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禁色电影
香港电影《禁色》(Pink Lady),是一部伦理与剧情相结合的三级片,分级为III级,于1992年5月20日至28日在香港上映。影片时长81分钟,票房成绩为HK$ 3,486,435.00。由Goldspring(香港)出品和摄制,李美琪、叶丽红等实力派演员出演,如李美琪饰演Michelle,她与Jenny(叶丽红饰)发展出同性恋情,后对上司Tony(张锦程饰)产生了感情,剧情随之复杂。Tony是一个多情的青年,对Michelle的爱意让三角关系更为错综。
影片在编、导方面超越了部分港产三级片,尤其是女同性恋情欲场面,被认为是香港电影史上最性感的场景之一。导演陈奥图以细腻的手法展现了两位女主角的性感与情感,尽管电影中三级场面不多,但注重质量而非数量,李美琪和叶丽红的演技也得到了认可。导演的拍摄格调较高雅,避免了低俗的笑料,使影片保持了一定的艺术性。
然而,影片的故事内核在描绘女同性恋方面显得保守,未能完全满足该群体的期待。但剧本写得细致,角色心理变化展现得较为真实。总体而言,《禁色》尽管作为三级片,但在剧本编写和制作上表现出色,对于港产三级片爱好者来说,具有收藏价值。如果编导能以更为开明的态度处理女同性恋主题,影片可能会得到更多好评。
㈡ 你认为香港电影的“港味”到底指什么
所谓“港味儿”,本质上是一种江湖气,是把安定祥和的近现代香港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虚拟为武侠世界的江湖规矩。里面的人物的行为逻辑大多受强烈的情绪影响,不理智的程度(但并非愚蠢)非常夸张。背后隐藏的道德标准和伦理并不遵循现代的法律模式,过分强调义气和有仇必报等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因而,港式电影对于善恶的判断和现实世界的法律道德标准有很大差异,其人物逻辑几乎和现实世界中人物的思维方式迥异。
㈢ 香港电影的评论
虽然香港电影是以娱乐为主的商业电影模式,但是,在娱乐的内核,却散发着社会阅读的模式,而使得香港电影在影像中或多或少的对社会现实获得一点的认识与了解(更何况,寓教于乐是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而香港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跟内地电影几乎是相互融贯的)。如香港的多年以来的住房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的李晓导演的《危楼春晓》,到60年代的秦剑的《难兄难弟》,再到70年代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方育平的《狮子山下》系列,甚至是80年代成龙的《警察故事》、90年代张之亮的《笼民》等,都多多少少的反射出香港社会的住房紧张的问题;又如香港的治安与黑社会问题的严重,也在不少的电影中出现,甚至警匪动作片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之一,如《英雄本色》、《黑社会》等 。
香港电影是香港社会现实的某种反射,因而也贯穿了香港人的重要精神面貌:乐观自信。即使是在回归以后有了祖国这个“母亲”这个“大家庭”,即使是面临困境与挫折,这种在港人的日常生活中所凝结的香港精神也被融入于影片之中,无论回归之前,或者回归后的作品中。
殖民地的历史是香港19世纪以来的不可挥抹的痕迹,也虽然给香港带来了不少的伤痛,但是,不能否认这种殖民统治所带给香港的积极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香港经济的腾飞,而也使得乐观自信成为港人的一个重要精神面貌。
1961年,郭伯伟爵士担任港英政府的财政司,直到1971年。在这十年当中,他推行所谓的“积极的不干预”政策(主要是认为政治家与文职官员不必像工商界人士那样通晓经济,也不比为商业衰退承担责任;而政府只需为了赤贫者的利益进行最低限度的集中干预),使得扣除掉通货膨胀因素,香港的实际工资增长了50%,月收入低于400港元的家庭从50%下降到16%,更是使得香港逐渐形成了典型的现代社会态度,甚至港人以近乎藐视的眼光看待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英国(认为英国经济的症结在于政府扶持难以存活的企业,导致进取精神的丧失),再加上在政治上香港处于英国与中国的夹缝中,香港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独立,而经济的迅速腾飞,更是使得他们相信多劳多得、相信明天会更好。(1971年11月麦理浩爵士的担任香港总督则促使香港经济的进一步腾飞。)就如刘德华在接受采访时所说,香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发展,里面有好多的挫折和让人沮丧的时候和事件,但是有港人的不停地支撑着,使香港不屈不挠。
“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劳多得……”在《麦兜故事》中,麦太一边练着体操一边唱着,尽管麦太是单身母亲,带着麦兜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但是,她希望孩子出生后即使没有周润发、梁朝伟般的帅气也要有好的运气,她相信明天会更好而可以带着儿子到马尔代夫看蓝天白云,即使在面对着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而春田花花幼稚园的Miss Chen所教给麦兜他们的那首英文歌曲,《All thing bright and beautiful》,同样是充满着阳光般的温暖与明丽。至于麦兜,更是一次次的在挫折与失败中爬起来,继续的往前走着,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希望永远都比失望要多,而明天会更好,这是麦兜所坚信的,也是港人所坚信的。
即使是那个因为遭遇了亚洲金融风暴的阿金,在自助银行中她仍然不忘给予同样处于困境中的歹徒以教导乐观自信的港人精神,别的舞女因为长得漂亮而有不少的顾客关注,而阿金则以自己的独特的“醉拳”赚钱甚至敬业……20世纪70年代的一楼一凤,80年代的股市大跌(在陈可辛导演的《甜蜜蜜》中也有所表现),再到90年代的北姑的纷纷涌入香港“淘金”“讨吃”以及亚洲金融风暴,虽然也表现出阿金的从“得意”到“失望”再到“叹气”的过程,但始终洋溢着阿金的乐观自信的香港精神,也从没有放弃希望--影片最后的阿金得到了朋友偿还的钱,则是这个希望的具体体现。
香港电影很多时候的大团圆的结局,其实也是香港人的那种乐观自信的精神的一种体现,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都心存希望,明天会更好--如果比较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主流动作电影,这种乐观自信的现代港人精神更加的明显。张彻曾经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到60年代的内地的文化大革命与香港天星轮提价所引发的港人暴乱对他的武侠片的影响,而在他的作品中往往都是以主角的死亡为终结,如《报仇》、《刺马》等;但到了吴宇森(他深受张彻的影响),孩子这个未来的希望的象征则被一而再的再现于影像中,无论是《英雄本色2》还是充满暴力的隐喻的《喋血街头》,甚至《辣手神探》的高潮戏中穿插了救助婴儿的场景;而到了刘伟强导演的“古惑仔”系列,黑帮英雄得以更加的年轻化的处理,且散发着自信的因素……
而即使是在一些悲剧性的作品当中,也不乏这种乐观自信的因素,如张婉婷的《玻璃之城》,父辈的爱情在车祸中走向终结,但儿女一代却在不断的误会与消解中逐渐的走到了一起;《狗咬狗》是香港电影中少见的一部暴力、灰色的CULT作品,但最后出生的婴儿则给这个灰色的故事带来了最后的一丝希望与亮色;杜琪峰在《枪火》中让五兄弟之一死里逃生,尽管整部影片散发着浓浓的死亡的气息,而到了《放·逐》虽然是让五兄弟逐一的断命天涯,但离开的妻子孩子则成为影片中明天的希望;即使是非常黑色非常悲剧的《非常突然》,影片最后六个警察与两名匪徒在枪战中同归于尽,但黄浩然所扮演的警察却因为之前的一次枪伤而逃过此劫--老子的祸福转化思想,成为影片的非常突然的死亡中的最后的希望……
这就是香港人的精神,也是香港电影中所贯穿的,希望,即使遭遇再多的失望,希望还是隐隐若若的浮现着……
㈣ 港版“纸牌屋”——《寒战2》背后的政局剖析
2012年的《寒战》让影迷们记下了梁乐民、陆剑青这对导演的名字。自《无间道》后,又一部在影迷圈中能引起大面积话题讨论的港产警匪片。蔽尺
《寒战》优秀的剧本,风格凛冽,演员发挥出色,节奏紧张扣人心弦,几处运镜剪辑也留下很深印象!《寒战2》在第一部的架构和留下的悬念基础上把格局从警务处一步一步扩大到香港整个政治生态圈,一句话“水深了”。
如果真正要看懂这部电影的内核,首先要对香港政治架构和组成部分的政治权力的分配有所了解。
片中提到了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特首”即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如果单从名词来看,可能会自然认为这个职位相当于政府首长,结合香港特区行政级别,可能会把这个职位宏历高于省长划等号。
其实不然!根据基本法的规定,行政长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特区政府的首长,也是特区的首长,同时对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区负责。
行政长官不仅仅是行政机关的组成成员,行政长官的权力也不仅仅限于领导特区政府,“双首长”身份和“双负责制”使行政长官具有超然于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机关之上的特殊法律地位,处于特区权力运行的核心位置,在中央政府之下、特区烂槐三权之上 起着联结枢纽作用。
简单的说特首相在香港是实实在在的仲裁者,而且名义虽然为省部级,但是实际上中央接待的规格直逼副国级(董建华卸任特首后就是政协副主席)。
所以片中律政司长(没有严格对应的部门相当于大陆省的政法委书记和检察院,主管香港整个法律事务)虽然“一人之下”,还是要竞选特首当那个“一人”。
同时,距离特首最近的三个人(政务司、财政司、律政司,三司之下是十三个决策局即片中提到的“三司十三局”),挡在律政司长黎永廉(李子雄)面前的主要是政务司长。(相当于大陆的省长,主管政府各个部门,警务处,保安局就是其中组成部分)
于是黎永廉就要设法拉拢帮手,而这个帮手最好是政务司那边的人,而最合适的人选就是李文彬(梁家辉),黎对李的承诺是上位后,李当保安局局长(十三个决策局之一的首长,主管警务、海关、消防),警务处处长由黎这一边的副处长接任,这也就宣告刘杰辉(郭富城)下台。(警务处长这一个在第一部牛逼哄哄的职位,其实属于香港政治结构的基层部门,主管警务属于保安局的直管下级)
同时,在片中的“圆桌会议”上用前警务处长蔡元祺话说,这一刻决定了“香港的未来”——“纸牌屋即视感”!随后的剧情,发展就是围绕这个政治斗争而展开,无数的人物其实都是政治博弈的棋子。
其中有一个角色值得注意,就是简奥伟(周润发),他是立法会议员,因其是高级法院原诉庭特委法官兼独立议员;而立法会有弹劾行政长官的权利,所以,黎永廉一直不遗余力拉拢他,剧情的每一步,每一个人物设置都在凸显权力互相制衡的好戏,着实精彩!
整个影片,依然承接第一部把“主旋律”定位于“法治精神”,而由于把眼界设置于“庙堂”之上的权谋,呈现了“没有硝烟的政治斗争”,情节环环相扣,几个老戏骨的演技也都本色体现,这样的题材通过商业电影这个载体确实表现出了普通商业片所无法表达的东西!
㈤ 港片的三经典
港片的三经典通常指的是香港电影史上的三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们分别是《英雄本色》、《警察故事》和《无间道》。
《英雄本色》:这部作品由吴宇森执导,狄龙、张国荣、周润发主演,于1986年上映。该片以黑帮题材为背景,讲述了黑道兄弟、警察与匪徒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恩怨情仇。影片中的动作场面惊心动魄,情感刻画深入人心,尤其是周润发饰演的角色小马哥成为了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形象。该片不仅赢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还推动了香港黑帮电影的崛起。
《警察故事》:成龙自导自演的动作片,于1985年上映。该片以警察与黑帮的斗争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紧张刺激的动作场面,展现了警察的英勇和正义。成龙在片中饰演的主角陈家驹身手敏捷、智勇双全,成为了观众心中的英雄。该片不仅在香港取得了巨大成功,还风靡全球,成为了成龙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无间道》:由刘伟强和麦兆辉执导,刘德华、梁朝伟主演的警匪片,于2002年上映。该片以警匪卧底为背景,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设置,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边界。影片中的演员表演精湛,剧情扣人心弦,被誉为香港警匪电影的巅峰之作。该片不仅在香港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还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赞誉,成为了香港电影的经典之作。
这三部电影各具特色,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香港电影的魅力和精神内核。它们不仅在香港电影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也对全球电影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从艺术价值、票房成绩还是社会影响来看,这三部电影都是港片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