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類真的能去掉地球引力嗎就像電影里的,到處都是懸浮的汽車,感覺真是太美好了。
在現有的物理理論中,引力是物質固有的屬性,是自然界四種基本力之一,因此無法被徹底去除。任何具有質量的物體都會產生引力。所以,關於人類能否消除地球引力的問題,實際上應該探討的是我們能否克服引力。正如電影中展現的懸浮汽車,它們通常是藉助磁力或電力來克服重力,而非消除引力。
實際上,有一種方式可以通過產生與重力相等的加速度來克服重力,這便是航天器中的宇航員所經歷的情況。在太空中,宇航員和航天器都處於自由落體狀態,繞地球運行,重力完全用於提供必要的向心力,使得宇航員感受不到重力。
除非採用上述方法,否則要消除重力,可能需要創造出與地球質量相等的其他物體,置於人類頭頂上。當然,這種設想基於目前的物理學理論。如果未來科技能夠實現對時空的扭曲,如同理論物理中的某些預測,那麼可能會有新的方法來處理引力問題。引力實際上是對三維空間的扭曲,但這種概念目前還停留在理論階段。
最後,如果真的消除了地球引力,不僅僅是汽車會懸浮,車內的乘客和車內物品,包括手機和頭發等,都會失去地心引力的作用,漂浮在車艙內。這一點在想像中即可得知。
『貳』 電影《地心引力》中有哪些槽點
1.太空垃圾飛行速度極快。既然那麼快,就不可能和緩慢的空間站在同一軌道上。就算第一次時乖運蹇挨了砸,第二次兩者也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回到同一地點上。
2.根本就沒有計算過軌道,一次點火就能讓聯盟號變軌到能和天宮交匯的地方,這運氣已經不能用好來形容了而且沒有減速,從聯盟號里飛出來應該帶著聯盟號的速度分量才對,這還是會和天宮擦肩而過的。
『叄』 怎麼評價電影《流浪地球》
劉慈欣的星辰大海和家國情懷,邁出悲情的第一步。
前有《三體》的爛尾樓,後有沈騰領銜的勁敵,誰都不曾想到,開局就一個吳京一個劉慈欣的《流浪地球》,竟成了賀歲檔名副其實的黑馬,進而引發現象級話題,並成功的搶到了44億票房,而且這一數字還在上漲。
先不談設定、劇本、節奏、人設的問題,單說《流浪地球》的成功,一靠愛國情懷的紅利,二靠為開創中國科幻電影開山的名頭,三靠純熟的好萊塢同類型電影套路。
至於錦上添花的適時炒作、不忘初心的創作態度、貫徹始終的家國情懷,是吃透了中國觀眾的心理,有的放矢的妙招。
對國內院線的國際化大片一向忌憚,得了被害妄想症,總覺得會被「洗錢片」坑了。被資本控制之下的主創們,眼裡就頂著一個錢字,於是,請個國際明星就敢自稱國際,湊齊個位數的露臉明星就敢吹巨制,用上幾秒五毛特效就敢自稱科幻。
在《流浪地球》上,至少看到了錢都花在了視覺特效上,場景設計大氣,細節營造用心,時時處處的視覺震撼與心靈感動,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就已經足夠了。
不能說《流浪地球》達到了五星好評的程度,畢竟,中國的電影工業,還遠未達到支撐起精良大製作的成熟度,但只要有成功者,就一定會激發更多的人。跟風也好,創新也罷,只要用心,我全都要。
『肆』 看完2012這部電影,有幾個地方不明白 請大家解答下。
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牽扯麵較多的物理問題,我詳細為你解答,要知根究底就要耐心看完,呵呵~
1.南北極顛倒問題:
(1)磁極的形成:通常物質所帶的正電和負電是相等數量的,但由於地球核心物質受到的壓力較大,溫度也較高,約6000°C,內部有大量的鐵磁質元素,物質變成帶電量不等的離子體,即原子中的電子克服原子核的引力,變成自由電子,加上由於地核中物質受著巨大的壓力作用,自由電子趨於朝壓力較低的地幔,使地核處於帶正電狀態,地幔附近處於帶負電狀態,情況就象是一個巨大的「原子」。
科學家相信,由於地核的體積極大,溫度和壓力又相對較高,使地層的導電率極高,使得電流就如同存在於沒有電阻的線圈中,可以永不消失地在其中流動,這使地球形成了一個磁場強度較穩定的南北磁極。
(2)顛倒原因:由於電子的分布位置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並會因許多的因素影響下會發生變化,再加上太陽和月亮的引力作用,地核的自轉與地殼和地幔並不同步,這會產生一強大的交變電磁場,地球磁場的南北磁極因而發生一種低速運動,造成地球的南北磁極翻轉。地球在過去的日子裡曾發生過幾次南北磁極顛倒的情況,其實現在的地球磁極也在發生微小的變動,電影《2012》中只是由於九星連珠和超大太陽風暴的作用把這種變化提速了而已。
2.海嘯與地震坍塌:
(1)地球結構:地球結構為一同心狀圈層構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為地核、地幔、地殼。
①地核又稱鐵鎳核心,其物質組成以鐵、鎳為主,又分為內核和外核。內核的頂界面距地表約5100公里,約佔地核直徑的1/3,可能是固態的。外核的頂界面距地表2900公里,可能是液態的。
②地幔又可分為下地幔、上地幔。下地幔頂界面距地表1000公里,上地幔頂界面距地表33公里,因為它主要由橄欖岩組成,故也稱橄欖岩圈。
③地殼的厚度約33公里,上部由沉積岩、花崗岩類組成,叫硅鋁層,在山區最厚達40公里,在平原厚僅10餘公里,而在海洋區則顯著變薄,大洋洋底缺失。地殼的下部由玄武岩或輝長岩類組成,稱為硅鎂層,呈連續分布,在大陸區厚可達30公里,在缺失花崗岩的深海區厚僅5—8公里。
④軟流層又叫軟流圈,位於上地幔上部和岩石圈之下,深度在50-250km之間,是一個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內圈層。軟流層頂底界面不十分確定,與岩石圈之間無明顯界面,具有逐漸過渡的特點。上地幔接近頂部的位置有一個地震波傳播速度明顯減緩的層,推測此層地震波傳播速度慢的原因是積累的熱量使岩石軟化並局部熔融,故稱為「軟流層」。一般認為,軟流層的形成需要高溫條件,以及水和揮發性組分的加入等因素。地球內部的溫度隨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一般至100km深時,溫度便接近於地幔開始熔融的固相線溫度,這時在水和揮發性組分的參與下,開始產生選擇性熔融,逐漸形成固流體軟流層。由於該軟流層是位於岩石圈底部的巨厚(100~350km)軟弱層,它的平均密度比上覆大洋岩石圈的小,但比大陸岩石圈的大,而頂面又起伏不平,洋中脊與海溝之間的高差為30~40km,大陸盆—山系之間的高差為20~30km,故該層是造成上覆岩石圈嚴重失穩及導致大洋岩石圈板塊下滑、潛沒、漂移、擴張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大陸岩石圈在軟流層上漂移(也只能是漂移而不能向下潛沒)的原因所在。
(2)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是指構成地球固態外殼的巨大板塊的運動學說。板塊運動常導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質事件。所謂板塊指的是岩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也就是說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新全球構造理論認為,不論大陸殼或大洋殼都曾發生並還在繼續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但這種水平運動並不象大陸漂移說所設想的,發生在硅鋁層和硅鎂層之間,而是岩石圈板塊在整個地幔軟流層上像傳送帶那樣移動著,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
(3)板塊劃分:板塊構造學說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此外,在板塊中還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級的小板塊,如把美洲大板塊分為南、北美洲兩個板塊,菲律賓、阿拉伯半島、土耳其等也可作為獨立的小板塊。板塊之間的邊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嶺、深海溝、轉換斷層和地縫合線。這里提到的海嶺,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嶺。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間有地震活動性海嶺,另名為中脊,由兩條平行脊峰和中間峽谷構成。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嶺,但不在大洋中間,而偏在東邊,它不甚崎嶇,沒有被中間峽谷分開的兩排脊峰,一般叫它為太平洋中隆。海嶺實際上是海底分裂產生新地殼的地帶。轉換斷層,是大洋中脊被許多橫斷層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種簡單的平移斷層,而是一面向兩側分裂,一面發生水平錯動,是屬於另一種性質的斷層,威爾遜稱之為轉換斷層。兩大板塊相撞,接觸地帶擠壓變形,構成褶皺山脈,使原來分離的兩塊大陸縫合起來,叫地縫合線。一般說來,在板塊內部,地殼相對比較穩定,而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則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這里火山、地震活動以及斷裂、擠壓褶皺、岩漿上升、地殼俯沖等頻繁發生。
(4)版塊運動原因:按照赫斯的海底擴張說來解釋,認為大洋中脊是地幔對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質不斷從這里湧出,冷卻固結成新的大洋地殼,以後湧出的熱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殼向外推移,自中脊向兩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擴展,不斷為大洋殼增添新的條帶。因此,洋底岩石的年齡是離中脊愈遠而愈古老。當移動的大洋殼遇到大陸殼時,就俯沖鑽入地幔之中,在俯沖地帶,由於拖曳作用形成深海溝。大洋殼被擠壓彎曲超過一定限度就會發生一次斷裂,產生一次地震,最後大洋殼被擠到700公里以下,為處於高溫溶融狀態的地幔物質所吸收同化。向上仰沖的大陸殼邊緣,被擠壓隆起成島弧或山脈,它們一般與海溝伴生。現在太平洋周圍分布的島嶼、海溝、大陸邊緣山脈和火山、地震就是這樣形成的。所以,海洋地殼是由大洋中脊處誕生,到海溝島弧帶消失,這樣不斷更新,大約2~3億年就全部更新一次。地幔物質的對流上升也在大陸深處進行著,在上升流湧出的地方,大陸殼將發生破裂。如長達6,000多公里的東非大裂谷,就是地幔物質對流促使非洲大陸開始張裂的表現。
(5)電影中的海嘯、地震和坍塌:海嘯是由於海底地震引起的,而地震是由於板塊運動導致的,裂縫也同樣,在裂縫處就會形成坍塌。電影《2012》中,由於地核溫度上升,導致地幔和軟流層的溫度也上升,軟流層的溫度上升導致固流體融化加劇,密度下降、流動加速(總體說就是地球內部的穩定性下降),漂浮在其上的地殼下沉或快速移動,導致地震,引起海嘯。同時坍塌也是因為板塊下沉碎裂導致的,所以海嘯的高度甚至達到了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之上。當然,電影最後中提到非洲大陸整體上升,好望角海拔大幅度升高的依據不詳。現在的非洲板塊主體南移,抬升阿爾卑斯山脈,吞沒地中海;同時東部繼續分裂(東非大裂谷的形成),最終可能形成紅海裂谷,將沙烏地阿拉伯從非洲分裂出去。
『伍』 如何評價流浪地球
「大眾對這部電影的一些評價」
我自己之所以喜歡它是因為這是一部很容易看懂的科幻電影,相對於其他國產科幻片,這部電影的特效可以說是非常好了,再加上沒有彎彎繞繞的科幻知識,肉眼可見的太空設備一目瞭然的展現在我們眼前,不用去猜測,這是比較好的體驗。我認為它能俘獲大部分觀眾的心就在於它劇情的通俗易懂,這是很關鍵的一點。
之前觀眾們都沉寂在外國的科幻片當中,看的都是外國人集合起來拯救地球,這次的人物設定和地點都在中國,增加了一種民族自豪感。
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去質疑它,說它對科幻的不嚴謹,很多知識點出現明顯的錯誤和漏洞,甚至有人長篇大論去說它的錯處,我認為這也是一種良性的批判態度吧,那麼以後的導演和編劇們在此基礎上可以更佳嚴謹,也是好事。
總體來說,《流浪地球》是一部值得看的好電影,如果你沒有去影院看,現在視頻版也出來了,可以瞧瞧中國式科幻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