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推荐 » 经典电影理论课件
扩展阅读
如何写微电影剧本 2025-02-25 19:09:13
路由器设置看电影玩游戏 2025-02-25 19:08:21

经典电影理论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5-11 18:07:48

⑴ 求上海戏剧学院业务课一614电影电视基础理论考研解读与资料

2021年的考研初试已经结束,上戏业务课一改革的面纱终于被揭开了。

从21年初试的真题来看,这门科目并没有特别为难同学们,考察的内容相对而言,比往年611文艺研究能力综合测试与336艺术基础的戏剧、戏曲部分要基础很多。

现在就跟着才思小编一起来看看这门科目的特点吧,才思小编将以这个科目的内容、考试范围、考试题型、参考书资料以及真题解析来给大家介绍!

一、614电影电视基础理论概述

614电影电视基础理论是21年上戏考的一大改革,其实这个科目可以直接对应往年611文艺研究能力综合测试跟336艺术基础的电影、广播电视的内容。

614电影电视基础理论是学术型硕士戏剧与影视学电影史论研究、影视与新媒体研究,专业硕士电影专业、广播电视专业的业务课一考试科目。

这门科目在考试时,是第二天上午的时候考察,考试时间为8:30-11:30,考试分值150分。

通过分析21年的真题,上戏对614电影电视基础理论的考察范围主要集中于:中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电影理论、中国纪录片史、广播电视史论以及电影电视作品分析这几个部分。

二、614电影电视基础理论真题解读考题类型:简答题(5道)

答题要求:1.要有论据来论证论点,论据切勿重复2.研究生考试初试考察的是考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素养,自命题的主观题部分凡发现“模式化、雷同化”答题内容,一律给予评分标准的最低等次的分数。

真题解析:从21年的真题来看,614电影电视基础理论的题量不多,但每道题的分值高达30分,对同学们的答题能力是个考验。但同学们不用太担心,614电影电视基础理论的考试内容还是比较基础的内容,如“德国新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这类题都是很基础的内容。从21年的真题里,我们可以看到考察的知识点都是很基础,在参考书里很经典的内容。这就要求同学们熟读书籍,掌握基础考点。接下来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复习应该怎么进行。首先是答题训练。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做一做参考书里的课后习题,这些书大都是本科教材,题目应该不难找。还有就是可以通过往年专业一真题里的戏剧、戏曲题目,来进行练习。其次是中国电影史,这官网给的是《电影名片十五讲》、《当代中国电影的工业与美学 1978-2008》,有一定的阅读难度,但也是必读的书籍。这里比较推荐同学们可以加入李少白先生的《中国电影史》,这本中国电影史将中国电影发展历程分成十个时期,可以很好的整理中国电影史的框架。还有就是可以通过钟大丰《中国电影史》,就是北影的小灰本,阅读难度很低。外国电影史的内容比较杂乱,大卫《世界电影史》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世界电影的发展,整理起来的难度比较大。同学们在总结的时候最好是按照国别整理,这样可以更好的针对世界电影史里的重点国家进行梳理复习。这个工作量很大,如果没有时间可以看才思考研《中外电影史论三驾马车·外国电影史论》,全部给你整理好啦。电视史其实可以跟纪录片一起进行复习,两者的结合还是比较深的,官网给出的是吴保和《中国电视剧史教程》,这本书一定要读,掌握中国电视剧的发展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基本特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同样的复习思路也可以用在方方的《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在复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做一做参考书里的课后习题,这些书大都是本科教材,题目应该不难找。还有就是可以通过往年专业一真题里电影、电视的题目来进行练习。

三、614电影电视基础理论参考书目

这门科目在官网里有公布参考书,在加上近年来考题的考试形式,以及考上的同学的复习情况,同时也有高分大神的指点,我们归纳总结出来了下面的参考书。

《电影名片十五讲》 厉震林 文化艺术出版社

这本书是老师上课讲义,分析了中外的经典影片,去年初试里的《肖申克的救赎》在这本书里就有解读。

这本书的内容简练,用于打基础最为合适。

这本资料紧密结合广播电视飞速发展的现实,以新的时代理念和中外参照的视野,总结了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发展理论,并比原书更好把握。

8.《614电影电视基础理论考研真题》·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2021年上海戏剧学院614电影电视基础理论的考研真题,重要性不必多说。

⑵ 什么是电影理论,什么又是电影文学

一、 电影理论发展概况
80年代总结观点:经典和现代理论(20年代~75年左右);
经典:传统美学来表述电影,作品与社会背景分离。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艺术?电影与其它艺术的关系;
现代: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等的混合;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不是语言?观众和影像的关系是什么;
※ 邵牧君的概括:
1、 30年代以前称为早期电影理论;
2、 30年代~二战前;
3、 二战后~60年代前;
4、 60年以后;
(其实就是60年以前是经典,60年以后是现代)
※ 96年 鲍德威尔和卡罗尔提出把现代理论分为两种:(见《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
1、 60年~70年 主体位置理论;主要内容是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批评;
2、 80年~至今 文化主义理论;主要内容是法兰克福文化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等;
以上两种理论共称为宏大理论(Grand Theory)。他们认为真正的电影理论研究只开始了30年,即从60年到90年。
80年以后,他们又开始了一种“中间层面的研究”(middle level),反对宏大理论。即在主体位置理论和文化主义理论崛起时,另一种中间层面理论出现,坚持既要对理论从经验出发的研究,又不排除理论性。
※ 结论:
1、 60年前,是小(低)理论,经验性强;
2、 60年~70年,宏大理论;
3、 80年~至今 中理论;
形成多姿多彩的别具一格的电影研究,如叙事电影研究、文体电影研究、文类电影研究、民族电影研究、后殖民电影等研究等。

二、 经典电影理论
在一战前后,对电影的艺术地位、特征、规律的研究;
著作:
1、 1911年,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 第一次论证了电影作为艺术,是在时空之间填补鸿沟的艺术;《第七艺术美学》“光与影的交响乐”。
2、 1915年,美国的林赛《活动画面的艺术》,他把“活动画面”看作电影的根本特征。
3、 1916年,美国的雨果·明斯特贝格《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探讨了电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艺术特征、美学特征。
概念:
1、“上镜头性”——
是20年代法国流行的时髦词眼儿,卡努杜创造,先锋派重要用语。1920年,路易·德吕克在《上镜头性》一文中探讨电影的艺术特征,阐述其涵义:指适宜于用电影这一新表现手段所独有的方法来表现人或物的诗意状态;
视觉表现:布景、照明、节奏、化妆;通过照相来表现神采——上镜头性,通过上面四个手段。是早期电影特征概念。
2、 早期蒙太奇——
爱森斯坦指出:电影与舞台不同,电影导演更主观,能选择不同时空的重点现实片段。
电影选择和组合这些片段,集中表现剧情
把现实压缩具有特征的东西,展现经过压缩、重整、剪裁的电影的时空。
3、 爱森斯坦(1898~1948)和普多夫金在早期的不同——
爱森斯坦讲究冲突,如“杂耍”、“理性蒙太奇”等手法;普多夫金强调连接作用。
爱森斯坦认为冲突是蒙太奇的特性,冲突后产生新的表象和概念。普多夫金强调连贯性,他认为蒙太奇意味着多个镜头组成一个场面,多个场面组成一个段落,多个段落组成一个部分,一个个片段间具有显而易见的联系。人们不觉得中断和跳跃,得到一种无意的刺激。
爱森斯坦在晚期对蒙太奇有新的理解:
他认为蒙太奇应该表达一种连贯的、有条理的主题、情节、动作、行为,以及一种最大限度赋予感情的叙述。研究涉及到了声画蒙太奇和色彩的问题。
4、 库里肖夫效应——
为控制蒙太奇表现力所做的试验。
5、 杂耍蒙太奇——
爱森斯坦在1923年,从戏剧创作中总结的一个原则,“杂耍”构成一场演出独立的原始因素,是戏剧效果和任何戏剧的分子单位。杂耍和噱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杂耍更注重表现主题和思想。
~ 是把一切因素汇到一起传达和表现思想的一种感染手段。不合乎剧情发展,甚至脱离剧情发展,实际是有内在联系的。
自由剪辑一起造成有目的的主题效果。产生奇迹性、超越叙事,展现真正要表达的主题。
6、 理性电影——
爱森斯坦在20年代后期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电影的艺术目的不仅在于形象表现之实,还要能表现概念,增加电影手段表现力,增加认识现实手段可能性。但在具体的创作中,这种想法与创作过于超前,结果不能成功,受到理论家的否定。
如匈牙利批评家巴拉兹指出这种“电影艺术征服纯观念”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爱森斯坦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代表作是1927年的《十月》和1929年的《总路线》(《新与旧》)。
爱森斯坦试图用蒙太奇表达从视觉形象达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他曾在30年在一所大学讲课时提出要把《资本论》拍成电影的想法,来实现他想象的又一步骤。
他认为理性电影是克服逻辑语言与形象活动不协调的唯一手段。在电影辨证法基础上,理性电影不是故事的、轶闻的电影,而是概念的电影,是思想体系、概念体系的直觉体现。
7、 电影眼睛派——
由苏联记录片导演维尔托夫提出。
在1922年,列宁发表了《所有艺术中,电影对我们最重要》《反映苏联现实,必须从新闻电影开始》的文章,维尔托夫响应创办了《电影真理报》杂志片。
他的主要观点:要出其不意的抓取生活,不让被拍者知道,运用蒙太奇技巧,将这些抓取的素材在意识形态上从新组接。
他于1924年的《电影——眼睛》中应用这一理论。
他认为摄影机是比人眼更完美、可靠的电影眼睛,反对剧本、演员、照明、布景、化妆等一切手段。
“电影眼睛”是电影中一种运动,画下来而不用演技,直面生活和真实,用偷拍记录各个生活事件,在现实中发掘戏剧性。
维尔托夫注重剪辑,他认为电影是解释客观世界的工具。
8、《电影作为艺术》爱因汉姆——
此书分别在1932、1957年分两部分完成。书中观点是技术主义倾向,或画面至上主义。
爱因汉姆认为电影在技术上的局限性是电影作为艺术的根源,这与他研究的格式塔心理学背景有关。(《艺术与视知觉》)
格式塔:视觉过程不是机械的摄录外在世界,而是用简单、规则、平衡等原则创造的组织感官材料。
电影不能完美再现现实的特性,成为它作为艺术的必要手段。
爱因汉姆认为电影的局限性包括:
⑴ 立体在平面上的投影;
⑵ 深度感减弱;
⑶ 照明与无色;
⑷ 画面界限与物体的距离;
⑸ 时空连续性不存在;
⑹ 没有声音,视觉以外其它感觉失去作用。
9、《电影美学》巴拉兹——
1945年出德语版,也称《电影理论:新艺术特性与成长》,是《可见的人:电影文化》(24年出版)和《电影精神》(30年出版)两本书的合集。
1952年出英文版。
书中分析电影和戏剧在形式表现原则上的差别,分析电影艺术特征。
他认为戏剧表现原则:
⑴ 看到整个演出剧场;
⑵ 观众视距不发生变化;
⑶ 观众的视角不发生变化;
电影表现原则:
⑴ 被拍场景可被分割;
⑵ 被记录场景视距可变;
⑶ 观众视角纵深可变,观众与银幕的想象距离是可改变的。
他认为上面电影的表现原则是电影艺术的革命性创新。
10、摄影机自来水笔——
由法国的阿斯特里克在1948年文章《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笔》中提出。
他认为电影迅速成为一种思想表达工具,保存时代形象的好方法,电影渐渐成为一种语言。艺术家掌握了这种语言后,表达自己的思想、抽象的概念就像写随笔、小说一样流畅自然。
让摄影机像笔一样自由可以表达自己个人思想,现代电影已成为一种同书面语言一样精细的思想表达方法。为50年代法国《电影手册》电影作者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11、电影作者论——
特吕弗等人提出,认为不是所有导演都能称为“作者”。具备电影作者论资格所拍的电影才是“作者电影”。
法国新浪潮主要人物: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
作者政策要求电影像小说、音乐、绘画一样是一个人的作品,电影作家的作品——即导演个人的作品。
此理论产生广泛的影响。其作者资格条件如下:
⑴ 在一批影片中体现出导演个性和个人风格特征,把个人的东西带入题材,导演不是一个执行者。
⑵ 影片应具有某种内在涵义,是后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
⑶ 电影作者是对电影制作全面控制的人,无导演、编剧的区分。
戈达尔、特吕弗、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希区柯克等人是电影作者代表人物。
此理论确定美国一批导演的作者地位,其电影为作者电影。
作者论的实质:强调电影导演是主要创作人和最终定稿人。判定依据是导演对作品的控制。
作者电影与类型电影相对,也称艺术片。
12、巴赞、克拉考尔的写实主义和物象至上主义——
(与爱因汉姆的技术主义、画面至上相反)
※ 巴赞理论: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是美国理论界对巴赞观点的非严格的概括(主要指巴赞对景深镜头的赞赏)。
# 长镜头:
单个镜头达到一定长度,也叫单长镜头。包括变焦、景深长镜头。
长镜头理论与蒙太奇理论是相对的理论。长镜头理论强调单个镜头内部的表现力(连接表现力),运动、景深、变焦。
# 蒙太奇禁用原则(属巴赞的影像本体论):
若一个事件主要内容要求两个和多个动作元素同时存在,蒙太奇被禁用。否则,蒙太奇远非电影的本性,而是对其的否定。
# 长镜头的本体论立场(客观的)、美学立场(倾向性)提出此理论的社会背景是因为:
⑴ 电影在技术上的一系列发展,胶片、镜头的改变,提高了单个镜头的内容质量和容量;
⑵ 移动摄影更加灵巧多变,大大丰富了单个镜头的镜头内变化。
长镜头理论贡献:开掘了一种新的审美表现手段,提高了人们对电影镜头内部空间的复杂构成的自觉性。
# 影像本体论:
由巴赞在1945年《摄影影像本体论》中提出。
他提出影像基本特征:
由机械作用产生的摄影影像与客观中的被摄物等同。摄影影像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它产生了被摄物体的本体,它就是被摄物的原形。
理论根据:
⑴ 摄影有不让人介入的特权;
⑵ 人具有用逼真模拟物代替外部世界的愿望,即排除人在外,单靠机械再现原物的需要。
影像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
# 木乃伊情节:
巴赞提出,借助精神分析,分析电影起源的尝试,雕刻、绘画艺术的起源,人具有永久保存自己躯体的冲动。最早的雕像是木乃伊,雕刻、绘画成了后来的替代品。同样起源于上面的冲动和愿望。用形式的永恒克服岁月的流逝的原始需求,但雕刻、绘画不能满足人的愿望。
摄影真正满足人们再现原物的需要。“摄影是对事件涂上香料,是自然造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影像的产生第一次映现了事物时间的延续——可变的木乃伊。
# 完整电影:
巴赞表达电影起源用语。
根本原因是心理的需要,称为“完整电影的神话”。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外部世界的幻景。
※ 克拉考尔理论:
# 《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
1960年出版
美学是一种实体的美,不是形式的美。克拉考尔阐述了“电影化的”这一概念。
电影,就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它跟周围的世界有明显的近亲性。影片记录和揭示物质现实的时候,才是名副其实的影片。
近亲性:
⑴ 电影对于未经扮演的事物有一种近亲性。扮演能引起现实幻觉就是合理的。如果违反电影特性,任何扮演都是非电影化的。
⑵ 喜欢偶然的事物(意外:相对于必然)。美国无声戏剧中,意外的事件代替了命运,强大的决定性的力量出现。一切不是注定而是恰好碰上。
⑶ 喜欢再现外部世界的连续性(与巴赞相似)进入摄影机视野内一切都拍下来,无穷尽程度。要求我们承认这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一部分。
⑷ 偏爱含义模糊的事物。自然界现象多含义,这与无限心理和精神上的无限性相对应。银幕倾向反映这些含义模糊的东西,含义不能太确定。
⑸ 生活流。指具体情境和世界,是指物质现象而非精神现象。经常提到街道,因为在街道上生活的原生形态经常出现、不是扮演,是偶然事件荟萃之所,任何断面都是不完整的。
# 电影不适合表现悲剧
这是克拉考尔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理解,是他基本观点的引申,指出悲剧是“非电影化的”。
他认为悲剧主题与舞台故事具有天然的近亲性:
⑴ 悲剧主题必然要求一个有目的的、整体的故事形式来展现,与电影特性相违背。
⑵ 悲剧只关心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无生命物体只能是道具,对发展戏剧起支撑、调节作用。
⑶ 悲剧要求对外部的东西进行安排,舞台剧的环境反映心境,舞台剧一定要有暴风雨。
⑷ 悲剧要求有限、次序井然的世界。电影是以广阔世界为中心的艺术,电影中没有宇宙,只有一片土地、天空、街道。总之是广袤的物质,死亡的结局与这物质现实的广袤无相同点。
在悲剧世界中,命运排斥意外、偶然。
⑸ 悲剧性内容在物质世界总无所表现。因为悲剧内容是纯精神世界。
悲剧可以出现在电影中,但电影的悲剧就不完全是电影化的了。
※ 克拉考尔与巴赞理论观点异同
相同点:都强调电影对现实的记录功能;
不同点:
⑴ 身份不同。克拉考尔是理论家身份,巴赞是批评家身份。
⑵ 体系不同。克拉考尔是演绎体系(理论化的),巴赞是批评体系、史学体系。
⑶ 影响不同。克拉考尔对电影实践无多大影响,巴赞对电影实践产生重大世界性影响。
⑷ 出发点不同。克拉考尔出发点单一(理论),巴赞出发点较复杂(精神分析、木乃伊等)。
⑸ 克拉考尔缺乏历史意识,巴赞有强烈的历史意识。
13、《电影美学和心理学》米特里——
分两卷,分别在53年和65年出版,是经典电影理论的总结和集大成之作。
米特里在经典理论的两大流派——蒙太奇学派和长镜头学派——中取中间立场。关于对电影的表述、立场表现在三种模式:电影是画框(爱因汉姆)、窗户(巴赞)、镜子(克拉考尔)。
米特里被称作电影中的黑格尔,他的理论被称为经典电影理论的终结。
克拉考尔、巴赞对电影表现现实手段的肯定,但忽略了虚构。
麦茨在《想象的能指》中,不排斥复制现实,构造复制现实假象的能力。
14、《电影理论的两种类型》【美】汉德逊——
经典理论研究材料丰富、系统完整,但电影材料缺乏、不充分、不完整。主要电影理论有两大类:
爱森斯坦和爱因汉姆一类,研究电影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的理论;代表是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
克拉考尔和巴赞一类:研究电影与真实的关系的理论。代表是巴赞和克拉考尔。
代表人物四人中最有影响的是爱森斯坦和巴赞。
书中评价这两种理论共同的局限:只是对电影形式的研究,极限是段落,缺乏整体,整部影片是不存在的。
只有麦茨是以电影整体为研究对象,从句法到话语的进步。

电影文学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概念。其艺术学的概念内涵,指在电影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戏剧文学等传统文学类型并列的一种新兴文学类型。在电影艺术的发展道路上,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在汲取诸种艺术养料丰富自身综合特质方面,获得与文学的密切融合关系。文学各种样式对电影的渗透,电影对文学的叙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的丰富艺术手段的借鉴,使电影艺术在增强自身的表现能力,形成新的综合艺术特质方面,发挥作用。电影文学作为电影的文学基础构成,是以电影的独特视听思维方式来构思和写作的文学形式,兼有电影和文学的双重属性。电影文学,集中表现为电影的剧作基础,即电影剧本。电影剧本包括文学剧本、分镜头本和台本(工作台本、完成台本)三个部分。电影文学又指电影作品的文学性含义,包括电影剧作的文学价值、电影创作借鉴与融合的文学形式因素、电影剧作的文学个性等等。电影文学,还直接和经常反映在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方面。

⑶ 谁能提供一下有关电影课程类的音频或视频

看你要考哪个学校,各个学校的参考资料是不一样的,不过大方向上还是一样的
《西方电影史概论》 邵牧君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世界电影史》 汤普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电影史》 罗伯特•C•艾伦 中国电影出版社
《法国电影新浪潮》 焦雄屏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45年来的意大利电影》 洛朗斯•斯基法诺 江苏教育出版社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 [美]艾伦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世界电影史》 乔治 萨杜尔 中国电影出版社

这几本 你都看看,如果时间允许,可是浏览下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电影史的部分考的很杂,几个固定的考点大概有: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德国新电影四杰,前苏联早期电影等。考察方式不一,有时只需写出导演和片名,有时会让你根据几个已知条件猜出是哪部片子。建议在掌握电影史的基础上多看市面上新出的老片(关注盗版市场),出卷子的人经常会从其中找一部片子作为考察目标的。电影史及理论的简要版我会在后面帖出来,做巩固记忆用

另外,世界电影理论思潮方面的书也看看,对于理解电影史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其实研究电影史的话也得适当的学习一些电影视听语言方面的知识,不然有些内容会看不太明白的。
祝你成功咯!

这两个就是讲电影理论的,而且很不错。
电影批评--戴锦华老师的12节电影批评课的录音
http://www.verycd.com/topics/175692/ 。
《周传基讲电影(11集)》 http://www.verycd.com/topics/84751

电影理论书目

一、 基础理论
1. 视听语言
[美]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中国电影出版社*
[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
[英]T.S.马纳尔《电影导演》中国电影出版社
[英]卡雷尔.赖茨/盖文.米勒《电影剪辑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
[英]欧内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
[美]梭罗门《电影的观念》中国电影出版社
[美]诺埃尔.伯奇《电影实践理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美]詹姆斯.莫纳柯《怎样看电影》上海文艺出版社*
(参阅周传基译《怎样读解一部影片》,《世界电影》1986年1-6期)
2. 影片分析
[美]爱德华.默里《十部经典影片的回顾》中国电影出版社
周欢/周传基《读解电影》中国工人出版社*
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走向电影圣殿》中国电影出版社
3. 剧作理论基础
[美]劳逊《戏剧与电影的编剧理论与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
[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日]新藤兼人《电影剧本结构》中国电影出版社
[苏]弗雷里赫《银幕的剧作》中国电影出版社
[苏]瓦尔坦诺夫等《电影剧本本性问题》中国电影出版社
(夏衍与张俊祥著述参阅“中国电影理论”部分)
汪流《论电影剧作的结构和样式》中国电影出版社
4. 重要辞书
《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
《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
《世界电影网络全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二.电影史
1. 外国电影史
胡濒/郑亚玲《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法]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德]乌利希.格雷格尔《世界电影史》(196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出版社
[美]克里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钟大丰、梅峰主编《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2. 中国电影史
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程季华等《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封敏等《中国电影艺术史纲》南开大学出版社
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中国电影出版社
3. 电影史方法论研究
罗伯特.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影出版社
4. 类型片史
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三、 西方古典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
1. 总论与文集
姚晓蒙《电影美学》人民出版社
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中国电影出版社*
邵牧君编《电影理论论文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
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
2. 古典电影理论
[法]雷内.克莱尔《电影随想录》中国电影出版社
[苏]库里肖夫《电影导演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
[苏]爱森斯坦《爱森斯坦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艺术四讲》中国电影出版社
《并非冷漠的大自然》中国电影出版社
《论蒙太奇》中国电影出版社
[苏]普多夫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中国电影出版社
《普多夫金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
[德]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
[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
[匈]贝拉.巴拉兹《可见的人/电影精神》中国电影出版社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出版社
[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中国电影出版社
3. 现代电影理论
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志敏《电影美学分析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
〈现代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
[美]达德利.安德鲁《电影理论概念》上海文艺出版社
李幼蒸编《结构主义与符号学》三联书店
张红军编《电影与新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荷]扬.彼得斯《图象符号和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
[匈]皮洛《世俗神话》中国电影出版社

四、 中国电影理论
罗艺军编《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
陈鲤庭《电影仪轨》中国电影出版社
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中国电影出版社
张俊祥《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观念讨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的文学性讨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艺术讲座》中国电影出版社
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中国电影出版社
倪震《探索的银幕》中国电影出版社
戴锦华《电影理论和批评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五、 参考杂志
1. 专业刊物
《电影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
《当代电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世界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北京电影学院)

以上是考北影研究生需要准备的书目,其中带*的是重点。楼主可以参考一下。

⑷ 电影学专业课程有哪些

电影学专业课程有电影概论、电影理论与批评方法、中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经典影视作品分析、影视编剧、影视剪辑、影视导演、影视摄影(摄像)、影视声音、影视传媒应用写作、影视制片管理、影视市场营销等。

电影学专业是戏扮或剧与影视学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我国电影学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对它的界定和研究范围众说不一。一般认为电影学是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其范畴包括电影发展过程、电影审美特性、电影创作规律、电影作品分类及其社会作用与美学效应等。

电影学专业培养具备电影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初步对电影创作的基本技能、运作模式及电影史论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在文化馆站、中小学、电影及相关学科领域拆袭从事创意策划、创作、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开设电影学专业的院校有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京传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大学、西南大学、山旅缺兄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山西传媒学院。

⑸ 影视文学(第二版)这门课程第二章 电影经典理论与文学的知识点有哪些

影视文学(第二版)这门课第二章 电影经典理论与文学的知识点包含章节导引,第一节 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理论,第二节 俄国形式主义和蒙太奇学派,第三节 安德烈·巴赞。

⑹ 哪位大牛系统介绍下美国的电影理论

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美国先锋派电影美学观念。美国先锋派电影理论,是欧洲“新左派”哲学及“左的弗洛伊德主义”学说影响下的产物。在此之前,美国先锋派电影美学就已有了若干理论准备,其中以玛耶·德连的《艺术形式与电影随想》(1946)和斯坦·勃拉卡其的《视象的隐喻》(1963)较为知名。继“地下电影”主将梅卡斯等人发表大量宣言性的文章和书籍之后,20世纪70年代初出版的美国影评家金·扬格布拉德的《开放电影》一书很快就成了先锋派电影理论“最有权威性”的文件之一。随后,美国先锋派活动家阿莫斯·福杰尔发表的大部头著作《电影作为破坏的艺术》,更被推为先锋派电影美学理论的“经典”。全书分为四个部分:1“形式的破坏”,作者认为整个世界电影艺术史就是朝“自我破坏”的方向发展;2“内容的破坏”,叙述电影如何“破坏资产阶级社会准则、价值观念及政治、宗教、伦理等模式;3“手段的破坏”,对西方文化中表现在禁忌之列的“犯禁情节”(参见“视觉禁忌”)进行弗洛伊德式的阐释;4“走向新的意识”,论述抗议的青年和知识分子如何借助于先锋派电影(包括“地下电影”)形成新的世界观。西方理论界认为,美国先锋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其他流派相比,更为“政治化”,较诸现代主义的其他形式也更为“开放”,“即能够吸收新的思想,倾向于理论演绎,并对全世界社会政治情况的变化做出反应”;然而它在“破坏”传统电影的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否定了世界现实主义艺术的全部传统。

⑺ 《电影是什么》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电影是什么?》((法)安德烈·巴赞)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9_TTqu1unhnHKpIrOh8-LQ

密码:0fu4

书名:电影是什么?

作者:(法)安德烈·巴赞

译者:崔君衍

豆瓣评分:9.3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2017-9

页数:396

内容简介:

本书为法国新浪潮电影之父巴赞发表的一系列高质量影评和电影评论的结集,涉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是研究巴赞和当代电影美学的必备读物。在电影理论史上,巴赞的电影理论是一座卓越的里程碑,他的现实主义美学深刻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他宣扬的摄影影像本体论和真实美学也形成了与蒙太奇理论不同的电影美学体系,开拓了电影研究的领域。正是由于巴赞的努力,电影才成为严肃的研究课题。作为巴赞电影理论的经典代表,《电影是什么?》从问世之初就受到电影从业者和广大影迷的好评,被誉为“电影的圣经”,也为巴赞赢得了“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的崇高荣誉。

作者简介:

安德烈·巴赞,法国《电影手册》创办人之一,著名电影批评家、理论家,提倡现实主义美学,提出了长镜头理论,阐述了新现实主义导演的重要价值,以及蒙太奇与景深镜头在电影语言中的重要性和辩证关系。因为对电影事业的重大贡献,自上世纪40年代至今,巴赞在西方电影备受推崇,被誉为“法国影迷的精神之父”“新浪潮电影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主要著作有《电影是什么?》《查理·卓别林》《残酷电影》《让·雷诺阿》。

⑻ 关于好莱坞电影的理论材料

《世界电影理论:经典好莱坞的叙事系统》

经典好莱坞的叙事系统在20世纪30年代在好莱坞逐渐形成,并在以后的四五十年里主宰了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其支配性的影响力至今在好莱坞和国际商业电影领域发挥做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典好莱坞的叙事系统又被Noel Burch在《实用电影理论》theory of film practice 一书重称为表达的程序性格式,他基本上是由摄影、场面调度特别是剪辑方面的常规惯例组成,目的在与把虚构的实践、人物和时空自然的粘合在一起加以流畅的展现,最终给观影者以真实之感。镜头组接的过程极为关键,而连续性剪辑中最重要的效果就是把镜头切换的瞬间抹去,使观影者无法感觉到镜头的转换,完全被故事和情节说吸引,根本没有机会去怀疑影像的真伪和觉察影片人为化的表达。
1、神话叙事结构。著名的神话学者约瑟夫坎贝尔对古希腊和东方神话做研究发现,尽管在事件、场景、人物和习俗方面千差万别,但是神话世界展示给我们的生命之谜是有限的。同理,我们在好莱坞的电影叙事中可以看到神话中的单一人物原型和单一故事原型众多的表面形态。
2、经典叙事结构。“太阳下面无新事”。在经典叙事结构中,故事中的事件是围绕着迷和解迷的基本结构来组织的。故事开始,一个意外打破了虚构业已存在的平静,叙事的任务就是要着手找回世界的平静和和谐。经典叙事按照大致的线性架构逐次展开,到达最后理所当然的结局。
3、叙事电影的经典符码,用电影符码的作用来推进叙事到达结局,并保持故事的持续演进。
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的以戏剧化为基础,充满戏剧化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也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在戏剧化的故事情节模式确定之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构成也自然呈现类型化趋势。人物形象有正反两个阵营,还有一个灰色的中间地带。再次就是连续性剪辑,在推动动作和故事的同时,保持故事的悬念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