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产电影 » 17年中国电影所指的是什么样的
扩展阅读
豆瓣电影ap 2025-04-13 23:14:08

17年中国电影所指的是什么样的

发布时间: 2025-04-11 07:54:20

『壹』 中国电影1949-1966这17年是怎样发展的

中国电影所指涉的历史和地理范围非常之广,它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海外华人社区。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电影工作者们开始大胆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中国电影获得许多国际大奖,而且逐年增多。由于中国电影在国际上日益受到欢迎,中国电影工业已经吸引了相当多的外资并且不断地与外方合作拍片。随着电影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中国电影实际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也就凸现了出来:它是由中国人为中国人生产的吗?假定关于中国电影的性质已达成某些共识,那么,扎根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而有别于好莱坞现象的这种电影有它自己的特点吗?这些特点又是如何可靠地被国际电影界所洞察与阐释的呢?这些特点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形成有意义的国际对话呢? 回顾中国电影一个世纪的发展,不由使我们想起了一些具有全球意义的历史性事件。一百多年前,1895年电影在西方发明。这不仅是世界电影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而且也是清朝政府在战败之后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一年。自从1895年以来,世界范围内视觉技术的发展与中国这个正在形成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内政治事件的联系日趋紧密。1896年8月,西洋影戏在上海的徐园上演。在此后的百年间,引进的西方电影技术在中国本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已成为中华民族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这项研究里,我们把中国电影史的断代精确地界定在这百年(1896~1996)间,并非出自偶然,而是由具有深远影响的全球性事件和民族性事件决定的。我们把1896年作为起点,因为从一年开始,中国电影的消费与销售开始具备跨国家的性质(当然也可以设想以始于1905年拍摄的第一部中国影片或是 1913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作为中国民族电影史的开端)。 我们把对于中国三个地区(大陆、台湾、香港)的电影的探讨下限定在1996年,因为从1997年7月起,香港不再是独立于大陆的地缘政治实体,这一中国历史的全新篇章无疑将会对中国电影,特别是对后殖民的香港电影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预测将来的中国政治和中国电影的形貌还为时过早,但是我们可以在次对中国跨国电影百年史进行一番梳理。我们将探究在中国电影史的整个发展历程中的影像生产与消费的一系列模式:从传统的"影戏"到机器再生产的现代时期的"电影",到后现代时期的电子影像的"仿真"(simulacrum)。我们的假设是,这样一种视觉的历史诗学不可避免地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学相联系,而且深深地植根于跨国资本的经济学之中。自从电影媒体完全整合到经济和文化之中并调和这两者以来,它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和勾画中国文化政治与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两者关系的轮廓的一个很具说服力的例子[1]. 接下来我将简要回顾历史,并对可被称为"跨国的中国电影"(transnational Chinesecinemas )提出一个相关的理论。种种迹象显明,似乎只有在恰当的跨国语境中才能正确理解中国的民族电影。人们必须以复数的形式提及中国电影,并且在影像制作发展过程中把它称作跨国的。中国个案中的跨国主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作观察:第一,19世纪以来,特别是在1949年以后,中国分成了三个地缘政治实体——大陆、台湾、香港——由此而来,这三个地区之间出现了中国的民族电影/地区电影的竞争与合作。第二,在20世纪90年代的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国电影的生产、销售、消费的全球化。第三,电影话语本身对中国及中华性的表述与质疑,即对大陆、台湾、香港和海外华人中个人或群体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族群认同、以及性别认同的交叉检验。第四,一次对中国"民族电影"的重新回顾与审视,就好象是在回顾性地阅读跨国电影话语的"史前史".这一过程旨在揭示民族电影话语的政治潜意识——电影的跨国根基与条件。这些是任何一个民族电影规划必定要克服与超越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免受实际的或假想的帝国主义的危害,或是为了迫使少数民族保持沉默来维持国家统一。

『贰』 为什么现在香港的影片,无法超越90年代的香港影片

我们无论如何都得承认,曾经的9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那时的香港有着“东方好莱坞”的美誉。无论是演员、歌手还是导演、编剧,都非常优秀,而今这一“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原因很多下面简单说几个。

现在的香港已经很久没有出现新的优秀的演员、导演或者编剧了。现在的香港导演圈中还是徐克、吴宇森、王晶等人在苦苦支撑,新人导演几乎没有哪个特别出彩的。

像是张国荣、张曼玉这样的国际巨星更是没有,甚至连苗头都看不到,要知道就算是美国好莱坞也是要靠着“巨星效应”支持的,更何况只是“东方好莱坞”呢?

“后继无人”是香港影视圈至今没有起色的根本原因,当年的黄金时代一大批优秀的导演受到的思想启蒙普遍是“新浪潮”,而如今呢?泛滥的充斥的廉价文化下,“娱乐至死”已经越来越明显,像许鞍华这样导演还会再有吗?

近些年的香港电影普遍质量偏低,包括前段时间上映的带有“原汁原味”香港味道的《妖铃铃》也不受观众喜爱,徐克的《奇门遁甲》口碑票房双失败,吴宇森的《追捕》被集体嘲讽。

现在的香港电影人,唯一还能在大陆保持“节操”的可能也就剩下“大家都欠他一张电影票”的星爷了,但是电影票早晚有还完的一天,以目前星爷电影质量的发展,我认为“还完”的一天越来越近了。

除此之外,现在频频曝出的香港影视圈“性丑闻”事件,让大家看到了香港影视行业最为黑暗的一面,由此可见香港的娱乐圈体制也是存在巨大问题的,这样的问题也终将成为影视行业发展的最大隐患。

老影人几乎“江郎才尽”,新的影人又难以出头,加上体制存在的种种问题。香港电影走向没落几乎是必然现象,想要改变,最先要在体制上寻求突破,培养新力量,才能再创辉煌。

『叁』 武侠片的历史发展

先秦之后,以武术和侠客为主角的小说逐渐兴起,至唐代,形成第一个高潮。当时的《红线》、《聂隐娘》等等,皆已有武侠小说的影子,但还未全面成熟。到了明代,《七侠五义》、《英雄儿女传》等等开始流行,此时的武侠已经摆脱了唐代武侠中侠客依附政治、并为政治效力的窠臼,呈现出“游历于江湖、行侠于社会”并与政治对抗的角色特征,这种精神和春秋时期的“侠客”相吻合。到了明末清初,武侠小说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并取得了大众的认可,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
电影传入中国以后,以武侠和武侠精神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开始慢慢与其融合。第一部中国武侠电影,是1925年拍摄的《女侠李飞飞》。该片由邵醉翁(邵逸夫大哥)执导,林雍容,粉菊花,吴素声主演。讲述了一个女侠凭借武功成他人爱情之美的故事。影片虽已有后世武侠电影的雏形和精神气质,但未脱胎传统戏曲故事结构,结尾亦落入俗套,故未有太大影响。真正使武侠电影进入世人视线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是1928年,由明星电影公司出品、张石川执导的《火烧红莲寺》。
该片根据“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是第一部根据原版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影响力巨大,观者如潮,制片公司赚尽了票房和口碑。此后,续集连拍,一共拍摄了十八部,创下中国电影史上续集最多的单片电影。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开始进入中国电影史。
从30年代开始,因为《火烧红莲寺》的火热,中国开始出现了无数奇奇怪怪的武侠片,这些武侠片良莠不齐,大多取材于稗官野史,或追求新奇,或热衷旧思想,文化质量不高,技术水准也没有突破。1937年后,全面抗日中断了武侠电影。
一直到了60年代,中国武侠片在题材和拍摄风格与技术两方面,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邵氏从五十年代开始拍摄武侠电影,但不受欢迎,只好与“黄梅调”结合。此时的武侠片仍旧根植于传统戏曲中,在服饰、台词、剧情等等方面保留了较大的戏曲痕迹。
1965年,邵氏公司老板邵逸夫对泛滥老套的武打片厌烦,决心要拍摄新类型的武打片,几经尝试,张彻在1967年拍摄传世之作《独臂刀》,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的影片,张彻获得“百万导演”的名号。这部影片奠定了张彻在影坛的重要地位,被人称为新派武侠电影。张彻的电影中,男性演员才真正有主角的地位;之前的黄梅派作品,男性演员在其中只是陪衬。张彻的电影中,男主角是性格刚烈的侠客,个性独立,有自己的为人处事的标准,看重男人间的情义,儿女情长是陪衬。
新派武侠摆脱了老派武侠的套路,在技术上也有了巨大的尝试和突破,一些风格化和接近生活化的人物装扮及审美情趣开始呈现,但,真正引起巨大轰动、标志武侠电影成熟起来的是,1971年由台湾导演胡金铨拍摄的《侠女》。
这部改编自《聊斋》的中国武侠电影扛鼎之作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冷静悬疑的气氛、熟练精准的技巧和渗透其中的禅思哲理而受到了如潮好评,一举夺得了当年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将中国武侠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推向了顶峰,这是中国武侠片第一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它标志着武侠片这种类型正式获得世界承认并载入世界电影史。
该片在画面和剧本两方面确实颇有新意,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铸就了它的成功。竹林、斗笠侠客、政治迫害、轻功、射箭、野外拍摄等等影响后世巨大的武侠元素,皆由此片独创。而源于道家的山水情趣和政治冷淡,深刻契合中国长久农业社会的思想根源。尤其是该片女主角——徐枫(现台湾汤臣集团总裁)扮演的女侠,轻灵飒爽,扮相利落,几乎成为后世所有女侠的定格。而她飞身上树时,惊人的一剪(剪辑特技),艳惊四座,被冠以“中国武侠第一刀”的美誉,在70年代影响力巨大。后来崛起的徐克、程小东等人,皆受此片巨大影响。
至此,中国武侠已经全面成熟起来。
此时,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开始凸现,并最终于武侠片分道扬镳:功夫片。
八十年代末,香港新浪潮电影崛起,一批新人开始崭露头角,谭家明、王家卫、张曼玉以及后来出现的四大天王。其时,邵氏电影停拍,香港电影呈现巨大市场空间。在这种背景下,以徐克、程小东等海归派带来的年轻创作活力和视野,开始掀起武侠电影的第三个高潮。
1992年,程小东取材于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拍摄了同名电影,他大胆取舍剧情,创新动作和叙事技巧,在剪辑方式和拍摄手段上都有了巨大突破。威亚技术的成熟与飘逸审美的运用,共同构成了这部电影的审美情趣,在这里,金庸描写的剑气、轻身术等等都有了极为完美的视觉展现。而由黄沾作词的“笑傲江湖”也传唱一时,并在二十年后的今天依旧被人津津乐道。
该片完全延续了《侠女》的拍摄风格,主打元素依旧是竹林、斗笠侠客、阴谋等等,徐克事后说明他确实是向胡金铨学习了,而该片动作的方向所指:侠义精神中的超然脱俗与世外情结,第一次将武侠片的精神内涵做到了极致!!
此后,程小东再接再厉,又拍摄了续集《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这部电影引发的争议和观影狂潮更加超过前者,大陆港澳台几乎万人空巷。电影中,不仅兵器能杀人,飞花、落叶、针线、铁钩甚至徒手都能致人非命。而林青霞装扮的东方不败,则成为了新派武侠人物形象的一个巨大突破。
在该片中,林青霞扮演不男不女的东方不败,因为修炼葵花宝典而挥刀自宫。徐克和程小东第一次吸收了黑泽明电影中的日本幕府时代风情,将和服扮装与林青霞的美丽气质结合得无与伦比,而林青霞近乎完美的表演水准,则成为“东方不败”标志性形象。
以这部电影为准,香港和大陆都第三次兴起了武侠片的狂潮,拍摄了诸如:《六指琴魔》、《天山童姥》等一系列武侠片,并在海外也取得了巨大的票房。
此后数年间,武侠片渐渐式微,无限制地复制类型导致观众视觉疲劳,而票房左右的市场因素也克制了投资人的拍摄欲望,九十年代末,几乎没有人再拍摄武侠电影。
2000年,一部横空出世的武侠电影,再度引发了这个类型片,那就是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这部由香港安乐影业投资、根据王度庐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第一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是迄今为止,华人投资、华人执导的华语电影唯一一次在奥斯卡获得最佳外语片,这部电影也给武侠片注入了鸡血针。
该片从元素、拍摄手法等等上并无巨大的突破,但,在导演水准、镜头设计、剪辑、服装、画面节奏等等方面,一反程小东徐克模式,采用了“剑走轻灵”的审美,其中,章子怡扮演的“玉娇龙”形象轰动一时,而李安的导演水准也得到了空前肯定。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东方不败》中和服的引入,华语武侠片越来越脱离本土文化,种种莫名其妙的风格、装扮等视觉设计,强行扯入西洋元素,为讨好当时兴起的美国大片观众。徐克拍摄的《断刀客》等等电影,完全把武侠与美国西部片结合起来。莫名其妙的大漠风情、奇奇怪怪的盔甲装扮、所谓的玄幻风格等等,割离了武侠片与中国农业社会的关系,歪曲了武侠片的文化内涵。加上此时香港的漫画风,更加加剧了这种不严肃的“创新”。
在这种情况下,李安大胆回源,重新将武侠片定义为农业社会风情(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沙漠哪里有侠客?侠客必然伴随着社会和江湖,甚至美女),虽然在该片中仍旧有一段沙漠戏,但从历史和情节上都予以了磨平,几乎看不出痕迹。影片重要的仍旧是青山绿水、断桥小楼式的纯中国风情。
该片大侠扮演者:周润发,他扮演李慕白,其写意大度的动作设计所蕴藏的“大侠”意味,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出现了。而玉娇龙和俞秀莲在屋顶上横飞的一段轻功,则看得观众目瞪口呆,尤其是美国观众,华盛顿邮报甚至贴出头版评论:公然抗拒地球引力!
此片几乎所有的元素都源于中国传统的道家学说,包括“气”、“穴位”、“轻功”等等,而原小说也是民国早期撰写的,电影基本上忠于小说,并抓住了小说的精神实质。
但是遗憾的是,当时大陆电影市场极为惨淡,第五代尝试商业屡屡失败,第六代又拒绝商业模式,导致好莱坞电影大肆侵占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这部极为优秀的商业武侠电影被引入大陆,引发了一定的观影潮。这种情况为大陆电影公司和老板极为嫉妒,他们出于各种心理,雇佣了一批所谓的评论家、影评人,对该片大肆歪曲,评价该片为:讨好美国,讨好票房,内涵不足等等……
实际上,这部电影美国人几乎看不懂,因为美国人根本无法理解“轻功”是什么,全世界,也只有中国文化中有普通人飞天的描述,在基督教世界,飞天,等于神!华盛顿邮报的评论“公然抗拒地球引力”就凸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以,以“讨好美国人”为借口来打击该片的艺术地位,不仅不符合事实,而且凸显出大陆当时电影产业的急躁和危机感。
至此,中国武侠片算是告了一段落,而后,引发了中国电影产业化的第一部纯商业片《英雄》,便是对该片的借鉴,之后的《十面埋伏》等等,中国武侠电影正式走入了好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