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产电影 » 中国电影短片研究背景介绍
扩展阅读
海外看中国电影推荐app 2025-02-19 11:54:40
爱人同志电影高清免费 2025-02-19 11:36:48

中国电影短片研究背景介绍

发布时间: 2025-02-19 06:59:32

中国电影经历哪几个时期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多个时期,每一段时期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电影产业的特色。从1905年至1923年,中国电影处于尝试时期,电影这一新鲜事物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早期的电影制作多是翻译国外影片或拍摄简单的短片。

1923年至1927年间,中国电影进入了探索时期,这一阶段电影制作开始尝试引入本土故事和人物,电影内容逐渐丰富起来。与此同时,中国电影的拍摄技术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1928年至1932年,中国电影进入了商业竞争时期,电影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电影市场竞争激烈。这一时期,电影制作开始注重商业价值,电影内容更加多样化。

1932年至1937年,中国电影进入了变革时期,电影产业开始经历从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的转变。电影拍摄技术也得到了革新,电影内容逐渐向现实主义方向发展。

1937年至1945年,中国电影进入了非常时期,这一时期电影内容受到了战争的影响,电影制作也受到了限制。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优秀的作品问世。

1945年至1949年,中国电影进入了丰收时期,战争结束带来了和平,电影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电影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1949年至1966年,新中国电影创建时期,中国电影在新政权的领导下开始走向新的道路,电影内容更加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

1966年至1976年,中国电影进入了禁锢时期,这一时期电影制作受到了严格限制,电影内容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电影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1977年至1992年,中国电影进入了再探索时期,这一时期电影制作开始逐渐摆脱禁锢,电影内容也逐渐趋向多样化。

⑵ 电影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

在近代中国人的记忆中,电影最初是以“西洋影戏”的角色进入日常精神生活领域的。这种来自异域的“影戏”,虽然在外部形态上与本民族古已有之的影戏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新鲜事物。作为舶来品,它的传入,一方面是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相伴而行的,另一方面无疑也是“西风东渐”的产物。这就使得外国电影商人在中国的早期放映活动明显地体现出“经济冒险”和“文化催生”的双重意义??从经济冒险的层面而言,它使经营者们在经历了最初的投资风险之后,很快从中国人手中赚取了高额利润;而从文化催生的层面而言,当观看“西洋影戏”日渐成为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一种娱乐时尚的时候,中国民族电影的诞生也便因此而获得了必要的契机。

中国的民族制片业,肇始于外国电影传入9年之后的1905年。这一年的春夏之交,老北京的著名实业家任庆泰(1850-1932),在他自己开设的“丰泰”照像馆的天庭里主持拍摄了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这是一部由谭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剧的纪录片。它的问世,一方面证明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依然有着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和整合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于新的艺术形式的某种支持。

任庆泰的拍片活动由于他本人的“运气”不佳而没能持续多久。1909年,一场起因不明的大火使得丰泰照相馆一蹶不振,而任庆泰所经营的其它实业竟也从此开始走向了下坡。电影需要文化的支持,但无疑也同样需要经济的支持。从这个角度而言,任庆泰在北京的拍片实践的终止,实际上于偶然之中体现了必然。历史最终选择了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文化和近代经济的中心,上海为民族电影业同时提供了“精神气候”和物质上的必要保障。1913年,张石川(1989-1953)和郑正秋(1989-1935)利用文明戏的经验和在华外商的资本,拍出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18年,中国当年最大的文化企业集团商务印书馆专门成立“活动影戏部”,并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玻璃屋顶的专业摄影棚。自此开始,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早期电影的集中产地,并因此而有“东方好莱坞”之誉。

从无到有的,不仅仅只是活动画面的生产,还包括一些基本术语的创设。1921年,中国最早的电影刊物《影戏杂志》的编辑陆洁(1894-1967),从友人信中的“教习”二字的联想中,把director翻译为“导演”。及至20年代末,中国人终于为自己确立了关于这门新兴艺术的最为基本的术语――“电影”。这些专业名词的创设,无疑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事物进行本质把握的一种东方式的智慧。

中国电影是中国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凭藉自己的智慧创造的关于中国的“电影”。从1905年开始,中国电影就这样在经历了从短片到长片、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等诸种技术演变的同时,也不断以影像的方式,承载和表达着中国人近一个世纪的好恶与思索、苦难与奋争、光荣与梦想。

⑶ 电影短片的介绍

电影短片(英文filmlet)是一种称呼,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已产生,用来形容各种形式和风格的电影。是电影中最令人眼花缭乱的一种形式,它既不是一种风格,也不是一个种类。除了时间长短的区别之外,并没有简明的标准或者清晰的特征运用于电影短片的定义。早期的电影几乎都是短片,经历了100年技术和美学的发展,短片仍保留着一个世纪前的一些特质。

⑷ 张艺谋的《看电影》这个短片,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特点是什么并写出依据。

张艺谋短片《看电影》选择了在一片群山环抱的村落中,一场露天电影让整个村子欢腾起来,在短短的三分钟里传达出太多有关电影的讯息,乡村电影放映员和村姑之间的懵懂情感,孩子们对电影的热情和好奇,甚至连中国皮影戏的元素也通过戏剧化的设计被展现,天渐渐暗下来,但电影还未上映,躲在银幕背后的放映员一举一动都被呈现在银幕上,一场“皮影电影”开始上演——于是开始猜度,导演难道是想通过这样的片段,来传达出中国人和电影的千年缘分?
还用讲背景、人物特点依据吗?记得80年代,我们农村晚上放电影那可不就是像过节一样吗?我们工厂大院周日放电影时,很多青年男女借机约会的~~

⑸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七部短片中你最喜欢哪一个短片为什么

我最喜欢《回归》这个短片,见证了祖国繁荣富强的过程。不得不承认,当初《我和我的祖国》发布海报的时候,我习惯性会觉得,这不过是一部在国庆黄金周的固定节目,应该也没啥可聊的。但当曝光的信息越来越多,才知道这部电影是由七位老中青三代导演,来执导七部小短片,这些短片背景,分别会放在祖国70年来值得纪念的时刻,影片这样的组成结构,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片中的平行主角太多,有修表师傅,有警官,有谈判升旗负责人,有升旗手,每个人都想深入,但都蜻蜓点水,且不说短片时长有限,就算是一部完整的电影时间,这么多人物看不到主次,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不过影片时间的主题概念很吸引人,修表师傅是代表岁月情感时间,谈判升旗负责人代表重大历史时刻时间,升旗手代表物理精准时间,三个时间最后汇集到一点,如同时间一样精准。而且当罗大佑版本的《东方之珠》响起时,可以说很意味深长了。希望以后能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