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師要看的關於教育的電影有哪些
1. 地球上的星星
導演:阿米爾·汗
主演:達席爾·薩法瑞 / 阿米爾·汗
年份:2007
片長:165 min
簡介:影片《黑板》描述了在伊朗戰火紛飛的庫爾德地區,一群教師背著這塊維持生計的黑
板到處找學生授課,以此來養家糊口的故事。
通過這一塊小小的黑板,映射出戰爭、難民、飢餓、疾病、婚姻、教育等等問題。當危險來臨的時候,它是難民的避彈掩體,當孩子受傷的時候,它是固定斷腿的夾板。
但始終不渝的是,它的本質沒有變,它依舊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小黑板。
影片最後,少年和黑板一起隕落,不禁令人嘆息,感慨戰爭的無情和殘酷。當戰爭來臨,別說受教育的權利,孩子最基本的生存權都被剝奪。
❷ 求一篇電影死亡詩社的影評 400字左右
你的一生曾經有沒有因為什麼人而改變過?我沒有。但我知道在美國威爾頓的貴族學校里那群學生的道路被基汀老師改變了。
那是一個扼殺個性的年代,也許我們今天仍處在這個時代中。在校慶典禮上,學生們穿著一樣的校服,一口同聲的說著校訓:傳統、紀律、榮譽、卓越。學校禮堂里庄嚴和死氣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還是從他們的眼睛裡泄露了出來。而Keating老師被輕描淡寫的代過,我們還無從知道一個不高大,看起來也不英俊,甚至還有些滑稽的英語老師身上積蓄著怎樣的力量。
鏡頭追蹤到了宿舍,像是從地獄到了人間,萬物復甦,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生命力,特別是在尼爾的宿舍里。從外表看,尼爾最具有詩人氣質,憂郁帶著狂野,可是迫於父親望子成龍的壓力,不得不放棄很多課外活動而專心於枯燥無味的學業;尼爾的室友托德是個害羞,膽怯的男孩,不會走近別人的生活,更不會讓別人走近自己的生活;查理是他們之中最叛逆的一個,不僅僅表現在思想上而且更付諸於實際行動,看到他我總能看到年輕時的基汀。諾克斯是不溫不火的,他只為自己心愛的女人瘋狂。
然後一切猶如回到了上學的日子,你驚訝的發現雖然相隔著一個大洋,但老師們的教育方式竟然是驚人的相似,甚至於那種照本宣科,悻悻作態的神態都如出一撤。可他們比我幸運的是,他們的船長出現了,從正門走了進來哼著《揚基進行曲》的口哨,把孩子從後門帶了出去。就這樣另一條道路被打開了。
在一張已故校友的畢業照前基汀開始了他的第一課:carpe diem(拉丁語,意為抓緊時間,及時行樂),sezie the day,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抓緊時間,讓你的生活與眾不同)就這樣開始了他不同尋常的課程,讓學生們撕去了猶如聖經般的教科書上伊凡所寫的前言,告訴他們詩歌是美麗的,浪漫的,我們為他而活;讓學生們站在課桌上叫他們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無論這是否看起來愚蠢或者不正確,你必須要嘗試;在操場上踢球前每人大聲朗誦一句詩;逼迫膽小的托德傾瀉出內心真正的詩句。學生們被感染了,並追隨著基汀的腳步創建了自己的死亡詩社。那是一段天堂般的幸福時光。然而在那個年代天堂是不被允許的。
悲劇正在慢慢醞釀,你的內心開始感到不安,堅持自己是條被少數人選擇的路,而選擇這條路是要付出代價的。桀驁不馴的查理會公然對抗校規,被最先帶到了校長室,但被體罰的那個孩子已經不是查理了,他是紐旺達,一個戰士。他是悲壯的,他也被自己的這種悲壯感染著。他要憑著它來抗衡整個現實世界。但基汀告訴他,這樣做是愚蠢的,可他還是稱呼了他為英雄,那刻基汀分明看到年青時的自己。當基汀說這句話時我似乎能感覺到他是怎樣被碰得頭破血流,而他不願看到查理受到那樣的傷害。「學會融入社會,並不是妥協,而是學會如何成長」基汀或許選擇了一條更理智抑或更無奈的方式,畢竟像他自己所說的,我們每個人都是需要被認同的。
真正的悲劇發生了,尼爾死了,在這場戰斗中尼爾敗下了陣來,他對抗不了他的父親,他無法成為他父親所期望的那個人,他也無法成為他自己所期望的那個人,能夠結束這一切的只有一顆子彈。死是一種最消極的抗爭。他死的並不英雄,可當我看到在尼爾課桌里的那首死亡詩社的集體朗誦的開篇文章里的這句話時,我知道,尼爾並非想做什麼英雄,他只是不想做個叛徒。這句話是這樣說的:「以免,當我將死時,發現我從未活過」(and not, when I co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尼爾的死使托德失去了這個不斷給自己灌注激情的朋友,尼爾的死使托德意識到現實就像這雪天一樣冰冷,現實就像尼爾已死一樣不可改變。冰天雪地中托德顯得蒼白,孤獨,膽怯…
終於徹底的回到了現實,學生們迫於校方的強大壓力紛紛在那份應由基汀對尼爾的死負責的協議書上簽了字。當然,我們知道,查理是不會簽的。哦,對了,他不是查理,他是紐旺達。
《死亡詩社》從頭到尾都讓我被一層一層的激情侵襲著,但這里不是天堂,它從未離開過現實世界。美國女影星烏比·戈德堡曾說「拒絕改變,變得與大眾一致並沒有錯,但拒絕與大眾一致是條漫長的路。」通往天堂的往往是地獄之旅。
今天,當我們擁有一個相對較寬松的環境,個人價值在被越來越多的得到重視的時代,我看到了托德站在桌子上時那個堅毅的眼神;我聽到了托德發出了自己內心真正的吶喊「船長,我的船長」;我恍然大悟,冰天雪地中托德顯得蒼白,孤獨,但不再膽怯;我明白了,原來今天的生活是跟隨著像托德這些勇敢堅持自己的人們的腳步到來的。基汀老師在那一刻笑了,疲憊但幸福,他預見了他所期望的那一天,他的戰士們踏上了征程。而我想站在「林肯倒下的那塊甲板上」說:「船長,我的船長,我們也在路上!」
❸ 美國電影的理解
自白:(這一段與正文無關,是我自己想說的東西)我本身是學美術的 所以如果要我敘述的話 可能會有些 不是很正常的想法,樓主諒解。本文只做參考,全文照搬的話…… 就給加分吧…………
【PS:抱歉我寫了1000字……你自己看著刪減吧…………囧TZ】
以下是正文
————————————————————————————————
就詞語常識分析,這個組合詞語的主語是電影,而「美國」則是對「電影」的一個注釋,也就是說這里要講的是美國的電影。從我自身而言,我願意先談電影。
我一直認為,文字、畫作、音樂和影像都算是一種表達。其表達方法不同,所得到的表達效果也會不同。其中最全面的就是電影。它涵蓋了前面所有的表達形式,文字用台詞表達,由畫作和影像作為內容,再配上背景音樂,構成了這樣一種及所有表達形式於一身的事物。
和所有看小說和漫畫的人一樣,電影觀眾也希望能從電影里體會到什麼。刺激、驚險、華麗、人生態度之類的種種。比起前面所有的表達形式,電影的表現手法是靈活多變的,人們的感受也就會不同。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的時候,那些感受會放在表面上,有的卻要你看完電影以後去體會。
那麼現在為「電影」冠以「美國」的注釋以後在做理解。
美國電影是什麼?
電影由法國人發明和創造出來,隨即在世界各地蔓延。每個國家對「電影」的理解都不同,就像看電影的人對電影內容的理解一樣。這些理解並沒有實際的資料可以參考,加之這里要說的是美國的電影,那就只說美國。
就目前的美國電影市場來看,大部分電影給人的感受就是「火爆」「刺激」「驚險」「奇妙」「特別」之類的形容詞。不難看出美國所要創造的,是那些吸引人眼球的巨作。而這里我不想談他們的野心和動機,我只想談他們的表達。
從美國的歷史上看,顯而易見他們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家。自由女神像手上的書說明了這一點。我們可以理解為「不要束縛,不要枷鎖。」大部分的早期美國電影都在表達這樣一個信念。而現在,他們所表達的是更深層次的東西:「自由以後要做什麼?」於是,90年代初,美國有了無數的漫畫英雄。而那些漫畫英雄也慢慢從紙上爬進了銀幕。現在,英雄們依然再被頌揚,但他們卻又有了新的想法——並不是像超人蜘蛛俠一樣有超能力才能做英雄。於是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無數的平民英雄。
至於劇情和表現手法,這里就不描述了。
話題重新回到最單純的「電影」和「美國」上。人都是在進步的。從原始人開始,幾千年來我們人類發展到了現在的水平。電影也是一樣。一開始只能歌頌勝利、自由這些宏觀的東西,而現在我們卻可以深入到細節了。至於美國,從一開始就說明了,他只不過是個注釋。事實上中國電影也好,其他國家的電影也好,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完全沒有必要去劃分國界,或者是去做比較。電影既是電影,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態度和內容。但不管是哪個國家,總有和電影、和人一樣的共通點,那就是進步。至於如何進步,朝什麼方向進步,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