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歐美大片 » 美國大使送人回家的電影
擴展閱讀
最新美國理論電影 2025-04-03 14:28:22
兩個女孩反殺的美國電影 2025-04-03 14:23:30

美國大使送人回家的電影

發布時間: 2025-04-03 12:16:28

A. 羅馬假日

【羅馬假日簡介】

奧黛麗.赫本一鳴驚人的處女作,不但當選金像獎影後,並且以其清秀典雅氣質在五十年代掀起了“赫本熱”,不少女孩模仿其發型服裝。就影片的娛樂效果和藝術價值而言,本片也是叫好叫座的經典作。劇情描述英國公主到古都羅馬訪問,對繁文褥節視為苦事,晚上偷溜到市區欣賞夜色,巧遇善心的美國記者,兩人把臂同游,暗生情愫。

但英官訪問團發現公主失蹤,都捏一把冷汗。最後公主為了本身的職責而忍痛犧牲愛情,令人黯然神傷。導演威廉.懷勒以羅馬的名勝風光生動地溶入劇情之中,英俊瀟灑的格利高里.派克亦與奧黛麗赫本十分登對,將一部浪漫愛情喜劇拍得十分溫馨悅目。

故事主要講的是大不列顛王室的安妮公主作為王位繼承人將出訪歐洲的各大城市,消息傳出,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歐洲之行的最後一站是羅馬,安妮公主很想盡情地飽覽一下她的優美風光,可侍從們以公主身份高貴、不宜在黎民百姓面前拋頭露面為由拒絕了,並給她注射了鎮靜劑,公主假裝睡著了,待侍從們出去後,她偷偷越窗溜了出來。然而沒逛多久,醫生給她注射的鎮靜劑就發生了效力,她在廣場附近噴水池邊的一條長椅上迷迷糊糊地睡著了。

這時,美國新聞社的窮記者喬·布萊德里恰好經過這里,以為這是一個在狂歡中被灌醉的少女,就租了一輛計程車想把她送回家,可是公主睡得特別沉,怎麼也叫不醒,無奈,喬只好把她帶回了自己的住所。 第二天,報紙上的特別公告使喬意識到他帶回的少女就是安妮公主,於是他欣喜若狂,打算寫一篇關於公主內幕的獨家報道。

公主醒後發現了陌生的喬,喬連忙解釋,公主才安心了。她向喬借了一些錢,然後告別了他,又到羅馬大街上閑逛了。 喬連忙給他的攝影師朋友歐文打電話,同時跟蹤公主,在花園廣場上佯裝和她偶遇,便自告奮勇地要為公主做導游,騎著摩托車帶著她游覽羅馬城,同時,歐文也駕駛著小汽車跟在他們後面,拍下了許多珍貴的鏡頭,而這一切,公主渾然不覺。

公主的失蹤引起了人們的驚慌,國王秘密派出了許多便衣四處尋找公主的下落。喬帶領公主來到水上舞廳參加舞會時被便衣警察發現了,他們請公主和他們回去,而公主堅決不肯,警察們要強行綁架她回去,喬和歐文同他們撕打起來,而任性調皮的公主也大打出手,十分開心。趁著混亂,喬帶著公主逃之夭夭。一天過去了,公主終於要回宮了,可此時她和喬發現彼此間擦出了愛的火花,墜入了情網。怎奈公主畢竟是公主,平民終究是平民,兩人只能依依惜別。喬拋棄功成名就之良機,將照片送予公主留念,在深情的四目對望中,公主輕輕地對喬說了聲再見……

【羅馬假日幕後花絮】

在拍攝公主(奧黛麗·赫本)對喬說告別這段場景時,毫無經驗的赫本在表演的過程中怎麼也無法流下眼淚。最後,惹惱的導演威廉·韋勒抱怨浪費了這么多膠片,赫本的眼淚立即掉了下來,這段場景也因此順利完成拍攝。

喬(格里高利·派克)假裝他的手被石頭雕像的嘴咬掉了,有一部戲是派克的即興表演。當他把自己的手從石頭里拿出來時,他把手藏在袖子里,這是從雷德·斯科通那兒學來的插科打諢。這個小插曲讓赫本感到很意外,於是這段場景只拍了一次就通過。

電影殺青後,派克告訴製片人,赫本肯定要獲得奧斯卡獎(雖然這是她第一次領銜主演),他們最好是把她的名字放在演員字幕表的前面。他們照辦了,赫本也真的獲獎了。

赫本能夠贏得安娜這個角色,還要感謝一次具有傳奇色彩的試鏡。她表演了電影中的一段場景,導演說了“停”之後,攝影師還是讓攝影機一直工作下去。在這段幾分鍾的預演之後,赫本立即俘獲了這部電影。

在得到電影劇本的時候,格里高利·派克當時正急切渴望出演一部喜劇(他從未演過任何電影戲劇片)並且積極參與這次難得的機會。後來他說,在那個時候,他覺得他讀到的每一個愛情喜劇劇本,彷彿都有“加里·格蘭特的烙印”在上面。

在電影剛開始,和安娜公主跳舞的年老的紳士,用印度語對她說的是:“我很想死在這船上。”

喬付給計程車司機一千里拉(另外還有一千里拉的小費,為了說服他帶上安娜和自己)。這大約是17美元(2005年的)。

當格里高利·派克前往義大利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他正經歷著近來的分居以及即將和他的現任(也是第一任)妻子離婚的私事。就在拍攝期間,他與一位名叫維羅尼科·帕薩尼的法國女子相愛。離婚之後,他就和帕薩尼結婚了,他們白頭偕老直到派克離開人世。

影片拍攝期間從英國傳出瑪格麗特公主(伊麗莎白二世的妹妹)與英國空戰英雄彼德·湯·森德墮入愛河的消息。不久此事又因為英國王室的反對而低調收場,但這一事件無疑為有著相似故事的《羅馬假日》做了最好的宣傳。8月份電影上映後立刻掀起觀眾熱烈反應,票房成績扶搖直上。奧黛麗集簡約與優雅一體的著裝風格立刻抓住了全球女性的目光。青春活潑的“赫本頭”也馬上風靡起來。1954年3月25日,25歲的赫本從美國電影學院院長赫爾肖特的手中接過了奧斯卡金像,她輝煌的電影人生正式揚帆啟航。

《羅馬假日》主題曲 -----難以忘情

Am I That Easy to Forget

They say you found somebody new

有人說你有了新伴侶

But that won"t stop my lovin"you

但這不會減少我對你的愛

I just can"t let you walk away

我只是不願看著你這樣走開

Forget the love I had for you

這樣忘記我對你的愛

Guess I could find somebody too

設想我也可以找個新朋友

But I do want no one but you

可是我除了你誰也不想要

How could you leavewithoutregret

你怎能這樣毫無遺憾的走開

Am I that easy to forget

難道我如此容易被忘懷

Before you lave me sure you"d find

你離開我之前肯定會發現

Your want his love much more than mine

你對我的愛比我的更多

"Cause I"ll just say we"ve never met

因為我會說我們從不相識

If I"m that easy to forget

如果我是如此健忘

Before you leave me sure you"d find

你離開我之前肯定會發現

Your want his love much more than mine

你對我的愛比我的更多

"Cause I"ll just say we"ve never met

我會說我們從不相識

If I"m that easy to forget

如果我是如此健忘

If I"m that easy to forget

如果我是如此健忘

【赫本和派克的友誼】

不久羅馬假日拍完了,上映之前派克發現海報上打著他的名字,而赫本的名字卻很小,而且藏在一個角落裡。他特地通知製片方把原來演員表上的“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羅馬假日》”改成了奧黛麗·赫本的名字。

1953年8月,《羅馬假日》上映後引起轟動,赫本立即抓住了世界的目光。1954年3月25日,24歲的赫本因在《羅馬假日》中的精彩表演,獲得2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那天晚上,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會得到金像獎的赫本,站在領獎台上激動得語不成句,但她卻沒有忘記告訴世界:“這是派克送給我的禮物!”

赫本成了影後後,各種榮譽向她飛來。然而這些並不是她真正渴望的東西,她最渴望的是獲得真摯永恆的愛情。或許派克體察到赫本的內心渴望,在《羅馬假日》首映式上,他特意介紹赫本結識了好萊塢著名的導演、演員兼作家梅厄·菲熱。梅厄是派克的好朋友,他們的關系非同一般。派克很欣賞梅厄的才華,他認為梅厄能帶給赫本更大的成功。

梅厄當時36歲,瘦高的身材,面部稜角分明,多才多藝,溫柔體貼。和赫本一樣,梅厄也會多種語言,他們很快親近起來。赫本也對具有領袖風范的梅厄有了依戀之情。1954年3月梅厄和赫本合作出演了百老匯的名著《莎布琳娜》後,梅厄飛往瑞士向赫本求婚。赫本不顧母親的反對,接受了求婚。他倆於1954年9月在瑞士結婚。遠在美國的派克參加了他們的婚禮,他送給赫本的結婚禮物是一枚蝴蝶胸針。這枚胸針赫本非常喜歡,一直珍藏在她的身邊直到死。

幾個月後,派克終於和妻子協議離婚,而這時赫本已徜徉在新婚的幸福之中。她經常給派克寄去明信片,雖然都是只言片語,但親密與信任之情躍然紙上。

派克在為赫本祝福之時,也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1955年,派克在巴黎邂逅了一個美麗的法國女記者維洛妮卡,兩人相愛結婚。他們生活得很幸福,維洛妮卡和派克一樣喜歡孩子,她不嫌3個繼子鬧騰得厲害,又為派克生下一兒一女。

婚後赫本一直居住在瑞士,與遠在美國的派克相見的機會非常少。但是大洋割不斷他們的友誼,他們經常通過電話、信件彼此問候。派克始終關心著遠方的赫本,希望她的婚姻幸福。但是,赫本的婚姻卻遠沒有派克那麼幸運。

赫本新婚伊始,社會上已有不少流言蜚語,說梅厄只是在“利用”赫本發展自己的事業。在一般人眼裡,赫本的才藝遠遠超過她的丈夫,她的敏感與天生的優雅更是梅厄所不及。日子一長,梅厄心中難免別扭。

赫本發誓要讓自己的婚姻成為好萊塢的典範。鑒於兩個演員組成的家庭往往因長期分開而造成破裂,因此她決定和梅厄今後一刻也不分離。她甚至對導演提出條件:沒有梅厄參加的電影,她不演。

婚後,赫本先後主演了《戰爭與和平》、《俏臉蛋》、《黃昏之戀》以及讓她有幸第三次獲奧斯卡獎提名的齊納曼導演的《修女傳》(1959)。赫本的表演日臻完美,她在塑造成熟而自由的女性方面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征服了世界。

但是她沒有徵服她的男人。1959年3月,赫本生下兒子西恩。從此,孩子成了她生命的中心,丈夫退居次席。梅厄不習慣這種變化,他們的婚姻出現裂痕。

1968年秋天的羅馬雨霧連綿,陰郁潮濕。赫本14年的婚姻徹底完結。傷心欲絕的赫本一連幾天沒有吃東西,她的生活除了雨水就是淚水。

就在這時,電話響了,是派克打來的。赫本對派克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在這個圈子裡,婚姻真難維持啊!請你相信我,我是把婚姻、家庭生活放在第一位,而把事業放在第二位的。我本來想白頭偕老,但太難了,太難了!”赫本的婚姻一直很隱秘,但她在派克面前卻敞開了自己的心扉。

不過,赫本是個堅強的女性。1968年冬,赫本與30歲的義大利精神病學者安德烈·多蒂醫生一見鍾情,赫本不顧一切地投入到熾熱的愛情之中。1969年,赫本與多蒂結合,同年4月懷孕暫時息影。1970年2月8日,次子路卡出生,不久多蒂出現桃色新聞,赫本的婚姻再次觸礁。

1980年,赫本接到了多蒂的離婚文件。填完離婚報告,她又一次感到自己的失敗。不久她出演《皆大歡喜》與演員羅伯特相識,成為摯友,羅伯特始終是赫本的伴侶,直至1993年她與世長辭。

就在赫本飽嘗婚姻之苦的時候,派克卻遭到了失子之痛。1974年,他30歲的大兒子自殺身亡,這對派克是個殘酷的打擊,他和妻子整日淚眼相對,躲在屋裡不肯見人。他的大門只對從瑞士匆匆趕來的赫本打開。赫本和派克一樣,都是愛孩子如命的人,這個噩耗令她悲傷不已。

多年來,赫本和派克的家庭結下深厚的情誼。只要到美國,赫本準是第一個到派克家做客。如果她因為什麼特殊的事情不能看望派克了,總會提前打電話說:“派克,真對不起,我要先到別人那裡去一下。”她禮貌而周全,贏得了派克一家人的喜愛。

晚年的赫本作為聯合國愛心大使,常年奔走在世界各地。1992年赫本去索馬里慰問兒童,回來之後便感到腹部不適,不久後查出患有結腸癌,雖然做了手術但醫生估計只能再維持一年多的生命。她自知時日無多,向醫生請求回到故鄉托洛亨納茨的家中最後看一眼瑞士的白雪。

1993年1月10日,在羅伯特的攙扶下,赫本最後一次走進她的花園。她戀戀不舍地撫摸著每一株植物,仔細地告訴羅伯特它們各自不同的養護要求。10天後的清晨,她在睡夢中安詳地飛走了,享年63歲。幾天後她的遺體被安葬在瑞士的小鎮公墓。

那一天,成千上萬的羅馬人帶著鮮花來到台伯河向她遙寄哀思,人們將永遠記得這個40年前來到這里的美麗公主。人們萬萬沒有想到,已經77歲高齡的派克在妻子的陪同下,也千里迢迢地趕來參加了赫本的葬禮。要知道,1991年退休之後,派克就呆在自家的後花園侍弄花草,極少出門。

葬禮上,已是白發蒼蒼的派克老淚縱橫,他哽咽地說:“能在那個美麗的羅馬之夏,作為赫本的第一個銀幕情侶握著她的手翩翩起舞,那是我無比的幸運。”他低下頭,在赫本的棺木上輕輕印下一吻,深情地說道:“你是我一生中最愛的女人。”在場的人無不唏噓落淚。

赫本走了,派克送她的那枚蝴蝶胸針依然完好無損地珍藏在她的首飾盒裡。2003年4月24日,著名的蘇富比拍賣行舉行了赫本生前衣物、首飾慈善義賣活動。那天,派克親自前去買回了那枚陪伴赫本40年的蝴蝶胸針。當他乾枯的手握住胸針時,他觸及了赫本那美麗的心跳,他覺得自己這一生再也沒有什麼遺憾了。

2003年6月12日凌晨4點,派克在他的比弗利山莊的寓所里,閉上了眼睛。

這個演了一輩子死去活來愛情戲的男人,在去世的瞬間,都沒有因倉促而忘記將自己的手交回到妻子手中,他一言不發地賦予了這個姓他姓的法國女人最後的尊嚴,感謝她多年來與他相濡以沫。

B. 哪位看過美國電影《護送錢斯》,可否評論一下

《護送錢斯》是由美國HBO出品的劇情電影,改編自記錄真實的故事的文章,由導演羅斯·卡茲執導,凱文·貝肯主演。 2009年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麥克中校護送在伊拉克陣亡的士兵錢斯的遺體回家鄉的故事。[1]
戰爭充滿了流血和殺戮,黑色則籠罩著死亡的陰雲。為人父母之人,當子女被捲入到一場戰爭之中,那麼最令人恐懼的事情便是陌生人的敲門。在數月前,他們也是搭乘同一架飛機為了「國家利益」跨越了半個地球奔赴疆場,他們來時是站立的,而歸去卻不得不躺下。他們為國犧牲,站著是一個男人,倒下也是一個男人。人生最後的旅程註定不能親自走過,他們將生命獻給了國家,國家又如何報答他們的犧牲呢?

C. 特工紹特完整劇情的什麼啊看完了還是看不懂啊!!

劇情介紹:

故事開始於北韓,一個美國女商人伊芙琳·紹特(安吉麗娜·朱莉飾演)被朝鮮人民軍以間諜罪拘捕。健壯的士兵一次又一次虐待者這個美國女人,逼她承認自己是美國的特工。

幸運的是,經過一個仰慕她的徳裔生物學家在各界奔走呼籲,美國終於同意用人質換回紹特。紹特脫離苦海後,被那個四處奔走解救自己的男人所打動,於是二人終於走到了一起。

又過了一段時間,紹特每天享受著丈夫無微不至的關懷,兩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直到有一天,CIA抓住了一名俄國特工,紹特身為一名CIA干員,和她的上司一起對其進行審問。

然而審問的結果令大家瞠目結舌,俄國佬特工承認前蘇聯時代他領導著一個秘密的特務組織,成員都是未成年的孩子,他把這些孩子洗腦後再派遣到美國,以便在未來發揮他們的作用。

而老特工更透露近期將有其中一名經他訓練的特務發起針對來美國訪問的俄國總統的刺殺,而這名特務的名字則是——SALT,紹特,伊芙琳·紹特。

匆匆送走了俄國老特務,紹特面對著同事們懷疑的眼神,歇斯底里的詢問自己的丈夫是否平安,因為她認為對方一定是綁架了他以此脅迫自己。果然,她嘗試往家裡打電話而平時此刻丈夫應該在家卻無人接聽電話。

很快的新的壞消息傳來,俄國老特務趁CIA看守人員不備將其殺死並成功的逃離CIA總部。而趕去指揮的紹特的上司卻發現身份可疑的紹特也正在逃離總部大樓。

紹特的同事們都認為這是她心虛的表現於是更加認為她確實是俄國特工。經過一番激烈的追逐,紹特脫離了警方和CIA的追捕。

紹特在CIA的上司帶著總統一行人逃進了白宮的地下掩蔽室,然而驚魂未定的一行人卻發現紹特的前CIA上司對著自己端起了槍口,這個真實身份是比紹特還要早潛伏到CIA的俄國特工殺光了總統之外的所有人,並強迫總統發射核彈以真正導致世界大戰。

紹特和前上司經過一番激烈打鬥,最終被趕來支援總統的士兵帶走。而自己的前上司卻宣稱自己是保護總統的人,掩蓋了他是俄國特工的真相。

看著自己前上司仍然一副無恥的嘴臉,紹特終於在被押走時痛下殺手,勒死了當時也打算趁機殺掉紹特以保護自己秘密的前上司。

在押送的路上,那個曾經懷疑過紹特的黑人同事問她,像她這樣的特工還有多少?紹特回答,像我這樣的都死了,而像他(紹特的前上司,比她更早一批接受少年特工訓練的蘇聯特工)那樣的還有無數。最後黑人同事偷偷放跑了紹特。

(3)美國大使送人回家的電影擴展閱讀

幕後花絮

1.該片最初的劇本本來是一位男性角色為主角,計劃由湯姆·克魯斯主演。但是,最終他決定退出,於是,劇本被重寫,一個女間諜成為主角,而安吉麗娜·朱莉也就順利地獲得了這個角色。

2.影片最初的主角名為埃德溫·紹特(Edwin A Salt),隨著主角性別變化,後來也就變成了最終的伊夫林·紹特(Evelyn Salt)。

3.據報道,安吉麗娜·朱莉親自完成了她本人的大部分特技場面。

4.據導演菲利普·諾伊斯透露,他們在最初的劇本主角探討時,不但考慮了湯姆·克魯斯,甚至還考慮過塞繆爾·傑克遜,不過最終沒有成形。

影片評價

1.中國媒體

《特工紹特》中,安吉麗娜有金發和黑發兩款造型,配以她招牌的「嘟嘟唇」,再偶爾來點男女大膽親熱鏡頭,性感依舊。安吉麗娜的這個角色完全沿襲了她在《史密斯夫婦》和《通緝令》中的路線,冷艷,能打,但缺少變幻。從影片中的動作場面看,安吉麗娜絕對交足功課,大量高難度動作都是親自完成,沒找替身。但糟糕的是,影片除此之外並無多少升華。(《羊城晚報》評)

2.美國媒體

Yahoo媒體綜評:B-,Yahoo用戶綜評:B+,爛番茄網站新鮮度:58%(2票支持,67票反對),IMDb評分:6.7(滿分10分)

3.正面評價

一部精明、快節奏、讓人喘不過氣的間諜影片,極力模仿《諜影重重》的所有長處。(《底特率新聞》評)

一部不屈不撓的影片,捍定了朱莉作為動作明星女王的地位。(《多倫多明星報》評)

《特工紹特》比近年來的大部分007電影都要好看。難得的是,影片沒有過度依賴CGI技術,特技只是部分使用,而且效果十分真實。(《好萊塢報道者》評)

4.負面評價

我不敢說這部精工打造的無聊電影能否大賣,但我知道自己很想念《諜影重重》的毫不矯飾。(《紐約客》評)

《特工紹特》,一場毫無意義的狂歡。(《紐約》評)

一部可笑,但從某種角度又可信的間諜影片。(《華盛頓郵報》評)

在這部令人喘不過氣的政治驚悚片中,安吉麗娜·朱莉是一件致命武器。(《美國周刊》評)

一部帶有嚴重冷戰宿醉的影片。(《環球郵報》評)

我很肯定,《特工紹特》不是一部幻想劇情片,而是安吉麗娜·朱莉秘密生活內幕的紀錄片。(《OK!》評)

一部盛載了朱莉動作大戲的交通工具,速度很快,思想卻太慢。(《費城詢問報》評)

太過臃腫,劇情可笑,結局無味,整體一塌糊塗。(娛樂在線評)

片中的朱莉有些像《羅拉快跑》里的羅拉,而動作的確驚悚,但情節請無視。(《芝加哥太陽時報》評)

D. 羅馬假日主要說的是什麼故事

故事講述了一位歐洲某公國的公主與一個美國記者之間在義大利羅馬一天之內發生的浪漫故事。
厭煩皇家生活的安妮公主訪問羅馬時私自出遊,而與美國記者喬邂逅。喬串通攝影記者爾賓偷拍了許多公主精彩的鏡頭,准備作特別報道。不料卻與公主墜入情網,為保護公主的形象,中能忍痛拋棄功成名就之良機,交照片送予公主留念。安妮公主不願受皇室古板禮儀的擺布,但經受羅馬一日假期後,反而體驗自己對國家的責任,忍痛拋棄愛情返回大使館,並果斷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

E. 有一部英文電影講了一個美國人裝作拍電影去伊朗救六個美國人。 這是哪部電影

逃離德黑蘭 Argo (2012)

導演: 本·阿弗萊克
又名: ARGO - 救參任務(港) / 亞果出任務(台) / 逃離伊朗

1979年11月4日,伊朗的革命軍攻進了美國在伊朗德黑蘭的大使館,將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劫為人質。有超過50名人員被關押,但有6人逃脫,並躲在加拿大駐伊朗大使的家裡。CIA高層找到專家Tony Mendez,讓他協助將那六個人帶回美國。經過討論後,CIA決定採取Tony的辦法,以拍攝電影的名義,Tony到伊朗將那六個人帶回。Tony聯系了他在好萊塢的朋友,化妝師,並聯系了電影製片人。Tony在許多劇本中選中了《ARGO》,一部和《星球大戰》極為類似的電影。於是他作為製片人帶著劇本和各種道具前往伊朗,找到了那六個人,開始了艱苦的逃離德黑蘭之路......

F. 電影特工紹特 劇情

要看明白這個劇搞清楚下面幾點就行了
1、為什麼俄國人要刺殺俄國總統?
要理解這個其實不難,這個故事的背景是已經親西方的俄羅斯,不是曾經的蘇聯了,俄羅斯已經是資本主義國家了,和社會主義的蘇聯截然不同了
而老頭子作為前蘇聯時期的老人,自然是無比忠於前蘇聯,他的思維也還是冷戰思維,就是把美國打垮,和美國拼個你死我活,(熟悉冷戰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他讓安吉麗娜朱莉刺殺俄羅斯總統就是想挑起美俄之間的戰爭(他看不慣現在的俄羅斯和美國走的那麼近,這一點大家可以看影片剛開始時BBC記者的報道)
2、關於特工紹特的身世
應該是一對美國夫婦和孩子在蘇聯出車禍了(這個車禍很可能就是克格勃製造的),然後茱莉被掉包成這對美國夫婦的孩子,被美國大使館送回美國,並且被美國人收養了,紹特從小就接受了嚴格的訓練,英語說的和俄語一樣溜兒,所以偽裝成美國娃是完全沒問題滴
3、老頭子為啥要殺紹特的老公
有兩點原因:
(1)電影開頭紹特不是想終止特工生涯了嘛,她決定做個好老婆(我們姑且這樣說吧),而老頭子顯然不想讓自己苦心培養的特工失去用武之地,所以就把她老公殺了,斷了她的念想~~只是這老頭兒無論如何也沒想到愛情的力量居然如此強大,話說這老頭也是活該,當年人家紹特在朝鮮受苦受難的時候你們咋不管呢,還是這個昆蟲學家到處奔走才給了紹特一條命,人家紹特現在完成任務了結果你又把人家最親愛的老公殺了,要是我我也要殺死你這個死老頭子!
(2)紹特在CIA的上司也是老頭子的手下,就是他鼓動老頭子把紹特的老公抓起來的,他對紹特是愛慕滴,我隱約感覺到的,嘿嘿~~所以這里也有一點妒忌的因素在里頭,讓老頭子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幹掉紹特的老公,好給自己騰出位置,這裡面絕對是有他的私心
4、不能說紹特是個雙面間諜,紹特是個英雄,是拯救世界的英雄,美國的電影就喜歡這樣拍,美國英雄動不動就拯救了世界(經常看好萊塢電影的同學對這一點肯定深有體會),當然美國人這樣拍也是有私心的,大概美國人是想說明強大的西方文化把紹特同化了,其實是人家紹特自己覺悟高~~所以後來那個黑人明白劇情後就把她放了,當然這也是為拍續集做准備的~~
其實就是不放也沒關系的,沒死的美國總統知道是咋回事,所以紹特最後肯定也沒事,但是那樣的話不是太復雜了嘛,所以電影就直接安排這個黑人上司放走了紹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