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歐美大片 » 印度人去美國的電影
擴展閱讀
三畝半微電影觀後感 2025-02-20 17:58:25
歐美電影頭一碰碎了 2025-02-20 17:58:24

印度人去美國的電影

發布時間: 2025-02-20 03:56:48

1. 美國的一部電影一個女孩和泰山發生情感的片子

《森林之王》 或者《人猿泰山》
那部片子應該也是講的是泰山的故事,發生在印度。一個亞洲小男孩(應該是印度人)是英國駐印度總督女兒的僕人,他們在一個夜晚碰到了吃人的老虎「舒爾」,總督女兒獲救,男孩流落叢林成為「人猿泰山」。後來女孩長大了再一次意外寫生過程中看到了「泰山」並認出他是當年自己的玩伴帶他回家。男孩的學習能力很強很快學到很多知識並贏得女孩的芳心。劇中有男主人公在河中與巨蟒搏鬥的情景,還有一個藏寶洞什麼的,裡面有很多金幣,還有一群可愛的大猩猩。誰知道這部片子叫什麼?男主角是誰扮演的?他好帥呢!很帥很帥的亞洲人哦。
找到答案了!!
片 名: The Jungle Book

譯 名: 小泰山 | 大冒險家:森林王子 | 森林王子

導 演: ( 斯蒂芬·索莫斯 Stephen Sommers )

主 演: (賈森·斯科特·李 Jason Scott Lee) (加利·艾爾維斯 Cary Elwes) (琳娜·海蒂 Lena Headey) (山姆·內爾 Sam Neill) (約翰·克里斯 John Cleese) (傑森·弗萊明 Jason Flemyng)

上 映: 1994年12月23日

英國上校布賴頓帶著女兒凱蒂來到印度,他們和向導納束及其兒子莫基里生活在一起,凱蒂和莫基里成了好朋友。一天,森林裡的老虎襲擊了他們的住地,莫基里不慎落入萬丈深淵。然而,莫基里在森林裡倖存下來,他與動物為伴,過著野居生活。光陰荏苒,在大自然撫育下,莫基里長成一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成為森林之王。

2. 求一部美國喜劇電影片名

尋堡奇遇(又叫 豬頭大逛街) 現在就兩部.. 不好笑你P我...
反正這片 當時就把我笑噴飯了(決不誇張) 反正搞笑鏡頭 特多,..能把你笑抽筋 特別是第2部...
你說的這部是尋堡奇遇2

3. 電影《印度之行》

這是一部將近三小時的電影,不過這個時間絕對值得花。看完之後,餘味悠長,非常值得琢磨。

看到電影的名字,我以消旦虛為又是那種爛俗的異域風情片,幾個英國人來到印度,先是討厭,如何如何無所適從,然後某件小事突然觸動了他們的心,他們開始漸漸喜歡上這個混亂的國度,繼而獲得心靈的成長。

故事的開頭果然和我猜測的差不多,到了後來,一位視英國主子為天人的印度人為了討好兩位英國女士,不惜自己掏一大筆錢、花無數心血安排,帶她們出行游覽一個有名的山洞,結果其中一個年輕的英國女人在山洞裡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可能是因為山洞的回聲把她的腦子震傻了,可能是因為天拿燃氣太熱,又可能是因為害怕嫁給英國未婚夫,總之她突然覺得印度男要強暴她,於是她一路狂奔屁滾尿流地往下山跑,被仙人掌扎得渾身鮮血淋漓。

下山之後,她控告印度男強奸她,那可是大事,印度男馬上就被投入監獄,原本還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醫生,剎那之間名聲盡毀。這件事鬧得很大,印度人民認為英國主子對他們有偏見,欺壓印度人民,於是他們反抗,要力挺這位印度醫生。結果法庭審判時,英國女人拚命回憶當時的情景,她腦中搭錯的那根筋終於復位,於是勇敢地說出真相——印度男沒有強暴她

最後,英國女兩邊不是人,既不受英國人待見,也被印度人所唾罵。印度男搬家去了喜馬拉雅山下開始了新的生活,多年之後,他終於原諒了那個英國女人。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電影,探討的不是旅遊或異域風情,而是人性。讓我不禁想起國人扶老人的悲劇,扶人者常常被老人反咬一口,指責扶人者便是推人者,而且還找扶人者索取高額賠償,弄得現在老人倒地沒人敢扶。原來這種莫名其妙的心理不僅中國有,英國100年前就已經有了。

一看時間,居然是1985年的電影,但畫面清晰唯美,完全沒有過時的感覺。讓我不得不感嘆,還是老電影好看。無論中外,新電影都不如老電影遲衫。

4. 電影《世界是平的》觀後感

很早以前就知道有一本以描寫全球化而著名的書——《世界是平的》,在跨文化交流的課程上,我很有幸看到了與它同名的電影。導演John Jeffcoat 巧借這一名稱拍攝出一部表現在全球化過程中由外包引起的美國與印度之間文化沖撞與交融的浪漫故事。

故事的情結是這樣的,電話收單業務主管陶德被迫成為公司在印度外包項目的培訓人,他從現代化美國大都市飛到原生態民族印度,開始了一段神奇的經歷。坐蹦蹦,跳火車,吃引起腹瀉的刨冰,入住私人旅館,跳印度舞,被乞討的孩子騙取手機,過恣肆的荷麗節,陷入與印度姑娘的愛戀,與印度員工度過艱難地融合期最終有效提升了公司業績……

整個故事洋溢著濃濃的喜劇色彩,但是導演卻巧妙地在歡聲笑語中引起了觀影者的進一步思考。

電影抓住了當前的熱點——全球化與外包。自從21世紀以來,全球化越來越成為強勁的趨勢,隨著交通工具的發明與改進,通訊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世界各地的距離在不斷地縮短,貿易的觸角延伸到每一個角落,人們的交流溝通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方便與快捷。該影片中,電話業務公司敏銳的跟進時代的潮流,為使公司利潤最大化,將美國本土的電話業務外包給人均工資低廉得多的印度,並在影片結尾再次做出決定將該項業務轉包向成本更小的中國。我們會驚嘆於美國商人的精明,利用一切手段提升自身利益,同時也會有感於不同文明在全球化交往過程中出現的不可避免的摩擦與沖突,這就像是奇妙的化學反應。

就整部影片來講,對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影片中的愛情元素。我將其中的愛情簡單的分為三類。

(1)典型的印度式婚姻

這類婚姻在電影中也就是陶德的下屬羅傑夫與其女神維米的婚姻。陶德剛見到羅傑夫時,羅傑夫說自己很有幸得到這份工作,它所帶來的年薪五十萬盧布的高額收入是促成自己婚姻的關鍵因素,憑借這個,羅傑夫才可以徵得維米父母的欣賞並被允許贏取星座運勢正好的新娘。實際上,現代印度仍然實行包辦婚姻,非常講究階層種姓、門當戶對與生辰八字的匹配。這在一個成長於自由戀愛國度的陶德來說簡直是無法想像得。同時,現代印度的迷信色彩可見一斑。

(2)讓愛乘著電話的翅膀

這部電影中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那就是員工曼尼成功的同一位顧客通過電話相知相戀並最終私定終身,這個神來之筆又為電影增色不少,全球化使得世界變得扁平,使得各種形式的戀愛皆成為可能。這讓我想起了當今的網上交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社交網路的興盛,人們得以借著科技傳情達意,交流感情。

(3)當印度遇上美國

接著讓我們重點看看主人公陶德在印度所經歷的與愛莎的愛情故事。這一段跨國愛情中有不少耐人回味之處。在故事中,愛莎的智慧優雅深深地打動了陶德,而陶德對於愛莎的尊重與贊賞更是愛莎從未得到過的。兩個人之間的愛情觀念沖突集中在影片70分鍾左右。最令陶德大跌眼鏡的是愛莎在四歲起就已經與亞朔訂婚,必須要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一個自己不甚了解的男人共度人生。陶德認為這種包辦婚姻嚴重侵犯了自由選擇的權利,但愛莎卻認為無可非議,她會學著去愛自己未來的丈夫,因為祖祖輩輩都是這么過來的,她不會也不願成為違背傳統家庭觀念的女子。 在這里,我很想談談印度女性的地位問題。實際上,即使在當今印度,女性也仍然受到宗教、嫁妝、種姓等問題的困擾。因為印度自古以來便是一個宗教國家,其宗教經典中有許多男女不平等的規定,並都體現出這樣一個主題:女人是一種財產,永遠依附於男人。在印度出現的影響婦女社會地位的陋習包括童婚、嫁妝制度等。女性不但要服從家庭的`安排,沒有選擇婚姻的權利,在婚姻生活中也屢屢受到丈夫的毒打和虐待,甚至要在丈夫死後被抬上火爐自焚。(1)正是這樣卑微的女性地位,使得愛莎在得到陶德青睞時備受感動,從而願意使陶德成為自己婚前的秘密情人。但是,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使她即使是深愛著陶德也不得不屈服於既定的命運。影片中愛莎談到自己已經訂婚註定不能與陶德走到一起時,神色平靜,並未有任何想要與命運做斗爭以爭取自身權利的跡象,由此可見,印度社會女性地位之低下與改善這種狀況之艱難。而對美國人陶德來說,戀愛與婚姻自由是在正常不過的,根本不存在父母的干涉。從深層次的文化角度分析,自由平等是美國人民長久以來的奮斗目標,是伴著美國的成立被寫進《獨立宣言》的,像每個人賴以生存的空氣一樣重要。在這個國家,個人的權利與價值得到了極大的尊重和保護。

在這里我還想做一個大膽的假設,那就是如果愛莎並沒有訂婚仍然屬於自由之身,那麼她和陶德還有沒有可能共度終生呢?這個問題令人浮想聯翩,我想以跨文化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首先,陶德是被派遣到印度執行命令的,只要印度當地的業務達標,他就可以重返美國,那麼如果兩人的戀愛要繼續,要麼陶德長久的留在印度,要麼愛莎離開家鄉前往美國。陶德留在印度的可能性有多大呢?雖然他已經漸漸的適應了印度文化,但是像陶德這樣一位個人意識強烈的人怎麼會放棄自由平等開放富裕的美國而留在相對保守落後的印度呢?淳樸善良的印度人、神奇而悠久的印度傳統文化以及美麗智慧的姑娘愛莎是對陶德有著莫大的吸引力,但這勢必是暫時的,只不過是是前往陌生國度的新鮮感。而對於愛莎來說,她愛陶德,但是如果要求她為愛人遠赴他鄉,離開滋養自己的傳統文化,忍受與家人分別的痛苦,對家庭觀念濃厚同時相對來說規避風險的愛莎來說,還不如找一個印度男人安安穩穩度過餘生。其次,就算是因為愛的深沉使陶德選擇留在了印度或者愛莎決定為愛冒險前往美國,兩人結為夫妻,那麼當激情漸漸褪去之後原先被掩蓋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上的巨大差異勢必會出現,即使聰慧如愛莎能夠很好地化解這些沖突,但是來自父母雙方的截然不同文化觀念也一定會導致摩擦的出現,而這恰恰是很多跨國婚姻失敗的原因。

那麼說到這里,我們不禁會想,既然全球化的趨勢來勢洶洶,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陷入愛河也是不可避免之事,如何擁有一段美好的跨國婚姻呢?據公開資料顯示,近些年來,我國跨國婚姻的登記數量逐年增多,並已涉及53個國家和地區。但同時,此類婚姻的離婚率也日漸上升,而且已明顯高於結婚增長速度。由於各國文化底蘊、歷史傳統、家庭觀念的差異,在跨國婚姻中,夫妻的憂慮和風險勢必會比國內夫妻更多一些。我認為要擁有一段健康的跨國婚姻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首先對跨國婚姻報有一種正確的態度。面對文化差異或沖突時應以一種樂觀、積極、開放的態度來面對,簡單迴避、粗暴拒絕或者消極沮喪都不能解決問題,應主動與配偶就分歧進行交流溝通。

(2)保持對不同文化的充分尊重與理解,鑒於跨國婚姻中文化差異的不可避免,所以更應該加強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採取更恰當地行為或言語。

(3)克服文化自我中心論,增強文化自我反省意識。不同文化差異僅僅是差別,不存在好與壞、對與錯的問題。不輕易的下結論,下判斷,不僅把自己當做單個的人,而且把自己理解為一種文化的存在,這樣才能客觀的評價交流對象,客觀的評價自己。

5. 十部最經典的印度電影,讓你體味到阿三小哥的別樣文化!

1 .《三傻大鬧寶萊塢》

又是一部來自寶萊塢的影片,一部讓我們汗顏的印度影片,並不出奇的題材,也無奇炫的技巧,表演亦很質朴,沒有強調民族的獨特性,探討的是現代社會中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然而卻總能打動內心最柔軟之處,讓你度過愉快的兩個小時,並引起你的思考。

3 .《偶滴神啊》

同樣是我米哥的近作,作為印度國寶級的演員,總能不斷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喜劇角色。此部電影里他的名字叫做PK。《PK》堪稱印度版《V字仇殺隊》。年輕女記者遇上了陷落地球的外星人,從質疑到首肯,最後加入了後者挑戰宗教權威的事業,他們聯手擊敗了虛偽的大法師,贏得了民眾的擁護,並留下一段無法圓滿的愛戀。扮演外星人的阿米爾·汗主演過紅極一時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在那部電影里他盡情嘲諷了印度當代的高等教育制度,《PK》的野心更大,將全印度的宗教觀念一股腦兒推上了解剖台。試想,如果不是降落在印度,他可能不會拿宗教當槍靶子(比如在美國,他可能遭遇槍支暴力,並展開與持槍派的辯論)。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組成的國家,由此釀成的治安沖突常見諸報端。《PK》從「外星人有家回不得」的前提出發,設置了一連串十分合理的見聞和誤解,讓他順理成章地跟宗教人士較上了勁,細節千錘百煉,生動詼諧。

整個電影很精彩,整個影院爆滿,笑聲不斷,女主最後打通電話,男主2接通電話的那一刻居然是淚點,

矛頭指向的是那些借宗教滿足私慾的人。對信仰本身,其實還是有敬畏的。

~~~~~快銀亂入0.0

4.《未知死亡》

同樣也是阿米爾汗的作品,但是此部和其他作品不同,阿米爾汗一改呆萌的畫風,變身肌肉硬漢!

《未知死亡》講述了女主角卡爾帕謝蒂和男主角桑傑辛哈尼亞的愛情故事。卡爾帕謝蒂美麗,開朗,活潑,富有朝氣、愛心、正義感;桑傑辛哈尼亞具有紳士氣質、善良的心和平易近人的性格,他失憶後仍有一顆強烈、執著、堅決復仇的心。

瑰麗的色彩,動人的音樂和唯美的舞蹈,在印度影片《未知死亡》中比比浮現。影片劇情簡單但不落入俗套,悲喜交加的情緒隨之變化,對插敘手法運用得也頗為巧妙,失憶、復仇、日記本三條主線在這部電影中銜接自如,把歌、舞、戀愛、復仇這些冷暖色調予以均勻調和,是一部典型寶萊塢特色的動作、驚悚片。影片最後一幕男女的生離死別緊緊牽動著人脆弱的心靈,每每看到這里都會驚嘆印度「宿命」文化的強大感召力,情人恩愛乃是人之常情,卻在婉轉悠長的唱音中被渲染得尤為凄美,引人感慨萬千。

5.《功夫小蠅》

一部充滿奇葩色彩的電影,也只有印度人的思維能夠想出這個題材,蒼蠅變成美女的護花使者

6.《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這是《誰想成為百萬富翁》電視猜謎節目的人生版。傑瑪•馬利克在已經贏得1千萬盧比的情況下被警方以欺詐罪逮捕,嚴刑拷問下傑瑪說出他獲得1千萬盧比的真相——他確實知道答案,但他只知道這些!


7.《 寶萊塢生死戀》

生在地主家的德夫達和平民女子帕羅從小青梅竹馬,但由於德夫達被送到倫敦讀書,二人一別多年。到了德夫達學成返鄉,帕羅已經長成光彩照人的美貌少女,他們的愛火仍舊炙熱,但是德夫達家人對於帕羅母親的提親表現出傲慢和輕蔑的姿態,深深傷了少女的心。

8 .《 人生不再重來》



9 . 《印度往事》

10. 《我的名字叫可汗》

6. 印度電影反映911事件印度人在美國的經歷

樓主你好

是沙魯克汗的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

有圖有真相求採納

http://ke..com/link?url=-Btv7Q0t9v85HZta1p_Qebf2XldNL8rP_UgpoOfQv8fK-

7. 印度有哪些現實主義題材電影

近幾年為中國大眾所熟知的印度電影或多或少都有針砭時弊的現實意義。這里推薦幾部給大家:

1、《摔跤吧!爸爸》

去年五一檔國內上映,最終收獲將近13億票房,評分也高達9.1,可以說是叫好又叫座的典範。影片本身的硬實力加上國內宣發精準助推,從阿米爾汗先瘦身後增重這個點為抓手,做了一次相當成功的電影營銷。本片由阿米爾汗親自操刀剪輯,最成功的莫過於憑借他對中國觀眾的了解,重新調整了電影時長和節奏,例如去掉了一些不必要的歌舞戲份。讓電影從」印度節奏「走向」中國節奏「,這也是本土化做得最好的一次。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優秀的印度電影。批判教育制度批判階層固化,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國國情類似,因此引發觀眾共鳴。電影最感人的地方莫過於貧民窟的鄰居為了給拉吉籌錢不惜通過自殘的方式,這種很明顯的碰瓷行為背後是印度窮人的淳樸和身為人父的責任感。

實際上父母的焦慮也並不是完全沒道理,為下一代爭取到一個盡可能好的教育資源,成人也好不承認也罷,環境會改變很多事情。

8. 一個電影 忘了是什麼名字 主人公是印度人吧 美國喜劇電影

片名:波拉特
英文片名: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
又名:寶拉西遊記
國家/地區:美國
區域:歐美
出品:
發行:20世紀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
類型:喜劇
導演:拉里·查爾斯Larry Charles
編劇:
製片:
主演:薩沙·拜倫·科恩Sacha Baron Cohen 丹尼爾·卡斯特羅Daniel Castro 肯·達維蒂安Ken Davitian 帕米拉·安德森Pamela Anderson 帕特·漢格迪Pat Haggerty
分級:美國R
片長:82分鍾
上映時間:2006年11月3日 劇情:
鄉巴佬闖美利堅
波拉特(薩沙·拜倫·科恩)其人,哈薩克國家電視台的王牌主持人是也。雖然在哈國家喻戶曉,但愛家的波拉特還是快樂地和家人住在小村莊里--上有勤勞老實的父母,下有高居「哈國風塵小姐排行榜」第四的漂亮妹妹、幾個如花似玉的老婆和兩個深得乃父真傳的兒子。
盡管已經成為了哈薩克排名第六的播報員,波拉特對新聞事業還是有著更廣大的追求,於是,在國家情報局的推動下,波拉特和胖胖的電視製作人阿扎馬特·巴格托夫一起踏上了探訪「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的文化學習之路。扛台攝像機、提個麥克風,簡單打理了些行裝,波拉特就奔向了神秘的西半球。
雖然看起來就像個找不著北的鄉巴佬,見人就老湊張香腸嘴要親面頰,還總愛街頭采訪些嚇死人的問題,波拉特還是決心拍出具有震撼性意義的「紀錄片」回去報效父老。而且私底下,他此行還有著更「艱巨」的任務--娶夢中情人好萊塢艷星帕米拉·安德森回去當第N任老婆......
看點:
揚名網路的惡搞高手
他揚名網路,他喜歡對男女同胞小小騷擾,他敢裸體摔跤,他憎恨猶太人,他惹得哈薩克總理威脅要告他誹謗,敏感人士恨他入骨,可偏偏這個化身為哈薩克新聞播報員的虛擬人物,還就輕輕鬆鬆成了美國流行文化偶像。聖丹斯電影節上他造成了一票難求的熱潮,多倫多電影節搶了眾多佳片的風頭,這位偽裝學習美利堅先進文化以促進偉大的哈薩克發展的波拉特兄,還頗有些淵源。
N年前的英國第四頻道,三位口無遮攔的少數族裔吸引了大西洋兩岸的眾多眼球--白人嘻哈歌手阿里·G,澳洲同性戀時尚界人士布魯諾和哈薩克電視主持人波拉特,這迥異的三人卻源自猶太人薩沙·拜倫·科恩一人之手,完全不加掩飾的辛辣諷刺風靡萬千,甚至還在美國HBO電視台一度紅火。
找來曾經的熱門喜劇《宋飛傳》的製片人執導筒,完全無界限地玩世不恭、顛覆為樂,這樁波拉特美國見聞記,能保證的就是它歇斯底里的荒誕和裝瘋賣傻的惡搞胡攪。若是受不了撕開溫情面紗的正經人士,《波拉特》絕對是你應當避而遠之的物事!

對白精選:
拍攝花絮:
導演闡述:
片花:
歌曲:
其它: 影片剛開始,哈薩克憤怒了。整個哈國成了貧窮小鄉村,好不容易有輛汽車還是兩匹馬拉動,全民以風塵女子數量和廉價勞動力為豪,歡迎各國前來剝削更成了口號。《波拉特》這一毀謗,連哈國總理也坐不住了,國事訪問抗議不說,電視新聞中重塑哈國形象更是任重而道遠! 口無遮攔至此才剛開頭,宗教、種族、性別、同性戀歧視,凡是你能想到的刺激元素,看似無頭無腦的波拉特都能臨場發揮--女人是腦子和松鼠差不多大的動物,同性戀讓人恐懼,基督教好像有癲狂症,猶太人比瘋牛還可怕。在如真似假的新聞記錄片風格的影片里,你很難辨清虛構的界限,它或許誇張或許諷刺,卻坦白得讓人尷尬震驚無話可說,且用一種怪異的方式畫出了美國現狀諷刺圖。是喜劇天才之作,還是自以為是的無事生非?至少目前為止,評論界一致同意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