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抗战电影内容提要
在1937年至1945年这段关键的8年抗战时期,电影领域也积极响应“全民抗战”的号召,形成了独特的“大后方电影”局面。在武汉、重庆、成都等地区,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影厂和西北制片厂等成为主导力量,创作了一系列激励人心的抗战电影,如《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塞上风云》、《民族万岁》等。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军民英勇抗敌的英勇事迹,更是激起了民众的抗战热情,成为抗战时期的战斗号角和英勇的交响曲。
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也有一支由袁牧之、吴印咸等组成的延安电影团,他们在艰苦环境中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等记录片,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展现了根据地的抗战风貌和精神风貌。
综上所述,抗战电影在这段时间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艺术的力量,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英勇精神,成为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抗侵略的重要精神支柱。
(1)简述中国抗战时期的电影状况扩展阅读
抗战电影遴选、收录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战胜利14年间海内外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时评、诗歌、戏剧、电影、海报、照片,并加以研究,这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尤其是抗日战争文化史的研究上是一个贡献,它拓宽了研究的领域,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观察中国人民的抗日激情。
⑵ 抗日电影的介绍
抗日战争电影(1937-1945),1937年以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电影创作主要围绕民族战争这一主题展开。其中有宣传军民团结的《好丈夫》,描写附逆分子觉醒的《火的洗礼》,揭露日军在东北滔天罪行的《日本间谍》。香港电影也注入了时代血液,拍摄了《血溅宝山城》《民族的吼声》《孤岛天堂》等影片。 冯小宁的中国抗日战争三部曲其中的《黄河绝恋》,《紫日》也是抗日战争的代表作之一。
⑶ 八年抗战时期电影分为几部分
1.主流形态影片。
代表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电影的主流创作方向,影视制作是中国电影走向成熟的基本标志。《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史诗悲剧的典型代表;《三毛流浪记》是喜剧与讽刺艺术结合较好的作品《乌鸦与麻雀》在喜剧艺术与隐喻手法的结合上取得了出色成就;《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抗日战争时期纪实风格的突出影片;《万家灯火》是抗日战争后中国电影冷峻现实
主义的典范。
2.多样形态艺术风格创作。
在这时期的中国电影创作中,文人电影等多样形态也取得成绩,包括民族伦理情感的影象化创作,如《不了情》、州、城之春》、《艳阳天》等。在电影语言上更为独具一格的是州、城之春》,它以特别的方式,把中国电影的语言现代化做了成功的风格化试验。
3.讽刺艺术的温情化、喜剧化创作。
这一时期的喜剧电影大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文华公司出品的社会风俗喜剧,如张爱玲编剧、桑弧导演的《太太万岁》,桑弧编剧、黄佐临导演的《假凤虚凰》,以及陈鲤庭导演的《幸福狂想曲》等。另一类是以昆仑公司为代表出品的讽刺喜剧,如郑君里导演的《乌鸦与麻雀》,赵明、严恭导演的《三毛流浪记》,以及张骏样编导的《还乡日记》、《乘龙快婿》等。
⑷ 求中国十大抗日电影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战打出第一枪,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影片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
《 南京大屠杀》
1937年 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城,我无辜同胞被屠杀总数达 30 万人以上。电影真实再现了这段惨无人道的屈辱历史。
《 西安事变》
影片反映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以及中国共产党促成的这次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 血战台儿庄》
中国大陆第一部描写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作战的影片。1938 年春,日军向徐州进犯。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在台儿庄一线率中国守军全线反击,将日军全歼于台儿庄外。
《 烈火金刚》
本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排长史更新等人和敌后武工队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抗日武装,在冀中平原与侵略者展开了神出鬼没的袭击战、对抗战,最终歼灭了敌人。
《 地道战》
革命战争题材作品中别具一格的佳作。生动展现了抗日军民的智慧和人民游击战争恢宏瑰丽的场景。
《 铁道游击队》
抗战时期,山东临城枣庄一带的铁路线上,活跃着一支铁道游击队,他们专门在交通线上打击、牵制敌人,被老百姓称为飞虎队。
《 地雷战》
这是一部极具娱乐性的战争片。以1944年抗战时期胶东根据地为背景,描写赵家庄村民们如何利用地雷来打击日寇。
《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 小兵张嘎》
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儿童军事题材影片,再现了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投身抗战的故事。
⑸ 抗战时期中国电影的格局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37~1945)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政治部三厅领导下,由阳翰笙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迅速投入抗战电影的摄制及其他工作。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国民党直接领导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和 1935年成立于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也拍摄了宣传抗日的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
香港到1937年6月底为止,成立了南洋、大观等50多家拍摄粤语片的电影公司。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香港爱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抗战题材的影片。
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上海租界为止,上海被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1938年有新华、艺华、国华等私营电影公司拍摄影片。随着新华摄制的影片《木兰从军》上映后的卖座,形成了古装片拍摄浪潮。1941年,时装片取代古装片,新华、艺华、国华、金星等10几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时装片有60部。万籁鸣、万古蟾(见万氏兄弟)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较长的动画片。
在日本占领区,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8月21日在长春成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后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 1939年于上海成立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将新华等几家影片公司合并,成立中华联合制片有限公司(简称中联)。1943年5月 12日将以上电影机构合并 ,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中联和华影在4年中拍摄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扬所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春江遗恨》等影片,为迷惑中国观众,也拍摄了不少以恋爱为中心的影片。
在抗日根据地,1938年,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由延安电影团袁牧之担任编导,吴印咸、徐肖冰、吴本立担任摄影 ,用仅有的两部摄影机拍摄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2年又完成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以及一些反映当时延安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新闻片。还建立一个放映队,在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前线一带放映电影。新四军淮北根据地于1942年购得16毫米摄影机 ,拍摄了有关新四军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长纪录片《新四军的部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