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产电影 » 香港电影的寞落
扩展阅读
在线电影网微博 2024-10-20 00:39:37
一部韩国无人岛电影 2024-10-20 00:38:47

香港电影的寞落

发布时间: 2021-05-27 02:11:01

A. 香港电影的落寞,真的能怪回归中国

香港电影的没落,与台湾电影的没落基本是前后脚,因为香港电影中很大的一块市场是台湾,而台湾电影的新浪潮也是在香港电影辉煌时期所带动的,就像李安拍《卧虎藏龙》在金像奖颁奖致辞时说的“这部片子其实是一部香港电影”,难道台湾电影的没落要怪没有被统一吗?

B. 香港电影为什么会没落

也谈香港电影的没落
上次我在一个贴子里顺便提到香港电影的没落,这个大问题,不是我等可以驾驭的,但作为一个影迷,又似乎非谈不可.我买过几本电影理论方面的书,只是至今没看,但我的观片数量还可以,所以有发言权.我知道自已肯定是胡说八道,但所谓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先从好莱坞与香港的电影历史背景来看一下.为什么世界电影第一大产业,在美国好莱坞形成?美国建国只有短短二百多年,但也富强了整整二百多年,这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数的,欧洲被二战差点拖垮,但美国却成了二战最大的受益国,社会政治济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大批人才纷纷涌入,值当盛世之际,娱乐业重镇自然也非它莫属.苏联的电影业听说当时也是很强,还产生了塔尔科夫斯基这样的大师,俄罗斯在文学上是我精神的故乡,但现代的电影我看的不多,就我看过的象<雁南飞>这样的电影,显然不能和好莱坞比,极*权*体制必然讲求单一的文化结构,我估计当时的大部分电影都是泛政治化教育片,充其量和印度电影水平差不多,只数量多根本没用的.在艺术片的领域,现在的英国,法国,意大利完全可以与好莱坞相抗衡,但商业片领域几乎没有涉及.
在亚洲最有可能成为电影业基地的,其实是日本.日本从十九世纪甲午战争以后,已经取代了中国,成为亚洲的宗主国.虽然二战是战败国,各大城市还被美国飞机夷为平地,但五十年后,进步神速的日本无疑在各方面仍然是亚洲的最强盛国家.他们的卡通片一直是霸主的地位,九十年代日本青春日剧风靡全亚洲,而他们的电影业水平,比卡通差点,比日剧强点,总体水平也很高,绝不下于中国内地和台湾.但日本文化谁都看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单一,太单一了.根据<菊与刀>作者的分析,日本的民族性格也很矛盾和复杂,用耻感文化来形容,我真觉得太像了.但不知怎么回事,日本文化表现出来的就是单一,美是美到极处,但敏感脆弱,固守于一处.他们所有的优秀发明,都归到了一个套路里.所以,曾经令我着迷不已的日剧,现在整体水平还不如中国内地刚兴起的连续剧.但日本国家实力摆在那儿,后劲很足,哪天他们福至心灵,我们追都别想追.撇开日本,能成为电影业基地的还有印度韩国,但印度至今宗教信仰浓厚,极度缺乏现代性,不说了,而韩国影视业的兴起,是近两年的事,我看过一些,应该说比较不喜欢,只有金基德给我印象深刻,韩国影视虽然现在很火,但文化特色,总体水平根本无法和日本中国相比,我不看好他们,也不说了.
中国内地有上百年的天灾人祸,建国后三十年封闭,原来旧上海的电影从业者都去了香港,香港便成了东方好莱坞,从这种简单比较是不是能看出,香港电影产业的辉煌是不是也很侥幸呢,是不是也具有历史环境上的天生不足之处呢.
第二我们从文化内涵上看.何为艺术?广义上说,只要美的,独特的,都算艺术.狭义上说,艺术不是商业片讲求的感官刺激娱悦,而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化命脉的显现,是历史社会血肉的一个有机部分.可我们惊讶的发现,香港电影从李小龙那个时代起,虽然影响巨大,但成功的都是商业片,竟然没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片导演.王家卫在形式画面情调方面,做出了新意,表现现代人的孤独失落上,也算有些内涵.而关锦鹏,许鞍华,陈果,张婉婷拍的其实都是伪艺术片,没有一点心灵的冲击力.
我看过好莱坞60年代以来的所有获奖电影,我发现大部分都是艺术片,就说<魔戒><勇敢的心>这样的商业片,也都冠以史诗二字,香港那么多商业片,有哪部敢称之为史诗(比如影响巨大的武侠片)?面对好莱坞艺术片赚钱(<阿甘正传><教父>风靡全球),商业片又极具艺术价值,香港电影集体失语.问题在于,香港影人只为赚钱拍片,比如一个片子火了卖钱了,就一定要跟风把它拍烂拍死为止,而很多人说香港是文化沙漠,也绝非虚词妄言. 周星驰搞笑片十多年来的一枝独秀,恰恰说明了港片精神上的单薄可怜.造成的结果就是,港片林林总总数不胜数,但没有一点厚重感.只能以<夏日么么茶><求爱上上签>这样的片子博小姑娘青睐,以华而不实的枪战片古惑仔片欺骗无知少年.昔日的辉煌,在于港片突然横空出世,新鲜刺激,但技术与文化内涵也只是刚具雏形,现在,吴宇森,林岭东,去了好莱坞,徐克和唐季礼最近几部电影差强人意.世道漓俗,人心不古.俱往矣!
第三,成也市场,败也市场.97前后,大批香港电影人奔赴好莱坞,跑掉了一批中坚力量,这有多方面原因.价值认同感与归属感是一大原因,但市场的吸引也是主要原因.在资讯发达的年代,市场服从的是赢家通吃的规则.比如,在电视上转播乔丹比赛的时候,你还有兴趣换台看国内的甲级男篮么.好莱坞历史上多次吸引外来生力军,强大自已,这次它把视线转向东方,利用自已强大的资本和市场,挖香港电影的墙角,结果我们看到了,好莱坞真的又一次赢了.而香港电影的后备力量却严重不足,有才华的新锐导演没有几个,港片自然举步惟艰.本来拍片就是为赚钱,面对巨大利益何乐而不为呢,在好莱坞拍一部主流商业片,导演的酬金一般是几百万美金,而在香港只有几十万美金.成龙在好莱坞拍了那么多烂片,他自已也有点过意不去,但说起那边来,钱确实好赚啊,他的身价一部就是二千万美金.换作你,你去不去?
这几年香港电影吸纳了许多内地演员,许多方面也作了交流互动,这是可喜现象,说明香港影人很聪明善于变通,但我估计内地帮不了什么忙,为什么呢?这我到第五点时再说.
第四,还是市场.八十年代,徐克的<新龙门客栈>仅在内地就取得了一亿多的票房,八十年代啊,简直乐坏了电影公司,再到东南亚跑一圈,还不赚个盆满钵满,这种一本万利的投资有谁不愿意?到了九十年代末期,香港经济滑坡,失业率居高不下,电影业自然受到牵连,据说制片人有了个好本子,根本已找不到人来投资了.到底是个什么具体情况我不得而知,但来看看我们内地市场.
改革开放二十年,内地经济以每年平均百分之八的速度高速增长,有钱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内地的市场巨大,应该需求比原来更加旺盛啊,可还是败在市场手里.因为市场空间被其它娱乐形式大大挤压后,市场反而变小了.八十年代看电影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可现在青年人最喜欢的是上网.就算要看电影吧,网上看,或者,七块钱买张盗版DVD,一块五租个碟(我们这儿的价钱),回家对着家庭影院,坐在沙发上舒舒服服服的看,所以,除了谈恋爱的已经很少人跑电影院了.
我九八年参加工作,是在文化宫,电影院也呆过,亲眼见证了我们这个苏北小县城电影市场的萧条.最多那时,我们城区一共有五六家电影院,各个乡镇也都有一家,当然,所谓的城区,只是一条叫人民路的主干道,加上几条破旧不堪的次干道.但到九八年时,电影公司倒闭,下属摩登影厅关门大吉,只剩下了我们工人影院和人民影剧院两家.不过就是那时,每逢大片和周末工薪场,影院里还总是坐满了人,承包老板只要一年搞好几个大片,拉几个学校,那是稳赚不赔,碰上<泰坦尼克>,一个片子据说就赚了十多万.而时代与社会的变革的影响,那时已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方面深深体现了出来,随着国企纷份倒闭,工人下岗,私人企业增多,城市不断拆建改造,服务业娱乐业兴起,我们这个小县城是一年就变一个样,游艺房,茶餐厅,加啡馆,保龄球室,泡脚按摩店,迪厅,演艺厅,KTV,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起,每隔一段时间就听朋友谈起,哪儿又开了一家好玩的去处,而且由于我们这儿是小地方,只要是新开的休闲娱乐场所,必定是蜂拥而去.前两年,我在报上看到,我们这个小小的县城网吧竟然达到了六十多家,而我估计,现在起码有一百家左右了.在此情形下,电影院的生意就可想而知了.我师傅有次回来,闲聊间向我问起,今天有几个人呐?我回答,今天不错,有十几个人.我师傅瞪大眼睛,你说什么?十几个人就算多了?我说,你老知道的,以前就算是暴雨狂风,也是从来没有”白板”的,现在晚上到了放映时间,往往左等右等不来人,常常关门提早下班,有时来了两三个人吧,老板掐指一算,还不够开消电费呢,所以退了票仍然是提早下班!后来,人民影剧院被改做演艺厅,而我们工人影院在04年终于因为城市改造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的影城,有位市长要求我们影城必经营电影,我们主任不同意,说做电影朝天蚀本,怎么养这么一大帮人?我估计最终方案是折中一下,只有一个厅做电影,豪华装修提供贵族享受,其它三个厅全部出租.
所以,这样来说文化生态也是变动发展,自生自灭,强求不得.香港电影人曾发出求市的倡议,此话很不通,市场可以救么?艺术可以救么?电影业曾经担负的娱乐主体地位,已被更强势的电脑游戏互联网所取代,而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将逐渐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可能将是未来互联网上的某种新艺术.以前的古典音乐,绘画,文学,不也是早让位于现代流行艺术了.现实与艺术的相互影响本该就是这样,香港电影人可以执着,也可以离开,不管什么选择,实实在在做些事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电影在今天仍然是主流的艺术形式,我们说港片的没落也是相对于以前的港片和好莱坞相言的.
第五,前不久奥斯卡直播,一档娱乐节目请了一个香港导演做嘉宾,面对举世注目的奥斯卡,确实有点叫人眼馋,这位嘉宾说,我听说中国不久将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为什么我们要去羡慕他们,我们可以把自已的电影业做强了,然后把全世界的人请来.我当时一听有点心动,就象拯救香港电影有种说法,内地发展力不可估量,可以强强连合优势互补,溶入内场电影业寻找出路.这种想法可能很普遍,但不过是打官腔说套话罢了,这个香港导演片子拍得不咋样,但我想还不至于如此无知.
我们这个最大的经济体,真是那么神奇么?以人均GDP算,我们还是小康社会啊.以前太穷了,现在有了点钱以后,常有人喜欢这么说大话.我们其实仍然不富,更不强.我们的企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做人家的廉价加工厂,利润率极低,但遭到国外多次反倾销,还被迫汇率升值后,便急着谈创新型国家了.好吧,就算再用二十年,技术创新上可以比比日本韩国了,那么基础科学领域呢,我们未来五十年可以出几个诺奖获得者么?再说,关系着国家民族精神根基的人文思想领域,由于历史革命和意识形态等原因至今一片荒芜.而教育这么重要,为什么迟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改善?有一种观点是,经济发展了富裕了,民*主*自*由自然会瓜熟蒂落,但反过来说也一样有道理,如果不从制度上来保证,那么社会的发展当然是危险的,比如象拉美非洲一些国家,总是出乱子.国外学者甚至把中国未来会发生什么,看成是世界未来二十年的三大不安定隐患之一.
前几天,我们单位一个承租户来办公室找我们主任谈话,他是大承租户,财力雄厚,在停车位广告位方面要求得到更多的份额,我们主任不同意,说必须照顾中小承租户的利益.但不管我们主任怎么说,他胡搅蛮缠装听不懂,最后,说着说着终于说漏嘴了,他说,现在社会就是这样,强者生存,他们没本事,就得让我们有本事的.我知道他这样说一点都不稀奇,平时里我接触的一些人更卑劣无耻,可当时我还是惊讶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现实处境啊.别看我们中国人表面上和气客套,其实很多人内底里全是魔性鬼气,没一点人样,.而我在媒体上经常听说的是,目前形势一片大好,中国要维护世界和平什么的.
香港电影曾被称作奇迹,可要说奇迹,本来就是长不了的.它难道注定要如夜空的烟花,绚丽灿烂,却只能经历短短的一瞬么?我不知道,我可没有法子,我也不抱什么期待.
你说什么?你在笑么?是是,我无聊空谈,我语无论次,我愤世嫉俗,你说的对,兄弟,很对很对,但是,你别想说服我,我就是不抱希望,我靠!

C. 香港电影是怎么衰落的

1、没有市场。
香港人口也不过700万。而大陆观影人数每年都是以10亿来计算的。靠这么小的市场,支持电影业根本不可能!纵观现在的电影市场,其实英国、法国电影也没落了。就是因为人口不足以支撑市场。

2、时代变了。
当年中国没有什么好电影,美国大片也过不来,自然香港电影就高大上。现在每年网络剧这么多,中国大片也不少,美国大片都可以通过网络看到,香港电影自然也就不算什么了。

3、市场变了
当时的香港电影可以走国际化道路,因为当年韩国电影没有起来,日本市场也比较开放,东南亚市场也可以进入,所以香港电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但是随着韩国文化崛起,泰国电影崛起,这样所有国家都开始保护国内市场,所以香港电影颓势就来了。而且香港也没有强大本地市场可以依托。

4、香港没落了。
香港电影的崛起是站在香港崛起的潮流上的。香港现在已经没落了,所以电影业没落是可想而知的。

5、电影成本提升了。
香港电影有一个口号,叫做千万票房俱乐部,意思是一部电影,获得千万票房,就是很成功了。而按照行业规律,千万票房,拍片和宣传成本不能超过300万港币。现在用300万港币,连二流演员都请不来。所以,90年代后拍片成本剧增,导致香港小成本电影无法维持,而香港没落,又使电影从业人员北上,使香港电影人员断档。

香港电影作为一个概念逐渐在中国崛起的大潮中消亡了,而标志着大陆、香港、台湾乃至东南亚华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华语电影”概念在这几年逐渐形成。

D. 香港电影为什么衰落了

老导演不思转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进入颠峰时期。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无论从影片的数量、类型还是质量上都达到较高水准。这时的香港电影界更是能人辈出、实力当道!!!香港电影此时到达颠峰,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美誉。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香港电影一落千丈,不仅影片数量年年递减,佳片更是屈指可数。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急剧滑落?原因在哪里,有人说是经济问题,也有人说是后继无人的问题,还有人说是好莱坞的冲击的问题等。

当然,内地这几年发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们这些土老冒憋足了气,奋力顶内地票房。呵呵,不过从最近几部叫座不叫好的电影看我们,大家看的是热闹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电影。

E. 香港电影为什么没落了,是什么原因

风水轮流转,就是这样的,还有就是创新的较少,固步自封,风格和剧情还是老套路

F. 香港电影的落寞跟管制有关系吗

当然,非常有关系啊,现在香港电影为了迎合内地市场,不断搞合拍,香港特色都没了,什么宗教血腥灵异等等的在内地肯定就上映不了,要不就是删减删减再删减,演员也是内地香港混合,还有规定的比例,简直了= =看着就不舒服。

G. 香港电影是否真的已经落寞

香港电影大概在2000年左右就开始萧条,票房一路下滑,后来《无间道》的出现又使他回升,但现在又没有特别好的电影,至于是不是末路不能完全肯定,我想应该不能这么快走到尽头,毕竟香港还有很多电影明星是我们喜欢的。我们就一起期待以后的经典电影吧

H. 香港电影的寞落

在香港电影一片繁荣的盛世中,香港电影人并未缺失危机意识。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有圈内人曾发出过“香港电影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的声音。正当大批香港电影人在好莱坞寻找更大的市场时,后院已经起火。在迅速崛起的韩国电影面前,香港电影在亚洲市场的优势损失殆尽。
失落,强烈的失落带来了内心强烈的失衡。因为就在不到10年前,整个亚洲电影市场,只有一个品牌:香港制造,但失落与失衡,也阻止不了香港电影日暮江山的现实——

洪金宝之后打星难出影帝

第八届金像奖,影后是梅艳芳,影帝给了《七小福》的洪金宝。这是打星们最风光的年头,因为在以后的20年里,不论是成龙、李连杰还是甄子丹,都无法打出一个影帝来。不然,李连杰也不会在2008年,凭借《投名状》拿下影帝后感慨“早知道演文戏能拿影帝,我就不打这么多年了”。

“传奇影人”的完美起点

第九届金像奖上,在和成龙合作了《警察的故事》系列影片之后,“金像奖影后传奇”张曼玉,拿到了她五座金像影后奖杯的第一座,而这也是她洗去“花瓶”名称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第十届金像奖,成就了张国荣。《阿飞正传》不是张国荣的巅峰之作,但绝对是个堪称完美的起点。
鬼才导演徐克正式登场,是第十一届金像奖,这一届最大的赢家是徐克和他的《黄飞鸿》系列,从此李连杰也正式在香港打出了一片天地。
廖启智在第十二届金像奖上,拿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最佳男配角,估计他自己也没想到,再拿一次小金人,要到16年之后。

黄秋生演三级片演成影帝

第十三届金像奖,在被《新不了情》围剿的本届金像奖中,黄秋生成为金像奖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演三级片也能演成影帝的人。

梁朝伟登场 周润发淡出

自第十四届金像奖开始,梁朝伟启程,“影帝专业户”正式登场。
之后的第十五届金像奖,发哥在影片《和平饭店》后远去美国,最终该片只获得最佳原创电影歌曲。乱世英雄儿女情,在红火十年之后,终于成了鸡肋。

舒淇的衣服已经穿回去

第十六届金像奖的奖项,凭借《色情男女》,舒淇连拿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新人两项大奖,“那些当年为电影脱下的衣服,早就穿回去了。”不知道为什么她一定要到拿了金马影后,才有这样的感觉。

刘德华老板潜质初现

陈果的《香港制造》拿下了第十七届金像奖最佳影片,想知道监制是谁?刘德华!开公司当老板的刘德华,选片子的眼光还是不错的。不到10年,他成功发掘出宁浩,看来,他当老板要比当演员有天赋得多。

徐克的伤情之年

第十八届金像奖,一部《风云》开创了香港电影特效先河的影片,但它也将徐克打进了导演冷宫,更令该片的内地发行公司倒闭。为什么?票房惨败,观众不买特效的账。徐克硬是用了六七年的时间,才重返江湖地位。

自毁形象就让你当影帝

第十九届金像奖上,刘德华得影帝,算是金像奖历史上最大的“黑幕”。不过我们亦可以这样理解,只要刘德华肯不在银幕上扮帅,电影人还是愿意给予鼓励的,哪怕是用影帝做代价。《暗战》里扮女人,影帝!《大只佬》里扮肌肉男,还是影帝!

银幕情侣难敌真心爱人

第二十届金像奖,《卧虎藏龙》来了,可影帝影后还是给了《花样年华》中的梁朝伟和张曼玉。李慕白和俞秀莲的爱情,哪里比得上梁朝伟和张曼玉谈了一场真实的爱情动人?

金像奖向星爷展开怀抱

第二十一届金像奖的大热影片《少林足球》,不是最具周星驰风格的作品,金像奖却选在这个中庸的时刻向星爷展开怀抱。这情形颇像冯小刚拍了《集结号》之后,就成了金鸡大赢家一样。

数量堪称高产质量粗制滥造

在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电影每年的产量在200多部,有的年份甚至突破300部。但正是这表面的辉煌,让香港电影走进了追求数量不求质量的误区。成龙就坦言,“一个僵尸片成功,他们就拍100部僵尸片,一个英雄片成功就拍100部英雄片。”在当年黄金时代,周润发一年拍片11部,张曼玉因为一年拍片12部有了“张一打”的外号。一部电影一个月就拍完,没有剧本全靠临场发挥。越来越多的粗制滥造跟风模仿之作,严重败坏了观众胃口,也让香港电影必然走向落寞之路。

人才青黄不接佳片屈指可数

在经历了新人辈出的十多年之后,香港电影终于裹足不前了。无论是角逐最佳导演的杜琪峰、陈可辛、徐克、尔冬升和刘伟强、麦兆辉,还是影帝候选人梁家辉、郭富城、刘德华和任达华。影后人选更是青黄不接。是金像奖拒绝了新面孔,还是整个香港电影市场,已经丧失了产生新面孔亮相的能力?
从2001年第2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创纪录地独揽16项提名开始,来势凶猛、一支独秀式的虚假繁荣,成为金像奖和获奖电影的套路。2002年,周星驰的《少林足球》分去7项提名。2003年,《无间道》平了《卧虎藏龙》16项提名的惊人纪录——一般来说,电影奖出现一支独秀,无非有两种情况,一是该片的确非常出色,堪称经典;二是没有足够过招资格的对手。无论按哪种情况看,都让人替香港电影感到悲哀。在电影工业全面低迷中,香港电影人急着要寻找一颗救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