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歐美大片 » 印度電影發展的如何
擴展閱讀
中國電影公司基本資料 2025-04-12 01:45:22
韓國電影撞鹿 2025-04-12 01:44:03
日本500人電影叫什麼 2025-04-12 01:43:10

印度電影發展的如何

發布時間: 2025-04-11 04:17:29

印度電影怎麼樣,在國際上口碑如何

近幾年印度電影發展得很好,在國際上的口碑也很高,是很多國家學習的榜樣。

印度的很多電影有很深刻的教育意義。這其中以《三傻大鬧寶萊塢》最為突出。影片以學習為切入點,探討了到底是讓學生按部就班地死學更好呢?還是讓學生自由發揮,創造性地學習更好呢?電影中還穿插著友情線、愛情線,整體以搞笑幽默的風格為主,結局既出人意料,又彷彿在情理之中,值得人深刻反思。

不得不說,印度的很多電影都是注入了極大心血的,精湛的演技、輕松歡快的節奏再加上深刻的教育意義,口碑怎麼能差得了?

⑵ 印度很多方面都比較落後,為何電影行業卻發展得如火如荼

因為印度人對電影行業相當的重視,很早他們就熱衷於拍電影,加上印度電影很多內容都會引入印度的歌舞文化,這樣子就讓全世界的觀眾都了解到了神秘的印度文明,也是一種發展經濟的方式,同時印度電影內容拍的也都不錯,出了不少神片,這個也和印度國情與制度有關。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印度人就很喜歡看電影了,印度導演還把一些電影內容推向了社會,也就是揭露了一些社會上存在的問題,並且也添加了很多喜劇色彩,這樣子印度的電影上映後非常受歡迎,內容也是很吸引人的,最後一點那就是印度的電影審查制度不是那麼的嚴格,一般哪怕是諷刺一些現在社會上存在的問題,印度國內也不會管的很嚴,所以說這些電影在世界上口碑也都不錯,比那些純粹的娛樂片好多了,比方說《誤殺瞞天記》《摔跤吧爸爸》都是印度神片代表作。

⑶ 印度很多方面都不行,為什麼電影行業卻發展得很好

印度電影發展的很好,寶萊塢也是電影人心中的天堂。印度這個國家沒有民主,印度這個國家真的很爛,但是印度的電影發展很好,為什麼印度這個國家很爛,但是印度電影為什麼這么好呢?我一直都搞不懂,但是後來我知道了印度的電影發展有很多因素,正是所有人的努力讓印度電影發展的越來越好。

印度電影真的很棒。

⑷ 印度電影發展的十分迅猛,其原因是什麼

印度電影題材寬泛,無所禁忌。印度電影的題材都比較新穎,力求大膽突破,無論是印度的種姓制度、或者是宗教問題、或者國家政治都是其可以拍攝的題材。

政府支持和開放投資環境,早在十九世紀60年代印度政府就資助一些導演拍攝印度主題類型的電影,從1999年開始,印度電影正式走上產業化發展之路,導演可以從銀行貸款,同時也允許外國資本進入國內投資,這使得印度電影解決了錢的問題,發展更加迅速。

⑸ 印度電影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近年來,印度題材的電影在好萊塢的紅火局面讓「印度」上升為新世紀世界電影的一個重量級關鍵詞,《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斬獲奧斯卡,好萊塢的一線電影里也總少不了印度面孔,可是這些榮譽的光環遮蔽了印度本土電影更為繁榮的事實。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首次被引入中國的《流浪者》,到七十年代的《大篷車》,再到2003年的《印度往事》,多數中國觀眾對印度電影或許只留有片段式的印象。

直到2011年《三傻大鬧寶萊塢》在中國風靡,很多人驚詫於印度本土電影的突飛猛進,產生「神兵天降」的錯覺。

作為重要的電影出產地區,印度的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寶萊塢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之一,擁有數億觀眾。

始於19世紀末,發展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的印度電影以強烈的戲劇感、精到的電影敘事技巧、奪人耳目的聲畫語言、超群到偶爾雷人的想像力,以及面對全球化市場仍堅持的對信仰和傳統文化的守望,堪稱世界電影中的一朵奇葩,它用自己獨有的姿態,認真講述著印度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描繪著他們眼中的大千世界。

不如跳舞:「馬薩拉」的狂歡

印度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不同語言的族群對母語電影有很殷切的需求,從而推動了電影業的發展。但不論講著何種語言,歌舞作為印度人世代沿襲的生活方式,是他們共同的語言,印度電影中極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是本土市場制勝的關鍵,也是快速撩撥起海外觀眾興致的法寶。

一部典型的寶萊塢影片至少要有五六段華麗歌舞,而且是大團圓結局。這種標簽化的寶萊塢大片也被稱為「馬薩拉」電影。「馬薩拉」是印地語中「混合香料」之意,「馬薩拉」電影就是將愛情、動作、歌舞、喜劇元素和大團圓結局糅合在一起,其獨特敘事模式也被稱為「馬薩拉模式」。

「馬薩拉模式」中,印度電影的歌舞,已經演化成為與語言同樣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印度百分之八十的人信奉印度教,電影中的歌舞首先滿足的是宗教需求

印度電影歌舞中,最主流的是印度古典舞。今天印度古典舞的表演模式是由描述性舞蹈和純舞兩種主要的形式完美組合而成。其中,表演成分極重的描述性舞蹈,就是印度教的各種神話傳說和符合教義的道德規范的說教式表演。印度教最核心的神有三位:大梵天、毗濕奴和濕婆。

濕婆創造了舞蹈,濕婆的舞蹈叫「坦達瓦」,意思是陽剛的。但表演者多為女性,所以印度古典舞可以用「百煉鋼化成繞指柔」來形容,濕婆最典型的一個形象是雙手合抱、左腳右抬的姿勢,在幾乎所有的印度電影中,都可以看見女主角懷著各種心情,秀出這樣的舞姿,向印度教的神明致以敬意。

印度電影《流浪者》是最早被引進中國的印度電影,1955年在中國公映,上世紀70年代末再次上映引發轟動,片中的《拉茲之歌》、《麗達之歌》等插曲都深受中國觀眾的喜愛,引起十年浩劫之後中國人的共鳴。

同時期引入中國的另一部印度電影《大篷車》中印度著名舞女阿魯娜·伊拉尼精湛的舞蹈表演,以及著名歌唱家拉塔優美的歌唱,也成為那一輩人共同的時代記憶。

《寶萊塢生死戀》是體現印度電影歌舞巔峰水準的一部力作,它撩人心弦的艷情恰到好處地闡釋了印度歌舞的精妙,既富有視覺的沖擊,又挑逗著觀眾的熱情。印度電影中的歌舞承擔了敘事和抒情的雙重職能,傳達著希望與光明的訴求,營造出亦真亦幻的美感。

隨著時代的發展,印度電影的歌舞形式也在探索創新。考慮到男性在古典舞表現上的局限性,以及年輕觀眾的審美趣味,傳統的古典舞蹈開始與現代舞蹈的元素融合,《印度往事》就是一個成功範例。

而《機器人之戀》中既有最新潮的歐美電子音樂,又有熱辣綺麗的印度民族風情,既沒有因為要堅守傳統而拒絕外來的優秀元素,也沒有一味「崇洋」而丟掉本土優勢,實現了民族特色與世界潮流的良性互動。

敘事的勝利:傳統戲劇元素+逆天想像力

一部電影的時長如果超過三個小時,絕對是挑戰觀眾耐受力的極限;動輒就超極限,還想讓你看得不知疲倦,恐怕只有印度電影敢這么干。

愛情、友情、家族使命、宿命、道德等普世價值觀是印度電影中常見的母題。愛的糾纏與幻滅,英雄的落難與崛起,騙局與復仇,規則與叛離……極端化的情節設置在大開大合的激烈震盪中迂迴、反轉、對抗、升華,這是印度傳統戲劇的基本公式,再佐以空間的跳躍、蒙太奇的運用、敘事結構的轉換等電影手段,營造出極富視覺沖擊力的奇觀。你可以說這樣的手法很俗、草根特色濃郁,但是能夠把「俗」的模式運用到極致,讓你見所未見,也算另闢蹊徑了。

愛情,永遠是印度電影里最賣座的主題。與《寶萊塢生死戀》這樣虐心又苦情的戲碼比起來,那些賺足中國觀眾眼淚的韓劇都弱爆了。

《寶萊塢生死戀》生生把一段「青梅竹、兩小無」的愛情講成了一部史詩,階級的對立、貧富的懸殊、命運的無常,讓故事的張力不斷膨脹,原本深愛的一對璧人至死未能重逢的殘酷情節打破人們對寶萊塢大團圓結局的期待,形成愛情悲劇的強烈感染力,是新世紀初寶萊塢愛情片的經典範例。

印度電影能夠迅速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電影工業的整體發展,其中包括了3D和數字動畫建模等實用技術,而這一切表現手段都服務於創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當愛情片的各種模式都被觀眾熟諳於心,跨物種的愛戀勢在必行。

關照現實:本土特色接軌國際潮流

印度電影所堅持的核心——民族和本土,一方面為印度電影文化築起牢不可破的文化壁壘,另一方面又是接軌全球主流電影市場的絕佳切入點。

近年來,印度電影與時俱進,借鑒全球市場成功商業片的經驗,直面社會現實,無論是種族問題、宗教問題,抑或其他社會矛盾,都成為印度電影關注的對象。

例如控訴種姓制度的《寶萊塢生死戀》,反思教育體制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地球上的星星》,反對種族歧視的《我的名字叫可汗》、《紐約》,反抗殖民統治的《印度往事》、《芭薩提的顏色》,以及包容不同信仰的《阿卡巴大帝》等等,都在混合了印度的宗教信仰、家庭倫理觀、民風禮儀的基礎之上,體現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對體制建設的反省。

印度現實題材的電影以多樣化的表現風格與國際主流類型片打成一片,席捲國際票房,其中,《印度往事》獲得2002年奧斯卡提名,《芭薩提的顏色》獲2006年全球印度電影獎的8項大獎,2009年《三傻大鬧寶萊塢》的海外票房占總票房的一半。叫好又叫座的局面證明了印度電影商業運作模式的成功,也實現了印度電影的價值觀傳遞和文化輸出。

不可否認,印度電影正經歷著它的黃金年代,無論在工業生產還是市場領域,印度電影都已經創造了屬於這個時代的奇跡。

印度電影持久地滿足著本土觀眾獨樹一幟的視聽品位,兼容並蓄又不斷刺激和培養著海外觀眾對印度電影的審美接受。

也許,我們可以從中借鑒利於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裨益之處,也可以從印度電影載歌載舞的笑淚人生中體驗他們對生活的熱忱與誠意,感受他們面對生存命題的擔當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