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嗝嗝老師》看印度翻拍的成功之處
10月12日首映的印度電影《嗝嗝老師》又被稱作印度版《叫我第一名》,講述的都是患有圖雷特氏綜合症的主角,因為小時候一次受到校長鼓勵的經歷而勵志成為一名優秀教師,雖然經受了很多的挫折和苦難,最終完成了夢想的故事。
然而,《嗝嗝老師》又不同於普通的翻拍電影,很多看過原版電影的人都說它是一部:閉著眼都能想到結局,卻依然感人至深的電影。究其原因,無非是該影片可以做到 貼合本土文化,摒棄水土不服。
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物的心理活動、經歷總會有所不同。比較這兩部電影《叫我第一名》的背景是在美國,其社會文化更加開放包容,而人與人之間也更加平等尊重。《嗝嗝老師》的背景則是在印度,民風更加保守,對患病女主角的歧視也更加明顯。背景的不同,最終造成了兩部影片從頭到尾,看似相同實則迥異的劇情設計。
主角性格設定有所差異。
《叫我第一名》的主角設定為男性,是一個有夢想卻並不十分自信的人。在電影中,他的母親、兄弟、女朋友、同事甚至球場碰到的人都對主角釋以善意。主角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環境中成長,雖有挫折,但是在成功找到工作後的經歷還是較為順遂的。
《嗝嗝老師》的主角設定變為了女性,我們在電影中可以看出,其主角的性格表現的更加自信與堅定。在面試工作的時候,她甚至會因為面試官的質疑而反擊。
篇幅設定不同。
在《叫我第一名》中,導演用了近一半的時間來講述主角找工作的艱辛。期間,小時候因為不能確診,而被父母、老師誤解更是給了不少的鏡頭。
而在《嗝嗝老師》中,從主角的背景介紹到主角被錄用成為一名老師卻只用了四分之一的時間,也省去了被誤診這一細節。誠然,在印度這樣一個相對保守的社會環境下,患病得到的更多的是歧視,而不是同情與善意。
在二者找到工作時的情節設定也有所不同。前者更多的是遇到了善良的人,後者則更多的是遇到了「學校迫不得已「」這個機會。
相似而又有驚喜的劇情,實則代表著電影所設定的不同主題。
《叫我第一名》的主題更多的是個人的自我成長。從不甚自信變得自信,個人的努力和開放的社會文化環境相輔相成,在追求夢想的旅途中雖有挫折,卻總是能遇到善意,更多的是讓我們相信人性的美好。—— 世上多為良善之人 。
《嗝嗝老師》的主題則不僅僅是自我努力,自我成長,後面大篇幅的老師和學生的交流場景,更多的是抨擊著 印度教育的弊端與缺陷 。就如同另外一部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教育對於貧民、特殊人群的歧視,是印度目前存在的一大問題。
俗語有雲「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一部作品好看與否,最重要的在於走心。如果完全不顧及自身的情況,照搬照抄,也不過是用本國的演員重演一遍別人的劇情,最終也只能淪為滑稽的四不像。
原版電影與自身文化的融合是《嗝嗝老師》成功的本質。相似的大綱、迥異的細節,讓你忍不住看下去正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
雖有相同的故事軀殼,卻能訴說不同的文化內涵,翻拍的成功之處便在於此。
『貳』 隔隔老師經典話(印度電影嗝嗝老師帶來的啟示)
原創: 大嵐子 山嵐教育
這兩天「包場」圍觀了一部口碑不錯的印度電影《嗝嗝老師》。劇情還是熟悉的配方,但溫情的畫面、舒緩的節奏、激揚的力量,卻給山嵐教育團隊帶來別樣的溫情和深情的感動。
文 | 大嵐子
本片講述一位患有圖雷特綜合症(面部神經間歇性抽搐,經常不受控制的發出奇怪的嗝聲)的女主人公奈娜從小因為自己的病,經常被別人視為怪物,屢次應聘教師屢次失敗,但依舊不變成為一名老師的初心。
好不容易收到母校聘書,但卻接手了全校最叛逆,成績最差的9F班。為了讓學生們擺脫成績墊底的困境,奈娜老師帶領孩子們上演一場幽默與溫情同在的校園青春勵志故事。
1
欣賞的力量,發現的眼睛
——「要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與其友好相處是每個人的功課。
影片的開場奈娜面試時不停地打嗝,坦然的說經過這么多年,自己已經可以和「它」相處的很好。語境即心境,只有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同理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所以之前七個班主任都無法接受的9F班的「壞孩子」的時候,奈娜才能說出那句:「他們不是壞,他們只是淘氣而已。」
我們每一個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會出現一個相對比較明顯的,對孩子的寬容和欣賞的時間節點。
在孩子上幼兒園、小學之前我們對小朋友都是很寬容的,他們的一舉一動在給你帶來驚喜的同時,經常也會帶給你驚訝。可這時候的我們接受他們的不完美,因為這就是小朋友的成長節奏。
在孩子上了小學之後,你會發現從前的想法變了,對孩子不再那麼寬容了,這時候來自社會,來自同學,來自家長們的眼光,甚至攀比之心,這樣的一些壓力就隨之而來。
當老師跟與家長溝通是說到孩子某一學科成績不是很理想時,你會很著急,迫切希望孩子的每一個學科都很棒。
到了這個階段,我們對待孩子就變得非常非常嚴格,這個嚴格的背面不僅僅是社會的各種壓力,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對自己的不完美沒有完全接受。
當孩子不在只有你們的小屋裡生活,而是要面對社會的復雜,競爭的環境,這是的我們就會不自覺拒絕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也不再那麼寬容了。
如果我們可以像影片中奈娜老師那樣,能接受並且和自己的不完美相處融洽,就會理解9F班的這群學生其實不是壞,只是淘氣而已。這種感覺會讓一切就變得不一樣。
人都不是完美的,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帶著發現的眼睛,和自己的不完美相處是我們每一個人一輩子的功課。
2
發現的力量,你就是奇跡
——培養正確的榮辱觀
每每看到一個社會新聞或是令人感慨的影片時,總有一個詞彈進我們的對話框——「三觀」。
三觀的培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是我們在對世界有了更多了解,對事件有了更多認知,對人生有了更多閱歷和思考,然後慢慢形成的。
但是在學校里我們更容易培養的就是榮辱觀,知道什麼是光榮,什麼是褒獎,什麼是被尊重,什麼是恥辱。
相信很多人有過這樣的體驗:每次考試,兩張試卷,一張選擇填空題,一張解答大題,當答完這兩張卷子的時候,放下筆,靠在椅背,看到那個考場的同學還在奮筆疾書的解答著第一張試卷時,心中那種自豪感,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
很多孩子在拿到運動比賽的獎狀,獎品時,都會有很光榮的感覺,接受來自老師和同學們的祝賀。
這種感覺有多重要呢?當我們離開校園,進入社會,沒有了考試,比賽,可是曾經給你帶來的自信,光榮的感覺會像一支火苗在你的內心深處一直燃燒著,激勵著自己。
在學校這個集體環境中,或者是家庭這種個體環境中,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可以去引導孩子,讓他們了解什麼是光榮。
英語里有一句話 「you get what you measure」,你衡量什麼你就得到什麼。
如果你衡量成績的標準是獎項,那就只是教書,教知識。慢慢的孩子就會覺得分數高就是光榮的,他們會像影片中的那個9A班的男孩,單純的追求分數不管用什麼手段來達到目的,保住他手裡的那個級長徽章,走向一種學習的極端。
但如果你褒獎的是一種品格,會讓孩子們認為堅持不懈是一種光榮,讓他認為自律,誠信是一種光榮。這就是在育人。
教育不只僅注重教書,育人,更在孩子漫長的學習生涯中,學會用發現的眼睛,挖掘孩子內在的閃光點,引導他們在內心深處培養樹立正確的榮辱觀。
3
信任的力量,你很重要
——「沒有優劣,只有差異」
9A班和9F班之間差的是BCDE這些字母嗎?9A班學生和9F班學生之間差的是成績,和參加學術競賽能力嗎?影片的最後F班的同學在比賽中舉起了獎杯,給出了我們答案。
孩子和孩子之間本沒有優劣,只存在差異。
之前北京市私立匯佳學校的張弟校長接受山嵐采訪時說:「在學校你會發現有許多孩子,他們的成績不一樣,有好有壞,但是他們離開學校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很自信。這是因為在學校里邊,我們會因為不同而去找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的亮點,然後我們將這個亮點放大,讓更多的學生看到。這樣培養出來的自信心是可以伴隨他們一生的。」
現在的教育環境,由於師資的不足,在對待孩子方面普遍都是「一刀切」模式。一個班級35個學生,講著一樣的知識,留著一樣的作業,考著相同的題目。
就好比幾個人比賽跑步,有的天生跑得快,有的不能跑,把這些人都放在同一起跑線一定是層次差別明顯,失去比賽的意義了。
「教育不是一樁優勝劣汰的工程,而應當是依循生命本真的大愛。」 前蘇聯教育家瓦.阿.蘇霍林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寫到:「正因為人和人的不同,我們才要用不同的方式對待不同的孩子。"
4
希望的力量,未來為你而來
——當下不重要,朝著正確方向持續努力的過程更重要。
在美國有一位校長他當時做了一個改進,原來學生成績是分為A B C F四個等級,F的意思就是failed,失敗,不及格,後來這位校長把學生的成績改成A B C NY,NY的意思not yet,還未達成,還需努力。
這兩種思維模式在教育里叫固定思維模式和成長思維模式。
固定模式的理解就是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就會是什麼樣的了,不會再改變了。就像那句俗語「三歲看小,七歲看老」。
而成長模式,就是現在什麼樣不重要,每個人都是可以成長改變的,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很重要。
為什麼嗝嗝老師要領9F班的學生們在屋頂放飛他們寫下的那些讓他們厭恨,恐懼的事情?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寫出來,放下去。
即使生活在貧民窟不重要,調皮搗蛋也不重要,成績不好也不重要,要知道你們的來是有成長性的,眼前的這些磨難會幫助你們飛翔的這才是最重要的。
水彩紙上畫水彩,畫布上畫油畫,國畫用宣紙,速寫用毛邊紙,素描用素描紙,單單畫幅畫,用紙就有這么多分類,更何況是教育孩子。通過教育和受教育,讓我們變得更好,這才是最重要的。
『叄』 印度電影《嗝嗝老師》好看嗎 青春勵志劇情直戳淚點
青春校園勵志印度電影《嗝嗝老師》8日晚在京舉辦首映禮,片中飾演女主角的印度影後拉妮穆赫吉和現場觀眾親切交流,還大展歌喉清唱了電影插曲。本片不少劇情直戳觀眾的淚點,拉妮表示表演圖雷特綜合征需要從內而外的表現,同時也呼籲觀眾通過電影可以了解和平等地對待這類人群。
《嗝嗝老師》是繼《三傻大鬧寶萊塢》《起跑線》之後,又一部直面印度教育體制的佳作。片中,女主角奈娜從小患有罕見的抽動穢圖雷特綜合征(抽動症),她說話時不停發出類似打嗝的怪聲,從小受到同學的嘲笑,讀書時還被12所學校拒之門外。最終有一位校長讓奈娜感受到真正平等的待遇,長大後的奈娜也希望成為一名老師,可惜她再度被眾多學校拒絕,最終才有機會在自己曾讀過書的學校當老師,沒想到她被指派去教導全校最頑皮的班級。面對這些被冷眼嘲笑的貧困學生們,多次被捉弄的奈娜仍然堅持留下來,還用有趣的學習方法讓他們獲得進步。無論是奈娜多次被誤解,還是孩子們向她真誠道歉,片中不少劇情直戳觀眾的淚點。
本片表現了老師這一職業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還用自己與命運抗爭的精神感染了逆境中的學生。談及如何在表演圖雷特綜合征這類人群,拉妮穆赫吉坦言:在印度的這個病的比例很大,很多父母為了保護孩子盡量不讓他們接觸社會。女主角拉妮穆赫吉憑借本片在今年的墨爾本印度電影節上摘得影後桂冠,首映現場不少觀眾被她在電影中精湛的表演所驚嘆。
女主角拉妮坦言,很開心大家通過電影能夠關注到這類人群,並現場呼籲大家平等對待這些人,讓他們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權利。《嗝嗝老師》於10月12日全國上映。
『肆』 印度十大勵志電影
印度電影界蘊藏無數勵志故事,每部影片都蘊含著堅韌不拔的精神。CNPP小編基於電影的知名度、獎項及評分,結合互聯網相關排行榜和榜單,精選出十部必看勵志片,供影迷參考。本文旨在盤點,不提供觀看或下載資源,僅為娛樂推薦。
《靶心》講述了一位女性射擊運動員追求夢想的故事;《人生不再重來》則聚焦於一個年輕人面對失敗與挑戰的成長歷程;《超級30》展現了一位數學老師如何幫助30名學生實現大學夢想;《我是卡拉姆》講述了主角在逆境中堅持不懈的努力;《遙遠的雷聲》描繪了一位年輕女孩追求音樂夢想的旅程。
《印度愚公》展現了普通人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實現夢想的感人故事;《靈魂奔跑者》則講述了一位運動員如何克服身體障礙,重返賽場;《印度合夥人》通過一群年輕人的創業經歷,傳遞了合作與夢想的力量;《神秘巨星》聚焦於一位女孩追求音樂夢想的勇氣與堅持;《卡吉爾女孩》講述了女孩們在戰爭背景下的成長與反抗。
《英勇贊曲》展現了印度士兵的英勇事跡;《遠征》描述了一支探險隊面對自然挑戰的勇氣;《白虎》則講述了一位野生動物攝影師與白虎之間的感人故事;《烏鴉蛋》展現了主人公面對生命挑戰的勇氣;《金色榮耀》通過講述一位女子在體育界的奮斗歷程,傳遞了堅持與夢想的重要性;《歐耶芭蕾》描繪了一群舞者的夢想與努力;《斷線人生》講述了主角如何在失去聯系後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
以上影片不僅展現了印度文化的獨特魅力,更傳遞了堅韌、勇氣與夢想的力量。希望各位影迷能從中獲得啟發與激勵,繼續追求自己的夢想。
『伍』 印度喜劇片《嗝嗝老師》,捕捉生活最動人畫面,感動是最低限嗎
一直對印度喜劇電影充滿好感,這一部《嗝嗝老師》也不例外,不用看都知道會是什麼套路,但依舊打動人心,一個生理上有缺陷的老師,一群社會底層的青少年,感動無疑是最低限,也不要苛責故事的理想主義勵志和套路化的情節。一是事物沒有完美的,二是沒有了這些,影片也不大可能有趣好看,也不大可能讓你感動。最後的結尾是點睛之筆,讓觀眾的注意力從勵志回到了教育的主題,也同樣是對主人公的升華。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不放棄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讓知識回歸生活並賦予趣味,受人學識也受人道德,這是影片通過一位嗝嗝老師喚醒了久違了的對老師基本責任的呼喚,影片通過f班的逆襲大膽的顛覆了這樣的階級堡壘,好像一面清澈的鏡子反射教育的問題拷問教師的職責,只是電影里帶給人希望,現實中卻寸步難行。回歸教育的初心,在唯利是圖的當代已是妄想。你是怎麼看待這部電影的呢?
『陸』 《嗝嗝老師》:印度特色商業大片,笑著讓你思考
昨日觀看了《嗝嗝老師》這部電影,該片講述了一位夢想成為教師的患有圖雷特氏綜合症患者,經歷無數次失敗後終於如願,帶領全校最差班級的學生們走上逆襲之路的感人故事。
電影是從一位身患圖雷特氏綜合症(多發性抽動症,患者會時常打嗝)的女老師奈娜拉開帷幕。開篇,就迅速點出了她異於常人之處和影片的幾個主要沖突點。
身揣教育學學士、理學碩士的她參加一場又一場面試,5年過去了,被18所學校拒絕無數次,光是被自己畢業的母校就拒絕了足足5次……原因,就在於這個時常抽動的病症。
這是一種無法被根治的疾病,患者在緊張時症狀就會加重。童年的奈娜因此而受盡了嘲諷,成年後也被不斷質疑是否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這些,都是她不斷碰壁的前史。
終於,母校還是給她送來了橄欖枝,卻不料這背後是更大的困境。因為她面對的,不是一群尖子生,也不是一群「普通班」的學生,而是因為土地徵用,被並入聖蒂克這個「私立高端學校」的14位「貧民窟問題學生」。聖蒂克的學生和老師們幾乎來自於中產或富裕階層,時不時會對他們流露出歧視的傾向,而9F班的這些學生也各有各的家庭問題和性格問題。
所有問題的交加,很快在9F班的同學身上化為了叛逆,他們不但荒廢學業,還經常惡搞奈娜老師,與9A班的學生們發生沖突。如何因材施教,成了「嗝嗝老師」最苦心積慮的事。但大家面對她的善意並不太領情,還一再給她各種打擊,她的病情也因此多次嚴重發作。
可以說,《嗝嗝老師》和許多其他國家涉及教育觀念的電影們最大的不同點,還是在於它「印度電影」所特有的社會性探討。
這類電影的最大共同點,就在於——
它們通常能通過各自百轉千回的故事、鮮明的人物塑造和嚴格可控的高潮收尾,傳達出對社會問題的探討和令人感動的人際情感,面向盡可能廣的全年齡段受眾群,從而在商業價值、社會價值與觀眾共鳴上做到平衡。
它在充滿喜劇類型元素的前提下,讓觀眾收獲期待中的歡笑和感動,同時帶出了大量社會性上的探討,事關階層與教育體制等。
在電影中,有一個如今我們在印度電影里看到,可能都已經會「見怪不怪」的鏡頭:在貧民窟眺望時,會發現離這片破敗之地最近的,就是高樓林立都市。
隨著嗝嗝老師挨家挨戶的家訪,這部電影再一次地,為我們展現了印度這樣典型的「格差社會」。
什麼叫「格差社會」?簡單而言,就是隨著貧富差距加大,社會階層有了明顯的分割,民眾間形成了嚴密的階層之分。在印度,1%的人擁有全國財富的50%以上,而50%以上的窮人階層只擁有全國財富的4%。
隨之,經濟、教育、社會地位差距甚大,階層區域固定不流動,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也是極難的事。很多印度底層人民的生活就處於「再拚命,也無法逾越貧富的鴻溝」的狀況,日復一日,代復一代,形成循環。富人坐享豐厚的物質資源,貧民窟里的人卻連日常用水都要搶。
但其實,很多被人視而不見的貧窮境遇,和所有人都息息相關。
9F班的孩子們,在日常下課之餘,就各自過著在破敗的菜市場里賣菜、貧民窟聚眾賭博小嘍啰、貨車司機的子女、修自行車店打工的日子。甚至於,有個同學見到老師,還會因自卑而裝作不識。他們的父母,甚至迫於生計,沒有一人能來參加家長會。
有個家長對老師說道:「整個世界都在貧民窟外面,而我們僅僅希望孩子能做到自己從未做到過的事情。」
這是底層樸素而真實的願望,自己的孩子也許並不會出人頭地,成長的路上也絕對不會一帆風順,但還是要寄希望於他們。
在學校里,貧民窟的孩子們被安排到了F班,和他們發生沖突的同學不來自別的班,都是9A班。
一方面,這是因為階層不同、學習成績差異的摩擦所致。生活對於不同的人而言,彷彿在一個現實中,便能開辟出另一種現實的平行宇宙。學校與社會生活給予了9A班的「學霸」以看不起人、趾高氣揚的資本,更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寬容與信任;而這一切,都是9F班的孩子們所不曾擁有過的。
但另一方面,電影並沒有刻意對9F班的孩子們進行洗白,甚至直接指出:產生沖突的更大責任方,是9F班。因為這些貧民窟出身的孩子們有著更為自卑、消極的人生態度和青春期的反叛心理。他們責怪自身原生家庭的境遇,因為身份的不同,放棄了和A班的同學進行更好地溝通與結交,反而選擇了抽煙、賭博、惡作劇等惡習,企圖用這些將內心裡向善的自我封閉起來,以滿身的獠牙和銳刺示人。但其實,這些不是他們的本來面貌。
有人說,「教育不是一樁優勝劣汰的工程,而應當是依循生命本真的愛。」嗝嗝老師顯然身體力行地做到了這一點,她在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努力。
她鼓勵孩子們直視自己的出身和天賦、缺點,擅用啟發式教學,將操場改造成了「另一種教室」,自由發散的思維讓學生們產生學習欲。
她知道該如何維護孩子們脆弱的自尊,因為自己從小到大就活在周遭的目光里,就連自己的父親也會區別對待自己。
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9F班的同學開始學會積極地處世,而階級之間的矛盾與差距也在緩慢地彌合與冰釋。嗝嗝老師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對自我和對群體的雙重拯救。
但這些,也許還是不夠多。作為一個患病的女性,奈娜一直都在碰壁——她光找上這個無人問津的工作,就花了五年時間;她沒有辦法讓自己的學生在考試前能在學校里學習,而這些學生們也差點就要被集體退學。
這絕對不是在刻意「賣苦」,社會便是如此。很多時候不是靠「努力味道的雞湯」就能順心如意,無可奈何也是常態。
在電影的最後,沒想到會是一直戴著反派臉譜的那位9A班的老頭老師,在台上進行了點睛式的一段演講。
他說道「二十年前,以為老師的教學難,如今發現原來做學生更難。因為老師教的不好,不會被人批評、不用承擔後果;而當學生,則要面對老師的批評、考試升學的壓力。」這既是他對自己一貫用「有色眼鏡」待人的行為所作的反思,也是對印度社會的教育體制現狀的反思。
《嗝嗝老師》講了很多主題,但電影的核心,其實就是展現出在遇到社會與人生的困境時,要如何選擇勇敢地去打破、去革新,而非迴避問題。
嗝嗝老師不僅破除教育的教條主義,給我們展示了即便在一個並不理想的社會里,也能擁有的理想化教育環境。同時,她也戰勝了自己。即便身患疾病、飽受嘲笑與欺侮,面對再多、再大的質疑,也能堅信心中的善念,並憑此做出自我選擇,為人生找到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近年來上映的大批量印度電影中,第二部以「大女主」戲為主的,帶有鮮明女性視角的電影。
和上一部《神秘巨星》比,我更傾向於這一部的表達。女性不再是等待救贖的客體,也不再是只有擁有巨大天賦才能成功逃離殘暴生活的人,而是真正能自由地為自己發聲。如《死亡詩社》中所言:
「只有你的內心知道你真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有你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也許,在經歷了眾多印度電影的大賣和《我不是葯神》的暑期轟炸之後,這類帶有深厚「印度電影印記」的作品,已經沒那麼讓我們的觀眾感到「新鮮」了。
但《嗝嗝老師》依舊有它的優勢——它融「春風化雨」的教育理念、戰勝自我的平民勵志和格差社會的探討為一爐。
『柒』 超高口碑佳作《嗝嗝老師》,這部電影在印度片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嗝嗝老師》可謂是2018年最受歡迎的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好評特別多,當然了,這部劇被稱為「零差評」的一部電影,這部劇真的是「零差評」,我們可以試想,一部電影零差評是什麼概念,去看了一下,才知道零差評絕對「名至實歸」。這部電影給人帶來非常多的啟示,一部這樣完美的勵志片值得我們去看,也值得我們去深思。
《嗝嗝老師》是印度的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在印度片中無疑屬於上等水平。女主患有抽動穢語綜合征,但他的夢想是當一名老師,早知道,這樣的人當老師無疑對她自己是個很大的挑戰。在她當上老師後,恰巧給她分到了一些成績最差的學生,但是她沒有為此放棄,最後反而都讓那些學生很優秀。
本部電影算是印度片里的「神劇」,這部電影曾在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中以上映後「零差評」的高口碑展現給觀眾,這部電影不是值得一看,而是必須要看。
『捌』 觀《嗝嗝老師》有感
1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印度電影《嗝嗝老師》。
影片講述了患有圖雷特綜合症的女老師奈娜帶領全校墊底的9F班學生逆風翻盤的勵志故事。9F班的同學出身一般,由於在學校無法得到老師和尖子班級同學的肯定,他們各自養成了反叛的性格,刁難上課的老師。嗝嗝老師在家訪的過程中發現了他們身上的天賦,為了為大家爭取年級長的資格,老師讓大家在紙上寫出最恐懼和討厭的東西。
你的生活停留在寫滿你恐懼的這一頁,但如果能忍受他們,這些現實會成為你飛翔的翅膀。
於是老師帶學生放飛了恐懼的紙飛機。
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之後學生狀態發生了本質改變, 努力學習,配合老師完成作業,等等。
具體故事情節大家可以觀看電影,目前貓眼評分9分以上。
2 今天我想說說恐懼這事。
恐懼原因有兩點:一是擔不起,二是未知。
恐懼是人的一種情緒反應,常常伴隨害怕和擔心事情負面結果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也可以說恐懼其實就是安全(個體有能力承擔某事所產生的負面後果)的反義詞。那麼,同樣一件事,對於不同的個體其反應是不同的。開車這件事對老司機來說就不會恐懼,對於剛剛拿到駕照的馬路殺手來說就是可怕的;公開演講對老師和公眾人物來說就是安全的,對沒有發過言的人來說就是恐懼的;跳傘對飛行員來說就是安全的,對飛機乘客來說就是危險的;電影中F9班的同學如果考試不及格,等待他們的可能就是退學,嘲笑,批評,這是青春起得孩子無法承受的,所以他們害怕,叛逆。一句話總結就是:恐懼是因為無法承擔後果。
人們的恐懼還來自未知和死亡。其實對死亡的恐懼,其本質也是未知,因為你不知道死後到底會發生什麼,親人怎麼過,自己怎麼過,只有等死了之後才知道。對於未知的恐懼,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看看網上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房價還會跌么?房價還會漲么?某某股票怎麼樣呀?要不要考研?要不要結婚?背後的邏輯大概是這樣:由於自己無法確定房價,股票是漲還是跌,考研結果會怎樣,結婚之後會怎樣,所以恐懼,所以難受,最後只能問別人,通過外部給出一個確定交付。
3 這是事實。但是有趣的是面對恐懼,大家的態度有所不同。反正不知道學習有什麼用,那就先學了再說吧;反正不知道房價是漲是跌,那就先買了吧;反正不知道能不能做好,那就先做了再說吧;影片中,在大家都不相信他,都沒有信心的時候,嗝嗝老師提醒大家:現在重要的不是為什麼做,而是為什麼不做。因此,我們才看到了之後的大逆轉。
恐懼本身沒有對錯的,重要的是我們的面對方式。
當我們想要追求百分之百安全感時,潛意識里是不允許哪怕一絲不安全的存在的,我們最寶貴的注意力也會百分之百聚焦在恐懼上,那麼後果就是鎖住我們的行動,問題永遠在那裡,我們能做的就只剩下逃避和抱怨。
相反,只要我們不過分追求安全感,也就表明我們是允許問題存在的,此時,我們心裡已經接受了現在的自己和環境。接下來,我們的注意力就會放在如何改善現狀上,因此就有了行動。
當然,這里並不是要讓大家去冒險。成功其實不一定非要冒險,甚至更多的'成功都不是冒險,只不過在大多數人看來那時冒險罷了。
李笑來老師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中提到了一個例子:幾乎所有的低級動物的雙眼都是長在兩側的,這樣的好處是他們沒有視覺盲區,是極其安全的一種配置。但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這樣的配置使他們無法將自己的目光集中在一處,沒有辦法仔細,長期觀察一個點,於是他們不可能有深入的,長期的思考,於是它們在進化過程中從未有機會發展處大腦皮層。其實也不需要,因為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生存,他們發展起來的強大的繁殖能力。
更進一步來說,由於它們的注意力只能時時刻刻消耗在當下,所以他們沒有過去和將來,只有當下,一個沒有前後對比的現在。於是只能開在永恆的當下。
而我們人就是放棄了部分安全感,雙眼長在前方,放棄了部分安全感,於是進化出了大腦皮層,於是有了長期深入的思考,於是成了萬物之王。
提醒大家一句,很多時候當你恐懼,困惑的時候不防給自己一個新的維度——時間。放在時間的長河裡,看看自己現在面臨的問題有沒有價值,值不值得做或者不做。
4 前文主要分析了恐懼來源和自己面對恐懼應有的態度。但是,面對別人的恐懼,我們該如何處理或者如何利用呢?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
作為下屬,應該及時給領導反饋工作進度,因為領導不知道項目情況會擔心,恐懼呀。
作為供應商,應該不遺餘力的確保產品質量穩定,因為客戶擔心質量波動啊。
作為老師,應該努力提高交流水平,因為家長擔心孩子聽不懂啊。
作為老闆,應該及時給員工發工資,因為員工害怕公司欠賬啊。
讀到這里請閉上眼睛想一下,我們還可以做什麼來消除別人的恐懼?不防分享出來,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