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香港电影影评论文一篇
你可以自己去网络下啊、有很多相关文章的
『贰』 “香港电影的文化品格”我要写的论文题目
香港电影的文化品格也就是香港电影折射出的内在的价值观和精神意志意思吧!不知道对不对~~
我觉得香港的电影都很贴近大众的,反映了本土各阶层的不同时期的价值取向,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当然也是与经济的发展对其影响密不可分的。应该是大致分为几个阶段的,就看你是综述文化品格的发展历史还是就某种特定文化品格展开论述。
阶段发展来看,有李小龙为代表的写实主义武打,到黑帮暴力、暴力美学(香港的警匪片拍的特好eg无间道)~~。就品格来说,香港也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种电影文化品格:暴力美学。
很多网页上都有介绍啊,你可以多搜集些资料再确定啊,
http://msn.mtime.com/my/103824/blog/331159/
club.yule.sohu.com/read_art_sub.new.php?b ..
『叁』 以香港电影为题写篇1200字左右的论文
好题目啊
你可以参考央视的各种电影类节目,比如第十放映室什么的,看一集就很有收获了
『肆』 我要写一篇关于香港影片的毕业论文,一点头绪都没有,连题目都是个难题,希望各位大神帮帮我,很急
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
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伍』 高分求写一篇以香港电影的前世今生为题的小论文,1000字以上。
写一篇关于中国电影发展的论文,字数越多越好,将近1000字吧,感激不尽! .在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我的呼吸几乎一直在绷紧。但我的心也一直在激动中感动,
『陆』 谁可以给我一篇港台电影的赏析论文
《猛龙》画虎不成反类犬
一天到晚看的都是《大长今》、《人鱼小姐》、《欲望城市》、《佐罗传奇》,人们是怎么了?原来是走向国际化了,我们也是国际人了。要改革、要新技术、要老树开新花,《猛龙》中黑社会的“有志"青年们在呐喊着,黑社会也要国际化,段氏兄弟表情严肃,正襟危坐如是说,不然香港黑社会是没有出路的。于是他们吸引了大量的外援,不同国籍、不同派别的帮会,庞大地、有系统地汇集替他们工作。在他们手上,香港变成了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
《猛龙》内容上最国际化的元素莫过于其暴力美学的运用。此片的监制是好莱坞重磅级人物史提芬·西格,他的那套暴力美学让观众记忆深刻。相应此片的国际化道路,《猛龙》的动作设计带有西方色彩就不足为奇。暴力是这部电影最为抢眼的元素——枪战、大刀横过,还有把血淋淋的人头拎在手里,的确非常抢眼。无数人曾梦想自己驰骋沙场,其实何尝不是期冀满地的鲜血以及刀剑横过他人所带来的快感。但是很明显的一件事情是,我们不能过度宣扬暴力,更不能滥用这种令人浑身毛发直竖的手段来吸引影迷的眼睛。《猛龙》里面出现的血腥场面估计会让很多很多的女生发出高强度的尖叫。
影片开始时有一点《无间道》的影子,一个个人物的闪回,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只是很多东西过于刻意于是看完电影以后,很多人就会发现电影走了一条警匪片常常陷于的误区。为什么阿乐没有死掉?因为我们常常不忍心让正义败于邪恶,因而这种刻意的成分就更加强烈。如同以前的《冲出亚马逊》,我很难以忍受那种为了表现人物的品质而刻意拔高的行为。当然,《猛龙》似乎是略胜一筹的,除了角色的百折不挠和百打不死之外,似乎让人找不出别的毛病。
其实当中国电影开始走向国际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知道可能会丧失一些东西。中国的电影文化是中国自己的,不是好莱坞的。说实话,《猛龙》的剧情实在难以与其所宣扬的暴力美学相媲美。逻辑先不提,单是许多桥段为打而打,就不能让观众体会到其趣味性。故事情节也是老套:几个年轻队员组合团队,起先不能抵挡经验老到的雇佣兵,最终因配合默契而战胜敌手。敌人中的头目异常凶狠,但还是对一位女子起了爱心……这些剧情相信影迷们都能闭眼写出。
『柒』 关于香港和大陆的论文
回归前,香港的生活水平已经超越了大陆今天还在梦想要全面实现的小康水平,香港一直是自由港,享有高度的自由和法治,但由于是英治,民主的水平尚未达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
回归后,大陆在经济上大力扶助香港,比如,在亚洲金融风暴时,没有大陆的支持,香港当时的经济就很难立即回复稳定;相信这点香港人民一定非常感激。但是,在民主自由法治上,大陆好像并没有给香港多大支持,似乎限制多多,名堂多多,有些香港佬不大满意,老是议会闹、上街闹,很不和谐。这些,建议楼主调查一下,写篇论文让大家知道究竟。
『捌』 论香港电影时代背景与故事情节的商业性结合!这是论文题目阿,可以写点什么啊
你可以先从香港回归前后的背景分析!为什么香港回归前后的电影题材上反差,内容上有局限!!
写赌片的话你可以从为什么会产生赌片,是什么样是背景等!!
我觉得喜剧电影比较好写,因为喜剧是一种很广泛的题材,同时喜剧也比较好写,素材也比较多。相反那些赌片只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香港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强度上的一种精神反映,没有什么可以往下深挖的内涵可言!
写喜剧的话我可以把周星弛的解构主义无厘头似的喜剧和冯小刚的黑色幽默喜剧做具体分析,如产生背景,消费人群,应用范围,反映主题等方面,是很值得深挖的。
祝你写出好的论文,此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呵呵!!!
『玖』 对电影《香港制造》的评论,写一篇论文
《香港制造》——关于年轻一代的后现代巡礼
alafish 发布于: 2008-05-24 17:33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史上最为耀眼的一个时代,直到现在也常能听到很多比较专业的电影爱好者回忆起自己关于电影的初体验,不约而同地说自己是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的。
纵观港产片一览表上那个时代的香港电影作品,总能看到许多熟悉的导演名字反复出现在列单上,而正是这样一批导演和他们特有的电影叙事风格,构成了当时所谓主流的香港电影市场,例如王晶和他的赌神系列、刘伟强和他的古惑仔系列、刘镇伟和他的西游记系列以及徐克和他的黄飞鸿系列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类型电影受到主流大众的欢迎,才使之成为系列作品。
然而,正如在解读香港这一具有“通属城市”特点的地域的时候,学者刘剑梅在她的《城市的多边故事》中提到的,“香港在许子乐教授编的集子里可谓是一个最‘健忘’的城市,我们在这个城市里没有找到属于它自己的足迹和色彩,所谓‘香港身份’在这个健忘的城市中如同那一堆弯弯曲曲缠在一起的输水管,既苍白又会令人恐惧,而这些输水管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很快就不留任何痕迹。”
而其原因多半在于,英国在香港的半殖民历史经验,使得香港的历史很难寻根问祖,“香港商业活动频繁,文化中带有浓厚商品色彩,进一步激发了区别于禁欲主义的享乐精神。同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香港成为东西文化交汇之所在。香港社会由于特殊的殖民统治气进一步形成了复合文化,这种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文化归属上的不确定性。因此,所谓的国家、民族、政治、历史之类的意识形态在香港向来形不成气候。正是这种文化上的无限感慨,使香港人更多地采取一种追求务实人生,寻找官能刺激以及游戏一切、怀疑一切、反对任何权威中心的后现代态度。”(《香港电影的后现代性流变》)这便也恰好呼应了九十年代港产电影火红的类型典型。
然而,陈果的《香港制造》可谓是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的一朵奇葩,姑且不论其以50万的低成本、过期胶卷赢得了无数美名和奖项,光是在身处“享乐主义至上”的电影市场大环境下拍摄如此严肃的作品,便足以堪称另类。导演自身更多地将此归为一种生存的选择,面对别人的追问,他甚至会急切的辩驳说,“我选择这一类去拍,只是因为我只会拍这一类,而不会拍那一类,行不行?”似乎十分抵触别人给自己扣上什么伟大的历史使命感的高帽子。
导演在影片中处处体现对香港下层社会的关怀备至,似乎是刻意回避对于现代化的表现,而是捕捉每个机会展现香港凌乱的街道、黑暗的走廊,在主角人物和故事题材的选择上,也体现了导演后现代的价值观。
阿珊——“遇上我爱的人,是我的不幸”
阿珊是一所女校的学生,导演在影片前几分钟,便昭示了她悲惨的自杀的命运,她的信仰并没有带给她光明的前程,而路经她尸体的人仅是将头探出车外马上就离去,凸现世人的冷漠,因而为整个影片奠定了一种悲凉和怀疑的基调。对于这位主人公,影片更多的是给予间接描写,她留下了两份遗书,一份给父母、一份留给了自己的所爱,奈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命终之言竟被心上人撕成碎片,伴随女中学生的长绳共同在空中起舞。
阿珊的躯体自此不在,但她的精神世界却似乎伴随着遗书还逗留于这尘世之中,成为一种异世界召唤的象征。
阿屏——“其实我不想死,因为我有中秋”
父亲因欠债而不知去向,留下母亲一人独自照顾有肾病的女儿。但她直率、乐观,直白地表达爱意、坦然地面对生死,但不知道是不是宿命,她终没能逃过疾病的魔爪,但她终究有一点是幸福的,她有中秋,她死在了心爱的人身旁。
阿龙——“……”
精神有问题、被父母抛弃、总是被人欺负,明显的长处在于能够闻到阿屏的气味,死得不明不白。
中秋——“我们这么年轻死,所以我们永远这么年轻”
影片以一句“我叫中秋”的旁白开场,自此也开始了这为核心人物从灿烂年华步入死亡殿堂的青春挽歌。中秋,典型的香港街头小混混,父母先后离他而去,但他够英雄、够义气、够真心,只是老天并没有这样给他更多庇佑,只能庆幸坎坷的经历至少让他看透这俗世尘埃。
无一幸免。
人生这一路,他们匆匆来过一场,却都又匆匆地离开了,将生命全都定格于花样年华的时候,不知道到底说是遗憾,还是幸福,是不是真的“我们这么年轻死,所以我们永远那么年轻。”
边缘人物、弱智、自杀、毒品、打飞机、坟墓、梦遗、乳白色精液……穿插的定格镜头、闪回、砍父亲的儿子和被砍的父亲的倒放进头、阿珊背后的每架飞机……黑社会、报仇、性……不管导演愿不愿意,我都要给这部电影打上后现代的标签,正如有人说香港是最典型的后现代城市,它的生活节奏如同广告片的快速切换,凭借遥控器快速转台,随意挑选及转换电视媒体的叙事方式,令后现代语境下的人接收到一大堆资讯,资讯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是随意浮现的后现代碎片。而《香港制造》所完成的,是把碎片拼凑起来。
而事实上,导演是十分自知地走着后现代主义的路子,从中秋床头的“天生杀人狂”和“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海报就得以一窥。
在程松青的著作《国外后现代电影》中,分别提到了如上两部电影,在后现代的大范畴下,这两部电影的特征性手法主要表现在“谐拟”和“巴洛克风格”。对于以上两点,作者给出了如下两段文字:
“作为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中很重要的‘谐拟’,其基本态度在于借着摹仿固有的叙事框架,强调并凸显此种叙事框架特意隐瞒的漏洞。由于某些叙事框架已冻结成为‘固有’,使得一般人在未经任何质疑的情况下,只能单纯地接受其合法性的存在和叙事功能,并产生固定的阅读反应,‘谐拟’便是要打破此中固定性,使叙事框架重新流动起来。
质疑了这些媒体面对现实时伪装出来的无辜和透明,并剥露媒体施诸于现实的暴力本质,使得观众摹仿和因袭媒体提供给他的世界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同时更进一步模糊了各媒体叙事框架的界限,电影真正成为一门‘综合艺术’。
……
巴洛克风格是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反对古典主义,强调一种开放的、繁复的、雕饰的美学。‘巴洛克的艺术经由移动和灯光对照的效果,及紧张和对立的形式,甚至玩弄逼真的透视暗示,达到使人惊奇、触动感官、眩目迷人的目的。建筑、雕塑、绘画将自己植根于一种统合的壮丽场景里,使那种闪烁的动力产生狂热的激情。’为什么巴洛克风格会复活?这都是和80年代的文化现象息息相关的。后现实主义否定前卫运动视觉艺术为不断进化创新的观念,主张把过去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当成一种预留的物体,摆入当代的文化橱窗里,造成所谓的古典的复活。”
导演陈果正是借用这两种手法完成了对后现代电影的敬礼。
跳楼自杀的许宝珊两次出现尸体不一样的姿态和位置、中秋闲适在家到母亲出走再到中秋去找阿屏时错乱的日历显示、天桥上中秋变化的声音以及杀死肥陈时胸口忽有忽无的血迹……一系列看似漏洞的画面都是对现有电影符号的质疑、对现有电影叙述体系的打破。
而关于巴洛克艺术风格,就不得不提中秋那段伴随着诡异音乐《GUN DANCE》下肢体的扭动、电视雪花闪烁、枪支纹身若隐若现,真正是“使人惊奇、触动感官、眩目迷人”。
在《香港制造》中,很明显地还能发现许多蓄意的跳切、运用显示静态美感突出细节的定帧镜头以及许多快切象征中秋迷乱的臆想世界,比如影片的末尾那对在厕所出现过的父子再度出现,走廊里的倒放镜头别有意味。
具有地缘想象、城市记忆的《香港制造》制作于香港回归前夕,就两者的关系,陈果曾在某个访谈中曾经这样说道:“我的三部电影加起来只是一个过程,也没有很深入地挖掘出一些很历史的东西。《香港制造》九五年筹备,九六年拍,当时一些青年人不像成年人那么忧虑,只是说,喔,来了。但很多成年人很忧虑。那部电影其实就是我当时的一种感觉,拍出了当时年轻人的无方向或者无奈。”
这也是为什么影片存在一种强烈的末世情感,面对九七香港回归这一大课题,人们不知道何去何从,于是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这样一些对白,“秋,让我们了解了解,(笑)讲话像个大陆佬一样”、“ 谁叫你回深圳,那些大陆佬吃大蒜多,叫我回去搞合资,现在连我的也吃了”、“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去大陆买个肾。”
四个年轻人虽然都死在了美好年华的时候,但导演又给出了“我们这么年轻死,所以我们永远这么年轻的论调”,而最后中秋的尸体旁边,那些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们亲切触碰、女播音字正腔圆的毛主席语录,既是讽刺又是期望,导演自己似乎也在徘徊。
“我爸爸包二奶,对他来说是take two;我妈走了,也是take two;生命没take two,只不多是吓人的借口。”那么回归对于香港,究竟是不是一次take two呢?
『拾』 想写关于香港电影的论文,求高人指教!!
香港电影方面的论文,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