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戴锦华采访中谈到韩国电影近年来的崛起,韩国电影有哪些特点
戴锦华在采访中谈到韩国电影近年来的崛起,韩国电影有很多是商业类型片,而且创造力很强,野心很大,在国际上的发展越来越好,确实比好莱坞电影更加精彩。很多国家都会根据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民生活生产方式创造各种精彩的影视剧本,然后再邀请一些优秀的演员,将他们拍摄成精彩的影片。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特色。
无论是从内容方面还是从形式方面,韩国影视的发展逐渐走向世界级层面,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甚至他们想要将好莱坞电影取而代之。之前有消息称好莱坞电影会翻拍韩国的一些电影,只有优秀的电影才能够让其他人有想要翻拍的欲望。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久,出名导演不是很多,需要继续努力加油。
B. 戴锦华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戴锦华的主要著作
《浮出皮扮游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与孟悦合著),1989年。
《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1993年。
《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十八例》,1995年。
《镜城突围》,1995年。
《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
《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1999年。
《拼图游戏》,1999年。
《镜城地形图--当代文化书写与研究》,1999年。
《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年》,2000。
《涉渡之舟》,2002年。
《电影批评》,2004年。
《蒙面骑士-墨西哥副司令马科斯文集》,2006。
人物简介
戴锦华,女,1959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8至1982年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缺李学专业。1982年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987年参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燃销影史论专业。1992年被北京电影学院聘任为副教授。1993年调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1994年10月至1995年7月,应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人类学系的邀请前往进行学术访问,并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十余所美国大学开设关于中国电影和大众文化的课程、专题讲座和座谈。
C. 戴锦华和余秋雨关系
戴锦华和余秋雨没什么关系,戴锦华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被北京电影学院聘为教授,1987年参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搭悔电影史论专业。余秋指纤雨中国当代作家,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要说有点关系,就是一个在电知逗正影史史上有研究,一个在戏剧上有研究
D. 炮火隔了岸,就宛如看烟花,出自哪里
出自戴锦华老师。
戴锦华在谈论《八佰》中说到,她觉得《八佰》背后,凸显的是近20年来,国产电影在处理历史问题上的重大缺陷。我们的电影人丧失了与那段过往历史对话的能力,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近些年的国产商业大片,在讲述历史时选择的切入手迟角度,都选毕袜李用的是外来者的视角:《南京南京》中是日本兵,《金陵十三钗》中是美国传教士,《八佰》则是从外来的溃兵和河对岸围观群众的视角,来讲好瞎述“守卫四行仓库”。她用一句话形容这种感受:“炮火隔了岸,就宛如看烟花。”
E. 戴锦华是满族吗
是汉族悉仔。
戴锦华,女,1959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籍:中国,民族:谈烂汉族。
1978至1982年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987年参与建立了中国睁侍汪第一个电影史论专业。2001年任博士生导师。2008年担任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19年4月,担任第二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评委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电影史、大众文化、女性文学。
F. 戴锦华的个人经历
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1982年7月至1993年7月,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
1992年被聘任为副教授;
1993年7月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1997年10月,被评审聘任为教授;
2001年3月,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G. 戴锦华的介绍
戴锦华,女,1959年生于北京。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大众传媒、电影与性别研究。曾获北京市社科研究优秀奖,国家级精品课程。曾在亚洲、欧洲、北美、南美、非洲、澳洲数十个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访问。专著10余部。专著与论文,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日文、韩文、阿拉伯文出版。1专业特长:中国电影史,大众文化研究以及女性文学研究。曾多次出国出境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开设专题课程,进行中国电影系列专题讲座。
H. 戴锦华谈韩国电影崛起,你对韩国电影有何印象
个人对韩国电影的印象就是敢拍,韩国电影各种题材类型层出不穷,想法创意都能实现。
韩国电影能够给人敢拍的印象,最大的优势还是其对于本国电影的全力支持。一个完全没有限制的创作环境,各种灵感自然是随便实施,导演的各种想法都可以在荧幕上进行实践,而不用担心太多后果,只要电影拍出来,检验成果的就是市场,不用害怕无法播出。
I. 戴锦华的评价影响
她游弋书海,有着清醒的立场,做电影批评,被人们公认将批评表达得深入而优美,使影评成为一种独立的表意实践;做文化研究,执着地透过世纪末的华丽,探究大众文化背后的隐形政治学,被人们誉为看到了“月亮的背面”;做女性主义研究,在电影与文学的“镜城”中解读着一个个可见与不可见的女性形象。
她恐怕是北大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每次上课教室里总是人满为患。她恐怕是北大最有个性的女老师之一,从不用讲稿和PPT,在课间回答同学们五花八门的提问,穿起西装比男士都有风度。她坚定地主张反省和检讨中国的现代性及现代性话语的扩张过程。据学生的评价:听她的课,你得专心致志,,一串串的术语、一堆堆独到的知识点滔滔不绝的涌向你,稍不留神你就跟不上她的思路和节奏,刚开始搞的你会很紧张,慢慢的适应了你会被感染的思维活跃神采奕奕起来。
她说自己处在中心的边缘、边缘的中心;她说既然生在这个时代,就不要惧怕陷落,只要在陷落的地方站起,继续前进——她,就是独一无二的戴锦华。
2005年,戴锦华教授与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百家讲坛”栏目合作,讲解冯小刚电影,主题是“与我们一起探寻失去的冯小刚”、“冯小刚归来”。
J. 戴锦华如何评价电影《十面埋伏》
有人说,这部影片的场景多得像是风景纪录片,苍莽的雪原和辽阔的闹凳判草地为影片营造了一种大气宏阔的氛围;有人说,这部影片的色调十分迷人,女主角起舞时身着液改凤冠霞帔,水袖镶着金边,一抹朱唇明粗桥艳动人,多少人记住了这个翩然起舞的场景;有人说,这部影片的儿女情长很纠结,不仅关乎于男女主角各自的情愫萌生、更像是一场暗流涌动的无间道......甚至还有更加远阔的意义。
影片给的结局是一个理想而凄美的,现实中的三人可能不会做出这些决定,所以现实故事仍在发展而电影的故事就到一段落了,一部作品迷人之处可能也就在于此,现实总是有缺憾有妥协,而电影是可以通过牺牲去换取美的一种特别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