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产电影 » 中国电影不可饶恕观后感
扩展阅读
我去看电影造句 2024-06-30 18:37:25
叫守望什么的日本电影 2024-06-30 18:29:42
爱情喜剧中国电影推荐 2024-06-30 18:23:44

中国电影不可饶恕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27 13:38:40

Ⅰ 电影林则徐观后感

《林则徐》观后感
今天,学校组织全体同学去看电影《林则徐》,我们别提有多兴奋了。
影片刚开始,就让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像压了一块石头:英国殖民者为了挣钱,他们把大量的鸦片输入中国,残害中华儿女,霸占中国领土,在中华大地上横行霸道,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我咬着牙,接着看了下去:清朝的道光皇帝为此十分着急,他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广州禁烟。林则徐抱着“鸦片一日不禁掉,就一日不回京城”的决心,他一上任就造了几门八千斤大炮,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在和英国人的交战中,他截获22艘鸦片货船,活捉了鸦片商人颠地,让所有的鸦片商人交出了鸦片,在虎门销毁,真是大快人心。
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导致鸦片战争爆发.定海失陷后,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的《川鼻草约》。真是奇耻大辱。广大劳苦老百姓忍不下去,纷纷扛起大刀,背起锄头,打得英国侵略者落花流水……
虎门销烟,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而林则徐则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一生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官。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能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从这一点上看,他的确是非常地了不起,我十分敬佩他。当他因为清政府的无能,日思夜想、不吃不喝时,我为他深深担心,责骂琦善这无耻小人。
我憎恨无能的清政府、仇恨侵略者,但林则徐刚直不阿、秉公办事的光辉形象却在我脑海中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
---------------------------------------------------------------------------

很小的时侯,就听爸爸讲述过有关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便对这位传奇式的人物充满了崇敬之情。

今天,我满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林则徐》这部电影,它真实面生动地再现了鸦片战争时期,英帝国主义为了护大殖民统治,将大量的鸦片倾销到我国,严重危害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后,来到了广东。他带领广东人民与英国商人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他率领英勇顽强的广东军民,抵御了帝国主义的入侵,但是,由于封建统治者----道光皇帝的昏庸、无能,他听信馋言后将林则徐流放到了尹梨。

当影片播放到林则徐带领广大军民在虎门销毁鸦片这一壮观的场面时,我的心里激动不已。这一伟大的壮举真是大快人心。销毁鸦片这一壮观的场面时,我的心里激动不已。这一伟大的壮举真是大快人心。鸦片是一种毒品,长期吸食鸦片,不公危害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使人精神萎糜不振。可见,它的侵入,不仅危害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使我们的军队丧失了战斗力。因此,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对它深恶痛绝。虎门销烟这一壮举不但灭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还大长了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志气。帝国主义其实就是一只纸老虎,只要万众一心就一定能打败这只纸老虎的。

当影片播放到卖国贼琦善在帝国主义侵略者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摆出一副哈巴狗的嘴脸时,我心里顿时怒火中烧。我真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这丧权辱国的卖国贼在帝国主义侵略者面前丧失的不仅是个人的尊严,而且是民族的尊严。正因为这些卖国贼的存在,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才会遭到侵略者的践踏、蹂躏。慈禧大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正因为她的对内残酷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对外一再卖国求荣,才导致我们的祖国一次以一次遭受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和蹂躏。这些卖国贼给后人留下的只是四个字,那就是——遗臭万年!

做为每一个有血有肉的炎黄子孙,时刻都应该把祖国放在心里。林则徐的英雄事迹将激励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为振兴和捍卫中华民族面献身。

Ⅱ 电影西部慢调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电影西部慢调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西部慢调观后感 篇1

因为是法鲨的脑残粉,押着朋友一起看的。看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感触,毕竟只是单纯舔颜来着,权当收集剪辑的素材。看完后却不期然有了许多感慨。

其实整部剧看到一半的时候我都还没有搞清楚状况,大概只顾着舔男神了吧。。像朋友所说的,我看不出来是什么促成了法鲨演的赏金猎人的转变,从一个杀人只为钱的强盗到保护男主不惜以身试险的侠客,果然如简介所说的一念成佛一念为魔吗?当然,粉必须申明一句这不是我鲨演技的问题,而是剧本似乎给人一种很仓促的感觉。

男主做了什么让猎人男主刮目相看,甚至值得他一路护送生死相随?男主莫名其妙地逃走,莫名其妙地遇人不淑,莫名其妙地行囊被一个看起来很文艺的流浪作家趁他睡着顺走只剩下了一条毯子和一个生鸡蛋,然后略狗血的桥段来了,猎人男主帮他夺回东西后回来搭救男主,看到这里我一直在想猎人男主脾气真好,换了我,先抽一顿再来考虑要不要救这个问题。

男主趴在地上对着一株蘑菇流口水的那个仰拍镜头美得一塌糊涂,抬头就出现了牵着两匹马的法鲨,背后是纯净如洗的天空,文艺又浪漫,还带着一点英雄救美的意味,看得人热泪盈眶,往往那些看着最不靠谱的人反而最靠谱。

电影里我们的男主不远千里追寻爱人,生死相随,然而他和女主的互动却少得可怜,还没有两个男主之间火花多,我很好奇是什么支撑着男主一路勇往直前的。女主貌似对男主并没有多大的依恋,相比之下她更渴望一份安逸的生活。而男主也不见得是多么深爱女主,也许男主一直以来心心念念的更多是是爱情本身而不是具体的个人,女主只是他浪漫爱情的一个具体的载体而已。就像一位诗人看见一株玫瑰,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传世的诗歌,诗歌里有大量的篇幅在赞美那株玫瑰,然而他爱的只是那份诗意而已。

最后看到结局笑cry,朋友说这堪称是史上死法最蠢最悲催的男主,没有之一。导演玩的好一手黑色幽默,看到结局只有三个字可以形容→“WTF”,导演是在告诉我们爱情只是一场自导自演的白日梦我爱你与你无关吗?我千回百转荡气回肠生死相随而你却是“两块钱,样样只要两块钱,两块钱买不了吃亏,两块钱买不了上当……”

撇开这些分析,电影中的画面真是美得一愣一愣的,柔和的光线,干净的画面,恬静的慢节奏生活。

电影西部慢调观后感 篇2

西部电影就像一根野草一般粗暴生硬的生长着,野蛮且充满敌意,就是这种简单粗暴的生活方式造就了西部电影那野性直白的方式,而这部电影显然与以往的西部电影不太一样,它加入了很多文艺性的东西,将一种格格不入的善良与纯真融入了里面,让电影散发出来了一种野性又细腻之美,少了一丝男性粗暴的暴戾之气,多了一份女性阴柔之美,让原本狂野不羁的西部片瞬间有了一种优美清新的文艺片之感。作为一部公路片式的的西部电影,导演将一种寻找真爱的浪漫主题融入其中,清新淡雅又不失情趣,充分体现出来了情窦初开的羞涩,又表达出来了寻找爱情的勇敢,只是把一个城市男孩单独置身于狂野的西部世界,就像把一个婴儿放到了丛林一般,让人既担心又害怕,生怕随时窜出来一只虎豹狼虫,一口把他生吞活剥了,那可怕又战栗的场面,让人想都不敢想,很显然导演没有把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为他配备了一名足智多谋饱经沙场的保镖与他做伴,情况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电影用一种舒缓平和的节奏叙述着故事的发生,从小男孩一开始进入西部,剧情就开始慢慢转变,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危机四伏的环境迎来一只待宰的羔羊,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又时时刻刻被危险所吞没,导演选择了去讲述这样一个剧情故事,表达出来了一种颇为隐晦的人性故事,不管我们是多么想要用一颗纯真的心去打动这个世界,最后的结局总是悲观与绝望的,面对真实的世界,我们学会的只是慢慢的成长与慢慢的适应,就像电影中的小男孩一样,不断的在探索西部的旅途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每次发生事件的背后都有着让人无奈的理由与事实,我们不能单纯主观的去看待一件事情,就算了解了真实的情况,邪恶与善良都不能够拿来去衡量与定义。电影为我们填满了各种陷阱与阴谋,表面上呈现出来了一种安静祥和的局面,可是慢慢捋清了背后的故事,结果总是会吓我们一跳,纯真的追爱小男孩成了一个被牵线的小木偶,他去寻找真爱的道路却变成了毁掉真爱的道路,无论这条路完成完不成,最后的结果都是具有毁灭性的,从而反过来再看这部电影,看似一部文艺范十足的西部电影,瞬间就成了血腥暴力的罪恶史诗,不得不佩服编剧的能力,编织出来了一个可怜又可恨的这样一个故事,在这样一个故事里,每个人都沦为了不幸的受害者,没有人会得到圆满的结局,有的只有内心里留下的深深罪恶,每个人仿佛都在拼命的保护自己,每个人都渴望达到自己的利益,只是最后的结局总是让人意想不到,可是结局仿佛又是已经注定好了的,因为这样的故事永远都不可能会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只是这种结局有点太过凄凉,让人看完整部电影以后,整个人都变得不太好了。

电影为我们呈现出来了迈克尔。法斯宾德冷漠又野性的一面,这个帅气又忧伤的德国男演员,用一种幽怨且平静的眼神诠释出来了西部世界的狂野,不管是与人对峙,还是照顾弱小的生命,冷酷与无情的背后都透露出一丝难以磨灭的人性,与朝夕相处所生成的感情,他放不下的是对小男孩执着的感染,他说不出来的是他不愿意用真相去伤害这个无辜的人,可是他永远都不可能做到完美,因为他仅仅是一个生活在拥有丛林法则的西部世界。迈克尔。法斯宾德用他的高超演技来表演出来了这个纠结的人物形象,虽然有些清瘦且劳顿的神情依然掩盖不了他那种充满男性的魅力。

导演用一种颇为冷静的方式去叙述了一个西部世界的故事,它就像一个童话故事一般的让人感到心碎,这不仅仅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更是一段无言的痛诉,人们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善良与美好,剩下的只有沾满双手的血腥与罪恶,越是平静的表面,私底下越是腥风血雨,小男孩的死也就意味着善良与纯真的离去,导演用误杀的方式去结束这段不该有的恋情,看似让人感到痛心疾首,其实这是最好的结局。

电影西部慢调观后感 篇3

这是一部黑色又幽默的西部牛仔片,有着西部特有的广阔美景和亡命之徒残暴的杀戮,隐藏着是未知的危险以及野蛮的欢乐。

这部片子以一个纯情善良的贵族少年为找寻被流放的爱人,孤身一人牵着马带着指南书,一把没有子弹的枪和口粮,穿行在危险丛生的美国西部为主线。少年细瓷一般的肌肤,涉世未深的单纯无害和为爱勇往直前的深情,与蛮荒西部里的亡命浪人格格不入,像迷途羔羊误入豺狼境地,又像西游记里细皮嫩肉纯良无知的唐僧随时陷入待宰的危险处境。

而法鲨老师就是那为保唐僧西天取经的孙猴子,保护少年穿越丛林,安全抵达心爱人的住处。法鲨可不是善茬子,不仅收取了少年的保护费,为了高额赏金,又顺路抓捕他杀人在逃的爱人,可谓一举多得的好买卖。

少年的善意与真挚,是这趟西部之行的一束光芒,抚慰了浪人法鲨孤寂的心灵,照亮了他早已被摧毁的良知。所以他对少年说,你爱她的话,就快点回家吧。此刻少年还不知道,他已引狼入室,招来了一波波要捕杀心爱姑娘的赏金猎人。

少年是这片西部丛林诗与远方的美好,也是影片巧妙设定的一个重要人物。不同于一般苍凉与血腥弥漫的西部片,少年最后凄惨的死(被心爱的姑娘误杀,又遭一罐盐撒落伤口),在紧张凶险的枪杀恶战里,像一场闹剧,让人啼笑皆非。

最后,一张双人床,巧笑倩兮的心爱之人与一双嬉笑打闹收留的儿女,像是少年的梦,却是法鲨的`视角。他真的用生命守护了爱人。多么浪漫美好又凄凉的结局啊!

这是一部小王子的黑色童话,爱与死一样都是永恒的话题。

电影西部慢调观后感 篇4

《西部慢调》看过有一些时日,肚子里颇存了不少喜爱,但一直却也没有地方诉说。我胆子也算小些,不敢给自个儿戴了文艺帽子,在文青队伍里见缝插针地杵着,生怕给人识破了里子,打将出来。若是回头再糟了非文青们的不齿,落了蝙蝠不为鸟兽两方接收的下场,岂不悲哉。而我又自恃年轻,装了气盛,不愿寻些门路,顶了“伪青年”的名号,撞骗招摇。这样思前想后,一来二去,事情就拖沓下来,差点没给憋出什么紧要的毛病。为自己健康计算,总算决定厚了脸皮,痛说怎么个喜爱法。

作为世上三大独特类型电影之一的西部片,真真的发源地毫无疑问的是在美国西部,这也总算是给屡遭鄙夷没有文化的美国人一点慰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西部片历史上颇有自己的地位,一部《不可饶恕》,尽显盖天豪情,谓之典范毫不为过。影视圈内总有些看法,认得伊斯特伍德之后西部片已死。但如此结论怕是要惹得科恩兄弟和昆汀塔伦蒂诺一阵微词了。

2007年,一部《老无所依》横空出世,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在其他电影节上也是风骚显尽,似乎表明西部片死而不僵之状。影片基调沉郁,其间猎人和杀手苦苦周旋,恐惧和压抑如同广袤荒蛮的西部一样,无可遁逃而近乎窒息。但西部片确在老去,一如英雄主义的消解,让人无所依靠。

昆汀塔伦蒂诺号称“鬼才”,意思是鬼才知道他要拍什么。他电影里面的人物一贯絮絮叨叨,婆婆妈妈,没完没了,《被解救的姜戈》也不例外。昆汀喜欢用不严肃的方式讲一个很严肃的故事,更是让人觉得这部电影有那么点借壳上市的味道。

尽管如此,硬是要把这两部电影从西部片的队伍里给揪扯出来大约是有点不那么厚道。因而说“西部片已死”或有武断,但之前加上“传统”二字可能会少招些白眼。

虽说西部片有文化藩篱,洋大人穿旗袍总有不类之感,但不是说就得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功夫熊猫》据称是美国导演写给中国的情书,那《西部慢调》可算得上是欧洲导演给美国写的情书罢。尽管细细想来,这两封情书怎么着都有些不一样,但话又讲回来了,能拔浓的就是好膏药,情书总归是情书啊。

《西部慢调》在华上映的时候有不少朋友是“买了票看老公去的”,由此也可见这封情书写得的确是相当的可以。据说法鲨穿了秋裤的时候也引出不少姑娘们的惊叹。总体上讲,法鲨的器大能看出来,但活儿到底好不好可能要留给后人做深入研究了。

《西部慢调》的台版译名是《西部缓慢之死》,却倒真有些古旧的欧罗巴慵懒老迈的调调,像极了冬日午后闲散的阳光,暖暖给人带来犯困一般的舒适感。其间插穿了一个个偶遇一样的故事,幽默、情怀而又有一些黑色的气氛,但总归都是愉悦的,带了一些有关情与爱的幻想,似轻盈的诉说,娓娓而道来。也难怪,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人总容易对之产生一些美好的甚至于不切实际的幻想。

整个故事的主体与其说是冒险不如说是一次轻旅行。痴心娃和好基友一路悠悠向西,遇到一番故事种种,一会儿是被砸死的伐树者,一会儿是纵情歌唱的黑人,再一会儿是心存敌意的土著。当然,旅行期间也不晚穿插一下自己和小女友之间的歪歪腻腻。最后枪战之中也真是的,本来痴心娃要英雄救美,混乱中给小女友射中,又看到人家和新欢秀恩爱,这本就够伤口撒盐的了,可是导演还不过瘾,非给具象化,倒却又让人哑然失笑了。甚至死掉的那位大叔也不放过,硬生生把人家裤子给扯将下来,显摆显摆雪花似的屁股。

片中有两次引人的讨论,一次是和黑人们关于情爱的,另一次是和一位独行作家讨论西部的,都很纯粹,甚至单纯地有些稚嫩。

但那又怎么样呢?嫩乎乎的痴心娃一路横穿北美大陆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其实多半也是欧罗巴对美洲西部一次痴意的表达罢。

管他许多呢,都是要死去的,这西部总归是要死去的。既然早已通晓这结局,还急促些个什么呢?不如就慢悠悠上路,晒晒阳光,品品咖啡,想想美人,把这情怀缓缓调开了去,掺到Rose总也做不好的黄油里罢。

电影西部慢调观后感 篇5

这两个词其实真心不搭调。不过就像这部电影,很多元素都相互冲突不搭调。

本来是为了终极考试结束散心去的。日本印度妹子选了此片。看介绍后她们告诉我是一个稳妥的纯爱片。纯爱片本来我也是不打算看的怕哭地稀里哗啦。只是又怕显得自己过于矫情就“爽快”答应。电影看完之后才发现,这除了打了纯爱的名头之外,连半星爱感都没有的。我的脑子里留下的都是血腥,残暴,冷酷,悲烈,凄惨。现实理想交织。

其实电影很厚重。切入继而挖掘深刻的点很多。说了好多个故事,好多种人,好多种人生。在短短1个多小时里给你呈现好多选择的和被选择的结果。你可以选择一种世界观去看待你周围的一切,你的身世,你遇到过的爱情,你想像中的一个人,以及她的可爱或者可憎。选择是你自己做的,没有好坏,没有正确答案。只属于你。

男主小清新,爱的猛烈,炙热,深情。他爱的如此风尘仆仆。很可怜的是他执着于幻想中的爱情。但是可贵的是,他执着于属于自己的爱情。他高冷的人生哲学搭配着善良的内心纯粹的外型,实在是整个炼狱般西部中的独星。“遇见他,是我的幸运。” 希望是一个人能给出的最好的东西。给他人以活下去的希望,唤醒因为生存而泯灭的人性,这是高于爱情之上太多的东西。男主身子单薄,却精神强大地给予另一个人如此之多。是爱情,不是爱情,让人勇敢。他很勇敢。电影的结局安排的很戏剧性,在某种意义上,也许他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了和自己爱的人的爱情。只是,是通过另一个人的心和他的眼。他的承诺和使命都化在了自己最后的泪里。枪声,盐罐子,心爱的女人和别的男人的吻别,浸湿的书,微弱的光影下她的眉目。爱不是reciprocal的。男主一定不在意她的无心。即使她不爱他,他也会坚持的。这种爱情才特别伟大。

似乎现实西部是可怕的。电影中的一些细节都被不经意刻画的很触动。比如,夫妻两人抢劫。女子命令丈夫开枪。那男的颤抖的眼帘,局促的呼吸,最后都没有下手。有些人也许是懦弱。我宁愿想像还是一种善意在萌动。小卖部的门一打开,两个孩子站着。干干净净的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

其实只是为了生存。无法生存让人丧失理智。

他们管土著叫野人,无尽的砍杀。没有丝毫的文明可言。电影中说,当文明到来的时候。好像那个时候就真的没有阶级没有种族没有舆论。来去自由。这种愿望实在太美好。

我记得电影里的一个史学家说,“在很久的未来,现在将是很久的过去。” 虽然这话听的很不顺,似乎在说一个事情。但是将来和过去这样的对立分明是要说两个时代的事情。而将来,我们怀揣着期盼它会变的更好。

还是那句话,在希望之下活着,都不会太糟。

Ⅲ 电影《监狱风云》观后感

昨天在电视上看了周润发的经典电影《监狱风云》。

拍摄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主演梁嘉辉。周润发。。

讲述了梁入狱在监狱受到科长和监狱老大的欺负,结识了发哥,发哥处处照顾他

可科长总是陷害他俩。。最后发哥杀死了科长。。。

影片告诉我们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片中打斗的情景让我历历在目。。

至今难以忘却。。。

希望大家观赏这部周润发的经典电影《监狱风云》

最经典的当然还是他主演的《英雄本色2》《喋血双雄》

不说了,期待观众去看!

“人生于世上有几个知己多少友谊能长存今日别离共你双双两握手友谊常在你我心里”,《监狱风云》、《监狱风云Ⅱ逃犯》都以“友谊之光”这首歌以及“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人牢记。
两部《监狱风云》的监狱科长由张耀杨、徐锦江饰演,两个让人咬牙切齿的混蛋-张耀扬和徐锦江,一个被咬了耳朵,一个被捅瞎了眼,叫人不寒而栗,但也大叫痛快。而两人的非凡演技,也不得不让人佩服。

早就想写影评,可无奈总没时间,只好先转几篇来过过瘾,呵呵
ps:本来是奔着看帅哥的心思去的,结果败在了Ryan和Cyril的兄弟情上啊,Ryan太帅了,Cyril太萌了(还没看完,但知道Cyril的结局了,已经开始不忍心看了),哈哈哈。下面上转载的影评。
再ps:Shillinger真是太坏了太坏了太坏了太坏了(无限循环ing。。。)

周末拖着病体(感冒鸟)把四五六季都看了,累死我了,不过挺值得,Ryan和Cyril兄弟俩和妈妈的互动简直萌死了,好乖好乖啊啊啊啊啊。我的萌点还有Ryan叫Cyril孩子(kid), 啊啊啊,萌死了,他是真的把Cyril当孩子看吧(和我表姐对我的感觉应该很类似,在她看来我就是长不大的孩子)。Ryan为Cyril流泪的地方好多,只要Ryan一流泪,我的眼泪也立马下来,%>_<% Cyril太无辜了,看的时候一直在纠结,这么单纯无辜的人到底该早日解脱还是继续跟着哥哥在OZ这种地狱受罪呢,直到最后了,Ryan对Cyril那么不舍的拥抱,Cyril害怕时喊的一声声“Ryan”,我的心都碎了。。。。。
剧中扮演Ryan和Cyril的演员真的是兄弟啊,长得好像,呵呵。想想让他们以这种身份来演戏,可能更能感同身受吧,Ryan的泪应该也是从心底流出的吧,可爱单纯的弟弟要永远离开自己了,自己又要变成一个人了(看O'Reily兄弟的父亲对他说“从今后,你也是一个人了”,啊啊啊啊啊,我又心碎了),这种痛苦的巨大是没有兄弟姐妹的我所无法想象的,不过真的真的非常感人,Ryan每次隐忍的泪水都能打动我,让我看到他一步步的在崩溃,一步步的迈向绝望,还好有美丽的女狱医,她的爱还可以支撑Ryan继续走下去,继续活在OZ,继续为或者而努力。
Ryan说过,他不能想Cyril会死这个念头,他觉得只要这个念头出来一点,那Cyril就真的没有希望了,可惜最后还是一样的绝望,唉,长叹一声吧,从实际来讲,造成的原因Cyril的悲剧也有Ryan的成分,但看这部剧的时候我真的不能太责怪Ryan(在帅哥面前我的三观已经不正鸟),可能也是因为这样,Ryan的痛苦会更大吧。
帅哥Ryan最后改好了,\(^o^)/~,看着真高兴,希望他真的能和妈妈幸福下去(虽然我觉得在OZ那种地方,这是不太可能的),我自己脑补着Ryan以后母慈子孝的幸福生活,只可惜没有Cyril了,唉!
Ryan的妈妈也不错,对Cyril也很好,但我真希望她能听从Ryan的劝告,早点离开OZ,那Cyril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当然也有可能是推后发生,唉,那么单纯的一个人啊)。Cyril死前,妈妈的痛哭除了真心心疼Cyril以外,应该也带着无限的愧疚吧,以后对Ryan好一点,让那个从小只能和Cyril相依为命的帅哥不那么孤单。
花痴一下,Cyril其实也挺帅的,第四季里女狱医给Cyril看病时的特写真是嗷嗷帅啊,还有被电击后Cyril失禁时想象中的自己,嗷嗷,太帅了。
改天再写,写的还挺有感觉,果真有感而发啊,呵呵
以上为原创O(∩_∩)O哈哈~O(∩_∩)O哈哈~
以下为转载
=========================================================================================
拜一下,OZ实在是太强了。
从十天前动念把写OZ的这篇顺序提前到第五后,突然就忙碌起来,加上种种乌龙包括出差时飞机全部晚点,出庭时把原告律师当被告律师等等……连带算好时间的八周年献礼半数跳票,直到今天才得落笔。
闲话少说,按照传统的三句推荐语分别是:“心脏强劲的聪明人的选择”,“一群时常全裸的帅哥彼此爱恨交织的56集”,以及“做坏事的人,也都是因为寂寞吧”(默……)
HBO:OZ

心脏强劲的聪明人的选择
先解释一下一个奇妙的名词叫做HBO。
自从1972年创建以来,从最初的“与众不同,领先一切”("Different and First")到现在那句著名的“我们不是电视”,HBO的口号代表着它的核心竞争力:做那些其他人做不到或者不敢做的事。事实上,如果说我们现在仍有原创性的、与众不同的、需要动脑筋的电视剧可看,有很大的程度是要感谢世界上有一个HBO。

除了在这个台,又有哪里会认为一个发生了中年危机的黑道老大的人生,是会引起关注的?又有谁敢赤裸裸地展现每集不少于一次的正面全裸、血腥暴力还有种族歧视?事实上,HBO所选择题材,竟然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从选角到题材甚至到片名,都缺少主流电视网的流行要素。然而,正是那些看起来有些奇怪的剧集,形成了“酷”的品牌及流行:HBO的当家剧集《黑道家族》,已成为可载入史册的电视里程碑;而《监狱风云》的主演之一Meloni形容自己的经历时说,他在街上被70岁的老太太拦住说喜欢他的角色。“那可是个老太太,我真不知道她看OZ做什么。”正如OZ的编剧汤姆-方塔那(Tom Fontana)在整剧结束时感谢观众所说的,“你们让我相信,世上还是有人喜欢看有脑子的电视的”。

当然,HBO在80年代初走上原创路线,与当时它所面临的种种竞争和危机有关;而现在,当HBO模式被证明成功后,它也同样面临着包括维亚康母旗下的Showtime(《同志亦凡人》)在内的付费电视,以及FX(《盾牌》)在内的有线电视网的竞争。但HBO有一个先天的优势,就是对创作者的“放任”传统。它已形成了让好莱坞最聪明的脑袋在那里自由构思的场,而能从骨子里存在这种信任,并不是件简单的事。OZ的六年历史,大概是HBO这点特性的集中体现了。

OZ是奥斯瓦尔德最高戒备监狱(Oswald Maximum Security Penitentiary)的简称。最初设计时,曾设想以一个最低戒备的监狱为背景,名字也是类似某改教所一类(Club Med)。然而,对角色和观众来说幸运(或不幸)的是,编剧是前面提到过的汤姆-方塔那同学。这位同学很多人可能没见过,不过他的膀子看过剧集的人都不会忘记:片头,伴随着风格奇特的音乐,以及被截掉了上下因此看不见脸的囚犯场景,不时插进去纹身的镜头,那只胳膊就是我们编剧大人的。

这位编剧的风格简单概括是:强悍、变态。OZ之前他为NBC的《情理法的春天》(Homicide: Life on the Street)写的本子。套用观众的话(直译),就是“每当你喜欢上一个角色,编剧就出来强奸了他”。当然NBC是电视网,所以这只是比喻而已。但到了OZ,情况可就不一样了。事实上拍摄OZ的时候演员中流传着可怕的传说,就是如果你胆敢迟到,下一集你就会发现你的角色被干掉或者被强暴(……默)。

“猪养肥了就是要杀了吃的”,有这种理念的作者并不在少数,不过像方塔那同学这样贯彻得这么彻底的也是少见。当然我们要原谅,在长达六年的拍摄中,演员们出各种状况也是常有的事,而如何又要配合这些演员们的档期又要把剧情编圆,已经是很大地挑战了。像第四季拍前半部分时,Kirk Acevedo(OZ中的角色Miguel Alvarez)跑去拍《兄弟连》了,剧情中就写他逃出去了;然后他短暂地回来一阵后,又跑去拍别的,剧情里就只好安排他蹲禁闭。演员不在的时候他的戏如何处理?有像Kirk这样拿以前的镜头或者单人镜头的,也有像Meloni跑去拍《法律与秩序:SVU》,然后就安排他电话连线的。不过享有这样待遇的人也不多,除上面两位,还有Em City的McManus(Terry Kinney饰演)外,其他人发生类似情况大概会被杀掉了事吧。
饰演他的演员李-特格森(Lee Tergeson),在此之前曾在电影《惊爆点》里担任过角色,在OZ之前最为人所知的大概是百威啤酒里的著名广告语,在OZ之后,他在电视中出现不多,近期在FX台有出现,但是很不幸,他最为人所知的形象还是OZ里的比彻。事实上,直到现在记者们还不时提到他在OZ里的表演。好在现实中的李是个很幽默的人,所以记者追问他是吻妻子的感觉好,还是吻克里斯(克里斯-凯勒,第二季后出现的比彻的情人)的感觉好时,他的回答是,“当然是克里斯。吻我太太可捞不到钱”。啊,另外当然还不能忘记某颁奖时两人的拥吻(望天)
李的长相,可能不是很多人喜欢的那杯茶,连带对OZ第一帅哥为何对他情有独钟不理解。恩,世界上还是有所谓气质或内在这种东西存在的,笑。正经地说,李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演员。事实上看到第二季以后觉得,如果换了一个更年轻英俊的演员,效果可能反而不好。起码观众会更容易分心。同样的道理也在《蜘蛛女之吻》中再现,或者像《千面女郎》所说的,(在台上)真正的长相不重要,让观众相信她是如何的长相才重要。更何况,现在我们可以全心感叹,啊凯勒你这个变态,无论是“无条件的顺从”还是“无条件的爱”,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既然先说了托比,也来说一下让他倒霉的主要原由——啊,法律之外。弗农-史林格(Vernon Schillinger),监狱号92S110,严重伤害罪入狱,OZ里雅利安派(新纳粹派)的首领——喜欢雅利安长相的同学有福了。虽然理论上的金发前额已经基本落光,那双冰蓝的眼眸可是货真价实的。事实上,在第一季的所有角色里,这位是属一属二让人看着比较舒服的。而由于方塔那同学的趣味,OZ的前六集基本都是干干净净,不见血也不正面展现暴力,包括史林格那层层进逼的精神折磨,也都在微笑和漫不经心中展露。整体而言他属于那种棱角分明的长相,啊似乎还忘记说,他的身材也不错。
这位老大还有一点了不起地方是,OZ的主题是环境对人的改变,而如果说比彻是被OZ改变最大的人,这位老兄则基本没太大的变化。哦当然,他有过反悔,有过短暂和解的心情或善意的举动,但从最初到最后,这位老兄都仍坚信他自己的理念,无论那是对毒品的不原谅,对雅利安理念或弱肉强食规矩的遵守,还是对家庭的重视。
如果把托比和史林格来做两个极端,分别定义为1及10(刻度可以是善恶,可以是正常到变态,也可以是菜鸟到老囚犯),那么,瑞恩-奥雷利大概能落在5-6左右。这位爱尔兰血统的小帅哥(实际演员Dean Winters是爱尔兰和意大利混血)被判的是终生监禁,俗话说的二进宫,罪名一大堆,从肇事杀人到被查毒品都有。
OZ就是个微型的小社会,举凡美国社会常见的力量,如意大利帮、中国帮、爱尔兰帮、穆斯林、新纳粹等等,在其中都有体现。无法归类的或弱势群体的如托比,就被归在另类里。而瑞恩,则独创了一种生存环境:他游离与各大帮派间,却又能妥善周旋期间,甚至在关键时刻(如第一季末的骚动,和第四季里他和凯勒联手整走新来主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除了比彻之外,他是在全剧中显露出最高智商的人(或者说,比彻恰恰在很长时间内都被剥夺了展示这方面才能的机会)——直到他为了格劳丽亚医生亲自动手之前,他的手上甚至没有染过鲜血,对他而言,需要某人消失的办法有太多种了,完全没必要用到那种手工劳动。
说来很奇特,瑞恩和格劳丽亚-内森医生之间的爱情,尽管是产生在医患之间、生死关头,尽管他为了她杀了她的丈夫,承认派人强奸她,又亲手杀死了那个犯人——尽管如此,方塔那老大仍能让人相信,这是某一种爱情的形式。闲时想起,如果要瑞恩去爱,除了这一段,似乎也想不到其他的可能。
瑞恩的选角有一点传奇,因为迪恩-温特斯是在酒吧里遇到了方塔那同学,然后哥俩儿就一起进了OZ的剧组。没错,他的弟弟也就是剧中瑞恩的弟弟西瑞尔(Cyril O'Reily)。他在CSI的迈阿密篇,还有前面提到的李也有参演的《Rescue Me》里都有出演。
看纽约篇的人可能没有留意,在第5话《One Mile a man》里,迈克和丹尼要从矿井里上来时,突然来了个陌生人,丹尼就以很显然熟捻的态度和人家开起玩笑了,跟这位检察官开起什么“你是来查我们老板的勤的”一类的笑话。然后,过了几话,向来少卖人情的Mac,接受了同一位检察官的请求,推迟证物的获取,以至斯黛拉小发了点脾气……当然,这位神秘检察官就是我们这里蒂姆-迈克麦纳斯的演员了。

今天最后一位,神父雷-穆卡达(Father Ray Mukada)。前面好像说过OZ剧里剧外关系都复杂,除了亲戚啊朋友啊路人啊这些关系外,由于方塔那老大和《法律与秩序》系列的总制片Dick Wolf关系很好,所以就出现了两人共用演员的情况,像史林格的演员在《法律与秩序》里啊,克里斯和迪恩跑去主演《法律与秩序:SVU》啊,还有演神父的B.D.Wong也在里面轧了一角。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演员有中国血统,他之前成名的角色是《蝴蝶君》(舞台版)。

“做坏事的人,也都是因为寂寞吧”(乐……)

OZ结束后,方塔那同学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感谢你们(观众)喜爱这些设计出来并不是为了被喜爱的角色”。

不过观众的逆反,以及不那么出色的作者(编剧)的悲剧经常在这里:就是设计中越是想要被喜爱,越是作为彩页中心推出的那一位,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上面这句里有我自己的怨念。不过既然自己在《达芬奇密码》里唯一喜欢上的是某苦行僧小变态……还是说一直以来对这种折磨脆弱肉体以达到精神顺从的家伙都比较喜欢?——说的远了,回到OZ。

伟大领袖曾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回想一下,OZ里也不是每个人一出现就是“可以爱”的。前面提到的贯穿角色,除了凯勒和瑞恩是只要存在就是正确的外(笑),其他喜欢上大致可以归结为出现机会多,总有一些时候让人觉得他的行为或表情,很可爱,然后他的行为也就可以原谅和被接受了。但有一些超过“设计出来不是为了被喜爱”这个定义,几乎可以认为“设计出来就是为了不被喜爱”的家伙,比如那位先勾引迈克麦纳斯然后又以骚扰捞回一笔的克莱尔-霍威尔同学(Claire Howell),竟然在两个场景里也觉得她也有她自己可爱的地方了:像她分开史林格和罗伯特-斯比尔(Robert Sippel,监狱号88S510,因猥亵儿童入狱)时,罗伯特说“谢谢”,而她一脸嫌恶的表情说:“工作所迫,实话实说,就这一次,我觉得那个纳粹混蛋没错”;还有就是她替瑞恩干掉某人后两人在路上擦肩而过时她一挑眉毛的表情……恩,好吧,这个可以归结为她是我喜欢上的那间屋子上的乌鸦(笑)

回到题头那句“做坏事的人 点点点”,OZ,或是方塔那同学的的魅力之一,就是毫不妥协,绝不道歉,不反悔,不犹豫的个性。许多作者或粉丝,经常坏事在太以自己喜爱的人为中心,难免为他找出许多存在或不存在的可原谅的地方,或者为片中或现实其他人的不理解/不赞成/不喜爱而愤怒。方塔那正好相反。OZ里面的每个人都有过去,许多可称悲惨,可是没有一次,他会把重点放在用这个去开解罪过或过错上。正好相反。以按理说非常情实可悯的雪莉为例:她的不幸婚姻,她的精神状态,她认定自己怀上的是恶魔的孩子的疯狂,这样的故事, 换一个编剧可能会恨不得把中心舞台让给她,更会把她最后的走上绞刑架来大写特写,以强调第六季最后,借比彻的口说出的那句“每个生命皆属可贵”。

但在方塔那同学这里呢?我们看到的是她和囚犯的调情,她对神父的勾引,她的不完美,和她个性中并不那么和“弱者”或是“受害人”相符合的地方。哪怕在最后,在她终于说出了她的过去,让观众窥视到她一丝的过去后,还没等到同情的泪水泛滥,她转脸平静地对监狱长揭发狱警每晚的行为,于是,这场本该煽情的片段以狱警一句,“bitch”结束。

——所以,做坏事的人,也许确实寂寞。不过,寂寞并非跑去做坏事的借口。

OZ中,现存的每种死刑的方法几乎都被表现,每个走上最终路的人,也都如雪莉一样,并非无辜,甚至可说做出过令人发指的行为。但是就算如此,当看到他们每个人,挣扎在绞刑架,或电椅,或行刑队前时,仍旧会想到,死刑是否是必不可免的。杀人偿命并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以眼还眼甚至记载在圣经中,只是,正如OZ中所说的,人类是唯一会把自己的同类关在笼子之中的生物;而经书里也确实教诲:你不可杀人。
很多年以前,在看《费城》时,感动与里面那位因输血而感染上的AIDS的病人,当律师想要特意把她与汉克斯的角色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时,她说,“我并非无辜,也非有罪,我只是想要活下去”。同样的话,套在OZ的上边,未必一定合适。在世人的眼中,他们多半是有罪,许多甚至是不可饶恕的重罪。所以,当比彻,身为OZ的囚犯中最正常的人,最终代替方塔那说了那句“每个生命都属可贵”时,他是站在了更高的立场:不是受害者,不是参与者,甚至不是旁观者。而是身为创作者的方塔那的立场,或换个词,神的立场——“因为他以阳光照义人,也照罪人”。

Human Nature。现在说到这个词总有想乐的冲动。然而,这恰巧是方塔那老大想表达的东西。曾经想以许多其他的主题来定义OZ,比如说Love&Peace,比如说“Know thyself”,最终发现,都只能概括其中部分人的主题,而无法概括OZ的整体:正如Em city本身是迈克麦纳斯的实验一样,OZ也是方塔那老大的一个实验。在这里面,他融入了自己对Human Nature的整个理解,而这理解如此复杂,以至OZ里每一想表达的理念,都可能会遭到其他人的反对:修女彼特在对自己选择的疑惑中,突然因西瑞尔的话而感悟:我们不选择神,神选择我们;但当她把同样的话转述给凯勒时,凯勒随口反问,“那么神没有选择的人呢?”而比彻历经56集的痛苦挣扎,历经妻死子丧、假释、重归监狱,杀人和几乎被杀,疯狂与孤独,以及,并非最不伤人的爱,当他终于能够恢复正常人的心态对凯勒说,“每个生命都很重要,并非只有你我”时,比彻的回答是简单一句“狗屎”。OZ里,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重要的感情,爱情、亲情、友情、兄弟情,都一一闪耀,又都一一毁灭;几乎所有重要的维系人坚持下去的理念,宗教、信念、甚至仅仅的自我保存,都有破灭的一瞬间。而在毁灭了一切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仿佛又回到原点的OZ。一切都在继续,正如人类的历史一样。

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个人的经历都有它独特的地方。正如像那现已滥觞的比喻中所说,每个人都并非孤岛。系列剧由于有固定的模式,贯穿主角之间的关系难以轻易改变,所以出现十年不升职的探员;肥皂剧则只围绕人物,于是在有限人间玩三角四角数不清的角成为必然。OZ的不同,在于它里面每个人的行动都是在变化着的;如同现实中存在的人一样,面临状况做出选择,显露个性不同的地方,以及,变得与以前不同;然而那些变化不会让人觉得突兀或肥皂剧,或者说,角色有着很好的延续性,以至,哪怕在他们最好的时候,我们仍能看到他们最恶劣的过去。

也许方塔那视角,或者换言之,神的视角,在OZ中最明确的表露就是:这里没有简单的善恶存在。没有人绝对邪恶,或者在扮演恶人。每个人都在做出从他的角度和立场,最理所当然的选择。所以我们看到史林格的角度,他不认为自己殴打毒贩是错误,这个态度他从未改变;同样,他对家庭的重视,也并不就让他立即成为了一个好人:一知道儿媳的过去,他的怀疑首先就是孩子的血统到底是不是他自己的。我们也看到凯勒的角度,在他的重重谎言,以及谎言所遮盖的谎言之下,我们听到了他对于“无条件的爱”,以及“杀死他们身上的自己”,类似自省的片刻。同样,也没有人绝对善良。最正常的比彻曾有的疯狂以及杀戮不用再复述了,OZ中的所有人,包括格劳丽亚医生,包括彼特修女及迈克麦纳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软弱、犯下难以忘怀的错误。而方塔那把他们所有的这些,表现在观众面前,并不解释,也不掩盖。仿佛是在说:看啊,这就是Human Nature。

而也许,OZ最奇迹的地方就在这里。哪怕是看到那样的软弱、无力、丑陋、欺骗和伤害,仍旧觉得,生命无比美丽——并非只有你我,每个人皆是如此。

The End
=========================================================================================

美剧《监狱风云》观后感

最近似乎很流行美剧啊,但偶一向缺乏耐心,一连几季的剧情让偶总是半途而废,坚持到最后的少之又少,《监狱风云》(OZ)就是那难得的其中之一啦。

Ⅳ 美国电影不可饶恕电影观后感

《不可饶恕》号称是美国西部片的终结篇,男主即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拿到剧本后的十年之后才拍这部电影,十年精心准备,更使电影增加了沧桑。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人是正义的,没有明显的善恶之分。他们,不是一个受苦的群体,只是一个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存在的真实的人。

男主曾是个杀人不眨眼的专业杀手,连妇孺也绝不放过,可是,他却被感化了,有此能量的是男主的老婆,这部电影的女主克劳迪娅,那个长眠在地下已经三年的人。魅力就在此,她不在,却无处不在。整个电影被她温柔的气息所弥漫着。

我们不得而知,他们之间有怎样的爱情故事,她怎么会爱上了他,定是能窥见他的不同之处吧。或许爱是不需要理由的,爱啊,这微妙的东西。我爱上你不是你的责任,同样,不爱了,也不是你的错。

生活告诉我们,一个人是不太容易被改变的,特别是那种有恶习的人。若是,那定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十年时间,克劳迪娅让男主远离杀戮,戒掉了酗酒,安静的生活了下来。想起了水滴石穿,以及润物细无声。总之,男主安于现状了。现在的他养鸡,喂猪,在猪圈打滚,连拉住一只猪的力气也没有,怎会曾是个无所畏惧的杀手。

他打靶,骑不上马,围着马打转。他说这些牲畜是为了他以前所做的事而惩罚他。看的出对以前所做的事他在真心的悔过,他体质似乎很差,在雨地里行走,却拒绝喝酒御寒,因为他已经戒酒了。

他终于挨不住发烧了,到达小镇后他给警长侮辱,鞭打,毫不还手,他爬出酒店,跌进雨里。一种隐忍,能屈能伸的姿态向大家呈现着。造成的假象是,这个人和杀手的距离有些遥远了。

他终于畏畏缩缩的完成任务。目的是为了能拿到那笔钱,使孩子能过的好点最后的激情燃发是在得知老友被打死后,他一连杀了5个人,这5个人,该死么?可他们却被打死了。

他的气场震慑了在场的所有人。他离开了,最后还不忘说一句,要好好安葬他的老友,对妓女好点也许他本不想去的、只是一念之差。温柔终究战胜了暴力,从此,放弃了恶念。

整部电影暴力场面比比皆是,而电影传达给我们的恰恰是反暴力的,一种柔的力量越来越博大,植入了人们的心田。不得不说男主的演技给电影增色不少。

难忘的还有黑人妻子冷冷的目光,虽然在电影中,自始自终她没说一句话,她只是目送丈夫和男主的离去。她知道,她的每一句话都是多余。这里的不言胜过了千言。

Ⅳ 求一篇韩国电影《流感》的观后感 2000字啊

流感观后感
毋庸讳言,这是一部非典型韩国灾难片。影片信息量较大,有好莱坞大片的韵味,但各个层面的渗透、部分环节的处理略显青涩。

该片延续偶像剧风格,启用帅哥美女作为主角。开头偷渡情节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气氛渲染比较成功。正片开始后男女主角的对手戏使电影节奏明显慢了下来,并且“蛇头”、幸存者的情节和主角情节没有融为一体,出现了分层。
男主是憨厚坚毅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女主则延续了偶像剧中矛盾丛生情节下的母亲形象。
片中小女孩这一角色定位准确、表演成功,既增加了演技分,又增加了情感分。与之相比较,男女主角间的感情戏反而显得拖沓又多余。
男主同事也是偶像剧中典型的幽默男配角形象,片中这一人物设定比较合理,给这部灾难片注入了一丝清新气息。
总统的出现是该片又一大亮点。角色性格鲜明,既具备沉稳冷静的政客风度,又不失性情中人的果敢豪迈。这个角色使影片得到了升华,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几处细节值得注意:
“蛇头”打开集装箱看到横七竖八的尸体,男主闯入禁区看到惨不忍睹的万人坑。这两个场景遥相呼应,看得出导演在布局上是有想法、有套路的。
服从是军人的天职。那个机枪手在连续接到开火命令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预警式扫射。地上的一排弹坑让观众的心悬到了半空,而这种由远及近的预警式扫射给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也是机枪手作为军人所能做到的极致。这个细小的环节体现了导演心思之缜密。
美军战机的起飞和韩方地对空导弹的出现只是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却将影片瞬间推向高潮。这里足以看出导演镜头运用的功力。

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有些观众认为韩国演员的表演夸张、过火,个人认为也不尽然。楼主就是吉林人,对这个问题还是比较了解的。
要知道他们是朝族不是汉族,他们说的是韩语不是汉语。无论是南方、北方还是吉林的朝鲜族,他们的语言中有长音和滑线音,说话时面部表情丰富。就像印度人说话喜欢耸肩歪头比手势一样,都属于民族习惯问题,并不完全是表演的问题。

中阕:引人深思戏中戏催人泪下情外情

感情戏一直都是韩国电影的强项,本片同样是一部感情戏十足的电影。
当小女孩面对枪口挡在妈妈面前时;当士兵甲摘掉面具跪在妈妈的轮椅前时,有多少观众潸然泪下?
这是亲情。
当男主面对母女二人和更多需要营救的人左右为难时,男主的同事出现了,顶替男主砸开栅栏,使男主可以专心保护母女二人。
这是友情。
当男主得知女主有过婚史并有孩子时没有放弃;当母女面对死亡威胁时男主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保护母女二人。这种经历了死神考验的情感已超越了普通的友谊。
这是爱情。

无论男主、女主、幸存者、总统、议员、美方代表、军官,每个人都有问题和错误,但每个人又都有苦衷。本片没有任何一个成年人是绝对的正面或反面人物,这也是该片的一大特点。

想重点谈谈总统这个角色。
瘟疫流行,死伤无数,青瓦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势态发展到近乎绝望的程度时,在白宫强硬态度的压力下,议员们妥协了。他们决定放弃病患,全部处死。千钧一发之际,是总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置各方压力于不顾,救万千生灵于水火。无论此举正确与否,至少能让观众群情激奋,拍手称快。
那么事后这个总统一定会火吧?支持率一定会直线飙升吧?
明者自明之,不明者说了你也未必相信。没有什么可歌可泣,没有什么表彰会,没有什么灾难面前涌现出的一大批英雄人物,更不可能有“灾区人民目前情绪稳定”的报导。而总统,必定下台。
民众方面:虽然有些国家的宪法中规定了不可抗力的免责条款,但民众并不买账。无论起因怎样、过程长短、结果如何,总统的支持率下降已成定局。
执政党方面:为确保执政地位,执政党会遵循国际惯例,采用“丢卒车”的方式,让总统辞职以平息事态。
白宫方面:半岛的特殊局势使韩国成为美国在远东地区战略部署的重要环节。美韩联盟是一个大方向,是不允许破坏的,在这个大方向下的任何事情都是小事。韩国总统的举动已经触碰了美韩联盟的底线,来自大洋彼岸的压力将是持续的,不可忽视的。
至于在野党方面就不用多说了,他们连晚饭都来不及吃就已经在起草不信任案了。
这是本片最值得我们深思的戏中戏。

下阕:高句丽突破旧路思密达再谱新篇

西方人提起亚洲电影,首先想到的是日本和印度。而近十年间泰国和韩国电影蓬勃发展,大有赶超前者之势。泰国的优秀电影主要集中在鬼片和恐怖片上,而韩国电影却是全面发展。
言情片和偶像剧一直是韩国影视代表。唯美的画面、缓慢的剧情、坎坷情路、帅哥美女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韩国影人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他们不断拓宽思路,借鉴经典,寻求突破,自我完善,高质量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呈现,近年来更有百花齐放、不拘一格的势态。
从《老男孩》到《假面》、从《不可饶恕》到《蒙太奇》,韩国复仇片撕心裂肺。
从《共同警备区》到《杀人回忆》、从《七天》到《盲证》,韩国悬疑片精彩纷呈。
从《铁线虫入侵》到《摩天楼》、从《恐怖直播》到《流感》,韩国灾难片惊心动魄。
从《蔷花红莲》到《考死》、从《看见恶魔》到《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韩国恐怖片血雨腥风。

看到韩国电影的崛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就涉及到一个电影是否有国界的问题。
应该说电影既无国界也有国界。
个人认为我们不该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韩国电影,认为棒子的电影都有一股泡菜味不值一看,那样只能让我们的观影旅途错失一道亮丽的风景。而那些冰天雪地赤身裸体后空翻360度跪地不起的影迷也大可不必偏激,韩国电影还没好到令影迷膜拜的程度。只要是个人认为好的电影就应该加以肯定,认为不好的电影也没必要爱屋及乌。
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无国界。
至于中韩两国电影质量的比较,窃以为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小范围的一个镜头、一段剧情之类的比较还是可以的,但任何整体性的比较都是不具说服力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体制、不同的追求方向、不同的欣赏人群……难道我们看个电影还要绕过这么多的不同点而在人种上寻找相同之处从而强行比较吗?
也许韩国导演会说:给我十亿人口我能领跑亚洲;也许中国导演会说:给我干掉广电我能称霸全球。但这并不可信也并不现实。没有人原意在太多的不同中进行比较,没有人原意在太多的假设中寻找真相。
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也有国界。

我不会排斥韩国的科幻片,那一种挑战可以给我们树立典范;
我不会排斥韩国的涉朝片,那一湾海峡同样让我们梦绕魂牵;
我不会排斥韩国的生活片,那一份不羁不再令我们自命不凡;
我不会排斥韩国的律政片,那一张癣漂又该让我们情何以堪……

Ⅵ 奥斯卡电影观后感

奥斯卡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媒体奖项,已成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奖项。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奥斯卡电影观后感,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奥斯卡电影观后感【1】

在激动和惊喜的看完这部电影后,这部充满的很多的小惊喜的电影让我感觉很温馨。整部电影的每个画面都像一张精致完美的油画,演员的服装和造型也非常的精致和华丽,电影里的任何一个细节都非常的完美,伴着欧洲的地方名族特色的音乐的伴奏,可以说,整部电影除了向大师致敬就是在隐喻。如果说简单的把它归类为喜剧、悬疑、冒险、剧情,就太肤浅了。其实这更像是纪录片、历史片、文艺片。纪录片记录的是刘别谦、希区柯克(存在争议)、罗西里尼、卓柏林等人留下的经典电影手法,历史片记录的是欧洲文明衰落这一精神内涵,文艺片文艺的是色调和风格。 所有的演员的表演力度也非常的到位。但是要真正看懂这部电影的所有内涵的话那还是要对当时的欧洲的文化和欧洲历史要有一定的了解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其实讲的是欧洲传统文明的衰亡史,具体一点讲,其实讲的是犹太人的流亡史,更细化一点,讲的是茨威格离开逐渐衰亡的精神家园,心碎而死的自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电影当中的恶势力,贵族家为了争夺遗产的长子和打手,都是隐喻着当时肆虐欧洲的纳粹德国的恶行。而电影当中为了获得自己应该得到的油画的古斯塔夫则隐喻着不断受迫害的犹太人,这幅画的隐喻是要表达整个犹太民族精打细算,左右逢源,从耶路撒冷撒向全世界,逐渐继承了欧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是他们应得的。而此时此刻,死者的儿子,家人站出来了,一个只关心财富,整理遗产很多天才发现画已经丢失了的实用主义者,他暴虐,疯狂,粗鲁,无视法律和契约,修改遗嘱,谋杀律师,追杀证人,但是对遗产却又有着变态的依恋,这像不像希特勒呢?作为同一文化的继承人,他想占有祖先的所有遗产,但是却完全没有继承到其精髓,同时撕毁停战条约,穷兵黩武,屠杀犹太人......

理想世界中的茨威格化作古斯塔夫,已经为理想殉难,继承者Zero,留在小说叙事里,守住大饭店这个精神家园,并且把这份人文情怀传递给文学世界中的作家,作家即是现实世界中的茨威格,远赴南美疗养,再也没返回祖国,作家通过小说作为载体,继续传承思想给读书的女孩,也就是那个时代的绿茶表姐们,绿茶表姐们的推动下,导演读到了小说,把它转化为电影,再传递给今天吃惯了快餐的观众。

导演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即使是用镜头语言,他也可以带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怀旧快感,在今天,很多人除了秀事业线,秀高科技,秀呆萌,已经做不到这么好了。

我们见多识广,有灵气,有脑子的观众之所以会跨越时代和文化体验到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美感,就是因为文化的本质和人性都是一样的,只能用灵魂去感知。

奥斯卡电影观后感【2】

《勇敢的心》这部影片讲诉的是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影片场面宏大,爱情和反抗暴力结合在一起呈现出美国式英雄的主旋律.

这部影片从观赏角度来说,制作精良,演员的表演可圈的点,吉普森将华莱士那种骨子的对自由的渴望诠释得很完美.特别是最后华莱士在断头台上大喊”自由”....时 ,无不观者悲,听者泪.

但如果对当时苏格兰的史料进行查阅的话,你就会失望了.敢的心,并不是指威廉.华莱士,倒是恰恰指的是影片中数次出卖过威廉. 华莱士的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出卖威廉.华莱士的情节自然是影片虚构的,历史上的罗伯特.布鲁斯是苏格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英雄,苏格兰在英王爱德华一世时代,面对的是被同化 和吞并的命运,正是罗伯特.布鲁斯领导苏格兰人不断与英格兰进行着小规模的'冲突,并在班诺克本之战中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最终将英格兰人赶出苏格兰。

他作战时十分勇敢,经常匹马与敌决斗,在班诺克本之战中他 就是冲到阵前,一斧头劈死敌将。曾经有一个传说是讲,在罗伯特.布鲁斯死后,一名追随他多年的骑士,准备将他的心脏带到圣地耶路撒冷埋葬,走到西班牙的时候,正好赶上异族入侵当地天主教徒,他就英勇地加入了战斗,怀揣罗伯特.布鲁斯的那颗勇敢的心啊,带着我冲吧,将异教徒赶走。就冲在了战斗搏杀的第一线,在战斗即将胜利的时候,他怀揣着那颗心还是倒下了。后来有很多诗人吟颂这个传说,诗名就叫“勇敢的心”。

好莱坞的同志把英雄变成了狗熊,下面看看他们怎么把一个无耻之人变成圣女。

大家都记得那位美丽善良天使般的法国公主,无数人的梦中情人。

历史上的法国公主伊莎贝尔是法王斐利四世之女,外号“法国母狼”,从这个名字大家知道是什么货色了吧?

爱德华二世是个同性恋,(电影中一样),但是,作为国王,他必须结婚。1308年,爱德华二世和法国公主伊莎贝尔结婚.

虽然娶了个高贵的法国公主,但是,爱德华二世对女人实在没兴趣,他的兴趣是男人,其结果,自然是冷落了法国公主。爱德华二世实在小瞧了这位新王后,这位法国公主可不是好惹的。

爱德华二世与老爱德华,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对外被罗伯特一世(真实的勇敢的心)打得一败涂地,对内宠爱同志,花天酒地。

1325年,伊莎贝尔趁着出使法国之机,逃回了法国,与流亡在法国的英国贵族莫地默搞在一起,成了莫地默的情妇。两人勾结在一起,反对爱德华二世。

1326年九月,这俩人率领法国士兵,回到伦敦。此时,国王爱德华二世与贵族们的关系早就崩溃了。伊莎贝尔回来,受到伦敦人的热烈欢迎。爱德华二世众叛亲离,连他的家臣也离他而去。

伊莎贝尔处死了得斯彭瑟父子。1327年,爱德华二世在议会的胁迫下,被迫逊位,他和伊莎贝尔的儿子小爱德华即位为英国国王,是为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在位)。

伊莎贝尔将爱德华二世囚禁在伯克利城堡中,让他在阴暗的城堡里挨冻受饿。这一年的九月,在法国母狼的命令下,杀手降临爱德华二世的面前,将烧红的铁条插入爱德华二世的肛门,爱德华二世的惨叫声传出数里之外,一代昏君就此完结。

所以电影是电影,历史是历史,千万不可将电影当历史.

奥斯卡电影观后感【3】

奥斯卡最佳影片《不可饶恕》是一部惊心动魄且颠覆传统的电影。

影片以文字叙述富家之女下嫁罪犯(威廉)的故事为开始,勾起了观影人的好奇心。文字中阐述了这个女人并不是因为无恶不作的丈夫而死,这更加引人注意,使人开始最被锁定在了剧情里。

主要故事从女被毁容后,雇佣杀手报仇开始。下面来讲下主要人物和精彩剧情。

英格兰鲍勃,从他用枪的精准度就看出是一个身手不俗的人。

小比尔,这个颇有些专横无理的警探,片中用不少篇幅刻画了他下手狠毒的作风,他把身手不俗的英格兰鲍勃狠狠的修理了一顿,殴打的场景太真实了,凸显了小比尔的暴力倾向。并且男主角威廉莫尼也吃了他不少的苦头。

奈德,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忠于朋友的人。

威廉,男一号。片中:当有人跑来告诉威廉,他的朋友奈德被小比尔杀死的时候,威廉很惊讶。她把情况一一告诉威廉,并且着重叙述了奈德所说的威廉以前干过的一些事情,这起到了伏笔与烘托的作用,从中不难看出,威廉一定会返回去为奈德报仇。当威廉把枪指着小比尔的那一刻,一直到威廉杀死一些警探,再到片尾威廉说的一些话,可以看出,威廉是一个顶天立地、浑身是胆的牛仔。尤其是威廉补射小比尔那一枪,足以看出他作风的硬朗,而小比尔最后也坦然的说出,“威廉莫尼,我们地狱见吧。”不可一世的小比尔最终还是死在了他的手里。英格兰鲍勃——小比尔——威廉,这三者一个比一个强,见证人就是那个作家,起初他为鲍勃创作,后又被小比尔留下,最后对威廉的能力感到惊讶,可以说他是三者实力(或者说是暴力程度)的见证人。

此影片与以往西部片不同之处在于片中没有善与恶的强烈对比,没有牛仔们摆好姿势用枪对决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枪战的现实,剧情的明了。片中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没有把威廉弄成从头到尾都无所不能的英雄,那样就太没意思了。

看完此片,不得不佩服伊斯特伍德的演技和吸引力,这个西部片大师真可谓淋漓尽致!

Ⅶ 历史老师要求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关于美国南北战争的电影的观后感吧,急求!!字数500字左右,语言别太

葛底士堡战役观后感

葛底士堡战役,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决战(相当于中国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此战的胜负,将直接决定美国政府是由北方资产阶级领导,还是由南方奴隶主来领导。最终的结果,是北方资产阶级领导下的北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掌控了战争的主动权,并最终取得了国家政权;而罗伯特李所率领的南军则遭到了致命打击,其精锐部队被全歼,从而彻底丧失了争夺政权的资本。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美国。

葛底士堡战役与我国的解放战争极为相似:战争之初是南方强于北方,而最终结果却是北方获胜,并且都是在正面的主力大决战中彻底击败了敌人。

葛底士堡战役,实际上是北军给南军设下的一个圈套,其目的就是吸引骄傲自负的南军就地进行决战,依靠地形优势和纵深防御来疲惫敌人,先消耗主动进攻的敌军兵力,瓦解其士气,最后再给予致命打击。这一战术与后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役极其相似。此战可谓是纵深防御战理论的经典之作。

从双方的实力对比就可以知道,南军的战斗力明显高于北军,其士兵人数和整体素质也明显高于北军。如果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正面对决,北军几乎没有胜算,然而,历史却南军总司令给罗伯特李开了一个大玩笑,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由于南军的多次决策失误,北军从一开始就占据了地形的优势,并将这种优势保持到了最后。

纵观葛底士堡战役全局,伯罗特李对南军的战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原因如下:

1、战役开始只是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一队自负的南军步兵旅在没有友军掩护下,孤军深入北军要地,结果在葛底斯堡附近被北军击溃。初战失利,伯罗特李咽不下这口气,于是派遣越来越多的部队到此集结,北军也毫不示弱,最后引发了双方十几万人的主力大决战。

看看葛底士堡的地形,就明白南军是为何惨败了,这里是北军选定的战略要地,中间是高地,高地外侧是无遮无拦的平地,有几千米宽,一千多米纵深,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葛底士堡的高地的两头是山丘,山势陡峭,树木林立,同样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如果罗伯特李不是盲目的自负和狂妄,是不会选择在此与北军硬碰硬的。

2、战役开始初期,双方都在调动大部队集结时,南军的大部队已经发动攻击了,而北军主力还在几十公里之外强行军,因此,战役开始不久,罗伯特李的军队取得了明显优势,北军节节败退。然而,南军指挥官却没有及时攻占葛底斯堡前后两个山丘中的任何一个,也没有乘胜追歼北军,夺取葛底斯堡的所有战略要地,这是南军最大的失策。

也许南军一开始就没打算在此决战,只是想协助友军扫清障碍后就离开。遗憾的是,当罗伯特李听说北军主力已经集结在此, 便转而调整部署,决定发动葛底士堡战役。这是罗伯特李犯下的第一个战略错误,拿破仑曾说过“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朝着敌人所期望的方式去作战”,而罗伯特李就是最好的反面教训。他在南军未取得任何地形和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在敌人所选定的地区加入了大决战,只能说明罗伯特李由于狂妄和自负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大错。

3、当葛底士堡所有的高地和重要据点全被北军据守后,南军不管从哪个方向发起攻击,都是极为不利的,北军居高临下,那可是泰山压顶的势头。当南军对葛底士堡的前后两个山丘,屡攻不下而损失惨重时,罗伯特李就应该进行战略转移了,可惜他仍不放弃,一错再错,居然把南军最精锐的3个佛吉尼亚师,共15000人的主力部队,调往葛底士堡中央防区,发动了葛底斯堡的最终战役,他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中央高地,彻底击垮北军,一战定乾坤,因为,他坚信自己的这三个师是无敌的。

而他的副将,朗斯特里特将军早就告诉他了,即便中央高地只有5000北军士兵防守,南军要挺进1000多米的空旷平地,不但要承受北军猛烈的火炮的打击,还要翻越数个障碍物,就至少要损失一半以上的兵力,而一旦北军增派援军过来,则必败无疑。结果伯罗特李依然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地发动了总攻,结果南军3个精锐师几乎全军覆没。

南北战争中的葛底士堡大决战胜负,与所谓的新制度战胜旧制度,正义战胜邪恶完全无关,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双方指挥官的指挥艺术、力量对比、战局形势和士兵的战斗意志等因素,这其中就包括“天时、地利、人和”。而葛底士堡可以说是一场由“地利”和“人和”所主导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