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产电影 » 中国电影lt天下父母gt票房
扩展阅读
十里桃花电影在线看 2025-01-07 16:16:05
银河电影资源韩国 2025-01-07 15:56:37
美女漫画韩国电影 2025-01-07 15:36:23

中国电影lt天下父母gt票房

发布时间: 2024-12-02 03:46:42

香港电影的历史发展

香港电影史的发展应该从电影传入香港开始。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

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

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电影就是这样传入香港。

自他离开后,香港电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动。

当年,美国汤默斯·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电影摄影师到香港拍了一批纪录片:名为《香港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和《钖克炮兵团》。

这几部有新闻纪录的电影虽然不是香港电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们是在香港拍摄的,内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们称为“香港电影”。

从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

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

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中环街市对面,即同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部电影)。

”这部电影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

1907年,香港有不少电影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烧鸭》,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

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

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电影公司的作品。

该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电影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

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征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据《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编导是黎民伟、摄影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

这部电影创下不少香港电影纪录: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国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女电影演员参演的香港电影;

(四) 也同时是第一部有特技摄影的香港电影。

黎民伟及其兄长海山、北海于1923年创办了香港第一间全由香港人投资创办的电影制片公司“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

他们并非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动香港,以至全中国的电影工业。

民新的成立为香港电影业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又在1924年在广州成立了香港第一个演员培训所民新演员养成所,发掘有演戏潜质的人。

此外,民新还摄制了香港出产的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

于1924年,珍贵的新闻纪录片《中国 *** 第一次全国大会》、《孙大元帅检阅军团警会操》以及1925年出产的《孙大总统东较场阅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实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电影事业已渐渐成长,可是由于黎民伟具有同盟会的背景,港英 *** 禁止民新于香港开设摄影场,香港电影发展被迫中止了。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无理残杀中国人民,中国各地纷纷 *** 、 *** ,以示 *** 。

同年6月,内地的 *** 热潮扩展到香港。

香港大 *** 期间,每天都有商店倒闭,百业凋零,所有娱乐活动,包括电影放映一律停止。

这个现象令刚萌芽的香港电影事业夭折。

次年10月 *** 结束,但香港电影事业仍然未能复苏起来,因为有实力的电影工作者都去了广州或上海发展。

虽然期间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员,但这都是有名无实,直至 1929年末,仍没有一部香港电影生产过。

1930年初,黎北海等创办了香港影片公司,制作出创业作《左慈戏曹》,然后香港才陆陆续续再有电影制片公司的成立,香港电影事业才见起色,得以复苏。

1930年,香港的电影业随着黎北海(黎民伟兄长)创建香港影片公司而开始复苏。

不过,真正令香港电影业站稳住脚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伟的上海民新与其他几间电影公司合并而成的“联华影业公司”。

“联华”可以说是为香港电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力,是战前中国最大的电影厂之一。

为了培养人才,联华在1931年4月开办演员养成所,教授的课程包括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等,堪称一间电影全科学校。

它培训了一批杰出的粤语片导演,如李铁、黄岱等,对香港电影贡献良多。

“联华”香港分厂一向都是拍默片,虽然当时有声电影兴起,创办人却不敢冒险。

于是,第一部粤语有声片就由上海天一电影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就是《白金龙》。

有声电影问世后,香港的电影公司纷纷拍摄有声片。

1934年“联华”香港分厂解体,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电影制片厂“中华”,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4)。

进入1935年,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

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线》。

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

除了社教片之外,爱国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

当然,故事片在香港电影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

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编导的《儿女债》。

1937年到1938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顿时间,爱国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为爱国片。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

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

大观电影厂及其他电影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

到1946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

战后初期,电影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因为它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

1946年至1949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可惜到了1949年,产量却愈来愈少,被迫关门。

总括来说,日本入侵对香港电影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

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

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电影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 *** 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内地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

故此,香港的国语电影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70代初更达至高峰。

香港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

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内地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电影,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

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加坡、马来西亚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20世纪50-60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

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粤语片

1:粤剧戏曲片

据估计,在20世纪5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部份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余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

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

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

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至于粤剧戏曲片为何会在20世纪50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

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电影公司便把大量经典粤剧拍成电影,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粤剧戏曲。

2: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好莱坞通俗剧的故事模式。

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电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电影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

这批电影界精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十三位著名演员:吴楚帆、张锳、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

中联电影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美学层次。

大概是因为过分执着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

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3:古装武侠片

20世纪50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4:喜闹剧

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电影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余,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5:国语片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折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

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电影业大展拳脚。

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电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

邵氏电影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电影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

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

狄龙和姜大卫、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70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事实上,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

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1970-19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71-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邓丽君主演的《歌迷小姐》。

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电影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萧芳芳和陈宝珠,电影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七十年代

20世纪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折点,而香港电影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70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电影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电影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包括楚原、张彻及刘家良等等。

他们都以熟悉的刀剑拳脚功夫片作依归,电影世界里都是强烈的阳刚味,其中张彻的电影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龙、傅声等。

1979年的《英雄无泪》就是当年邵氏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1971年,此类古装刀剑片的锋芒其实以较在60年代逊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龙的出现。

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时。

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军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

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员,如郑少秋、沈殿霞都是当时的电视艺员,而由于电视已成为当时的重要媒体,因此他们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

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但为以后的新电影类型作了开端,更令粤语片得到重新振兴。

自此,很多电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风格,演员的演绎亦带有嘻笑怒骂的味道。

从电视跳到电影的许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为70年代、以至80年代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

由于从70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粤语片的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

许冠文、许冠杰两兄弟也跳出了电视趣剧的框框,走上大银幕,以其独有的笑话公式拍摄了一系列非常卖座的喜剧 :《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

这些电影不但令喜剧在香港电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促使了后来功夫喜剧的诞生。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

功夫喜剧离开电视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设计及谐趣的杂耍风格吸引观众;可以说是揉合了传统功夫片及许氏兄弟式的喜剧精粹。

演员方面,成龙,洪金宝等也摆脱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贪玩的形象来亲近观众。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种,提到70年代的香港电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导演李翰祥从台湾返回香港东山再起,大拍风月绰头及骗术奇观电影。

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骗术奇谭》,不但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新的一页,也象征着70年代香港电影意识的转变-金钱至上、绰头化的风格抬头,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80年代。

不过,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却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

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徐克、余允抗等等,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轻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

其后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轻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

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于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 *** 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新浪潮”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

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都慎用大明星,制作成本亦得到控制,跟后来的港产片标榜卡士明星,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可谓截然不同。

八十年代

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

20世纪80年代初,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吸纳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

这些电影的共通点是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度桥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依归,代表作品有许氏兄弟的《最佳拍档》系列及《龙虎风云》等。

除新艺城之外,80年代叱吒一时的电影公司还有德宝电影公司。

德宝成立于1984年,一方面拍喜剧(《双龙》系列、《富贵逼人》、一方面也拍动作片《皇家师姐》系列、或者都市优皮小品路线 (《三人世界》、《单身贵族》),务求达到片种多元化的要求。

至于嘉禾电影公司则继续以成龙作头牌,让他从《师弟出马》、《龙少爷》的功夫小子形像,渐渐成为《A计划》中稳打稳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迹》,更是成龙的颠峰之作。

同样是武师出身的德宝明星洪金宝却凭《鬼打鬼》(1980) 开创了灵幻片的潮流,之后的《僵尸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风格。

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谋妙计五福星》以至《运财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

据统计,80年代的十大卖座香港电影之中,新艺城占了四部,嘉禾占了五部,再加上多产量的德宝(1984至1989的五年间,拍制了47部电影)整个八十年代可称为三雄各据的时期。

跟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新浪潮相比,我们会发现到80年代的香港电影由于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

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没落,加上1989年经济、影带市道不发达等种种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电影市道滑落。

尽管如此,若不以电影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投资者的态度,说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

1990年,周星驰以《赌圣》大破纪录,开始他的票房神话,90年代至今基本是周星驰的天下。

综观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基本上仍可称之为百花齐放,我们不但有从80年代顺利跨向90年代的新一代导演:张婉婷(《秋天的童话》)、王家卫(《旺角卡门》)、关锦鹏(《胭脂扣》)、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等,可是,依照香港电影的传统,卖座的片种总有跟风者,而当跟风者众、水准参差的时候,亦即该电影类型走向死亡之路。

武侠动作片热潮如是,赌片热潮及后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没有例外。

到了90年代中期,港产片票房连续下挫,西片逐步抬头。

《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创下六千万元票房佳绩,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Titanic)更以一亿一千万元攀上顶峰,这部映了195天的好莱坞A级大制作还占了“本世纪百部卖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压倒了在80年代威风一时的新艺城作品《最佳拍挡》系列。

另一个令90年代香港电影褪色的原因是盗版问题。

80年代录影带市场兴起已经令电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后期,盗版VCD更为香港电影市道带来了重击。

不少电影在午夜场或首映过后便出现盗版,海关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责任,后来香港 *** 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海关逐渐加强扫荡,才使盗版VCD活动略为收敛。

香港电影界曾多次组团访京,与港澳办及电影局商讨创作自由、版权问题等,亦促请中央 *** 开放市场。

1997年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 *** 先生首次在《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电影,并拨出一亿港元开发电影科技及接受资助申请,令香港电影人略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搞得有声有色。

可喜的是,香港电影人扬威国际,张曼玉、萧芳芳、王家卫先后在柏林、戛纳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

可惜的是,这也导致影圈人才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等著名导演纷纷前往好莱坞发展,周润发、成龙及杨紫琼等巨星级演员亦被好莱坞罗致。

20世纪90年代的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电影人在亚洲区寻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绩最突出的是在台湾一脱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转型,由脱星变性格演技派,成绩斐然。

还有90年代中期之后,香港掀起日本电视剧热潮,连带电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员参与港产片,其中又以女星为主,包括《星月童话》、《东京攻略》和《阿虎》,当然亦少不得成龙电影里插科打诨的一众日本美女。

科幻特技也顺着世界性的大趋势融入香港电影之中,《风云之雄霸天下》与《中华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动作片《特警新人类》及《紫雨风暴》、《蓝血人》更特别邀请外国特技效果专家设计爆炸场面,令观众叹为观止。

总括来说,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虽然较诸于80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创作意念及电影制作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些小成本制作的独立电影如《过海隧道》、《天上人间》等亦有公映的机会,加上数码电影的冒起,而剧本创作亦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信踏入新纪元,香港电影将会追求更高的质素,并带领整个亚洲区的电影业迈向国际影坛。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电影公司大洒金钱,演员一天九组戏的好景日子来说,2000年代的香港电影的确危机重重,阴霾满布。

还有90年代的奇迹及几个国际知名的名字,周星驰、周润发、成龙等等。

2003年是香港电影业最黑暗的一年。

除了经济继续低迷之外,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爆发,使许多戏院空空如也,并令电影制作停顿四个月;该年只共拍摄54部电影。

香港的两位著名歌手兼演员张国荣(46岁)和梅艳芳(40岁)的死,对电影业更是雪上加霜。

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深得民心,他的作品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剧经典。

从《喜剧之王》开始,周星驰导演的作品全都是香港电影年度票房冠军。

周星驰明显减产,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走上幕后之路。

周润发拍了一连串英雄片、动作片,虽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还算有观众缘。

其进军好莱坞,除拍摄一贯的动作片(如《血仍未冷》) ,还尝试拍如《安娜与国王》。

到大陆转型做配角(如《让子弹飞》《大闹天宫》,也只能拍《大上海》这种老本行电影,可惜在香港竟只有500万港元的票房。

至于成龙则大致维持一年一部大制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对于90年代的成绩,2000年后成龙主演电影已不算大卖。

可惜在电影风格上难求突破。

《十二生肖》在香港更只有800多万港元的票房。

导演方面,“双王”王晶和王家卫可谓双映成趣,一个擅拍商业味道极重的电影,更被揶揄为“屎尿屁”导演;一个专挑大明星合并,产量少、艺术味浓,往往得到国际影展的垂青,两人电影风格回异,但在21世纪的香港电影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创将之一杜琪峰颇受瞩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来愈有个人风格。

还有凭《香港制造》打出名堂的陈果亦成功地从独立电影导演变为香港主流电影导演之一。

㈡ 武侠电影的电影简史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渊源流长,中国的武打片是中国电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很多外国人知道中国电影都是从武打片开始的。第一部在美国1000家影院同时做商业放映的中国电影是中国香港的《天下第一拳》(邵氏公司1971年出品,导演:郑昌和、主演:罗烈),第一部在国际最高级别电影节获大奖的中国电影是《侠女》(在1975年戛纳电影节获综合技术大奖)。
说起武打片,历史可就长了,咱们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说它是一部武打片,都未尝不可,因为里面只是拍摄了同名京剧里面的一个武打场面。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的电影,最卖座的类型也是武打片,其中最有名的要算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咱们这辈人都没缘一看的《火烧红莲寺》,一共拍摄了18集,要不是因为日本开始侵略中国,爱国之士对这种所谓精神鸦片不满,武打片还会继续成为当时卖座电影的主流。
到了40年代末,中国的武打片开始在香港复兴,1949年,香港导演胡鹏拍摄了第一部以广东民间传奇武林人物黄飞鸿为主人公的电影,此后历经近50年,黄飞鸿成了中国武打片的一个著名品牌,前后有关德兴、李连杰等十余位影星在近百部此类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中扮演黄飞鸿这个角色,有胡鹏、徐克等多位著名导演拍摄过这个题材,其中由胡鹏导演、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系列拍摄了近80集。在整个50年代,港台的武打片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象黄飞鸿之类的民国装工夫片,一种是神怪类武侠片,前者的代表作就是黄飞鸿系列,后者的代表作有《如来神掌》等片。
在60年代初期,港台武打片的武打动作受日本武士片的影响,模仿里面的武打招式,题材也很窄,除了剑仙神怪就是学艺报仇。1964年,香港凤凰公司拍摄的《金鹰》(导演:陈静波,主演:高远、朱虹),在内蒙古实地拍摄,里面展示了摔交、套马等传统民族功夫,还有蒙古草原的壮丽风光。是一部创新的武打片。第 2年,长城公司拍摄的《云海玉弓缘》(导演:张鑫炎,主演:傅奇、陈思思)则是在武打片的演职员表里面第一次出现“武术指导”这个名词,该片被认为是武打片的第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武术指导正式成为武打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后,武打片的黄金时期来到了。
从1965年开始,邵氏公司的老板邵逸夫对泛滥的老套武打片感到厌烦,他决心要拍摄新类型的武打片,几经尝试之后,张彻和胡金铨分别在1966年拍摄了武打电影的传世之作《独臂刀》和《大醉侠》。这两部影片奠定了他们在影坛的重要地位。张彻和胡金铨绝对是武打片教父级的导演,他们2人的风格迥异,张彻喜欢渲染暴力,武打动作比较写实,经常拍摄一些诸如盘肠大战之类的场面,总是血流成河,据说张彻每拍一部电影用做假血的番茄汁就要两大汽油筒。而胡金铨则偏重于写意,对武打的气氛爱做渲染。他们2人对武打片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培养出一批这方面的演员和导演人才。参加过胡金铨电影演出的徐枫、白鹰、田鹏等人都成为台湾武打片的顶级明星。而经张彻之手培养出的这方面人才就更多了,象王羽、罗烈、狄龙、李修贤、姜大卫、陈星、陈观泰、傅声等都是整个70年代香港武打片的著名影星,在导演方面张彻还培养出吴宇森、午马等人才,尤其是吴宇森更深得张彻真传。与张、胡2人合作过的武术指导如袁和平、刘家良、唐佳、韩英杰等人成了炙手可热的武术指导人才。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港台武打片著名导演除了张、胡2人还有罗维、郭南宏、楚原等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罗维一生拍片无数,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导演了《唐山大兄》和《精武门》,捧红了李小龙这个国际驰名的功夫巨星。来自台湾的郭南宏原来是台语文艺片的导演,在60年代末期武打片开始流行的时候转拍武打片,他导演的《一代剑王》和《鬼见愁》在台湾轰动一时,《鬼见愁》更是捧红了在里面扮演大反派鬼见愁的性格演员易原,易原后来成了郭南宏班底的御用演员之一。郭南宏拍摄的武打片内容丰富,但质量却参差不齐,有《少林十八铜人》这样的经典,也有《火烧少林寺》之类的失败之作,他在70年代有段时间和张彻竟相拍摄少林题材影片,张彻喜欢拍硬桥硬马拳拳到肉的真功夫,郭南宏则偏爱机关布景,这种竞争在1976年以郭南宏《火烧少林寺》票房惨败而告结束。下面再说说楚原,楚原是香港50年代著名粤语片明星张活游之子,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曾经拍摄了反映社会现实题材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等名片,后来也加入武打片拍摄行列,导演了《爱奴》以及一大批改编古龙武侠小说的影片《英雄无泪》《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等,一时间古龙+楚原+明星成了古装武侠片的铁三角,楚原的作品情节诡异、悬念性强,布景豪华。
还有几个台湾导演和他们的作品也值得一提,如《弹指神功》、《风铃中的刀声》等奇情古龙电影,张曾泽于1971年导演的描写民国时期侠客歼灭土匪的功夫片《路客与刀客》(主演:杨群、孙越、崔福生),在影片里表现了铁头功和辫子功等奇特的武术招式,颇具传奇色彩。还有丁善玺导演、杨群、甄珍主演的《落鹰峡》,结合了美国西部片的枪战拍摄手法和中国式的武打,也很有看头。以上两部影片都在台湾金马奖获得了重要奖项。
中国武打片在70年代开始走向了国际市场。很多人都认为是李小龙使外国人认识了中国功夫,其实第一部在海外正式做商业放映的功夫片是1971年邵氏公司出品,郑昌和导演,罗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该片曾在美国1000家主流影院同时上映,盛况空前。不过倒是李小龙真正使中国功夫在海外发扬光大。李小龙的一生虽然短暂,只拍摄过4部半作品,《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还有未完成的《死亡游戏》,但是在他的电影里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让人看后精神振奋。他自创的截拳道功夫威力无穷,流传至今。好莱坞许多硬汉明星如史蒂夫·麦奎恩、詹姆斯·柯本等,都曾在李小龙门下学过功夫。李小龙离奇暴毙之后,出现了很多模仿者,如何宗道、吕小龙等但只能得其形而未能得其神。
到了70年代后期,港台武打片开始走下坡路,这段时间,各种武打片的内容无非是门派斗争、学艺报仇之类。胡金铨属于慢功出细活,数年没有新作。张彻也在不断的重复自己,作品渐无新意。到了1978年,终于出了几部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影片,出现了几个驰名国际影坛的人物。成龙,曾在罗维旗下苦熬多年,拍了不少片子,却一直半红不黑,1978年,曾在张彻旗下做过多年武术指导的袁和平为思远公司执导《蛇形刁手》,起用成龙做主角,影片情节尽管没有完全脱离老套,但是在武打设计上有所创新,在故事情节和武打中加入大量喜剧元素,开创出一个武打片的新片种——谐趣功夫片,成龙充分发挥了他在于占元的京剧戏班里学到的京剧北派功夫,成为功夫片的新偶像。之后2人再度合作的《醉拳》更成为经典。刘家良,正宗南派武术——洪拳的传人,在张彻手下担任武术指导多年,他于1978年导演的功夫片《少林36房》因在片中加入大量描写少林僧人练功的场面而大获成功,他导演的《中华丈夫》、《18般武艺》都是当时比较卖座的影片,他导演的《长辈》让女主角惠英红成为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成龙的师兄洪金宝在70年代也已经成名,1976年他第一次独立导演并主演了喜剧功夫片《三德和尚和舂米六》是香港的卖座片。
1981年,由张鑫炎导演,在中国大陆实地拍摄,全部起用国内专业武术运动员担任角色和武术设计的《少林寺》上映了,这是一部武打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影片摒弃了港台武打片里常用的吊钢丝、弹床、替身、快速剪接等特技手段,采用长镜头拍摄,不使用替身,全部是真功夫,影片在香港上映后,票房奇好,卖座超过了成龙的《龙少爷》。
进入80年代,港台武打片的年产量已经大大下降,除了《弹指神功》《英雄无泪》、《少林寺》等少数影片,很少有轰动之作,就在这时,影圈新人徐克出现了,他曾经在美国的大学学过电影回港后在佳视拍摄的电视剧《金刀情侠》就使用了电影的拍摄手法,他导演的《蝶变》令人耳目一新,他在1984年拍摄的《蜀山剑侠》,聘请好莱坞的特技制作人员,营造出一个奇幻的剑仙世界,不过市场反应冷淡。这一时期,成龙、洪金宝等人的作品也在不断变化,他们拍摄了一系列的现代题材的功夫片,如《福星系列》、《警察故事系列》和《A计划》等,为武打片闯出一条新路,武打更讲究速度感和力度,中间还加入些幽默元素。这段时期,成龙在戏班学艺时的 “七小福”里面的其他的师兄弟们如元彪、元奎、元华等人在武打片的表演和武术指导领域也都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人物。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古装武侠片开始重新为人们关注,胡金铨挂名,徐克、程小东联合导演的《笑傲江湖》、徐克导演的《黄飞鸿》、程小东导演的《仙鹤神针》、徐克、程小东、李会民联合导演的《新龙门客栈》成为这一时期武侠片的代表作,这类影片的特点是武打设计天马行空,想象力异常丰富。其中程小东可以说是武打片导演里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80年代初导演的《生死决》已经可以看出他日后的风格。而徐克的《黄飞鸿》系列将一个老的民间武林传奇人物题材加以创新,影片里把武林纷争加入到大的动荡时代里,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使武打片提高了一个档次。一时间模仿跟风之作频出,大家纷纷争拍古装武打片,其中只有袁和平的《铁猴子》和《火云传奇》还算有些创新。到了90年代中期就又趋于没落了!
从解放到整个70年代,中国大陆没有拍摄过一部武打片,1980年大陆导演张华勋拍摄的《神秘的大佛》使他成为大陆武打片导演第一人,虽然在武打设计上还很稚嫩,但毕竟他敢开风气之先。后来他导演的《武林志》也受到国内观众欢迎。1990年,何平导演拍摄的《双旗镇刀客》可谓是大陆武侠电影的扛鼎之作。此后,武打片在大陆开始风行一时,但是整体水平感觉要落后港台武打片10年以上。
一晃进入了新世纪,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获得了奥斯卡4项大奖,使得中国的武打片再次被世界瞩目!中国的一些著名导演如大陆的张艺谋、何平,台湾的侯孝贤都在拍摄或者筹划拍摄武侠片。在新的世纪,中国武打片要出现新的辉煌!

㈢ 香港以前的女明星,好象是童星,叫什么宝宝的,有她资料吗

冯宝宝

㈣ 请有这方面知识的朋友谈谈关于香港电影近些年来的发展以及相关信息

香港电影黄金期已经过了,但是我有信心,一定崛起的,香港人很坚强~
动作片虽然年迈,但又一批年轻人还是在投入,我相信只要仍然有人,就有电影

㈤ 看完《你好李焕英》后你有何感想

别人看电影《你好,李焕英》想到的是自己的妈妈,而我想到的是自己的爸爸,一个给我生命和智慧的男人。今生能做我爸爸的女儿,我感到特别的幸福!
我有时在想为什么我的爸爸做父亲能做的这么好?
是他读的书多吗?貌似不是多么多,他才初中毕业呀。
难道是他妈妈遗传智慧给他的吗?对于这个亲奶奶,我脑袋是断片的,爸爸在他四岁时就断片了。
难道是他经历的苦难太多了?真的是超出常人的苦难啊。
或许是以上三种情况综合产生了一个好父亲。
我对爸爸最深印象开始于他穿着蓝色工装骑着八十年代的28寸自行车载着我。小时候,我去过爸爸的工作单位,那个国有企业养活了我们全家,那里有市场上没有的奶香味面包和奶味十足的雪糕。爸爸特别的节俭,每月工资都上交给我妈妈养家了。
父母的家永远都是儿女的家,但是儿女的家不是父母的家,爸妈每次来我家,都感觉是在走亲戚。
观后感 篇2
昨天晚上,正好是周末,难得与家人在大地影院永旺店观看了正在热播的电影《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笑中有乐趣、哭中含真情的一部令人热泪盈眶的好电影,是一部家庭教育的好影片。
影片采取回想、穿越、倒叙等艺术手法,再现了李焕英从谈对象到女儿贾晓玲考大学这段时间的人生经历。李焕英的人生平凡而有乐趣,这就是影片让观众笑声不断的原因,也有养育孩子的辛酸,这也是让观众为之流泪的真实情感。
看完这部电影,给我的启示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能期望过高,作为父母,要向李焕英学习。一是学习她乐观向上、积极的人生态度;二是学习她对孩子未来的期望是健康快乐,而不是把考上好的一本大学作为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影片中李焕英给人的感觉就是美丽大方,性格阳光、乐观,生活积极向上,她的这种人生性格影响了女儿贾晓玲的性格,也决定了她对孩子的希望,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这个希望在影片中有多处体现,都是李焕英自己说出来的,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处,一处是影片一开始,贾晓玲“考上”一本大学露馅后,李焕英骑着自行车带着晓玲在回家的路上,娘俩一路上有说有笑:谁说女儿不行了,只要女儿健康快乐就行!另外一处是影片最后,李焕英和贾文田领结婚证后和贾晓玲在一起聊天时说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
第二点是孩子对父母的希望。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家庭,希望父亲帅气有权势,希望母亲漂亮贤惠。影片中贾晓玲极力撮合李焕英与沈光临的婚姻,就是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父母、好的家庭,但每次事情的发展都不是按自己的设想去发展,结局都是以让人失望,让人啼笑皆非。这就说明,人生有时并不是按个人的意志转移的,而是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人的命运是多变的。正如李焕英的命运一样,在一路上陪着女儿享受快乐人生的时候,意外的车祸正慢慢地向她走来……这也是影片中贾晓玲在快乐之余满怀感恩之情常常流泪的真正原因。同时,作为父母,要与孩子交朋友,影片就是贾晓玲穿越到母亲李焕英那个时代,和李焕英以表妹加朋友的身份交往,相处的非常融洽。
另外,影片中虽然李焕英辛苦带孩子的镜头不多,都是贾晓玲以回忆的方式一带而过,但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总之,《你好李焕英》这部影片是成功的,它告诉人们的是,每个人都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追求,要珍惜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的家人,每个人都要以自己的方式快乐的生活,健康快乐才是人生的真谛!

㈥ 有什么好看的电影啊大家给介绍些别藏着~~

[影目]100部香港电影经典(回归前)电影资料馆 [影目]100部香港电影经典(回归前)byrds 发布于:2009-02-08 23:24
电影双周刊评选的上世纪100部香港最佳电影
第一位:《英雄本色》(吴宇森?1986)

第二位:《半斤八两》(许冠文?1976)

第三位:《阿飞正传》(王家卫?1990)

第四位:《精武门》(罗维?1972)

第五位:《投奔怒海》(许鞍华?1982)

第六位:《秋天的童话》(张婉婷?1987)

第七位:《可怜天下父母心》(楚原?1960)

第八位:《帝女花》(左几?1959)

第九位:《新蜀山剑侠》(徐克?1983)
(并列)
《省港骑兵》(麦当雄?1984)

《重庆森林》(王家卫?1994)

第十二位:《清宫秘史》(朱石麟?1948)
(并列)
《七十二家房客》(楚原?1973)

《疯劫》(许鞍华?1979)

《父子情》(方育平?1981)

《龙虎风云》(林岭东?1987)

第十七位:《独臂刀》(张彻?1967)
(并列)
《英雄本色》(龙刚?1967)

《侠女》(胡金铨?1971)

《醉拳》(袁和平?1978)

《最佳拍档》(曾志伟?1982)

《半边人》(方育平?1982)

《似水流年》(严浩?1984)

《春光乍泻》(王家卫?1997)

第二十五位:《危楼春晓》(李铁?1953)
(并列)
《江山美人》(李翰祥?1959)

《如来神掌》(一至四集)(凌云?1964)

《倩女幽魂》(程小东?1987)

《赌圣》(元奎、刘镇伟?1990)

第三十位:《黄飞鸿》系列(胡鹏、王风?1949-1969)
(并列)
《家、春、秋》(吴回、李晨风、秦剑?1953-1954)

《紫钗记》(李铁?1959)

《难兄难弟》(秦剑?1960)

《人海孤鸿》(李晨风?1960)

《不了情》(陶秦?1961)

《梁山伯与祝英台》(李翰祥?1963)

《唐山大兄》(罗维?1971)

《刺马》(张彻?1973)

《胭脂扣》(关锦鹏?1988)

《红番区》(唐季礼?1997)

《香港制造》(陈果?1997)

《暗花》(游达志?1998)

第四十三位:《一板之隔》(朱石麟?1952)
(并列)
《翠翠》(严俊?1952)

《中秋月》(朱石麟?1953)

《野玫瑰之恋》(王天林?1965)

《董夫人》(唐书璇?1970)

《猛龙过江》(李小龙?1972)

《再见中国》(唐书璇?1975)

《跳灰》(梁普智、萧芳芳?1976)

《蝶变》(徐克?1979)

《空山灵雨》(胡金铨?1979)

《鬼打鬼》(洪金宝?1980)

《边缘人》(章国明?1981)

《胡越的故事》(许鞍华?1981)

《烈火青春》(谭家明?1982)

《火烧圆明园》(李翰祥?1983)

《上海之夜》(徐克?1984)

《警察故事》(成龙?1985)

《赌神》(王晶?1989)

《监狱风云》(林岭东?1987)

《喋血双雄》(吴宇森?1989)

《阮玲玉》(关锦鹏?1992)

《喋血街头》(吴宇森?1990)

《笑傲江湖》(胡金铨、徐克、程小东、李惠民?1990)

国产凌凌漆》(周星驰、李力持?1994)

《笼民》(张之亮?1992)

《唐伯虎点秋香》(李力持?1993)

《甜蜜蜜》(陈可辛?1996)

《女人四十》(许鞍华?1995)
西游记》(上下集)(刘镇伟?1995)

《风云雄霸天下》(刘伟强?1998)

第七十三位:《生命线》(关文清?1935)
(并列)
《国魂》(卜万苍?1947)

《珠江泪》(王为一?1949)

《人海万花筒》(李铁、卢敦、吴回、左几等?1950)

《一代妖姬》(李萍倩?1950)

《慈母泪》(秦剑?1953)

《父母心》(秦剑?1955)

《寒夜》(李晨风?1955)

《原野》(吴回?1956)

《呆佬拜寿》(吴回?1956)

《海棠红》(易文?1956)

《璇宫艳史》(左几?1957)

《洛神》(罗志雄?1957)

《雷雨》(吴回?1957)

《紫薇园的秋天》(秦剑?1958)

《胡不归》(蒋伟光?1958)

《湖畔草》(楚原?1959)

《豪门夜宴》(李晨风、李铁、吴回、罗志雄?1959)

《十号风球》(卢敦?1959)

《钱》(吴回?1959)

《苦儿流浪记》(卜万苍?1959)

《同命鸳鸯》(朱石麟?1960)

《倩女幽魂》(李翰祥?1960)

《十年割肉养金龙》(珠玑?1961)

《星星?月亮?太阳》(上下集)(易文?1961)

《何日君再来》(秦剑?1966)

《播音王子》(龙刚?1966)

《豆蔻干戈》(上下集)(凌云?1966)

《女杀手》(莫康时?1966)

《大醉侠》(胡金铨?1966)

《冬恋》(楚原?1968)

《金燕子》(张彻?1968)

《李后主》(李晨风?1968)

《玉女怀春》(楚原?1968)

《保镖》(张彻?1970)

《十四女英豪》(程刚?1972)

《大军阀》(李翰祥?1972)

《龙争虎斗》(高洛斯?1973)

《应召女郎》(龙刚?1973)

《鬼马双星》(许冠文?1974)

《倾国倾城》(李翰祥?1975)

《天网》(程刚?1975)

《天才与白痴》(许冠文?1975)

《帝女花》(吴宇森?1976)

《死亡游戏》(高洛斯、洪金宝?1978)

《蛇形刁手》(袁和平?1978)

《点指兵兵》(章国明?1979)

《第一类型危险》(徐克?1980)

《七彩卡通老夫子》(胡树儒?1981)

《凶榜》(余允抗?1981)

《少林寺》(张鑫炎?1982)

《表错7日情》(张坚庭?1983)

《打擂台》(黄志强?1983)

《最爱》(张艾嘉?1986)

《地下情》(关锦鹏?1986)

《富贵逼人》(高志森?1987)

《精装追女仔》(王晶?1987)

《童党》(刘国昌?1988)

《七小福》(罗启锐?1988)

《三人世界》(冼杞然?1988)

《旺角卡门》(王家卫?1988)

《飞越黄昏》(张之亮?1989)

《福禄双星》(梁少华?1989)

《英雄本色III之夕阳之歌》(徐克?1989)

《客途秋恨》(许鞍华?1990)

《纵横四海》(吴宇森?1991)

《辣手神探》(吴宇森?1991)

《整蛊专家》(王晶?1991)

《黄飞鸿》(徐克?1991)

《笑傲江湖II东方不败》(程小东?1992)

《92黑玫瑰对黑玫瑰》(陈善之?1992)

《审死官》(杜琪峰?1992)

《黄飞鸿II之男儿当自强》(徐克?1992)

《记得香蕉成熟时》(赵良骏?1993)

《秋月》(罗卓瑶?1993)

《新不了情》(尔冬升?1993)

《金枝玉叶》(陈可辛?1994)

《梁祝》(徐克?1994)

《东邪西毒》(王家卫?1994)

《刀》(徐克?1995)

《去吧!揸FIT人兵团》(查传谊?1996)

《南海十三郎》(高志森?1997)

《非常突然》(游达志?1998)

《枪火》(杜琪峰?1999

[影目]100部香港电影经典(回归后)byrds 发布于:2009-02-08 23:27

岁月如梭,十年不过弹指一挥间,在不知不觉中,香港电影陪伴我们走过又一个十年。或许,你已经不再喜欢港片;或许,你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香港电影;又或许,你从来就没有喜欢过她。但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港片在十年中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让我们顺着历史的足迹,历数十年来的经典香港电影。从这份笔者自己总结出来的名单,我们大概可以理清一条脉络,能够看到港片十年来所经历的起起伏伏。

1997——

《十万火急》、《一个好人》、《一个字头的诞生》、《南海十三郎》、《高度戒备》、《宋家皇朝》、《小倩》、《春光乍泄》《香港制造》、《自梳》

97年的香港影坛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今年的杰作非常多,文艺片在这一年的香港影坛格外耀眼,有大制作的《宋家皇朝》,也有超小成本的《香港制造》,她们都在下一年的金像奖角逐中赢得重量级的奖项。张之亮执导的《自梳》把目光投向了40年代的广东自梳女,这是第一部专门描写这个特殊群体的电影,这也是一部关于女性之间爱情的影片,影片的立场是对纯洁爱情的颂扬。

徐克本年度不再炫耀武技,开始钻研他一直钟爱的动漫题材,《倩女幽魂》是徐克80年代的经典作品,今次,徐克自己用动画电影的形式重新诠释了这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想象力更加无拘无束,因为动漫的表现力是没有极限的。

97年年初上映的《一个好人》,在新年档期豪取4500多万港币的票房成绩,一年下来都未逢敌手,成为本年度港片的票房冠军。此后,成龙就再也没有坐上这个位置,这是成龙在香港的最后一次华丽表演。

1998——

《暗花》、《我是谁》、《愈快乐愈堕落》、《野兽刑警》、《非常突然》、《极度重犯》、 《风云之雄霸天下》、《每天爱您8小时》、《玻璃之城》、《去年的烟花特别多》

1998年的香港影坛继续处于下滑阶段,港片总体的产量和质量都没有太大突破。杜琪峰的银河映像继续边缘行走,商业和风格两手抓,黑暗阴郁的影像风格正在逐渐被众多观众所接受,也慢慢培养出了一批欧美粉丝。

林岭东在硬闯好莱坞之后,重新回到香港一展身手,这次他交出的成绩是《极度重犯》,这部由青年一代演员领衔的火爆商业影片,在效果上已经逼近好莱坞大片了。

张婉婷导演今年推出了她的新作《玻璃之城》,一部关于时代和爱情的故事,因为男主角黎明96年刚刚凭借《甜蜜蜜》大热,类似的题材也让观众误以为这是《甜蜜蜜》续集,这部影片不得不失,票房和奖项上都未有太多的斩获。

成龙98年败给了郑伊健和郭富城,《我是谁》没能为成龙大哥再拿下一个票房冠军,因为《风云之雄霸天下》的问世,打破了香港15年以来由周星驰、周润发和成龙轮流领跑年度票房的局面。

1999——

《玻璃樽》、《喜剧之王》、《O记三合会档案》、《千言万语》、《天上人间》、《流星语》、《暗战》、《目露凶光》、《枪火》、《细路祥》

99年香港电影年产量达到162部,可是年度港片首轮票房还是没能冲到5亿港币,而在1982年,港片总票房就已经达到4亿港币了,单从数字上说,港片的发展已经倒退了一大步。粗制滥造是港片票房下滑的最大杀手,但还是有很多具有责任心的香港电影人,竭尽全力为观众奉献上乘质量的港片,以期观众重现走入戏院买票看片。

周星驰凭借《喜剧之王》登顶本年度票房冠军,总收益不过2900多万港币,相较于去年冠军《风云》收益的4153万港币,下滑之势已经非常明显。

杜琪峰、许鞍华、陈果今年都有出色的表现,表现最为抢眼的无疑是杜琪峰,新世纪的香港影坛,香港实力最稳步上升、最具有本土代表性、最坚守本港影片阵地的导演,非杜琪峰莫属。

刘伟强执导,刘青云、吴镇宇主演的《O记三合会档案》延续的是《古惑仔》系列的热潮,但是摆脱了跟风之作的厄运,《O记三合会档案》成为香港二战后黑帮发展的简史影像。

而张之亮一部以亚洲金融风暴为背景的《流星语》,道出了港人在这次危机之后所展现的人性温情。该片由张国荣主演,他自愿降低片酬出演了《流星语》,用实际行动来支持处于低潮期的港片。

2000——

《公元2000》、《朱丽叶与梁山伯》、《枪王》、《孤男寡女》、《恋战冲绳》、《江湖告急》、《花样年华》、《顺流逆流》、《榴莲飘飘》、《阿虎》

2000年的香港影坛显出沉寂,成龙、周润发、吴宇森都去了好莱坞,周星驰还在酝酿他的新作,萎缩的电影市场,导致众多电影的制作水准大幅下降。

墙里开花墙外香,在香港一向只被小众接受王家卫继续在国际影坛扬威,5月份的戛纳电影节,王家卫带着他的《花样年华》杀入主竞赛单元,把男主角梁朝伟推向了戛纳影帝的宝座。

陈果继续着自己的香港文艺风格,“妓女三部曲”首作《榴莲飘飘》在金像奖和金马奖上都获得了重要奖项,影片的票房照旧无甚建树,得奖与获得艺术影迷的青睐,使导演多少得到一些安慰。

有林超贤导演的反江湖片《江湖告急》于本年度上映,这部集黑色幽默、荒诞、搞怪的异类黑帮电影,成为近年来一部黑帮名作。

2001——

《特务迷城》、、《重装警察》、《地久天长》、《瘦身男女》、《少林足球》、《全职杀手》、《蜀山传》、《买凶拍人》、《麦兜故事》、《爱君如梦》、《幽灵人间》

2001年的港片总算成为盖过了好莱坞大片的风头,《少林足球》6000万票房佳绩,让所有香港电影人为之一振,周星驰蛰伏近三年的努力,总算让大家看到了他真正的实力。

徐克为了对抗好莱坞特效大片,祭起早年凭之发迹的《新蜀山剑侠传》,拍出了一部类似于前传的《蜀山传》,创造了香港电影史上特效之最的《蜀山传》,本港票房仅收1100万,徐克风光不再。

新晋导演彭浩翔推出了《买凶拍人》,这是香港10年来最令人惊喜的黑色喜剧,影片多处向经典港片和法国老片《独行杀手》致敬。

2001年,有一只香港的小猪鼓舞了很多金融风暴过后的香港人,这就是香港近年来最出色原创动画电影《麦兜故事》,通过来自单亲家庭的小猪麦兜的成长和奋斗经历,为香港树立了一个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小猪形象,麦兜也成为最受欢迎的本土卡通人物。

2002——

《互动杀人事件》、《想飞》、《异度空间》、《见鬼》、《香港有个荷里活》、《三更之回家》、《我家有一只河东狮》、《走火枪》、《无间道》、《金鸡》

2002年年底一部的一部《无间道》使香港电影人和观众为之雀跃,这是近年来少有依靠剧情撑起的商业大片,没有火爆的场面和炫目的打斗,紧张惊险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大批观众涌入影院,很多人都把《无间道》看作是香港电影复苏的标志,但是香港电影并没有因为一部电影而再现活力。

陈果完成了他的“妓女三部曲”之二《香港有个荷里活》,由内地女演员周迅主演,周迅出色演技注定她日后会成为华语影坛的中坚力量。

陈可辛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导演,同时也是一位极为精干的电影制作人,他集合韩国与泰国的导演,联合香港本地的电影人,制作出了一套亚洲恐怖系列电影——《三更》,一部电影分为三段,每个国家的导演执导一段,陈可辛负责的部分是《三更之回家》,推出之后获得评论界与观众的一致好评。《三更》在亚洲范围内的发行成功,引出了《三更2》的诞生,但是《三更2》的制作同样够水准。

独立制作的小成本影片《走火枪》获得香港影坛电影人的支持,不少导演还亲自在片中客串,这是一部非常大胆前卫的影片,通过一把老枪的视角,讲述了人性的善恶。

2003——

《百年好合》、《行运超人》、《下一站…天后》、《PTU》、《千机变》、《双雄》、《大丈夫》、《福伯》、《大只佬》、《无间道Ⅱ》《忘不了》、《无间道Ⅲ终极无间》

刘伟强和麦兆辉这对新的钻石组合,在去年推出了一部火爆十足的《无间道》之后,获得投资公司寰亚高层的赞赏,2003年再接再厉,相继推出前传《无间道2》和《无间道3终极无间》。《无间道2》走的是文艺黑帮片路线,向《教父2》靠拢,水准之高,为近年港片中罕有。《无间道3》有些故弄玄虚,时空交错过于负责,实验性大于观赏性,但是它强大的演员阵容,还是让观众心甘情愿买票入场,《无间道3》成为2003年度票房冠军。

港片全年在影院上映的有77部,较去年有大幅下滑,也是近十几年来的最低水平,总票房收入自然也相应降低。港片面临的困境已经不言而喻。

杜琪峰在低迷的香港影市仍然处于逆流直上,他是香港10年来最宝贵的导演资源。《大只佬》是一部奇幻作品,是本年度给人最大惊喜的港片,赢得第二年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尔东升导演回归文艺温情路线,一部《忘不了》让张柏芝绽放夺目的演技巨星之光,张柏芝成为10年以来最闪亮的一颗新星,名副其实的偶像实力派。

2004——

《2046》、《江湖》、《旺角黑夜》、《大事件》、《新警察故事》、《柔道龙虎榜》、《功夫》、《A-1头条》、《海南鸡饭》、《蝴蝶》、

2004年的华语影坛分外热闹,香港电影虽然还在泥淖中挣扎,但是国际影响力却与日俱增,香港武术指导已经在国际影坛成为一个品牌,甚至是票房的保证,在欧美影坛,如果一部影片有香港武指的加盟,制作方一定会大肆宣扬,以求增加票房收益。袁和平、元奎已经贵为好莱坞炙手可热的武指,他们也带动了大批香港武指进军好莱坞的热潮。而更多的欧美影迷开始翻看早期的香港功夫电影经典,这股功夫热潮是越吹越热,但是香港电影而今的颓势却没有什么好转的迹象。

王家卫是香港文艺片的一面旗帜,华语影坛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导演。他五年磨一剑的《2046》于今年终于正式面世,虽然5月份搭上了去戛纳的末班车,可影片有些可以讨好欧洲观众的嫌疑,王家卫的这部作品没能像过去那样在戛纳大放异彩,最后空手而归。

近年一贯坚持慢工出细活的星爷总算是重现大银幕了,一部《功夫》在国内全面上映,电影院再一次出现了许久不见的排队买电影票的盛况,《功夫》在香港本地又创票房新高,6100多万的收益,让周星驰再度创下一个必须自己攀越的高峰。

2005——

《神话》、《七剑》、《精武家庭》、《黑社会》、《头文字D》、《早熟》、《三岔口》、《长恨歌》、《情癫大圣》、《如果?爱》、《童梦奇缘》、《杀破狼》

2005年的港片上映数量已经锐减到了57部,达到了香港二战时期的水平,在70年代,邵氏兄弟公司一年的电影产量也要多过这个数字。

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百年,华语电影整体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而香港电影持续在商业领域节节败退,与内地合作是香港电影的唯一出路。

05年全年的票房港片冠军是周杰伦主演的《头文字D》,旺收3700多万港币,而全年香港票房冠军由西片《哈里?波特与火焰杯》夺得,在香港收得票房4600多万,差距之大,令人心寒。

与香港影市得萎靡不振不同,《神话》与《七剑》在香港本地票房都只有1000多万,而在内地,《神话》就拿下了近一亿元人民币的巨额票房,《七剑》同样在内地卖座过6000万,内地市场已经成为香港电影最大的输出地。

缺乏新人已经成为香港影坛的又一痛处,演而优则导的冯德伦05年推出第二部导演作品《精武家庭》,获得各界一致认可,并且影片还远销欧美等国家,销量一路看好。甄子丹这一年也推出他的新作《杀破狼》,竟然在无意中掀起新一轮动作电影热潮,《精武家庭》和《杀破狼》的成功,表明香港电影还是缺乏新动力和干劲,并不是因为外界已经厌烦港片。

2006——

《霍元甲》、《墨攻》、《犀照》、、《伊莎贝拉》、《独家试爱》、《宝贝计划》、《黑社会2:以和为贵》、《伤城》、《放?逐》、《父子》、

2006年的主题是回归,李连杰、周润发、谭家明、成龙他们都在以不同姿态契合“回归”这个主题。

谭家明是80年代香港新浪潮运动的旗手,早年间拍摄了不少经典名作,18年后,谭家明终于荣耀归来,首作《父子》声势不小,票房上虽然斩获不大,可是它将会在下半年之后的各大奖项之中大显神威。

叶念琛新作《独家试爱》在香港影坛犹如一丝清风,爱情文艺小品文式的轻松电影,不经意间斩获近800港币的票房佳绩,叶念琛将会在爱情文艺片上大有作为。

2006年香港本地总共上映了51部香港电影,再创一个历史新低,07年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港片的危机关键还是来自于内部,单从外部给予帮助也是收效甚微,香港电影人必须自己力挽狂澜,才能让香港电影重现生机。丧彪/文

这是国内的,改天再给你国外的。
2007年06月24日15:46 腾讯娱

㈦ 关于唐宁

她们不是母女!但长的是有些像! 以下是她们两人的信息!

姓名Chinese Name: 唐宁
原名Original Name : 江丽娜
英文姓名English Name: Leila, Tong Ling
英文原名Original Name : Kong, Laina
出生日期Date Of Birth: 1981年12月5日
出生地点Place Of Born: 香港
身高Height: 5呎4吋
体重Weight: 92磅
家庭成员Family members: 父、母、哥哥、四只狗狗
狗狗姓名Name of her dogs: Yellow、BB、booboo、豆豆
学历Qualification: 香港时装设计学院时装设计文凭
口头襌Favorite Phrase: 好搞笑、傻妹泥架
嗜好Hobbies: 玩狗、听歌、玩下乐器
懂得的乐器Instrumental Talent: 钢琴、电子结他、木结他
入行经过Enter Showbiz by: 8岁时经朋友介绍入行
能操控语言Languages: 广东话、国语、印尼话
童年梦想Childhood Dream: DJ
现时理想Present Dream: 做好现时的工作
座右铭Life's Aim: 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和享受生命
经理人公司Management: Joy Star Artiste Management Limited
通讯地址Contact Address: Room B-C, 8/F., Cameron Plaza, 23 Cameron Road, Tsim Sha Tsui, Hong Kong
::以上资料由唐宁提供

最喜爱的卡通人物
Favorite Cartoon: Pingu
最喜爱的颜色
Favorite Color: 蓝色
最喜爱的科目
Favorite Subject : 美术、音乐
最喜爱的动物
Favorite Animals: 所有动物
最喜爱的国家
Favorite Country: 欧洲地方
最喜爱的季节
Favorite Seasons: 冬天、秋天
最喜爱的饮料
Favorite Drink: 果汁
最喜爱的食物
Favorite Food: 妈咪煮的印尼菜
最喜爱的艺人
Favorite Actors: 王菲、齐豫、所有用心演戏的人
最喜爱的歌曲
Favorite Song: Fly me to the moon
最喜爱的电视剧集
Favorite Drama: 大时代
最喜爱的服装牌子
Favorite Fashion Brand: 没有特定牌子,喜欢就买或者DIY
最喜爱的化妆品牌子
Favorite Cosmetic Brand: 太多啦!RMK、MAC、KP
最敬爱的人
The adoration Person: 爸爸、妈妈
最常去的地方
Hang out area: 花墟、宠物店
最想合作的艺人
Most Want to act with actor: 所有「好戏之人」
最想Fans做的事
Want Fans to do: 爱护动物
最想同Fans讲的话
Words to Fans: 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
最开心的事
Most Happiest thing: 细细个入行,见识到好多野
最难忘的事
Unforgettable thing: 《牛郎织女》去广西外景,好好玩架!
最满意自己那部份
Most acceptable part of the body: 眼
::以上资料由唐宁提供

电视剧:
2005 角色 戏分
乱世佳人 郑月凤(四姨太) 主角
阿旺新传 安琪 主角
2004
聊斋之小谢与秋容(合拍) 小谢(可爱女鬼) 主角
天涯侠医 夏晓晴(晴晴) 主角
廉政行动2004之短桩 mary(萧正南的女友) 主角
十兄弟 洪小兰 客串
2003
英雄、刀、少年 小顺子(卓兰郡主的丫鬟) 配角
恋爱自由式 游颖(rain) 主角
大唐双龙传 师妃喧(仙子) 主角
2002
谈判专家 叶可爱(叶家最小的妹妹) 配角
戆夫成龙 凌彩蝶(彩凤的妹妹) 主角
智勇新警界 阿zoe(马sir的挂名妹妹) 配角
无考不成冤家 学生时代的嘉莉(张可颐) 客串
缒绻仙凡间 紫衣(出淤泥而不染的青楼女子) 客串
牛郎织女 喜鹊(鹊仙) 主角
流金岁月 无名氏(温sir上司的老婆) 客串
法网伊人 无名氏(糖果店售货员) 客串
2001
烈火雄心II 陈小兰(关叔的女儿) 配角
驳命老公追老婆 刘福梅(新秀歌星) 主角
点指贼贼贼捉贼 刘飞凤(温sir的妹妹) 配角
骑呢大状 小桃(蚝油一案的被冤枉者) 配角
1999
肥猫正传2 佩欣(肥猫的亲戚) 配角
1996
笑傲江湖 曲非烟(魔教长老曲洋的孙女) 配角
1995
男人四十一头家 咏思(秋官的大女儿) 配角
包青天 童年贺翩翩(梁佩玲) 客串
新同居关系 校花apple 客串
1994
笑看风云 无名氏(朗清文龙小学时邻校校花) 客串
1993
马场大亨 童年爱玲(蔡少芬) 配角
1992
大时代 童年方芳(吴咏虹) 配角
破茧边缘 童年阿蜜(李丽珍) 客串
1991
还我今生(亚视) 童年雯雯(蔡晓仪) 配角
????
厨神(亚视) 未知 未知
球爱情缘(合拍) 晓彤(陶大宇的妹妹) 配角

电影:
2004
一屋两火 名字忘了(男主角的表妹) 客串
斗室96小时 骆有男(温碧霞的妹妹) 主角
誓不低头 小蝶 客串
绝密档案之人间蒸发 Helen 客串
飘忽男女 (麦包的情妇) 客串
夏之春 Leila 主角
2001
极度智能 Alice(男主角的女友) 未知
致命密函 樱子 主角
2000
以眼还眼 若珊(被色狼侵犯后自杀的少女) 配角
1999
水著、青春、救生
爱滋心 阿珊(罗家英与蓝洁瑛之女) 配角
网上怪谈 师奶(女学生之一) 配角
1997
算死草 无名氏(星爷的丫鬟) 客串
爱你爱到杀死你 无名氏(郑秀文的歌迷) 客串
1996
4个32A和一个香蕉少年 童年Minnie 主角
1993
白发魔女传 童年卓一航(张国荣) 反串小男生,配角
城市猎人 童年惠香(王祖贤) 客串
1991
纵横四海 童年红豆(钟楚红) 客串
1990
Beyond日记之莫欺少年穷 (黄家驹的妹妹) 配角
????
生命楂Fit人 Kitty(黄贯中的前女友) 客串

年代可能有制作年代与播放年代之分,部分作品的时间是播放时间,部分是制作时间,但不会差太多,最多差一年而已
MV:
王杰 安妮
许志安 单手拥抱
萧正南 接受我
陈慧珊 爱得起
古巨基 Santa Claus

音乐短片:
王杰 我爱的你爱的小角色(与谢霆锋,王杰合作,也可算是安妮的制作特辑)

其他节目:
性本善
CYC家族

姓名:冯宝宝
性别:女
生日:1954年10月30日(甲午 马年)十月初四(星期六)
国籍:中国
地域:港台
属相:马(甲午 马年)

冯宝宝原籍中山市沙溪镇上坑村,1954年10月30日出生于马来西亚婆罗洲。养父冯峰,原是粤剧老艺人,30年代已红遍省、港、澳及星马一带,他出道时曾参加薛觉先组织的“觉先声”粤剧团,后又从事电影业,与已故演员张瑛、冯应湘等明星合拍多部电影片,后因故被迫停止演戏。据冯宝宝的波公冯兆麟说:“中山沦陷期间,冯峰曾有团回沙溪圩上演名剧‘胡不归’,连演多天,冯峰给上坑村每户乡亲送标一张,免费观看。30年代,冯峰和家人重回上坑,将祖居改建成二层楼房,交由乡亲看管。冯宝宝曾回过上坑居住,与家乡邻居相处随和”。

(冯峰原配张雪英),次室陈理瑜和潘林梅。宝宝兄弟姊妹共十一人,排行第五,一家人多投身于娱乐圈,有的当演员,有的任编剧,哥哥冯吉隆无线电视台的编剧主任,嫂韩玛琍为影视演员(后与吉隆离婚),哥哥冯吉安了在电视台任职。

演艺生涯
[编辑本段]
五 岁 从 影

冯宝宝是在15岁前演出200部电影成为全球拍摄最多电影的童星。

冯宝宝出身于戏剧家庭,最受叔公冯炳疼爱,认为宝宝生来就有演戏天聪,帮着力予以培养。冯宝宝五岁从影,首拍电影《毒丈夫》,在该片担任童星角色,一举成功,受到导演、编剧的欢迎,以后她接连不断地在影片当主角。当时的粤语片商都争相约她拍片,每天片酬由港币10元、20元加到50元。后来拍片集日薪高达1000元、1500元到2000元。尤其是片集《雨夜惊魂》、《荒岛惊魂》,大受观众喜爱,票房价值很高。从此名气更高,拍摄影片多不胜数,仅1961年就拍了30部片集,当时即使很多走红的粤语明星也望尘莫及。1961年12月,更与当时最红的国语片女明星林黛结为谊母女。 自 组 制 片 公 司 走红的冯宝宝为制片公司赚了大钱,冯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想:冯宝宝与其为人赚钱,不如自己?钱。于是冯峰在1962年组建了“宝峰制片公司”自己出资拍片,同时,接拍其他公司的影片。这一年冯宝宝又拍了30部片。 冯宝宝11岁时拍了第一部普通话电影:《孤儿流浪记》,后又为邵氏公司拍了《痴情泪》,以后两年再拍了普通话片集《江湖奇侠》、《琴剑恩仇》、《鸳鸯剑侠》、《黛绿年华》……。这些影片均受到广大观众欢迎。她的片酬猛升至港币数十万元,而当时还是个13岁的小孩,已从影八年了。以后,她进入了电视台,拍的第一部单集电视剧叫《职业女性》。接着拍了许多电视连续剧集,如《追族》、《杨门女将》(反串男角杨文广)、《杨贵妃》、《孟姜女》等等。 冯宝宝戏路广阔,不但演时装戏,更擅于扮演古装,感情投入。成名后,她对剧本拣择严谨,演戏认真,全力投入角色,由音星至现在演拍的漫长岁月中,始终未有放松过。她说:我演戏绝对不受外界干扰,就算有电话,我也不会去接听,怕影响我的演戏情绪。因为投入角色后,再回到现实生活,便很难再投入。我要求自己集中精神演戏,同样要求对手跟我一样忠于艺术。因此,港澳报界评论冯宝宝:“演戏温馨细腻,演技出色,所扮角色,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与众不同的立身处世

冯宝宝演戏才华出众,少年得志,受到片商、导演、制片人的青睐,片酬很高。不计名利,在《自传》中说:自幼生长在水银灯下,我了解大明星,累了,和临时演员没有两样,倒地就睡,饿了,她吃拍片厂送去的饭而已。大明星拿的钱多,却没时间去享受。而大明星最可怜的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她没有隐私权,她不能说自己爱说的话,做自己爱做的事。她只能做大家认为她该做的事,该说的话。她甚至没权利选择朋友,否则就会受到批评、攻击、指责。大明星这个词,证明了我小时的看法——只是一种可怜的动物……在十六岁那年,我掀起了生命中第二风暴,离家出走。

冯宝宝认为父亲只把她当作摇钱树,而自己没有童年。因此,她一直希望有机会读书。时时憧憬象其他小孩一样,想在学校过群体生活,她曾偷偷地到过香港社会福利署询问读书的可能性。谁知福利署派员到她家里查问。事情暴露后,她立即收拾行李,往英国读书,希望找回失去的童年。以后,她在英国攻读橱窗设计,并向挚友表示,学成回港开设一间设计公司,不再投入娱乐圈。但是事与愿违,当她学成回港,开了设计公司后,缺乏经营管理的经验,用料过分昂贵,虽然生意不错,却在半年之后倒闭了。她怎么也想不到学而无用。怎么办?这时又有许多影视知己劝她重操旧业,也有的同行对她加以讽刺:“少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倒刺激了她,她理新检讨了自己“童星”时代,只是一切听从导演安排,要你笑便笑,要你哭便哭,没有自我。现在长大成人,方知拍戏为何物,角色可以自我去揣摩,台词、角色造型可以自己提出,导演也尊重演员自己的想法,互相配合。现在拍戏,不比以前当童星优越得多吗?这时冯宝宝已有甘多岁了,故决心重返影坛。“人生不如意事十学八九,经验多了便可处之泰然”。她理顺一切烦恼之后,决心在影视上再干一番事业,以后在香港、台湾等地,拍了许多剧集,名声重振影坛。

经典作品
[编辑本段]

冯宝宝虽然在香港出生、长大,但一直热爱自己的祖国。她拍《孟姜女》之前,为了体验生活,曾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到了西安,体验孟姜女寻夫万里关山到长城。她一路上,看到祖国地大物博,锦绣河山,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她每到一处,祖国同胞都热烈欢迎摄制队,这使她非常感动。她热爱故乡,每次返乡都不信宾馆而住祖居,和乡亲倾谈,向乡亲介绍自己演的戏。名导演李翰祥从内地拍片顺港,但宝宝的录像《武则天》看后,称赞她“比之享有盛名的李丽华、林黛,在演技上更为全面”。中山人杰地灵,艺术界人才辈出,冯宝宝也是其中之一。 生平介绍:中国香港影视女演员。原藉广东中山,生于印尼婆罗洲。父为电影导演,母为歌星。5岁时出演《毒丈夫》六岁参加《十号风球》的拍摄,七岁主演《雨夜惊魂》。后相继在30余部影片中饰儿童角色。1971年赴英国学习室内装帧。回国后,为梁普智执导的《跳灰》1976年担任美术设计。1989年主演《飞越黄昏》Beyond the Sunset获第九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1992年主演《黑蔷薇对黑蔷薇》92’Legendary La Rose Noire,获第十二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1993年主演《新不了情》C’Esl’Lavie,M on Cheri 93’获第十三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同年获第三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角提名。1993主演《记得香蕉成熟时》Yester You,Yester Me,Yester Day在第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

其它作品
[编辑本段]
作为演员,曾经拍摄过的电影:
万家灯火 (2003) .... 邓水喜
冒牌皇帝 (1995)
不一样的妈妈 (1995)
大富之家 (1994) .... 月容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1994)
新不了情 (1994)
等爱的女人 (1994)
皆大欢喜 (1993)
记得香蕉成熟时 (1993)
92黑玫瑰对黑玫瑰 (1992)
现代应召女郎 (1992)
玩命双雄 (1990)
香港舞男 (1990)
飞越黄昏 (1989)
杨贵妃 (1985) .... 杨玉环
神女有心 (1982)
不是冤家不聚头 (1979)
乖孙 (1964)
好儿孙 (1964)
天从人愿 (1964) .... 胡大喜
小龙女三戏白蛇精 (1963) .... 小龙女
玉戒神魔 (1963)
紫霞杯 (1963) .... 刘箕裘
夜夜望娘归 (1962) .... 凌少云
新夜光杯 (1962) .... 童年张亚宝
小甘罗拜相-大结局 (1962) .... 甘罗
孖生小艺人 (1962) .... 谢小平(谢小云)
小福星 (1962) .... 小宝
双星泪 (1962) .... 王小雁
真假小侠红蝴蝶 (1962) .... 黄小梅(黄惠儿)
木偶公主 (1962) .... 木偶公主
小侦探 (1962) .... 小兰
红孩儿 (1962) .... 红孩儿
飘零孤凤 (1962) .... 凤儿
乞儿小皇帝 (1962) .... 赵家宝(邵阿宝)
一飞冲天 (1962) .... 谢小娥
小薛蛟举狮观图 (1962) .... 薛蛟
春满帝皇家 (1962) .... 冰雪公主
危巢小凤 (1962) .... 文小凤
儿女作冰人 (1961)
小侠白金龙 (1961) .... 小侠白金龙
小甘罗拜相-上集 (1961) .... 甘罗
义乞存孤 (1961) .... 保宝
小财神 (1961) .... 吴小宝
小孤女 (1961) .... 周湄湄
小侠红蝴蝶-大结局 (1961) .... 黄小梅(红蝴蝶)
彩菱艳 (1961) .... 柳春香
孤雏血泪 (1961) .... 小宝
一命救全家 (1961)
义犬神童 (1961) .... 陆小凤
龙凤嬉春 (1961)
小红娘 (1961) .... 林小娟
小千金 (1961) .... 沈宝宝
天赐福星 (1961) .... 陈宝珠
十年割肉养金龙 (1961) .... 凌泰隆
幼年飞天小侠 (1961) .... 灵玲(小飞侠)
雷克探案之血影惊魂 (1961) .... 宝宝
七小福 (1961) .... 吕福堂
血掌杀姑案 (1961) .... 小雯
鬼仔报亲仇 (1961) .... 程小麟
孤凤泪 (1961) .... 蔡孤凤童年(江爱凤)
夜光杯-上集 (1961) .... 张宝宝
夜光杯-大结局 (1961) .... 张宝宝
皇城救母定江山 (1961)
夜夜杜鹃啼 (1961) .... 柳小鹃
神童夺宝 (1961) .... 阿宝
刁蛮女侠-下集 (1961)
孤儿救祖 (1961)
刁蛮女侠 (1961)
扎脚小红娘 (1961)
沉香太子毒龙潭救母-上集 (1961) 沉香
太子毒龙潭救母-下集 (1961) .... 沉香-
正宫太子小状元 (1961) .... 小状元李小强
月下奇逢 (1960) .... 张阿玲
雷电出孤儿 (1960) .... 小雷电
阵阵惊魂 (1960) .... 玛利
宝儿孝祖救双亲 (1960) .... 梁宝儿
七彩金叶菊 (1960) .... 张桂芳-幼年
非梦奇缘 (1960) .... 小花
猛鬼孤儿 (1960) .... 李艳儿
冷暖亲情-下集 (1960) .... 方子薇-幼年
小宝宝七戏乌龙王 (1960) .... 小宝宝
孝感动天-上集 (1960) .... 唐二宝
孝感动天-下集 (1960)
小侠红蝴蝶-上集 (1960) .... 黄小梅-红蝴蝶
冷月寒梅-大结局 (1960) .... 吴彩霞(5岁)
神童擒凶记 (1960) .... 苏女
人头告御状 (1960) .... 白小冬
亡命救孤儿 (1960) .... 麦少娟
苦儿救母 (1960) .... 小翠
人头审皇帝 (1960) .... 神童
荒岛惊魂 (1960) .... 宝宝
冷月寒梅-上集 (1960) .... 吴彩霞
苦心莲-下集 (1960) .... 韦卓莲
苦心莲-上集 (1960) .... 韦卓莲
可怜天下父母心 (1960) .... 陈小乐
孝道 (1960) .... 丁小凤
望儿亭下集大结局 (1960) .... 望儿(童年)
冷暖亲情-上集 (1960) .... 方子薇(童年)
望儿亭 (1960) .... 望儿-童年
恩情 (1960) .... 赵若冰
恩情-下集 (1960) .... 赵若冰
双孝女万里寻亲 (1960) .... 胡小宝
人 (1960)
三滴血 (1960_港) (1960) .... 三婶小孙女
弃妇-上集 (1960) .... 白婉莲
弃妇-下集 (1960) .... 白婉莲
连理枝 (1960) .... 罗继祖
毒丈夫 (1959) .... 孟玲玲
冷月寒梅-下集 (1959) .... 吴彩霞-五岁
十号风波 (1959) .... 大妹
小冤家 (1956)
浴火凤凰琴剑恩仇四个女人一台戏

㈧ 赚翻了《你好,李焕英》票房直逼60亿,电影主演之一的沈腾能分到多少钱

心疼沈腾

个人觉得沈腾应该能分到3000万吧,大家都说沈腾是拿片酬的,3000万元,所以,这影片的票房实际跟沈腾无关。

无论票房是40亿还是50亿,甚至是100亿,沈腾都只拿自己应得的那3000万块钱。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心疼沈腾,觉得他这次真是吃大亏了。如果不拿片酬而是参与分红,那说不定能拿到上亿元甚至是数亿元。

这是一部小成本的电影,但是却创造了电影的奇迹,票房已经突破50多亿。这部电影讲述了母女之间的亲情,讲述了子女对母亲的愧疚,对母亲年轻生活的参与以及母亲对自己子女的关怀。

在父母的眼中,他不是要自己子女大富大贵,她只要他健康快乐,这是所有天下父母的心声,说的那么朴实那么感人,所以这部电影才能够让我们热泪盈眶。

㈨ 邓寄尘简介及详细资料

人物经历

广东南海人,生于1912年2月17日,播音艺员出身。能够独立造出八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演绎谐趣广播剧,轰动一时,获得"谐剧大王"之美誉。他在丽的呼声由星期一至六中午12时半主持的"邓寄尘谐剧",一讲便讲了20多年……多才多艺的艺人,早于40年代已在广州演粤剧,1950年获李我引荐来港入丽的呼声主讲谐剧,不久即进军影坛,成为著名的谐星,又不时灌录谐趣粤曲及粤语流行曲,较为人熟知的粤语流曲名曲有<墨西哥女郎>、<飞哥跌落坑渠>;(合唱:李宝莹、郑君绵)、<;诈肚痛>;(合唱:郑碧影)等。

邓寄尘自1950年开始拍电影,绝大部分是谐趣喜剧,与新马师曾合作的"两傻"系列尤其著名。邓寄尘主演的电影包括《失魂鱼》(1951)、《十字街头》(1955)、《荒唐镜五斗陈梦吉》(1957)、《两傻游天堂》(1958)等等。

邓寄尘于1975年移民加拿大,从此淡出艺坛,不过多年来亦有客串演出香港电影《鬼马智多星》,石天版《追女仔》等。1991年7月2日病逝于美国,享年78岁。

主要作品

参演电影

剧名 上映时间 扮演角色 导演 合作演员

两个懵仔争老豆

1964

二宝

罗志雄

林家声

通天师父

1964

李系德

陈焯生

新马师曾

烂赌二当老婆

1964

隔篱邻舍两家亲

1964

张昆祥

龙图

吴君丽

半张碌架床

1964

钱六叔

黄鹤声

余丽珍

骑楼底新娘

1964

陈丁

珠玑

林家声

抢闸新娘

1964

烂赌二

黄尧

邓碧云

苦恋

1964

乐维正

李铁

马昭慈

刮龙世界

1964

锦绣年华

1963

.. 金大福

莫康时

白露明

受薪太太

1963

三傻寻女

1963

邓人庆

莫康时

林家声

小偷捉贼记

1962

李七

林伯恒

含笑

冷战夫妻

1962

吴君丽

路边千金

1962

剑姑七友奇遇记

1962

水观音三戏白金龙

1962

水观音三戏白金龙

1962

黄秘书

杨工良

新马师曾

剑姑七友奇遇记

1962

白榄尘

李化

欧嘉慧

因祸得福

1962

蒋伟光

新马师曾

傻人发达记

1961

周日德

陆邦

新马师曾

糊涂金龟婿

1961

莫康时

张瑛

傻人发达记

1961

糊涂金龟婿

1961

分期付款娶老婆

1961

张子超

杨工良

新马师曾

分期付款娶老婆

1961

三凤求凰

1960

朱石麟

朱虹

亚福对错马票

1960

阿禄

杨工良

新马师曾

因祸得福

1960

杜一鸣

蒋伟光

新马师曾

乌龙王发达记

1960

. 尖咀茂

珠玑

梁醒波

乌龙王飞来艳福

1960

珠玑

梁醒波

两傻捉鬼记

1959

. 李六

冯志刚

新马师曾

花灯照玉郎

1959

进福

黄岱

任剑辉

二世祖盲公问米

1959

陈皮

冯惠文

扫把精

1959

戴得禄

珠玑

余丽珍

夫妻和顺榄

1959

德叔

胡鹏

新马师曾

两傻擒凶记

1959

李六

冯志刚

新马师曾

斗气夫妻

1959

阿福

李应源

张瑛

搭错线

1959

邓兆炳

两个大泡和

1959

邓仁庆

龙图

郑君绵

终归有日龙穿凤

1959

珠玑

陈皮梅

鬼马福星

1959

林振星

胡鹏

新马师曾

阿福当兵

1959

张寿

蒋伟光

新马师曾

彩凤喜迎春

1958

杨恩

一把存忠剑

1958

黄明

杨工良

新马师曾

两傻游天堂

1958

黄禄

杨工良

李冰娜

拉车得美

1958

王亚威

马票女郎

1958

水叔

莫康时

芳艳芬

两傻游地狱

1958

黄禄

六渡何仙姑

1957

李铁拐

冯志刚

吴君丽

荒唐镜五斗陈梦吉

1957

沙超

黄鹤声

李宝莹

恩爱冤家

1957

陈叔南

莫康时

芳艳芬

荒唐镜扭死官

1957

沙超

武松血溅狮子楼

1956

武大郎

胡鹏

关德兴

百年好合

1956

蒋伟光

芳艳芬

傻大姐

1956

富贵似浮云

1956

莫明

冯志刚

红线女

情海恩仇

1955

任剑辉舞台奋斗史

1955

程侠云

雪姑七友

1955

何其忍

周诗禄

吴丹凤

王先生与肥陈

1955

王先生

丁零

曾蓝施

十字街头

1955

鲁大南

莫康时

张瑛

乞儿太子

1955

周七

龙图

新马师曾

唔做媒人三代好

1955

春色满西厢

1955

阿福

关文清

羽佳

春色满西厢

1955

吴德

佛前姊妹花

1955

吴德

蒋伟光

王英奇

真假千金

1955

陈一多

代代平安

1953

生娘唔大养娘大

1953

老叔叔

冯志刚

何非凡

有心唔怕迟

1953

余半仙

吴回

白燕

鸿运当头

1953

初入情场

1953

叶天生

蒋伟光

马金铃

红粉多情

1953

余何

鸿运当头

1953

张阿湖

三个陈村种

1952

沙震

冯志刚

新马师曾

笑星降地球

1952

阿坚

梁锋

罗艳卿

艳福齐天

1952

裁缝张近发

蒋伟光

芳艳芬

春宵醉玉郎

1952

戏人

胡鹏

吴楚帆

傻仔洞房

1952

梁小平

周诗禄

罗艳卿

大良阿斗官

1952

龙柱臣(阿斗官)

周诗禄

周坤玲

张天师遇鬼迷

1952

二儿

观音兵

1952

佳偶兵戎

1952

副官张全

莫康时

何非凡

剑姑七友传

1952

白榄尘

李化

欧嘉慧

指天笃地

1951

周诗禄

曾蓝施

乌龙夫妻

1950

周维贡

任护花

白燕

狗饭喂状元

1950

进福

杨工良

吴君丽

蛇王

1950

周诗禄

周坤玲

五福临门

1950

邓家福

任护花

新马师曾

歌词作品

曲:顾嘉辉词:邓伟雄莫要多唏嘘情如逝纵不见不必追缘份似冰炭仍未忧虑莫愁莫悲心莫碎旧欢知几许凭谁问那欢笑怎可追谁令我深信来日相聚柔情若水心若醉那怕面对空虚那怕面对过去到今日 一点泪都寄心底勿再垂聚散休伤悲唯求在两心里相记取情若到深处无论分聚情留在心不逝去永深藏怎会逝去旧欢知几许凭谁问那欢笑怎可追谁令我深信来日相聚柔情若水心若醉那怕面对空虚那怕面对过去到今日 一点泪都寄心底勿再垂聚散休伤悲唯求在两心里相记取情若到深处无论分聚情留在心不逝去永深藏怎会逝去

香港电影史

香港电影在二次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大陆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国、粤语片,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马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五六十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粤剧 戏曲片

据估计,在5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部份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余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至于粤剧戏曲片为何会在五十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电影公司便把大量经典粤剧拍成电影,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粤剧戏曲。

⒉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好莱坞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 : 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电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电影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这批电影界精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13位著名演员:吴楚帆、张锳、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

"中联"电影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美学层次。大概是因为过份执著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⒊古装武侠片

50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60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⒋喜闹剧

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电影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余,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捩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电影业大展拳脚。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电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邵氏"电影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电影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狄龙和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70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事实上,从50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1970-19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1971-19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那是由邓丽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著香港电影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60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萧芳芳和陈宝珠,电影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