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谁能介绍下中国电影的三次繁荣
1. 艰难的拓荒 (1905-1931 )
中国电影的拓荒期是漫长的。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从放映外国影片起步到开始摄制自己的影片,从寄生于外国资本到开始自己独立自主地制片,经历了痛苦的蜕变。1905年秋,北京丰泰照相馆的创办人任景丰拍摄的京剧艺术纪录片《定军山》,开了中国人自己摄制影片之先河,《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有声片,虽然有声片在公演时,并未产生所期望的轰动效应,但是它们的大胆探索和努力实践,毕竟揭开了中国电影历史新的一页。
2. 走向成熟(1931-1949)
中国电影发展到1931年,开始其划时代的转折。在观念方面,突破早年的“影戏”说,使电影更趋电影化,并将早先着重娱乐、经营的思想转向电影与时代、现实的结合,使中国电影与新文艺合流,表现出厚重的时代感与历史感。观念的转变带来了电影编剧的重大变化,促使了导表演艺术的飞跃和发展,中国电影正在走向成熟。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 《狂流》、《渔光曲》、《马路天使》、《桃李劫》、《船家女》、《神女》、《十字街头》、《风云儿女》、《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和麻雀》、《三毛流浪记》等。
3. 曲折中的发展 (1949-1966)
中国电影发展到新中国17年,既经历过艰难的曲折,又在曲折中坚韧地前进,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良成就。一大批优秀的导演和表演艺术家的崛起,及其各具特色的审美追求与创造,将中国影坛点缀得摇曳多姿。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中华女儿》、《上甘岭》、《祝福》、《李时珍》、《柳堡的故事》、《林家铺子》、《风暴》、《红旗谱》、《革命家庭》、《早春二月》等。
4. 停滞与倒退 (1966-1976)
中国电影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停滞和倒退。电影家被打倒,电影厂被关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影坛显现出令人窒闷的空白。后来虽然恢复了生产,但是在“根本任务”论、“三突出”论等严重框范下,影坛又成为“样板戏”电影和阴谋电影的天下,现实主义电影只能曲折地伸展。从1970年开始, “样板戏”从舞台搬上银幕,先后拍摄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
5. 在探索中前进(1979-1989)
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国进入了新时期,中国电影也由此步入了自觉时代。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中,有着70多年历史的中国电影面对门户开放后的八面来风和经济改革中的多方挑战,感受着当代思想理论和文学艺术的各种潮涌。电影艺术家们也开始解放思想,挣脱了长期束缚他们创作的“左”的枷锁,不断谱写出中国电影史上绚丽璀璨的篇章,将中国电影的发展推向了第二个高潮。涌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牧马人》、《巴山夜雨》、《芙蓉镇》、黄土地》、《黑炮事件》、《霸王别姬》、《湘女萧萧》等就是他们中间的代表作品。
6. 蓬勃发展
进入90年代,中国电影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像《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红粉》、《过年》、《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㈡ 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是谁
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是王苹。
王苹,原名王光珍,一九一六年出生于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这是一个教育世家,使得王苹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大量中外古今文艺作品。她酷爱文学艺术,充满追求和幻想。特别是高尔基的《母亲》、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蚀》等文艺作品,更使她张开了理想的翅膀。
解放后,王苹进了东北电影制片厂,1950年调到电影处工作。次年春天,学院要组织一个诸兵种协同作战的演习,领导上想到了王苹。
拍摄前,王苹埋头学习了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指挥艺术和军事常识,取得了军事考核合格的好成绩。又同军事顾问反复研究,拟定了完整的拍摄计划,并做好了拍摄前的一切准备。
一年后,王苹导演的我国第一部大型军事教学片《河川进攻》完成了,并拍得很成功。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时,她成了我国第一个电影女导演。
王苹导演的作品
王苹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是1954年拍摄的《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第二部故事片就是1957年拍摄的《柳堡的故事》,奠定了其清新、细腻、严谨、流畅的导演风格。
建国初期,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已形成了相对昂扬豪迈、阳刚激越的风格特征,《中华女儿》《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上甘岭》《海魂》等,均反映战争年代革命英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和赤胆忠心的无私品质。王苹导演的《柳堡的故事》则以一曲缠绵的情爱之歌,大胆地提供了战争岁月别一种温柔的记忆。
㈢ 张铮个人履历
张铮,原名张淑珍,1916年出生于江苏丹阳,后在上海长大。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前往延安,因在影片《中华女儿》中扮演主角而崭露头角,该片在捷克斯洛伐克电影节上荣获自由斗争奖,成为新中国首部国际获奖影片。在延安,她与音乐教员陈地结婚,共同参与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张铮是小提琴手,陈地则演唱了“黄河颂”。
1947年的“延安保卫战”中,张铮见证了党中央的撤退和转战陕北。她随后加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参与了《中华女儿》等影片的拍摄,其中《中华女儿》以真实事件“八女投江”为背景,张铮饰演胡秀芝,该片在国际上获得了“为争取和平自由而斗争”奖的银质奖章。
在艺术生涯中,张铮先后在各地电影制片厂担任导演,导演了《红旗谱》、《骆驼祥子》等作品。在《小花》这部影片中,她的坚持和才华达到了高峰,影片以其创新内容和形式赢得了广泛赞誉,邓小平同志对此也表示了关注。张铮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和对演员挑选的严谨态度,都体现在了《小花》的制作过程中。
2007年,张铮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九十一岁,安葬于上海回民公墓。她的生命如同《小花》插曲《绒花》中的歌词,象征着不屈的中华女儿,为电影艺术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
(3)老电影中华女儿在哪拍摄扩展阅读
张铮同名四人,一个是大陆演员,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04级学生;第二个是香港艺人,于上海高中毕业後前往香港发展;第三个是电影演员、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原名张淑珍,1916年出生,原籍江苏丹阳人;第四个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研究员的男博士;第五个是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㈣ 新中国经典的老电影
新中国时期的经典的老电影有《中华女儿》、《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
1、《中华女儿》
这部电影在1950年正式公映,是新中国建立后拍摄的第一部抗日题材影片和第一部获国际奖的影片。运用实景拍摄,纪实的手法,原生态的风格,就连战争场面也是真枪实弹,非常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