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歐美大片 » 1997年印度電影火爐片段
擴展閱讀
恐龍會說話搞笑外國電影 2025-04-11 12:11:49

1997年印度電影火爐片段

發布時間: 2025-04-11 03:19:34

⑴ 《歐也妮·葛朗台》的電影里的情節和小說的完全一樣么還是有改編了

我剛看完
在法國索漠城一所古老而荒涼的住宅里,住著城裡最富有的葛朗台先生。他發家的故事可謂婦孺皆知。他本是個箍桶匠,娶了一個有錢的木材商的女兒為妻。後來又四處鑽營,做過市長,並繼承了幾筆遺產,於是躍居為首富。

他以吝嗇出名,但正因為這一點才受到人們的尊敬。他舉止樸素,餐桌上從來都是粗茶淡飯,但他的言談舉止卻為當地人所效法。他的家中只有妻子、女兒歐也妮和僕人拿儂。老葛朗台對待太太就像使喚奴隸一樣,毫無感情可言。而僕人拿儂則是忠心耿耿,任勞任怨。原因是在她窮困之際,葛朗台僱用了她,毫不嫌她醜陋。歐也妮是家中唯一的孩子。葛朗台為表示對女兒的疼愛,每年她生日時都咬著牙送她一枚金幣,因而她也有些私房錢。對於老葛朗台來說,最大的快樂就是佔有別人的每個金幣,然後珍藏起來。為了不浪費每個金幣,除購買十分必要的生活用品外,他對家中一切開支都非常吝嗇,每天都要仔細考慮後才拿出全家要吃的幾塊方糖、幾塊黃油、一條麵包,11月中旬前不許在屋裡烤火。屋內設備簡陋,生活十分困苦,陌生人絕不會想到這里的主人會是一個巨富。

但索漠人都知道,他們都盯著這份財產而羨慕不已。如果老葛朗台去世,歐也妮將是唯一繼承人。因此,城中少年都在追求她。其中有兩個主要競爭對手。一個是克羅旭,是本地公證人的兒子。另一個是格拉桑,本地銀行家的兒子。有一天適逢歐也妮過生日,這兩人都趕往葛朗台家。傍晚時,隨著一陣意想不到的敲門聲,進來的是守財奴的侄子查理。他的父親在巴黎居住,也是當地的富戶。查理一身時新裝束,擺出巴黎人的派頭,為的是給這些未

見過世面的鄉巴佬一個清高自大,不可一世的印象。

查理帶給葛朗台一封信。信中其實是一封遺書,原來查理的父親已經破產,並打算自殺,因此把查理託付給葛朗台照顧。這一切查理並不知情。歐也妮則被查理英俊的外表和不凡的談吐所打動。她暗暗愛上了他。甚至不顧家中的禁令,為查理燃起了火爐和蠟燭,還跑上跑下盡量使查理滿意。

葛朗台看完信後心中一沉,他知道查理在這里只能是一個生活負擔,必須趕他走。第二天,葛朗台將載著查理父親死訊的報紙遞給查理,查理看完後痛不欲生,幾日沒有出門。歐也妮則在憐憫查理的同時,愛意愈深。查理此時也感到了歐也妮體貼入微的友誼。

葛朗台決定將查理打發到印度去。於是,他有生以來第三次請客。客人自然又是公證人和銀行家。因為有求於人,葛朗台又裝口吃,想出了一個既能保全名譽,又不花一文錢的辦法。他托銀行家到巴黎為他處理查理父親的遺產,又讓查理簽了一份放棄父親遺產繼承權的聲明書。然後打發他去印度。

歐也妮得知內情,把自己全部積蓄六千法郎送給堂弟作盤纏。查理回贈給她一個家傳的鑲金首飾盒。他們私訂了終身。海誓山盟之後查理離開了索漠。葛朗台知道歐也妮將全部私房錢全給了查理後,變得像野獸一樣兇殘。

他將歐也妮鎖在房間里,罰女兒只吃冷水和麵包。無論誰來講情,他都置之不理。結果妻子嚇病了。公證人以利害關系勸葛朗台和女兒講和。他說如果葛朗台的妻子死了,歐也妮可以以女兒的身份分走他的一半財產。葛朗台害怕了,才將女兒放了出來。

有一天,歐也妮母女正在房間里欣賞查理留下的首飾盒,不巧被葛朗台撞見,一見到金子,葛朗台眼睛就亮了。他一把撲過去抱住首飾盒。並四處找刀子要將金子弄下來,歐也妮在手邊抓住一把刀子作武器,聲稱只要把金子弄掉一點,她就自殺。歐也妮的母親嚇得昏了過去。葛朗台最後只好作罷。

不久,歐也妮的母親就去世了。葛朗台擔心女兒會分走財產,對歐也妮十分客氣。過了一陣,他騙歐也妮在放棄遺產聲明書上簽了字,才又過上了安生日子。

葛朗台活到82歲,患了瘋癱症,不得不讓女兒參加管理田產的秘密,他不能走動,坐在輪椅上指揮女兒把一袋袋金幣藏好。貯藏室的鑰匙他貼身放著,不時用手撫摸。臨死前,他還要女兒把金子堆在桌上,自己貪婪地看著。

神甫來作臨終法事,把一個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邊親吻。葛朗台見了金子迴光返照,拚命想抓住。這一下的努力最終使他送了命。

葛朗台死後,歐也妮繼承了價值1700萬的遺產。她此時已30歲,雖然十分富有,精神上卻很寂寞,她最大的安慰就是撫摸查理留下的首飾盒,等著情人的回來。

查理此時早已忘了歐也妮。他來到印度之後,為了掙錢什麼都做,他從事人口販賣、放高利貸,偷稅走私,最終發了大財,他的心狠手辣,貪婪吝嗇簡直就是第二個葛朗台。他與各種膚色的女人鬼混,早已忘記了歐也妮。

幾年後,他帶著百萬家財返回法國。在船上他結識了一位侯爵。為了高攀貴族,查理不顧侯爵女兒奇醜無比,和她訂了終身,他寫信給歐也妮,告訴她他已結婚的消息,並匯來8000法郎,希望能贖回首飾盒。

歐也妮最後的希望破滅了。她精神上受到了很大刺激。最後,她答應嫁給公證人的兒子篷風,但只做形式上的夫妻。因篷風只為了錢才追求她,她可以把錢給他,而情感上則讓她自由。幾年後,篷風當了法院院長,但不久便死掉了,歐也妮成了寡婦。她用150萬法郎償還了叔父的債務,讓查理過著幸福、名譽的生活。她自己則幽居獨處,依舊過著以前簡朴的生活。索漠那古老的房子,依然沒有陽光,老是陰森森的。可是她辦了許多公益事業:一所養老院,幾處教會小學,一所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她用這些來反駁別人責備她吝嗇的話。

歐也妮如今只有一件事可做了,那就是靜靜地等待死亡,她希望自己在天國中會得到人世間得不到的快樂。

【精彩篇章推薦

1、第 7~10 頁 介紹葛朗台的大致情況,作者用漫畫式的手法,從肖像和行動上對葛朗台進行了誇張式的描繪,讀來令人忍俊不已。一個守財奴的形象呼之欲出。

2.第 86~100 頁 葛朗台為趕走查理而絞盡腦汁。這一段描寫以對話為主,葛朗台裝出口吃的樣子,以使人相信他是一個重情義的兄長,極具諷刺意味。

3.第 135~143 頁 因歐也妮贈錢事發引起葛朗台家內亂。這一段用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將葛朗台的憤怒和歐也妮的倔強刻畫出來,情節緊張,動人心魄。

4.第 152~155 頁 葛朗台企圖搶奪首飾盒。這是本書中最精彩之處,充分暴露了他貪婪的本性。幾句話、幾個動作就使人物稜角分明,確為大手筆。

5.第 160~161 頁 葛朗台臨死前對金子的留戀。這一段描寫極盡諷刺之致,特別是葛朗台臨死前拚命想抓住作法事的鍍金十字架一節,寫盡了他守財奴的本性。與我國古典名篇《儒林外史》中「嚴監生之死」異曲同功,讓人在大笑之餘回味無窮。

⑵ 梁遇春的<春雨>

作家簡介: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閩侯人,1924年進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學習。1928 年秋畢業後曾到上海暨南大學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後因染急性猩紅熱,猝然去世。文學活動始於大學學習期間,主要是翻譯西方文學作品和寫作散文。1926年開始陸續在《語絲》、《奔流》、《駱駝草》、《現代文學》、《新月》等刊物上發表散文,後大部分收入《春醪集》和《淚與笑》。
著作書目:
《春醒集》(散文集)
1930,北新
《淚與笑》(散文集)
1934,開明
《梁遇春散文選集》
1983,百花
翻譯書目:
《近代論壇》(論文)英國狄更生著,1929,上海春潮書局
《英國詩歌選》
1931,北新
《草原上》(小說)蘇聯高爾基著,1931,北新
《盪婦自傳》(小說)英國笛福著,1931,北新再版改名《摩爾.弗蘭德斯》,
1982,人文
《紅花》(小說)俄國伽爾遜著,1931,北新
《吉姆爺》(小說)波蘭康拉德著、1934,商務

htKDmmHY

杜拉斯 資料
HUPI @ 2006-01-28 21:05

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台港澳地區譯為瑪格麗特·杜拉, 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國作家。

1914年瑪格麗特·多納迪厄生於印度支那嘉定市。她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是當地人小學的教師。她有兩個哥哥。在印度支那度過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成了她創作靈感的源泉。1943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親故鄉的一條小河的名字杜拉斯。

杜拉斯的在大學里學過數學、法律和政治學。畢業後從1935年到1941年在法國政府殖民地部當秘書,後來參加過抵抗運動並加入共產黨;1955年被共產黨開除黨籍。

她的成名作是自傳體小說《抵擋太平洋的堤壩》(1950年)。在她後來的作品中通常描寫一些試圖逃脫孤獨的人物的故事。她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較古典,後期的作品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方式,並賦予心理分析新的內涵,給小說寫作帶來了革新,常被認為是新小說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1984年,她的《情人》獲得龔古爾文學獎。

杜拉斯的文學作品包括40多部小說和10多部劇本,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如《廣島之戀》(1959)《情人》(1992)。同時她本人也拍攝了幾部電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們》。

杜拉斯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說,她不停的創作的正是這部小說。這個故事裡充滿著酷熱、暴風雨、酒精和煩躁不安,對話和失語、閃電般的愛情等等。杜拉斯很難描述,溫柔還是暴躁?天才還是自戀狂?(參看勞爾·阿德萊爾的杜拉斯傳《瑪格麗特·杜拉斯》)首先我們應該相信她自己寫的:「我是作家。其它的都盡可忘掉」。她在作品中敘述了「說」的需要、艱難和恐怖

為了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忘掉糾纏我們的煩惱。可是寫作既能掩蓋也能曝露。所以杜拉斯在試探,重復,在尋找恰當的詞語,「試著」寫作,就像「試著」去愛一樣,心裡明知道永遠也不可能達到。不可能的愛情和對愛情的追求是杜拉斯作品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

她的小說經常圍繞著一個爆炸中心,通常由一個瞬間的暴力場面引起敘述。廣島與愛情,死亡和肉慾象徵地的糅合在一起。「毀滅,她說」。這種語言又與音樂結合在一起——這是一種大海一樣的音樂,圍繞一個主題無窮的變幻,傾訴和歡慶,控制和失控……

瑪格麗特·杜拉斯與1996年3月3日逝世,葬於蒙帕納斯公墓。

杜拉斯的作品
《厚顏無恥的人》 1943年/小說 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瑪出版社再版
《平靜的生活》 1944年/小說 伽利瑪出版社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1950年/小說 伽利瑪
《直布羅陀的水手》 1952年/小說 伽利瑪
《塔吉尼亞的小馬》 1953年/小說 伽利瑪
《樹上的歲月》1954年/短篇小說集 伽利瑪,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街心花園》 1955年/小說 伽利瑪
《慢板如歌》 1958年/小說 子夜出版社
《塞納-瓦茲的高架橋》 1959年/戲劇 伽利瑪
《夏日夜晚十點半》 1960年/小說 伽利瑪
《廣島之戀》 1960年/電影腳本 伽利瑪
《如此漫長的缺席》 1961年/電影腳本 與熱拉爾·雅爾羅合作,伽利瑪
《安德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勞兒·維·斯坦茵的迷醉》 1964年/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一》 1965年/戲劇 伽利瑪
《副領事》 1965年/小說 伽利瑪
《音樂》 1966年/電影 與保爾·瑟邦合作執導
《英國情人》 1967年/小說 伽利瑪
《英國情人》 1968年/戲劇 伽利瑪
《戲劇——卷二》 1968, 伽利瑪
《毀滅,她說》 1969年 子夜
《毀滅,她說》 電影 伯努瓦·雅戈
《阿邦.薩芭娜和大衛》 1970年 伽利瑪
《愛》 1971年/小說 伽利瑪
《黃色太陽》 1971年/電影 伽利瑪
《娜塔麗·格朗熱》 1972年/電影 伽利瑪
《印度之歌》 1973年/戲劇,電影 伽利瑪
《恆河女子》 1973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娜塔麗·格朗熱》 1973年 伽利瑪
《談話者》 1974年/與克薩維耶爾·高提埃的對談 子夜
《巴克斯泰爾,蔽拉·巴克斯泰爾》 1976年/電影 伽利瑪
《加爾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樹上的歲月》 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卡車》 1977年/電影
《卡車》1977年/劇本 子夜 收有與米歇爾·波爾特的對談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領地》1977年 子夜 與米歇爾·波爾特合作
《伊甸影院》 1977年/戲劇 商神出版社
《黑夜號輪船》 1978年/電影
《塞扎蕾》 1979年/電影
《墨爾本奧蕾里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溫哥華奧蕾里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薇拉·巴克斯泰爾或大西洋海灘》 1980年 阿爾巴特羅斯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說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綠眼睛黑頭發》 1980年 《電影日誌》
《阿伽達》 1981年 子夜
《阿伽達或無限閱讀》 1981年/電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爾班·米歇爾出版社
《年輕姑娘和小孩》 1981年/錄音磁帶 揚·安德烈亞根據《80年夏》改編,瑪格麗特·杜拉斯朗讀
《羅馬對話》 1982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1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說 子夜
《薩瓦納海灣》 第一版1982年,增補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三 1984/戲劇 伽利瑪
《情人》 1984年/小說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樂之二》 1985年 伽利瑪
《契河夫的海鷗》 1985年 伽利瑪
《孩子們》 1985年/電影 與讓·馬斯科羅和讓·馬克·圖里納合作製片
《藍眼睛黑頭發》 1986年/小說 子夜
《諾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質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愛米莉·L.》 1987年/小說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說 P.O.L.出版社
《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說 子夜
《揚·安德烈亞·斯坦納》 1992年 P.O.L.出版社
《寫作》 1993年 伽利瑪
《一切結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說,電影,戲劇,1943年一1993年回顧》 1997年 伽利瑪

http://www.margueriteras.com/是一個比較全面的網站

閱讀全文 / 評論 / 丟小紙條 / 文件夾: 資料

[追憶似水年華] 文本
HUPI @ 2006-01-28 16:08

http://www.cnool.net/tianyige/foreign/plst/zyssnh.htm

閱讀全文 / 評論 / 丟小紙條

梁遇春 資料
HUPI @ 2006-01-28 16:02

梁遇春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被忽略的角色,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他只給我們留下了37篇小品文和二三十部譯作。然而,正如他在給徐志摩的悼文中所寫的那個吻火者,梁遇春留給後世的,是一個率性而為的蹈火者形象。他對火有著一種特殊的情結,因為他本人的生命也正如一團跳動的火焰,盡管最終剩下的也只不過是一點殘灰,卻仍然奮不顧身的投入到這場烈焰中去,從容起舞。他在《觀火》中說:「我們的生活也該像火焰這樣無拘無束,順著自己的意志狂奔,才會有生氣,有趣味。我們的精神真該如火焰一般地飄忽莫定,只受裡面的熱力的指揮,沖倒習俗,成見,道德種種的藩籬,一直恣意下去,任情飛舞,才會迸出火花,幻出五色的美焰。」梁遇春的文正如他的人,即使是觀火,也是一種把自己燃燒進去的視角。他早已知道生命的火焰最終將熄滅,變成一堆灰燼,所以這投入就帶上了一絲悲壯的色彩,也早已蘊涵了最為深刻的絕望與無奈。梁遇春一生的散文創作,正如他在《談「流浪漢」》里所說的「溶入生命的狂潮里寫作」,率真隨興,曇花一現,而今天我們讀他的散文,仍然還會為其中閃現的智慧靈動與強烈張力而驚詫、激動。

一、「流浪漢」散文

梁遇春的散文中,《談「流浪漢」》算是較長的一篇,也是我個人比較偏愛的一篇。梁遇春在這篇文章里毫不掩飾自己對流浪漢精神的贊美和嚮往,讀來令人激動不已,而他本人的作文態度和文章風格,也正如這篇文章中所談的流浪漢那樣,無拘無束,熱情隨興。梁遇春在這篇散文里說:「真正的流浪漢所以不會引起人們的厭惡,因為他已經做到無人無我的境地,那一剎那間的沖動是他唯一的指導,他自己愛笑,也喜歡看別人的笑容,別的他什麼也不管了。」又說:「流浪是指流浪的心情。」這種「無人無我」的流浪漢氣質,也正是梁遇春散文的一大特點。

1、「小丑」式的審美認同傾向
德國接受美學研究學者耀斯在他的《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中對審美經驗進行了闡釋,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角色距離」,這種內心的距離起源於游戲的審美態度,是一種以個人自由意志來處理原來必須一本正經地辦理的事情的能力。游戲的審美經驗教我們「把另一種生活置於我們的近旁,把另一個世界置於我們的世界的近旁。」就假面舞會這個例子來說,就會導致對三種類型角色的偏愛:騎士、牧人和小丑。「我們的一些客人尋找似乎高於或者低於社會的東西,其他的人則尋找游離於社會之外的東西。」文學傳統的三種重要類型就植根於這樣三種不同的審美認同傾向:英雄式的、田園式的和流浪漢式的。梁遇春的這種流浪漢式散文就是基於那種「小丑」式的審美認同傾向。當然,耀斯的解釋學理論產生於西方文化環境中,與中國現代散文作者的整體文化視域是不同的,但梁遇春的創作顯然受到過西方散文的影響,梁遇春的業師葉公超在1933年除夕為他的遺著《淚與笑》作跋語時就評價這位學生:「在這集子里我們也可以看出他確實是受了Lamb與Hazlitt的影響,尤其Lamb那種悲劇的幽默。」,再加上樑遇春大學時就讀於英文系的背景,使得拿西方的審美經驗理論來討論梁遇春的作品有其可能性和合理性。小丑式的審美認同表現出讀者尋找游離於社會之外的東西的某種渴望,相對於同時代的許多其它散文作家,梁遇春顯然是更加個人化和情緒化的,在他的作品中更多的反映出一種對自己內心和人性的關懷,很少有時事和具體社會背景的痕跡,他曾說過「就是把什麼國家、什麼民族一筆勾銷,我們也希望能夠過個有趣味的一生。」(《談「流浪漢」》)這就在某種程度上符合了小丑那種以個人的表演來自娛或娛他的生存方式,使得他的散文自辟出一片蹊徑。
2、與生俱來的悲劇感
梁遇春的散文創作可以說是一種率性而為的青春寫作,「青春寫作」是一個含糊的,界定不清的歸類,在這里的含義不僅僅是指寫作者的年輕,更是指創作過程中特有的風格不成熟,思想尚且龐雜混亂的探索階段。辛棄疾說少年是「為賦新辭強說愁」,迷茫和感傷是大多數青春寫作所帶有的色彩,而梁遇春散文中的那種悲劇感卻是與生俱來的,那種看待生命的獨特視角和對宇宙萬物的置疑感慨已經超出了一般的情緒宣洩,這一點從他的《人死觀》、《淚與笑》、《破曉》、《黑暗》、《春雨》等文章中可以明確感知,可以說,梁遇春的幽默,正是基於一種骨子裡的憂傷。
(1)「火」的意象
梁遇春對「火」有著一種獨特的迷戀,他寫給徐志摩的悼文題目即為《吻火》,他本人也經常獨自坐在火爐旁邊,靜靜地凝視面前瞬息萬變的火焰。他希望自己來生能做一個波斯人,因為「他們是真真的智者,他們曉得拜火。」而即使是沒有錢買煙,他也會拿一匣的洋火一根根擦燃來「解這火癮」,(《觀火》)可見其對火的痴迷。
火具有一種矛盾的性質,一方面,它是絢麗的、迷人的;另一方面,它是短暫的、危險的。喜歡火的人,性格里也註定有這樣一種美麗而又危險的雙重因素。火所蘊含的悲劇性在於它註定要熄滅,因而它的燃燒就具有一種向死而生的悲壯色彩。梁遇春的散文深處都有一種幻滅的憂慮,特別是在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淚與笑》中。而即使付之一炬也要忘情燃燒的理想主義式執著也通常會讓在現實中摸爬滾打的人們陷入深深的無奈和絕望,梁遇春也不例外。他認為人們都是上帝派到世間的救火夫,因為凡是生到人世來都具有救人的責任。「我相信生命是一塊頑鐵,除非在同情的熔爐里燒得通紅的,用人間世的災難做錘子來使他迸出火花來,他總是那麼冷冰冰的,死沉沉的,惘悵地徘徊於人生路上的我們天天都是在極劇烈的麻木里過去——一種甚至於不能得自己同情的苦痛。」而面對現實的無奈也讓這個渴望「救火」的作家除了自責外無能為力,「不敢上人生的舞場和同伴們狂歡地跳舞,卻躲在簾子後面嗚咽,這正是我們這般弱者的態度。」(《救火夫》)對「火」的迷戀與無奈,是梁遇春散文悲劇性的一大體現。
(2)傷春
充滿生氣活力的春歷來是文人墨客歌頌贊美的對象,然而在梁遇春這里,「春」卻充滿了感傷,他對「春」的描寫總是包含了一種「盛景易亡」的憂慮,這跟他性格中沉積的憂郁不無關系。在《又是一年春草綠》中,他開篇便說:「一年四季,我最怕的卻是春天。」接著又說:「一看到階前草綠,窗外花紅,我就感到宇宙的不調和,好像在彌留病人的榻旁聽到少女的清脆的笑聲,不,簡直好像參加婚禮時候聽到凄楚的喪鍾。」把春天和喪鍾聯系起來實屬少見,《紅樓夢》里黛玉葬花或許有幾分這樣的情緒,因為林黛玉也是一個對自己命運和世事抱有天生的悲劇心態的人。
(3)對「淚」的肯定
梁遇春從不認為流淚是一件值得羞愧的事,他對痛哭的人懷有一種溫暖的同情,因為能感受到痛苦比全然麻木要好得多。他說:「淚卻是肯定人生的表示……我每回看到人們的流淚,不管是失戀的刺痛,或者喪親的悲哀,我總覺得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笑與淚》)把「流淚」這種源於悲痛的反映作為對人生進行肯定的一種標志,足可見梁遇春性格里那種與生俱來的悲劇感。

二、「笑中帶淚」的寫作

梁遇春散文的總體基調可以概括為「笑中帶淚」,葉公超評價他具有「Lamb那種悲劇的幽默。」他在《又是一年春草綠》中說自己「是個常帶笑臉的人,雖然心緒凄其的時候居多。」這種含淚的歌唱態度與他對宇宙和人生的看法有很大關系。
1、世界觀
梁遇春認為矛盾是宇宙的根本原理,無窮的二元對立構成了人生活的整個世界和宇宙萬物。「墳墓旁年年開遍了春花,宇宙永遠是這樣二元,兩者錯綜起來,就構成了這個雜亂下劣的人世了。」(《又是一年春草綠》)而「詼諧是由於看出事情的矛盾」,所以梁遇春的散文里就出現了「淚」與「笑」這樣的二元對立,「常常發笑的人對於生活是同情的,他看出人類共同的弱點,事實與理想的不同,他哈哈地笑了。」 (《醉中夢話(一)》)這又和小丑那種淚中求笑的態度相吻合。
2、人生觀
梁遇春對人生可以說是極度熱愛的,盡管他口口聲聲談「人死觀」,因為太熱愛美好而不堪面對和承受現實的黑暗。正如存在主義所主張的:「所有的反抗和絕望都是為了愛」,梁遇春對人生、對生活是抱著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態度。在《寄給一個失戀人的信(一)》中他曾明確表示:「在這短促的人生,我們最大的需求同目的是愛。」抱著這種態度,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更多關注和表現的是自己的內心以及人性的矛盾、脆弱和敏感。他希望多領略人生之味,極力反對麻木、中庸、得過且過的犬儒主義生活方式,所以他會對火的那種恣意燃燒有特殊的迷戀,也會對流淚抱有深切的體認和憐憫。
3、文章基調
(1)「笑中帶淚,淚中求笑」
梁遇春在《第二度的青春》里說:「登樓遠望雲山外的雲山,淌下的眼淚流到笑渦里去,這是他們的生活。」或許可以看作他本人對人生的一種態度。流淚是因為看到人生的困窘與無奈,而笑是看透人生之後一種對人生的肯定;流淚也是因為徹底投入到這場生命的火焰中受到灼傷,含淚的微笑則更像是一種超越痛苦的曠達胸襟,是不甘麻木的宣誓。「這個世界仍然是充滿了黑暗,黑暗可以說是人生核心;人生的態度也就是在乎怎樣去處理這個黑暗。……只有深知黑暗的人們才會熱烈地贊美光明。」(《黑暗》)梁遇春的散文,正是在黑暗中不斷地贊美著光明。他在《醉中夢話(二)》里曾引法國劇作家博馬舍的話說:「我不得不老是狂笑著,怕的是笑聲一停,我就會哭起來了。」或許也可以看作是對他自己做文態度的某種寫照。
(2)經驗陶冶後的天真
梁遇春的少年銳氣,勇於思考以及熱情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在《「還我頭來」以及其他》一文中,他敏銳地指出了人雲亦雲的現狀:「他們的態度,觀察點總是大同小異———簡直是全同無異」,他主張要用自己的頭腦獨立地思考,推翻所謂「正宗」而不應迷信權威。他甚至揶揄了當時的導師梁啟超,「梁啟超先生開個書單,那種辦法完全是青天白日當街殺人的劊子手行為,」他又意猶未盡地嘲諷了胡適的自以為是:「胡適先生在《現代評論》曾說他治哲學史的方法是推一無二的路,凡同他不同的都會失敗……(我)打算舍胡先生的大道而不由,另找個羊腸小徑來」。其語氣措辭可謂率真直白,一派天真而無城府之氣。但這種天真又不同於不知世事的「無知的天真」,梁遇春的散文?格自有其才?所本,他廣征博引,卻又能自創雅趣,使文章顯得親切有味,呈顯自然的風雅情趣,讓作品讀起來清晰深刻,且充滿生命張力。他認為小孩子的天真不足稱道,是「無知的天真」,和桌子的天真沒什麼區別,人們追求的應該是「超然物外的天真」。他說「經驗陶冶後的天真是見花不採,看到美麗的女人,不動枕席之念的天真。」(《天真與經驗》)這從他對妓女的態度上就也可窺見一斑,「所以天下最貞潔高尚的女性是娼妓。她們受盡人們的揶揄,歷遍人間凄涼的情境,嘗到一切辛酸的味道,若使她們的心還卓然自立,那麼這顆心一定是滿著同情和憐憫。」(《黑暗》)由此可見,梁遇春散文所流露出的率性與天真,是建立在深刻積累和理解基礎上的天真,因而顯得更加可貴。

三、率性而為

率性而為可以用來形容梁遇春的做文態度,這種流浪漢般恣意忘情的文風源於他做人的一種基本態度,用一句著名搖滾歌詞來形容即是「如果註定凋零,索性忘情燃燒。」按照他的觀點,如果要寫出好的文章,必然要忠實於自己的內心,而那在第一時間內打動自己的、讓自己激動欣喜的想法或靈感才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好友馮至在他的散文集《淚與笑》所作的序中說:「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處處閃眼,然而沒有一個線索,稍縱即逝,他不能同一面鏡子一樣,把甚麼都收藏得起來。」可以看出他寫作的即興性。即興往往帶來一種全新的創造,所以梁遇春的散文能不落窠臼,周國平也曾在《淚與笑》的序里對他的這種獨創性作出過評價:「他不受任何前輩先生的意見支配,他苦討冥搜,他自己就是「象罔」。」在梁遇春的散文里,我們的確能感受到他在《談「流浪漢」》中所提到的那種「無人無我,不失火氣,也不失活氣」的氣質。
1、妙手偶得之
梁遇春的散文大多數屬於「妙手偶得之」之作。他在《醉中夢話(一)》中曾專門以「做文章同用力氣」為題寫過一段專述,陳述自己的做文觀。他覺得胡適之所說的「做文章是要用力氣的」未免太正而不邪了,費力氣如果是為了矯飾堆砌以迎合讀者,還不如隨手記下的隨筆日記來得真實自然。「可見有時沖口出來的比苦心構造的還高一籌。」 然而梁遇春主張的隨興寫作卻並非指不加構思信口胡說,他贊賞的是一種在吃透技巧後的游刃有餘狀態,「賣力氣的理想目的是使人家看不出賣力氣的痕跡。」這也就是要先有「妙手」,才能把偶然迸發的靈感化為精妙作品。而梁遇春寫作的隨興也可在他的很多散文中找到痕跡,如他在談做文章同力氣時引用一個記不清姓名的英國作者的話,就直接打個括弧說:「名字卻記不清了」,引了一段英文,又在後面打個括弧說:「句子也記不清了,大概是這樣吧」,絲毫沒有為了使文章顯得更加完滿而細查引文出處的打算;在《醉中夢話(二)》中第四篇乾脆就以「這篇是順筆寫去,信口開河,所以沒有題目」為題,盡顯其率性而為的做文態度。雖然看來似乎稍欠嚴謹,但卻正顯示了梁遇春的真實個性。
2、矛盾的言論才是真摯的
梁遇春既然認為矛盾是宇宙的根本原理,自然是不會在文章中掩飾自己內心種種矛盾混亂的想法。他在《一個「心力克」的微笑》里談到人們為何要做「心力克」時說到了自己對於人世的許多苦衷。「自己呢,沒有冷淡到能夠做清閑的觀客,隔江觀火,又不能把自己哄住,投身到裡面去胡鬧一場,雙腳踏著兩船旁,這時倦於自己,倦於人生,這怎麼好呢?」,他拿排架子來比人生,「比如,有人排架子,有人排有架子的架子,有人又排不屑計較架子有無的架子,有人排天真的架子,有人排既已世故了,何妨自認為世故的架子,許多架子合在一起,就把人生這個大虛空築成八層樓台了,我們在那上面有的戰戰兢兢走著,有的昂首闊步走著,終免不了摔下來,另一個人來當那條架子了。」這種對命運人生的看透或多或少包含了些無奈,但不妨礙梁遇春繼續冒著摔下的危險努力構建他自己的八層樓台,因為他無法說服自己退觀一切。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天下只有矛盾的言論是真摯的,是有生氣的,簡直可以說才算得一貫。矛盾就是一貫,能夠欣賞這個矛盾的人們於天地間一切矛盾就都能澈悟了。」

讀梁遇春的散文,不論是早期的青春沖動、少年意氣,還是後來的略帶沉重,滄桑之嘆,都不會讓人覺得平淡如水,他就是一個生命旅途中的流浪漢,舉杯對月,入火而舞。而對於他散文中存在的不足,台灣一位文人這樣評論:「作者由於年輕、涉世未深,因此生命的歷練,並未達深刻沉練的地步,文章的表現也並非完美無缺。然而,我們卻可以從字里行間,一窺他努力經營生命的深刻與幽默的企圖。對如此天才橫溢的作者的作品,我們是可以用更寬容的眼光來欣賞的。」的確,在短暫的生命中,這個蹈火者散發的能量和熱度,已足以令我們出汗。

閱讀全文 / 1條評論 / 丟小紙條 / 文件夾: 資料

不只是笑話
HUPI @ 2006-01-28 15:54

到底有幾個明天呢?誰知道!也許我倒霉,只有十個了;您運氣,還有二十個。。。

閱讀全文 / 評論 / 丟小紙條 / 文件夾: 不只是笑話

不只是笑話
HUPI @ 2006-01-28 15:24

翻譯"......"
"這個世界如此廣大,生下來的都不一定是自己的兒子"

閱讀全文 / 評論 / 丟小紙條 / 文件夾: 不只是笑話

下一頁 »

2006 十二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瀏覽全部網志 / 按日期總覽

網志分類
- 所有日誌
- 不只是笑話
- 資料
- 未分類

最新評論

非非 Fifid.com

站內搜索

友情鏈接
- 我的歪酷 非非共享界
參考資料:http://mlifo.yculblog.com/
回答者:舴∞艋 - 初學弟子 一級 12-14 12:56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3 個人評價

66% (2) 不好
33% (1)

其他回答共 1 條
讀梁遇春《春雨》
鍾磬聲

梁遇春是個短命的文學天才,在這個世上他僅僅活了短短的28年,便如同一顆流星,於瞬息間殞滅了,給予我們,這些傾羨他才華橫溢的人們,留下了過多的遺憾和傷感。事情就是這樣,早慧的詩人許多都是短命的。唐代的王勃、李賀,英國的雪萊、拜倫、濟慈,俄國的普希金、葉賽寧、萊蒙托夫,以及與梁同時代的徐志摩、朱湘、劉夢葦等人都是一顆顆瞬息殞滅的流星,人們見到那流星瞬息的璀璨,每慣以無限的惆悵和傷感緬懷。
他留下來的作品並不多,除了二十餘種外國文學作品的譯著外,他自己的文字主要就是這本薄薄的,收有36篇散文小品在內的《春雨》了.

參考資料:http://www.gzwh.gov.cn/whw/channel/wsds/zjdp/dlyccy/

⑶ ●尋:一部關於一直神奇鸚鵡的電影(重賞50分)

五個孩子和鳳凰與魔毯
五個孩子和鳳凰與魔毯
[英]內斯比特

這部童話的故事是發生在《五個孩子和一個怪物》之後。主人公還是西里爾、安西婭、羅伯特、簡和他們的小弟弟小羊羔。

有一天,孩子們放煙火時不小心,把兒童室的地毯給燒壞了。媽媽給大家買了一條新地毯。

孩子們在卷著的地毯里發現了一個蛋。這是一個很黃很亮的蛋,半透明,裡面還閃著奇怪的光,像是有一個火球蛋黃。

這個蛋後來滾到了爐火里,結果,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蛋里有什麼東西在蠢動,緊接著是很輕微的一聲脆響,這蛋一分為二,從裡面出來一隻火鳥。它在火焰中停頓了一會兒,張開翅膀飛出了火爐。

當一個孩子伸手想模摸它時.它說話了:小心,我還沒有涼下來呢!

原來這是一隻會說話的鳳凰。那地毯也不是普通的地毯,而是一條會飛的魔毯。於是,鳳凰成了孩子們的好朋友。他們乘坐飛毯到世界各地歷險。他們曾被困在沒有頂的塔樓里;他們還把廚娘帶到陽光燦爛的南方海濱,讓她留在那裡當女王;他們還到印度去幫媽媽的義賣市場搞到許多印度東西;地毯還幫他們帶來199隻波斯貓和一隻母牛,弄得他們手忙腳亂……

⑷ 有一電影說是一幫清兵在邊疆還不知道清朝已經滅亡的電影叫什麼

《汗血寶馬》是吳子牛執導,聶遠、洪宇宙、張光北等主演的歷史劇,於2005年2月5日在央視8套播出。
該劇講述了在1924年由紫禁城裡的一匹汗血寶馬的命運,而引發京城內一樁樁驚心動魄的故事。

⑸ 找一部俄羅斯的動作電影

又名 黑獄拳霸3

⑹ 推薦幾部好看的電影..以及安妮寶貝書里的電影...

《胭脂扣》
某夜,一冷艷女鬼來報館求登尋人廣告,並纏著袁永定不離開。女鬼原是五十年前石塘咀名妓如花,當年拜倒裙下者眾,卻獨鍾情富家子弟陳振邦。

陳門乃望族不接受妓女作媳婦,逐振邦出門,於是兩人在窮困中掙扎。如花與振邦終訂陰世之約,復吞鴉片自殺。如花在陰間久候不見振邦,便來陽世尋覓。永定和他的女友楚娟,同情如花的遭遇,傾力幫助她找人,現在已是1987年了,事過四十年,人已兩三代,簡直是大海撈針,而如花之七日期限即將屆滿……

袁永安在某報社廣告部任職,一天他正要下夜晚,突有一名身著30年代打扮的艷麗女子出現在報館,她要來登一則尋人啟示,但又無錢付廣告費。袁要她次日再來,不想她堅持不肯,並尾隨他一路。在閑談中,袁驚聞她原是30年代死去的女鬼,名叫如花,當年曾是石塘咀的名妓,愛上人稱為十二少的紈絝子弟陳振邦。二人的戀情因地位懸殊遭陳父母反對,遂離家私訂終生,以胭脂盒為信物。兩人同居後經濟拮據,再加上染食鴉片,如花知好景不長,二人約定服食鴉片自盡,來生再結緣,不想如花死去,陳被救。50年後,如花苦等陳不得,遂上陽間來尋。此時已是1987年,時守境遷。如花得袁及其女友凌楚娟幫助,終於在一家制衣廠找到早已潦倒和衰老不堪的十二少。如花將胭脂盒歸還,帶著無限遺恨返回陰間。

《玻璃之城》
羅眾鐵和張婉婷將自己當年就讀香港大學時的求學經驗與面對九七問題而產生的思想感情投射在作品中,使它成為一部兼具歷史視野和個人感懷的影片,不過,本片在結構與包裝手法上較欠缺原創性,不時流露出西片《廊撟遺夢》與港片《甜蜜蜜》等片的影子,教人感到遺憾。黎明與舒淇飾演七十年代的港大學生,原是人人稱羨的金童玉女,後來因黎明參加政治抗議運動被囚,導至兩人分手。不料事隔多年,當兩人已各自婚嫁之後卻意外重逢,在往事與舊情揮之不去下重續前緣偷偷幽會,最後死於九七年來臨時的英倫街頭。編導透過兩人的子女處理喪事和拍賣舊居的過程,將劇情的來龍去脈分段交代,也趁機對比了昔日精英學生的為理想犧牲和今日大學生的輕浮隨便,懷舊之情甚濃,不過,「試著回憶」這首西洋片金曲無疑運用得太過單調和重復,跟《甜蜜蜜》中穿插的鄧麗君歌在戲劇效果上相去甚遠。

《她比煙花寂寞》
這是一對有著深厚感情的姊妹。杜普蕾的姐姐是個天才笛子手,在一次邀請演出中,姐姐告訴媽媽,若妹妹不能參加,那她同樣也不去。杜普蕾的確很好強,經過刻苦練習後,竟然在一次兒童樂器比賽中,同姐姐一起獲了第一。當然杜普蕾拉奏的是大提琴,而姐姐吹奏的是長笛。於是,原本聚集在姐姐身上的掌聲與鎂光燈一下轉向了妹妹。謝幕時,高傲而嫉妒的姐姐轉身跑向儲藏室一隅默然不作聲。最後,小杜普蕾隨著母親走出比賽場,在樓梯轉彎處,記者給他們留了影。發黃的照片上,唯一不笑的是姐姐。但這意外的成功固然沒有到能影響姐妹倆感情的地步。

許是一個家庭僅有的精力只可能培養一位天才兒童的緣故,父母選擇了小杜普蕾。若干年後,杜普蕾的名聲響譽世界,而姐姐從小杜普蕾獲獎的一刻起,就註定了落寞的命運。

正當姐姐混沌於工作與笛子學院時,伯樂出現了。他追隨姐姐回了家,並毫不猶豫告訴她,他愛她。然後,他們便結婚。當杜普蕾知道這事後,殘酷地對姐姐說,你要性生活,並不一定非得結婚。深夜裡,姑娘們的卧室沒有打燈,外面的星光透進來,姐姐慘白著臉回道,他讓我知道我是個特別的女子。可妹妹內心的孤寂驅使她再次說出不負責任、傷害親人的話:你,並不特別,你知道你一點都不特別……

過了沒多久,杜普蕾在一次party上也結識了自己的丈夫。兩個年輕音樂家用演奏音樂的方式、以最短的時間鞏固了對方在自己生命中的地位。於是,杜普蕾與丈夫開始同台演出。而演出檔期看上去是那麼緊湊,彷彿永無止盡。

一天,杜普蕾著蘭色大衣,拖了大提琴箱子,投奔已在鄉下定居的姐姐與姐夫。下了計程車,她便哭倒在姐姐懷中,並要求姐夫把她這個小妹妹抱進小木屋。晚上,安頓完三個孩子後,他們就圍著火爐做游戲。游戲很有意思,是猜對方在想什麼。當然,這對姐妹總是能心心相印。到了最後,杜普蕾在與姐姐耳語的過程中說,姐姐,我要與姐夫做愛。溫馨的氛圍終結在杜普蕾吐出的最後一個單詞時。第二天,杜普蕾跑進小森林。她邊哭邊跑,邊跑邊把身上穿的衣服沿途丟。姐姐找著了赤身裸體的杜普蕾,她正抽搐哆嗦著,右手拿起枯樹枝就狠命抽自己的左手腕。空空的天空啊,鄉下那小溪、岩石、樹木與積雪,所有的生命都靜靜等著杜普蕾喊出——其實,其實我只是想與他做一次愛……你說我們什麼都可以分享的,原來都是騙人的……你不愛我。

接下來的故事該如何發展呢?錯位了,一切都錯位了。

終於某個晚上,姐夫去找姐姐。杜普蕾醒來後,在卧室里拉響了震撼人心的大提琴。

於是,第二天,杜普蕾如來時一樣,孤傲地拖著琴箱走了。

於是,生活又重復起來,杜普蕾又加入丈夫演出活動的行列。但這時的杜普蕾好像再不能很投入地表演。甚至於,某次演出終了時,她發現自己站不起身。作為樂團指揮的丈夫驚訝地走上前去,輕聲對妻子說,沒有關系,我抱你。

病因被找出來了——多發性硬化症,一種迄今為止尚無特效葯的絕症。

杜普蕾的身子跨了,可稟賦得天獨厚的丈夫又怎會守著風采不再的妻。他借口工作原因搬出了家,先是一禮拜回家一趟,再是一個月。在一次電話中,杜普蕾分明聽到丈夫那邊傳來孩子的吵鬧聲,於是,她知道丈夫背棄了她。

在此之前,杜普蕾曾強烈要求丈夫安排她上台演出,她在整場音樂會唯一要做的事是,敲響定音鼓。

病越來越重了,杜普蕾漸漸失去行動、聽覺甚至呼吸的能力。可她始終不願別人看到她凄慘的光景,所以她拒絕一切朋友包括家人。一次,母親建議大女兒去看望小女兒,並拿出那張杜普蕾第一次得獎時的照片,說杜普蕾也許需要它。可電影的畫面變得邪惡起來。姐姐說,是誰,那時照片上沒有笑的是誰?然後,夫妻倆相視無言。這個曾默許妹妹與自己的丈夫同床的姐姐,在妹妹最為痛苦的時候也背棄了她。

終於,彌留時候到來了。杜普蕾渾身抽搐,不吃也不喝,早已說不出話來。這姐妹的情分到底是斷不了的。姐姐終究去看了妹妹。她摟著她,喂她喝水,並與她回憶小時一起去海賓玩耍的事:她們跑到了海邊,看到海邊立著個奇怪的孤身一人的女子。小杜普蕾向前與她問好,然後,徑直跑回來,擁著姐姐,道,沒事,有我在(一切會好的)。至此,電影畫面凌亂起來,那幼時海邊立著的奇異女子轉過身來,而她,就是杜普蕾。

在回家的公路上,電台廣播杜普蕾去世的消息。姐姐聽了,下得車來,站在空曠的森林裡失聲痛哭。

《一樹梨花壓海棠》
蘇聯名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布可夫親自改編他的爭議性小說《洛麗塔》,由大導演斯坦利.庫伯力克執導,並啟用了早熟少女休.萊昂擔任色誘中年教授的女主角,在六十年代初期曾引起相當熱烈的議論。影片將洛麗泰年齡由十二歲提高為十五歲,藉以避免太大爭議。劇情描寫英國教授(詹姆斯.梅森飾)到美國大學任教,中途住在寡婦(謝利.溫特斯飾)家裡,沒想到卻被她女兒洛麗泰的青春胴體深深迷戀上。後來電視劇作家彼得.謝勒引誘洛麗泰離開教授,但卻沒有讓她獲得美好的生活,教授乃決定殺他報仇。劇情發展不夠緊湊俐落,但導演仍然成功地刻畫出中年知識分子迷戀少女的微妙心理,演員均有精彩演出。

《情人》
我的父母受到殖民地政府的欺騙,滿懷希望,遠渡重洋,從法國來到印度支那,卻一無所獲,父親客死異鄉,母親在當地的一所法文學校當校長,以此來養活我們兄妹3 人。母親花掉自己的全部集蓄,在柬埔寨的貢布省買了一塊地,但土地管理部門竟無一人告訴她,這塊土地無法耕種,因為它每年都要被海水淹沒六個月,最後破產。

我在西貢國立寄宿學校外面的一所專門為法國人辦的的中學里讀書。要時常乘坐汽車和渡船往返於學校和家之間。

15歲那年,有一天,在從家去西貢學校的一條渡船上,遇到一位比我大12歲的華裔男子,他對我一見鍾情,並主動用他的黑色大轎車送我回學校。這位青年是個中國人,他住在沙瀝河岸上的一幢藍瓷欄桿的別墅里,他家財萬貫,非常富有。他家是控制著殖民地廣大居民不動產的金融集團。他母親去世了,他從巴黎趕回來,為母親奔喪。他是個獨子,父親獨斷專行而財權在握。

這以後,我們常在城南的一座單間公寓里私會了,我們在一起談得很融洽。15歲的我就知道享樂,雖然我不知享樂為何物,卻已習慣了男人對我投來的那種貪婪的目光。

不久,在這間單身公寓里,我奉獻了我的童貞,盡管我還是個尚未成熟的孩子。在這以後的一段時間里,我們不斷地在這間公寓里幽會。他病狂地愛著我,我卻只希望他像往常把女人帶到他房間里來那樣去做。對我來說,我是因為他有錢才來的,我說我要現在有錢的他。

我需要他的錢為卧病在床的母親治病,我需要他的錢供荒淫無恥的大哥尋歡作樂,我需要他的錢改變這窮困潦倒的家。這位黃皮膚的情人帶著我們全家人,去上高級餐館,去逛夜總會,滿足我們可悲的虛榮和自尊。

我生活在一個支離破碎,怪異扭曲的家庭中,純朴、剛強卻被世人欺騙,最終絕望的母親;殘暴醜陋、惡魔般的大哥;倍受屈辱而默默忍受的小哥哥。他們雖然瞧不起我的中國情人,極力反對他,卻無恥地以我的肉體作交易,滿足他們的金錢慾望。我的愛,從做童妓的時候就被人偷走了。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里,我們不斷地幽會,盡情地滿足情感和慾望的需要。

但這段感情終究還是一段感傷絕望的愛情。我不能戰勝膚色和民族的偏見,不得不離開印度支那,回巴黎定居。他也掙脫不了幾千年封禮教的羈絆,不得不尊從父母之命,與一位素未謀面的中國姑娘結婚了。

許多年過去了,我結婚、生育、離婚並開始寫作,他和他太太來到巴黎並給我打了電話。他說他和從前一樣,還愛著我,他不停止對我的愛,他將愛我,一直到死……

《重慶森林》
第一個故事:失戀無聊的警察223愛上了戴金色假發的女殺手。神秘金發女子利用幾個印度人運毒,印度人欺騙了她。她殺了這班印度人後逃走,在酒吧遇上了失戀便衣警探223。金發女子在重慶大廈疲倦睡著了,223守護她一夜在清晨離開。警察223每次失戀都要去跑步,正在雨中的准備離開時,CALL機收到金發女子的生日祝福。

第二個故事:在速食店打工的女孩暗戀著每晚來買宵夜的警察663。警察663每天在"午夜特快"快餐店為女友買廚師沙拉,後來為她買炸魚排換口味。女友卻提出她也要換口味了。速食店女孩拆了警察女友留在快餐店留下的信,拿到了警察家的鑰匙,以後就經常偷偷過去他家中打掃裝修,好像夢游一樣。一日,被警察663撞見。當晚,663約她在California酒吧見面。女孩卻去了真的加州,留給他一封信。663始終不知道信中約會的地點。一年後,女孩回來了,回到表哥的快餐店,663已經是這家店的老闆了。女孩一身空姐制服,給663寫了一張新的「登機證」。

《我的父親母親》
初戀的回憶,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感覺,而當生子的父親已經過世,年邁的母親講述她夢系魂牽的初戀時,生子不但體味到那初戀情愫的凄美動人,甚至還分明讀出對美妙人生的執著追求……

母親乳名招娣,年輕時是遠近聞名的美人,不僅心靈手巧,而且勇敢地成為十里八鄉第一個自由戀愛的女孩,她暗戀上生子的父親--一個淳樸幽默的青年教師,她以家傳的青花大碗為記號,給心上人花樣翻新地送最好吃的「派飯」;她通宵達旦織出最艷的「房梁紅」裝點他的教室;為了聽到他的朗朗讀書聲,她不惜繞遠路去擔水;為了引起他的注意,她每天在送學生的路邊等著他。

終於,招梯的美麗和誠摯打動了青年駱老師的心,他們很浪漫又很傳統地相愛了。一隻塑料紅發卡就是他給她的愛情信物,然而,就在心靈剛剛撞擊的那一刻,悲劇降臨了:駱老師莫明其妙被打成右派,招娣特意為他做的晚飯蒸餃子沒吃上,就被帶走了。她瘋了一般,懷揣蒸餃沿路追趕,人摔倒了,蒸餃爛了、青花碗也碎了……

技藝精湛的鋦碗匠鋦好了青花碗,卻彌合不了姑娘破碎的心靈,招娣決心拖著病弱的身體去遠行尋找初戀情人,瞎媽媽的淚水阻止不了招娣的決心。她瞞珊上路了,卻昏死半途,被路人送回,執拗的招娣掙紮起身還要冒死去尋覓。恰在此時,駱老師意外地來了,她躺在病床上,大滴的淚珠從她美麗而又憔悴的大眼睛中盡情地滾落。

他再也沒有離開她,兩個人一愛就是四十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

丈夫的葬禮後,年邁的招娣在悲慟中又聽到了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那是駱老師自編的「識字歌」——人生在世、要有志氣、讀書識字、多長見識……招娣沿著當年的小路向學校走去。教師里,她的兒子駱玉生像當年的駱老師一樣,以淳樸、清朗、穿越時空的聲音在教孩子們讀書。頓時,兒子和丈夫的身影在她眼中置化,在她眼前,又出現年輕盈巧的招娣穿著碎花紅襖雀躍在讓她走不完初戀的那一條小路上。

不好意思,蠻久不看安妮了,好多不記得出處了,但都是她書中提過的。有些作為散文寫了,比如《玻璃之城》《她比煙花寂寞》有些只是在文中提過。

⑺ 求很早的外國電影,一個毛毯帶著一個鳳凰蛋,有三個小孩還坐著毛毯飛出去玩,回到家只過了幾分鍾

五個孩子和鳳凰與魔毯(又譯:不死鳥和飛毯) 劇情: 一天,孩子們放煙火時不小心,把兒童室的地毯給燒壞了。媽媽給大家買了一條新地毯。 孩子們在卷著的地毯里發現了一個蛋。這是一個很黃很亮的蛋,半透明,裡面還閃著奇怪的光,像是有一個火球蛋黃。 這個蛋後來滾到了爐火里,結果,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蛋里有什麼東西在蠢動,緊接著是很輕微的一聲脆響,這蛋一分為二,從裡面出來一隻火鳥。它在火焰中停頓了一會兒,張開翅膀飛出了火爐。 原來這是一隻會說話的鳳凰。那地毯也不是普通的地毯,而是一條會飛的魔毯。於是,鳳凰成了孩子們的好朋友。他們乘坐飛毯到世界各地歷險。他們曾被困在沒有頂的塔樓里;他們還把廚娘帶到陽光燦爛的南方海濱,讓她留在那裡當女王;他們還到印度去幫媽媽的義賣市場搞到許多印度東西;地毯還幫他們帶來199隻波斯貓和一隻母牛,弄得他們手忙腳亂……

⑻ 鍗板害闇插ぉ鐒氬案錛岃嗚夊啿鍑誨姏寮猴紝涓轟粈涔堢伀钁鍦ㄥ嵃搴﹀ぇ琛屽叾閬擄紵

鍗板害鐨勭伀钁錛岃搗婧愪簬鍘熷嬫嫓鐏鏁欍傛嫓鐏鏁欒や負涓囩墿浠庣伀涓鐢燂紝鏈緇堝綊浜庣伀涓銆傜伀钁鑺傜害鍦熷湴錛岄ㄧ伆涔熷彲鍋氳偉鏂欙紝鏄涓縐嶇粡嫻庣殑钁娉曘

瀹楁暀鍘熷洜錛80%鐨勫嵃搴︿漢淇″夊嵃搴︽暀錛岃屽嵃搴︽暀鎶婄伀钁瑙嗕綔鏄瀵規昏呯敓鍓嶇姜瀛界殑媧楁釘鍜屽噣鍖栵紝娌$粡榪囩伀钁鐨勪漢涓嶈兘榪涘叆澶╁爞銆

鍗板害鏁欐湁鈥滅伀鐒板磭鎷溾濄

姣斿傚嵃搴︽暀鍦ㄤ婦琛屽氱ぜ榪囩▼涓涓瀹氳佹柊浜哄畬鎴愯佺伀紲炪佺キ鐏紲炪佹嫓鐏紲炪佸悜鐏紲炵堢シ錛屽苟涓斿洿緇曠伀鍫嗙粫琛屼竷鍦堛

濡傛灉澶у剁湅榪囥婁笁鍌誨ぇ闂瑰疂鑾卞潪銆嬭繖閮ㄧ數褰卞氨鑳界湅鍒幫紝鍦ㄧ數褰遍噷鍋囧啋濂充富瑙掔殑鏈濠氬か鐨勭敺涓夊彿鍛婅瘔濂充富瑙掞紝濠氱ぜ鏄紲炲湥鐨勶紝濡傛灉緇曞熶簡涓冨湀錛屼粬浠灝辨垚浜嗘硶瀹氱殑澶濡諱簡錛岃岀敺涓夊彿鏃╁凡緇忕粨榪囧氫簡銆




緇撴灉灝辨槸鐢蜂簩鍙峰湪鍗冮挧涓鍙戜箣闄呰刀鍒幫紝涓変漢涓鍧楅冭窇銆

鉶界劧鏄鐢靛獎錛屼絾鏄榪欎篃鍦ㄤ竴涓渚ч潰璇佹槑浜嗗嵃搴︽暀鐨勨滅伀鐒板磭鎷溾濅紶緇熴

鍚屾牱錛屽嵃搴︽暀鍦ㄨ懍紺間華寮忎笂鍚屾牱鏈夆滅伀鐒板磭鎷溾濅紶緇熴

鍗板害鏁欑浉淇′漢浜虹敓鏉ユ湁緗錛屾墍浠ユ誨悗蹇呴』璁╂昏呯殑灝鎬綋鍏卞悓鐏鐒扳滃噣鍖栤濈敓鍓嶇殑緗瀛戒互鍙婄棝鑻︼紝鐒跺悗鍐嶆妸楠ㄧ伆鎾掑埌鎮掓渤閲岋紝瀹屾垚鐏甸瓊鐨勬礂娑ゅ拰鍗囧崕錛屾渶緇堥『鍒╃殑榪涘叆澶╁爞銆

鎵浠ワ紝瀵逛簬鍗板害浜烘潵璇達紝姝誨悗琚鐏钁錛岄ㄧ伆琚鎾掑叆鎮掓渤鎵嶄唬琛ㄦ諱骸浠寮忕湡姝e畬鎴愩傛崲璦涔嬶紝濡傛灉涓嶈繘琛岀伀钁鍜岄ㄧ伆鎶涙磼浠寮忥紝灝變細琚璁や負鏄榪欎釜浜虹敓鍓嶇姜瀛借繕娌℃湁琚娓呮礂錛岃繖涓姝昏呮病鏈夎祫鏍煎湪姝誨悗榪涘叆縐浜嗙殑涓栫晫銆

鎵浠ワ紝鍑℃槸鍗板害鏁欏緬錛岀伀钁鏄浠栦滑姝諱骸浠寮忕殑涓閮ㄥ垎錛涜屽嵃搴︽暀寰掑湪鍗板害鍗犱簡80%錛岃繖灝辨槸鐏钁鍦ㄥ嵃搴﹀ぇ琛屽叾閬撶殑鍘熷洜銆




鍗板害鐨勭伀钁鍏跺疄涓庡叾姘戞棌鏂囧寲鍜屽畻鏁欎俊浠版槸鍒嗕笉寮鐨勶細

鍗板害鏁欎竴鑸瀹炶岀伀钁錛岃繖涓庢垜浠涓鍥戒竴鏍鳳紝鍙鏄褰㈠紡涓嶅悓鑰屽凡錛屽彶涔﹁拌澆錛屾垜浠鐨勭伀钁鏄浠庡嵃搴︿紶榪囨潵鐨勩傛垜浠鏄姝昏呰鎷栧叆鐏钁鍦猴紝鏁村瑰寲濡嗗悗錛屾悶涓涓綆鍗曠殑鎮煎康浠寮忓氨琚閫佸叆涓撻棬鐨勭剼鐑у案浣撶殑鐏鐐変腑鐒氱儳銆

鑰屽湪鍗板害鏄鏈変竴涓涓撻棬鐨勯湶澶╃剼鐑у疄浣撶殑鍦烘墍銆傛湁鐨勫湴鏂瑰彧鏈変竴涓渚涚剼鐑х殑鐏鍖栧彴錛屾湁鐨勫湴鏂規湁鍗佸嚑涓鐏鍖栧彴錛屽案浣撳氫簡灝辨帓闃燂紝涓涓涓涓鍦拌疆嫻佽繘琛屻

鐏钁鏃訛紝浜轟滑瑕佹妸灝鎬綋鎶鍒扮剼灝稿満鎴栬繍鍒版渤杈癸紝鐢ㄦ湪鏉愭垨鐗涚勃鐒氱儳錛屽湪鎶姝昏呭埌鐒氬案鍦烘垨榪愬埌娌寵竟鐨勮礬涓婏紝浜轟滑鍢撮噷涓嶅仠鍦板枈鐫錛氣滄媺濮嗭紝鎷夊嗭紝鐟熻凱鍜籌紒(鎰忔濇槸鈥滅綏鎽╃殑鍚嶅瓧鏄鐪熺悊)鈥濓紝鍗崇綏鎽╁湪鍙鍞わ紝姝昏呰佸洖鍒扮綏鎽╅偅閲屽幓浜嗭紝涔熷氨鏄璇達紝姝昏呰佸崌澶╀簡銆備竴鑸鐨勫跺涵鐢ㄦ櫘閫氱殑鏈ㄦ煷鍔犱笂奼芥補銆佺叅娌規垨妞嶇墿娌圭瓑鐒氱儳錛岃屼竴浜涘瘜鏈変箣瀹跺垯鐢ㄥ甫棣欏懗鐨勬湪鏉愭垨鍦ㄤ笂闈㈡祰涓婄叅娌規垨閰ユ補鐒氱儳銆傜偣鐏涔嬪墠瀹跺睘瑕佸洿緇曞案浣撹繛楗跺洓鍦堬紝浠庡彸寰宸︼紝姝昏呯殑澶撮儴鏈濊タ闈錛岄暱瀛愭墠鑳戒婦鐏鐐規煷錛屼粠澶撮儴寮濮嬬儳璧鳳紝鐒氬案鏃訛紝闄ゆ昏呯殑濡誨瓙浠ュ栧叾浠栧コ鎬ч兘涓嶅緱鍦ㄥ満銆傚洜涓哄ス浠灞炰簬涓嶇ゥ涔嬬墿錛屾湁鐨勫湴鍖烘槸紱佹㈡墍鏈夊コ鎬т笉寰楀湪鍦恆傛昏呯殑澶撮呬笉鏄撶儳閫忥紝鐢遍暱瀛愭暡紕庤〃紺烘昏呯殑鐏甸瓊宸茬粡鍗囧ぉ銆

錛堜笉閰嶅浘浜嗭紝鎬曞悡鐫浣狅級

鐒氬案鍦虹殑鍦洪潰錛屼竴瀛楁帓寮鐨勭伀鍖栧彴涓婄噧鐑х潃鐔婄唺鐑堢伀錛屼漢浠涓嶆柇鍦板姞娌癸紝灝鎬綋鍦ㄦ湪鏌翠笌娌規枡鐨勪綔鐢ㄤ笅瓚婄儳瓚婃椇錛屾祿閲嶇殑榛戠儫鍜岀劍緋婂懗鎵戦潰鑰屾潵錛屽懆鍥村叏鏄鎴栫珯鎴栧潗姝昏呯殑瀹跺睘銆

姝昏呯殑楠ㄧ伆鏈鍚庤鎾掑叆紲炲湥鐨勬亽娌寵╂渤姘村啿璧幫紝闅忔按嫻佸幓錛屽嵃搴︽暀寰掍滑璁や負錛岃繖鏍峰仛鍙浠ユ礂鎺夋昏呯敓鍓嶇殑緗榪囷紝鍙樺緱鍦f磥錛屽彲浠ュ崌澶┿

榪欐槸姘戞棌鐨勯庝織鍗板害鏁欏緬浠涓鐢熸湁涓夊ぇ澶欐効錛氬埌鍦e煄鏈濇嫓婀垮﹩紲炪佸埌鎮掓渤媧楀湥嫻淬侀ギ鍦f按銆佹誨悗钁浜庢亽娌熾

鎮掓渤鍦ㄤ俊寰掑績鐩涓鏄涓鏉℃竻鍑鐨勫湥娌籌紝鎵胯澆鐫鍗板害浜轟滑鐨勫墠鐢熴佷粖鐢熶互鍙婃潵鐢熴傝櫧鐒朵簨瀹炰笂娌蟲按鐩稿綋娣鋒祳錛屼絾淇″緬浠渚濈劧鐩鎬俊鍦ㄦ亽娌充腑娌愭盪鍑韜錛屽彲浠ユ礂鍘昏嚜宸辮韓涓婄殑奼℃祳鍜岀姜瀛斤紱姝誨悗钁浜庢亽娌籌紝灝變細鍙樺緱鍦f磥銆

涔熻告渤姘村啀鑴忥紝涔熶笉鍙婁漢涓栨販嫻婂惂銆

緹庡浗銆佸嵃搴︺佸凹娉婂皵絳夛紝鐏钁鎺掗槦銆佹煷鑽変笉澶

寤鴻鐢ㄦ墜宸ュ弻闈㈠鉤闈㈤暅錛堢畝鏄撲俊鍙烽暅錛夊厜钁



鑺傜渷鍦熷湴[璧瀅[璧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