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评价台湾电影《黑白》
我不清楚现实是否真的那么赤裸裸,但是能够拍的这么赤裸裸,而且情节相当不错,确实很难得!
两兄弟阿俊和阿平,一黑一白。两个权贵的子女(议员的儿子,萧副坐的女儿)一黑一白。法律与权利,黑白颠倒。黑生白,亦克白,反之,白亦如此。阿俊混的是黑社会,为了兄弟情义,误杀议员儿子,吃了十年牢饭。理解父亲的不易,未曾怨恨过父亲亲手抓他坐牢。
一直都很照顾弟弟,冒死去就弟弟。帮助内向的阿秀等等,他虽是黑道,可在他身上体现更多的是铁血柔情。对恶势力的抵抗,对家人的守护。黑与白都在他身上体现出。阿平,可能是纯白的代表吧,正直的警察,嫉恶如仇。
可做事少了哥哥阿俊的一些血性,有一些循规蹈矩。一直想打压恶势力,可到最后他才知道,黑与白是没有一条明确的界限的。议员儿子,阿俊说得没错,害死他的其实是他的议员爸爸。强奸杀人犯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还继续做恶,死有余辜。
副坐的女儿,蚊子姐,其实一开始我也觉得她是个坏女孩,跟男人开房卖淫被抓,街头打男人刮女孩的耳刮子,满大街收保护费。可那“被害者”们一点都不怨恨她,反而感谢她,她收的保护费是捐给慈善机构....这部剧的剧情的反转真的做得挺好的。
一个人的好坏,善恶,黑白,有时候很难界定。你觉得他是黑的,可他也白。你觉得他是应该是善良的,可他确是大魔王(比如督都的反转)上层建筑有黑有白,黑白相生,相克。绝对的白,绝对的黑,是不存在的,无论以前还是现在。
《黑白》是纯台湾自制的正宗黑道电影,由梦田文创执行长苏丽媚担任总监制,戏剧圈资深名导游坚煜担任总导演,王传一、李妍瑾、张静之、窦智孔、施名帅等主演。
因为杀人而入狱的哥哥(窦智孔饰演),在出狱后想要金盆洗手,却奈何过往恩怨纠缠不放,当警察的弟弟(王传一饰),在号令之下执行任务,却将兄弟俩都卷进了黑白两道之间的斗争。
❷ 深度吐槽大汉奸电影《柳如是》
《柳如是》这部影片让我的怒火再次升腾。一周前,我回看了一遍,那愤怒的声音至今仍在我心中回响。我将这篇影评转发,献给让我愤怒不已的电影,以表我的不满。
我不是一个盲目理性的人,也从未参与过那些打砸抢的行动,但导演和编剧在影片中将赤裸裸的汉奸思维展露无遗,这让我无法沉默。
影片的开篇还给人以舒适的感受,选角也尚可。如果仅到此为止,它或许只是一段江南烟雨楼台下的小故事,虽然平庸,却也无害。
然而,随着钱谦益的登场,导演与编剧开始了对汉奸思维的辩护,用偏颇的视角和论调愚弄观众。我对钱谦益的历史评价并无偏见,甚至认为演员表现得不错。但剧情和台词令人感到无耻,黑白颠倒。
钱谦益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一个伟大的人物,无论是恋爱、才学还是人格,都近乎完美。他一生不受重用,一旦受到重用,便能忍辱负重地卖国,理由光辉无比。而坚持抗清斗争的人物,在影片中或多或少都有污点,与钱谦益的光芒相比,显得渺小。
女主角的抗清思想被定义为幼稚,她的理想在钱谦益的忍辱负重和深明大义下显得虚无缥缈。钱谦益,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汉奸之一,身为大明重臣却献城投敌,进入清廷为官,并在江南士子中起了剃头的带头作用。
导演和编剧或许想为钱谦益翻案,或者讲述他的难言之隐,甚至抹黑各种抗清斗士的形象。但这已无关紧要。真正让我愤怒的是,他们借由钱谦益之口侮辱了史可法,这一行为突破了做人的底线。
他们让一个普通民众说出对满清和大明改变毫不关心,这种言论毫无道德可言。满清八旗军攻破扬州,史可法殉国,扬州十日血流成河,屠杀人数超过日军侵华战争中的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屠杀之后,影片中的钱谦益却评价责任首先在史可法身上,其次是扬州城全城军民,最后才是满清八旗军。
钱谦益认为,因为扬州军民的抵抗,八旗军才会在城破后投降。这样的逻辑将屠杀合理化,颠倒黑白,将责任归咎于抗争者,而将满清视为受害者。
影片在各个细节上给予钱谦益的观点以支持,特别是女主角柳如是的表现。柳如是被刻画为幼稚和不成熟,以此衬托钱谦益的深明大义和忍辱负重。导演和编剧试图从不同角度论证钱谦益这种思维的合理性,甚至让普通民众表达对投降满清的支持态度。
影片中,钱谦益的学生大木计划坚持抗清斗争,却在女主角面前表现出欲与师母私奔的倾向,最终在街头与男主角的儿子打架后灰溜溜离开。女主角在得知恋人陈子龙死于抗清斗争后,决定寻找抗清斗争中的故人。
影片通过这些情节,试图展示抗清斗争的幼稚和不成熟,暗示如果抗争者不抗争,日子将更加安稳,清军也将更容易接管。
导演和编剧的逻辑是,动荡和不安稳是抗清义军造成的,如果他们不抗争,日子将更加平静,清军也将更容易和平接管。他们将抗争者描绘为多事且幼稚的伪君子,与钱谦益的光辉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这部影片试图论证汉奸的正当性,并通过钱谦益的光辉形象和对坚持抗争者的贬低,为满清的行为辩护。影片在逻辑上将钱谦益塑造成伟光正的形象,而坚持抗争者则被描绘为幼稚、伪君子,暗示抗争者的行为多事且自私。
影片对历史的解读令人担忧,导演和编剧试图从多个角度论证当汉奸并且投敌的合理性质,以及抵抗者的幼稚程度。这种逻辑挑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底线,让人无法接受。
影片中的汉奸形象被描绘为深明大义、忍辱负重、普度众生,而坚持抗争者则被描绘为幼稚、多事、伪君子,贪图名声,好色。导演和编剧试图通过剧情将抗争者的形象贬低,以突出汉奸形象的正面价值。
影片的制作和剧情设计旨在展现导演和编剧对历史的解读,其中对汉奸的正当性进行了论证。然而,这种解读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令人深感忧虑。
历史上的真相确实难以考证,钱谦益或许有其难言之隐,但影片中的逻辑表达却突破了道德底线。导演和编剧借钱谦益之口,对史可法的侮辱与对普通民众的言论,挑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底线。
这部影片通过钱谦益的光辉形象与对坚持抗争者的贬低,试图论证汉奸的正当性,并为满清的行为辩护。这种逻辑在道德上令人无法接受,也对历史的正确认知构成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