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们对电影的看法的论文
我想我应该用事实说话!
谁会说《小兵张嘎》没有给你带来一分童年的欢乐?
谁会说《铁道游击队》没有给你带来一丝酣畅的快感?
谁会说《红色娘子军》没有给你带来一缕思想的解放?
谁会说《在烈火中永生》没有给你带来一种对信仰的执着?
……
谁又能说《红高粱》缺乏艺术气息?
谁又能说《霸王别姬》表现力单薄?
谁又能说《暖春》不曾感动过你?
谁又能说《独自等待》没有给你带去欢笑?
……
它们,都是中国电影水平的明证。
但是现在呢?中国电影的商业成分远远大于艺术特色。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三位号称中国电影三大巨头的导演一味的凭着以前的电影帮他们出头的名气,以老资格,砸大钱来拍电影,那电影失去了电影艺术的魅力,而充斥着浓厚的商业气息。
在我看来,虽然中国电影在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迅速,但是我觉得中国电影和外国的距离却越来越大,我说的从文艺性的角度来看。在10几年前,中国电影的制作方面远远比不上现在,而文艺性却大大的超过现在,淳朴的故事,自然的运行,完全没有在电影没有上幕之前一味的宣传,好的电影是第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觉得好看然后传到另一个人的眼里,而另个人也觉得有内涵,接着就这样十传百,百传千……一部好的电影就这样被群众的眼光所认同。
我个人认为中国电影与外国电影的根本差别是出于不同文化背景,跟历史背景的影响。我们不能单纯地把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的。就比方说你不能把《霸王别姬》跟《雨中曲》去比较,虽然都是经典,但是起点和定位是不一样的。中国电影的起步可以说是跟世界同步的,而且在20、30年代,中国的电影水平是处于世界前列的。当然我也承认中国电影在制作水准、水平上跟西方电影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毕竟我们连拍电影的胶片都得依靠进口,而我们本身的经济基础又不够雄厚,理所当然地没有那么多的实力去做一些人民精神生活上的装饰品了,更不能不切实际地去跟外国成熟的电影产业较劲。
中国电影当前的确是处在一个由文艺主导向商业化运作转型的时期,对于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人们当然会对文艺片导演转型去做商业片是否能保证水平产生怀疑,毫无疑问,中国的电影在商业方面是巨大的成功,看看《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夜宴》等那个不是捞了一大笔的钱回去。于是商业上的成功让许多的演片和导演有机会去嘎纳,威尼斯电影节,甚至奥斯卡上去表现自己。可这仅仅的放映而已,各大演片往往都是在电影节上空手而归,大奖都被他人拿走了,因为我们的演片只是在商业有不凡的收入,而缺乏文艺性,缺乏故事性。
我承认中国导演的思想并不是狭隘的,而是非常有头脑,非常有想象力的。我还是觉得很多导演的作品都是以前的好多了。《无极》也着实缺乏了陈凯歌在《霸王别姬》中的灵气,《夜宴》缺少冯小刚所擅长表达的冯式幽默。《英雄》《十面埋伏》只是追求那画面的精美!我可能是不喜欢这些电影的其中几点,就认为这部电影是部烂片。
先不管文艺性什么的,客观的讲现在的中国电影还是有许多方面进步和值得我们欣赏的。电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经济手段,更是一种宣传工具。我们的电影要走出国门,去宣传中国,去改变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外国人掏他们的腰包为我们打造中国的无烟工业,这需要成本,需要最起码的包装,我们总不能看着我们的电影赤身露体地去跟国外的电影大鳄们搏杀吧?人靠衣装,商品需要包装。《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成功的打入国际市场,给他们的精神生活注入了新鲜的元素,是让他们见识到了中国文化的韵味,让我们坚信我们的文化正在影响着外国人的生活。
这些电影冲击着我们的视觉,让我们暂时的对这些电影有个很好的口碑,注意这口碑是“暂时”的,他不会在未来的10后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只是目前捞了一大笔钱后所谓的巨大成功。我希望中国的电影要回归到朴实,回到自然的怀抱,不要走的越来越歪,注重的更多的是艺术,而且是艺术价值与人文、社会价值的结合。我们要给中国电影时间,对中国电影抱有信心,对电影,急于求成只会弄巧成拙。
说到中国电影,我感到失望的是演员,我并不是说所有的演员,而是对现在太多一夜成名的现象不太感冒。我们有太多的演员文化底蕴太单薄,根本无法演绎出对角色的领悟,他们的表演真的跟念剧本没什么两样,是传媒的炒作制造了太多这样的媒体偶像,而这些人不能代表我们的文化,没有能力表现出浑厚的中国精神,他们甚至连起码的个人表达都欠水准……而且许许多多的电影都是从请大牌明星开始作为炒作的源头,利用大牌的号召力和吸引力,提升演片的各个方面的价值,接着一些默默无闻的配角等都鸡犬升天。明星红了影片,而影片红了一大批的新人。我们期待着中国电影才华横溢的演员,期盼着能淋漓尽致用表演解读中国五千年文化底蕴的艺术家,翘首在世界舞台上向世人展现中国印象的舞者……不再让那些稚气未脱的“娃娃兵”蒙蔽我们的眼;不再让漫天飞舞的绯闻充斥我们的耳;不再让暴富的铜臭刺激我们的鼻。让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是充满艺术气息的表演点亮我们的银幕。
很多的人对现在的外国电影有着特殊的爱好,甚至达到了崇拜,外国的都是好的,中国的都是差的。但是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外国的电影能够在中国上映,而且在国际上有很好的影响力,都是在外国电影中优胜劣汰的胜者,比如《蜘蛛侠》,《007》系列等,他们是电影中的大片,符合人们口碑的影片,所以并不是所有外国的影片都是有巨大成功的好片,我们看到的外国影片是少数的,而这些片都是精华,要知道外国也有数不胜数的烂片,只是没有经过我们的眼球而已。我只是希望不要有太多的人偏挚于外国电影。
再来说说电视剧!我喜欢中国的《亮剑》的气势和幽默、喜欢《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的感情细腻,欣赏韩国的《蓝色生死恋》等泡菜电视,投资不大,赚眼泪很多!还有目前为止我唯一每一集都看电视剧--《越狱》。我体会到第一季中每一集都扣人心弦的舒适感,虽然我觉得第二季的情节有些拖沓,但是基本上还算过的去,不会乱扯一通。我望眼欲穿跟吃了鸦片上瘾了一样在盼着星期二(有些夸张吧),猜测这部戏的情节走向,可每次都只猜对了一点点。有时候还在咒骂为什么一个星期只出一集?甚至有几个星期停止出,导致了再要煎熬着下个星期的到来。总之认为这部连载就一个字:好!可是让我想不通的是,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的人喜欢那无聊不能再无聊的偶像剧,大家都只是看看明星、偶像团体聚聚在一起发生几幕让我们用脚趾头也想的到的剧情。还有大陆版的根据金庸武打小说拍摄的连续剧,缺少真实感,很多过于夸张的电脑效果无处不在,让人感到的不是技术的发展,而是烂用科技。演员方面没有把小说里的那些英雄的豪放,有气势,临危不惧那种表现出来,更不用说淋漓尽致了。很多演员表情是僵硬的,似乎完全没有投入表演当中。
。。。。。。
渐渐的,我开始怀念我们小学时大家一起组织去看《刘胡兰》,看电影的时候,多么心潮澎湃,多么激动人心。。。。。。。
⑵ 中国电影为什么始终没有质的提升,欢迎各位热爱电影的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发表评论。
我总结几点并不权威个人看法。
1.故事构架太过老套,情节尿点太多,过度牵强逻辑性差。
2.国情原因很多故事与情节没办法真实表露,导致缺乏真实感,观众看过就一个字“假”
3.演员太过矫情,架子大,不敬业,苦的拍不了,累的要找替身,危险的要特效完成,哭不出来的都要找个“带哭”的助演。
4.没有好的剧本题材抓住观众心里,中国电影向来都是自己想拍什么想表达什么就拍什么,没考虑到观众真的喜好重心偏向哪里。
其实还有很多一时词空了,不说了。
总体来讲国产电影想要拍出好莱坞等级的作品,路还很远。
⑶ 为什么中国纪录片优秀,电影却很差
尽管纪录片也往往具备娱乐性,但内容根本是在于探讨或观察一样事物的客观存在,而常规的电影,则为创作者思考出来的内容主观的表达出来纪录片本身的创作内容,例如文案或选题,虽然有赖于剧组们的思考与引导,但拍摄的内容往往是既定于世界之中,需要的是特殊的环境,当拥有这些环境后,创作者可以相对好的去发挥。例如拍摄野生动物的纪录片,剧组的目的是在加入叙事让观众看的有味道之余,更好的呈现他们抓拍的内容,观众则可以通过这部分来满足观感上的需求。这也就导致拍摄纪录片往往不是门槛必然高,而是拍摄的内容对故事性的要求降低,更重要的是纪实内容本身的价值,而不是这些拍摄素材串联到一起后的故事性。
电影方面则无可避免是人为创作下模拟的特殊环境,讲人讲事物,讲的再好都要有一个逻辑合理的故事让观众满足,这一点上纪录片则不需要考虑,因为纪录片拍的不是故事,拍的是事实,他们的任务在于呈现。而拍电影则必须从头开始考虑故事,创造假的角色,然后再利用复杂的技巧去将整个场景重现,在重现的过程里,也就无可避免遇到技术不足,往往会为人诟病。因为电影的商业性质远比纪录片要浓厚,拍摄本身也依赖大量不同工种技术人员参与创作,也就导致许多人靠这个吃饭,大量人入行总会有参差不齐的时候,所以没法保证电影拍摄质量一定有保证。
这就是很多时候,电影拍的烂根本没法看的原因,创作组在虚构的过程里出了问题。纪录片如果拍的不好,却也展现了他们在镜头前捕捉的内容,让人感到新奇或意外,因为每次看到不同的东西,我们都知道这是真实的,或者基于真实的情况的重现,所以对于技术上的不足,通常并不是最大的减分项,反倒是能带来如同电影里上帝视角的新技术,却可添加更多精彩。例如拍摄地下生物或超近景时的各种方法,都是技术上的革新带来的新体验,同类的视角在电影上很难满足观众,因为观众知道这只是表现方式,看的内容始终是虚构的,故而制作方要在制作的细节上下手。
纪录片方面,例如某些美国剪辑风格,我是非常看不上的,尤其是国家地理、探索频道与动物星球这些节目经常购买的纪录片,背后大概都有相熟的剪辑师,这个年代他们的剪辑风格过于“着急”,缺乏足够的沉淀,甚至有一些完全讲不上什么美感。或许摄影师本身拍的素材就不够好,但我想也不至于如此糟糕,还有的拍摄风格干脆就让人无法接受,总是喜欢人物采访,而不是聚焦内容本身,没完没了的加插一个独立拍摄的人物心理,看这些节目,如果不是内容有趣(但被剪的很零碎且有限),那么可以说得上是一种折磨。相反,BBC和美国一些更高端的纪录片,剪辑上就堪称完美,越是大制作就越是如此,这种逻辑也是当然的。
不过在一些很日常的创作力,英国方面的剪辑能让你感到精致的内容,可以让观众有效吸收内容,不会浪费大量时间对话在无用的互相称赞上。有许多国内纪录片就犯了美国纪录片常见的毛病,但好在我觉得现在还不算常见,可以直接引导主题,剪除无效内容的纪录片,在国内还是很少的。
⑷ 中日韩三国的电影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在我看来,日本电影和电视剧在许多方面与动画片有相似之处。无论是镜头的运用还是角色的表情和对话,都与动画片非常接近。尽管如此,我认为日本的动画制作更胜一筹。日本动画不仅在视觉上吸引人,而且在故事情节上也更加引人入胜。
谈到韩国,我认为他们在电视剧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他们的拍摄手法更注重情节的构建,通过邀请帅气和美丽的演员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韩国电视剧的画面质量也相当高,画面清晰细腻,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然而,韩国动画似乎受到了日本风格的影响,尽管制作水平很高,但与日本动画相比,仍有差距。
至于中国电影,它们的风格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与日本和韩国相比,中国电影给人一种更为真实的感觉。中国电影的镜头运用和场景选择更加注重生活的真实感,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当然,这些都是我个人的观点,每个人对于电影和电视剧的喜好可能有所不同。不同国家的电影和电视剧各有特色,值得我们去欣赏和了解。
⑸ 为什么我们中国的电影特效一直不如国外的电影特效,比如,变形金刚的逼真,超凡蜘蛛侠的真实感,金刚的逼
第一是技术的问题,应用的技术不同直接导致结果不同。第二个就是良心问题,有的开发商不讲良心,所以就导致最终质量上不去,不过,并不是全都这样,近期上映的智取威虎山的特效就比较逼真,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与老虎周旋的那一段,老虎完全是模拟的,看不出来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