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金像奖史
从香港电影的历史上来说,自49年之后,大批原上海电影界人士来到香港,才最终组成了香港最原始的电影班底,因此早期的香港电影,所延续的都是传统上海电影的路子。这也就直接缔造了香港电影,邵氏电影最辉煌的一个时代。
但是时间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大批接受过西方先进电影观念的年轻导演回归本港,开始依托各种途径,采用与早期香港电影截然不同的手法与技术,拍摄电影。这就是所谓的香港电影新浪潮时代。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诞生其实正是与这一变革紧密相关的。 第一届金像奖最佳影片:《父子情》
第二届金像奖最佳影片:《投奔怒海》
第三届金像奖最佳影片:《半边人》
第四届金像奖最佳影片:《似水流年》
第五届金像奖最佳影片:《警察故事》
第六届金像奖最佳影片:《英雄本色》
第七届金像奖最佳影片:《秋天的童话》
第八届金像奖最佳影片:《胭脂扣》
第九届金像奖最佳影片:《飞越黄昏》
第十届金像奖最佳影片:《阿飞正传》
第十一届金像奖最佳影片:《跛豪》
第十二届金像奖最佳影片:《笼民》
第十三届金像奖最佳影片:《新不了情》
第十四届金像奖最佳影片:《重庆森林》
第十五届金像奖最佳影片:《女人四十》
第十六届金像奖最佳影片:《甜蜜蜜》
第十七届金像奖最佳影片:《香港制造》
第十八届金像奖最佳影片:《野兽刑警》
第十九届金像奖最佳影片:《千言万语》
第二十届金像奖最佳影片:《卧虎藏龙》
第二十一届金像奖最佳影片:《无间道》
第二十二届金像奖最佳影片:《少林足球》
第二十三届金像奖最佳影片:《大块头有大智慧》
第二十四届金像奖最佳影片:《功夫》
第二十五届金像奖最佳影片:《黑社会之龙城岁月》
第二十六届金像奖最佳影片:《父子》
第二十七届金像奖最佳影片:《投名状》
第二十八届金像奖最佳影片:《叶问》
第二十九届金像奖最佳影片:《十月围城》
㈡ 哪有第三十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全程视频
pps上就有啊,不过是粤语版而且是分三段的!
㈢ 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三十而立
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在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大戏院隆重开幕,近百名明星出席了本届金像奖的颁奖典礼。香港电影金像奖也迎来了自己的“而立之年”。依旧处在困难时期的香港电影在总结这过去一年香港电影的得失,也对过去一年对于香港电影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电影人进行了肯定。
大会开场即充满怀旧气氛,以关淑怡翻唱梅艳芳经典代表作《似水流年》拉开序幕,大荧幕开始回顾历年获奖片段剪辑。对于一个人而言,三十岁可能意味着刚刚步入人生中的黄金时期,可是对于仍处于困境中的香港电影而言,这一个“三十岁”却多了许多的苍老的意味在内。表现在近几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就是越来越多、越来越浓的怀旧色彩。如果说去年的一部极受欢迎《岁月神偷》已经将港人的这种心态体现无疑的话,那在颁奖典礼上无处不在的对于港片黄金时期的怀念更是让人唏嘘不已。本届金像奖颁奖礼正式开始的第一个环节是关淑怡、谢安琪等等献唱多首经典歌曲,配合着大银幕播放曾获金像奖的经典老片如《笼民》、《无间道》、《野兽刑警》、《秋天的童话》等的片段,很快让人陷入到对于过去那个港片黄金时代怀念的氛围中去。在颁奖典礼过程中,插播了大量曾经获奖者致辞的难忘一刻,有张曼玉、黄秋生、萧芳芳、曾志伟、惠英红等,更有已逝的梅艳芳大笑的镜头出现,更让人徒增伤感,倍感怀念。在这样一个乍暖还寒的季节里,微冷的雨夜更像是真实的在体现着香港电影环境和现状:每年不足五十部的产量,本土票房的持续低迷,以及在“北上”合拍路中所经历的种种阻挠与妥协……都让人对于香港电影的现状担心。几年前尔冬升导演的一句“几年之后不复见纯正港片”的话语音犹在耳,也使人痛心不已。虽然有着这一众电影人在为着香港电影的发展在努力前行,却依旧难以看到一个相对明朗的结局和前景。在这种形势下,“怀旧”无疑成了一个港人寻找心灵寄托的平衡点。
除了在颁奖过程中的这些对于过去黄金时期影片和影人的怀念之外,这种浓浓的怀旧色彩也明显的影响到了奖项的颁发。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老一辈电影人的肯定更多的带有浓厚的致敬和肯定的意味在内。除了陈自强的“专业精神奖”和黎筱娉的“终身成就奖”本身就是由老资历影人获得,无可厚非之外,本届颁奖礼上的四个主要的演技类奖项和最佳导演奖项的获得者身上,除了谢霆锋具备中生代特点之外,其它奖项都被老一代电影人获得。其中邵音音获得最佳女配角,泰迪罗宾获得最佳男配角体现的最为明显。一个是年逾六旬、见证了邵氏王国盛衰的女演员,一个是见证了整个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著名电影人,与其说是对于这两位老演员的肯定,不如说是是对于他们在过去几十年对于香港电影事业所作出贡献的肯定,更是对于他们以几十岁的高龄仍然在奋力支持香港电影事业的肯定。
最佳导演奖项中,徐老怪身处在一众中生代导演的包围之中,最终仍笑到最后。坦白说,《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绝非徐老怪最好的作品,但是徐克多年来对于电影事业的坚持和不懈努力确实值得尊敬。正如之前提名名单公布后陈国富所言:“我印象中徐克获得的奖项与他的成绩比起来,不算多。《狄仁杰》是他第50部作品了,但因为他一直拍类型片,所以获得的肯定不算多。”这种对于徐克奖项“不算多”的说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暗示了颁奖的结局,也更体现了金像奖对于这些对于香港电影有着突出贡献的电影人的肯定和敬意。相比之下,刘嘉玲的“影后”的获得就更具有明显的“安慰”性质。这位曾经获得过五次最佳女演员提名的演员每一次都空手而归,这一次终于在自己的第六次提名中终于得偿所愿。不过,稍显尴尬的是,她在获得提名的影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的角色备受质疑,因为影片中的戏份和角色都不足以让她入选,远不如李冰冰在剧中的角色吃重和抢眼。但李冰冰最终竟然连个提名也未能拿到,让人不解。按照文隽的说法,也只是“可以理解”而已。联系到近几年如刘青云和任达华等入行已久的资深演员纷纷获奖的事实,让人对于金像奖的这种“论资排辈”的潜规则不得不产生怀疑。不过,这恰恰也凸显了香港电影后继乏力的尴尬。
看得出来,香港电影人在自身的困境中,既不想放弃对于电影品质的追求,也更不愿被市场所淘汰,这种矛盾的心态之下,一方面造成了一部分影片两者难以兼顾而被金像奖遗忘,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部分影片要兼顾两者却最终两头尽失。但是,香港电影人对于电影事业的探索和追求却永不停止,虽然影片的品质难言完美,但是这种对于香港电影的坚守和不断寻求出路和生存空间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
㈣ 第三十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郑爽获得的是什么奖
入围了最佳新人奖,但没有获奖
㈤ 第三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佳男主角谢霆锋 颁奖时讲的内容
多谢大家(掌声)(老婆落泪)
多谢大会颁这个奖给我,多谢导演林超贤,多谢篇剧阿JACK(不知道是不是这个JACK),多谢我们的监制XX,多谢线人里面所有好好的拍挡家辉,智叔,你们教会我很多事情
啊..我好多谢我的老婆今天陪我来,by the way,you look beautiful tonight,not just tonight ,but especially tonight"(掌声)
多谢英皇电影给这个机会我,咳..过去这两个星期我老婆不断问我,张:"万一你拿到了你会不会有什么话要说"我和她说,我不会想,我不会想..(不想拿奖的事),她问了我三次,四次...五次,她前天晚上再问我一次,张:"万一真的给你拿了,你有没有想说的",我真的问我自己,我有话要说...
有一件事情我想说,在我18岁拿新人奖的时候,那天我拿新人奖,我小时候的那时,我父亲对我说,他用这样的姿态对我说,四哥:“你知不知道,你小时候那时,我拍了几百部电视剧..你又知不知道,你小时候那时,我拍了几百部电影”
我那晚拿新人奖后,我就和他一起住,回到家里后,我又对他说,说.."你整天对我说你拍过几百部电影,几百小时电视剧,你有没有拿过金像奖?"然后把奖摆桌上(新人奖),说完掌声雷动
他(四哥)今天,我知道他在家里看电视机(直播),我想对他说的就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些话(刚才那些话)压在心里12年,我希望你不要向我那样把那些话放心里,希望你原谅当天一个不知天高地厚,没礼貌的小朋友,可以养大一个这么麻烦的小朋友,依然对着大家笑脸迎人,你才是最佳男主角老豆(父亲),对不起...(全场掌声)
来自网络锋吧~
㈥ 2012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直播视频第三十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2012在直播吗
http://live.video.sina.com.cn/js2/swfLivePlayer/popwindow.html?width=480&height=360&rno=233&rid=32&channel=&ums=&portnum=&streamindex=1
㈦ 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社会评价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在社会上,一般人到三十岁,正是一肩挑的年纪。三十而立的金像奖,却是站在了一个岔路口上,左手是港式情怀,右手是无限大的内地市场,从今年的提名中可见一斑。
没有呼之欲出的热门,选谁都差口气儿
今年金像奖提名的突出特点是,提名名单一出,你看不出来得奖者会是谁。这倒不是竞争过于激烈之故,而是好像每一位竞争者都不差,但是都差一点霸气,修不成正果似的。
以最佳电影为例,《打擂台》一腔老香港情怀,奈何群众反响一般;《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在内地、香港皆卖座,但毕竟算不得徐克巅峰作品;《叶问2》不输《叶问》第一部,然而最佳影片给同一系列电影,香港影坛是有多短缺;《剑雨》胜在精巧,但有些曲高和寡,而且不具备表率作用;《线人》不比《证人》强,是部不错的电影,然而也仅仅不错而已。
以上五部电影,从本身质量上来说,各有值得表彰之处,然而无论谁拿,都让人觉得有遗憾。相比较起去年《十月围城》和《岁月神偷》的呼之欲出,今年虽然看似繁花似锦,却缺乏一部具有领头羊素质的电影。恰巧最佳导演的提名者分别是以上五部电影的导演,征状和最佳影片是一样的。
在备受瞩目的男女主角方面就表现得更加明显,甚至从提名名单中,很难选出一位让人觉得心悦诚服的最佳男女主角出来。男主角方面,《孔子》的周润发、《月满轩尼诗》的张学友,因电影本身的口碑及份量,都不具备竞争性; 梁家辉在《李小龙》中的戏份介于男主角和男配角之间,提名大约也是劳苦功高的表现;张家辉当年靠《证人》拿遍影帝,这次在《线人》中虽然戏份不轻,但主要戏肉在谢霆锋身上,可谢霆锋虽然演得不错,却还是差点斤两。另外,梁家辉还凭借《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提名了最佳男配角,而口碑相当不俗,早前在一些协会奖项中拿过最佳男主角的泰迪罗宾,凭借《打擂台》入围的却是最佳男配角。
女主角方面,相比较起早几年内地女演员横扫金像奖的盛况,今年可说是本土制作的翻身,五位提名者中,除了汤唯,其余四位皆来自香港。薛凯琪的《分手说爱你》演得清新可喜,颇受好评,然而只是刚刚起步,并未到值得影后桂冠来嘉奖的地步;汤唯在《月满轩尼诗》中只是小试牛刀,相信此次金像奖和早前的金马奖一样,她只是陪跑;杨千嬅在《志明与春娇》中的表现为她带来了不俗的人气,她的情况和薛凯琪类似;刘嘉玲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的身份明明是客串主演,被提名最佳女主角有些尴尬,当然去年的最佳女主角惠英红在金马奖中靠同样一部《心魔》拿的是最佳女配角;何超仪在《维多利亚一号》里豁得出去值得表扬,仅此而已。
三十而立的金像奖,并没有一两部顶梁柱级的电影,扛起门面来,也没有让人忍不住站起身鼓掌叫好的最佳男女主角。这是这份提名名单带出来的尴尬。
港人情怀不舍丢 内地市场人人爱
比起前两年内地电影人大举进攻香港电影金像奖,领奖台上一次又一次出现普通话领奖者,这两年,明显可以看出金像奖的政策在“向内”收。
其实这两年,香港影人进军内地的势头有增无减。你就找不出不拍合拍片的香港导演——如果有,那只是因为他能力不够,不足以吸引内地制片商。你也找不出不拍合拍片的香港演员——如果有,那也只是因为他知名度和潜力不够,没被选中。
但是这两年,金像奖更推崇的是港式情怀。第28届的最佳影片虽然给了在商业上大获成功又口碑不俗的《叶问》,但是从奖项的归属和现场反响来看,《天水围的日与夜》才是最大的赢家;第29届的情况几乎和第28届如出一辙,最佳影片是叫好又叫座的《十月围城》,但收获全场感动的却是《岁月神偷》。
金像奖的评奖机制近似奥斯卡。第一轮:由“香港电影金像奖选民”及“第一轮一百人评审团”选出各奖项的前5名,进入第二轮评选。而这些选民和评审团团员,主要来自各个协会诸如导演协会、编剧协会等专业人士。第二轮:由“第二轮五十人专业评审团”及金像奖十三个属会会员,联同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选出得奖者。比起台湾电影金马奖十几位评委关起门来开会举手表决和内地众多电影奖项的不透明性,金像奖有更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大部分的香港电影人都将金像奖看作是自家事,最起码会尊敬且重视。
而金像奖办了三十年下来,无论影响力还是知名度,在亚洲的电影奖项都都首屈一指。如果金像奖能够延续自己评奖过程中的娱乐和公正并重,进一步吸纳内地精英的话,办成华语地区第一电影奖项不是难事。就如同现在香港电影人在内地如鱼得水一般。但是这两年的金像奖,面对着内地市场的层层攀高,却在“我爱香港”还是“京港快线”之间徘徊不定。
以今年的提名名单来说,公布之后,有许许多多质疑的声音冒出来。一方面有人表彰金像奖还算全面性,虽有遗珠如《人间喜剧》,却也有惊喜;另一方面不可免俗的,金像奖对于成功商业片的重视程度也成为不少媒体及评论者攻击的靶子。这正是金像奖当今的矛盾点所在,既想保全港式情怀,保留香港影人的尊严,又想和庞大的内地市场大联欢。
三十而立,或许,金像奖是时候想想清楚,自己到底是想怎么样,到底是想把重点放在哪里。一个华语电影奖项能够风风光光走到三十岁,并不是易事,进一步做大做好才是正经事。
㈧ 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相关争议
更自信的香港影人?更保守的金像奖?
内地影评人魏君子身在香港感受了本届颁奖礼的气氛:“现场除内地影人外,香港影人几乎全程说粤语,不再像前几年那样特别顾及台下内地嘉宾感受。原因不说自明,CEPA合拍近九年,香港影人已经从最初的彷徨,到现在的稳守,讲到底,与其一味迎合求变,妄图接内地观众的地气,不如利用内地资金,拍自己最擅长的类型、题材,用专业经验开拓新市场。”
香港影评人列孚也有同感:“现场到的电影人是近年来最多的一次,我感觉香港电影近两年有一些复苏的迹象,有一些卖座电影,口碑也不错,给了行业一些信心,所以出席的人也踊跃一点,气氛也好一点。”
身为“老板”的于冬更是更真切感受到这种香港导演的自信:“像许鞍华这么艺术坚持的导演商业上能成功、《龙门飞甲》、《窃听》系列能取得票房成功,是能极大的提升自信的,他们找到一个方法和内地融合。麦庄和我合作了几部戏后这么成功,给他们带来了内地市场,多少人追着给钱拍戏,这批导演非常活跃,手里都有7、8个项目,内地各种投资人老板都追着买单。”
内地电影学者索亚斌则认为颁奖结果总体没有大的意外,但有小的失望:“虽说《桃姐》的确是不错的电影,但它以创纪录的方式囊括了最重要的几个奖项,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现在香港电影人的保守心态,越来越强调这是一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电影节,要把奖留在香港的感觉。反而台湾的金马奖会青睐一些低成本的文艺片,比如内地出产的片子可能我们原来都没注意过,通过金马奖反而为大家所熟悉,比如《玩酷青春》、《到阜阳六百里》等,形成和内地评奖的有效互补。香港金像奖越来越倾向本地制作,对内地观众的吸引力和公信力也在减弱。”
《桃姐》到底该不该拿那么多奖?
内地电影学者索亚斌对《桃姐》以创纪录的方式囊括重要奖项表达了担忧,香港影评人列孚亦不同意给《桃姐》那么多奖,但对港人的心态表示理解:“《桃姐》获得5个大奖,我的感觉是有点香港电影人对香港电影复苏的境况很珍惜,对《桃姐》不仅是评价很高,而且票房不俗,于是产生了比较偏向的心理吧,尽管我个人不太同意它拿那么多奖,但从良好愿景来说也是可以接受吧。”
作为行业的一员,列孚也拥有一张香港金像奖的选票,他将“最佳影片”投给了《夺命金》,“最佳男主角”投给刘青云,“最佳剧本”投给《窃听风云2》,叶德娴的女主角是跑不掉的,“最佳导演”投给了姜文。
索亚斌对叶德娴得最佳女主表示毫无疑义:“但刘德华就一定演得比葛优、姜文好吗?这是值得商榷的。”
索亚斌认为《桃姐》之所以如此受认可源于香港电影人的心态——对香港身份的坚守,“从近几年来看,最优秀的香港影人都已经北上了,就连声称要坚守本土的杜琪峰也没有坚持住,拍了一些迎合大华语市场的商业电影,许鞍华是特别难能可贵的体现了对香港本土电影的坚守,许鞍华可能是整个中国电影届心态最平和最淡定的导演,她曾经进军过内地,但发现超出她的掌握后又退回到香港,以香港一地她所熟悉的人和事为题材。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她超越了香港的本地特色,即使是对香港生活不熟的内地观众也能从《桃姐》中看到很多普世性的东西,内地观众接受起来不会有太大难度,不像《打擂台》之类的电影内地观众看起来会比较莫名其妙,有一定隔膜。”
《让子弹飞》到底冤不冤?
姜文带着同声传译耳机,在台下安静地坐了一整晚,谁也不敢揣测他的心情——13项提名只得一个最佳服装造型奖,而且获奖的还是香港美术指导、服装造型界的祖师爷张叔平。《让子弹飞》让姜文在香港电影导演协会、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上拿奖拿到手软,13项提名大有横扫金像奖之势,最终却只落得个黯然收场。
连在《桃姐》中有份出演的詹瑞文也忍不住在微博上为姜文喊冤:“姜文+《让子弹飞》是我在2011年看过最厉害、精彩和牛逼的电影,在昨晚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中,什么奖也拿不到,令我感到极大的沮丧。沮丧是“标准”在哪?如果奖项只是种商业和政治的游戏,那香港在玩什么?”
索亚斌认为艺术没有绝对的标准,谁拿奖都无可厚非,“但本来我觉得《让子弹飞》会获得一些奖项,比如最佳男演员之类,因为我觉得它的好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拍的比较像香港电影,姜文借鉴了很多香港电影的商业元素,他俩的表演风格其实是在向周润发靠,这种既有生活真实,又有夸张游戏感的风格是内地的斯坦尼体系培训出来的演员不一样的,但很有种鲜活的感染力。整个电影的快节奏、喜剧元素的穿插是和香港过去电影带跟我们的感觉很像的。我以为会获得普通观众和电影人的认可,现在看来还是心态上更保守了一些。”
身为香港人,列孚认为《让子弹飞》的劣势在于文化的理解上:“这届的竞争对手都蛮强的,《让子弹飞》略处于下风也属正常,也不能说香港电影人对大陆电影人有什么看法,不是生活在大陆的人也许不太能了解《让子弹飞》这种地道的大陆文化题材,又带点魔幻色彩的风格,对普通行业人士来说,可能不是那么容易看得懂。而评论界本身对电影会比一般行业人士的人有更多的解读、挖得更深一点,所以才会把奖给姜文。”
列孚认为,相比之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作为具有台湾文化特色的电影,之所以在香港的认可度高,跟香港台湾电影界多年来的密切交流有很大关系。而内地和香港的交流和融合尚需时日。
合拍片已上轨道
在金像奖提名榜单中大热的几部电影,除《夺命金》外,均为合拍片,连看似地道港片的《桃姐》也不例外。《龙门飞甲》勇夺5亿票房,3D效果有目共睹;《窃听风云2》票房口碑双丰收,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实施距今已9年,合拍片终于不再是题材单调、风格夹生、台词雷人的代名词,慢慢走上一条内地资金、香港故事、两地视野的正轨……
博纳影业总裁于冬用“非常熟练”、“专业”、“和内地融合”来形容如今的合拍片,“很多导演和制片人都有了稳定的投资方和发行通道。”
列孚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磨合,从《桃姐》到《春娇与志明》可以看出,香港影人把大陆市场的状况和创作实施情况进行结合已经有一些经验。“于冬的博纳影业、王长田的光线这样的电影公司对香港电影的了解比国内的电影人了解会更多,跟香港电影导演和编剧彼此比较熟悉,沟通也比较多,形成比较和谐互动。”
索亚斌则从内地创作的缺失的角度反正合拍片在内地电影市场上的重要位置和价值——“内地创作在商业和艺术上都没跟上,内地电影人基本上没有像许鞍华这么淡定的人,跟许鞍华一个级数的导演,比如第五代,都去拍商业片了。有的人做得比较好就走上了不归路,比如张艺谋,有的人虽然不太成功也在不停的尝试。有人曾做过数据的调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导演(冯小刚(微博)、张艺谋、陈凯歌、姜文,还算上宁浩(微博)、陆川(微博)吧)外,绝大多数的卖座华语电影基本都是香港导演拍的,香港影人利用比较发达的商业电影经验整合适应内地的情况,而我们内地影人在商业电影创作上的确缺乏经验,很多人努力的方向不太对,十年前第六代导演其实是有机会跟陈凯歌、张艺谋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的,但他们不屑,错过了机会。中国商业电影出现断档,于是被香港电影人补上了。全世界范围内能拍3D武侠的可能也就徐克一个人,这是多年的经验积累起来的,稍稍委屈一些的是警匪片,因为在内地受到的审查的约束太多。”
评奖规则不太可能变化
金像奖的评奖规则也常成为被质疑的对象,《桃姐》连获四奖、《让子弹飞》被完全忽略、刘青云有可能因为两片入围、选票分散而错失影帝……这些都与金像奖的评奖机制不无关系——和三大国际电影节及金马奖不同的是,金像奖参考的是奥斯卡的行业全民投票制,根据导演协会会长尔冬升的说法,有一千个选民。
詹瑞文在力挺《让子弹飞》后继续发微博炮轰金像奖评奖机制:“张叔平是好的,肯定,我说的是剧本、导演、演员……我不是想说拿到奖的有问题,都是被动的,我说是怎么样的评审机制会出到这个结果,支持香港电影不应等于以“喜欢”、“支持”、“鼓励”作为成就的标准!”
尔冬升在2013香港导演会春茗上坦承内部有研讨过要不要改一下,“因为确实会存在人情票,比如你朋友多,大家都投给你,我们也研讨过要不要像四大影展。但电影不是靠商讨,争论是没有意义的,会有段时间维持民选。我们的规矩是可以拉票的,但当然不能买票。”
列孚认为金像奖评奖机制短期内改变的可能性不大,“前段时间香港电影发展局主席苏泽光建议把金像奖评选内容扩大变成两岸三地金像奖,很多行内的人态度很鲜明地表示反对。”
索亚斌亦认为调整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纯粹的香港电影在一段时期内其实是不会消失的,很多年轻的导演刚出道都会倾向于拍本土电影,比如今年得奖的《大蓝湖》,只不过内地不会给予太多关注,我觉得香港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是越来越强的,在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下,金像奖要尊重香港当地人的文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