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史•参考影片(111部)
(李道新提供)
序 片名 年代 地区 导演
1. 劳工之爱情
1922 上海 张石川
2. 儿孙福 1926 上海 史东山
3. 西厢记 1927 上海 侯曜
4. 春蚕 1933 上海 程步高
5. 大路 1934 上海 孙瑜
6. 姊妹花 1934 上海 郑正秋
7. 渔光曲 1934 上海 蔡楚生
8. 神女 1934 上海 吴永刚
9. 浪淘沙 1936 上海 吴永刚
10. 马路天使 1937 上海 袁牧之
11. 十字街头 1937 上海 沈西苓
12. 慈母曲 1937 上海 朱石麟、罗明佑
13. 夜半歌声 1937 上海 马徐维邦
14. 联华交响曲 1937 上海 多人
15. 保卫我们的土地 1938 汉口 史东山
16. 木兰从军 1939 上海 卜万苍
17. 王先生吃饭难 1939 上海 汤杰
18. 渔家女 1943 上海 卜万苍
19. 八千里路云和月 1947 上海 史东山
20. 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7 上海 蔡楚生、郑君里
21. 太太万岁 1947 上海 桑弧
22. 小城之春 1948 上海 费穆
23. 万家灯火 1948 上海 沈浮
24. 艳阳天 1948 上海 曹禺
25. 乌鸦与麻雀 1949 上海 郑君里
26. 三毛流浪记 1949 上海 赵明、严恭
27. 武训传 1950 上海 孙瑜
28. 我这一辈子
1951 上海 石挥
29. 南征北战 1952 上海 成荫、汤晓丹
30. 智取华山 1953 北京 郭维
31. 中秋月 1953 香港 朱石麟
32. 渡江侦察记 1954 上海 汤晓丹
33. 董存瑞 1955 北京 郭维
34. 上甘岭 1956 长春 沙蒙、林杉
35. 祝福 1956 北京 桑弧
36. 柳堡的故事 1957 北京 王苹
37. 四千金 1957 香港 陶秦
38. 党的女儿 1958 长春 林农
39. 林家铺子 1959 北京 水华
40. 五朵金花 1959 长春 王家乙
41. 林则徐 1959 上海 郑君里、岑范
42. 青春之歌 1959 北京 崔嵬、陈怀皑
43. 战火中的青春 1959 长春 王炎
44. 红色娘子军 1960 上海 谢晋
45. 红旗谱 1960 北京、天津 凌子风
46. 刘三姐 1960 长春 苏里
47. 南北和 1961 香港 王天林
48. 51号兵站 1961 上海 刘琼
49. 甲午风云 1962 长春 林农
50. 锦上添花 1962 北京 谢添、陈方千
51. 李双双 1962 上海 鲁韧
52. 冰山上的来客 1963 长春 赵心水
53. 农奴 1963 北京 李俊
54. 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3 香港 李翰祥
55. 七十二家房客 1963 广州、香港 王为一
56. 早春二月 1964 北京 谢铁骊
57. 舞台姐妹 1965 上海 谢晋
58. 小兵张嘎 1964 北京 崔嵬、欧阳红樱
59. 龙门客栈 1967 台湾 胡金铨
60. 寂寞的十七岁 1967 台湾 白景瑞
61. 保镖 1969 香港 张彻
62. 智取威虎山 1970 北京 谢铁骊
63. 红灯记 1970 北京 成荫
64. 十二金牌 1970 香港 程刚
65. 秋决 1972 台湾 李行
66. 母亲三十岁 1972 台湾 宋存寿
67. 精武门 1972 香港 罗维
68. 倾国倾城 1973 香港 李翰祥
69. 闪闪的红星 1974 北京 李俊、李昂
70. 梅花 1976 台湾 刘家昌
71. 楚留香 1976 香港 楚原
72. 流星•蝴蝶•剑 1976 香港 楚原
73. 保密局的枪声 1979 长春 常彦
74. 小花 1979 北京 张铮
75. 神秘的大佛 1980 北京 张华勋
76. 天云山传奇 1980 上海 谢晋
77. 城南旧事 1982 上海 吴贻弓
78. 少林寺 1982 香港 张鑫炎
79. 黄土地 1984 广西 陈凯歌
80. 似水流年 1984 香港 严浩
81. 黑炮事件 1985 西安 黄建新
82. 童年往事 1985 台湾 侯孝贤
83. 英雄本色
1985 香港 吴宇森
84. 倩女幽魂 1987 香港 程小东
85. 胭脂扣 1987 香港 关锦鹏
86. 红高粱 1987 西安 张艺谋
87. 稻草人 1987 台湾 王童
88. 人•鬼•情 1987 上海 黄蜀芹
89. 悲情城市 1989 台湾 侯孝贤
90. 笑傲江湖 1990 香港 徐克
91. 大决战(三部) 1991 北京 杨光远、韦廉
92. 阮玲玉 1991 香港 关锦鹏
93.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1991 台湾 杨德昌
94. 蓝风筝 1991 北京 田壮壮
95. 霸王别姬 1993 香港 陈凯歌
96. 北京杂种 1993 独立 张元
97. 活着 1994 香港 张艺谋
98. 东邪西毒 1994 香港 王家卫
99. 饮食男女 1994 台湾 李安
100. 爱情万岁 1994 台湾 蔡明亮
101. 黑骏马 1995 北京 谢飞
102. 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5 北京 姜文
103. 长大成人 1997 北京 管虎
104. 小武 1999 独立 贾樟柯
105. 生死抉择 2000 上海 于本正
106. 十七岁的单车 2001 独立 王小帅
107. 榴莲飘飘 2001 香港 陈果
108. 寻枪 2002 北京 陆川
109. 你那边几点
2002 台湾 蔡明亮
110. 英雄 2003 北京 张艺谋
111. 惊蛰 2004 西安 王全安
中国电影史(专业)参考书目(10种)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李道新)
种类 序号 编著者 书(刊)名 出版机构 时间
专著
1
程季华 中国电影发展史(1、2) 中国电影 1981
2 陈飞宝 台湾电影史话 中国电影 1988
3 陈荒煤 当代中国电影(上、下) 中国社科 1989
4 卢非易 台湾电影:政治、
经济、美学(1949-1994) 台湾远流 1998
5 舒晓鸣 中国电影艺术史
教程(1949-1999) 中国电影 2000
6 蔡洪声、宋家玲、刘桂清 香港电影80年 北京广播学院 2000
7 李道新 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 中国电影 2002
刊物 1 中国电影家协会 电影艺术 1990年以来
2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当代电影 1990年以来
3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990年以来
中国电影史(专业)•教学安排
地点:北大理教109;时间:每周三、四14:40-16:30(共110分钟)
周 日期 教学内容 观摩影片
1 09.11-09.12 教学说明与参考文献
早年的道德图景(1896-1932)•概述
中国电影喜剧的发生及其道德蕴涵 掷果缘(22分钟)
王先生吃饭难(片段)
2 09.18-09.19 早年的道德图景(1896-1932)•影业
中国早期电影经营模式与民族影业成长 儿孙福(50分钟)
天伦(45分钟)
3 09.25-09.26 早年的道德图景(1896-1932)•创作
中国早期电影的道德诉求及其文化含义 国风(92分钟)
姊妹花(80分钟)
4 10.09-10.10 乱世的民族影像(1932-1949)•影业
阶级意识与中国电影的思想启蒙运动 渔光曲(55分钟)
神女(76分钟)
5 10.16-10.17 乱世的民族影像(1932-1949)•创作
抗日战争与中国影业的不断成熟 小城之春(92分钟)
木兰从军(片段)
6 10.23-10.24 乱世的民族影像(1932-1949)•文化
东方美学与中国电影的经典创造 万家灯火(114分钟)
一江春水向东流(片段)
7 10.30-10.31 分立的家国梦想(1949-1979)•影业
三地影业的不同走向及其共同精神 红色娘子军(95分钟)
街头巷尾(片段)
8 11.06-11.07 分立的家国梦想(1949-1979)•创作
台湾电影:以家为国的道德关怀 龙门客栈(120分钟)
侠女(片段)
9 11.13-11.14 分立的家国梦想(1949-1979)•创作
香港电影:无家无国的漂泊意象 精武门(90分钟)
三笑(片段)
10 11.20-11.21 分立的家国梦想(1949-1979)•创作
大陆电影:以国为家的政治话语 闪闪的红星(100分钟)
李双双(片段)
11 11.27-11.28 分立的家国梦想(1949-1979)•文化
电影家国: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 秋决(100分钟)
枯木逢春(片段)
12 12.04-12.05 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 )•影业
三地影业的整合及其影响 城南旧事(90分钟)
饮食男女(片段)
13 12.11-12.12 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 )•创作
大陆:电影复兴与文化重构 黄土地(85分钟)
霸王别姬(片段)
14 12.18-12.19 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 )•创作
大陆:四代影人及多元影像时代 红高粱(90分钟)
黑骏马(片段)
15 12.25-12.26 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 )•创作
台湾:台湾意识的加强与艺术电影的兴盛 悲情城市(160分钟)
童年往事(片段)
16 01.02 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 )•文化
香港:九七症候与商业电影的高潮 英雄本色(97)
笑傲江湖(片段)
17 01.08-01.09 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 )•文化
复习 十七岁的单车(98分钟)
你那边几点(片段)
18 01.15-01.16 考试
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与观摩影片如有变动,应以变动后的情况为准。
Ⅱ 中国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电影发展史(1896-1949)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但是最早尝试拍摄这种电影类型的丰泰照相馆只属小本经营,算不上是电影机构。直至商务印书局“活动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中国制片业的开始。在这段期间,除了“商务”之外,先后出现的电影制片机构还包括由美商投资“亚细亚影戏公司”、“幻仙”、“中国”、“上海”、“新亚”等,由于他们的成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此外,他们也开始拍摄剧情短片和长片,对电影这种艺术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时期,有《孤儿救祖记》等关注社会改造的进步电影;抗日救亡时期,有《狂流》《中华儿女》等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的影片;抗战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又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 她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经历十年文革浩劫,中国电影走出低潮,拍摄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针砭社会时弊的优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等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赵实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喜莲》《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还出现了《不见不散》等贺岁片、喜剧片的新样式,涌现出一大批新生力量。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邓小平》《可可西里》《台湾往事》等力作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英雄》《神话》等国产大片共同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世界影坛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近三年来中国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标志着第三次发展高潮的到来?
Ⅲ 中国电影发展史包括哪几个时期
1尝试时期(1905-1923。
2、探索时期(1924-1927 3、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1):4、变革时期(1932-1937): 5、非常时期(1937-1945 6、丰收时期(1945-1949): 7、十七年电影(1949-1966):
8、禁锢时期(1966-1976):9、再探索时期(1977-1992 10、市场化时期(1992至今
Ⅳ 谁能告诉我中国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史有4个阶段。
1、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等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照实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
(4)中国电影发展史扩展阅读
中国第一部电影介绍
《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并在前门大观楼放映,该片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清朝)上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历史。
影片《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
Ⅳ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目录
第一编中国电影的萌芽和发展(1896-1931年)
第一章中国电影的萌芽(1896-1921年)
第一节中国早期的电影放映
第二节摄制中国影片的尝试
第三节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
第四节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失败和最初三部长故事片的摄制
第二章在混乱中发展(1921年-1931年)
第一节游离开中国革命运动的中国电影
第二节明星影片公司的初期电影创作
第三节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与天一影片公司的不同制片倾向
第四节“长城派”、“神州派”及民新影片公司
第五节田汉和南国电影剧社
第六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中国电影界
第七节苏联电影和苏联电影工作者在中国
第八节联华影业公司的成立及其初期制片活动
第九节有声电影在中国
第二编党领导了中国电影文化运动(1931-1937年)
第三章左翼电影运动的开始及其成就(1931年-1933年)
第一节向电影阵地进军
第二节面目一新的明星影片公司制作
第三节联华影业公司创作的新成就
第四节艺华影业公司的成立及其电影创作
第五节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的天一公司及各小公司
第六节反动派对左翼电影运动的迫害
第四章在泥泞中作战,在荆棘里潜行(1934年-1935年)
第一节韧性的战斗
第二节徘徊动摇的明星公司
第三节进步与反动尖锐对立下的联华公司
第四节左翼电影工作者继续支持艺华公司
第五节“天一”的没落和小公司的被封闭
第六节左翼电影运动的新阵地——电通影片公司
第七节对“软性电影”分子的斗争
第五章国防电影运动的新阶段(1936-1937年)
……
Ⅵ 请问中国电影史的各个发展阶段及介绍
“重写中国电影史”的口号在电影史学界提出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然而激烈论辩后,仍是众声喧哗,新的言说似乎仍在策论阶段而无有架构;随着社会上“电影热”的普遍升温,许多高校开设了电影史课程,然而得到公认的中国电影史教材,除了上世纪60年代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先生等编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外几乎没有扛鼎之作,而且,即使是权威教材,其传统史观也面临着新现象、新问题、新方法的多重检视,迫切需要自我更新。如何重写中国电影史?新近出版的、在中国当代电影史研究领域惟一一本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的《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文化艺术出版社)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史观变迁,重新书写成为必需
长期以来,以《中国电影发展史》为代表的传统电影史的写作,更偏重于站在阶级的立场上对中国电影进行评价。“对某些电影的主张、电影运动、电影作品的评价存在偏颇,对某些电影导演、电影现象和电影思潮的评判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一些该说的还有遗漏。”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影视互动研究中心主任宋家玲告诉记者。所以,长期以来,电影学界形成了内地有内地电影史,台湾有台湾电影史,香港有香港电影史的状态。“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上写一部完整的中国电影史非常有必要。现在,已经具备了这个条件。”宋家玲等学者表示。同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周星提出,由于史观的变迁,对史料的选择和搜集也存在重新审视的问题。很多东西如果再不重新书写,很有可能就消失了。所以,提供给大家一个公正的文献,让大家来考察和评价,也是重写电影史的意义,更有其现实的迫切性。
过去,对于电影我们过于偏重它的教育和宣传的功能,而现在它变成了人们娱乐、休闲的文化方式。《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的主编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助理贾磊磊告诉记者,他们在编著《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的时候,把电影看成是一个产业,所以,《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首次打破地域的局限,不再拘泥于行政区域划分的视野,将内地、香港、台湾统而观之,探讨在相同的文化传统中,由于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相同题材、相同类型的电影艺术作品所呈现的不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我们希望,对被忽略的历史进行重现和描述。”贾磊磊说。
直面问题,当代影史脱俗出新
目前的电影学界,很多问题还存在争论,而撰写相关的当代电影史注定要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比如,“到底中国电影史应该分为哪几个时期?还有,对中国电影类型的认识,目前只是约定俗成,从学术角度来看是否科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的难点就是,“对电影作品、电影导演的评价,对电影思潮、电影现象的评价,包括某一时期电影的观念、思想、认识,大家分歧很多。”周星告诉记者。比如,对“十七年电影”(即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的评价,直到现在电影学界还是存在不同观点。
《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首次提出了新中国电影史六个历史时期的划分,即历史的时代、国家的时代、政治的时代、艺术的时代、市场的时代和产业的时代。周星认为,新中国电影史六个历史时期划分观点的提出,在电影学研究上是一个大胆的创新,或者可以解决从前电影分期过于简单、形式化的问题。“以一个时代电影的总体特征作为对新中国电影不同历史时期的分类,力图凸显一个时代电影形态的主要特征,是我们十多位学者20年来对中国电影的认知。”贾磊磊说。同时,在类型的划分上,贾磊磊告诉记者,他们并非按照预先的逻辑强加给电影史,并非完全按照类型或者完全按照题材,而是按照中国电影的具体存在方式寻找各个章节的内在逻辑,将中国当代电影分为了时政、都市、农村、军事、戏曲、惊险、武侠、古装'历史'传奇、儿童等部分。“确实具有类型电影划分的参考价值。”宋家玲评价。
教材建设,联合协作大势所趋
一直以来,除了60年代出版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外,在电影学界得到公认的权威教材几乎是空白,其原因究竟为何呢?
“缺乏联合的精神。”周星一言以蔽之。宋家玲告诉记者,近些年虽然也有一些中国电影史教材出版,但几乎都特别简单,偏重于常识性的介绍,大都局限在梳理一些电影创作的发展情况,多是相关教师为了应付各自高校的教学任务而编写的,有的质量很成问题,暴露出中国电影史学研究还不是很系统、很成熟:“一些老的成熟的学科,比如中文、戏剧等等,在其史学学科的构建上具有系统、科学、全局性的特点,现在已出版的几部中国文学史的教材,权威机构牵头,相关高校研究力量联合协作,编写出来的东西就容易被大家认可,而且经过不断修订,越来越成熟。但中国电影史教材这一块,好像就没有统一的规划。”学者们表示,作为教材,特别是史学一类的教材,不能各说各的,误导学生。
同时,由于电影学科形态的特殊性,非常强调对直观史料(主要指影片本身)的占有。非常遗憾的是,“有些部门的史料并不是完全公开的”。周星说。显然,如果仅仅是从纸面到纸面地研究电影,权威电影史教材是不可能产生的。
所以,“电影全史的个人写作时代结束了,一个人要写一本中国电影史的时代结束了。”贾磊磊告诉记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出资调集了该院影视所的核心力量,加上国内当代电影史学的专家共十多位学者,共同参与了《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的编写,每个人,每几个人,只是侧重于这50年来电影的某个题材、某个类型,才可能保证新中国以来的电影,编写者完全看过,才可能保证电影史写作的质量。
Ⅶ 有关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简介
http://ke..com/view/2797686.htm网络
Ⅷ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中国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在中国有很高的重要性。每年6月在中国上海举行。
上海国际电影节由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及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上海文化广影视集团国际大型活动办公室承办。电影节在1993年首次举办,1994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承认,每年6月上旬举行,中国唯一的一个A类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名称为“金爵奖”,下设8个奖项,都由来自各国的国际评委评审产生。
上海国际电影节共分为4个主要部分,包括竞赛部分金爵奖、国际电影展览放映、国际电影交易市场,及金爵国际电影论坛暨亚洲新人奖评选。
电影节举办至今,已经吸引了世界各洲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3823部影片的报名, 959部影片展映,累计票房2770万人民币。这是尚没有完全开放的中国电影市场每年度唯一的一次世界影片集萃,因此,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对上海及周边城市的观众无疑是一次期待已久的电影朝圣,创办至今,已经有150多万人次融入这个中国重要的电影活动中。每年六月期间九天的电影节已然成为上海文化生活一个重要的景观。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视台影视部、中国电影报社、北京市电影公司、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影基金会、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一项大型文化活动。
她创建于1993年,是当今中国每年始于春季的第一个电影节。其权威性受到电影界人士普遍认同,被誉为中国电影界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奖。历届有多部获奖影片后来在国内政府奖、金鸡奖、百花奖和东京、柏林、西班牙等国际电影节获得各种奖项。 大学生电影节以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为宗旨,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视三界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电影前辈凌子风、著名导演谢铁骊、谢晋等曾为大学生电影节题词,希望大学生电影节能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
“大学生电影节”还是中国青年导演初试艺声的舞台,霍建起、张扬、金琛、施润玖等新生代导演曾在这里首次获奖,最佳处女作奖和艺术创新特别奖的设立传达出大学生们对影坛新鲜力量的期待和鼓励。
“大学生电影节”不但赢得电影创作者和大学生观众的青睐,还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认同,在广电部2001年召开的北戴河会议中,赵实部长两次提到大学生电影节对我国电影事业及高校文化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大学生电影节日益成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民间电影活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中文台、《北京晨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80余家媒体对电影节进行系列报道,电影节闭幕暨颁奖晚会在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欢聚一堂》栏目、北京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多次播出,取得较大反响。
“大学生电影节”于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间召开。电影节组委会秘书处办公室设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第九届电影节已在积极进行。她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参赛影片几乎囊括最新优秀国产影片,学生评委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参与人数居国内电影节之最。 本届电影节设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观赏效果、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艺术创新特别奖等奖项,在大学生投票推选的基础上,由大学生和青年评论家组成的评委会评定。电影节主会场设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此外还将在北京20余所著名大学放映参赛影片,观影人次达20余万人次。
“大学生电影节”还将举办专题影展、专题讨论和专题讲座等众多学术活动,集中学界、业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讨最新热门影视话题。老中青年导演与演员,在新片首映式、参赛片剧组见面会、著名导演专题研讨会等活动中与大学生欢聚一堂。大学生电影节不仅是大学生的电影盛会,也是电影人的青春聚会。
“大学生电影节”还对大学生自己拍摄的录像作品进行评奖。“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是国内唯一面向大学生的影视文化赛事。参赛片规模和评奖规模进一步扩大,参赛对象扩展到香港,关注群体成直线上升。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是国内唯一将内地和港台电影作品同时纳入视野的电影评选活动,由南方都市报发起,创办于2001年,旨在通过两岸三地电影人的交流,电影的多方面对比,创造一个更开放、活泼、新锐的电影评论环境,全面推动中国电影的创造。
Ⅸ 介绍一下中国的电影发展史
1963年 《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出版
悟历史于一刹 寻大道于一生
《中国电影发展史》迄今还是电影史写作的一个高度,并且一如既往地展现着电影作为学术的重量。几位著者为之倾尽心血,有人甚至因此在“文革”期间遭遇牢狱之灾,这些已经沉寂的传奇故事最终成为我们眼中一个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中的事件而显影。时隔40余年,也许此刻我们已经能够具备足够的冷静和客观,来看待这部经历了历史沉浮,和中国电影、中国电影理论研究及中国电影人紧密联系的著作。
在历史的荒原中失落想象的翅膀
对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来说,1966年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一年之前,中国电影曾经的辉煌尚有据可查,这一年之后,历史便只能在想象中进行了。这年7月,一场针对《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运动最终演变为一场浩劫。陈荒煤1980年在再版序言中说:(当时,)被诬指为大毒草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纸型被毁掉,所有已经印好并已发行的书要收缴、追回,打成纸浆,全部销毁;紧接着,作者经过十多年搜集起来的有关中国电影的资料,也被用数辆卡车全部掠走(至今大部未能查明下落)。
在那些卡车上,应该装着1913年的《庄子试妻》,1920年的《春香闹学》,说不定还有1905年的《定军山》;应该有18集的《火烧红莲寺》,13集的《荒江女侠》,6集的《啼笑因缘》;应该有更多的张石川,更多的张善琨,更多的胡蝶,更多的上官云珠……那些车里胡乱堆着的电影画刊上,中国电影正在自顾自地热闹着……
那才是程季华、李少白们的宝贝,和这两卷本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比起来,这些宝贝是活着的历史,是随时可以说话的历史,是他们辛苦十数年的真正成就。对于长期困扰于路线之争的中国电影来说,后世因为它们有了重新评价的可能。它们的失落,意味着中国电影史的失落。
现在我们只能透过《中国电影发展史》附录的影片目录来想象历史。这目录已经足够惊心动魄,任何一个人,只要能为1905年以来的中国电影保留这样一份完整的目录便已是功德无量了。面对这样一个包含公司、片名和人名索引的庞大电影目录,任何研究者无法不叹为观止。
仅仅按照这个目录上所列,从1905年到1937年,中国就有1100部以上可考证的电影(只包含故事片、戏曲片、动画片,不含新闻片、纪录片、科教片)。这1100部片子中,至少有1080部是在1920年到1937年的17年间拍摄的。也就是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平均每年故事片产量约六七十部;而在1921年到1931年的十年间,中国每年的故事片产量达到上百部。需要注意的是,这上百部影片大部分是民营公司的产品。在1925年前后,中国有175家影业公司,其中拍片的不少于50家。即使和当今中国比起来,民营电影在当时的兴盛也是惊人的。
因为这个目录,我们得以重新理解程季华、李少白们的良苦用心。就好像经过一次纷繁芜杂的拼图游戏,一具绣像终于在背景上隐现,透过《中国电影发展史》具有时代特色的言说方式,目录提醒我们,历史的轮廓依然清晰。但是也仅仅是轮廓而已。因为失落了那些在卡车上自顾自热闹着的图景,历史的荒原失去了探索的途径。我们的想象在轮廓上滑过,重新跌入无法起飞的泥底。
程季华:为《中国电影发展史》披挂“罪名”
远见卓识的一项决断
自1950年起,我着手收集中国电影史料,开展电影历史的研究,这个动议最早是由陈波儿提出的,她创办了培养演员的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前身),并提出应该开设有关中国电影历史的课程,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教,她决定自己教,找我做助手来整理和收集电影资料。其中还有一个插曲,1950年前苏联的《大网络全书》(第二版)需要“中国电影”的条目,宣传部把这个任务交给陈波儿,我协助她收集并初步整理相关史料,大约一万多字。后来该书出版后,发现这个“中国电影”的条目被删去很多,刊出的部分也是错误百出,而寄出的原稿至今未能要回。这篇文章其实是第一篇关于中国电影历史的论文。
“写作大纲”出炉
收集资料是以文化部电影局的名义,发信给各地的文化局的,于是有关电影的各种资料首先被集中到地方的文化局,然后打包集中寄到我们这里。四间大屋子里全是书架排满资料,甚至有些还有副本,当时有条件写《中国电影发展史》,与资料齐全有很大关系。除了这些书面资料以外,我们还开始尝试做一些类似于现在“口述历史”的采访工作,找了许多当时还在世的中国电影早期的演员,派记者记述他们过去的情况,《中国电影》杂志(《电影艺术》前身)专门有一个栏目叫“昨日银幕”刊登这些采访。另外,还约田汉、欧阳予倩、梅兰芳等早期电影艺术家写回忆录,后来也以单行本的方式出版,以丰富电影史料方面的内容。
到了1955年左右,觉得有必要进行一下总结,于是起草了一份“中国电影史写作大纲”,后来在当时羊市大街的“影协”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和“影协”主席蔡楚生听取了我的口头汇报。他们给予肯定,于是这份“大纲”就成了《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分期和章节的雏形。
Ⅹ 急求!!!中国电影发展史
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9年10月邓小平 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 、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 ,重申执行双百方针。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其主要特点 :①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双百方针,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天云山传奇》、《喜盈门》、《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环》 、《血,总是热的》、《伤逝》、《骆驼祥子》等影片。②尊重艺术的客观规律,创造出各种真实生动的银幕形象,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廖仲恺》等影片对革命领导人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对蒋介石等历史人物能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表现。③在风格与样式上趋于多样化。由于题材领域的扩展,使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探索自己最适宜的风格、样式,表现最完美的内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编导拍摄了一批有一定实验意义的探索性影片,如《黄土地》、《青春祭》、《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猎场札撒》、《老井》、《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别姬》等。在电影创作繁荣的同时,电影理论研究也空前活跃,并在相当多的创作人员中发生影响。
中国美术片从形式到内容都极富有民族风格和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美术片是中国影片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一个片种。新闻纪录片已向纵深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系统地编辑一些重要的文献片,并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与重要事件进行综合报道、专题报道;还注意表现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丰富的细节,以情动人。科教片也有新发展。电影厂在原有的基础上陆续增建八一电影制片厂、儿童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峨嵋电影制片厂、潇湘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制片厂、青年电影制片厂、深圳影业公司、云南电影制片厂13个主要生产故事片的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和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电影资料馆,1989年在该馆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并创办《当代电影》和《电影信息报》。电影工业和科研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国产电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决放映和制片需要,还研制成功立体电影、环幕电影等 。全国放映单位已达14万之多,比1949年增长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1979年改组为中国电影家协会,颁发电影金鸡奖;影协下设中国电影出版社;还编辑出版《大众电影》,举办电影百花奖评选活动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对上年度的优秀影片颁发政府奖。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开拓新的题材和体裁,继承和发扬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借鉴外国影片的经验,创作出既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格又有国际水平的影片。
2008年共有44部影片出口到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收入总计超过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其中《功夫之王》取得6.7亿元、《赤壁》1.936亿元、《长江7号》1.497亿元。研究制订了《广播影视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协调商务部,对36家重点企业和39个重点项目从信用保险、资金奖励等方面予以支持。继续牵头组织国内影视机构联合参加戛纳国际影视节展,重点加强海外营销和宣传推广力度。2008年各影视机构仅通过参加国际影视节展,出口额已经达到近千万美元。
对外交流合作程度不断加深。2008年共有270部次影片参加116个国际电影节,其中有39部影片在23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68个奖项。在日本国际电影节期间举办的“2008东京中国电影展”上,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会见了中国代表团并全程观看了中国影片《赤壁》。主办了中国-东盟广播电视高峰论坛,发表了推动中国与东盟广播电视领域更深入广泛合作的《北京声明》。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培训了8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300多名广播影视从业人员。抓住奥运契机,加强了与境外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
更多更详细你可以看
http://ke..com/view/125697.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