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很多好电影都不会重新上映
中国现在还没有这样的影院,因为几条大院线都是几个集团垄断的,而他们之间又和新上映的电影公司私下有些猫腻。而且中国70%的电影都是亏损的,如果再让老电影分刮利润,那么会扩大亏损层面。
美国会有那种小电影院,各种放老电影。
② 为什么中国的旧电影都不清晰,而美国的电影就算很旧都好,都很清晰的
一个是胶片问题 一个是摄影机的问题
另一个是保存问题
现在看到的旧电影就是以前胶片的数码拷贝
而中国用数码拷贝旧电影做备份的历史很短 之前都是胶片存放仓库 时间长自然胶片会受空气的水分等的侵蚀,等用数码拷贝时已经晚了
美国用数码拷贝早是一个问题,主要的是保存胶片技术,和制度完善。
我妈妈是电影公司的,小时候我跟小朋友们经常去储存拷贝的仓库叫片库探险,
里面一个个大房间 堆的一堆堆的电影拷贝,完全没有任何技术保护可言
③ 早期黑白胶片电影是如何还原为彩色电影的
做过图形处理的应该了解原理,黑白胶片中原始不包含色彩信息,传统的老照片和老胶片都是人一帧一帧手工着色成的,两小时影片一共十七万两千八百帧,成本相当高。随着技术的发展,手工着色技术慢慢被数字着色技术取代,但是为了细节和效果,成本依然高昂。
④ 为什么电影不审核了,这下中国的电影彻底的完了!
楼主碉堡了。。首先我也认为还是应该继续审核、不过貌似说的是部分影片剧本不审核、不过审核不审核、中国电影的水平就在那了、现在的电影商业化气息太强了、没有人认认真真的去做电影
⑤ 为什么老电影经久不衰
收藏老电影史料正当其时老电影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从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诞生开始,以电影为题材的各种相关艺术品就陆续问世,与之相关的电影资料也异彩纷呈。像电影史料书刊、报纸剪贴、演员照片与书信、名角的剧照、海报及有关电影史料的剧本等都是热捧的门类。收藏这些含有电影故事的艺术品,不仅可以了解电影剧情,欣赏电影演技,还能挖掘出电影主创人员趣闻趣事,寻找名角的演艺生涯。
纵观老电影史料,它不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回忆,让人重温旧梦,再饱眼福。同时,电影发展史源流还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电影史料收藏爱好者不但喜欢看电影,而且留心老电影中的礼仪习俗、交际方式、宗教信仰和人文精神,早期影片中包含着的特定时代文化风貌,我们不是可以通过老电影史料感受到那个时期的人群生活状态吗?一种久远的气息,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从老电影的表演形式、情节内容、演员阵容、名角行踪、流派沿革、影班人事关系、片场社会背景、舞台装置、化妆技术、摄影技法等透露出来,老电影史料为研究电影的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中国电影从一开始就较注重它的文艺位置,而且一开始就由文艺界人才来掌舵。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电影人物的性格装扮和银幕艺术化的心灵显示,尽管人物不同,角色有别,与之相适应的人文、语境、音乐、演技也就多姿多彩。而约定俗成的经典化的审美样式,正是我国百年电影艺术家按照美的法则和规律而共同精心创造的艺术结果,鲜活而深刻,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收藏、投资老电影史料目前时机正好。这首先是因为随着国际市场投资取向继续往电影娱乐业倾斜,影迷群体具有国际氛围。二是世界电影百年庆典为市场提供了示范效应,唤起了人们对老影片的追忆,也为明年中国电影百年掀开了序曲。当然最重要的是新的收藏群体急需一组文化含量高、观赏性强、概念丰富、价位低,同时又品种多的载体,寄以“四两拨千斤”的想像空间。在投资品种上,虽首选为国际惯例的电影海报类,但由于我国在印刷海报、招贴方面盗版猖獗,“文革”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海报仿品充斥市场,此类藏品应着重精选上世纪50年代的为主。我个人特别看重民国电影老期刊,从1921年2月上海诞生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丛报》之后,同年上海的《影戏杂志》到以后的《电影月报》、《明星半月刊》、《新华画报》、《联华画报》、《青青电影》等,1949年前出版的仅有四十几个品种。目前它们的价格除创刊号外,百元以内的机会还有。
自1927年有声电影在美国问世后,在不足4年时间内,我国也制作出精良的有声片———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片中主角扮演者胡蝶的技艺曾获得一致好评,她后来成为著名电影艺术家。这之后,中国电影相继诞生《渔光曲》、《马路天使》、《天涯歌女》、《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经典作品,上海电影界被誉为东方“好莱坞”。这一部部泛黄的老影片是一本真实、直观的无字历史书。它清晰地记录着东方都市的一个个真实的历史镜头:无一不蕴藏着岁月的痕迹。老电影是人类追唤记忆瞬间的依据空间,承载着历史真实的一瞬。老影片以岁月涤荡的面孔、历史的沉思,记录、搜集、涵盖了时空精髓。每一部老影片都会让人惊异与震动,拂去岁月的尘埃,爱好者正是在这些斑驳浓郁的老电影中,对当时社会人文、生存方式、思维理念与环境中寻找更为形象还原的直觉认识。一介平凡的身影,一幕悲壮的画面,老电影上一闪而过,复又在茫茫人海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复又在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
收藏电影插曲老唱片当然机会也多,而收藏早期电影文学剧本就需要相应的专业背景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电影中的经典作品,像《小兵张嘎》、《地雷战》、《地道战》、《早春二月》、《英雄儿女》等至今还会唤起人们童年的回忆。当然,研究“鲁迅与电影”、“毛泽东与电影”、“周恩来与电影”更是经久不衰的学术话题。戏曲电影是中国独有的特色,王文鹃、新凤霞、赵丽蓉、严凤英等正是通过电影把传统戏剧普及到千家万户。外国电影喜爱的人群就更多了,那些海外明星的风采依然历历在目。珍藏它们,保有它们,将回忆记录在“历史永恒”的银幕里。
老电影艺术史料已不再仅是传统学术研究的对象,它同时又在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中获得了一种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空间的怀旧意义。珍藏、观赏和研究电影史料同时具备了文物文献性、艺术性和鉴赏价值。
⑥ 胶片电影的修复是如何进行的呢
“中国电影百年”纪念之际,各大媒体曾爆出前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将帮助中国修复10-15部经典老电影。而今某网站爆出,他的团队在罗马和博洛尼亚完成修复工作并将修复版版权据为己有。而中国电影资料馆所提供的珍贵胶片也因这次修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其中《新女性》的原始负片完全被毁,损失无法估量。在北京,去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艺术影院看电影,是许多人的必修课。而吸引他们前去观看的很大原因,是那些难得一见的修复后的经典之作。前不久的《桂河大桥》和《阿拉伯的劳伦斯》就上演了一出一票难求的戏码。可以说,那些为电影修复做出努力的人,是值得影迷和观众尊重的。但马可·穆勒和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纠纷,却多少让这件好事有了几分尴尬。根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国产影片,母本拷贝大多不知去向,而电影工业相对发达的美国,1950年以前的影片也有过半遗失——电影修复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从上世纪70年代马丁·斯科塞斯主导的一场电影胶片修复运动开始,到如今时不时出现的影片修复版上映,这几十年间,有无数的经典电影被重新搬上银幕。近年,《新龙门客栈》和《东邪西毒》的修复版重新上映,是中国电影人商业修复的经典案例。除此之外,博洛尼亚实验室修复《孔夫子》这种注重传承的艺术修复也成果斐然。在大陆,由上海电影节主导的修复工作初见成效,《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以及《丽人行》等影片重出江湖,也足以振奋人心。电影修复是一项漫长的工作,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也很高,投入也并不比制作一部电影要少。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国产片,历经战乱波折,修复难度可见一斑。这也就会产生诸如谁来修复、谁来出钱的疑问。马可·穆勒所修复的《新女性》等中国影片,本应该是出于艺术修复的目的,为了继承和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影像。也正出于马可·穆勒所积攒的中国电影“白求恩”的形象,使得电影资料馆最终选择与其合作。乍一看,有人愿意出钱修复我们的老片,又可以提升影片在国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何乐而不为?可是当《新女性》的原版拷贝损毁的消息一出,却又是另一种说法。双方互相指责,似乎修复国产老片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这件事孰对孰错尚无定论,我们等待更多的媒体介入,寻找事实真相。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我们自己真的没有能力修复这些影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