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网络电影行业主要相关上市公司:东方飞云(839672)、光线传媒(300251)、万达电影(002739)、新片场(834630)、爱奇艺(IQ.NASDAQ)等。
本文核心数据:有效播放、网络电影上新数量、新片平台分布
2021年网络电影有效播放与2020年基本持平
根据中国电影家协会数据,2019-2021年,中国线上影片有效播放不断下降,与之相反的是,网络电影的有效播放并未减少,2021年累计达到112亿,与2020年基本持平,且网络电影有效播放占线上影片的比例提升至25%。
腾讯2021年网络电影上新数量最多
从2021年网络电影新片的播放平台看,腾讯超过爱奇艺成为新片数量最多的平台,且2021年新片数量超越2020年。而2021年爱奇艺和优酷的新片数量较2020年均有所下降,下降比例分别为47%和64%。
拼播网络电影新片数量增长
拼播作为一种较新的网络电影播放模式,已经逐渐被视频平台接受。2021年多平台拼播电影新片数量增加至39部,较2020年增加18部。
综上所述,中国线上影片有效播放下降,网络电影有效播放保持稳定。2021年中国网络电影新片数量下降,但有效播放提升,腾讯视频新增网络电影数量最多。拼播模式逐渐被接受,拼播新片数量增加。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㈡ 浅谈当下国内电影趋势
在现在的国内文化影响下,中国电影的主旋律渐渐发生了变化。
观察以往的电影,总有一些电影粗制滥造,浑水摸鱼。但是,在国家电影进行了整改之后,中国电影行业的不正之风在一步步消除,而且,近几年的主旋律也逐渐明显。
发现从年度票房冠军的《集结号》到 刷新中国电影历史记录的《战狼2》。主旋律大片已经成为了我国的票房卖点之一。认真品味,《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系列、《水门桥》等一系列电影都是在以爱国主义为题材进行演绎。无论是对历史的再次回忆,还是现代战争还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都是国人所希望看到的。是趋势。
但是,从票房与电影数量的比例来看,现在市场上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金字塔结构。不到总产量10%的塔尖作品可基本与世界上一流电影作品的思想观念和制作水平接轨。显示出整体竞争力的严重不足。这就是绝大多数的中国电影为什么难以走向世界,而仅仅局限于国内。
从演员的专业角度来看。很多演员还在吃青春饭,导演也是选择这一方向,这就导致很多电影我们都能看到“小鲜肉”的背影。他们毫无演技,表情僵硬,对话嘴里只会说着“1234567”,遇到有丁点危险动作的片段便要用替身。这样的电影之风,可谓不正之风,曾一度影响中国青少年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成长,发展。
但是,以战争为主题的电影在逐渐改变这个情况。战争里,每一个演员都把自己化身为一个真正战士,他们苦练战士技能,轻伤不下火线。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
拿最近的《水门桥》为例,从网络上发现,很多家庭在去看这部影片的时候,都会带上自己的孩子,这是其它题材从未享受过的待遇。说明,中国电影的主旋律逐渐确定,逐渐明显。
突然想到,《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片的新的里程碑,可以认定,近年来,不再会有一部电影可以达到如此的高度。这部电影说明中国是有技术的,但还不够娴熟,先进,依然在发展。
我认为,一部好的电影不仅仅在于他的票房高低、演员的专业素养、电影的创作技术,更重要的是在于这部电影能为我们带来怎么样的效果,对我们的成长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影响。
㈢ 简述中国百年影史三大辉煌时期
尝试时期(1905—1923)探索时期(1923—1927)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2)变革时期(1932—1937)非常时期(1937—1945)丰收时期(1945—1949)新中国电影创建时期(1949—1966)禁锢时期(1966—1976)再探索时期(1977--1992)
㈣ 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
综述: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
第7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华语电影再次闪耀,而中国电影怎样进一步走向世界也在电影节期间成为中外电影人讨论的热点话题。
得奖?以我为主
国际电影节奖项一直被视作衡量一国电影水平的重要标准。某些类型的中国电影更容易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模式。
中国导演王小帅的新作《闯入者》是角逐本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唯一华语影片。他说,外国人通常喜欢在中国电影中看到“景象奇观”和一些“边缘化的景象”。
针对这种“潜规则”,一些中国电影人认为,中国电影要让世界买账,需要更多地考虑外国观众的心理。
不过,在威尼斯电影节首届中国电影论坛上,王小帅直言,他不会去揣摩国外观众怎么想,而是坚持自己的态度和方式,立足于中国人自己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他的电影中也没有“景象奇观”,而是关注人的基本情感。因为人的情感超越文化差异,是全世界共通的。
王小帅的想法与意大利电影人乔治·戈塞蒂不谋而合。他认为,中国电影要想赢得世界,必须坚持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戈塞蒂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电影最吸引欧洲人的地方就是它的独特性。在他看来,中国电影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是强烈的情感表达。中国电影人如果试着去做和欧洲相同的东西,那就一定会失败。所以,他说:“中国电影,请不要改变你的传统。”
合拍?找好伙伴
中外合拍电影被不少人看做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捷径。威尼斯电影节期间,不少中欧制片人表达了合作意愿,认为专业的合作有助双方克服各自的劣势,互通有无。
意大利制片人孔奇塔·艾罗尔迪在由“新华国际”主办的威尼斯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上说,意大利对合拍电影有各种优惠政策,对这些,中国制片人不一定了解得非常清楚。
本届电影节闭幕华语影片《黄金时代》制片人覃宏说,外国导演刚进入中国时常常摸不准中国电影圈的“潜规则”,这恰恰说明找到好合作伙伴的重要性。覃宏说,中国现在有很多具备契约精神的合作方。
市场?需要桥梁
尽管中国电影人为走向世界做出各种努力,但一个事实是,中国电影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仍面临不少困难,所占市场份额不大。
覃宏说,汉语毕竟没有英语使用范围广,而在商业电影方面,中国电影业在特技技术、导演理念和视觉特效等方面还不够先进。
而意大利电影人戈塞蒂认为,中国不缺好的电影,但不少好电影被欧洲市场忽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需要“桥梁”。在他看来,这座桥梁就是专业的合作方和更好的推广策略。
他说,意大利曾经设立世界上第一个推广本国电影的联合机构,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打开了本国电影通向世界的大门。中国也需要制定相应策略,向世界推销中国电影。
㈤ 谁能介绍下中国电影的三次繁荣
1. 艰难的拓荒 (1905-1931 )
中国电影的拓荒期是漫长的。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从放映外国影片起步到开始摄制自己的影片,从寄生于外国资本到开始自己独立自主地制片,经历了痛苦的蜕变。1905年秋,北京丰泰照相馆的创办人任景丰拍摄的京剧艺术纪录片《定军山》,开了中国人自己摄制影片之先河,《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有声片,虽然有声片在公演时,并未产生所期望的轰动效应,但是它们的大胆探索和努力实践,毕竟揭开了中国电影历史新的一页。
2. 走向成熟(1931-1949)
中国电影发展到1931年,开始其划时代的转折。在观念方面,突破早年的“影戏”说,使电影更趋电影化,并将早先着重娱乐、经营的思想转向电影与时代、现实的结合,使中国电影与新文艺合流,表现出厚重的时代感与历史感。观念的转变带来了电影编剧的重大变化,促使了导表演艺术的飞跃和发展,中国电影正在走向成熟。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 《狂流》、《渔光曲》、《马路天使》、《桃李劫》、《船家女》、《神女》、《十字街头》、《风云儿女》、《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和麻雀》、《三毛流浪记》等。
3. 曲折中的发展 (1949-1966)
中国电影发展到新中国17年,既经历过艰难的曲折,又在曲折中坚韧地前进,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良成就。一大批优秀的导演和表演艺术家的崛起,及其各具特色的审美追求与创造,将中国影坛点缀得摇曳多姿。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中华女儿》、《上甘岭》、《祝福》、《李时珍》、《柳堡的故事》、《林家铺子》、《风暴》、《红旗谱》、《革命家庭》、《早春二月》等。
4. 停滞与倒退 (1966-1976)
中国电影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停滞和倒退。电影家被打倒,电影厂被关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影坛显现出令人窒闷的空白。后来虽然恢复了生产,但是在“根本任务”论、“三突出”论等严重框范下,影坛又成为“样板戏”电影和阴谋电影的天下,现实主义电影只能曲折地伸展。从1970年开始, “样板戏”从舞台搬上银幕,先后拍摄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
5. 在探索中前进(1979-1989)
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国进入了新时期,中国电影也由此步入了自觉时代。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中,有着70多年历史的中国电影面对门户开放后的八面来风和经济改革中的多方挑战,感受着当代思想理论和文学艺术的各种潮涌。电影艺术家们也开始解放思想,挣脱了长期束缚他们创作的“左”的枷锁,不断谱写出中国电影史上绚丽璀璨的篇章,将中国电影的发展推向了第二个高潮。涌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牧马人》、《巴山夜雨》、《芙蓉镇》、黄土地》、《黑炮事件》、《霸王别姬》、《湘女萧萧》等就是他们中间的代表作品。
6. 蓬勃发展
进入90年代,中国电影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像《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红粉》、《过年》、《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就是其中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