我心乃至猜想,如果不是凱絲即將長逝,她那一個做丈夫的艾格先生恐怕嗯,恐怕他畢生這輩子都不能摸索到妻子凱絲心中的那一份私情隱秘吧?什麼夫妻?至少《呼嘯山莊》是這一雙夫妻是屬於比較陌生的一對難友呀?生活現實可能就是如此的慘情?愛人相伴如影,難傳有心無形。不過還行,艾米莉 勃朗特那個時代的愛情,還是有一點值錢的。你看,影片里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花費巨資收購下了呼嘯山莊,驚醒了凱絲同時,同時也驚醒了他自已的心。接著以後,希斯克利夫寧願與愛人同赴生死。為了自已的愛。影片最終,凱絲的搖曳幽靈在一個隆然飄雪的嚴冬里,再一次把她的愛人希斯克利夫擁擠和召喚到他們青梅竹馬的愛情源地,重聚新生,永不離分。錢沒白砸。
我們應當看到影片《呼嘯山莊》當中的那一種甚為特出的嚴酷和悲憤。男主人公只只為了這一個復仇,希斯克利夫娶了凱絲丈夫艾格的親妹妹伊莎貝拉。希斯克利夫娶了伊莎貝拉,卻任意殘忍著任憑她的身她的心如花,自開自謝,隨水菏東。整個影片《呼嘯山莊》當中,只有這個伊莎貝拉這個人物,彷彿才是一具真正而且純粹無辜的犧牲品。她是那麼的美艷,卻被娶她的愛人活活折磨著扼殺著。所謂情殺不需利刃。哀,莫大於心死。呼嘯山莊里的人,心都僵死了。可憐的伊莎貝拉絕命之前,還在苦苦哀求希斯克利夫給她一份機會,給她當牛做馬伺候她愛情的機會。然而,希斯克利夫沒有點滴回應。伊莎貝拉只好自生自滅了。電影故事酷情,再加上勞倫斯 奧立佛的酷面表演,所以每當看到《呼嘯山莊》堅辭拒愛場景這一幕時候,全身上面都是麻麻的冷。勞倫斯 奧立佛的眼神是冷冷的冰。也許,這跟奧立佛長年專事哈姆萊特之流藝術的麻木度有關?
影片《呼嘯山莊》最後,凱絲請求希斯克利夫:扶我到窗口前。她對他講:那裡曾經是我們從前愛的城堡,到了將來我會在那裡等你歸來。凱絲說完了這一句遺言,然後雙手一松,死在愛人懷抱。悲音空裊,傷神透徹。勞倫斯 奧立佛不看死去的凱絲,獃獃獨望呼嘯山莊。陪著他的那個,站死在窗口前的凱絲。艾格過來扶到凱絲時候,希斯克利夫冷冷講:她是我的…… 電影看到這里,甚至有一些不怎麼懂得,女主人公這樣的愛情,是不是有了一些異化變質的味道呢?愛將不成變為恨?這東西還是愛么?差不多與勃朗特姐妹同一時期的英國大牌男性作家毛姆這樣以為:「不知道還有哪一部小說其中愛情的痛苦,迷戀,殘酷,執著,曾經如此令人吃驚地描述出來」。片子看來看去,只覺得男女主人公夫妻一場,竟是陌生難友?
是不是可以應當講,這一版黑白影片《呼嘯山莊》的悲情改編拍制是相當成功的。曾有機會看過新生一輩明星朱麗葉 比諾什聯手拉爾夫 費因斯主演的另外一新版的影片《呼嘯山莊》。索性比較實在的說,比諾什主飾凱絲這一版的的《呼嘯山莊》真的有一點不咋地,根本壓根無法與那個年代的默爾 奧伯龍主演凱絲版本相提並論。再說彩色影片的《呼嘯山莊》也基本沒有黑白片的悲式意境。哦對了,既然說到《呼嘯山莊》,就自然會提起十九世紀中葉,英倫島國的勃朗特三姐妹。影片《呼嘯山莊》改編自英國短命女作家艾米莉 勃朗特的同名長篇小說。在英國文壇歷史上,夏洛蒂 勃朗特,艾米莉 勃朗特,安妮 勃朗特三姐妹,雖然都是英國文學歷史上的耀眼之星。但是她們轉瞬即逝個個壽命不長。有幸的是出自三姐妹手筆的力作《簡愛》《呼嘯山莊》《艾格尼絲 格蕾》等小說,一直卻是世界文壇的不朽光榮。
1848年12月19日艾米莉 勃朗特二十九周歲時,過於悲哀的傷逝於肺結核病。舉世名作《呼嘯山莊》是勃朗特 艾米莉臨死前一年出版的小說作品。她的手筆一經問世,便遭遇到了世界性的震驚與嘩然。1949年5月勃朗特的小妹安妮也死於肺結核,年紀僅僅只有二十七歲。大姐勃朗特 夏洛蒂在兩個同胞妹妹前後離開,個人生命也將凋謝之先,憂傷寫下了這樣一段感懷之詞 :「夏洛蒂建造了一座大樓,從此以後勃朗特的姐妹們就可以在裡面遮風擋雨了。」 勃朗特 艾米莉短短一生,都是喜愛自已家門的房前屋後移種上一些本來野生野長的美麗多情石南花。關於這石南花朵,勃朗特 艾米莉曾經在她的名作《呼嘯山莊》裡面,有過許多熱心描繪。並且還讓《呼嘯山莊》的女主人公凱絲臨終之際,渴想著能夠懷摟一束潔凈無暇的石南花。大姐姐夏洛蒂忍痛回憶講道:小妹妹一直喜歡荒野。心愛石南花。
聽見這一句「小妹妹喜歡荒野,心愛石南花」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聯想到那部六十多年前的黑白影片《呼嘯山莊》裡面的最後一幕,這個時候,電影中的女主人公凱絲奄奄一息,她企求站立,她用眼神請求她的愛人希斯克利夫幫肋自己最後一把,她讓情人把自已扶到窗口,她面對著窗口,她面對她的荒原,她面對呼嘯山莊。塑像一般離開。最終死在了愛人懷抱。一個有愛的女人站著死在窗口。她伴著愛人站死在窗口。面對電影這樣的場景和人物,欲說還休。凱絲內心永遠永遠的,向望著她的呼嘯山莊。因為墜落,才有懺悔?呼嘯山莊女主人公凱絲至死,都沒有原諒自已。因為玷污,才有懺悔?呼嘯山莊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至死,都沒有原諒自已。愛人凱絲站死在窗口。愛人希斯克利夫陪著凱絲站在窗口。窗口外面呼嘯山莊。看樣子,凱絲是死於至情。是站在她倒愛人懷抱死的。咦?有一點不懂得了,女紅這么一死,便能夠嘗還掉那一份愛的宿債了嗎?
電影最終,凱絲女鬼勾走了希斯克利夫的心。孤魂在曠野上哭泣著。

B. 試分析美國電影各發展階段的特點

一、起源

有記錄的第二張捕捉並再現運動的照片記錄為埃德沃德·邁布里奇在加利福尼亞的帕羅奧多拍攝的一組奔馬照片。在拍攝時,他將一組靜止的照相機擺於一排。他的成就促使各地的發明家開始嘗試製作類似功能的裝置,以捕捉此類運動。

在美國,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就是最早開始製作這類裝置的人之一,他製成了活動電影放映機,但由於該裝置的專利實施很嚴格,致使早期的電影製作人只能尋找替代品。

在美國,最初只是在輕歌劇的間歇為許多觀眾放映電影。企業家的各種電影展示活動,促使了戲劇性電影製作的首次世界范圍性的嘗試。

在美國電影業發展的早期,紐約是電影製作的中心。位於皇後區的考夫曼·阿斯托里亞製片廠(Kaufman Astoria Studios)創建於無聲電影時期,那時馬克思兄弟和費爾茲(W. C. Fields)在那裡工作。

此外,曼哈頓的切爾西也是電影製片的主要場所。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瑪麗·畢克馥的很多早期電影也是在這個地區拍攝的。但是,因一年四季的宜人氣候,好萊塢成為電影拍攝的更佳選擇。

二、好萊塢的崛起

在1910年初,美國電影放映機與傳記公司(American Mutoscope and Biograph Company)派導演大衛·格里菲斯帶著他的演員團隊到西海岸去拍攝電影,演員包括巴蘭徹·斯威特(Blanche Sweet)、呂倫居殊、瑪麗·碧克馥、萊昂納爾·巴里摩爾等。

他們在洛杉磯市中心喬治亞街附近的一個空曠外景地開始了拍攝。當時,公司又決定開發新地區。於是他們又向北前進了幾英里,到達好萊塢。當時還是小村莊的好萊塢,非常願意讓電影公司在那裡拍電影。

之後,格里菲斯完成了在好萊塢拍攝的第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叫做《在古老的加利福尼亞》(In Old California),是一部傳記式情節劇,描述18世紀初的加利福尼亞,當時還隸屬於墨西哥。美國電影放映機與傳記公司的人員在好萊塢呆了數月,又繼續拍攝了幾部電影,才返回紐約。

當時是1913年,在聽說了該公司在好萊塢取得的成功後,很多電影製作公司也紛紛向西挺進,以避免托馬斯·愛迪生的電影製作工藝的專利費。在加利福尼亞的洛杉磯,電影公司和好萊塢同步發展起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電影僅能在幾個美國的城市完成。

但隨著電影業的發展,電影製作公司被吸引到加利福尼亞南部,因為那裡氣候溫和、陽光明媚,一年四季都可在戶外拍攝,那裡還有各種各樣的布景。雖然電影(特別是美國電影)的起始點眾說紛紜,但是格里菲斯於1915年拍攝的史詩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電影詞彙,至今仍在膠片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在20世紀早期,當媒體還是新事物的時候,很多猶太移民在美國電影業中找到了工作,並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在臨街的五分錢劇院(Nickelodeon)中放映電影短片(劇院取此名是因為當時的門票價格為五分錢)。

一些年後,其中有抱負的電影人,如塞繆爾·戈爾德溫、威廉·福克斯、卡爾·拉姆勒、阿道夫·朱克爾(Adolph Zukor)、路易斯·B·邁爾(Louis B. Mayer)和華納兄弟(即哈利、亞伯特和傑克)紛紛轉到電影製作上,很快就成為了新型企業,即電影公司的巨頭。

(當時還有一位身兼女導演、也是製作人和電影公司巨頭的人物愛麗絲·蓋·布蘭琪(Alice Guy-Blaché))他們為電影業的國際化奠定基礎;不過美國電影業常被指責為以美國為中心的偏狹觀念。

一戰後,一些歐洲導演恩斯特·劉別謙、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弗里茨·朗、讓·雷諾阿,以及演員魯道夫·范倫鐵諾、瑪蓮娜·迪特里茜、羅納德·考爾曼和查爾斯·鮑育(Charles Boyer)等電影人紛紛來到美國。

他們加入了一個演員的自我發掘時代——在有聲電影誕生後,紐約城劇院的演員紛紛加盟了這個20世紀最受矚目的發展行業。20世紀40年代中期,電影行業達到高峰期——美國影院每年上映約400部電影,每周有近9000萬美國民眾前去影院觀看。

「威廉·海斯拯救美國電影業」,出自美國漫畫家賽勒斯·亨格福德(Cy Hungerford),1922年

20世紀20年代後期,有聲電影在好萊塢逐漸升起。1927年,首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使用維他風唱片機,同年5月,西方電氣公司旗下分部電器研究產品有限責任公司(簡稱ERPI)在電影配音方面獲得壟斷權。

有聲電影一方面的影響就是許多無聲電影演員接不到工作,因為他們多數人的嗓音糟糕或是記不住台詞。1922年,美國政客威廉·哈里森·海斯(Will H. Hays)離開政壇,組建了前身為電影製作室組織的美國電影製片發行商協會(MPDAA),該協會在其退休後改為美國電影協會。

有聲電影的發展早期,美國的電影製片廠發現他們的有聲作品不為非英語國家的電影市場所接受,甚至在其他的英語國家中也遭到冷遇,原因是那時的同步配音技術仍相當不成熟。解決辦法之一是製作與之對應的外文版好萊塢電影。

1930年左右,美國公司在法國橋連城建立了一家電影製片廠。多個不同的電影攝制組在那裡分時工作,他們使用相同場地,穿著相同服裝,甚至絕大部分的場景也是相同的。國外的失業演員、劇作家、選秀比賽中的優勝者經過篩選後被派往好萊塢去拍攝好萊塢英語電影對應的非英語版電影。

這些版本的電影的拍攝預算不高,由二流的只會講英語的美國導演執導,通常在晚上拍攝。西班牙語攝制組中包括了路易斯·布努埃爾,恩里克·嘉蒂耳·彭塞拉(Enrique Jardiel Poncela),莎維爾·庫加(Xavier Cugat)和埃德加·內維列(Edgar Neville)等人。

一些外文版的好萊塢電影絕對可以和它們的原聲版相媲美,西班牙文版的《驚情四百年》就是其中一。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同步配音技術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了,外文配音就變得很尋常了。

三、好萊塢的黃金時代

所謂好萊塢「黃金時代」,是指從1920年代末,即無聲電影時代末期,至1950年代末這段時間。成千上萬部電影在此期間產生。其開始標志是1927年出品《爵士歌手》,其中音效的使用不僅結束了無聲電影時代,同時也增加票房收入。

不管是西部片、鬧劇、音樂劇、動畫片還是傳記片,好萊塢影片幾乎都遵循一個模式——每個電影公司出品的電影,都有自己特定製片團隊。

例如,塞德里克·吉本斯(Cedric Gibbons)和赫伯特·史托哈特(Herbert Stothart)效力於米高梅電影公司,艾佛瑞·紐曼在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工作了20年,賽西爾·德米爾的電影大多由派拉蒙電影公司製作,而導演亨利·金(Henry King)的電影則大多由福克斯出品。

同時,人們根據影片中的演員陣容就可以大致猜出該部電影的出品公司,米高梅聲稱「旗下的電影明星比天堂里的還要多」。每個電影公司的電影題材和獨特風格也使得人們猜到每部電影的出品公司——這一現象在今已不復存在。但是每部電影都與其他電影有著些許區別。

不像汽車製造者,拍攝電影的人都是一些藝術家。譬如,1944年的電影《逃亡》(To Have and Have Not)之所以出名,並不僅僅是因為男一號的扮演者亨弗萊·鮑嘉和勞倫·巴爾考,而且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劇本出自兩位諾貝爾文學獎作家:電影原著小說作者海明威和該劇本改編者威廉·福克納。

在整個1930年代以及黃金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里,米高梅主宰著電影市場,並擁有大量好萊塢超級明星。同時,米高梅也因創造了好萊塢明星制而備受好評。

米高梅的明星包括「好萊塢之王」克拉克·蓋博、萊昂內爾·巴里莫爾、珍·哈露、諾瑪·舒利亞、葛麗泰·嘉寶、珍妮特·麥克唐納(Jeanette MacDonald)及其丈夫金·雷蒙德(Gene Raymond)、斯賓塞·屈賽、朱迪·加蘭以及金·凱利。

在這一時期美國電影業取得的另一個偉大成就是華特迪士尼公司。1937年,迪士尼製作了當時最成功的電影,《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1939年,米高梅創作了歷史上最成功的電影——《亂世佳人》,盡管在大蕭條時期,這部電影仍然是史上票房最高的。

很多電影歷史學家對這一電影高產時期創作出的許多偉大電影作品都做出了評價。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製作了這么多部電影,並不是每一部都必須成為熱門。

電影廠可以在一部有著優秀劇本與相對不是那麼出名的演員的中等預算故事片身上冒險:而由奧森·威爾斯導演的《公民凱恩》符合以上描述,它也被視為史上最偉大的電影。另一些情況下,像霍華·霍克斯、希區柯克及法蘭克·卡普拉等堅定的導演們為了達到他們的藝術理念,而與片廠進行「斗爭」。

1939年是片廠制度的鼎盛時期,有很多經典電影在這一年發行,如:《綠野仙蹤》、《亂世佳人》、《驛馬車》、《史密斯先生上美京》、《呼嘯山莊》、《天使之翼》、《異國鴛鴦》與《午夜》等。

黃金時代以來的電影中,現在被譽為經典的有:《卡薩布蘭卡》、《風雲人物》、《一夜風流》、原版《金剛》、《叛艦喋血案》(Mutiny on the Bounty)、《城市之光》、《紅河》與《大禮帽》等。

四、片廠制度的沒落

「小三」(環球影城,美國藝術家和哥倫比亞影業)沒有自己的劇院,拒絕分享同意裁判書。許多獨立製片人也對折衷和形成一個眾所周知的獨立運作電影製片人的體系,控告派拉蒙壟斷底特律劇院不滿意-因為派拉蒙通過控制演員,像鮑勃霍普,波萊特戈達德,維朗妮卡湖,貝蒂赫頓;

經紀人透露賓克羅斯比,艾倫拉德和長期為加里庫珀工作室工作的長期演員-自1942年開始。在二戰期間,五大電影公司沒有達到同意裁判書的要求,沒有發生重大後果。但是二戰結束後,在好萊塢反壟斷案中,他們作為被告加入了派拉蒙。

最高法院最終裁決主要製片廠電影院的所有權和影片發行是違反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結果,工作室開始釋放演員和技術人員通過與他們的合同。好萊塢主要的工作室改變了電影的模式,因為每個工作室都挺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演員陣容和創新團隊。

這導致了逐漸失去特色,米高梅電影製片公司、派拉蒙公司、宇宙公司,哥倫比亞公司,RKO公司和福克斯電影公司很快認識到這一點。

但是某些電影人,例如塞西爾B德米爾公司同演員的合同也是到他們職業生涯的最後或者電影使用相同的創意團隊,以至於德米勒電影無論是1932年製造還是1956年製造看起來仍然像是一個模式。並且每年電影製作的數量隨著平均預算猛增而下降,在行業策略上標志一個重大變化。

現在工作室目的在於生產娛樂,而這種娛樂是電視無法提供的: 壯觀的,有英雄色彩的影片。工作室還開始出售部分電影膠片庫給其他公司去銷售電視。到1949年,所有大型電影製片廠放棄了他們劇院的所有權。

電視也有助於好萊塢黃金時代的下降,因為它打破了電影業在美國娛樂界的霸權地位。盡管電影業在19世紀50年代隨著長期政府檢查制度淡化,在未來電影中能夠獲得一些影響力。在派拉蒙反壟斷案結束後,好萊塢電影製片廠不再擁有電影院,因此致使美國影片能夠在美國電影院不需要審查制度。

這補充了1952年奇跡在斯泰因公司同約瑟夫威爾遜事件的決定。 美國最高法院改變了其早期的立場。從1915年的相互電影公司同俄亥俄州案工業委員會的案件中,陳述了電影是藝術的形式,有權保護第一修正案;美國法律不再審查電影。

到1968年,美國電影協會(MPAA)代替了海斯法典-在政府威脅檢查後,其現在極大侵犯了美國電影協會,證明准則的起源已經同電影分級制度一起結束了。

五、新好萊塢和後經典電影

後經典電影這詞用來形容新好萊塢變化的故事敘述方式。人們認為新的劇本與塑造人物的新方式利用觀眾在經典時期培養起的期望:打亂的年份,以結局出人意料為特色的故事情節,主角與反派間模糊的台詞。

後經典故事敘述的本質展現在黑色電影中,如1955年《無因的反抗》,以及希區柯克情節支離破碎的《驚魂記》。

「新好萊塢」一詞用來描述新一代電影學院培養的導演的崛起。他們掌握了六十年代歐洲發展起來的技巧。1967年電影《邦尼和克萊德》標志著美國電影重振的開端,也意味著此後新一代電影,在票房上能夠取得成功。

好萊塢一直堅守製片人中心制的原則,新好萊塢獨立製片的出現,開創了導演和製片人融合的趨勢,形成導演資本制。

同時擔任電影製片人和導演的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佐治·盧卡斯、布萊恩·德·帕爾瑪、馬田·史高西斯、威廉·弗萊德金、史蒂芬·斯皮爾伯格開始拍攝向電影歷史致敬的影片,並發展了現有的電影體裁與技巧。七十年代早期,他們的電影不僅受到好評,還取得票房成功。

早期的新好萊塢電影,例如邦尼與克萊德,逍遙騎士是成本較低的影片,沒有道德上的英雄而是增加了性和暴力,然而,哥普拉,斯皮爾伯格與盧卡斯各自憑借《教父》,《大白鯊》以及《星際大戰》取得了巨大成功,這有助於現代大片的產生,也吸引製片廠更加關注製作更多大片。

這些年輕導演的更多投入並沒有帶來好處。通常,他們把時間表排的太滿,預算超支,因此導致自己或攝影棚破產。最有名的兩個例子是科波拉的《舊愛新歡》,最典型的是邁克爾·西米諾的《天堂之門》,單是這部影片就使美國聯藝電影公司破產。

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國,是一位聞名世界的電影導演,尤其擅長於拍攝驚悚懸疑片。

這位世界所公認的恐怖大師,事實上也是由他發明了「驚悚文藝類影片」(the thriller genre)這一電影類型。阿佛萊德·希區柯克同時也是個優秀的技師,熟練的把性感、懸疑、幽默都融合在一部電影里。

(2)1939美國電影擴展閱讀:

今日好萊塢

一、運作特色

好萊塢電影常會有透過片廠(電影發行商)與製作人簽約合作的方式,分別讓片商負責販售的通路,而製作人則專注於電影本身,出產行銷全球的大型製作影片。

二、敘事美學

在好萊塢影片的劇情鋪陳,少有文化或語言的障礙,其主題多是可跨文化傳播的高概念電影,這樣的作品因為主題符合主流市場,故全球都容易推銷。因此現在好萊塢也成為世界許多地方電影的代名詞。

雖然此類電影票房好、跨文化,但也有文化評論者批判若獨尊高概念電影,會造成電影敘事風格如出一轍,了無新意,「是一種商業化和專斷化,最終將導致多樣化的消失。面對這樣的全球霸權,負責任的電影人和批評家應該讓眼光超越好萊塢,建設多元的電影模式」。

三、產業規模

美國因為電影相關的文化產業,造就了許多的工作機會與龐大的商機。據美國電影協會報告指出,2011年美國電影業造就的就業總數超過220萬人,其中約有70萬名為直接的電影行業從業人員,另外150萬名為間接受雇支援電影製作工作的各種人員,2012年美國電影業收入為107億美元。

C. 對電影《亂世佳人》的點評

有這樣一部小說叫做《飄》,讀過的人都感動不已。有這樣一部電影叫做《亂世佳人》,看過的人無不為之動容。故事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如此動盪的年代,卻孕育了一場偉大的愛情,而這場愛情之所以偉大,只因為它誕生在戰爭年代。

《飄》,如此為這部暢銷小說命名,象徵女主人公的命運也只是短暫的曇花一現,一切終將成為泡影,隨風而逝。《亂世佳人》,如此為這部好萊塢大片命名,亂世,一個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為背景的電影,佳人,一位高傲、美麗的千金小姐為主人公,象徵即使擁有幸福,最後所有的一切也只能隨著南方塔拉庄園美夢的結束而終結,曠世的愛情也終於破滅,此情只可成追憶。

早在幾年前,我就有幸拜讀了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小說《飄》,但那時卻無法體會出作者的深刻含義,只是很喜歡《飄》這個名字,她帶著淡淡的哀傷和感懷,似乎又帶著對女主人公的命運的悲嘆,卻不知所謂的「飄」並非指的單獨的個體,他(她)們是一群人。他(她)們自命不凡,一切都相信自己,雖然擁有強大的靈魂與軀體,卻無力抗爭冥冥中命運之指的輕撥倩弄,最終還是用一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他(她)們失敗了,卻始終相信有明天,這成為了他(她)們失敗的主要原因。
幾年後的今天,在我第一次觸碰到由《飄》改編的《亂世佳人》時便被那凄美的愛情深深吸引,然而,《亂世佳人》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永恆的愛情蘊於宏大的戰爭中」的主題,還有它光顯之後的深思。南部種植園經濟由興盛到崩潰、奴隸主生活由驕奢淫逸到窮途末路、奴隸主階級由瘋狂挑起戰爭直至失敗死亡、奴隸制經濟為資本主義經濟所取代這一歷史規律從《亂世佳人》中得到體現。從影片中,我了解了瑪格麗特·米切爾《飄》中真正所要傳達的是:珍惜身邊美好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去爭取。正是這樣的主題帶給人們的震撼,造就了好萊塢電影史上最值得驕傲的曠世巨片,奧斯卡史上一個不可逾越的「至高點」。

《飄》與《亂世佳人》,不同的文學題材,卻共同描述了一個對於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無動於衷,直到失去才真正懂得了里自己真正需要的,然而幡然醒悟之時,青春、愛戀、以及愛人的火熱的心和眼神卻已幾乎全盤淪陷。即使是女人中的極品斯佳麗都不能免於如此大慟,只因為無知的驕傲,這樣的悲涼一演重演……
佳人以如風而逝,留給我們的卻是沉重的思考……

《亂世佳人》影評之一
無論他們是在守望什麼,他們都是一群守望者。
思嘉在守望著金錢,守望著不再讓塔拉的人再挨餓,守望著希禮的愛,守望著已經破碎的夢,守望著成長。
瑞德守望著思嘉,以及她生命的延續小邦妮,守望著一個男人能給予一個女人的全部的愛。
希禮守望著過去的生活,守望著那個隨風而逝的年代。
媚蘭守望著愛,愛每一個人,愛亞特蘭大,愛生活,她守望著丈夫和兒子,守望著希禮有一天真正的站起來。
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以起獨特的女性視角在描述美國內戰的作品中獨樹一幟,備受讀者青睞。作品中雖也有對戰爭恢宏場面的描寫,如亞特蘭大破城當日五角廣場的遍地傷兵,驚心動魄的逃難,槍殺等等。但女作家始終是以細膩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畫見長,一個個色彩斑斕的文學人物在作者流暢的文字作用下,躍然紙上,栩栩如生。橫看全書,是一部老南方種植園文明的沒落史,一代人的成長史和奮斗史;而縱觀全書,則似一部令人悲慟的心理劇,以戲劇的力量揭示出女主人公在與內心的沖突中走向成熟的過程。所以看《飄》,就猶如走進原始森林,越深越美。
也許,文學性格可以用現實顏色來描述,來形容,那麼,就賦予思嘉,黑色的堅毅;
瑞德,冰藍色的深邃;媚蘭,粉紅色的善良;希禮,青灰色的憂郁。
思嘉的堅毅一直是本書的一大亮點,賦予其黑色,因為黑色有純粹的一面,如思嘉對生活終極堅定的信仰;黑色還有模糊的一面,如思嘉在夜霧中奔跑的迷茫,因為她一直看不清真愛的對象。
思嘉絕對稱不上是一位完美的女性。但她的魅力卻超出了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她堅強,自信,對生活充滿激情,卻又吝嗇,迷信,欺侮弱小,還無意地把幾個人送上西天。但就是這種褒貶不一的性格使她更為迷人。現實中人無完人,文學中也應如此。在那個風雲突變的亂世中,能夠在倍受創傷和打擊之後,不留戀以前豪華高雅的生活,堅強的站起來,下地摘棉花,不惜讓自己嬌貴的雙手長滿老繭,而目的只是為了讓住在塔拉的人不在挨餓。她在塔拉紅色的土地上得到了黑色的堅毅,如她父親郝嘉樂所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土地與日月同在。這股強大的力量加之她固有的愛爾蘭血統潛在的反叛思想,使她我行我素,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怎麼想,不在乎道德的束縛,公開在亞特蘭大和摧毀他們家園的北方佬做生意,而毫不在意作為丈夫的弗蘭克會無地自容。所以思嘉是自私的,但她的自私不僅僅建立在為己的基礎之上,她為了很多人,為了塔拉十幾張要吃飯的嘴,為了她愛的人和他的妻兒,為了白蝶姑媽,遠房的姨媽們,甚至還包括塔拉以前的黑人,思嘉的自私眷顧了很多人在挫折襲來之時,她也曾無數次的失望過,但從未絕望。就像方丹老太太所說的,她們是薺麥,風一吹,低頭,彎腰,吹過之後,又挺起腰板,繼續更好的接受陽光。始終有勇氣站起來,高昂著頭,接受風雨的洗禮。而支撐她這么做的只是一件金燦燦的光環下籠罩的完美禮服,一個虛無的靈魂,一個固執而倔強的信仰。思嘉對愛情的執著是她一生堅不可摧的信仰。為了實現對希禮的承諾,她在亞特蘭大成為一片火海之時,堅持照顧她的情敵,希禮的妻子,一個即將臨產的孕婦。她原本可以守在母親的身邊,尋求呵護,尋求安全,可是她不,她寧願面對北方佬的鐵蹄,也要實現對愛情的許諾,為了照顧虛弱的媚蘭,她把千方百計找來的食物給媚蘭吃,把家裡唯一的一雙鞋子給媚蘭穿,而自己則餓著肚子赤著腳下地摘棉花,這決不是一個自私狹隘的女人所能達到的境界。她擁有對愛情的絕對信仰,只是搞錯了對象,在守望愛情的征途中。
瑞德說思嘉像一個哭著要月亮的孩子,恭手放棄手中的幸福,且任性,倔強地死不回頭,我想在黃道十二宮中,她一定是獅子座的。只是思嘉在一味的追求那套「完美的禮服」時,怎麼也不會想到即便是瑞德周圍的空氣都潛藏著對她無邊幸福的追求和熱愛。所以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瑞德因為她的固執而筋疲力盡,黯然離去。但她也終於成熟了,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對於她來說,她想要的,就一定能得到。「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我等待著思嘉能再一次從塔拉得到力量,讓瑞德再一次回到她身邊。我喜歡這樣的結局,不是大團圓的,帶著點淡淡的悲哀,但算不上是悲劇,因為有希望存在,在思嘉心裡,也在我們心裡。
對於思嘉來說,其生命存在的真實意義在於有欲可求,她從不懂得知足,也不能知足。學會滿足是對她生命的褻瀆,也預示著生命之花的枯萎。她只能夠不停的追求,獵取下一個目標,最早是愛情,守望希禮;然後是溫飽,守望金錢;接著又是希禮,最後是瑞德,她剛剛意識到的自己的真愛。所以思嘉註定不能提前知道自己的真愛是瑞德,而一定要在愛女夭折之後,媚蘭去世之後,瑞德因為徹底失望而要離開之後,才能明白。生活彷彿與她開了一個無以倫比的玩笑,卻又是真實的存在,她需要為自己的執拗和任性付出最慘痛的代價,在一切都隨風飄過之後,思嘉成熟了。《飄》是思嘉的一部成長史.
瑞德是冰蘭色的,是火焰最外層的顏色,是火與冰的交界。我喜歡他曾經的執著,更喜 歡他最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離開。他都做的完美

經典回憶之亂世佳人

這是一部美國大片,1939年獲奧斯卡金像獎(第12屆最佳故事片獎),共4碟。反映美國南北
戰爭時期,美麗任性的南方大農場主的女兒郝思嘉歷經戰亂,由驕縱千金成為一家之主,為保護家園,她
對內勞苦操作,對外應酬籌措,但深藏於內心的盲目愛情,卻未曾動搖。她一直愛著年輕的莊主阿希禮,
而阿希禮卻心儀媚蘭妮,到她認識到至愛白瑞德時,真愛卻疲憊褪盡。郝思嘉回望前塵,想起父親的遺
言:世界之大,不及故園,乃作回鄉之舉,從此以後人事茫茫,此恨綿綿。

有一篇報道這樣寫道:《經久不衰 風靡世界的<亂世佳人> 》

<<亂世佳人>>是美國電影史上影響最大的影片,在1939年第十二屆奧斯卡金像獎的角逐中獲八項大
獎,是好萊塢電影史上無以倫比的輝煌成就,堪稱好萊塢的一部經久不衰的經典愛情影片,在1939年問世
以來,受到世界各國觀眾的歡迎,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和創下的票房記錄是任何影片無法比擬的。本片敘
述的是在南北戰爭時期,南方喬治亞州的一個名門望族的興衰經歷,美貌而倔強的望族千金郝思嘉(費雯·
麗飾)與年輕商人白瑞德(克拉克·蓋博飾)的曲折的愛情故事。

著名影星費雯·麗所飾演的喬治亞州種植園主的大家閨秀郝思嘉,是一個貌似天真卻富於心計,爭強好
勝又倔強堅韌的"第一美女", 令當地的男士們如醉如痴。但很少有人知道,1939年為拍《亂世佳人》所
進行的試鏡,也創下了空前絕後的記錄。一共有60位女演員參加試鏡,耗去黑白底片約15萬英尺,彩色
底片1.3萬英尺,這次浩大的試鏡活動共花去105,000美元,把全部的試鏡片放映完,要用30個小時,
而《亂世佳人》一片全長3小時51分。製作單位花了八倍於該片的時間來尋找合適的女主角,可想這部經
典名片的得來不易了。

1999年,為了紀念好萊塢名片《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問世60周年,全美各重點影
院自6月底起隆重上映了運用當代數碼技術重新製版的這一歷史巨片。當影片開場女主人翁郝思嘉
(Scarlet O'hara)與父親並肩而立,眺望故鄉黃昏的瑰麗景色,優美、宏大的音樂撲面而來,無數觀
眾都為之深深感動。

美國電影學院最近評選出美國電影100部佳作,《亂世佳人》無可爭議地名列前茅。《亂世佳人》早
已名揚世界,《飄》的女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在亞特蘭大的私人故居博物館中收藏有世界許多國家出版該
小說並上演《亂世佳人》的檔案記錄。其中也有30年代末該影片在中國上海上映時的電影海報,鮮紅底色
的海報上赫然寫著:"藝術傑作,光芒萬丈, 永垂不朽。"

這部影片把美國人奮斗於逆境,追求個人獨立、尊嚴、愛情,永遠樂觀進取的民族精神表現得淋漓盡
致。郝思嘉,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弱小女子,歷經情場失意,內亂戰火,家園重建,愛女夭折,丈夫
出走等等一連串巨大的困難和挫折,但是她很少膽怯,一次次重新把生活的主動權奪回到自己手
中。"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畢竟,明天是新的一天)便是她樂觀自強人生的最
好表白。女主角費雯·麗那艷麗任性但不失高雅華貴的氣質,散發出無限的魅力,遠超過她在"魂斷藍
橋"(Waterloo Bridge)中的表現,令廣大影迷永遠懷念,她在劇中飾演的郝思嘉一角,由嬌縱刁蠻
到歷經戰火洗禮成為擔負重建家園責任的時代女子,的確有其獨特的魅力和風格。扮演白瑞德船長的男主
角克拉克·蓋博,更是風流倜儻、豪放磊落的典型,有富家公子哥兒的瀟灑,卻無紈胯子弟的低俗無知。而
李思廉·霍華飾演的艾希禮,則溫和儒雅、文質彬彬,鮮明表露出紳士風度及書卷氣息,內蘊豐富,令人願
意親近。奧麗薇·哈蕙蘭則把賢惠溫婉、充滿女性內在美的媚蘭刻劃得使人心痛垂淚。

這部以通俗劇結構為藍本,卻拍得有歷史劇風格的上乘巨作,在人類文化史上永遠佔有無以倫比的偉
大地位。60多年了,《亂世佳人》與每顆自強不息的心靈同在!

世界之大,不及故園。這與水滸上的一句話頗為相像: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水滸上的話,有鼓
勵建功立業的思想氛圍,而只有在經歷磨難之後,才葉落歸根,像郝思嘉

D. 美國電影史上最經典的15部西部片

經典的十部美國好萊塢西部片

1[關山飛渡]1939年 導演:約翰.福特

[關山飛渡]是傳統西部片的代表作,是達到了經典性,風格臻至成熟的,相當完美的代表作.約翰.福特把西部片中的社會傳奇,歷史再現,心理真實和傳統的場面調度格局糅合在一起.

靈過出場那場戲.弛往羅特斯堡的驛車開動著,突然被醫生槍響截停,越獄犯虎子靈果出現在荒原上,他一手拿著馬鞭,一手揚著短槍,兀立在土路上,彷彿主宰著千里蠻荒.整個鏡頭採用偏低的角度,從中景猛然變為中景,使他的出場極有威勢,突出這個西部英雄的氣概:年少英俊,驍勇善斗,在蠻荒中未受過文明的污染的原始野性人格魅力.

2[紅河]1948年 導演:霍華德.霍克斯

霍華德.霍克斯講故事的非凡功力使這部表現牛仔運送牛群的西部片成為最具視覺沖擊力的傳統電影經典,他與約翰.韋恩的合作為西部牛仔帶來了新的活力,蒙哥馬利.克利夫的表演也是影片的精彩段落,他的張狂與韋恩的沉穩在整部電影都相為輝映.

牛群過河的場景,由一萬多頭牛群漫步過紅河,如同奔淌的河流交匯,這個故事框架借鑒了[奧德賽]及舊約聖經里摩西帶領族人跨越紅海到達應許之地的創意,期間通過許多危難,經歷許多試煉.它象徵著西部原野最原始的魅力,生命和財富.

3[搜索者] 1956年導演:約翰.福特

[搜索者]是西部片大師約翰.福特的反省之作,在這部史詩性的西部片中,真正捕捉到了美國人的精神實質,在之前的西部片中,往往是完全站在白人種族立場的敘事觀點,故事大多是白人英雄面對西部移民進行攻擊殘殺的印第安人的復仇模式,而[搜索者]則向這種看似替天行道的行為進行了質疑,重新探討這部白人對印第安人的對立關系,是50年代西部片的一個驚人突破.

4[野戰群] 1969年導演薩姆.派金帕

[野戰群]是西部片的一個里程碑,在這部電影之後,西部片再也不是原來的模樣了.影片以非英雄化的人物,含糊的道德判斷力和暴力血腥場面,終結了長期以來的西部片的國家神話色彩.

影片開場,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們歡悅地看著一群螞蟻咬噬著一隻蠍子,螞蟻群攻,蠍子無路可逃,奮力反擊,而接著,孩子們又用火把燒它們.隨後,小鎮上就開始一場真正的瘋狂屠殺.文明的小鎮遭到無辜的株連,婦女和小孩遭到槍擊馬踏,一時屍體橫陳,這種無節制的暴力和瘋狂氣氛一直持續到片尾.

5[正午] 1952年導演:弗萊德.齊納曼

[正午]是一部與以往又不同的西部片,導演弗萊德.齊納曼將寫實主義風格滲入其中,摒棄了以往西部片的風格化傳統,有著更重大的社會意義.在這部影片中,反角不太鮮明,而四個復仇的歹徒也只是符號化地一帶而過,影片真正的反角,其實是整個社會,凱恩殺敵除惡後,沒有接受人們的歡呼,這個個人的勝利其實是加劇了社會沖突,也加深了全鎮人民羞恥和屈辱.

6[虎豹小霸王] 1969年導演:喬治.羅伊.希爾

這是一部具有懷舊色彩的西部偶像電影,導演把全部精力用在美化兩個英俊的牛仔保羅.紐曼和羅伯特.雷德福.另外,它的成功也在於他把握住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就是西部片在60年代末的危機,而兩個牛仔的處境與當時的西部片的嚴峻形式異曲同工.

7[西部往事] 1969年 導演:賽爾喬.萊翁內

義大利導演賽爾喬.萊翁內「通心粉式西部片」中的優秀作品,具有歐洲片風格的西部故事題材,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手法,兼顧商業性與藝術性的藝術大作.

8[賞金殺手] 1965年導演賽爾喬.萊翁內

賽爾喬.萊翁內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經典合作作品,義大利「通心粉式西部片」的高峰作品,萊翁內從東方的武俠片中得到靈感,並將其進一步融合在西部類型片中,充分發掘出這個神話詩類型電影中的娛樂價值,並且難得完美地將暴力與音樂有地結合為一體,使其具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殘酷的詩意」.

9[不可饒恕] 1992年導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90年代的西部電影的輓歌,對傳統的西部片進行了拆除和消解,將昔日槍法如神除暴安良的牛仔英雄變為嗜血殺人的強盜.而一直令人神往的西部荒原則是個殺人屠場,影片的最後正義的拯救者老牛仔芒尼曾是一名江洋大盜,而如今已經老態龍鍾,上馬都很吃力,使這部電影的道德立場更加含混.

10[燃情歲月] 1995年導演:愛德華.茲維克

這是90年代最優秀的西部電影,狂野,粗獷,放縱著男人的激情.從而燃燒成風一樣的馬背史詩,布拉德.皮特自此成為90年代最迷人的男人.

E. 郎咸平:為什麼經濟越蕭條,電影越火爆

編者按:新進大片「魔獸」在北美市場表現平平,在中國市場卻異常火爆,成為該片盈利的絕對主力。據估計,到2017年中國的票房總收入將超過北美,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那麼,這是否說明中國經濟已經走出低迷,一片向好呢?錯了!郎咸平教授在《郎咸平說:誰在拯救中國經濟》一書中論證,根據歷史經驗,經濟越蕭條,電影越火爆!

一、為什麼偉大的電影都出現在大蕭條時期?

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米高梅、華納兄弟、環球、哥倫比亞都是什麼時候建立的?經濟大蕭條時期。為什麼?我想借用美國一位著名導演的話,美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前一陣子講過一句話,他說當我們意志消沉的時候,這些輕松的電影就像是治病解憂的阿司匹林,讓我們再一次感覺良好。
也只有在這個時候你才會想起來,做父母的是有義務教養自己的子女的,所以才會在早上6點鍾全家起床,7點半出發帶你的寶貝兒女去動物園。人只有到了大蕭條時期,無事可做的時候,才會考慮人生存的目的是什麼,人的責任是什麼,平時是不會想的。這種改變就形成了市場的需求,當物質條件全面惡化的時候,只有尋求心靈的安慰,因此這個時候整個社會對於能夠給予心靈和精神安慰的產品的需求突然上升。那麼,到底什麼東西能夠滿足你心靈和精神上的需求呢?那就是娛樂,就是電影。
為什麼這個時候能夠孕育出一些偉大的電影和偉大的導演呢?你想想看。在經濟蕭條、物質極度匱乏、資金鏈斷裂的時期,當這些投資人要把錢投入一部電影時,你想他們會有多麼的謹慎?在經濟蕭條時期,投資人選擇投資電影的時候會小心再小心,只有他能夠看上的片子、能夠賺錢的片子他才會投資。再看這些導演,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要找到一筆資金來投資有多難?所以逼得這些人不得不窮畢生之精力,做出一部最好的片子,才有可能得到資金,才有可能賣錢,才有可能賺錢。
所以你看,需求是什麼?經濟蕭條,我們渴望心靈和精神方面的安慰,於是需求上升。供給呢?投資人投資特別謹慎,只投資好片子,導演和製片人為了吸引投資人的投資,必須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好片子。因此就供給面來說,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孕育出最偉大的電影。正因為這樣,美國偉大的電影幾乎毫無例外都是在大蕭條時期產生的。
讓我們來看一下,從1929年到1939年期間出現過哪些電影?《金剛》是經濟大恐慌的時候拍的;美國最偉大的電影之一《飄》,又叫《亂世佳人》,也是那個時候拍的;《小婦人》、《蝴蝶夢》、《米老鼠和唐老鴨》、《貓和老鼠》,還有全世界第一部《白雪公主》——當時花了200萬美元,這些都是經濟大蕭條時期拍的。那個時代孕育出了哪些偉大的明星?卓別林、秀蘭·鄧波兒、克拉克·蓋博、費雯麗、英格麗·褒曼、葛麗泰·嘉寶、凱瑟琳·赫本……
第一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就是在1929年5月16日舉行的。各位再想一下,1927年有聲電影出現了,當時米高梅公司說我們的電影會說話、會唱歌,很有意思。就在那個時候,1929年之後,由於經濟大恐慌,為了吸引觀眾進入電影院,因此發明了彩色電影。連電影的拍攝技術都在經濟大恐慌時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美國的經濟大蕭條時期,也就是從1929年到1939年之間的10年,在這期間羅斯福總統曾經推出一個救市計劃,叫做羅斯福新政。我可以很明確地說,他的新政完全失敗了。從1929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的失業率由15%上升到17%,而私人投資的比例從16%跌到14%。美國經濟到了1938年、1939年幾乎陷入全線崩潰,1938年竟然被稱為羅斯福蕭條,這10年是美國經濟最蕭條的時期。美國經濟是什麼時候復甦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經濟才得以復甦。
各位讀者請看一組數字,1939年美國經濟最蕭條的時候,全美國只有1.5萬家電影院,你知道當時的票房是多少嗎?票房收入是7億美元。那個時候7億美元是什麼概念?當時美國股市總市值還不到200億美元,這可是全世界最龐大的股票市場。而1.5萬家電影院的票房收入就高達7億美元,你就可以想像這是多麼大的一個數字了。當時每個家庭花在看電影上的錢是多少?平均25美元。在1939年,美國的家庭平均花25美元去看電影。各位知不知道當時一張電影票多少錢?一毛錢到一毛五分錢。也就是說,美國每個家庭每年平均看150場到250場電影。
美國人很有意思,一面排隊領取麵包、救濟金,靠失業救濟金過日子,一面拿著兜里僅剩的銅板去電影院看電影。就是因為美國有這種需求,所以1.5萬家電影院的票房收入能達到破歷史紀錄的7億美元。同時,孕育出一大批偉大的電影和偉大的導演。

二、娛樂業發展與經濟景氣負相關

娛樂業從經濟衰退中獲利似乎已經成了一個規律。據美國影業聯合會統計,過去幾十年裡美國曾遭遇七次經濟不景氣,其中五次電影票房反而有大幅上升。「9·11」事件之後,全球經濟一片叫苦不迭,而娛樂業卻一枝獨秀。當時美國的個人儲蓄率下跌至63年來的最低點2.1%,娛樂支出卻升到了一個占總支出8.4%的高百分比。
2008年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各行業都顯示出低迷的態勢,但美國本土票房總收入達到了93.3億美元,比前年增加5.4%,而海外票房總收入為171億美元,也增長了近5%,兩項數字均創下新高。
中國2009年的情況也是一樣,《變形金剛2》在中國熱播,電影院不但沒降價,反而漲價。仍然有大量觀眾湧入電影院,早、午、晚和夜場,場場爆滿。我在7月中旬去上海新天地電影院看《變形金剛2》,票價竟然是100元一張,比香港還要貴,這就是蕭條經濟學的背景。
這些都說明,在經濟危機的環境下,人們用娛樂來換取撫慰和滿足,造就了空前繁榮的娛樂業。
卓別林是一位喜劇明星,在他之前,或者說在美國大蕭條之前,好萊塢流行的是音樂劇,大蕭條之後喜劇電影忽然流行起來了。卓別林最著名的兩部無聲電影是《城市之光》和《摩登時代》,講的是什麼內容?《城市之光》是對當時失業現象的諷刺,正是這一點才能打動老百姓的心,就像小沈陽打動我們的心一樣,只有我們平常接觸到的鄉土文化、民俗才最能打動我們的心,美國也是一樣。《摩登時代》是在1936年拍攝的,卓別林一生的經典之作,通過他飾演的一個工人在工廠幹活發瘋、進入精神病醫院的故事,把當時人們心中的痛苦表達出來。還有秀蘭·鄧波兒,她10歲走紅,到了1939年她的片酬創了歷史紀錄的天價,當時是12萬美元的片酬再加上20萬美元的紅利。美國總統羅斯福把秀蘭·鄧波兒叫做微笑天使。當時的影迷都說,秀蘭·鄧波兒的踢踏舞踢走了美國人的憂愁。
到了1970年,石油危機再度造成美國經濟的蕭條。再請各位想一想,你那個時候看的是什麼電影?《大白鯊》、《教父》,還有第一部《星球大戰》等很多著名的電影。請各位讀者想一想,這些電影跟1929年大蕭條時期出品的那些有什麼不同?1929年大蕭條時期大部分是以喜劇片發泄心中的痛苦與不滿,而這個時期出品的都是恐怖片。
從1929年大蕭條時期的喜劇片療傷變成20世紀70年代通過恐怖片的感官刺激來抒發心中的痛苦,這很有意思。這個時期孕育出了哪些偉大的導演?你們都聽說過,希區柯克、盧卡斯、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三、電影投資:由產業資本到金融資本

我前面提到過,從1929年開始,美國有很多大的電影公司成立,有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米高梅、華納兄弟、環球、哥倫比亞等。當時叫做產業資本時代,什麼叫做產業資本?資本家建立了電影公司,自己投資,自己拍電影,這叫做產業資本,所有事情都是由這種資本家來做的。
到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電影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產業資本變成了金融資本。什麼叫金融資本?那就是不再像過去一樣,由資本家自己拿錢來拍電影,而是通過上市融資來讓全美國參與。比如在股票市場上市,把股權賣給社會大眾,通過美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不是向資本家,而是向社會大眾籌集大量的資金來支持這些偉大電影的拍攝。
也就是說,美國的電影界從1929年的產業資本變成了20世紀70年代以金融資本為主導,這是很有意思的。2000年發生了什麼事?美國科網股泡沫破滅,再次進入蕭條時期,於是又孕育出一系列偉大的電影,包括《哈利·波特》、《指環王》、《蜘蛛俠》,還有《星球大戰》第二部。這個時期的《指環王》第三集票房紀錄是11億美元,《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票房是9億美元。難以想像,又是在經濟蕭條時期,再一次孕育出一系列的偉大電影。

F. 上個世紀40年代的影片《亂世佳人》,是如何做到至今也無法超越的經典的

《亂世佳人》這部電影是公認的影史經典,而這樣的經典是如何塑造的呢?相信很多人說,第一是原著好,大家都知道《亂世佳人》改編自著名的小說《飄》,小說本身成功,那麼電影就自然成功;第二是演員好,克拉克蓋博和費雯麗就是絕代雙驕啊,這樣的卡司還不能造就經典嗎。如果只是這么說的話,就未免太淺薄了,改編自優秀原著又是大明星主演的影片比比皆是,為何無法比肩《亂世佳人》呢?

要知道,之所以一部電影換了四個導演還能拍成甚至成為經典的重要原因就在於這部電影有一個非常強大的製片人——大衛·塞爾茲尼克。正是因為這個堪稱好萊塢大製片廠黃金時期的標志性製片人的強勢斡旋,這部電影才以如此高的質量得以完成。當年《亂世佳人》在第12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最佳影片時,領獎的正是塞爾茲尼克。

我想,這才是《亂世佳人》成為經典的最根本原因。

G. 全球公認的九部神級電影,你可能連一半都沒看過

縱觀全球電影發展史,許多感人至深的影片隨著時代發展應運而生,這其中不乏那些被廣為傳頌的經典大作,一直以來它們都占據著好評如潮的電影榜單,這九部全球公認的神級電影,是你心中的經典大作嗎?

NO.9 《低俗小說》

《低俗小說》由「文森特和馬沙的妻子」、「金錶」、「邦妮的處境」三個故事以及影片首尾的序幕和尾聲五個部分組成。看似獨立的小故事裡面,卻又有環環相扣的人和事。
故事環狀結構,回到開端。朱爾斯在小盜賊面前誦讀聖經,表示對殺人的厭倦和感悟。什麼事件令他如此轉變?「邦妮的處境」中就有答案。

推薦 昆汀·塔倫蒂諾憑藉此片獲得了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劇本獎,他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家旅館和一家咖啡店寫下該劇本。

他在那裡呆了幾個月,並且離開了音像出租店,身上帶著還沒有付150美元的帳單,這就和影片開頭的荷蘭文化、禮節正好不謀而合。

NO.8 《海上鋼琴師》

1900年,Virginian號豪華郵輪上,一個孤兒被遺棄在頭等艙,由船上的水手撫養長大,取名1900。

1900慢慢長大,顯示出了無師自通的非凡鋼琴天賦,在船上的樂隊表演鋼琴,每個聽過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動。

爵士樂鼻祖傑尼聽說了1900的高超技藝,專門上船和他比賽,最後自嘆弗如,黯然離去。

可惜,這一切的事情都發生在海上,1900從來不願踏上陸地,直到有一天,一位女孩短暫地闖入了他的生活。

推薦: 這部影片在當時可謂耗資巨大,共耗資2千萬美元,遠遠超出了當時在義大利拍片的平均水平。

在羅馬搭建了19處外景,奧德薩11處,啟用了10000名群眾演員,2500套服裝,而劇中的弗吉尼亞號則是一艘165米長的俄國退役艦艇。

NO.7《教父》

40年代的美國,「教父」維托·柯里昂是黑手黨柯里昂家族的首領,帶領家族從事非法的勾當,但同時他也是許多弱小平民的保護神,深得人們愛戴。
因為拒絕了毒梟索洛索的毒品交易要求,柯里昂家族和紐約其他幾個黑手黨家族的矛盾激化。

聖誕前夕,「教父」的大兒子遜尼被仇家殺害;小兒子麥克也被卷了進來,失去愛妻,黑手黨家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白熱化。

年老的「教父」面對喪子之痛怎樣統領全局?誰又能夠成為新一代的「教父」? 這場血雨腥風的對決中就隱藏著答案。

推薦: 1973年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2007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更為有趣的是,影片拍攝過程中一隻貓突然竄到了馬龍·白蘭度的懷中,老教父也並沒有過於在意,順道抬起手撫摸了起來,從而成就了這一威嚴的經典形象。

NO.6《辛德勒的名單》

1939年,波蘭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黨衛軍對猶太人進行了隔離統治。德國商人奧斯卡·辛德勒來到德軍統治下的克拉科夫,開設了一間搪瓷廠,生產軍需用品,大發戰爭財。
1943年,克拉科夫的猶太人遭到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辛德勒目睹這一切,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賄賂軍官,讓自己的工廠成為集中營的附屬勞役營,在那些瘋狂屠殺的日子裡,他的工廠也成為了猶太人的避難所。

1944年,德國戰敗前夕,屠殺猶太人的行動越發瘋狂,辛德勒向德軍軍官開出了1200人的名單,傾家盪產買下了這些猶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無天日的歲月里,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推薦: 該片獲得了金像獎最佳影片等七項大獎,可謂成績斐然。值得一提的是,劇組在拍攝期間共僱用了3萬名群演,其中兒童演員全都是「辛德勒猶太人」的後代,扮演倖存者的演員也都是信奉天主教的波蘭人,算是對那段 歷史 最真摯的致敬。

NO.5《美麗人生》

猶太青年圭多邂逅了美麗的女教師多拉,他彬彬有禮地向多拉鞠躬:「早安!公主!」,歷經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周折後,天遂人願,兩人幸福美滿的生活在一起。

好景不長,法西斯政權下,圭多和兒子被強行送往猶太集中營,沒有猶太血統的多拉,也毅然同行,與丈夫兒子分開關押在同一座集中營。

聰明樂天的圭多哄騙兒子「眼前的一切不過一場 游戲 」,獎品就是一輛大坦克,兒子快樂、天真的生活在戰爭的陰霾之中。

盡管集中營的生活艱苦寂寞,圭多仍然帶給他人很多快樂,他還趁機在納粹的廣播里問候妻子:「早安!公主!」

法西斯政權即將傾覆,納粹集中營很快就要接受最後的清理,圭多編給兒子的 游戲 該如何結束?他們一家能否實現美麗人生呢?

推薦: 電影的片名取自利昂·托洛茨基所說的話,托洛茨基被流放墨西哥期間,得知斯大林要派人暗殺他,望著花園中的妻子,他寫出了這樣一句話:「無論如何,人生是美麗的。」

NO.4《十二怒漢》

一個在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因涉嫌殺害生父親被告上法庭,證人言之鑿鑿,各方證據都對他極為不利。

與此同時,十二個不同職業的人組成了這個案件的陪審團,他們要在休息室達成一致的意見,裁定少年是否有罪,如果罪名成立,少年將會被判處死刑。

十二個陪審團成員各有不同,除了8號陪審員之外,其他人對這個犯罪事實如此清晰的案子不屑一顧,不經討論便認定少年罪名,而8號陪審員卻提出了自己的「合理疑點」,由此每個人的故事也慢慢被牽出。
推薦: 《十二怒漢》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影片,在有限的空間內,僅憑錯綜復雜的辯論,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便清晰明了,沒有絲毫拖拉造作的劇情呈現。

除此之外,影片整體的邏輯性更是十分嚴密,劇情環環相扣,正因此這部影片被翻拍為多個版本,廣為傳頌。

NO.3《阿甘正傳》

二戰結束後不久,阿甘出生在美國阿拉巴馬州一個閉塞的小鎮,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媽媽是一個性格堅強的女性,她常常鼓勵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強不息。

阿甘像普通孩子一樣上學,並且認識了一生的朋友和至愛珍妮,在珍妮和媽媽的愛護下,阿甘憑著上帝賜予的「飛毛腿」開始了一生不停的奔跑。

阿甘成為橄欖球巨星、越戰英雄、乒乓球外交使者、億萬富翁,但是,他始終忘不了珍妮,幾次匆匆的相聚和離別,更是加深了阿甘的思念。
推薦: 在第67屆金像獎評選中,《阿甘正傳》提名了足足13項大獎,最終將6項大獎收入囊中。

影片對於親情、愛情的詮釋一直以來都為人津津樂道,並經得起各項經久不衰的深度解讀,難怪在各平台電影榜單中,《阿甘正傳》都居高不下,經典程度可見一斑。

NO.2《霸王別姬》

段小樓與程蝶衣是一對打小一起長大的師兄弟,兩人一個演生,一個飾旦,一向配合天衣無縫,尤其一出《霸王別姬》,更是譽滿京城。

為此,兩人約定合演一輩子《霸王別姬》,但兩人對戲劇與人生關系的理解有本質不同,段小樓深知戲非人生,程蝶衣則是人戲不分。

段小樓在認為該成家立業之時迎娶了名妓菊仙,致使程蝶衣認定菊仙是可恥的第三者,使段小樓做了叛徒,自此,三人圍繞一出《霸王別姬》生出的愛恨情仇戰開始隨著時代風雲的變遷不斷升級,終釀成一場悲劇。
推薦: 當年的《霸王別姬》可謂驚世駭俗,不僅提名了七項奧斯卡大獎,主演張國榮還憑藉此片入圍戛納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在戛納,被「抖森」等大牌影星視為偶像的奧德曼一見到張國榮就搶過來握手,他一直稱贊張國榮實在演得太精彩了,「你沒有輸」,奧德曼很誠懇地說,「大家都肯定你的表演,但是大會也建議評審不要把所有的獎都給了同一部電影。」

NO.1、《肖申克的救贖》

20世紀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銀行家安迪因涉嫌殺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鋃鐺入獄。在這座名為肖申克的監獄內,希望似乎虛無縹緲,而擺在安迪面前的更是終身監禁的悲慘人生。

未過多久,安迪嘗試接近囚犯中頗有聲望的瑞德,並慢慢在黑白混淆的牢獄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求生之道。

同時,他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幫助監獄管理層逃稅、洗黑錢,一切事物都在合理范圍內運轉,而表面上的安迪似乎也如瑞德那樣對那堵高牆從憎恨轉變為處之泰然,就在此時,安迪的舉動卻讓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推薦: 這部電影取材自斯蒂芬·金的小說《四季奇譚》,從電影發行以來至今,《肖申克的救贖》在IMDb和豆瓣的史上最佳250部電影影迷評選中,這部影片一直居高不下,也是至今最多影迷參與評分的電影。

你心中排名前九的神級電影還有哪些呢?

H. 有什麼好看的小眾電影和老電影

當然有,這里給您推薦一些小眾電影和老電影:
1.《以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1993) 一部1993年上映的影片,曾獲得奧斯卡最佳談凳梁男主角和最佳攝影等提名,講述了一個父親栽贓嫁禍的案件中,真凶找到的過程。影片中的人物關系和情感很細膩有層次,質量極含運高。

2. 《初戀這件小事》(First Love, 2010) 是泰國的一部浪漫青春電粗模影,故事講述一個笨拙的男孩和一個性格獨立的女孩之間的愛情故事。

3. 《陽光普照》(Little Miss Sunshine, 2006) 是一部黑色幽默又充滿溫情的家庭喜劇片,講述了一個七口之家他們如何克服生活中的困難,最終走向幸福的故事。

4. 《公路四百英里》(Vanishing Point, 1971) 是1971年上映的一部獨立電影,故事講述一位名叫"Kowalski"的人,在一輛白色的懸掛式汽車上駛過四百英里的冒險多事之旅。

5. 《一千零一夜》(Il Fiore delle Mille e una Notte, 1974) 是由義大利著名導演泰奧·安傑洛尼執導的一部電影,以阿拉伯傳說為基礎,講述如此多的人和事情通過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框架聯系起來。

希望這些電影推薦能夠對您有所幫助,也祝您能夠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