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香港电影是如何从鼎盛期走向衰败的
香港电影至于如何从鼎盛走向没落,最主要的症结还是在于没有成功的转型跟上时代的发展。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香港电影在80年代初期是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那个时候的电影都是非常经典的。不仅捧红了很多当代明星,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浪潮。在黄金时段当时的港片,一年的创作量都在上千部,可以说每天都会有新的香港电影诞生。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各种盗版的存在现象非常多。这样香港电影出现了信任方面的危机感。很多观众对影片的质量存在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同时再加上内地电影的崛起,从而也影响了香港电影在内地的正常发展。所以从现在的各大电影,既然来说都很少看见香港电影的出没。到这里也是挺觉得惋惜的,不过时代就是这样,需要各行各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完善和加强。
『贰』 香港电影和音乐的衰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吗
首先我想引用Liu先生的几句话:
“反观内地,国家倡导并支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相关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为此制定了完善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同时为了方针的实施做了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开放商业市场,鼓励产业发展。这种情况下不进步就不正常了。
我个人是不认同这几句冠冕堂皇的话的。国家真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吗?可能这个重点应该是“产业”而不是“文化”。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精神领域的探索。而你知道的,这在我国几乎没有什么余地可言。后面的几句,我眼睛看到的现实,恐怕也不是如此。
然后说说题主的问题。
1 其实只要是发生过的饿事情,就可以归结为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只要是香港电影衰落了,那么这个现象就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过去的历史是留下必然,没有可能。重点是看原因。
2
我去过新加坡。这个华人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文化多元(甚至比香港还多元),但是却没有像样的电影产业。我一开始很奇怪,不对啊,为什么呢?经过一番思考,我发现这个城市国家的精神主流是精英+重商主义。而且在东面有娱乐中心香港,西面有电影中心印度。那么东南亚,南亚的电影市场不需要新加坡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香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她的电影的主要市场东南亚和东亚。印度电影依然红火,泰国电影声望日起,韩国电影如日中天。大陆电影产业热闹非凡(尽管仅仅是热闹而已)。于是,这三个在香港电影最鼎盛期间,基本上排不上座次的地区,完全占领了过去的香港空间。香港电影走向衰落是必然的。
3
一个地区的电影工业是否有生命力,决定因素在于市场的容量。有巨大的需求,当然有巨大的投入。而巨大的投入必然能培养巨大的人才基础。现在香港电影,即便是本土完全消费,也没有办法收回成本,而外面的市场基本被瓜分。那么情况就危险了。没有了投入,当然留不住人才。现在香港电影人才的流失表现在两个方面:1
过去的明星演员和导演,其他的演职人员都跑到香港之外发展,谋生。2
大量的年轻人看到电影的式微,主动放弃了在这一行业的尝试。两个原因相互作用,对于香港电影的基础当然是雪上加霜。黄金一代的导演大多已经年老,创作力下降,基本上都在吃老本,没有什么创新。例子就是徐克。他在大陆淘金,大陆金主一再投巨资给他拍。但是作品在精神境界上一直没有超过他最早的《龙门客栈》的水平。那都是20年前的事情了。刘德华红了30年,现在还把持着香港电影男演员头把交椅,这不能不说是香港电影的奇迹,也是耻辱。
4
97回归,对于香港电影有没有影响?肯定是有的,虽然官方,香港电影主流话语都不承认这一点。但是97回归,并不是香港电影衰落的必要条件,而是充分条件。这一个历史事件,加速了香港电影必须反思和进步的迫切性。不过,香港电影人没有在关键时候看清这一点,最后不得不接受现在的后果。
5 最后一点,我想强调的是:即便是香港电影最好的年代,它也不是优秀的。
首先在于题材的单一。武打片,武侠片,枪战片统治了香港电影的主流。但是其精神格局,社会剖析和意识形态基本上乏善可陈。
哥们义气,江湖道义充斥着香港电影,这与香港这一个法制社会的精神结构相矛盾。这说明了香港电影的创作者在社会意识层面相对还处于农商时代。缺乏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前瞻性和知识准备。香港电影在新技术层面,除了少数几个导演探索之外,大多数还沉醉于社会想象的分析和解构上面。慢慢地,当其他地区电影进步之时,香港电影的优势也就不那么明显了。而好莱坞则不同。巨大技术领先,导致在精神层面不输于它的欧洲电影,怎么都无法与他并驾齐驱。
『叁』 香港电影为什么衰落了
老导演不思转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进入颠峰时期。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无论从影片的数量、类型还是质量上都达到较高水准。这时的香港电影界更是能人辈出、实力当道!!!香港电影此时到达颠峰,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美誉。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香港电影一落千丈,不仅影片数量年年递减,佳片更是屈指可数。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急剧滑落?原因在哪里,有人说是经济问题,也有人说是后继无人的问题,还有人说是好莱坞的冲击的问题等。
当然,内地这几年发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们这些土老冒憋足了气,奋力顶内地票房。呵呵,不过从最近几部叫座不叫好的电影看我们,大家看的是热闹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电影。
『肆』 港片是不是没落了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电影感觉都挺让人失望的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冥王的心里有很多的想法,因为感觉香港之前的所有演员都是一些好演员,他们的电视剧作品或者是电影作品都能够给人很深的印象,但是自从他们减少了作品之后就觉得香港的影视作品不好看了。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很多很好的影视作品以及演员,而且票房的号召力特别棒。在那个时候我们打开电视剧就能够看到成龙周润发或者是王祖贤以及李连杰他们所演的电影电视剧,每一部都可以堪称经典。
金融危机又遇上好莱坞大片儿,势必会把萧条的香港影业挤兑的走投无路。所以在近两年来,我们根本就看不到一些精品制作的电影作品或者是电视剧作品,反而那些记忆深刻的作品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遗留下来的经典。
所以可以说是港片没落了,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造就了香港电影的兴起和灭亡。
『伍』 香港电影在进入2000年后一蹶不振的原因是什么
随时间推移大陆的快速发展,大陆市场不是香港能比的,大陆天天接收各种文化审美不断攀升,国产影视剧投资规模一次次不断的扩大,好片好剧也大量诞生(虽然烂片依然居多)。再返过来看港产,最明显的是电视剧,香港因为其特殊文化(帮会、律政、廉署等)基本已很难被接受。导演和编剧格局小,这些人因为成长背景的原因拍出的东西也难以认同(很多抗战神剧其实都是香港导演)。历史背景宫廷剧更是死得不能再死,因投资规模限制制作不够精良导致基本没人看,缩水是必然的。
『陆』 谁告诉我为什么香港电影再也不能像周润发时代,刘德华时代,周星驰时代那样辉煌了
香港票房收入的减少,应该是两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结果。这同时说明,香港电影已进入“后港片时代”。在“后港片时代”,从表面看香港本土艺人数量断档现象相当突出,目前仍旧为成龙、刘德华等寥寥几棵常青树艰苦把持。但是我们似乎不必为此过分忧心,因为越来越多的香港艺人开始了他们的“北漂”生涯,投身于内地发展。梁家辉就曾出演过《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杰在最近的电视剧《红色记忆》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尽管起先观众质疑声不断,但魏俊杰的出色表演最终还是为观众所接受。
“后港片时代”是香港电影发展史的一个标志,但绝对不是香港电影产业的末日,起码以国内这个广阔的电影大市场来看,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融合是发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经过阵痛之后,总会回归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而这或许应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状态。再说,尽管表面看来香港本土电影似乎少了,但实则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带动了整个内地电影产业的进步,内地电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柒』 香港电影没落的原因有哪些
柠檬从小就喜欢看香港电影,因为个人比较喜欢看警匪片、动作片。《英雄本色》《古惑仔》《我是谁》这些电影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佳作,但从92年开始港片的影响力已经被国外影片替代。
香港电影之所以没落,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的警匪片和动作片没有大突破,没有更加新颖的东西,所以很多观众都被国外警匪片和动作片中的特效所吸引。
另外,很多大牌明星都在隐退或者转到幕后,没有能够真正在荧屏上独当一面的新人演员,时间一长,制作方只能转方向。
其次,制作方不想投入更多的技术力量改变香港电影的落后状态只能被淘汰。
『捌』 为什么香港电影在97后开始衰落
97回归后,香港电影开始走向没落,真的是这样吗?这样的时间节点难免会让人产生误解,事实上从90年代中期开始,香港电影已经展现出了疲态。如果说香港电影是一种情怀,那今天他已经是过去式了,如果把香港电影看做地域发展的产业,时至今日香港电影依蚂册罩然是前进的。经济危机,盗版,好莱坞电影的兴起,韩国电影抢占市场,sars,本土电影票房剧降都是造成香港电影衰落的原因
香港电影的拐点,在1993年达到顶峰后,开始走下坡路,单从电影产量就开始下降了
电影市场对比
1993年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在美国 Turner 及Disney 购并New Line 与Miramax,二是中国电影改革的关键文件3 号推出,这都推动了香港电影走向衰落
香港电影(Hong Kong Film)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华语电影是分割成四个地方发展的:香港电影、大陆电影、新加坡电影和台湾电影。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已发展成为华语世界(包括海外华人社会)以至东亚电影的制作基地之一。几十年来,香港一直是电影工业基地之一和电影出口地之一,人们把它称做“东方好莱坞”。如何走向了没落,至少有这几个原因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
1、邵氏电影公司的转型
从80年代闷闹开始,邵逸夫的电影公司把重心转移到了电视剧上面,这也是为什么80年代电视剧如此火爆,而电影开始减产。曾经出品过很多精品电影的邵氏,不知道是窥探到了时代的脉搏,还是后起之秀电影公司的压力,工作重心转移。
2、台湾市场的流失:台湾市场是香港电影的主要输出对象,台湾本地电影的崛起以及香港电影的泡沫化导致香港电影在台湾的影响力锐减,台湾民众的重心回归本地电影。这个理由十三少是不赞同的,在1989年开始推行一年一度的"国片制作辅导金",大力扶植本土电影,确实是在逐渐压缩外来影片,香港影片在短期内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姿旁但由于台湾本身的电影基因不够,本土片很难盈利,香港电影拥有更强的明星号召力和电影卖埠价值,于是大量的台湾电影制作公司纷纷将资金输送到香港拍片,然后以'出口转内销"的方式将这些影片以港片的形式再进口到台湾上映,这就是所谓的"台产港片",所以总体而言,香港电影并未由于台湾的本土化政策而受到大的冲击,所以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3、电影人才的流失:90年代很多的香港导演以及明星前往美国好莱坞发展,导演有吴宇森、徐克、洪金宝、林岭东、袁和平、于仁泰、唐季礼等,演员有成龙、李连杰、周润发、杨紫琼等。我们必须弄清楚香港电影由繁华走向没落的转折点具体是在93年,而大导演,大明星的流失几乎都是在95年之后,举几个例子,95年成龙凭借《红番区》成功打入好莱坞,李连杰和徐克在96年合作的《黑侠》上映,这才引起了美国电影公司的关注,周润发的好莱坞**作《替身杀手》更是在98年才出现。吴宇森93年赴美国发展,直到97年才靠电影《变脸》正式在好莱坞站稳脚跟,这样的例子大家可以通过翻阅他们的履历来分析,所以十三少想指出的就是:不是由于大批名导和明星赶赴海外发展才导致香港本土电影的不景气,而是由于香港电影的萎靡让他们失去了信心这才选择走向国际,同时作为已经在本土达到事业巅峰的他们何尝不希望走向更大的舞台?
4、盗版横行:把盗版泛滥归结为香港电影市场萎缩的罪魁祸首更是无稽之谈。当时的电影制作公司大多有黑帮背景,很多的影迷朋友都应该清楚。盗版商部分是有些后台,但谁也不敢得罪电影帮幕后的老大,他们经常会换着地方偷偷出售,一段时间内也让电影发行商亏了不少。后来电影制作公司就找到了这些盗版商,二者商议在电影放映的前两周,不允许在香港本土传播盗版,电影制作公司给予盗版商一些钱作为补偿,那拍好的盗版碟怎么处理?那还不简单,抬头望去,对面就是大陆,直接派几艘走私船一船一船地运到大陆去卖。所以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影制作公司和盗版商是和睦相处的,有钱一起挣,他们是利益共同体,彼此之间的利益并未受到实质性的影响,所以这种说法也是不成立的。
5、好莱坞电影的发展
90年代好莱坞的电影可以说已经波及了全球热爱电影的影迷,派拉蒙、华纳等一大批电影公司相应美国尼克松政府对电影业实行了一系列税收减免政策,电影产业逐渐恢复,1994年电影品质可以说是电影史上最好的一年
2000年后,无间道的出现似乎预示着香港电影的复苏,但这更像回光返照一样,内地电影市场的崛起,电影人的相继北上,香港电影的港片也不再有真正的港片的味道,香港电影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把更多的期待放在华语电影上或许是影迷的最好选择,当韩国电影,泰国电影,美国电影发展如此迅猛时候,我们应该坚定的支持华语电影的影人。
『玖』 香港电影真的已经没落了吗
现在内地的观众普遍反映香港电影没有过去的好看,首先是演员就没有以前的那样吸引人。香港目前新生代的女明星没几个能独挑大梁,2015第34届金像奖最佳新人提名中,王菀之占了三个提名,可见香港电影新人演员已经到了匮乏的地步。这和过去张曼玉、林青霞、叶童、袁咏仪、王祖贤她们争芳斗艳的时代已经是天壤之别,好的女演员实在是太少了,拍一部电影都找不到什么好的女演员配戏。
结论:
缺乏新人,缺乏新作,倚靠中国内地拍摄电影,香港电影其实已经融入了内地电影,以后逐渐就是中国电影了,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的区分越来越不明显。或许,香港电影不是走向了没落,而是走向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