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微影 » 回族微电影
扩展阅读
小草微电影 2024-11-05 23:04:46
法国电影豆瓣榜 2024-11-05 22:54:06

回族微电影

发布时间: 2024-08-09 20:48:16

❶ 真情在文学中相遇

图文/幸福

从文友转来的短信得知,石彦伟携散文集《泰斯比哈》临夏读者见面会,于是我专程去见他,就像是久违的老友。

在马如基、马志勇、阿麦、马国山、吴春梅、哈默、马进军、王发茂等作家、诗人济济一堂的临夏读者见面会上,作家钟翔笑着对石彦伟说:“幸福,是你的铁杆粉丝。”我说:“钟翔老师说的没错,那么给我签上两本好吧。”而且我很想当面告诉石彦伟,几年前看他的散文集《面朝活水》时,我们只是在文字中相识。那年冬天春节假期自西安回来,我从新到的几本邮购图书中,看到他从北京寄来的散文集《面朝活水》,心情大好。

读完了莫言六部长篇小说后,再读拖欠了一些时日堆放着的书,时间匆匆而过,到看石彦伟的散文集《面朝活水》时,已是炎热的夏季,感觉倒像背着欠了债似的。赶在他参加全国多民族作家临夏行采风活动前,我需要提前通读他的文学作品。常常一篇读到半截时,眼睛便停住了,要等后面的感觉跟上来,必须放慢节奏来看,尽管散文集30万字规模,却觉余味厚重,分明读出了泪。读到每篇散文的结尾,比我预料的要精彩。

石彦伟的文学创作深受作家张承志的影响。不单是张承志先生为《面朝活水》题写了书名,从石彦伟散文的运笔乃至惯用的气势中,睿智的思想与硬朗的文笔,可见作家的性格中,那种直爽与率真,全无矫揉造作之态度。如散文《推子爬过头顶》,微电影《一夜梨花》等作品,对于人性深处的细微把握,细致入微的生动刻画,感人至深。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熟悉的人,自己的坚韧以及懦弱,有血有肉的书写,心随笔动,就像解剖自己的灵魂。对此,他并不掩饰。饮食文化南甜北辣的饮食偏好,成为生活中的一种文化时,很容易从人群中一眼分辨出人的性格。在散文集中用很多篇幅写到饮食,写父母和奶奶,出生在哈尔滨的一个回族家庭,有滋有味的生活,笔下满满的爱,融在食物里。

散文集《面朝活水》宁静婉约的文字,深受中国现代文学的淘养。流畅如歌的行板,融于字里行间的深挚之情,通过张弛舒展的节奏,流露含蓄隽永的雀纯韵致。喜欢他白描状的书写,若有所思的回味,感觉文字美感的传递,首先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来完成的。在他执着的性格里,似乎带着与生俱来的倔强。与他所喜欢的作家的经历有着几分神似。

“在民众与山河中求知。”——在给读者签名的散文集《泰斯比哈》扉页上,石彦伟这样写道。他的才气、他的真情,叫人想起孩子般的童贞,纯净一如白纸,了无块垒的胸次,不落尘埃的笑容,宛如邻家的阳光男孩,立刻拉近了心的距离。相比起来,他写到很多与他同年龄的人,对文学的不以为然,他不会勉为其难,反而与那些读者,往往一见如故。读他的文字,我感觉到自愧弗如,看不见作者的真情实感,更不懂什么叫惜墨如金。

文学才情的高低,文学品位的高低,其实很难从字面上加以比较,或者能相提并论,作家和作家的区别在于真诚,信马由缰的鸿篇巨顷姿咐制,册肢天马行空的漫步,是不是敢于面对自己,能不能把心交给读者。绞尽脑汁的文学创作,只会愈感笔底枯涩,与文学相去甚远的抒情,失去本真地书写,不愿听从内心,有多么可怕。置身于从俗如流的境地,坚持认定的道德信仰,源自心底的操守。一个人的文化寻根,精神回归的全心投入,这本身便是传奇。

多年行走在文学寻根的路上,石彦伟是孤独的行吟者,艰辛跋涉在求知的路上。创作时间于2009年至2012年间的《面朝活水》中,有一辑“漂泊”——他从哈尔滨到河北泊头,廓清了祖辈“闯关东”的迁徙足迹,勾勒出一幅大运河源头的流徙图景。我们能找到散文原有的意味,他继承了“散文故乡”情结中这一脉人文气息——诗意的返乡,在思想清纯的质地上,幽默风趣的笔调中,有忍俊不禁的调侃。他最初的念想或许并不明朗,借助文学想象力,遥望故乡的前生今世,踏上一条返乡的文化之旅。

石彦伟边走边写,记录下旅途见闻的经历,唤醒每个人心底类似的经历,勾起读者久远的回忆,他的文化散文,别具一格。他坚守的梦中的故乡,来源一条根系发达的认同,植根于故乡人文的回归,毅然决然地坚持,其间付出了常人没有的艰辛。断断续续地读着石彦伟的博客文字,直到他将每天的心情日记,变成纸质的一本本散文集,品味成长的甘苦,别有滋味在心头。我当时心里只是好奇,一个二十岁出头的作者,对人生有着如此深刻的把握与理解,带着不无冷峻的沉思,还有忧患意味。读他的书,我感受到石彦伟将心里对文学的虔诚热情,化作了常年孤独的守望,付诸于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赋予文字以灵感及才情,洋溢出以苦为乐的精神,使他的作品有别于常见的那样,没有流连儿女情长的抒情感怀,没有闲情逸致的自我陶醉,有的是对历史过往的追思,充满了人文情怀的眷恋,对端庄文学的崇高敬仰。

对于性情使然的作家,不无文人的天真与直率,他写道:“晤了面,又有几句话可以谈?”正如古人的“道不同,不相与谋”,我认同他曾说过的:“一个地方,出几个出人头地的人,是很容易的;他们应该从文化层面上回来,应该多做一些事情。”几年过去,待我再次见到年过而立的他,对热爱的文学依然初衷不改。我对石彦伟说:作家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文学是一个族群的勋章。

“勇敢而诚实地进入生活。”几乎是石彦伟的创作经历,也是他的文学创作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石彦伟散文集《泰斯比哈》中,收录了他写于2014年以来他创作发表在《民族文学》《北方文学》《回族文学》等文学刊物上的作品,如《奶白的羊汤》《穿过流水的骨骼》《荒芜藤桥墓》等二十多篇精选散文作品,文字更加娴熟,感情丰沛饱满,尤见作家的性情。

我相信,每个人气质里藏着的阅历,骨子里带着的气场,是不同的。再次见到石彦伟,觉得他还是跟原来那样,亲切热情,和读者面对面交流创作体会和感想,谈笑风生。他的散文集《泰斯比哈》,依然把心真诚地交给读者,石彦伟深情的吟唱,书写心底的实感,让他的散文增添了思想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