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部香港老电影,说一群人去了原始森林,还有两个原始部落的人打仗
魔域飞龙
发行公司金门电影制作有限公司
制片地区香港
导 演唐季礼
类 型动作
片 长92分钟
上映时间1991年4月25日
对白语言粤语
基本信息
剧情简介
幕后花絮
基本信息
类型:动作
上映日期: 1991年4月25日 香港
国家/地区: 香港
片长:92分钟
对白语言:粤语
发行公司:金门电影制作有限公司
2剧情简介
日本企业家中村(张国柱)是二次大战前的军人,战后到港创办企业,却因某次周转失灵,必须有大量资金去挽救公司,决定孤注一掷去发掘在战时获悉的印尼宝藏。途中遇上土着食人族,幸遇雇佣兵队长救离脱险,然而在港却引起轩然波澜。因为中村离港时购下巨额保险,印尼警方发出他的死讯,他的律师入禀法院,保险公司须赔偿,恰巧在日本留学的吕少玲回港办理父亲的后事,但她不肯面对父亲的死讯。保险公司以为此案内有乾坤,怀疑中村串谋有关人士讹骗保金,女经理Lucy(利智)假扮中村的情妇,藉故与江子前往印尼。一行三人(包括一位向导)误进石器时代的战场,险遭土人杀戮,幸得龙飞(樊少皇)帮助脱险,四处搜查中村的下落,于是展开了连场原始搏斗
『贰』 求 所有关于香港黑社会电影列表(越多越好)。
给你推荐几个经典的吧,多了太杂!
香港电影的一大特色就是“江湖”片,江湖的概念有两种,一种是武林中江湖人士所称的“江湖”,另一种则是通俗的“黑社会”,以“江湖”为题材的电影,是香港电影能成为享誉全球并和美国好莱坞相媲美的特点之一。
《O记三合会档案》:城寨风云——《O记三合会档案》是最好的黑帮史诗故事,风云变幻,那个曾经的黑帮江湖活灵的在影幕上展现。只是那90分钟使它不能提升气势,只能躺在众多电影中,被忘记……
《真心英雄》:史诗片段——银河的黑帮电影由《一个字头的诞生》开始,杜琪峰、韦家辉、游达志等人以黑色的冷峻的姿态重整黑帮片,特别是《暗花》、《枪火》更是其代表作,人物在跌荡的不确定性的命运中沉浮,一切显得那么迷离……
《雷洛传》:探长也江湖——《雷洛传》有两部组成,分别是《六亿探长》
和《父子情仇》。雷洛时期的警方是同黑帮一起合作的,他们和黑帮一样吃着非法得来的钱,兵贼一家………
《跛豪》:枭雄生平——做为香港家喻户晓的一位黑帮传奇人物,跛豪的江湖之路可以说就是一篇黑帮史诗。电影从跛豪偷渡来港到到耍狠立足,到扬名立万,到一世风云,把个人的发家史和时代的社会状态紧紧的嵌在一起……
《上海皇帝》:一个传奇 ——麦当雄和萧若元的手笔,比起《跛豪》,《上海皇帝》中的陆月笙(杜月笙)的名气要大的多。杜月笙可以说是中国黑帮史上最成功的一个老大,所谓乱世出英雄,当杜月笙死在香港,在江湖依旧变幻时,他的风云早成为谈资,因为他生前就已是个传奇……
《濠江风云》: 澳门的黑帮老大——《濠江风云》有一个另外的名字叫《驹哥传》,描写的正是在澳门只手遮天的黑帮老大。据说这部电影的投资者竟然崩牙驹,而影片中任达华饰演的角色就是崩牙驹本人。后来驹哥进了监狱,报章上说的很厉害。
《无间道》:香港教父?——当《无间道2》和《无间道3》在近年接连而拍峻上映时,《无间道》的全貌出来了,可以说,无论《无间道》还是《无间道2》都是可以独立成章的电影,却又巧妙的连系在了一起,它们都给了我们惊艳,既使放到一起并不完美。
《英雄本色》:借义气一用——《英雄本色2》里周润发又活转了,他在美国竟还有个孪生弟弟。对不起,借您身躯一用,请再死一次。对了,还有那件小马哥的弹孔装,吴先生看着那些洞洞还不够多,或者经费紧张,只好再借您一用,请您再被洞穿N次。
《古惑仔》:孩子的江湖——江湖显得不那么沉旧,而是幻真的青春用,以江湖的包装,一切混乱但有序,无论怀旧还是贪新。但江湖还是有楞有角,当郑伊健、陈小春以偶像用旧式的义气新鲜的撕杀时,江湖门派间的斗争、叛变、变迁被着力的铺叙着,这是一个繁大的气像,虽然拖沓。……
《江湖情》&《英雄好汉》:并不快意的恩仇——数百年来,我们给黑帮起了个很漂渺的名字,叫江湖,起身于草莽,漂泊于湖海,有几人能坐上头把交椅?笑傲淡定,或者成为黑枪准星的聚交?当宋江跪倒在皇帝脚下时,他身上那梁山的尘土尚未拭静。当他小心的捧起那杯毒酒时,那一百单八把交椅早已跌碎零落。江湖本无根,聚散总匆匆,入史则为野史,入诗则为闲诗。
『叁』 哪些影视作品体现了边缘人物
我觉得电影树先生里面描写的树先生就是属于生活中的边缘人物。
『肆』 高分!!!!求一部很老的香港电影名字。。。
《志在出位》
剧情简介
终日无所事事的潇洒(钟镇涛),因医院弄错验身报告,以为自己只剩一个月命,故决定干一番大事,望人死留名。由于潇洒已置生死于度外,故做事不畏困难,又以助人为本,深得杜会大众之拥护,成为城市英雄。 电视记者Dora(张曼玉)对潇洒暗生情愫,唯潇洒以命不久矣,黯然拒绝她的爱意,直至Dora遭劫匪胁持,潇洒此时虽已知自己并无绝症,但仍在爱情魔力的驱策下,甘愿犯险相救,二人是否可以成为眷属呢?
你所记得的那幕,在40分钟左右就出现了。。。
『伍』 8、90年代的 香港电影中,为什么常常有很多 外国人出现,但是他们好像只是类似于群众演员的作用
当时的香港还没有回归,严格来讲还属于英国殖民地,电影这样拍也是突出了当时香港的真实面貌,这样看起来更加贴切,真实,更有港味。当时英国管辖时期,外国人多,淡然都是英国的普通人,或者说是英国派来建设香港的务工人员,农民工。
『陆』 一部香港电影(我记得好像是香港电影)大概讲的是有人杀人了,专门有来来帮那个人来收尸体,善后工作的!
有一部美国电影,叫战栗时刻,内容比较接近
讲的是一个女孩小时候不小心看到了自杀案件,留下怨念,长大了就做了帮人收尸善后的工作
『柒』 什么是香港电影本土化
一、自我指涉的运作规则
对于受众来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存在方式,本质上和音乐、文学等是一样的,欣赏音乐、阅读小说和观看电影都是为了在主客体的情感交流中获得共鸣。随着电影工业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完善,出现了越来越精细的技术分工,不管是前台演员还是后期技术工作人员,这些看似缺一不可的角色共同推动了电影成为后工业时代最重要的消费和娱乐方式之一。然而,这些角色参与的倘若不是像好莱坞大片动辄投资上亿的电影工程,他们之间互相制衡甚至互相抵牾的结果就消磨了一部电影的棱角和个性,并因此圆熟得像时下的任何一部热播之后却可能寂然无声的“畅销”电影。彭浩翔显然不愿意走这一条路线,他熟悉资本运作下的惯常电影生产方式和运作模式,甚至在香港电影圈内也颇得人缘,但基于上文所说的情感共鸣的艺术欣赏的终极目的,同时也为了用电影来表达自我而不是他人对于这个世界的不同看法,在不背离电影制作规律的大前提下,他用了种种办法尽可能地加入了“我”这个因素。在电影《志明与春娇》中,彭浩翔本人集原著、导演、编剧,甚至监制于一身,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才华。
受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彭浩翔非常注重编剧的作用,在他看来,一个导演如果自己不会写剧本那是不可思议的,在写作和编剧的过程中可以思考更好关于电影中的呈现方式,这两步甚至就是导演工作的一部分。而在真正的导演工作中,有了更多方式让自我因素渗透到电影的拍摄中,而自我指涉中的“我”代表了香港人在后工业时代中的精神诉求,电影人是一种向上、不屈的精神,电影中的人是更多元的城市文化中的爱欲情感,凡此种种,都让香港人在嬉笑、伤怀中看到了自我。出生在香港的彭浩翔自写自编自导的电影,讲述香港人街头巷角的情爱故事,这是本土电影的明显特征,回头看他之前的多部电影可以看到这条越来越鲜明的轨迹。在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春娇与志明》中饰演余春娇的杨千嬅获得最佳女主角,电影还获得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的提名,可见香港电影界对于他作品的充分认可,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对彭浩翔多年来在香港电影低谷徘徊时期推动探索本土电影的肯定,是香港电影界对于本土化策略的思考成果。
二、“无主题变奏”的碎片化叙述
20世纪中后期,蓬勃发展的香港电影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大放异彩,日益成熟的电影技术使本港的武侠片、枪战片、警匪片等大放异彩,甚至助推了一批优秀的导演、明星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在没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弹丸之地,电影俨然成为了香港文化兴衰的重要表征。但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市民生活的日益碎片化、多媒体的极具发达已使类型化电影大同小异的故事情节、千篇一律的明星面孔等等因素成为了阻挡香港电影继续前进的障碍。简言之,不仅是香港本土观众,还有大陆、台湾、澳门等华人地区,甚至整个世界都对香港电影的本土化“复兴”抱有很期待的渴望心理,也即是说香港电影应该多一些只有香港才有的“港味”。
当然,彭浩翔在拍摄《志明与春娇》时并没有抱着这样的宏愿去做,他只是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手法用戏谑、反讽、黑色幽默等电影语言去勾勒、描绘平凡市民此时此刻此地的日常生活。彭浩翔出道以来的电影风格是多变的,因此《志明与春娇》也没有很明显的主题,它比较接近于爱情片或者文艺片,但表面看来,观众却很难认同志明和春娇有着多么刻骨铭心的爱情。影片开始不久,从聚众抽烟的闲言碎语中春娇知道了志明戴了“绿帽子”,随着一回生二回熟,感情生活不顺的春娇对志明暗生情愫,像很多人的恋爱经历一样,他们在几次接触后感情慢慢升华,但似乎永远缺少一触即发的反应堆……被类型化叙述电影“毒害”的观众未免会有点失望,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铺陈,没有生离死别的“问世间情为何物”,也没有很浓郁的文艺片中的小资情调,却有太多的零碎叙述方式穿插其中“破坏”了以往的观影的惯性。或者可以说,志明和春娇之间的爱情不是非发生不可,而这样的爱情太平常太平淡像极了某部电影中的配角的桥段,很像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其实,这就是彭浩翔要的效果,让电影中的人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因此观众若能坐下来静静观赏,细细品味,在偶尔的会心一笑或黯然无奈中,或许能感受到生活的多样性,欢快与无奈并存。由此,志明与春娇最终能不能在一起,这并不显得那么重要了。况且在导演彭浩翔的爱情观里,爱情是不稳定的东西,什么都是说不好的,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这种“自我指涉”再一次进入了他的电影中。
香港是个生活节奏很快的现代都市,如果说一般的当下港片中高楼大厦、香江夜景的一闪而过和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代表了这座城市刚性的主流的文化形态,而街头巷角、昏暗的车库、士多小店和悠闲地胡侃的小职员则是城市缝隙中柔性的边缘的人们碎片化生存状态的隐喻,而彭浩翔的电影更多地喜欢后者,他以同样的柔性的碎片化式的叙述之。尽管彭浩翔不像陈果的“香港三部曲”、许鞍华的“天水围故事”那样在主题的牵引下对底层生活、人性善恶进行残忍解剖,但他也没有一味沉溺于对市民庸碌生活喋喋不休的述说中,而是通过细节进行反讽引发思考,如影片中禁烟对香港社会的影响、警察的媚外表现、小职员的生存困境等等。彭浩翔的电影因为主题的隐身,可以很好地实现他本人推崇的叙述节奏在变与不变中的挪移,也暗示了在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香港年轻人迷惘的、难以抉择的价值观、爱情观,折射出在物质社会中对于情感依托的需求,客观上可以挑动观众对于电影的“陌生化”观赏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主题”或许就是一个特别的主题。
三、“香港制造”的平面化视角
对于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来说,经历了上个世纪后三十年充满传奇色彩的经济腾飞之后,与其他的“亚洲小龙”一样也承受了97金融风波的冲击,那种曾经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日子似乎渐行渐远了,他们更愿意也更希望香港以外的观众能够在电影看到一个真实的香港,而不是“想象的香港”。前几年的《老港正传》、《岁月神偷》、《桃姐》等是港人对于集体记忆、怀旧情感需求的回归,陈果的“香港三部曲”和许鞍华的“天水围故事”等对香港底层人群和弱势群体投以充满人文关怀的目光,同时也是试图以这种方式告诉世人香港的历史,还原港人的身份认同,以及在繁华富足的香港背后存在另一个苍凉悲情的真实的香港。不可否认,这些导演用的是一种传统的迂回的个案式叙述手法,用眼泪去检验笑容的虚假,用低谷去证明高峰的危险。而彭浩翔则直截了当地用丰富的后现代的叙述手法抹平“道德高地”,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香港社会,无所谓高尚和卑下,也没有那么多的英雄和盗贼,每个人庸庸碌碌活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当下,偶尔的小情感小情调小“鬼马”是生活中的亮色,就像导演把自己的爱好“马桶干冰仙境”变成了“张志明”的癖好。由此,彭浩翔略施小计用简单的方法打动了香港人复杂的心。
电影的平面视角叙述首先表现在人物与场景的选择上,以香港社会中最常见的普通公司职员之间感情纠葛作为主线,电影镜头不时停留在便利店、卡拉OK、西餐厅等香港常见的地方,影片开始,陌生青年男女由于禁烟令而聚集的肮脏后巷因为话题的引起和暧昧的发生,成为最让人叫绝的场景。烟雾缭绕的“后巷”有着一定的象征意味,它昏暗而狭小,边缘而次要,在传统的港片中往往是好故事发生的地方,在《志明与春娇》中则成为了躲避警察干扰的避风良港,为无聊话题、暧昧眼神提供了难得的“公共空间”。其次是电影中充斥中具有独特“港味”的语言,包括现在社会中的短信语言,特别是引起争议的出格桥段和粗口对白,当然整部电影的镜头是非常干净。语言是最能体现电影本土化策略的工具之一,这些原汁原味的语言生动而有趣味地反映了香港社会的本土文化和生活气息,主演的余文乐、杨千嬅在接受记者采访中都认为这是“写实的、地道的香港文化”,是影片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电影中两人吸烟被警察追赶,灵机一动冒充起了韩国人和日本人,最后却因粤语的手机铃声忽然响起而露馅,这一港式幽默的桥段可以理解为语言在本土、外来文化相容、博弈中的独特地位,它与生俱来地附属于香港人的身份认同上。为了达到平面化叙述的目的,让电影更有“港味”,彭浩翔还用了自己在《买凶拍人》等电影中惯用的“采访实录”,“采访”是香港这样高度发达的媒体社会中常见的新闻素材采集手段,而对于导演来说,把这样严肃的、具有一定官方和公共意味的行为降低成为表达自我、呈现自我的方式,或许是一种“无厘头”处理方式,也增强了影片中幽默、个性的个我色彩。
《志明与春娇》不管是对于推崇它的香港电影人,还是彭浩翔本人来说,都是近年来有效地实现香港电影本土化策略的重要一步,并且也已经取得了成功。有香港某旅行社以“志明上广州”作为宣传小册用语,源自台湾普通青年常用名的“志明、春娇”俨然成为了香港本土青年的代名词,可见电影的影响力。香港电影本土化策略尽管无法忽视本土电影导演的努力,但也是本土文化、市场需求、资本运作以及电影本身的发展规律所推动的,从彭浩翔的电影可窥一斑。而续集《春娇与志明》以“北上发展”作为故事延续的背景,也恰好隐晦地香港电影在本土化过程中的挣扎、徘徊、艰辛与奋争。
『捌』 香港电影边缘人反映了香港社会怎样特点
香港电影中关注了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边缘人","边缘人"因另类而边缘,然而边缘人的典型类型反映出的边缘人的社会行为特性正是地处香港的香港人在东西方文化边缘中的文化表征,所以电影中的"边缘人"并不另类,他们是边缘的香港与边缘的香港人自身的形象在电影中的映像.。
『玖』 为什么香港拍那么多黑社会类电影
迎合主流观众口味,丰富观众群。
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八十年代初,「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吸纳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这些电影的共通点是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度桥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依归,代表作品有许氏兄弟的《最佳拍档》系列及周润发担纲的《英雄本色》、《龙虎风云》等。
『拾』 最喜欢的表现边缘人群题材的影片有哪些
1、《钢的琴》:一部由张猛指导的喜剧电影,获第三届悉尼电影节“评委会特别推荐奖”,第28届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电影奖”。
王超通过纪实的拍摄手法,细腻而有力的讲述了一个下岗工人在夜市面摊收养了一个弃婴,并因此结实了婴儿妓女母亲的小人物的故事。本片用镜头严肃地思考和深沉地审视,比较老实地展示现存生活状态的荒诞,在表现这类群体时,导演流露出的更多是的悲凉和无奈。《安阳婴儿》获美国第37届芝加哥国家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联盟奖,获奖评语“对中国社会的一方面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洞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