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歐美大片 » 外國有個叫狗剩的電影
擴展閱讀
外國有個叫狗剩的電影 2025-02-25 07:22:30
手機的電影大結局 2025-02-25 07:22:18

外國有個叫狗剩的電影

發布時間: 2025-02-25 07:22:30

㈠ 狗剩翠花電影名字

狗剩和翠花主演的電影叫《我不是王毛》


這部電影通過描繪抗戰時期豫東地區的卑微小人物,如狗剩這類戰火苦難中的普通農民,展現了他們在戰火中掙扎生存的狀態以及真實的國民性。影片不僅表現了人性的脆弱與堅韌,還深入探討了靈魂的高尚與卑鄙,以及善與惡、美與丑的激烈碰撞。


㈡ 如何評價《我不是王毛》這部電影 - 知乎

《我不是王毛》這部影片,以黑白為主色調,描繪了一個普通農民狗剩的抗日故事。狗剩生活簡朴,對幸福的追求是簡單的三間瓦房,娶到杏兒,過上安穩生活。然而,為了實現這個微小的願望,他不得不一次次上戰場,為四塊大洋而戰。在軍閥軍、黃協軍、新四軍的輾轉中,他飽受欺壓與蔑視,但內心始終裝著對人的尊重。

加入新四軍後,狗剩的精神和人格發生了顯著的轉變。他開始理解「沒有國家就沒有小家」的道理,意識到對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大家的未來之光。在戰場上,當看到新四軍戰士沖鋒,他覺悟到自己不是為了小家而戰,而是為了大家,為了中華民族的未來。他毅然轉身向前,無畏生死,展現出一個普通農民的英勇與擔當。

然而,加入新四軍也帶來了挑戰。狗剩因私藏戰利品金牙被舉報,盡管他有著對戰利品處置的合理要求,但在指導員的政策宣講下,這一要求破滅了。他奮力將金牙拍在桌上,轉身離去,展現了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

隨著劇情發展,狗剩被賦予了回鄉辦理私事並摸清日軍駐防兵力的任務。他勇敢地面對危險,最終與杏兒結婚,這是他心中最幸福的時刻。然而,現實殘酷,日軍包圍了村子,逼問狗剩的下落。在絕望中,杏兒一家不幸遇難,這一悲劇成為了壓倒狗剩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巨大的悲痛中,狗剩展開復仇,用一把鐮刀結束了兩個日軍士兵的生命。盡管力量有限,但他展現出了無畏的精神。在最後的時刻,新四軍戰士沖入小院,救下了狗剩。影片以彩色風車的出現,象徵著希望與未來的回歸。狗剩的背影在夕陽下顯得偉岸,成為了一個英雄的象徵。

這部影片通過狗剩的故事,展現了普通人在戰爭中的堅韌與犧牲精神,同時也探討了人性的光輝與黑暗。它提醒我們,無論面對多麼艱難的挑戰,心中對正義與愛的堅持,終將照亮前行的道路。

㈢ 《我不是王毛》你看懂了嗎

他不是王毛,他叫狗剩;他在少林寺挑了十年水,練就一掌劈死人的奇葩功夫;他沒爹沒娘沒人做主,畢生心願是娶到乾爹干媽的親閨女,只缺20塊大洋蓋三間瓦房。

以往戰爭題材主角多有光環加持,要麼擁有堅忍不拔的性格,如《亮劍》;要麼擁有滿點的技能,如《紅色》;最不第,也得擁有難得的好運氣,如《活著》。可是,由王大治飾演的男主狗剩,無論是窩囊的性格、半聾的耳朵,還是習慣性做逃兵的劣根,摳門兒的秉性,再到酷似楊臣剛的顏值,都讓人無法直視。這樣的人如何娶到「方圓三百里男人都想睡」的女神「杏兒」?又如何成為抗日英雄?這是個極度考驗編劇能力的人物設定。
所以有觀眾調侃:「沒看清,我還以為片名是《他不是五毛》。」說實話,我也是把它當做愛國主義教育電影去看的。看完後卻驚訝地發現,它還真沒打算教育我。本片用黑白的反差色調講述一個徘徊在黑暗和明亮、蒙昧和醒悟之中的故事。它講述的是在戰爭年代,人如何想生存卻不可得的困境。片中人物的一切動機,只因為最基本的慾望——「活著」「娶媳婦」「讓兒子活著」「讓女兒日子好過一點」,每個人物都有私慾,有血有肉,主角也會從死去的戰友嘴裡拔下金牙,漢奸也會在同胞受難時良心覺悟,擋上一刀;面對二選一的徵兵,還是讓干兒子去送死吧……即使在片子的結束,我們也不能說主角成為了一個「英雄」,他只是因循自己的性格,走上了命運為他安排的道路。

㈣ 如何評價電影《我不是王毛》 - 知乎

《我不是王毛》這個名字,乍一看或許讓人覺得俗氣,帶著一絲山寨氣息,但當我抱著一顆試試看的心踏入這部影片,卻意外地發現了一扇通往寶藏的門。

原本對導演趙小溪的不抱期望,對影片質量的懷疑,被這個作品徹底顛覆。導演在這部影片中展現出了獨特的創造力和靈性,彷彿打通了任督二脈,讓人眼前一亮。

故事圍繞一個名叫狗剩的主角展開。從小被收養,卻遭受養父的百般嫌棄,他從少林寺學藝歸來,立志娶養父的女兒為妻,卻因種種原因,三次入伍,三次逃回,期間發生了許多讓人啼笑皆非的滑稽故事。

影片不迴避現實,不美化細節,以冷靜克制、荒誕不經的態度展現了時代下小人物的百態生活。將這些小人物置於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的背景下,揭示了他們的愚昧、掙扎與無奈,展現了時代的殘酷、混亂與痛苦。

狗剩的形象令人動容。他不僅是時代的棄兒,更是為了愛情不惜出賣自己的生命。與村裡的漢奸權貴、軍隊中的無良長官斗爭,更難的是與內心的斗爭。最終,當他結束這一切,回家時,卻只迎來了養父母的死亡和心愛姑娘的離世。

《我不是王毛》與《鬼子來了》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在農村題材、小人物、黑白攝影和喜劇與悲劇的交織中,以喜劇風格調侃不公與憤怒。然而,喜劇色彩的濃郁與悲劇氛圍的沉重形成了鮮明對比,最終以養父母一家的慘死震撼人心,揭示了影片不僅是喜劇包裝下的人間悲劇。

盡管《我不是王毛》並非完美無瑕,但其獨特之處讓人眼前一亮。影片以其獨立的姿態、朴實無華的風格、真實中的荒誕與苦難中的嬉笑,展現出了對民族苦難深刻的體察與感悟。

這部影片提醒我們,真正優秀的抗戰題材片,不應依賴天雷滾滾的劇情或一廂情願的意淫,而應依賴扎實的故事、有力的思考與對民族苦難的深刻理解。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同於常規的、獨立的、有深度的抗戰片,是值得我們深思與贊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