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产电影 » 中国电影第七代电影人
扩展阅读
烂漫海棠红电影美国 2025-02-21 19:54:18
韩国电影2020三里 2025-02-21 19:52:39
美国关于二战的电影 2025-02-21 19:51:36

中国电影第七代电影人

发布时间: 2025-02-21 19:24:09

中国第一至第七代导演分别是谁

中国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导演如下:

1.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哗空莲寺》 。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

2. 第二代导演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

3. 第三代导演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 第四代导演: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是伴随着电影和戏剧分家的讨论和对历史的反思进行的,农村渐渐成为他们作品的中心题材。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滕文骥、黄建中、吴天明等。他们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5. 第五代导演:指1982年自北京瞎丛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第五代” 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6. 第六代导演:例如王小帅的《十七岁单车》,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张元的《过年回家》,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这三位导演。

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另一个共同特色是:他们都各有话说,第六代导演所叙述的故事,是他们各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如果能大量的呈现出来,才能显露出一个社会和文化的多元生机。

7. 第七代导演 :这里的“第七代导演”,是指在新千年之后走上导演岗位,开拍第一部电影的“新生代导演”。他们多是7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的电影的基本命题、所关注的对象,以及表现手法、风格,都与磨芦樱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有所不同,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新的电影意识的诞生。

“第七代导演”,其实是个很不规范的概念。因为这一称谓既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也没有广泛流传;这里所归纳的导演群体,目前也尚未形成一个可以归纳为“代”的较为统一的性格、风格和流派。

注意:

其实到今天为止的七代导演名号的又由来是第五代导演所作的《黄土地》,陈凯歌1985年的《黄土地》在中国电影行业里面砸了一个坑,业内把这个坑叫第五代导演,而后几年,第五代导演源源不断地往坑里填料。

直到1988年的《红高粱》出现,因为实在是太厚重,好的是把坑填满了,坏的是坑给砸穿了,至此第五代导演的辉煌艺术创作时期结束,开始步入体制化的商业片,虽然后有《蓝风筝》、《霸王别姬》、《活着》三部影片为第五代导演出彩了一手,但个人化、艺术化的第五代导演时代已经于1988年结束了。

但是正是因为第五代导演的出彩,在首拿国际三大奖中的金熊奖(1988·《红高粱》)之后,业内开始捋了捋中国导演的辈分,在第五代之前是完全得以区分的,这全是靠时代的划取和整体的创作方向等原因限制。而到了第六代导演开始80年代,第五代也开始慢慢走向商业化,脱个人性而类型化,当代商业片最为成功的当属好莱坞(Hollywood,又称荷里活,位处美国洛杉矶)。

❷ 中国大陆的七代导演及其代表作

实际上现在提“第七代”这个词还有些早,他们应该被称为“新生代”、或者“新锐”导演,只有被历史的筛漏筛过之后,一切才见分晓。沙子漏下去,石头留下来,那时候“第七代”才会浮出水面。

但是我们认为“第七代”的概念今天依然要提,这样才会使他们感觉被注视,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沙子”涌现出来。或许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搭上第七代的列车,这不是坏事,谁也说不准,一个今天貌似平庸的家伙将来是不是一块石头。

实际上他们属于同一个群体。若列出他们的共同之处,那实在是很明显的:他们都年轻着,实践着,坚持着,对世界影响着。

导演:宁浩
代表作:《疯狂的石头》,《银牌车手》

《疯狂的石头》的成功给宁浩带来不小的压力,他的下一部类型片题材《银牌车手》虽然由“石头”的300万投资增加到1500万元,但宁浩还是称钱不够花,拍摄周期拉长,众人期待过高,都给他带来一定压力。目前该片已完成后期制作,宁浩表示不太去奢望它能延续“石头”的成功,只能力求会有一些突破。宁浩拒绝给他的新片下定义为“喜剧”,他说拍的是“荒诞剧”。无厘头的情节,令人捧腹的创意,例如“超人”代言壮阳药等等,影片中的诸多元素还是能看到黑色幽默的影子。

2003年北电毕业前,宁浩自己出资、自编自导的电影处女作《香火》入选当年柏林电影节和香港电影节,引起刘德华“亚洲新星导”计划的关注,于是便有了《疯狂的石头》的投资。这部影片的成功让宁浩这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迅速成为最被关注的新锐导演,也使他毫无争议地成为“第七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导演:徐静蕾
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倾诉她对男子缠绵一生的爱情,而这个男主人公对此一无所知。徐静蕾把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搬上银幕,并且是自编自导自演,开拓进取的勇气令人钦佩。本片获得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给徐静蕾的导演之路做出了巨大肯定。如果说《我和爸爸》还是一个透着拙气、凭借真诚打动人的作品,那么该片已经显露出徐静蕾较为成熟的导演掌控力。

从最受瞩目的女演员演变为有“才女”之称的新锐导演,徐静蕾的“转型”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做导演相比,做演员没有表达的自主权,况且聪明的人做演员始终是一种“浪费”,所以徐静蕾执起导筒是必然的。和大多数沉在“底层”的年轻导演相比,“名人”徐静蕾的电影道路会宽敞明亮很多。第一部电影《我和爸爸》,叶大鹰、张元、姜文一帮人鼎立相助,《来信》也同样是大腕云集,2千万的投资“手到擒来”。这一点,使得置身“第七代”导演中的徐静蕾成为一个“异数”。

导演:马俪文
代表作:《我们俩》

《我们俩》讲述的一老一少两代女性的故事,90分钟的故事只有两个小人物,但细节饱满,情感充沛,生活化的趣言妙语俯拾皆是,让人莞尔,质朴和幽默中却透出当代人深层的焦虑和悲哀。导演马俪文以细腻的手法,表现出年龄悬殊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情感,感人至深,本片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一个朋友说,“其实马俪文是中国最有可能成为科恩兄弟那样的导演的人,她骨子里的黑色和偏执无人能敌”,但出于可操作性,她之前导演的两部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我们俩》都选择了低成本的温情电影。终于,2007年马俪文在刘震云剧本的基础上,拍出了商业电影《我叫刘跃进》,解决了文艺为体、商业为用的问题。虽然“黑色幽默”的不够,但黑和异足够,倒也不失气魄。对于第七代导演的现状,马俪文有自己的阐述:所有“新生代”导演都像野草似的,各用各的方式往上长,就看谁的生命力更强,又保持艺术性,又能与市场相结合,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导演:彭韬
代表作:《血蝉》

《血蝉》改编自白天光的同名小说,讲述两个被拐卖后被逼利用身体残疾乞讨的小孩的经历。导演彭韬用手持拍摄延续原作的残酷风格,用绝望的人物命运和复杂的人性弥补原作的单薄与不足。该片和大多数现实写照的影片一样,采用非专业演员出演全部角色,影像风格朴实。该片最终在第60届瑞士洛加诺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一个德国记者这样评价《血蝉》: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它真实,自然,美丽,我希望在德国影院也能看到这部电影。

国内的新锐导演倒是一大筐,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33岁的青年导演彭韬,是其中“艺术绝对至高无上”的代表人之一。拍这部电影彭韬甚至是自掏腰包,把自己拼命赚来的钱投在电影上。他说有了一张国际电影节的奖状,就不需要买衣服了。《血蝉》是彭韬的处女作,洛迦诺之行也是他第一个参加的大型国际电影节。无论如何,他的“运气”没辜负他的投入,这个“新生代”导演还是升起来了。

导演:李玉
代表作品:《苹果》

“没有想到,中国竟然能够产生这样令人捧腹又直面人性的现实题材电影!”这是英国最著名的电影杂志《帝国》对《苹果》的评价。飘在北京的洗脚妹刘苹果是社会中最弱势的一个群体之一,在她身上发生的事情简直可以用“荒诞”来形容。老公不信任她,老板强奸了她,老板娘百般刁难她,社会几乎是抛弃了她……影片的删减部分是最为遗憾的,不仅是激情戏,很多关系到主人公命运的细节也被删去。有人说,未删节版的《苹果》和删减版的几乎是两个星球上的不同电影,这一点让导演李玉欲哭无泪。无论如何,这是一部敢于诚实地面对自己、勇于说真话的电影。柏林电影节主席Dieter Cosslick毫不吝啬对它的赞美:“《苹果》是真正有力量的电影,是我任期中所看到的最好的中国电影。”

33岁的李玉半路出家,影片却频频获得国际影展认可,每一部又都在国内引发争议。2000年,她拍摄了第一部记实风格的故事片《今年夏天》,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艾尔维拉.娜塔瑞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影片”特别奖,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在国内引起关注。第二部电影《红颜》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让李玉从地下走到了地上。新作《苹果》获柏林金熊奖提名,获金马奖10项提名,屡遭删减后去年11月底已在国内上映。李玉认为,自己的本意并不是制造争议,只是把自己感受到的人生表达出来。

导演:程裕苏
代表作品:《我们害怕》

《我们害怕》由棉棉编剧、主演。获得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龙虎大奖”评委们的评语是:“这部数码影片清晰呈现了中国社会的最新发展,其中既有伟大的成就,也有恼人的东西。”影片拍得很有生气,也很诚实。整部影片充满了程裕苏眼中的上海符号,程裕苏说,“所有的一切都试图表现最真实的上海和上海人。”无论影片的主题、故事和导演风格,比其他年轻导演都更为丰富、平实、大气,也更具思辩色彩。

导演程裕苏曾被美国《新闻周刊》、《综艺》杂志、德国《明镜》周刊、英国《环球银幕》誉为:“中国最值得期待的新锐导演”。1996年程裕苏获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电影制作硕士学位,回国后涉足DV拍摄。第一部电影《我们害怕》由程裕苏自费花十万元拍成,第二部影片则由阿迪达斯的总裁主动投资,原因是他喜欢《我们害怕》。第二部片影片《目的地,上海》,获得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该电影节对其的评价是:“这部影片完全改变了西方从张艺谋到贾樟柯处得到的对中国及中国电影的印象。”这与程裕苏对“第六代”的态度不谋而合,“他们看我的作品不会多说,我看他们的作品也不会多说,因为你的角度和他们的角度不一样,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反差。”

备选人物:胡戈
代表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都说陈凯歌用三亿元捧红一个胡戈,这话颇有道理。恶搞“馒头”让胡戈一举成名,但他从此也沉浸于网络视频的涂鸦之中。虽然他的“新片”层出不穷,但总是跳出不出“网络”和“短片”的局限。可能是胡戈太过熟悉网络世界,也可能他的兴趣止步于此,总之,这事有些小小的遗憾。假设胡戈开窍之后去拍电影的话,可能不比第七代中的任何一个导演差,但这只是假想,胡戈一天不从捣鼓网络短片的兴致中跳出来,就不能给我们这些看客足够的底气去挺他。无他,期待胡戈早日从网络中醒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乐趣。

❸ 中国电影史的7代导演各是无法归入代系的导演都有谁

第一代:张石川 《啼笑姻缘》郑正秋《姊妹花》
第二代:蔡楚生《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三代:谢晋《牧马人》水华《伤势》
第四代:谢飞《黑骏马》张暖忻《沙鸥》
第五代:陈凯歌《霸王别姬》张艺谋《红高粱》田壮壮《猎场扎撒》
第六代:王小帅《冬春的日子》贾樟柯《站台》
第七代:具体有谁我还不清楚
无法归入代系的导演:姜文《红高粱》顾长卫《阳光灿烂的日子》《菊豆》冯小刚《甲方乙方》

❹ 黄建新的演艺经历

1979年,黄建新从西北大学毕业后入西安电影制片厂,先后任编辑、场记,并创作了电影剧本《女侦察员》。
1983年,参与拍摄影片《六斤县长》,任副导演。同年黄建新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
1984年,与张欣合作,拍摄了影片作业《小雨中的回忆》,并改编了电影文学剧本《兵车行》。
1985年,黄建新首次独立执导影片《黑炮事件》,该片讲述探索民族文化心理以及政治模式对人的禁锢所造成的异化。影片推出后即震动影坛,该片先后荣获华表奖(前身为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优秀故事片奖,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美工提名,第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奖,铜车马奖优秀故事片奖、最佳男主角奖,第五届华语传媒大奖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部佳片,第二十四届香港金像奖评选为中国电影百年百部佳片。黄建新也凭借该影片获得新时期十年电影奖最佳处女作奖,上海新时期十年导演奖,铜车马奖优秀导演奖,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国家广电部评选新时期最佳导演提名。
1986年,指导影片《错位》,该片是黄建新“先锋三部曲”的第二部,再次体现强烈的个人电影艺术探索。9月15日,中国电影展在北京举行,两百多个各国来宾前来选片。法国著名影评家贝热龙先生看完《错位》后说:这是中国第一部未来主义电影。澳大利亚的电影发行商说:《错位》所表现出的幽默,一定会受到澳大利亚观众的欣赏。正因为《错位》在澳受到欢迎,黄建新于1990年作为学者,应悉尼电影电视高等学院的应邀赴澳大利亚讲学 。
1987年,创作了电影剧本《留学生》,改编剧本《盲流》。
1988年,指导影片《轮回》,以王朔小说《浮出海面》改编的影片,表现经济生活繁衍变化物质富裕后精神生活的一种精神飘移现象。该片成为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正式参赛作品,黄建新并凭借该片获得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同年在上海举办了“黄建新电影展”。
1992年,指导影片《站直啰别趴下》,影片在叙事方式、结构方法和电影形态等方面和他以前的影片有很大不同,是一种素描式的当代中国城市人心态恍惚的记录。 该片获得华表奖优秀影片奖,首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奖,第六届台北电影奖“大陆优秀电影奖”,第五十届威尼斯电影节参议院特别奖,第三届上海影评人协会奖十佳影片,成为1995年03期《当代电影》国产十佳影片。
1993年,指导影片《五魁》,该片是由台湾投资的西部模式的影片,是一部纯粹表现大陆黄土高原风味的文学电影。 影片荣获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受欢迎亚洲影片奖,陕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影片奖。
1994年,指导影片《背靠背脸对脸》,影片改编自刘醒龙小说《秋风醉了》。片长两个半小时,国产故事片里极为罕见的长度。该片上映后多次刷新大陆电影票房纪录。影片获得第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合拍片奖、第十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奖、第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七届台北电影奖大陆优秀电影奖、第一届中国珠海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十届福冈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七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第五届上海影评人奖十佳影片、第五届华语传媒大奖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部佳片,该片并成为第四十八届嘎纳电影节导演双周闭幕影片。黄建新凭借该片荣获第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一届中国珠海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同年黄建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英国剑桥名人传记中心24版,并在德国汉堡电影节举办黄建新作品展览单元。
1995年,指导影片《红灯停绿灯行》,该片为黄建新的“城市百态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是根据女作家叶广芩的小说《学车轶事》 改编拍摄的影片。它与《站直啰别趴下》和《背靠背脸对脸》被称为“都市百态三部曲”。
1997年,指导影片《埋伏》,影片继续延续了黄建新对小人物关注的一贯风格,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展示出最平凡的老百姓生存之间的距离矛盾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影片获得第七届上海影评人奖十佳影片,第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最佳故事片提名,第四十七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
1999年,指导影片《说出你的秘密》,该片讲述了一个由交通肇事逃逸而引发的耐人寻味的故事。影片获得第七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金鸡奖最佳女配角提名,第十届上海影评人奖十佳影片。
2001年,指导影片《谁说我不在乎》,主要讲述了谢雨婷主人公由于一些小事爆发的家庭风波的故事。影片上映后多次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荣获华表奖评委会奖,第二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奖。黄建新也凭借该影片夺得第九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第二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9月16日,《谁说我不在乎》和《说出你的秘密》成为好莱坞中国电影节的展示影片之一,也是中国电影诞生百年以来中国优秀影片在好莱坞首次亮相。
2005年,指导影片《求求你,表扬我》,本片以轻松的城市生活为主题,饱含沉重情感和道义选择的作品。影片获得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特别奖、“金爵奖”影帝提名,CCTV6电影频道传媒大奖CCTV6电影频道探索精神奖、最佳剧情片,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大奖,第十五届上海影评人奖十佳影片。黄建新凭借该片获得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编剧奖。7月,举办黄建新电影周。 11月,黄建新应邀赴美国,在林肯中心作电影主题讲演。
2008年,由黄建新监制,陈可辛执导的影片《投名状》,该片故事大纲改编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影片上映后取得了国产片全球最高票房,已达2.6亿元,更刷新了之前《色,戒》创下的亚洲华语地区2.5亿票房纪录,位列年度华语片票房之冠。影片获得第二十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第四十五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第四十五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第十七届上海影评人奖十佳影片、最佳男演员。同年黄建新担任第十一届平壤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2009年,由黄建新担任制片人和监制的影片《十月围城》,该片讲述了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下,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该片上映后突破2.90亿票房。影片获得第二十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第十六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电影,第十九届上海影评人奖十佳影片、最佳男演员奖。10月,黄建新担任第三届亚太影展评委会主席。11月,被推荐为《芭莎男士》2009中国品位成功双重领袖年度人物候选人。
2010年,指导影片《建国大业》,该片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云集了华语影坛百余位明星客串(零片酬)的影片。上映后突破4.3亿票房,该片获得第二十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提名,第十九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佳华语故事片奖,第十七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突出贡献大奖,第一届澳门国际电影节金莲花优秀影片大奖,第十九届上海影评人奖十佳影片。黄建新凭借该片获得第十四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导演奖,华鼎奖中国最佳影视男导演奖,第十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百家传媒年度致敬电影人“。
2011年,指导影片《建党伟业》,该片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而制作的献礼影片。影片上映后突破4.12亿票房。影片并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四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编剧奖。
2013年,监制影片《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根据梁羽生武侠小说改编的3D魔幻大片,影片讲述的是西北女匪练霓裳与受命暗查西北的武当掌门卓一航相恋,两人经过重重磨难,冲破家族恩怨和门派血仇等障碍,带领西北官民共建明月天国的故事。影片上映12天累计票房突破3.9亿。该片获得第十届好莱坞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电影。12月1日,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黄建新当选为中国影协第九届副主席。 2014年4月8日,黄建新在第二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荣获“二十年五佳电影导演奖“。4月25日,由黄建新担任制片人、罗永昌指导的3D动作科幻喜剧电影《冰封:重生之门》在内地上映,影片为“冰封侠”系列电影第一部。12月14日,由徐克执导、黄建新编剧和监制的国内首部谍战3D巨制《智取威虎山3D》,影片上映以来取得了票房口碑双赢,票房突破8亿大关。12月21日,担任CCTV-6(电影频道)大型综艺选秀节目《来吧!灰姑娘》的导师。
2015年1月,”大师微电影”正式启动,黄建新是首位加盟“2015大师微电影”的导演,也是黄建新指导的首部微电影,作为系列首支作品的《失眠笔记》已在北京正式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