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观《奇袭胡家台》有感
观《奇袭胡家台》有感
很早很早就听说在外滩拍摄电影《奇袭胡家台》,一直没有机会,没有去欣赏。
今天,我下午没有课,就骑车前往外滩,到了外滩的大堤上,各式各样的大小车辆有十余辆停在大堤上。这外滩:我们学生每年春游都在这里,泥蒿,芹菜,连蒿须,蒿草,芦笋等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大堤上人来人往,可以看见南边不远处,有两顶大太阳伞,有穿军装的,还有穿旧时衣服的,还有穿现代衣服的在那儿,大概就是拍摄现场吧。
我走下大堤,沿土路往前大约20米到了电影拍摄现场,看到正在拍摄,在一顶太阳伞下的一个折叠式椅子上坐着一位老者,这位大概是导演,戴着一顶浅灰色的鸭舌头帽子,耳朵上戴着耳机,看着一个显示屏,小声说:“开始”。这时周围有三四个青年边走边大声喊道:“拜托,不要讲话,对不起”。另一顶太阳伞下的的一个折叠式椅子上坐着一位年轻人,这位大概是录音师,耳朵上戴着耳机,小声说:“开始”。这时才有一个年轻人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一组数字,他便走向摄像头边说:“各就各位,几几号,开始”,然后牌子上的一个像夹子一样的一夹,就发出一组不同的声音。这时摄像师开始看摄像镜头,拿“麦”的对准演员的嘴,演员就开始了表演,说话的说话,走路的走路。大概一两分钟,导演就叫停。不过每个镜头要拍摄三四次,有时候拍摄上十次。不过他们的“麦”好灵敏哟,周围四五十米范围内有一点点杂音,导演、录音师都听的清楚,都会让那三四个青年大声喊:“拜托,不要讲话,不要弄出声音”等等。
过了一会,看见一位穿着旧时农村女孩的朴实的衣服的女孩走来了,听说叫“荷花”,马上拍摄皇军调戏民女。有一位女孩指着“荷花”露出的小腿说:“你腿上的红点点、红疤痕是不是蚊虫叮咬的?”,她说:“应该是的”。我心中顿时升起了一种敬意,我连忙上前说到:“我们这里有一种土方:把草三七用手捏出水来,用三七睡涂在红点点处或者把这片叶子贴在红点点出,过几个小时就好了;草三七,我们这里很多。”。荷花无语默默的走了,那个女孩也没有说话了,还是周围观众用诙谐的语气说:“你拿点来,给她涂上”。唉。有一位哲人说过:“做一件好事容易,难就难在做一辈子好事”,我怎么想做一件好事这么难呢?我明天有空,我一定还要去观看的。不知道要不要带草三七去,我不知道。好纠结。唉。
前几年也在我们这里拍摄过《洪湖赤卫队》,我也去过,我也见过演员,和演“刘闯”的聊过几句,他们诙谐,平易近人。不过不能随便进拍摄现场。拍摄期间,有一位演员几天低烧,浑身无力,在城区,在武汉,没有治好,后来我知道了,向他们建议,说:这极可能是急性血吸虫病,这是我们这里的地方病。他们听说后,在血防医院一查血,果然是急性血吸虫病,吃点药,过两天,就没事了。
我看了一会,就离开了,骑车上大堤,又骑车绕到了对岸,看见新建的旧房子,稻谷垛,
还有渔船,风箱等,有几位师傅在卸下拍摄设备,我问了一句:“今天晚上拍摄吗?”师傅说:“拍摄”。我晚上再来。拜拜哟。
回来草草记之,祝拍摄顺利。
B. 《奇袭 地道战》本应重现战争经典,却在悲壮之余沦为二流动作片
出于对经典的怀旧,看了《奇袭 地道战》但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人设太崩。鬼子军官一个个军装笔挺,阳刚帅气,我们的抗日英雄,民兵却一个个歪瓜裂枣,就算不能把敌人脸谱化,可也不能完全颠倒过来呀。
不过后来为了写影评,又回去硬着头皮把后半截看完了,谁知半截画风大变,悲壮的成分拍出来了,场面也不错。
其实平心而论,整部片子的画面感、特别是几个彰显日军残暴的场面,抓拍下来都是油画,张张都能去反法西斯展览上做展品,可见编导的能力和摄像师的功夫还是到位了的,只是编导对于“地道战”这个概念并不清晰,也没有军事经验,所以才把一部本应经典重现的战争片,拍成了一部二流的动作片。
下面就我曾经做过编剧的那点儿本事,结合着这部片子的前景故事和人设,谈谈这部片子的不足之处,和本应做成什么样子。
水平有限,算是抛砖引玉吧。
男主叶成的人设、前景故事以及《奇袭 地道战》中存在的问题。
在本片中,男主叶成在北平学了八年师范,而老叶是送他学“土地”的,好到舅舅的煤矿上帮忙,但叶成立志教育,悄悄的转到了师范。
这个前景故事槽点多多,我不知道什么师范要学八年。学八年就学八年吧,可当时是1943年,八年前是1935年,日本人还没有占领北平。而且在日占区读了那么多年师范,居然不会一句日语!不过纵观本片,别说男主不会日语,就连日本人都不会日语,更离谱的是日本人之间相互交流居然用的是半生不熟的中文!
而就男主叶成来说,最有可能的实在上学期间,因为日本人占领了北平而被迫滞留,这样更合理。
而读了八年书也有可能,这让叶成转到师范也有了可能。
第一个可能是叶成自己说的,立志教育,所以悄悄转了师范;
第二个可能是日本人占了北平,叶成滞留北平,断绝了生活来源;所以转到师范(当时师范是免学费的,而且管伙食。)
第三个可能是叶成自身有幽闭恐惧症(从铁匠那里拿过来,算是叶成的弱点,不然这个角色太完美,不出戏。而铁匠一个配角有这个病,至少在本片中没看到对情节有助力,干脆拿给叶成)叶成有了这个弱点,也就有了成长的空间。作为男主,没有成长空间不好看。
而整个男主叶成的前景故事和影片开头的情节应该是:
男主叶成被父亲送到北平学习矿山专业,准备毕业后到舅舅的煤矿上帮忙。其中日本人一只耳(那时还没有成为军官,耳朵也全和),还做过男主的老师。
男主虽然成绩优异,但是有幽闭恐惧症,很被一只耳看不起。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了北平,男主迫于种种原因,转到师范读书,其间加入了地下抗日组织,并且接受了相应的斗争训练。
1943年,叶成被抗日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利用学到的矿山坑道知识,指导当地抗日武装力量进行地道战。
但在回归途中与日军发生遭遇战,交通员和护送的同志牺牲,介绍信也丢失,回到村中的叶成被当地抗日武装进行甄别(毕竟是从敌占区回来的嘛,又没有身份证明,且要接触)
这就接到了开头的第二场戏,女主护送医药的民兵小队被日军小队追击。
但是和铁匠的幽闭恐惧症一样,本片中医药箱并没有对情节起到任何推动作用,所以这一场就成了废戏,没任何作用,而且槽点也多。在交火中,虽然民兵护送小队全灭,但日军小队也只剩下两人,其中一人还伤了腿,在这种情况小,无论从路上来什么人,日军都会毫不犹豫的开枪的,才不管你办不办丧事呢,片中男主的小聪明简直愚蠢。
所以这段戏改为日军小队直接截击男主要合理的多,而且在剧情主线上,日军完全可以提前知道了有一名地道专家被派到山底村,所以才派兵拦截的。
男主被山底村民兵救下后就可以开始甄别了,场面可以不讲理一点,因为主持甄别的人是杨大春,那个在片中显得“莽莽”的民兵队长。
在甄别中,日军再次偷袭山底村(可使用第一场戏,口琴长亭外)
由于地道的缺陷,日军发现了甄别的地道口,男主拿起牺牲民兵的武器和杨大春一起对抗日军,县大队政委带人赶到,击退日军,并证明了男主的身份,这场戏结束。
男二杨大春的人设莽莽可以不变,看不起叶成可以不变,甚至还可以加点怀疑叶成,毕竟叶成的舅舅是资本家,还可能做汉奸;所以在之后的对敌斗争中,一直对叶成有堤防,并且对于他的建议总是爱答不理消极怠工,甚至导致了地道工程进度的拖沓。
在原片中,杨大春大手一挥,就把山底村东边给了叶成折腾,这其实是非常不合常理的,地道是乡亲们的明白,怎么能如此的草率处理?情节应该是:
杨大春虽然表面上服从的政委的安排,但是实际上并不服气,总是给叶成找麻烦,再加上新的地道设计工程量大,系统繁杂,所以进度缓慢,当日军二次袭击山底村的时候,村子西面的地道还没有完善,被一只耳相继破坏,在危急时刻,叶成打通了最后的通道,让被发现的乡亲们进入东部地道避难。
日军追击也进入坑道,双方各有所长,打的难解难分,一只耳发现了叶成,知道了这次被派遣来的坑道专家是自己过去的学生,再加上外围部队被政委的县大队以“麻雀战”的形式袭扰,于是主动撤兵,山底村解围。
这次师生相遇,为之后男主叶成在幽闭环境中,战胜自己,与一只耳对决埋下了伏笔。
男主决定主动出击,找父亲老叶要舅舅煤矿的坑道设计图,准备利用现成的煤矿坑道系统打击日军。
老叶的前景故事和人设。
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本片中暗指老叶是地主,但是散尽家财抗日了,实际上老叶的身份改成家境殷实的木匠更好,也就是说把原设定的木匠和老叶合并,道理和铁匠一样,不能推进情节的人设、道具和事件,都是废戏,没必要存在。
老叶是个优秀的木匠,在舅舅的煤矿上打工,很受舅舅赏识,于是不但把自己的妹妹嫁给老叶,而且还资助叶成到北平求学,并承诺叶成毕业后可以到他的煤矿工作。
日军入侵后,占领了煤矿,舅舅做了汉奸,老叶带人将煤矿主要坑道炸毁,导致煤矿无法进行生产。
所以这里还能体现出守备队长和一只耳的差别。守备队长是个传统的日军军官,擅长杀人放火,而一只耳的任务除了对抗地道战之外,还要尽快让煤矿恢复生产。所以一只耳是不杀青壮年的,而是抓到煤矿上去做苦工,毕竟煤炭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日军不可能让一个煤矿一直关着的。
有了被关押的劳工,从情节上也可以增加“奇袭”的难度,让片子更好看。
老叶想把叶成骗走的情节可以保留,为了报信牺牲也可以保留,但是这里确实没处理好,让原本紧绷的情节一下松下来,垮掉了。
男主第一次击退日军之后,扬言要主动出击,但实际上却没了动静,而一只耳倒是决定偷袭山底村,已经杀死了民兵哨兵,要枪杀了敲钟的老叶,然后忽然就消失了。这说明编导确实没有任何的军事经验。
偷袭即便是被发现,但在出于优势的情况下,应该立刻转入强攻,因为偷袭的优势并没有完全消失,对方依然是匆匆应战。
即便是偷袭部队余处劣势,也应该虚张声势的发动一次佯攻,趁敌方摸不清我方实力的机会再撤退。
而片中的这种突然消失不符合军事常识,甚至是一般的常理认知。并且把整个节奏都拉慢了。
此外本片编导还没有 历史 常识的地方是:各村民兵来支援时,一律自称某村“武工队”。武工队其实是八路军正规军派出了便衣武装工作队。一般不投入第一线攻坚战,并且各个都是精英人才,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敌后便衣特种部队,一个县往往只有一支武工队,十几人,几十人而已,不是每个村都有的。
好了,男主叶成终于开始主动攻击,而一只耳也开始了又一次的突袭。这里的情节没问题,但是军事细节有问题。
日军方面突袭山底村,应该采用了新的部队编制和战术,毕竟要体现出日军的狡猾嘛。像本片中那么大的场面,却把地道战拍成了地下的阵地战,而且双方都没有什么军事素养。
其实在日军方面,战术也是可以更精彩的。
日军的三八枪太长,很不适合坑道作战,一只耳是缅甸回来的,可以从远征军那儿缴获了不少冲锋枪(这同时也解决了道具槽点),所以,冲锋枪加手榴弹加火焰喷射器加毒气罐,构成了崭新的全套战术,既好看,也让民兵在坑道里节节败退得到了解释。
在据点那里,一只耳识破了政委的突袭,突然开火,民兵损失惨重。但是既然一只耳这么厉害,干嘛不派遣一支精锐从侧后袭击县大队和各村民兵?显得军事素养太低。
而在
我方这边,由于编导对于地道战和军事战术的无知,导致一场好端端的地道战,打成了地下阵地战,最后日军完蛋了,我方也几乎全灭,地道战的战法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真正的地道战,尤其是形成了地道网络之后,地道除了屯兵,最大的优势是机动力,我方的小股武装力量永远会不失时机的出现在日军背后,狠狠的咬他一口,然后消失的无影无踪,像本片中的这种硬扛,就算是王明博古也干不出来。
政委带兵牵制日军也是如此,不会是不要命的强攻,而是骚扰,偷袭,目的就是不让一只耳的专业坑道战部队能集中精力攻打地道,同时让各据点的日军不敢增援。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才是地道战的精髓。
而且地方武装从不和日军拼火力,那就是自杀。地方武装更擅长利用地道的机动性发动地雷战。
比如某处日军安全通过了,我方武装就会从隐秘洞口出去,设置地雷。然后由另一支小组袭扰敌人,促使敌人追击或者撤退。
由于此地之前已经安全通过,所以日军会返回这个安全的地方修整或者撤退,这时我方引爆地雷,杀伤对方。
可惜的很,这种地道战的精髓,本片根本没有呈现出来。
最后,关于引爆煤矿瓦斯摧毁日军据点。
我头些年也参与调查过一些煤矿安全事故,没见过威力这么大的瓦斯,还能摧毁地面建筑,这也太神剧了。
其实这里可以引入两个道具或者场景,一是舅舅在煤矿下面的临时矿山炸药库,里面有很多炸药。二是据点里的日军弹药库。都可以用,而且威力也比瓦斯大。
所以情节应该调整为,从村里的地道挖通连接煤矿,然后从地下奇袭日军据点,解救被关押的劳工。当日军发现后,寻踪追击时,叶成引爆提前设置在煤柱和其他坑道支撑柱上的炸药,煤矿彻底塌陷,煤矿的所有地面建筑也会随之倒塌塌陷。
这个时候政委可以带人从骚扰转入强攻了,同时,叶成克服幽闭恐惧症在地下和一只耳老师对决,并最终险胜。
此时,全片也到了尾声。
另外两点备注:
1、女主。其实本片是可以纯爷们儿戏,不要女主的,毕竟本片中女主对情节其实也没啥用,完全可以拿掉;如果非要女主,女主应该和二丑合体,娇小,灵活,骁勇善战,引诱日军进地道,女主更合适,也更出戏。
并且女主可以是山底村抗日民兵的一把手,他哥哥杨大春看似老大,其实是副职,这样有一点喜剧效果,也好做戏。
2、石头别顶个锅了,换个日军钢盔吧,人胆小怕死,也别做哑巴了,想娶媳妇过日子的戏份给他吧,反正给了就得死,所以带个钢盔可以突出他的怕死,而他的勇敢赴死让他有了成长线。
东拉西扯的写了这么多,也算是把这个片子拉了一遍,其实真要开这个片子的总结会,没两天都结束不了,只是我又不是编剧组成员,开会也轮不到我,只是吐吐槽,自娱自乐一下而已。
好了,就暂时写到这儿,这几天抽个时间去看看《八佰》,然后再写个有关八佰的。
C. 求讲述70 80 90 年代的电视剧 电影
1、《沙家浜》
2、《智取威虎山》
3、《小花》
4、《冰山上的来客》
5、《年轮》
6、《北大荒》
7、《孽债》
8、《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9、《梦开始的地方》
10、《空巷子》
11、《空镜子》
12、《幸福像花儿一样》
13、《青春的童话》
14、《我的美丽乡愁》
15、《阳光灿烂的日子》
16、《美人草》
17、《云水瑶》
18、《有话好好说》
19、《那人那山那狗》
相关介绍:
(1)《沙家浜》与《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龙江颂》并称为八大样板戏。它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创作组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组成,汪曾祺为主要执笔者。改编成京剧的《芦荡火种》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提出了修改意见,剧名由毛泽东主席定为《沙家浜》。
(2)现代京剧剧名。《沙家浜》与《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龙江颂》并称为八大样板戏。它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创作组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组成,汪曾祺为主要执笔者。改编成京剧的《芦荡火种》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提出了修改意见,剧名由毛泽东主席定为《沙家浜》。
(3)《小花》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剧情片,由黄健中、张铮执导,唐国强、陈冲、刘晓庆等主演,于1979年上映。
该片改编自前涉的小说《桐柏英雄》,讲述了在解放战争时期,桐柏山区一户穷苦人家为生计卖掉了亲生女儿小花,之后又收养了地下党员留下的女婴,他们给这个女婴取名也叫小花,十几年后,失散的亲人在战火中又一次重逢。
(4)《冰山上的来客》于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发行,由赵心水执导,梁音、阿依夏木、谷毓英等人主演。影片从真假古兰丹姆与战士阿米尔的爱情悬念出发,讲述了边疆战士和杨排长一起与特务假古兰丹姆斗智斗勇,最终胜利的阿米尔和真古兰丹姆也得以重逢的故事。 该片曾获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小百花奖”的最佳导演奖。
(5)《年轮》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根据梁晓声的同名小说《年轮》改编拍摄的,张士会等主演。该剧描写的是东北哈尔滨几个知青的聚散离合的故事。该片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引起知青群体的共鸣。本片荣膺1995年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连续剧之一。
拓展资料: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段,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2012年,中国电影年产量高达745余部。2013年全年总票房217.69亿元人民币,全国共有银幕18195块。
D. 有谁能给我讲讲“老山前线”的故事
关于爱情——王仁先的故事
八十年代,中国与邻国在云南麻栗坡老山、者阴山一带爆发了边境冲突。一批军队作家到前线采访,我在其中。
当时我正在调查军队中婚姻问题,想就此写一篇论文。到参战部队,我也侧重这方面调查。我到了许多单位,吃惊地发现:参战部队中凡有未婚妻的官兵,战前大多都吹了。有一个女大学生给未婚夫的信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我父母说:你要牺牲了倒也罢了,假如你断了条腿,或少了一支胳膊,那怎么办?”有一个连队进攻作战,异常惨烈,指导员等三十多名官兵牺牲。烈士遗体抬下来,指导员未婚妻的绝交信正好到了部队。连长集合幸存的官兵,当众念这封绝交信,一旁静静地躺着指导员的遗体。全连战士都哭了。
我在连队当过兵,知道战士们津津乐道女人。但在麻栗坡,情形大变,凡将投入战斗的部队,官兵均不谈女人,仿佛有约在先。只听过一件例外的事:某连组织突击队,连长和指导员争着要率突击队冲锋,争执不下,最后连长怒了:“老子是结过婚的,摸过女人!我去!”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听到了王仁先的故事。
王仁先是某部副连长,干部子弟,人生得英俊高大。战前,与他相处了五年的女朋友离开了他。他所在的连队将作为尖刀连进攻老山主峰。他率领一个排驻在老山脚下一个小村庄里。房东是一个年轻的女人,叫阿岩,已婚,有一个在襁褓中的婴儿。阿岩一见王仁先就喜欢上了这个潇洒的小伙子,向他频送秋波。王仁先虽失去爱人,却也未必就看上阿岩。毕竟一个是干部子弟,一个是农村妇女,中间隔着鸿沟呢。阿岩是个很有性格的女子,青山咬定不松口。她把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每天给王仁先做最好的东西吃;每晚为他烧洗脚水;给王仁先洗所有的衣服。她甚至在自己丈夫面前也不掩饰对王仁先的情感。王仁先训练回来,她竟能撇下正在说话的丈夫,迎着王仁先而去,为他拂去一身尘。王仁先起初在抵抗阿岩,但随着阿岩炽热的进攻,也随着老山战事的一天天激烈是否也随着笼罩着连队的官兵失爱的阴云一天天浓重呢,总之,他的抵抗渐渐变得软弱。
6月某日,已确定翌晨进攻老山,战斗命令已发出。那一刻,连队一片死寂。王仁先来向阿岩做最后诀别。阿岩为王仁先的军用水壶装了满满一壶水。王仁先喝了一口,哎呀,比蜜还甜。阿岩不知道往壶里放了多少糖。她以为越甜越好呢。王仁先的眼睛潮湿了。这时候,阿岩使用了最后的、也是最原始的手段:撩开衣服奶孩子。她把整个心扉向她所深爱的男人敞开了。在王仁先心中,所有的长城轰然崩坍。他颤抖着走向阿岩。
灶里的火熊熊燃烧。他俩也在燃烧。第二天,情况突变,进攻时间推迟。凡事有第一次,就有一百次。堤已决口,汹涌澎湃。于是,在老山脚下,在村边,在树林中,甚至在阿岩家的牛圈里,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每次二人完事之后,王仁先总是一言不发,闷着头一颗接一颗地抽烟。而阿岩呢,则老是笑,咯咯地笑个不停。她是欢喜呢。她得到了她渴望得到的东西,一如刘备得到了天下一样。这样的事瞒得了世界,瞒不了丈夫。阿岩丈夫向部队告发了。他没有说具体是谁。弄不清丈夫是真不清楚,还是不肯说。
发生这种破坏群众纪律的事,那还了得。部队上下极为重视,层层调查。他们在牛圈里搜到许多带过滤嘴的烟头,顿时知道是王仁先所为,因为全连只有他抽这种过滤嘴高级香烟。连长找王仁先谈话。王仁先拒绝承认此事。营长也找他,他还不讲。营长火了,命令:“全连集合!”然后请阿岩与她丈夫来指认。打谷场上,一连官兵肃立。阿岩和她丈夫来到队列前。
后来该连指导员告诉我:此时阿岩,全不似犯了什么错事,毫无颓丧之气,反意气飞扬。指导员说:“原来我想,她肯定会巡睃一遍后说,没有那人!这样就一了百了了。”万没想到,阿岩径直走到王仁先跟前,指着他说:“就是他!”
一霎间,空气凝固。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王仁先冷冷地望着阿岩,而其他上百双眼睛则冷冷地望着王仁先。阿岩的第二句话更令全连震惊:“我疼他!”
当地人把“疼”当“爱”讲。这是裸的爱情宣言呀。全连把目光转向她。她勇敢地与全连官兵对视,泪水渐渐涌上了她的眼眶。
三天后,团里下达了对王仁先的处分决定:降为排长,党内严重警告。又过几日,进攻开始。连队开拔。阿岩又烧了一壶放了糖的水,去找王仁先。连队不让王仁先见她。村口,部队逶迤而前,阿岩站在大树下焦急地张望。有些官兵从她身边走过时,轻蔑地议论,甚至还朝地上吐口水。阿岩均不在意。王仁先过来了,不朝这边瞥一瞥。走过去后,也再未回头。
当夜,老山鏖战通霄。火光映红了南中国的天空。从第一声枪响直到最后寂静。阿岩一直坐在村头,一瞬不瞬地看着老山方向。她的眼睛在黑暗中熠熠放光。丈夫拽她回屋,她不肯。丈夫气极,打她。下手极重。辫子开了,头发散下来,遮住半张面孔。血和泪一起淌。她整整坐了一夜。
部队攻克老山后,王仁先迅即被派到最前沿的“李海欣高地”。营长事后说:“我就是要把他派到最危险的地方。不派他派谁?”7月12日,对方以一个加强师反攻。战斗残酷到了极点。王仁先表现十分英勇,还击毁了一辆坦克。更重要的是,他利用报话机向后方炮兵报了一千多条情况,使我方大炮宛如长了眼睛。老山岿然。
数月后我登上“李海欣高地”时,仍可见草丛中白骨枕藉。对方发现“李海欣高地”上的王仁先,全力进攻。战士全部战死。王仁先打光最后一颗子弹,对报话机喊了一声:“我走了!”遂被炮弹击中。死时二十五岁。全连在老山主峰上目击王仁先奋勇冲杀,感慨千万。他死时,大家都摘下钢盔。
一个月后,连队撤下老山,又回到阿岩的村庄休整。部队刚进村口就看见阿岩。她像一株相思树似地伫立在送走部队的地方。连队官兵依然从她身边鱼贯而过,不知怎的却换了一种心情,没一个吭气。连营长都低着头匆匆而过。部队全部过完,天已冥,阿岩的身影依然在暮色中绰约。根据王仁先在战斗中的表现,团里为他报请一等功,但上级不批,还发下话来:“这种人还立什么功?”连队大哗。
王仁先被安葬在麻栗坡烈士陵园。为他立墓碑那天,连队官兵全数来到陵园。远远地,他们看见,一个窈窕的女子的身影在坟前晃动。走近才看清那是阿岩。他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王仁先的坟头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香烟,全是过滤嘴的。一片白,仿佛戴孝。后来他们才知道,阿岩卖了家中唯一的一头耕牛,买了十几条王仁先爱抽的那种上等香烟,在坟前全部撒开,一颗颗点燃。她垂泪道:“让你抽个够。”
我来到老山前线时,王仁先所在连队又重上老山驻守。我执意要去看望。正值盛夏,大旱。老山地区已有两个月不下雨了。阵地上疟疾肆行,军部派两个女军医带着药品与我一道上山。过了“三转弯”之后,天色渐渐变了。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当我们接近主峰时,天降大雨。好雨!万千条水柱抽打着皴裂的红土地。已在阵地上驻守一个多月的连队久旱逢甘霖,大喜。官兵们一个个脱得裸地,冲到山坡上,任凭雨浇。他们坚强的裸体白生生地,把人眼睛刺得疼。一百多人呵,那是一百多件雕塑。他们一个个举手向天,呼喊。喊声惊天地泣鬼神。那是怎样一幅动人的图画。我身后两个女军医哭了。我也一阵鼻酸。我觉得我触到了大山的心跳。
从老山主峰下来,我特意找到阿岩的村庄。阿岩不在,她出远门了。我问村长阿岩长得什么样,村长说:“阿岩是麻栗坡最美的女人。”
关于爱情,我感触良多。人世间,情是最美丽的东西,同时也是最让人迷茫的东西。对于文中的王仁先,虽然是被动接受情爱,但作为第三者,我始终不以为然。无论何种理由,破坏别人家庭的总不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对其尽忠职守,浴血奋战,其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英雄已逝,生前的过失与辉煌,均已随黄土随风而去。一个没有宣传的英雄
军人也是人,在战时,他们中有的也可能一时冲动,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但功过事非另当别论,毕境他们用自已的行动洗刷了自己不光彩的事。我们一样不能忘记他们。
他不宜宣扬,但他战功最突出 146高地
——李参谋(团作训参谋)
(我没能记下李参谋的名字,我本只为找他要一份地图,出门时天黑了,他在送我的时候说了这么一个故事。)
论战功,我们团还有一个最突出的人物,但哪儿都没有宣扬过他,因为他干过一桩丑事,有的人一听就摇头。
他叫王仁先,江苏人,1979年打仗前补充到我们部队来的老兵,打完仗上过军校,
1984年战前是我们股的作训参谋。
临战训练时,有一天晚上放电影,我们住的那家房东发现他女人没来,回去找她,
最后找到房后竹林里,见到他的女人和一个当兵的在一起,当兵的跑了,但房东还是记住了他的样子。
他告到团。团里很震惊。第二天清早大集合,叫这位房东来认人,很快,王仁先被认出来了
团领导起先不信,事后找王仁先谈,他“供认不讳”,还说:她愿意……气得领导们向他挥拳叫喊:怎么就真是你呀!
开始我们也是又气愤又惋惜!
这种事,在国外,也许算不了什么,电影上也常见的。但我们国情不同,时间地点也特殊,要打仗了,又是在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房东是个瑶族。王仁先受到应得的处分:撤职,降为正排级到3营机枪连当战士。
所以令人惋惜,是王仁先参谋业务很熟,定作战方案,写文件,制图都是首长们的得力助手。他这个时候走,对指挥所工作不能不有所影响
他1米75的个,长得很帅,很有风度。他没结婚,家乡有个对象,是个很出众的美人,在他住校的时候来看过他。据同时住校的人说,女的很热,王仁先相反很冷,从不一人去看她,说是怕自己“掌握不住”,害了人家。令人不能理解的是,他竟然和房东女人“好”上了!房东女人不算丑,但也不能说好看,比他的对象那是天上地下了。他为啥那样?你们作家是能揣摸出的。我想他当时也可能想到不一定还能活着回去,也许这辈子就尝不到女人的味道了,属于文化大革命中批判过的人的“一念之差”吧!
我说了,对他的处分是应该的,不能说是小题大做。但我从当时到今天,也不认为他有多坏,更不同意有的人认为他后来的战功“不宜宣扬”的说法。
他到3营机枪连后,配合7连守146等高地。
146等高地在老山东南侧的盘龙江西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整个地形敌高我低,三方受敌,对我十分不利。阵地上一有响动,敌各种火力就一齐射过来,压得我们不敢抬头。在这样的地方坚守,光吃饭喝水就是大问题。炊事班送饭到阵地,常常遭到敌炮火与机枪封锁,一餐饭送到战士手中,已是泥一半,饭一半。吃了这样的泥水饭,许多人的肠胃受不了,解不出大便来。阵地无水,背水要通过敌人4道火力封锁线,每个人3天才能分到1壶水。7连战士硬是在这里修筑了工事,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经受了敌人数千发炮弹的轰击,牢牢守住了阵地,先后毙敌280名,击毁敌坦克2辆,军车一辆,被中央军委命名为“老山防御英雄连”。
7连的战绩当然首先靠大家英勇奋战,靠干部正确指挥,但七连阵地上有个“下放战士”王仁先,他在那里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据我看,七连代理连长的各种指挥点子都是王仁先出的。
但王仁先的主要战功还不在这里,而在他钻进了敌人面前一道绝壁的隙缝里,连续观察敌人情况40多天,这是常人无法存身的地方。他不仅给上级指挥提供了珍贵的情报,也创造了一个现代人忍耐力的奇迹!
这道绝壁在敌我阵地之间的一个光秃秃的石山之上,隙缝在绝壁顶端,靠我们这面可以侧身挤进一个人,面对敌人那方则只有一条几乎看不见的细缝。王仁先是在一个滂沱雨夜爬上去的,从此这道细缝就成了我们的眼睛。开始他一人去观察,后来他在缝里造了三级坐蹬,可以依次挤进三个人去。但每次都少不了王仁先,因为他对老山前面的敌情、地形在战前就作过侦察,有所了解,他又熟悉地图,一有发现,便能准确计算出坐标,迅速上报。
现在谁也说不出对敌人哪些重要目标与进攻企图是王仁先最先发现的,因为我们的观察哨不只他这一处,情报来源也不仅仅是直接观察。但至少可以肯定,敌人有两个新的炮阵地,两辆坦克出现后立即被我炮火摧毁,是王仁先最先报告的,首功应归于他。
5、6、7月,正是酷暑期,当烈日曝晒时,老山地区气温高达四十度,王仁先和他的同伴(不经常也不固定)挤在石缝里,被两面滚热的崖壁夹着,就像烤面包似的。晚上,雨来时,无遮无拦从顶缝淋在他们头上,在他们石蹬上漫上来,有时他们全身都浸在水槽里,泡醺鱼似的。
参谋长李明书来阵地看过他。他们朝夕相处几年,李参谋长竟然没有立刻认出他来。因为他的眼边烂了,嘴唇肿了,脸皮一块块翻卷下来;一身军装已磨成拖布似的条条。等认出之后,参谋长抱住他哭了,连叫了几声好同志、好同志!但第一句话说的却是:
“王仁先,我命令你立即撤下来!”
“不,我只能留在这,多少做点什么,弥补过失。”
“你已经弥补了,过分了!回去,我们给你请功,为你专门开一个庆功会!”
“等打完仗吧!”
“不,我现在就需要你去参加,其实开什么样的庆功会都不能没你……”
“这儿更离不开,最近敌人有些迹象值得密切注意……”
李参谋长没法说服他,掏出了一瓶虎骨酒来:那就再待几天来吧!支持不住时,你就喝几口,隔几天,我再给你送来。
王仁先这个时候抑制不住感情了,蒙脸蹲在参谋长面前,嚎啕大哭:参谋长,我对不起你,对不起同志们,给大家丢脸,关键时刻离开了岗位
参谋长的眼泪也直往下掉,滴在他紧握的王仁先的手背上:别再提了,我们不是圣贤,谁也免不了什么时候出点岔子。
王仁先送走参谋长后,久久坐在山坡反斜面看着他早已消失的背影。
几天后,就是敌人发动“7.12”大反扑,146高地被敌人炮弹炸成一片火海。王仁先就在这天牺牲了,是一发炮弹落在146山崖上,反弹回来,在光山的绝壁上方爆炸,震落了顶缝一块大石,它正好砸在王仁先头上。
如今,那个光山上一条冲天石壁还在,石缝和三个石蹬也在,都被磨得光溜溜的。
那石壁石缝是对王仁先的永久的纪念。
E. 爱国主义影片有哪些
1、《战狼2》
《战狼Ⅱ》是吴京执导的动作军事电影,由吴京、弗兰克·格里罗、吴刚、张翰、淳于珊珊、丁海峰等主演。该片于2017年7月27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讲述了脱下军装的冷锋被卷入了一场非洲国家的叛乱,本来能够安全撤离的他无法忘记军人的职责,重回战场展开救援的故事。
2、《红海行动》
《红海行动》是由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电视艺术中心等出品,林超贤执导,冯骥、陈珠珠、林明杰编剧,张译、黄景瑜、海清、杜江、蒋璐霞等主演的动作片。
该片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突击队兵分两路进行救援,但不幸遭到伏击,人员伤亡;同时在粉碎叛军武装首领的惊天阴谋中惨胜的故事
3、《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史文炽执导,高保成、李力、李长华、张怀志、霍德集主演的剧情片。于1958年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是根据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事件写作的。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和日军作战到弹尽粮绝后跳下山崖的悲壮故事
4、《英雄儿女》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
该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5、《南征北战》
《南征北战》为1974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彩色故事片,由成荫、王炎执导,王尚信、 张勇手、鲁非、白志迪、田宝富 等出演。
该片翻拍自1952年的同名电影,讲述了解放战争中,在华东战场上,人民解放军某部队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正确运用毛泽东运动战的战略思想,消灭敌人取得胜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