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的什么电影
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的《桥》。该片讲述了东北某铁路工厂的工人们克服一系列困难完成抢修松花江铁桥任务的故事。
《桥》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长故事片。也是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不寻常的位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桥》由王滨执导,王家乙、吕班、江浩、陈强等出演,于1949年上映。
剧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头大公无私、勇于创造,具有新时代工人阶级的特点。该片艺术上追求在平易中见真实、于朴素中显亲切的创作风格。刻画人物、表现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
在于敏访谈录中,讲述了《桥》的写作经历。为创作该剧,于敏于1947年冬到哈尔滨机车车辆厂体验生活,下厂呆了两个月,写一个月,共三个月就交上了剧本。
剧本很快通过了。《桥》拍出以后,反映很强烈,第一部影片,又是写工人的,不管写得怎样,它是个新的东西,所以当时起的作用不小,到处是掌声,上海工人看了电影之后还游行庆祝。
这部影片在画面的构图,故事的发展,人物的表现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一种健康有力、朴素、明朗的风格,成为中国电影事业上的一座新桥梁。
当时影片创作的灵感来自于哈尔滨机车车辆厂,而演员们在开拍前去哈尔滨三十六棚铁路工厂体验生活,导演要求演员们必须和工人“打成一片”。如此体验生活继而创作的传统在整个国营制片厂时代几乎是铁打不动的定律。
当时,拍摄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而电影人们不畏艰辛的精神也和影片中所表现的主题高度契合。当时剧组里的摄影、美工都是新手,设备也十分落后,甚至灯光照明采用的还是大号的钨丝灯。
为了表现“钢水四溅”的热火朝天场面,摄影师和好几个工作人员身上沾了火星而真的烧起来,只能拿湿棉衣捂着拍完了整场戏都没有停机。当这一部电影完成时,导演王滨激动得泪流满面。
2.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的哪一部电影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的《桥》。
《桥》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标志着新中国电影的长篇叙事能力的起步。这部电影不仅在技术上展现了当时中国电影制作的较高水平,更在内容上承载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人民心声的反映。
详细来说,《桥》讲述了东北某铁路工厂为支援解放战争,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修复松花江铁桥的故事。影片通过工人阶级的智慧和努力,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热情。这部电影在叙事上采用了较为传统的线性结构,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尤其是工人阶级的英勇形象深入人心。
此外,《桥》在电影语言上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它运用了多种电影手法来增强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如通过镜头的切换和景别的变化来营造紧张的氛围,通过音乐和音效的运用来强化情感的表达。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也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的来说,《桥》作为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不仅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也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尊敬,成为新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3. 中国49年拍摄过的电影有哪些
1949年制作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作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桥》
以及《白毛女》、《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我这一辈子》、《腐蚀》等优秀故事片 ,以及新闻纪录片《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漫卷西风》
1949~1955年摄制的《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69部优秀影片。
4.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是哪部
《桥》。
1949年5月,东北电影制片厂完成故事影片《桥》的拍摄(被电影史学家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的第一部故事片)。
是1949年中国战争电影在不久后作出在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因此,这被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完成的第一部长片。作为一部电影,布里奇设定了许多主题,这些主题将主导1949年后中国的社会主义电影,包括工人的荣耀和知识分子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情节
在中国内战期间,共产党军队委托铁路工厂修理桥梁。在怀疑工程师的带领下,工厂工人缺乏热情和士气,而怀疑工程师认为这座桥梁无法及时完成。然而,该项目受到梁瑞生(王嘉义)的激励,他激发了他的同事们为战争而完成该项目。在此过程中,即使工程师也被转换了。
(4)老电影1949年中国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饰老虎Major Tigar
游击队少校,接到上级命令:为阻止德军汇合,必须在七天之内找到建桥工程师将桥炸毁。老虎组成了一支行动小队。
2、工程师 饰 斯·佩洛维奇工程师
建设这座大桥的人,被老虎从盖世太保中救出,工程师亲手将大桥炸毁。
3、博·贝戈维奇饰迪希Tihi
沉默寡言的战士,擅长用刀,机智果断,是第一个进入炸桥小队的成员。
4、约·亚尼切耶维奇饰曼纳Mane
曾参与修桥的游击队员,炸桥小队的成员,在接近大桥的过程中和德军发生激战。
5. 2009年“十一”上映的《建国大业》成为献礼国庆60周年的经典收藏影片,其剧情讲述的是1945年到1949年间的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分)
(2)上海 (1分) (3)重庆谈判、北平的和平解放、开国大典(各1分,共3分)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革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分) 6. 中国1949-1953年这一时期的影片及相关历史事件
这个是到1966年的,都能看的: 7. 中国电影1949-1966这17年是怎样发展的 中国电影所指涉的历史和地理范围非常之广,它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海外华人社区。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电影工作者们开始大胆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中国电影获得许多国际大奖,而且逐年增多。由于中国电影在国际上日益受到欢迎,中国电影工业已经吸引了相当多的外资并且不断地与外方合作拍片。随着电影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中国电影实际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也就凸现了出来:它是由中国人为中国人生产的吗?假定关于中国电影的性质已达成某些共识,那么,扎根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而有别于好莱坞现象的这种电影有它自己的特点吗?这些特点又是如何可靠地被国际电影界所洞察与阐释的呢?这些特点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形成有意义的国际对话呢? 回顾中国电影一个世纪的发展,不由使我们想起了一些具有全球意义的历史性事件。一百多年前,1895年电影在西方发明。这不仅是世界电影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而且也是清朝政府在战败之后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一年。自从1895年以来,世界范围内视觉技术的发展与中国这个正在形成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内政治事件的联系日趋紧密。1896年8月,西洋影戏在上海的徐园上演。在此后的百年间,引进的西方电影技术在中国本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已成为中华民族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这项研究里,我们把中国电影史的断代精确地界定在这百年(1896~1996)间,并非出自偶然,而是由具有深远影响的全球性事件和民族性事件决定的。我们把1896年作为起点,因为从一年开始,中国电影的消费与销售开始具备跨国家的性质(当然也可以设想以始于1905年拍摄的第一部中国影片或是 1913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作为中国民族电影史的开端)。 我们把对于中国三个地区(大陆、台湾、香港)的电影的探讨下限定在1996年,因为从1997年7月起,香港不再是独立于大陆的地缘政治实体,这一中国历史的全新篇章无疑将会对中国电影,特别是对后殖民的香港电影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预测将来的中国政治和中国电影的形貌还为时过早,但是我们可以在次对中国跨国电影百年史进行一番梳理。我们将探究在中国电影史的整个发展历程中的影像生产与消费的一系列模式:从传统的"影戏"到机器再生产的现代时期的"电影",到后现代时期的电子影像的"仿真"(simulacrum)。我们的假设是,这样一种视觉的历史诗学不可避免地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学相联系,而且深深地植根于跨国资本的经济学之中。自从电影媒体完全整合到经济和文化之中并调和这两者以来,它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和勾画中国文化政治与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两者关系的轮廓的一个很具说服力的例子[1]. 接下来我将简要回顾历史,并对可被称为"跨国的中国电影"(transnational Chinesecinemas )提出一个相关的理论。种种迹象显明,似乎只有在恰当的跨国语境中才能正确理解中国的民族电影。人们必须以复数的形式提及中国电影,并且在影像制作发展过程中把它称作跨国的。中国个案中的跨国主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作观察:第一,19世纪以来,特别是在1949年以后,中国分成了三个地缘政治实体——大陆、台湾、香港——由此而来,这三个地区之间出现了中国的民族电影/地区电影的竞争与合作。第二,在20世纪90年代的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国电影的生产、销售、消费的全球化。第三,电影话语本身对中国及中华性的表述与质疑,即对大陆、台湾、香港和海外华人中个人或群体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族群认同、以及性别认同的交叉检验。第四,一次对中国"民族电影"的重新回顾与审视,就好象是在回顾性地阅读跨国电影话语的"史前史".这一过程旨在揭示民族电影话语的政治潜意识——电影的跨国根基与条件。这些是任何一个民族电影规划必定要克服与超越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免受实际的或假想的帝国主义的危害,或是为了迫使少数民族保持沉默来维持国家统一。 8.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的哪一部电影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桥》,由于敏先生导演,于敏先生自1947年开始从事电影工作。在《桥》问世之后,就一举拿下新中国电影史上五个第一: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写工农兵,给工农兵看”的人民电影;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的电影;第一部体现执政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电影和第一部“反现代的现代性电影”。 (8)老电影1949年中国扩展阅读: 电影内容梗概 1947年冬,东北某铁路工厂为支持前线,接受了制造抢修松花江铁桥桥座和铆钉的任务。当时工厂条件很差,总工程师对完成任务缺乏信心,少数工人也存在着雇佣思想。工人梁日升在修复炼钢炉时试验成功用耐火砖代替白云石的办法。 之后,经充分发动群众,克服了一系列困难,终于完成了生产任务。工人们又响应了上级的号召,参加了修桥工作,使大桥及时修复通车。 9.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的哪一部电影 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的《桥》。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派出文化干部前往东北接管伪“满洲映画协会”(日本侵略中国后在东北建立的电影制片厂),1946年10月,在“满映”的原址上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49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东影拍出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9)老电影1949年中国扩展阅读 《桥》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不寻常的位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片的首创意义在于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描写了中国工人阶级为缔造新中国而进行的劳动和斗争,塑造了新中国主人公的崭新形象。 剧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头大公无私、勇于创造,具有新时代工人阶级的特点。该片艺术上追求在平易中见真实、于朴素中显亲切的创作风格。 刻画人物、表现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这种朴素的具有纪录风格的创作方法,开启了新中国电影质朴自然、接近生活的创作新风。对于新中国初期的电影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