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参考影片(111部)
(李道新提供)
序 片名 年代 地区 导演
1. 劳工之爱情
1922 上海 张石川
2. 儿孙福 1926 上海 史东山
3. 西厢记 1927 上海 侯曜
4. 春蚕 1933 上海 程步高
5. 大路 1934 上海 孙瑜
6. 姊妹花 1934 上海 郑正秋
7. 渔光曲 1934 上海 蔡楚生
8. 神女 1934 上海 吴永刚
9. 浪淘沙 1936 上海 吴永刚
10. 马路天使 1937 上海 袁牧之
11. 十字街头 1937 上海 沈西苓
12. 慈母曲 1937 上海 朱石麟、罗明佑
13. 夜半歌声 1937 上海 马徐维邦
14. 联华交响曲 1937 上海 多人
15. 保卫我们的土地 1938 汉口 史东山
16. 木兰从军 1939 上海 卜万苍
17. 王先生吃饭难 1939 上海 汤杰
18. 渔家女 1943 上海 卜万苍
19. 八千里路云和月 1947 上海 史东山
20. 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7 上海 蔡楚生、郑君里
21. 太太万岁 1947 上海 桑弧
22. 小城之春 1948 上海 费穆
23. 万家灯火 1948 上海 沈浮
24. 艳阳天 1948 上海 曹禺
25. 乌鸦与麻雀 1949 上海 郑君里
26. 三毛流浪记 1949 上海 赵明、严恭
27. 武训传 1950 上海 孙瑜
28. 我这一辈子
1951 上海 石挥
29. 南征北战 1952 上海 成荫、汤晓丹
30. 智取华山 1953 北京 郭维
31. 中秋月 1953 香港 朱石麟
32. 渡江侦察记 1954 上海 汤晓丹
33. 董存瑞 1955 北京 郭维
34. 上甘岭 1956 长春 沙蒙、林杉
35. 祝福 1956 北京 桑弧
36. 柳堡的故事 1957 北京 王苹
37. 四千金 1957 香港 陶秦
38. 党的女儿 1958 长春 林农
39. 林家铺子 1959 北京 水华
40. 五朵金花 1959 长春 王家乙
41. 林则徐 1959 上海 郑君里、岑范
42. 青春之歌 1959 北京 崔嵬、陈怀皑
43. 战火中的青春 1959 长春 王炎
44. 红色娘子军 1960 上海 谢晋
45. 红旗谱 1960 北京、天津 凌子风
46. 刘三姐 1960 长春 苏里
47. 南北和 1961 香港 王天林
48. 51号兵站 1961 上海 刘琼
49. 甲午风云 1962 长春 林农
50. 锦上添花 1962 北京 谢添、陈方千
51. 李双双 1962 上海 鲁韧
52. 冰山上的来客 1963 长春 赵心水
53. 农奴 1963 北京 李俊
54. 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3 香港 李翰祥
55. 七十二家房客 1963 广州、香港 王为一
56. 早春二月 1964 北京 谢铁骊
57. 舞台姐妹 1965 上海 谢晋
58. 小兵张嘎 1964 北京 崔嵬、欧阳红樱
59. 龙门客栈 1967 台湾 胡金铨
60. 寂寞的十七岁 1967 台湾 白景瑞
61. 保镖 1969 香港 张彻
62. 智取威虎山 1970 北京 谢铁骊
63. 红灯记 1970 北京 成荫
64. 十二金牌 1970 香港 程刚
65. 秋决 1972 台湾 李行
66. 母亲三十岁 1972 台湾 宋存寿
67. 精武门 1972 香港 罗维
68. 倾国倾城 1973 香港 李翰祥
69. 闪闪的红星 1974 北京 李俊、李昂
70. 梅花 1976 台湾 刘家昌
71. 楚留香 1976 香港 楚原
72. 流星•蝴蝶•剑 1976 香港 楚原
73. 保密局的枪声 1979 长春 常彦
74. 小花 1979 北京 张铮
75. 神秘的大佛 1980 北京 张华勋
76. 天云山传奇 1980 上海 谢晋
77. 城南旧事 1982 上海 吴贻弓
78. 少林寺 1982 香港 张鑫炎
79. 黄土地 1984 广西 陈凯歌
80. 似水流年 1984 香港 严浩
81. 黑炮事件 1985 西安 黄建新
82. 童年往事 1985 台湾 侯孝贤
83. 英雄本色
1985 香港 吴宇森
84. 倩女幽魂 1987 香港 程小东
85. 胭脂扣 1987 香港 关锦鹏
86. 红高粱 1987 西安 张艺谋
87. 稻草人 1987 台湾 王童
88. 人•鬼•情 1987 上海 黄蜀芹
89. 悲情城市 1989 台湾 侯孝贤
90. 笑傲江湖 1990 香港 徐克
91. 大决战(三部) 1991 北京 杨光远、韦廉
92. 阮玲玉 1991 香港 关锦鹏
93.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1991 台湾 杨德昌
94. 蓝风筝 1991 北京 田壮壮
95. 霸王别姬 1993 香港 陈凯歌
96. 北京杂种 1993 独立 张元
97. 活着 1994 香港 张艺谋
98. 东邪西毒 1994 香港 王家卫
99. 饮食男女 1994 台湾 李安
100. 爱情万岁 1994 台湾 蔡明亮
101. 黑骏马 1995 北京 谢飞
102. 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5 北京 姜文
103. 长大成人 1997 北京 管虎
104. 小武 1999 独立 贾樟柯
105. 生死抉择 2000 上海 于本正
106. 十七岁的单车 2001 独立 王小帅
107. 榴莲飘飘 2001 香港 陈果
108. 寻枪 2002 北京 陆川
109. 你那边几点
2002 台湾 蔡明亮
110. 英雄 2003 北京 张艺谋
111. 惊蛰 2004 西安 王全安
中国电影史(专业)参考书目(10种)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李道新)
种类 序号 编著者 书(刊)名 出版机构 时间
专著
1
程季华 中国电影发展史(1、2) 中国电影 1981
2 陈飞宝 台湾电影史话 中国电影 1988
3 陈荒煤 当代中国电影(上、下) 中国社科 1989
4 卢非易 台湾电影:政治、
经济、美学(1949-1994) 台湾远流 1998
5 舒晓鸣 中国电影艺术史
教程(1949-1999) 中国电影 2000
6 蔡洪声、宋家玲、刘桂清 香港电影80年 北京广播学院 2000
7 李道新 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 中国电影 2002
刊物 1 中国电影家协会 电影艺术 1990年以来
2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当代电影 1990年以来
3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990年以来
中国电影史(专业)•教学安排
地点:北大理教109;时间:每周三、四14:40-16:30(共110分钟)
周 日期 教学内容 观摩影片
1 09.11-09.12 教学说明与参考文献
早年的道德图景(1896-1932)•概述
中国电影喜剧的发生及其道德蕴涵 掷果缘(22分钟)
王先生吃饭难(片段)
2 09.18-09.19 早年的道德图景(1896-1932)•影业
中国早期电影经营模式与民族影业成长 儿孙福(50分钟)
天伦(45分钟)
3 09.25-09.26 早年的道德图景(1896-1932)•创作
中国早期电影的道德诉求及其文化含义 国风(92分钟)
姊妹花(80分钟)
4 10.09-10.10 乱世的民族影像(1932-1949)•影业
阶级意识与中国电影的思想启蒙运动 渔光曲(55分钟)
神女(76分钟)
5 10.16-10.17 乱世的民族影像(1932-1949)•创作
抗日战争与中国影业的不断成熟 小城之春(92分钟)
木兰从军(片段)
6 10.23-10.24 乱世的民族影像(1932-1949)•文化
东方美学与中国电影的经典创造 万家灯火(114分钟)
一江春水向东流(片段)
7 10.30-10.31 分立的家国梦想(1949-1979)•影业
三地影业的不同走向及其共同精神 红色娘子军(95分钟)
街头巷尾(片段)
8 11.06-11.07 分立的家国梦想(1949-1979)•创作
台湾电影:以家为国的道德关怀 龙门客栈(120分钟)
侠女(片段)
9 11.13-11.14 分立的家国梦想(1949-1979)•创作
香港电影:无家无国的漂泊意象 精武门(90分钟)
三笑(片段)
10 11.20-11.21 分立的家国梦想(1949-1979)•创作
大陆电影:以国为家的政治话语 闪闪的红星(100分钟)
李双双(片段)
11 11.27-11.28 分立的家国梦想(1949-1979)•文化
电影家国: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 秋决(100分钟)
枯木逢春(片段)
12 12.04-12.05 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 )•影业
三地影业的整合及其影响 城南旧事(90分钟)
饮食男女(片段)
13 12.11-12.12 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 )•创作
大陆:电影复兴与文化重构 黄土地(85分钟)
霸王别姬(片段)
14 12.18-12.19 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 )•创作
大陆:四代影人及多元影像时代 红高粱(90分钟)
黑骏马(片段)
15 12.25-12.26 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 )•创作
台湾:台湾意识的加强与艺术电影的兴盛 悲情城市(160分钟)
童年往事(片段)
16 01.02 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 )•文化
香港:九七症候与商业电影的高潮 英雄本色(97)
笑傲江湖(片段)
17 01.08-01.09 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 )•文化
复习 十七岁的单车(98分钟)
你那边几点(片段)
18 01.15-01.16 考试
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与观摩影片如有变动,应以变动后的情况为准。
㈡ 导演学专业教材
北影导演系备考书目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胡滨著 〈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舒晓鸣著 〈电影艺术讲座〉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夏衍著 〈电影语言〉(法)马尔丹著 〈希区柯克论电影〉(法)特吕弗著 〈世界电影鉴赏词典〉(1、2、3) 〈电影艺术词典〉 《导演功课》 《电影是什么?》 《当代电影分析》 《通向电影的圣殿 》《荣誉》 一套的 《解读电影》 《英汉·汉英电影词典》 《故事》 这是我从一本名叫〈怎样考进北京电影学院〉的书上看到的。其实,考艺术类的研究生,尤其不能死读书的。不能为了考研而考研。我是说,实践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㈢ 用电影美学的观点来点评《手机》或《大腕》,也可以两个一起评!!要原创啊~
从《大腕》到《手机》
为什么冯小刚去拍《大腕》,我遭到挫败呢?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没有直接的关联,跟我的立场跟我的位置有关联。什么关联呢?是这部影片在三部贺岁片成功,冯小刚的名字成为了某种品牌,成为了某种票房感召力,而冯小刚的电影事实上几乎成了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可以和好莱坞电影分市场的这样的一个导演之后,冯小刚成功了。怎么标志?冯小刚获得了海外投资,《大腕》这部影片和他此前的影片一个重要的变化发生,重要的变化先不说影片本身是发生在投资。冯小刚得到了美国哥伦比亚(亚洲)公司投资,请大家注意,大家不用我说你们都知道这个事实,海外投资是大大地高于国内电影投资的,这几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没有一个导演不梦想自己得到充足的资金,在电影当中去充分地实现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我们讲一个小例子,比如说我设计一场戏是在机场里发生的,最后我发现在机场拍摄太贵了,所以我就改了,我改一火车站。后来我发现北京站拍也太贵了,我就改一小城市,一小城市火车站。结果我最初构想的飞机场那样的空间,所可能发生的故事,到了一个小城火车站的时候就被改变了。那当然一个艺术家多么向往自己完全不考虑金钱的束缚,或者说有更多一点的更充足一点的资金,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说是冯小刚是成功了。这个本身作为冯小刚成功的标志。
说某某某获得了海外投资,以前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说你很成功,海外也看好你,所以他投资你的影片,准备把你的影片拿到海外去放映。我们大家知道比如说《霸王别姬》,比如说张艺谋的很多很多电影,都是用海外资金来拍摄。可是,冯小刚这个《大腕》的拍摄,他获得了哥伦比亚(亚洲)公司的投资,这个投资却是另一种海外投资。什么海外投资呢?就是我给你钱,你拍电影,这电影就在中国放,并不是为了拿走放。那么,为什么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如此慷慨地要支持中国电影呢?在我看来,没有不付钱的午餐。为什么他要投资中国电影呢?很简单,因为冯小刚当时是一个可以和其他的好莱坞电影分份额的导演,这个蛋糕冯小刚可以切走一块,那么我投资给你,再切下来的这块蛋糕至少相当大一块都装到我兜里了。冯小刚当然拍摄的仍然是中国电影,但是在资金的来源和利润的走向上,已经不再重新注入到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电影工业。
冯小刚他是中国电影的一条路,中国电影应该有很多条路,但是这样的一条路是需要的,这时候我发现有人来买冯小刚了
在这部电影当中其实有很多冯小刚电影一一贯之的那种特点,被改变了。而这种改变,是一种损伤。因为在《大腕》当中的两个喜剧式的角色,喜剧式的主角,和在《手机》当中的喜剧性的悲喜剧的主角,好像仍然是小人物,但是此小人物非彼小人物。我们《手机》更为清晰一些,我们说《手机》是一个开着宝马车的小人物,我很难再相信他是一个你我中人。可能在座的也有人开宝马车,我不知道,反正不是我。那么我并不是说这样的一个财富的标志,因为今天的现代的世界,所谓的财富,正是用这样一种外在的品牌来标识的,我穿什么牌子的衣服,我开什么牌子的轿车,我住在什么区域,所以,当这样的一些符号出现的时候,这个小人物已经变了,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或者我直接地说变质了。那么在《大腕》当中这两个喜剧性的小人物仍然似乎是冯小刚式的小混混,而且是小骗子,可是这些小混混却是一个可以为一个国际知名的艺术家来操办葬礼的这样的人物。那么这是一个我说小人物的角色变了,小人物变质了,于是他那样一种用温情去呼唤,温情滋润我们的内心,用温情去呼唤我们认同的能量,我认为极大地萎缩了。那么整个的《大腕》的影片我看起来像一个连台喜剧,像一个连演小品,这是一个东西。
另外一个东西是冯小刚电影曾经那样的获得观众的热爱和观众的拥戴,是因为冯小刚电影其实他不拒绝一些小小的温和的偏见。比如说我们对于外国人的某种小小的微妙的排斥,我们在影片的细节当中,表现出一点点微妙的对外国人的小小地踩他一脚,小小地嘲弄他一把。比如说大家都记得在《不见不散》当中那个场面就是他们怎么教美国警察,教美国警察说汉语。然后大家都看得好开心,因为表面上喜剧式的角色是葛优所扮演的小人物,但实际上我们看到一帮美国警察很庄重地坐在那里学那些不可以的,是匪徒一般的警察的对白,那么大家觉得非常开心,好像微妙地满足了我们内心的那样一点中华民族心理的需求。但是,到《大腕》当中我发现钱是很有力量的一个东西,中国古话说拿了人家手短,当这个资金是哥伦比亚公司投资的时候,我们看到所有的丑角所有的喜剧性的,所有的丑陋的行为在影片中的中国人内部发生,而到结局,戏剧性结局出现的时候,我们发现那个大腕是一位智者,是真正的导演。而且是人性喜剧的导演,他的死几乎成了一个试金石,他在背后冷眼旁观着这些人蝇营狗苟。那么,这样的一个微妙的错位的发生,是冯小刚战胜了偏见吗?
《手机》在这个意义上说也将载入,我以为载入中国电影文化史,不是中国电影艺术史。因为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就是一部影片作为一则广告,这个是一个巨型的广告,而且就挥金如土的广告业而言,是一个相当便宜的,而相当有效的广告。整个的影片成为了移动通讯,摩托罗拉公司的广告。那么更具有讽刺性的是在这个影片当中大家是不是看过影片的很多版的海报,其中一版海报很好,远看是一个手机,底下写着《手机》,近看是一个手雷,对吧,这个手机要炸掉。《手机》或者叫现代文明,或者叫现代生存,它在给你提供无穷的方便的同时,携带着如此众多的恐怖。而这种恐怖未必只有男人觉得恐怖。它一方面有这样的一个效果,另外一方面整个的是在做手机广告,今天的手机可以有多少种功能,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今天的移动通讯网络是何等的发达。
从《大腕》到《手机》,这两部影片把它另列,原因就是你会看到资金或者资本的力量,是怎么改变一个所谓艺术家,艺术家的创作轨迹,怎么改变一部影片的表达。《手机》它一方面是,如果我们说《手机》是一个超级广告。而《手机》事实上是一个超级广告了,起到了一个超级广告的功用,而且它在很大程度上,这样一个影片的资本,资金,其实是一种广告资金的投放方式。我们要做广告,我们投放多少给电视台,投放多少给报纸,投放多少给杂志,投放多少给街头路边的广告。投放给一个电影做一个里面完成一个软广告的功能,因为我们大家看过很多电影,我就不举是什么名字了,比如说一群孩子在一起珍贵地喝一个可口可乐,喝一杯可口可乐,大家分享一杯可口可乐,很感人的一个场面。看到山村的孩子把一杯可口可乐当作这么宝贵的东西,那你看片尾字幕,鸣谢可口可乐公司,这是一种所谓软广告行为。但是,《手机》的特殊之处,是在于它从头到尾是一部广告,关于手机的广告,关于摩托罗拉的手机的广告。那么当你要给摩托罗拉公司做广告的时候,当你要给跨国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做广告的时候,当你要在这个广告当中展示各种不同款型的,型号的摩托罗拉手机,同时展现它的最新功能,展现它的高端产品的时候,决定你的人物不可能是小人物,不可能是边缘人,不可能是苦涩喜剧,不可能是出租汽车司机,不可能是在海外的边缘去挣扎生存的人物,而他必须是在这个社会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的人,他才能消费品牌国际知名品牌的手机的高端产品。所以我说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决定他的小人物的温馨的悲喜剧的故事必然变味,必然变质。这个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形,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在这里面,市场资金资本票房回报这样的东西是可以怎样地渗透到我们通常以为是文化艺术的这样的一个领域当中,而且它对这个改变是多么的内在。冯小刚在耗费他的象征资本,什么叫象征资本?就是观众对他的信任,观众对他的期待,观众对他的喜爱。那么从中国电影史和世界电影史的角度上去看,一个非常成功的深受观众热爱的导演, 他只有三次机会。他如果三次滥用观众对他的信任的话,他基本上会耗尽他的象征资本。所以我看到《大腕》,看到《手机》的时候,我看到冯小刚已经用了他第二个,它的第二次机会。
那么冯小刚从那里归来?从大成本的商业操作的这样的地方归来,重新拍摄一个故事,一个小人物的故事,一个温馨的苦涩的喜剧,来取胜的故事。是不是这样的意思?冯小刚试图归来。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说,《天下无贼》,似乎是冯小刚原有的那样一些脉络开始复现。尽管这是一个可以诈骗或者盗取到宝马的贼,不是合法的开辆宝马车的大人物,那么,尽管他是这样的大贼,很成功的贼,很能干的贼,但他毕竟只是贼。那么用这样的一个贼,我只是贼,和故事中刘德华不断说的是狼,我是狼,我们是狼,用另外一个词称叫做过路鬼,我们是过路鬼,这样的一些说法,冯小刚显然刻意地要让我们看到他是一个大贼,但是又要压低他的身段,他只是个贼,只是个过路鬼,只是野狼,饥饿的狼。那么这个饥饿,在影片当中我们看显然不是形而下的饥饿,肚子饿,为了没有饭吃去偷钱的那样的小贼,这种饥饿我们说是一种欲望的饥饿。
故事中的刘德华所扮演的这个主角,是这样的一只饥饿的狼,但是显然是一个在欲望意义上饥饿的狼。所以刘若英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就不断地说我们收山吧,我们罢手吧,我们够了。然后他觉得开玩笑,我们怎么会够,我们不够。那么这样的一个情节和这样的一种叙述,本身用专业说法叫修辞策略,就是这是一个大贼。但是我们用很多东西把他压低他的身段,压低他的身价,让他再度成为一个小人物,而且一个重要的细节,一个支撑着整个戏剧叙述的细节,使得这样的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成立了,那么就是动机很单纯,线索很单纯,是女人怀孕了。女人要做母亲了,女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作为贼的儿子出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作为贼长大,于是一种可能此前她不考虑的道德的和伦理的东西,一种信仰的或者宗教的东西,一种超越性的东西开始进入到了她的生活当中,这成为了一个整个剧情的推动性的因素。于是最后《天下无贼》如果说跟冯小刚以前的贺岁片有什么变化的话?
觉得就是它更加情节剧化,此前是市民喜剧,现在更加情节剧化了,它是以情节,以情节的演变,以情感以温情来打动你,尽管它延续了一些喜剧的元素,而且当然非常有趣了,就是说,有时候观众的期待,会相当地有力量。
看《天下无贼》的时候,发现现场中的观众不断笑,好多我觉得不好笑的时候,大家也笑。但另外一个角度上我觉得大家去看冯小刚电影,又是去看冯小刚贺岁片的时候,大家太期待喜剧了。大家太期待喜剧效果了,所以有一点喜剧感的东西大家就发笑,因为我们几乎付那个钱的时候,我们觉得付了一个要发笑的权利,一个可以去发笑的权利。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说同样我在电影院里看《英雄》的时候,那个剧场当中笑声不断,完全跟影片的喜剧效果没关系,和观众的某种心理体验有关系。
就冯小刚而言,《天下无贼》已经成了某种正剧,而不再是喜剧,更不是那种谐谑喜剧,以幽默以调侃,以噱头而著称的这样一种谐谑喜剧。而是更多地往正剧的路上走。而另一个冯小刚的变化是这个影片当中如果说冯小刚仍然延续了他一贯的这样的制作精良的这种传统的话,那么这个影片当中,它显然和其他的影片相比,和冯小刚其他影片相比,它的技术含量大大地提高。就是在使用各种各样的电影技巧的层面上,大大地超过了此前的冯小刚的电影。另外一个变化是,在这个影片当中,冯小刚所表达出来的一种对于秩序的尊重,超过了此前的冯小刚电影。原来我们说此前的冯小刚电影,它是那些在边缘处游移的小人物,那些似乎总是不断地生出不法之心,而并未有不法之举的这种人物,这种小人物,但是他的小人物,其实和社会秩序总是有一点游移关系。像他《不见不散》,他把故事放到了美国场景当中,那么这些作为新移民的华人,实际上和美国的主流秩序不发生关联的,几乎不发生关联的,他们也不试图寻找那个秩序来保护他们。到《没完没了》的时候,这个小人物似乎一步走出,要成为绑架者了,但是一个温情的故事改变了这个东西,他那边专门有这个场景,把她找去,然后她就一口咬定哪有这回事,都没有,我是被绑架的人,我不承认我被绑架这个案件怎么能成立呢,没有真的冒犯秩序,但也从来没有寻找秩序的保护。
但是在这个影片当中,我们看到一个变化发生了,就是一方面主人公是法外之徒,这个小人物是法外之徒,他是贼,是诈骗犯,是强盗,或者是一种不法的高技术工种。这是开玩笑,在这个影片当中,大量的这种贼技,贼特技,我说它是一个很有技术高技术的工种。那么,他在这个影片当中,主人公是这样的,他已经是法外之徒,但是一方面整个故事是一个法外之徒向主流社会回归的故事。这一对男女,最后他们的爱,他们对于自己生后的生命,自己血肉的连续,自己孩子的期待,使他们成为了护法者,而不是冒犯法律的人。这是一个方面,而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会看到,在这个影片当中,不仅是主人公向秩序回归,他们仍然将必须为他曾经冒犯法律,而付出代价。首先是一个神勇的警察的出现,一个神勇的警察的形象出现。接下来是一个神勇的非常的通情达理的但是又毫不容情的,法不容情的,这样的一个警察的形象。但同时,为了完满一方面完满秩序的表述,一方面完满情节剧的,大家观看情节剧是期待着一个温暖的大团圆的结局,否则的话就不是情节剧了,又变成悲剧了。又要完满大家这样的心理抚慰,那么两个东西都要满足的结果,这部影片当中,影片的工整之处也表现在这里,就是冯小刚选择了这样一个结局,让刘德华所扮演的这个贼为了最终完成这个护法和歹徒搏斗,死于歹徒之手。如果说他曾经冒犯法律的话,他用死来偿付了,这是一个太过的偿付,因为他无论怎样都判不了死罪,可是他死了,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于是他不仅抵了他的罪,也抵了他的爱人或者他的妻子的罪。所以最后的网开一面,法网容情是在一个大的惩罚已经存在的前提下,而这个大的惩罚在故事中发生为自我惩罚,所以它是秩序的尊严,而不是秩序的残酷。这是一个这部电影当中我认为冯小刚的一个变化。你可以说冯小刚更为成熟了,因为整个影片的工整圆熟,它的技术含量,大量的这种特技场景的使用,然后叙事细节的这种一如他此前电视剧当中的缜密,你可以说他是成熟了。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呢,归来的冯小刚,似乎丧失了他此前的那种鲜活的,这是我个人的观察,我个人的思考。丧失了他此前影片当中鲜活的,每一次都会有很多很多的令你意想不到的东西迸发出来的,而相反的我们遇到的是一个流畅的,工整的完整的温暖的同时是一个标准的大众文化。因为它除了给我们一个半小时的快乐,一个半小时的温情和温暖之外,他还给我们一种秩序的呼唤,一种秩序的呼唤一种强有力的教化的作用,而这个教化是如此的不露痕迹,我们在观赏剧情当中,我们在对主人公命运的关心之中。
而另外一个角度上看,这个影片当中那种对于秩序的这种表述,还有两个重要的线索在展开。那么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这种通过刘若英所扮演的这个女主人公,她怀孕,渴望做母亲,然后渴望做一个在孩子面前无愧的母亲,和两个人之间的情感最终战胜了那个似乎永无厌足的欲望。而这一个转变的发生,围绕着一个近于圣洁的人物,就是故事中的傻根。它设定一个情节,说他在偏远的山村长大,他是在青藏高原上面务工,所以他完全地远离尘世。这个人物几乎是一个神话式的人物,是一个充分神话式的人物。因为我们知道,商业化的过程或者全球化的过程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不仅是摧枯拉朽,而且是无所不至。你很难想像有一个山村是世外桃源,是与世隔绝的,因为一个简单的东西和我们今天所在这个空间直接相关,电视媒体,是几乎覆盖到了此前人们绝对想不到能够进入的外部世界能够进入的空间当中,于是,世界在这样的一个意义上被联系在一起,于是世界在这样一个意义上没有世外桃源,没有这个世界的喧嚣热闹噪音繁华不至的地方。所以我说一个神话,那是一个神话式的人物。用这样一个神话式的人物,在这儿我做一个开玩笑的联想,我说冯小刚在提供给我们这些城里人一个《甲方乙方》当中大款想像的理想乡村,就是想像有那样一片净土,有这样一些纯洁的绝对纯净的人,而为了保护这个人的纯洁的内心,我们最后的神话,最后的净土可以去死,故事中的人物可以去死,这是一个另外一个在秩序的表述的意义上。
第三个在秩序的表述意义上,我想冯小刚一个是为了强化这样的一个情节剧的丰富性,情节剧的可看性,这个情节剧的观赏性,所以他选用了青藏高原。这样他可以带入大量的自然风光,异域景色,他也使得傻根这样的一个人物的生存依据,如果傻根是在北京打工,在上海打工,我们很难说他这么纯洁,他认为天下无贼,我们把他放到青藏高原上去,似乎有一线可能,有一线可能。那么带入这样因素的时候,他同时带入另外一个东西就是宗教。宗教的力量,但是显然他没有刻意强调这个宗教的力量,他与其说是在表达一种宗教,不如是说某种信仰,某种信念,某种人们在内心当中会珍视会视为神圣,会去固守的东西,
我觉得新的归来的冯小刚,是不是还将飞去?或者还将继续归来?或者越走越远?我不能够断言。因为我觉得我很喜欢一句话说在今天的世界上只有傻瓜才做预言。因为变化的因素太多了,因为不可测的因素太多了。所以我没有任何把握,我并不是认为自己不是傻瓜,而是认为自己没有任何把握,没有任何资格去预言即将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不能够做预言。但是我只是想冯小刚从《大腕》到《手机》,现在到《天下无贼》,那么冯小刚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曾经我说他是这样的一个大众文化的示范者,是这样的一个楷模,而且他确实给这种普通民众小人物和种种在这个现代生活的变化当中,可能获得成功,但同时遭到挫败,而且承受了压力的小人物,以那样的一个半小时的快乐,可能是一个半小时之后的还颇有一段时间的回味,想起来会心地一笑,或者朋友们之间来对一对暗号,对一对台词,然后大家同时会心一笑这样的一点的快乐,到他现在开始逐渐地成为了一个新的商业电影的这种规范的示范者,他在重新地尝试或者展示说一个成功的商业电影当中可能包含的元素。而这些元素它不在于我们大家都知道,一般的商业电影同时都包含着那些元素,比如说风光加爱情,比如说打斗,然后比如高科技,比如说奇观这些都是尽人皆知的。但重要的是如何我们在一个作品当中组合它,把哪些因素和哪些因素成功地组合起来。所以,就大众文化和商业电影而言,套路是有限的,元素是有限的,但是组合是无穷的。你可以在不断的组合排列当中生出新的故事。用我喜欢的一个说法,就是已经没有新的故事,但是永远有新鲜的嘴唇,新鲜的嘴唇讲出来的老故事成了新故事,使我们听出了几分新意。
㈣ 考北京电影学院看什么书
电影史部分:
《中国电影艺术史》 周星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电影史》 陆泓石 文化艺术出版社
《西方电影史概论》 邵牧君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世界电影史》 汤普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电影史》 罗伯特?C?艾伦 中国电影出版社
《法国电影新浪潮》 焦雄屏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45年来的意大利电影》 洛朗斯?斯基法诺 江苏教育出版社
《香港电影新浪潮》 石琪 复旦大学出版社
《日本电影》 四方田犬彦 三联书店
(如果时间允许,可是浏览下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电影史的部分考的很杂,几个固定的考点大概有:中国电影史76年后的部分(包括香港、台湾的),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德国新电影四杰,前苏联早期电影等。考察方式不一,有时只需写出导演和片名,有时会让你根据几个已知条件猜出是哪部片子。建议在掌握电影史的基础上多看市面上新出的老片(关注盗版市场),出卷子的人经常会从其中找一部片子作为考察目标的。电影史及理论的简要版我会在后面帖出来,做巩固记忆用
剧本创作部分:
《导演功课》 大卫?马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导演电影》 艾里克?舍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难解决指南》 悉德菲尔德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 悉德菲尔德 中国电影出版社
《故事》 罗伯特?麦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
《通向电影圣殿》 王迪 中国电影出版社
《写关于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 夏衍 中国电影出版社
(最好在考试前自行创作过90分钟的电影剧本,按分场的写法,考试时心里才会有底)
电影理论国外部分:
《电影艺术》 大卫?波得维尔 北京大学出版社
《认识电影》 路易斯贾内蒂 中国电影出版社
卡努杜 《第七艺术宣言》
第一次论证了电影是一种艺术
林赛 《活动画面的艺术》
将“活动画面”看作电影的根本特征
雨果?明斯特贝格 《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
第一次探讨了电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艺术特征、美学特征
路易?德吕克 《上镜头性》
指出适宜于用电影这一新表现手段所独有的方法来表现人或物的诗意状态
爱森斯坦 《并非冷漠的大自然》
①冲突是蒙太奇的特性,冲突后产生新的表象和概念
②蒙太奇应该表达一种连贯的、有条理的主题、情节、动作、行为,以及一种最大限度赋予感情的叙述
③电影的艺术目的不仅在于形象表现之实,还要能表现概念,增加电影手段表现力,增加认识现实手段可能性
爱因汉姆 《电影作为艺术》
①电影在技术上的局限性是电影作为艺术的根源
②视觉过程不是机械的摄录外在世界,而是用简单、规则、平衡等原则创造的组织感官材料
③电影不能完美再现现实的特性,成为它作为艺术的必要手段
电影的局限性包括:
⑴ 立体在平面上的投影;
⑵ 深度感减弱;
⑶ 照明与无色;
⑷ 画面界限与物体的距离;
⑸ 时空连续性不存在;
⑹ 没有声音,视觉以外其它感觉失去作用
巴拉兹 《电影美学》
分析电影和戏剧在形式表现原则上的差别,并认为电影表现原则是电影的革命性创新
戏剧表现原则:
⑴ 看到整个演出剧场;
⑵ 观众视距不发生变化;
⑶ 观众的视角不发生变化;
电影表现原则:
⑴ 被拍场景可被分割;
⑵ 被记录场景视距可变;
⑶ 观众视角纵深可变,观众与银幕的想象距离是可改变的
马尔丹 《电影语言》
阿斯特里克 《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笔》
认为电影迅速成为一种思想表达工具,保存时代形象的好方法,电影渐渐成为一种语言。艺术家掌握了这种语言后,表达自己的思想、抽象的概念就像写随笔、小说一样流畅自然
让摄影机像笔一样自由可以表达自己个人思想,现代电影已成为一种同书面语言一样精细的思想表达方法
安德烈巴赞 《电影是什么》、《摄影影像本体论》
① 长镜头:强调单个镜头内部的表现力(连接表现力),运动、景深、变焦
② 蒙太奇禁用原则(属巴赞的影像本体论):若一个事件主要内容要求两个和多个动作元素同时存在,蒙太奇被禁用。蒙太奇远非电影的本性,而是对其的否定
③影像本体论:由机械作用产生的摄影影像与客观中的被摄物等同。摄影影像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它产生了被摄物体的本体,它就是被摄物的原形
④木乃伊情节:摄影真正满足了人们再现原物的需要。“摄影是对事件涂上香料,是自然造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影像的产生第一次映现了事物时间的延续——可变的木乃伊。
⑤完整电影:巴赞表达电影起源用语。根本原因是心理的需要,称为“完整电影的神话”。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外部世界的幻景。
克拉考尔 《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
①电影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它跟周围的世界有明显的近亲性。
电影的近亲性:
⑴ 电影对于未经扮演的事物有一种近亲性。扮演能引起现实幻觉就是合理的。如果违反电影特性,任何扮演都是非电影化的。
⑵ 喜欢偶然的事物(意外:相对于必然)。美国无声戏剧中,意外的事件代替了命运,强大的决定性的力量出现。一切不是注定而是恰好碰上。
⑶ 喜欢再现外部世界的连续性(与巴赞相似)进入摄影机视野内一切都拍下来,无穷尽程度。要求我们承认这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一部分。
⑷ 偏爱含义模糊的事物。自然界现象多含义,这与无限心理和精神上的无限性相对应。银幕倾向反映这些含义模糊的东西,含义不能太确定。
⑸ 生活流。指具体情境和世界,是指物质现象而非精神现象。经常提到街道,因为在街道上生活的原生形态经常出现、不是扮演,是偶然事件荟萃之所,任何断面都是不完整的。
②电影不适合表现悲剧
原因:
⑴ 悲剧主题必然要求一个有目的的、整体的故事形式来展现,与电影特性相违背。
⑵ 悲剧只关心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无生命物体只能是道具,对发展戏剧起支撑、调节作用。
⑶ 悲剧要求对外部的东西进行安排,舞台剧的环境反映心境,舞台剧一定要有暴风雨。
⑷ 悲剧要求有限、次序井然的世界。电影是以广阔世界为中心的艺术,电影中没有宇宙,只有一片土地、天空、街道。总之是广袤的物质,死亡的结局与这物质现实的广袤无相同点。在悲剧世界中,命运排斥意外、偶然。
⑸ 悲剧性内容在物质世界总无所表现。因为悲剧内容是纯精神世界。
米特里 《电影美学和心理学》
经典电影理论的总结和集大成之作。关于对电影的表述、立场表现在三种模式:电影是画框(爱因汉姆)、窗户(巴赞)、镜子(克拉考尔)。
汉德逊 《电影理论的两种类型》
麦茨 《想象的能指》
国内部分:
钟惦棐 《电影的锣鼓》
曾担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56年在《文艺报》发表该文,尖锐提出新中国电影发展的问题:
电影和观众关系的问题;电影事业领导问题;重视中国电影传统问题等。
被指责反党的信号,当时被批成右派。
瞿白音 《关于电影创新问题的独白》
白景晟 《丢掉戏剧拐棍》
电影和戏剧的差异,电影依靠戏剧迈出自己第一步,电影独立后,是否还要拄拐呢?
结论:丢掉,放开电影的脚步。
新时期探讨电影艺术特性的先声,关于新时期电影艺术最初觉醒。
钟惦棐 《电影与戏剧离婚》
张暖昕、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探索片纲领,第四代导演宣言。
探讨中国电影落后时代原因,倡导电影现代化。
印证了巴赞长镜头理论,其实是对巴赞的误读。
张君祥 《用电影手段完成的文学》
钟惦棐 《离婚的烦恼》
祝大可 《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 李洁 《谢晋时代应该结束》
谢晋电影遵守“好人蒙冤、价值发现、道德感化、善必胜恶”的模式。
这种向观众提出化解社会冲突、奇异道德神话,以煽情为目的的陈旧美学意识,观众任人摆布,让人在情感昏迷中被迫接受好莱坞式道德神话。
名词解释常见考点:
蒙太奇
库里肖夫效应
作者电影
诗电影
左岸派
电影眼睛派
德国表现主义
超现实主义
法国印象派
不莱顿学派
新现实主义
新浪潮
真实电影
杂耍蒙太奇
同期录音
想象的能指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
独立制片
长镜头理论
景深镜头
视点
升、降格
副光
借位拍摄
跳切
声画对位
180度表演区
非职业演员
场面调度
规定情境
格式塔心理
细节
情节点
套层结构
生活流
画外空间
类型电影
理性电影
黑色电影
左翼电影
软性电影
国防电影
《武训传》
主旋律电影
十七年电影
台湾新电影
香港新浪潮
新德国、日本、苏联电影
“白色电话”电影
新好莱坞电影
DOGMA宣言
海斯法典
考题经常涉及的电影人与作品:(我只列出作者和名字,影片内容、电影语言、时代背景需要自己去了解)
国内部分:
郑正秋 《孤儿救祖记》
田汉 《风云男女》
孙瑜 《大路》
吴永刚 《神女》
蔡楚生 《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
史东山 《八千里路云和月》
沈西岑 《十字街头》
袁牧之 《马路天使》
费穆 《小城之春》
谢晋 《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
水华 《林家铺子》
谢铁骊 《暴风骤雨》
凌子风 《中华儿女》、《骆驼祥子》
黄建中 《小花》
张暖忻 《沙鸥》
吴贻弓 《城南旧事》
吴天明 《老井》
黄蜀芹 《人?鬼?情》
张军钊 《一个和八个》
谢飞 《本命年》、《香魂女》
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吴子牛
胡金权 《大醉侠》、《侠女》 张彻 《独臂刀》
许鞍华 《半生缘》、《女人四十》、《男人四十》、《姨**后现代生活》
关锦鹏 《胭脂扣》、《阮玲玉》、《蓝宇》、《长恨歌》
张婉婷 《秋天的童话》、《玻璃之城》
李安 《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卧虎藏龙》
王家卫 《旺角卡门》、《阿飞正传》、《堕落天使》、《重庆森林》、《花样年华》、《2046》
国外部分:
梅里爱 《月球旅行记》
卓别林 《城市之光》、《大独裁者》
布努埃尔 《一条安达鲁狗》、《黄金时代》、《无粮的土地》、《维莉蒂安娜》、《白日美人》、《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
格里费斯 《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爱森斯坦 《战舰波将金》、《十月》、《罢工》、《亚历山大?涅先斯基》
刘易斯?迈尔斯顿 《西线无故事》
约翰?休斯敦 《马耳他雄鹰》
奥逊?威尔斯 《公民凯恩》、《安陪逊大族》、《第三个人》
约翰?福特 《告密者》、《愤怒的葡萄》、《青山翠谷》、《沉默的人》、《关山飞渡》
威廉?惠勒 《呼啸山庄》、《罗马假日》、《宾虚》
比利?怀尔德 《日落大道》、《双重赔偿》、《七年之痒》、《桃色公寓》、《热情似火》
弗兰克?卡普拉 《一夜风流》、《浮生若梦》、《我们为谁而战》
约瑟夫?曼凯维奇 《彗星美人》
斯坦利?多南 《雨中曲》
马龙?白兰度 《欲望号街车》、《码头风云》、《教父》、《现代启示录》
希区柯克 《三十九级台阶》、《蝴蝶夫人》、《西北偏北》、《精神病患者》、《眩晕》、《后窗》《鸟》
大卫?里恩 《相见恨晚》、《孤星血泪》、《桂河大桥》、《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格医生》、《印度之行》
约翰?克里弗德 《卡萨布兰卡》
朱塞佩?德?桑蒂斯 《罗马11时》
罗西里尼 《罗马,不设防城市》、《罗维雷将军》、《德意志零年》
德?西卡 《擦鞋童》、《米兰奇迹》、《偷自行车的人》
维斯康蒂 《洛克兄弟》、《大地在震动》、《魂断威尼斯》
安东尼奥尼《夜》、《蚀》、《奇遇》、《红色沙漠》、《放大》、《职业:记者》、《扎布里斯基角》
《中国》、《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云上的日子》
费里尼 《大路》、《八部半》、《甜蜜生活》、《卡比里亚之夜》
帕索里尼 《罗马妈妈》、《马太福音》、《十日谈》、《一千零一夜》、《坎特伯雷传说》
贝尔托鲁齐《死神》、《1900》、《巴黎最后德探戈》、《末代皇帝》、《梦想家》
朱塞佩?托纳托雷 《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让?雷诺阿 《游戏规则》、《大幻灭》
让?维果 《尼斯印象》、《操行零分》、《驳船亚特兰大号》
约瑟夫?冯?史登堡 《蓝天使》、《上海快车》、《放荡的女皇》、《上海风光》
弗立茨?朗格 《M》、《马布斯博士的遗嘱》、《大都会》
F?W?茂瑙 《日出》、《塔度夫》、《浮士德》
卡尔?德莱叶 《神遣之日》、《诺言》、《盖特尔德》、《我的工作》
拉斯?冯?特里尔 《犯罪元素》、《瘟疫》、《欧罗巴》、《破浪》、《白痴》、《狗镇》、《黑暗里的舞者》
让?考克多 《诗人之血》、《奥菲斯》、《奥菲斯的遗嘱》、《美女与野兽》
乔治?克鲁佐 《乌鸦》、《恐惧的代价》、《女囚犯》
让?克劳德?布里索 《残酷的游戏》、《声音与愤怒》、《甜蜜的复仇》
戈达尔 《筋疲力尽》、《蔑视》、《中国姑娘》、《阿尔伐城》、《狂人皮埃洛》、《周末》
特吕佛 《四百击》、《枪击钢琴师》、《朱尔与吉姆》、《日以继夜》、《最后一班地铁》
阿伦?雷乃 《夜与雾》、《广岛之恋》、《去年在马伦巴》、《吸烟、不吸烟》
埃里克?侯麦《六个道德故事》、《克拉之膝》、《侯爵夫人》、《春》、《夏》、《秋》、《冬》
《飞行员的妻子》、《绿光》
路易?马勒 《情人们》、《鬼火》、《好奇心》、《拉孔布?吕西安》、《漂亮宝贝》、《大西洋城》、
《再见,孩子们》、《爱情重伤》
雷奥?卡拉克斯 《男孩遇见女孩》、《坏血》、《新桥恋人》、《波拉X》
雅克?里维特 《六个寻找爱情的角色》、《不羁的美女》
佛朗索瓦?奥宗 《八美图》、《泳池谋杀案》、《5?》、《时光驻留》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赤子冰心》、《我的爱情遗忘在秋天》、《侯孝贤画像》、《清洁》
安德烈?泰内西 《法兰西回忆》、《激情密约》、《野芦苇》、《夜夜夜贼》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可怕的孩子们》、《发热》、《影子军队》、《红圈》、《独行杀手》、《大黎明》
马修?卡索维茨 《烈火青春》
雅克?贝克 《金盔》、《金钱不要碰》、《洞》
吕克?贝松 《地下铁》、《尼基塔》、《这个杀手不太冷》、《圣女贞德》
罗伯特?布烈松 《乡村牧师的日记》、《扒手》、《巴尔塔扎尔的遭遇》、《圣女贞德的审判》、
《越狱》、《穆谢特》、《也许是魔鬼》、《金钱》
彼得?格林纳威 《厨师、大道、他的妻子和他的情人》、《枕边禁书》、《8又1/2女人》
英格玛?伯格曼 《第七封印》、《野草莓》、《假面》、《呼喊与细雨》、《冬日之光》、
《穿过黑暗的玻璃》、《秋天奏鸣曲》、《芬尼与亚历山大》
塔尔科夫斯基 《压路机和小提琴》、《伊万的童年》、《安德烈卢布廖夫》、《潜行者》、
《飞向太空》、《镜子》、《乡愁》、《牺牲》
黑泽明 《姿三四郎》、《酩酊天使》、《野犬》、《罗生门》、《白痴》、《生之欲》、《七武士》
《蜘蛛巢城》、《懒夫睡汉》、《红胡子》、《德尔苏乌扎拉》、《影武者》、《乱》、
《梦》、《八月狂想曲》
小津安二郎 《麦秋》、《茶泡饭之味》、《东京物语》、《早春》、《浮草》、《秋刀鱼的滋味》
沟口健二 《浪华悲歌》、《残菊物语》、《雨月物语》、《西鹤一代女》、《山椒大夫》
成濑巳喜男 《浮云》、《乱云》、《母亲》、《女人步上楼梯时》、《晚菊物语》
今村昌平 《昆虫记》、《楢山节考》、《鳗鱼》
小粟康平 《沉睡的男人》、《泥之河》、《死之棘》、《为了枷耶子》
北野武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菊次郎的夏天》、《花火》、《坏孩子的天空》
木下惠介 《大曾根家的早晨》、《二十四之瞳》、《楢山节考》
大岛渚 《青春残酷物语》、《日本的夜与雾》
敕使河原宏 《沙丘之女》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何处是我朋友家》、《橄榄树下的情人》、《生生长流》、《樱桃的滋味》、
《随风而逝》、《五》、《十》
贾法?帕纳西 《白气球》、《生命的圆圈》
马基德?马基迪 《小鞋子》
萨耶吉特?雷伊 《大地之歌》、《阿普的世界》、《大都市》、《孤独的妻子》、《遥远的雷声》
基耶斯洛夫斯基 《生命的烙印》、《影迷》、《盲打误撞》、《机遇之歌》、《红》、《篮》、《白》
《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十诫》
米克洛什?杨索 《无望的人们》、《红军与白军》、《红色赞美诗》、《我的道路》、《静默与呼喊》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斗牛士》、《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对她说》、
《不良教育》、《回归》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猎人》、《流浪艺人》、《塞瑟岛之旅》、《雾中风景》、《鹳鸟踯躅》、
《尤里西斯的生命之旅》、《养蜂人》、《永远的一天》
埃米尔?库斯图尔查 《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爸爸回家了》、《梦游亚利桑那》、
《流浪者之歌》、《黑猫、白猫》、《地下》
卢西安?平克莱 《重建》、《太迟了》、《下一站天堂》
罗曼?波兰斯基 《水中刀》、《怪房客》、《苦月亮》、《第九道门》、《钢琴师》
安杰伊?瓦伊达 《下水道》、《灰烬与钻石》、《大理石人》、《一切皆可出售》、《福地》
里基?考里斯马基《火柴厂女工》、《波希米亚人生》、《浮云往事》、《没有过去的男人》、《薄暮之光》
简?坎皮恩 《钢琴课》、《圣烟》
米哈依?卡拉托佐夫 《雁南飞》
粱赞诺夫 《两个人的车站》、《办公室的故事》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 《吟游诗人》、《石榴的颜色》、《被遗忘的祖先之影》
施隆多夫 《铁皮鼓》
赫尔措格 《阿基尔,上帝的愤怒》、《人人爱自己,上帝反众人》、《陆上行舟》、《创世纪》
维姆?文德斯 《爱丽丝漫游城市》、《错误的举动》、《公路之王》、《德州巴黎》、《事物的状态》、
《柏林苍穹下》、《咫尺天涯》、《直到世界尽头》、《寻找小津》
法斯宾德 《水手奎莱尔》、《爱比死更冷》、《四季商人》、《恐惧吞噬灵魂》、《白钻石》
丹尼斯?霍普 《逍遥骑士》
阿瑟佩恩 《小巨人》、《邦尼和克莱德》
斯坦利?库布里克 《杀手之吻》、《乱世儿女》、《光荣之路》、《斯巴达克斯》、《奇爱博士》、
《洛丽塔》、《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子》、《闪灵》、《巴里林顿》、
《全金属外壳》、《大开眼界》
马丁?斯科塞斯 《谁在敲我的门》、《穷街陋巷》、《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
《基督最后的诱惑》、《金钱本色》、《好家伙》、《纯真年代》、《纽约黑帮》、
《飞行家》、《无间行者》
罗伯特?奥尔特曼 《陆军野战医院》、《纳什威尔》、《大玩家》、《短片集》、《高斯福德庄园》、
《草原一家亲》
米洛斯?福尔曼 《黑彼得》、《消防队员的舞会》、《飞跃疯人院》、《莫扎特》、《性书大亨》、
《月亮上的男人》、《戈雅之灵》
塞尔乔?莱昂内 《为了几块钱》、《多为了几块钱》、《善、恶、丑》、《狂沙十万里》、《美国往事》
弗郎西斯?科波拉《窃听大阴谋》、《现代启示录》、《教父》、《斗鱼》、《黑暗之心》
奥利弗?斯通 《野战排》、《华尔街》、《生于7月四日》、《刺杀肯尼迪》、《天与地》、
《门》、《天生杀人狂》、《尼克松》、《不准调头》、《世贸大厦》
布莱恩?德?帕尔马 《铁面无私》、《情枭的黎明》、《12猴子》、《疤面人》、《黑色大丽花》
蒂姆?伯顿 《剪刀手爱德华》、《爱在好莱坞的日子》、《大鱼》
杰姆?贾木许 《漫长假期》、《天堂异客》、《法外之徒》、《神秘列车》、《地球之夜》、
《咖啡和香烟》、《破碎之花》
约翰?卡萨维茨 《影子》、《首演之夜》、《面孔》
加斯?范?桑特 《心灵捕手》、《杰瑞》、《大象》、《最后的日子》
伍迪?艾伦 《安妮霍尔》、《开罗的紫罗兰》、《子弹穿过百老汇》
科恩兄弟 《血迷宫》、《巴顿芬克》、《冰血暴》、《谋杀绿脚趾》、《逃狱三王》、
《缺席的人》、《老无所依》
大卫?林奇 《象人》、《橡皮头》、《篮丝绒》、《我心狂野》、《穆赫兰道》、
《双峰,与火同行》、《史崔特先生的故事》
达伦?阿若诺夫斯基 《圆周率》、《梦之安魂曲》
迈克?李 《远大希望》、《赤裸》、《秘密与谎言》、《欢歌畅舞》、《维拉?德雷克》
盖?里奇 《两杆大烟枪》、《偷抢拐骗》、《左轮手枪》
大卫?芬奇 《七宗罪》、《心理游戏》、《搏击俱乐部》、《战栗空间》
汤姆?提克威 《罗拉快跑》、《疾走天堂》、《香水》
雷德利?斯科特 《银翼杀手》、《末路狂花》、《黑雨》、《角斗士》、《黑鹰计划》
史蒂文?索德伯格《性、谎言、录像带》、《卡夫卡》、《毒品网络》
昆汀?塔伦蒂诺 《落水狗》、《低俗小说》、《杀死比尔》
罗伯特?德雷福 《普通人》、《大河恋》、《马语者》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不羁夜》、《木兰花》、《狂野之爱》
艾伦?帕克 《贝隆夫人》、《迷墙》、《鸟人》
斯派克?李 《黑潮,麦尔坎X》、《做正确的事》、《篮球梦》、《局内人》
泰伦斯?马立克 《天堂的岁月》、《穷山恶水》、《细细的红线》、《新世界》
朗?霍华德 《阿波罗13号》、《美丽心灵》、《达芬奇密码》
拉尔夫?费因斯 《英国病人》
麦克?菲吉斯 《两颗绝望的心》
萨姆?门德斯 《美国美人》
罗伯特?本顿 《克莱默夫妇》、
克里斯托夫?诺兰 《追随》、《记忆碎片》、《失眠症》、《致命魔术》
阿加多?亚里桑德罗?冈萨雷斯 《爱情是狗娘》、《21克》、《通天塔》
记录片:
卢米埃尔 《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
罗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纳努克》、《亚兰岛人》
伊文思 《桥》、《雨》、《风》、《愚公移山》、《四万万人民》
维尔托夫 《电影眼睛》、《带摄影机的人》、《关于列宁的三支歌》
莱尼?里芬斯塔尔《意志的胜利》、《奥林匹克》
梅索斯兄弟 《推销员》、《灰色花园》、《给我庇护》、《变调摇滚乐》
芭芭拉?考普勒 《美国哈兰都》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 《提提卡失序记事》、《高中》、《法律与秩序》、《医院》
埃罗尔?莫里斯 《细蓝线》、《时间简史》、《又快又贱又失控》、《战争迷雾》
迈克尔?摩尔 《我和罗杰》、《科伦拜恩的保龄》、《华氏9?11》
史蒂夫?詹姆斯《篮球梦》
克劳德.朗兹曼 《浩劫》
小川审介 《三里冢》
技术部分:摄影、录音、剪辑、场面调度方面的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只要有过此方面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基础的东西应该没问题
㈤ 请问大家,复习中国电影史,哪本书比较好
你该不会是今年考吧。。。如果是的话就要努力了。。。因为还需要看20几本书,电影学院教材应该是不全面的,电影史的书很多,至少要看国外作者写的电影史,书太多了,可以在论坛中搜一下
㈥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史•参考影片(111部)
(李道新提供)
序 片名 年代 地区 导演
1. 劳工之爱情
1922 上海 张石川
2. 儿孙福 1926 上海 史东山
3. 西厢记 1927 上海 侯曜
4. 春蚕 1933 上海 程步高
5. 大路 1934 上海 孙瑜
6. 姊妹花 1934 上海 郑正秋
7. 渔光曲 1934 上海 蔡楚生
8. 神女 1934 上海 吴永刚
9. 浪淘沙 1936 上海 吴永刚
10. 马路天使 1937 上海 袁牧之
11. 十字街头 1937 上海 沈西苓
12. 慈母曲 1937 上海 朱石麟、罗明佑
13. 夜半歌声 1937 上海 马徐维邦
14. 联华交响曲 1937 上海 多人
15. 保卫我们的土地 1938 汉口 史东山
16. 木兰从军 1939 上海 卜万苍
17. 王先生吃饭难 1939 上海 汤杰
18. 渔家女 1943 上海 卜万苍
19. 八千里路云和月 1947 上海 史东山
20. 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7 上海 蔡楚生、郑君里
21. 太太万岁 1947 上海 桑弧
22. 小城之春 1948 上海 费穆
23. 万家灯火 1948 上海 沈浮
24. 艳阳天 1948 上海 曹禺
25. 乌鸦与麻雀 1949 上海 郑君里
26. 三毛流浪记 1949 上海 赵明、严恭
27. 武训传 1950 上海 孙瑜
28. 我这一辈子
1951 上海 石挥
29. 南征北战 1952 上海 成荫、汤晓丹
30. 智取华山 1953 北京 郭维
31. 中秋月 1953 香港 朱石麟
32. 渡江侦察记 1954 上海 汤晓丹
33. 董存瑞 1955 北京 郭维
34. 上甘岭 1956 长春 沙蒙、林杉
35. 祝福 1956 北京 桑弧
36. 柳堡的故事 1957 北京 王苹
37. 四千金 1957 香港 陶秦
38. 党的女儿 1958 长春 林农
39. 林家铺子 1959 北京 水华
40. 五朵金花 1959 长春 王家乙
41. 林则徐 1959 上海 郑君里、岑范
42. 青春之歌 1959 北京 崔嵬、陈怀皑
43. 战火中的青春 1959 长春 王炎
44. 红色娘子军 1960 上海 谢晋
45. 红旗谱 1960 北京、天津 凌子风
46. 刘三姐 1960 长春 苏里
47. 南北和 1961 香港 王天林
48. 51号兵站 1961 上海 刘琼
49. 甲午风云 1962 长春 林农
50. 锦上添花 1962 北京 谢添、陈方千
51. 李双双 1962 上海 鲁韧
52. 冰山上的来客 1963 长春 赵心水
53. 农奴 1963 北京 李俊
54. 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3 香港 李翰祥
55. 七十二家房客 1963 广州、香港 王为一
56. 早春二月 1964 北京 谢铁骊
57. 舞台姐妹 1965 上海 谢晋
58. 小兵张嘎 1964 北京 崔嵬、欧阳红樱
59. 龙门客栈 1967 台湾 胡金铨
60. 寂寞的十七岁 1967 台湾 白景瑞
61. 保镖 1969 香港 张彻
62. 智取威虎山 1970 北京 谢铁骊
63. 红灯记 1970 北京 成荫
64. 十二金牌 1970 香港 程刚
65. 秋决 1972 台湾 李行
66. 母亲三十岁 1972 台湾 宋存寿
67. 精武门 1972 香港 罗维
68. 倾国倾城 1973 香港 李翰祥
69. 闪闪的红星 1974 北京 李俊、李昂
70. 梅花 1976 台湾 刘家昌
71. 楚留香 1976 香港 楚原
72. 流星•蝴蝶•剑 1976 香港 楚原
73. 保密局的枪声 1979 长春 常彦
74. 小花 1979 北京 张铮
75. 神秘的大佛 1980 北京 张华勋
76. 天云山传奇 1980 上海 谢晋
77. 城南旧事 1982 上海 吴贻弓
78. 少林寺 1982 香港 张鑫炎
79. 黄土地 1984 广西 陈凯歌
80. 似水流年 1984 香港 严浩
81. 黑炮事件 1985 西安 黄建新
82. 童年往事 1985 台湾 侯孝贤
83. 英雄本色
1985 香港 吴宇森
84. 倩女幽魂 1987 香港 程小东
85. 胭脂扣 1987 香港 关锦鹏
86. 红高粱 1987 西安 张艺谋
87. 稻草人 1987 台湾 王童
88. 人•鬼•情 1987 上海 黄蜀芹
89. 悲情城市 1989 台湾 侯孝贤
90. 笑傲江湖 1990 香港 徐克
91. 大决战(三部) 1991 北京 杨光远、韦廉
92. 阮玲玉 1991 香港 关锦鹏
93.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1991 台湾 杨德昌
94. 蓝风筝 1991 北京 田壮壮
95. 霸王别姬 1993 香港 陈凯歌
96. 北京杂种 1993 独立 张元
97. 活着 1994 香港 张艺谋
98. 东邪西毒 1994 香港 王家卫
99. 饮食男女 1994 台湾 李安
100. 爱情万岁 1994 台湾 蔡明亮
101. 黑骏马 1995 北京 谢飞
102. 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5 北京 姜文
103. 长大成人 1997 北京 管虎
104. 小武 1999 独立 贾樟柯
105. 生死抉择 2000 上海 于本正
106. 十七岁的单车 2001 独立 王小帅
107. 榴莲飘飘 2001 香港 陈果
108. 寻枪 2002 北京 陆川
109. 你那边几点
2002 台湾 蔡明亮
110. 英雄 2003 北京 张艺谋
111. 惊蛰 2004 西安 王全安
中国电影史(专业)参考书目(10种)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李道新)
种类 序号 编著者 书(刊)名 出版机构 时间
专著
1
程季华 中国电影发展史(1、2) 中国电影 1981
2 陈飞宝 台湾电影史话 中国电影 1988
3 陈荒煤 当代中国电影(上、下) 中国社科 1989
4 卢非易 台湾电影:政治、
经济、美学(1949-1994) 台湾远流 1998
5 舒晓鸣 中国电影艺术史
教程(1949-1999) 中国电影 2000
6 蔡洪声、宋家玲、刘桂清 香港电影80年 北京广播学院 2000
7 李道新 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 中国电影 2002
刊物 1 中国电影家协会 电影艺术 1990年以来
2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当代电影 1990年以来
3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990年以来
中国电影史(专业)•教学安排
地点:北大理教109;时间:每周三、四14:40-16:30(共110分钟)
周 日期 教学内容 观摩影片
1 09.11-09.12 教学说明与参考文献
早年的道德图景(1896-1932)•概述
中国电影喜剧的发生及其道德蕴涵 掷果缘(22分钟)
王先生吃饭难(片段)
2 09.18-09.19 早年的道德图景(1896-1932)•影业
中国早期电影经营模式与民族影业成长 儿孙福(50分钟)
天伦(45分钟)
3 09.25-09.26 早年的道德图景(1896-1932)•创作
中国早期电影的道德诉求及其文化含义 国风(92分钟)
姊妹花(80分钟)
4 10.09-10.10 乱世的民族影像(1932-1949)•影业
阶级意识与中国电影的思想启蒙运动 渔光曲(55分钟)
神女(76分钟)
5 10.16-10.17 乱世的民族影像(1932-1949)•创作
抗日战争与中国影业的不断成熟 小城之春(92分钟)
木兰从军(片段)
6 10.23-10.24 乱世的民族影像(1932-1949)•文化
东方美学与中国电影的经典创造 万家灯火(114分钟)
一江春水向东流(片段)
7 10.30-10.31 分立的家国梦想(1949-1979)•影业
三地影业的不同走向及其共同精神 红色娘子军(95分钟)
街头巷尾(片段)
8 11.06-11.07 分立的家国梦想(1949-1979)•创作
台湾电影:以家为国的道德关怀 龙门客栈(120分钟)
侠女(片段)
9 11.13-11.14 分立的家国梦想(1949-1979)•创作
香港电影:无家无国的漂泊意象 精武门(90分钟)
三笑(片段)
10 11.20-11.21 分立的家国梦想(1949-1979)•创作
大陆电影:以国为家的政治话语 闪闪的红星(100分钟)
李双双(片段)
11 11.27-11.28 分立的家国梦想(1949-1979)•文化
电影家国: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 秋决(100分钟)
枯木逢春(片段)
12 12.04-12.05 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 )•影业
三地影业的整合及其影响 城南旧事(90分钟)
饮食男女(片段)
13 12.11-12.12 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 )•创作
大陆:电影复兴与文化重构 黄土地(85分钟)
霸王别姬(片段)
14 12.18-12.19 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 )•创作
大陆:四代影人及多元影像时代 红高粱(90分钟)
黑骏马(片段)
15 12.25-12.26 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 )•创作
台湾:台湾意识的加强与艺术电影的兴盛 悲情城市(160分钟)
童年往事(片段)
16 01.02 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 )•文化
香港:九七症候与商业电影的高潮 英雄本色(97)
笑傲江湖(片段)
17 01.08-01.09 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 )•文化
复习 十七岁的单车(98分钟)
你那边几点(片段)
18 01.15-01.16 考试
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与观摩影片如有变动,应以变动后的情况为准。
㈦ 关于北大戏剧与影视学考研的问题:专业研究方向什么的
首先讲一下,硕士研究生招生中“电影学”多是指2011年及以前很多学校的一个专业方向,从2012年开始专业进行改制,基本都更名为“戏剧与影视学”,目前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还有称之为“电影学”的方向,但也等同于以前。
关于专业考试的科目,学校会在考试前一年的9月份左右在官网发布,根据经验,像北大的戏剧与影视学这种偏重理论的专业,一般相邻两年考试范围相差不大,这里给你列出2012年北大戏剧与影视学考试相关的一些内容:
招生专业:戏剧与影视学 (130300)
招生人数:6(本专业招收推荐免试生3名)
研究方向:01.电影史论与批评;02.影视文化与传播;03.电视传播与产业;04.影视戏剧创作研究
考试科目:
1 思想政治理论
2 英语一
3 影视理论
4 中外影视史
参考书目官网没有查到,这里列出一些给你参考:
影视理论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上海人民出版社
《西方美学史教程》 李醒尘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的历程》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美学散步》 宗白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学原理》 叶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影视美学》(修订版) 彭吉象 北京大学出版社
《艺术理论教程》(第3版) 张同道、 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艺术学概论》(第3版) 彭吉象,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艺术学》 彭吉象,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影文化之维》 陈旭光 上海三联书店
《世界电影理论思潮》 游飞、 蔡卫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彭吉象著,北大出版社
《电视剧理论与创作技巧》 陈晓春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电视剧制片管理:从项目策划到市场营销(附光盘1张)》 陈晓春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电视剧艺术论》 刘晔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插图第8版)》 大卫•波德维尔 (Bordwell.D.)、汤普森(Thompson.K.)、曾伟祯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电影的形式与文化》 罗伯特•考克尔、 郭青春 北京大学出版社
《影视鉴赏》 彭吉象,高等教育出版社
《影视批评学》李道新北京大学出版社
《电视传播艺术学》 胡智锋 北京大学出版社
《影视类型学》 郝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 陈旭光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外影视史
《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 李道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出版社
《中国电影艺术史》周星北京大学出版社绝版复印
《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世界电影史》 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陈旭光、 何一薇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于导师,暂时没有查到,不好意思。
另外建议你多上他们考研的论坛看一看,应该能对你有一些帮助。如果有其他需求可以讲。
㈧ 北京电影学院中外电影史评复试看什么书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郑亚玲《外国电影史》 如果你想搞得足够细致,那就请把这两本薄薄的小书仔细看看,弄透。不是所有的知识都会在这本书里讲到,但是如果出到类似建国后电影私营厂的创作状况,苏联冷冻时期的创作状况这种题而拿不准且模模糊糊又不知道如何下手,不要说你好像看到过就是觉得没什么好看的仅仅知道了么回事儿。这是我的教训。 彭吉象《影视美学》 这本书我是作为电影理论的主要备考书籍来看的。书非常条理,上篇是理论发展概括,下篇是结合实例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我对上篇做了很认真的笔记,整理完拿着笔记作为一个主要的复习资料。 陈晓云《电影理论基础》 我在1月初发现了这本书,不惜8号去博库拿到了订好的这本书,因为那个时候的心理你们晓得吧,都是很慌乱的,觉得白白看了好几个月,什么都不知道。结果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看到09年有道大题是问电影演员的缺席在场理论的。而这道题中所说的缺席与在场理论的详细扩充在任何之前看到书里都没有,结果被我发现这书里有讲到正解。书还是条理的,不深不浅,但是其实也只有这么一道非常正解的题让我很惊喜。其他的中规中矩,别的书里也会有。而且从2011年开始,文学系大改,不再从题库里出题目,都是全新方式命题,以往的题库参考价值没有那么大了。 杨远樱《外国电影理论文选》 很多书单里都有这本书,后来我知道有的学校老师也会给自己考研的学生推荐这本书。但是我个人的意见是,这本书如果从考研应试角度讲,效率不是很大。顶多看看小字。考研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干的事儿当成一件大事儿,以为自己要考研了非要看什么原著论文,千万不要有这样的心理,毕竟初试考试考得还是知识面和基础专业知识,复试一聊才能聊出真东西。所以抱着一颗纯粹应试的心准备考试吧,这本书在这个阶段大可以忽略。 陈晓云《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 你会觉得这本书很意外吧,没听过吧。我也就是买来看看。但是现在想来这套书还是不错的,闲的时候,或者说拿出你想当大学者看外国理论原著的时间来翻一翻,可以填补一下对中国电影行业当下的发展情况。说有多大用到也没用,但还是值得拿出来说一说,因为毕竟近一两年可能有那么几个热点,多了解一些没坏处。这个的用处就像你去阅览室翻电影学院学报或者说当代电影差不多。今年考到78年以后到现在的中国喜剧发展状况。我擦,我的知识储备里喜剧知识是78年以前的,只能靠自己一些零散的电影的了解整理一个大概。但我回来发现,这套书里就讨论了近两年喜剧电影的一个创新云云。考前没怎么翻,可惜了。 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 很厚的一本世界电影史,觉得这书对于备考来说不是很好,比较杂,不适合大部分中国概括能力较差的学生。因为我是开了一门这样的课,而且当时刚开始备考,所以这本书看得非常仔细。有的部分讲得挺细,如果要看,建议在对整体电影史论发展有个宏观概念的时候回头再看这本。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李少白《中国电影史》,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这两三本我在准备的时候有人给我推荐过,尤其是邵牧君这本。后来把这三本书都从图书馆借出来了,没有自己买。本打算仔细看一遍邵牧君这本,但是后来忘了怎么就没看,可能来不及了,但是大家口碑都不错貌似是。这三本我个人来说是作为前面基本书的一个补充的,如果遇到哪一块问题想多了解了解,或者翻起来的时候觉得他们那部分讲得特别好,我就会仔细把那部分看了。但是没有从头到尾的通看。看你自己情况了。如果觉得这两三本好,你也可以作为你主要的备考书目
电影剧本创作及电影剧作理论研究方向备考书目
1.剧作理论: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夏衍《电影剧作概论》电影学院文学系《通向电影圣殿》电影学院文学系《荣誉》苏牧《闲情偶寄》李渔《诗学》亚里士多德《美学》黑格尔
《论戏剧和电影的编剧理论与技巧》劳逊《银幕的剧作》弗雷里赫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悉德·菲尔德
《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题解决指南》悉德.菲尔德
《电影的元素》波布克《电影的语言》马尔丹《电影的观念》梭罗门《电影的本性》克拉考尔《电影是什么?》巴赞《电影艺术词典》《电影作为艺术》鲁道夫·爱因汉姆《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普多夫金3.电影刊物:《世界电影》《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外国电影史研究方向备考书目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胡濒《中国电影史》钟大丰、舒晓鸣《世界电影发展史》沈嵩生《西方电影史概论》邵牧君《世界电影史》萨杜尔 《电影理论史评》尼克·布朗 《中外影视大词典》汪流、王志敏、陈山中国电影史(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研究方向备考材料: 《中国电影发展史》程季华主编; 《中国电影史1937—1945》李道新著;《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舒晓鸣著;《台湾电影史话》陈飞宝编著; 《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王海洲主编;《电影美学分析原理》王志敏著; 《荣誉——北京电影学院影片分析课教材》苏牧著;
《中外影视大辞典》汪流主编;
㈨ 什么是中国电影的文以载道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是第一个标榜“文以载道”的,这个观点是从荀子、刘勰、韩愈等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发展而来的。荀子将“道”看作是客观事物的规律;刘勰在《原道》中明确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尊崇古道,重“道”不轻“文”;周敦颐在他的《通书文辞》中提出“文所以载道也”,强调了“圣人之道”,有重道轻文的倾向。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提出“文之善恶,视道合离”,他的“道”不同于理学家们脱离实际、空谈心性的“道”;清代的章学诚总结了文道关系的论争,他说“盖文固以载理也,且文亦自有理”,提出了文道统一论。
在对“文”“道”关系作了溯源性的梳理后,可以看出“文”“道”关系的密不可分。何为“文”,何为“道”,人们对它们有着宽泛的理解,因此“文”“道”两字内涵的宽泛性可让我们借之表达出艺术及其所体现的道德观念、精神理念之间的关系。因为艺术属于文化范畴,“文”由此可代表艺术文化,“道”可泛指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思想道德、理念精神和文化心态。“文以载道”可延伸理解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都负载着的时代精神、理念心态、审美情趣。例如:
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中的礼器以其奇特的造型、神秘的文饰、沉重的体积,给人神秘、狰狞、严厉之美,由此而体现出商周时代王权神权威严、尊卑贵贱分明的时代特征。
秦始皇兵马俑形象写实的造型、严谨的布局,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勇于攻战、一扫六国的宏伟气派。
以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为代表的汉代石刻艺术因其巧妙的艺术构思而成为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表现了深沉雄大的汉风汉魂。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成名之作——金陵瓦官寺的维摩诘像画得“清羸示病”、“隐几忘言”,表现了维摩诘在病中与文殊菩萨辩论的容貌和神态,显现了崇尚清谈、玄谈的六朝之风;而敦煌壁画中盛唐103窟的维摩诘经变相里的维摩诘居士具有双眉扬起、目光炯炯的神采,八面生动,个性极强,体现了繁盛、豪放的盛唐之风。
敦煌壁画北朝时期的作品题材多为强调苦修行、大施舍的佛教“本生故事”,体现了北朝时期政权频繁更迭、战乱不已,民生多灾多难,人们希冀脱离轮回,跳出苦海的社会背景;而盛唐时期壁画作品的主要题材大多是净土宗极乐世界经变故事,这是与当时富庶繁盛的社会背景,以及人们追求绚丽生活情调的社会风尚相呼应的。
从宋朝苏轼发轫的文人画以墨竹、墨梅、山水树石等为题材,以平淡素雅、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寄情书胸臆的特征体现了追求主观情趣表达的文人心态和审美视角;而明清写意式江南园林艺术体现了与文人画相同的意境追求和审美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