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产电影 » 中国电影百年回顾
扩展阅读
好看的香港电影推荐恐怖 2025-01-12 00:02:19

中国电影百年回顾

发布时间: 2024-11-16 04:21:08

A. 中国电影1949-1966这17年是怎样发展的

中国电影所指涉的历史和地理范围非常之广,它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海外华人社区。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电影工作者们开始大胆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中国电影获得许多国际大奖,而且逐年增多。由于中国电影在国际上日益受到欢迎,中国电影工业已经吸引了相当多的外资并且不断地与外方合作拍片。随着电影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中国电影实际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也就凸现了出来:它是由中国人为中国人生产的吗?假定关于中国电影的性质已达成某些共识,那么,扎根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而有别于好莱坞现象的这种电影有它自己的特点吗?这些特点又是如何可靠地被国际电影界所洞察与阐释的呢?这些特点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形成有意义的国际对话呢? 回顾中国电影一个世纪的发展,不由使我们想起了一些具有全球意义的历史性事件。一百多年前,1895年电影在西方发明。这不仅是世界电影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而且也是清朝政府在战败之后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一年。自从1895年以来,世界范围内视觉技术的发展与中国这个正在形成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内政治事件的联系日趋紧密。1896年8月,西洋影戏在上海的徐园上演。在此后的百年间,引进的西方电影技术在中国本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已成为中华民族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这项研究里,我们把中国电影史的断代精确地界定在这百年(1896~1996)间,并非出自偶然,而是由具有深远影响的全球性事件和民族性事件决定的。我们把1896年作为起点,因为从一年开始,中国电影的消费与销售开始具备跨国家的性质(当然也可以设想以始于1905年拍摄的第一部中国影片或是 1913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作为中国民族电影史的开端)。 我们把对于中国三个地区(大陆、台湾、香港)的电影的探讨下限定在1996年,因为从1997年7月起,香港不再是独立于大陆的地缘政治实体,这一中国历史的全新篇章无疑将会对中国电影,特别是对后殖民的香港电影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预测将来的中国政治和中国电影的形貌还为时过早,但是我们可以在次对中国跨国电影百年史进行一番梳理。我们将探究在中国电影史的整个发展历程中的影像生产与消费的一系列模式:从传统的"影戏"到机器再生产的现代时期的"电影",到后现代时期的电子影像的"仿真"(simulacrum)。我们的假设是,这样一种视觉的历史诗学不可避免地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学相联系,而且深深地植根于跨国资本的经济学之中。自从电影媒体完全整合到经济和文化之中并调和这两者以来,它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和勾画中国文化政治与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两者关系的轮廓的一个很具说服力的例子[1]. 接下来我将简要回顾历史,并对可被称为"跨国的中国电影"(transnational Chinesecinemas )提出一个相关的理论。种种迹象显明,似乎只有在恰当的跨国语境中才能正确理解中国的民族电影。人们必须以复数的形式提及中国电影,并且在影像制作发展过程中把它称作跨国的。中国个案中的跨国主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作观察:第一,19世纪以来,特别是在1949年以后,中国分成了三个地缘政治实体——大陆、台湾、香港——由此而来,这三个地区之间出现了中国的民族电影/地区电影的竞争与合作。第二,在20世纪90年代的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国电影的生产、销售、消费的全球化。第三,电影话语本身对中国及中华性的表述与质疑,即对大陆、台湾、香港和海外华人中个人或群体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族群认同、以及性别认同的交叉检验。第四,一次对中国"民族电影"的重新回顾与审视,就好象是在回顾性地阅读跨国电影话语的"史前史".这一过程旨在揭示民族电影话语的政治潜意识——电影的跨国根基与条件。这些是任何一个民族电影规划必定要克服与超越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免受实际的或假想的帝国主义的危害,或是为了迫使少数民族保持沉默来维持国家统一。

B. 巨幕电影的发展历程

电影自诞生至今,回顾百年来电影所走过的历程,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大银幕电影的探索和尝试。在1900年电影诞生初期,卢米埃尔兄弟就在巴黎首次试验放映了他们研制的75mm胶片巨幕放映。但由于3台摄影机的体积庞大以及放映同步技术及画面拼接技术的局限,此种形式很快就消失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一项通过光学变形的宽银幕技术经过了十几年的试验又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今天仍然应用的变形宽银幕电影放映,业内人称Cinemascope。这是一种更实用的宽银幕处理技术。在单机35mm的拍摄中,用特殊的变形镜头将2.35∶1的全景式画面光学横向压缩到1.33∶1的35mm底片上,同样的镜头安装在放映机上使放映画面得以横向展开。
观众在大银幕中得到了快感和欢愉。到1957年,85%的美国电影院都安装了Cinemascope的放映片门和变形镜头。但很快人们就发现光学变形,尽管可以把画面放大,但35mm 的底片狭小和变形镜头的球面误差带来的降低分辨率、放映机光源小、银幕弧度深、银盐颗粒等原因始终影响着画面的质量。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影人追求大银幕放映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加大电影拍摄底片和拷贝的影像面积,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巨幕放映的关键所在。
真正的“巨幕电影”技术第一次面世,是在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上,由加拿大制作的电影“老虎的孩子”在富士馆展出放映。 然而由于制作和放映成本较高以及运输困难,“巨幕电影”一直未能普及。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股“巨幕电影”娱乐的风潮,《霸王龙:重返白垩纪》等“巨幕电影”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巨幕电影”的发展。经过近4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了公认的最具震撼效果的电影体验。
中国最早的“巨幕电影”影院出现在上海,和平影院则是第一家商业“巨幕电影”影院,中国电影博物馆、广东省东莞科技馆等也建设了“巨幕电影”影院。数据显示,中国内地已经是“巨幕电影”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截止2010年,现共有22家“巨幕电影”影院,另有27家已签约,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据艺恩咨询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2月底,中国内地共有“巨幕电影”银幕22块,其中13块(数字8块,胶片5块)用于商业放映,9块用于科技馆等公益放映。
2009年6月,IMAX公司和华谊兄弟正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联手推出3部“巨幕电影”华语影片,《唐山大地震》正是其中之一。这部国内首部使用数字原底翻版技术的中国主流电影的成功上映,在为观众带来极具震撼的“巨幕电影”影音体验、迎来票房丰收的同时,也将作为第一部国产“巨幕电影”影片,将会极大地带动国产“巨幕电影”的发展。
“巨幕电影”分为胶片“巨幕电影”和数字“巨幕电影”两种,国内早期影院大多是胶片“巨幕电影”,如东莞万达影城,而当下建设的新“巨幕电影”多为数字“巨幕电影”。“巨幕电影”胶片的优点在于色彩更好,画面更稳定,而数字“巨幕电影”优点则是放映成本更低。至于如何选择上述两种格式,中国电影博物馆办公室的牛朴宁建议道:“如果电影由`巨幕电影'胶片拍摄,观影首选应该是胶片版。”
中国电影博物馆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博物馆放映了《博物馆奇妙夜2》、《爱丽丝梦游仙境》、《怪物史瑞克4》等“巨幕电影”影片,第一轮放映521场,平均上座率85%,观影17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