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推荐 » 贾樟柯电影经典的长镜头
扩展阅读
心理微电影活动主题班会 2025-01-23 07:45:02
看电影用哪个see还是watch 2025-01-23 07:35:33
美国真人节目电影 2025-01-23 07:32:44

贾樟柯电影经典的长镜头

发布时间: 2023-05-18 11:54:08

⑴ 殊途同归长镜头里的《站台》

贾樟柯的《站台》把长镜头运用的淋漓尽致,有时候对着一面墙一个楼梯台阶可能会有一分钟的停留,当然,这一分钟里除了画面,还有其他高仿纯信息,比如《新闻联播》里的广播员播稿,可能是阅兵式的声音,也可能是一首港台流行戚咐歌曲或者崔健的摇滚,导大亏演用这种方式传递时间的概念甚至时代的转折,抑或歌曲里表达的情感。

再比如崔明亮和尹瑞娟在城墙上的对话,在一个拐角处,两个人一进一出,走到对面墙角下也是走进镜头里说话,这感觉起来很真实,时光就是这么慢、也这么的无可奈何。

最后两个人还是结婚了,虽然他们各自都与命运做过抗争,也都曾经以为前路不同,但是火车跑再远,也要进站,那些在铁道上追过火车的文艺青年和守在城里按部就班的干部子弟最终都逃不开命运的安排,张军也好,钟萍也好,还有三明,都是这样。

⑵ 谁能推荐几部贾樟柯的经典电影 谢谢

《海上传奇》 纪录片,138分钟,彩色,2010年
《二十四城记》 剧情片,152分钟,彩色,2008年
《无用》 纪录片,81分钟,彩色,2007年
《三峡好人》 剧情片,108分钟,彩色,2006年
《东》 纪录片,70分钟,彩色,2006年
《世界》 剧情片,120分钟,彩色,2004年
《任逍遥》 剧情片,113分钟,彩色,2002年
《站台》 剧情片,154分钟,彩色,2000年
《小武》 剧情片,107分钟,彩色,1997年
《小山回家》 录像,58分钟,彩色,1995年

2006年在拍摄纪录片《东》时,他决定套拍故事片《三峡好人》,该片在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大奖。贾樟柯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者的地位得以确立。

《小武》在国际广受好评,得了8个奖,也成为国内小资青年的追逐对象,贾樟柯一举成名。彼时,法国《电影手册》评论:"《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则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2006年,因《三峡好人》获得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2007年,因《三峡好人》获得首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奖

⑶ 电影中有哪些经典的长镜头

电影中经典的长镜头如下所示:

《站台》的二人世界:就我看来,《站台》是贾樟柯迄今为止最出色的一部电影,影片通过时代的变迁传达出太多复杂的情绪,而贾樟柯的长镜头电影美学也在影片中得以完美的呈现。在那个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段落中。

长镜头沉稳地记录着一切,城墙上的二人世界也不再是温馨和甜蜜。尹瑞娟和崔明亮一人一句,一对一答,一出一进,呈现出一种情感上的疏离,也预示着两人今后很难聚合在一起。




注意事项:

不同于其他励志影片的形式,女主的一路艰辛并没有所谓的上帝之手,面对千疮百孔的生活,女主并未放弃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通过读书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影片的句子有一定难度,但主人公常常有些带有哲理性思考的语句,如果用来丰富自己的文章也一定会比较出彩。

⑷ 贾樟柯四部必看电影

1、《小武》

很现实的电影,一步错,步步错。在贾樟柯的影像之下有了穿越时间的感觉,并且总能在简单的对话下让人看的津津有味。很喜欢贾科长的电影,极端的纪实风格展现了生活在边缘的人群,同时还喜欢他对于音乐的运用。他的电影总会让人明白,什么叫做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又高于生活。

⑸ 谁知道电影里使用经典长镜头和分镜头的各是哪些电影!有没有什么典型片子...

最喜欢运用长镜头的就是贾樟柯了,他《三峡好人》里有大量的长镜头。

⑹ 电影长镜头是什么意思 长镜头 是什么意思

看电影时,怎么区分长镜头和短镜头

长镜头就是中间不带剪辑的镜头,也就是像你人眼看的,一路扫过去。

短镜头是片段的,有很多的剪辑。

电影中的长镜头指的是什么?

影视中的长镜头:时间长的镜头

摄影中的长镜头:距离远的镜头

电影长镜头的定义究竟是怎样的

在时间概念上,是指对一个运动画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的画面的整体性。在达意概念上,长镜头是相对于短镜头,用来描述在单个镜头内实现多个表意,提供丰富内容的镜头。实际上就是长时间拍摄的、不切割空间、保持时空完整性的一个镜头。此镜头在同一银幕画面内保持了空间、时间的连续性,统一性,能给人一种亲切感、真实感;在节奏上比较缓慢,故抒情气氛较浓。

电影中说得伪长镜头是什么

特效+剪辑制造的“伪长镜头”

长镜头,因为难拍,电影史上那些经典的长镜头弥足珍贵。但如今,无孔不入的数字技术正在冒犯它、颠覆它……

电影里的长镜头专业的解释是:一气呵成的长时间不间断镜头,所谓“一镜到底”。

不过,现在这个定义恐怕要改了。伪长镜头的拍摄过程准确说来,是“拍摄+制作”的过程。许多人因此第一次知道,原来这个“长镜头”做了多项特效处理,而且是由若干个镜头剪接而成。

这是技术对艺术的又一次冒犯。关于察稿长镜头存在的意义,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精神之父安德烈·巴赞有一著名论断:用时空的真实性来体现电影的真实性。但如今,无所不能的技术正在将其颠覆。有业内人士称,当长镜头可以借技术手段制造,也就意味着它的终结。

那些弥足珍贵的经典长镜头

曾经,长镜头被视为电影艺术手段的制高点——这里说的手段,为的是实现“一镜到底”。导演胡雪桦说,一个短短三五分钟的长镜头, *** 了演员表演、人物调度、镜头运动、灯光布控、场景转换和行进线路等多个环节,需要调动摄影车、稳定器、滑轨、摇臂等各种设备,拍上一两天是常事。由于不能剪接,长镜头须得严格计算、完美操控,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正因为难拍,所以能不能拍好长镜头,就成为测量导演功力的一张重要试纸。

2004年,杜琪峰凭借《大事件》的开场长镜头获得了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这个时长近7分钟的镜头里包含了两次镜头升降和一次360度回旋,警察、匪徒和记者在一条街上有序交错,整个火拼场面复杂、炫目,却不凌乱。为拍好这个长镜头,剧组先花1天时间演练,正式拍摄用了2天。

伪长镜头就是长镜头从原先的艺术手段蜕变成了败正孝一种特效,内涵随之完全改变。

当数字化可以制造出一切假象,这是电影技术的进步,却是电影艺术的退步。为什么我们需要长镜头?不错,你可以把电影理解为造梦的艺术,清型但即使造梦也需要真实感,而长镜头正是为营造真实感而存在。按照安德烈·巴赞的理论,长镜头之不同于蒙太奇,就因为它保持了拍摄中时间、空间、过程、气氛和表演的真实性,排除了作假和替身的可能;它强调导演自我的消除,避免了镜头切换带来的主观性,用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打动观众,把对事物和事件的解释权交给观众。而现在,无孔不入的数字技术却要消解长镜头的意义。

最后介绍你一部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鸟人》里面的伪长镜头非常多,给人很大一镜到底的感觉,但都是后期处理的结果,该片也因为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而夺得桂冠。

很多解释都是从网上找的你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研究一下,出处 [tieba.]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固执和信奉是什么意思? 信奉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有关白色的花的诗词 白色花的诗词

从头到尾只用一个长镜头拍的电影是哪一部?

俄国大导演苏古洛夫(AexanderSokurov)的《俄罗斯方舟》全片96分钟只用一个镜头拍成,成了2002年世界各大影展的传说,而且还创下影史上的两个纪录:一、最长的长镜头;二、第一部只用一个镜头的长片。

电影中几秒以上算长镜头

我们老师讲的是:没有固定的标准

如果是一部抒情的,通篇镜头剪辑都很慢 平均都能在10秒左右(这个有点极端),那这样的话10秒的肯定不算长镜头,估计三四十秒钟才能算;

但是如果是一部风格伶俐平均镜头长度就很少,那样的话十几秒应该也能算得上长了。

不过就平时看电影来说,10秒也不算很长,即使真的有分界线也不该是10秒,但是楼上说的120也太长了点,可能三十秒左右比较合适...现在很多电影开头或结尾都很喜欢用长镜头,比如《云水瑶》开头没记错的话做了个3、4分钟的镜头,个人觉得如果真的导演有意留长镜头给观众看,必然能让细心地观众看出来,还是比较好辨认的~~O(∩_∩)O~

世界电影中的十大经典长镜头

一、《站台》的二人世界: 就我看来,《站台》是贾樟柯迄今为止最出色的一部电影,影片通过时代的变迁传达出太多复杂的情绪,而贾樟柯的长镜头电影美学也在影片中得以完美的呈现。在那个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段落中,长镜头沉稳地记录着一切,城墙上的二人世界也不再是温馨和甜蜜。尹瑞娟和崔明亮一人一句,一对一答,一出一进,呈现出一种情感上的疏离,也预示着两人今后很难聚合在一起!

二、《冬荫功》的打斗: 长镜头并不是现实主义影片或者文艺电影的专利,在泰国商业大片《冬荫功》中,导演巴猜平桥就令人惊讶地创造出一个四分钟的打斗长镜头,让动作巨星托尼贾从楼下一直打到楼上,而且时常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击倒对手。这的确需要相当深厚的执导功底,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都要考虑周全,因为稍有不慎就要NG,前面那一系列的拍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

三、《大事件》的开头: 从一个匪徒走上楼去同团伙会合,到楼下街道上重案组警员的守株待兔;从匪徒同巡警的小小纠纷,到重案组故意制造纷争来引开巡警......直至最后的 *** 街头火拼,《大事件》开头的7分钟长镜头运用了灵活异常的镜头内部场面调度,为我们记录了同一时间段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没有任何奇观式的动作展示,只有匪徒、警察两大团体的各自活动和最后的动作交汇。抛弃了强制性的画面剪接,长镜头的银幕时空看起来更自然!

四、《爱情万岁》的哭: 哭!又哭!还是哭!一个劲的哭!哭得没完没了!怎么还再哭啊!该哭玩了吧!我想这大概就是观众在毫无心理准备的状况下看《爱情万岁》结尾时的感受。蔡明亮那长达七分多钟的长镜头一动不动,将这个女人的感情宣泄残忍地记录了下来。无尽的泪水引诱我们进入她的世界,跟着她一起心碎,一起伤悲

五、《雨月物语》的超现实主义: 沟口健二的《雨月物语》中有一个震惊世界影坛的长镜头:男主人公源十郎从正门走进家中,发现里面空无一人,于是一边喊着妻子的名字一边从侧门走了出去。镜头从侧门又重新摇回正门,我们可以从窗户的缝隙间看到焦急寻找的源十郎,他转了一圈重新从正门中走了进来。而这个时候,我们惊奇地发现,宫木已经安静地坐在屋子中间围着柴火烧饭了。该长镜头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融入到高超的场面调度技巧中,尽显东方电影之神韵!

六、《德州巴黎》的“独白”: 文德斯的《德州巴黎》展现了时间的绵延,当男主人公塔维斯和曾经的妻子简在那个 *** 小包间中再次相遇时,他背对着简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内心感受和苦难经历用一种舒缓的语调娓娓道来。演员哈里·斯坦顿的情感自然流露,完全没有雕琢的痕迹,这也体现了长镜头一大优点,就是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充分的自由,有助于人物情绪的连贯,使重要的戏剧动作能完整而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

七、《职业:记者》的结尾: 安东尼奥尼的《职业:记者》呈现出现代人身份的迷失和一种无法言说的荒谬感,结尾处那个颠覆传统叙事手法的奇妙长镜头绝对是全片的精华所在。只见洛克躺在一个小旅馆的床上,镜头从装有铁栅栏的窗子缓缓地向外推摄,在扫视整个广场后又从外面的视角向屋内窥探(此间出现了不少看似无逻辑,其实却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的元素),而此时的场景则是洛克的死亡,警察的到来和妻子脸上的惊愕之情!

八、《不可撤销》全片: 带有实验性质的《不可撤销》,全片99分钟的时间总共只有10个长镜头,于是每个镜头足足有10分钟那么长。从一开始同性恋俱乐部中晃得令人发晕的阴暗画面到那个长达10分钟的著名 *** 镜头再到最后阳光草地的和谐温馨,导演加斯帕诺实在是有点胆大妄为,他让银幕时间的进程完全违背了物理学上的熵变定律!

九、《夺魂索》全片: 《夺魂索》根据著名案件改编,在影像上却成了希区柯克的一次大胆实验。影片中他把长镜头发挥到了极致,看上去几乎不用剪辑,完全打破了蒙太奇的规则,没有切换,没有正反打,一个镜头从头到尾,完整记录了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但实际上希区柯克还是采用了演员身体逐渐占满整个画面然后拉开等小技巧,使得镜头间的衔接在银幕上呈现出天衣无缝的效果,于是整个摄影就感觉像是一气呵成的模样了!

十、《俄罗斯方舟》全片: 这是一部真正只用一个镜头完成拍摄的长片。整部影片在圣.彼得堡美术博物馆中一气呵成不间断拍摄长达96分钟,索科洛夫的摄影机穿过35个展厅及850人组成的空间,走了两公里多的路程。从古装到时装,在一个个精雕细琢的画面中演员所有的演出都依据事先设计做到精确无误,美轮美奂,真正做到了拍摄时间和电影时间的同步。于是,一个长镜头掠过了俄罗斯300年的浩瀚历史,也成就了电影史上的不朽奇迹。

什么是长镜头?长镜头有什么用?有什么能被称作影史上经典的长镜头?...

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它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方法。

一、长镜头

(1)长镜头,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有的长达10分钟),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顾名思义,就是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这样命名主要是相对短镜头来对称的。摄影机从一次开机到这次关机拍摄的内容为一个镜头,一般一个时间超过10秒的镜头称为长镜头。长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是相对于‘短镜头’的讲法。

(2)这里的“长镜头”,指的不是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的远近,而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长镜头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是相对而言较长的单一镜头。通常用来表达导演的特定构想和审美情趣,例如文场戏的演员内心描写、武打场面的真功夫等。

二、长镜头种类

1.固定长镜头:机位固定不动、连续拍摄一个场面所形成的镜头,称固定长镜头。最早的电影拍摄的方法就是用固定长镜头来记录现实或舞台演出过程的。卢米埃尔1897年初发行的358部影片,几乎都是一个镜头拍完的。

2.景深长镜头:用拍摄大景深的技术手段拍摄,使处在纵深处不同位置上的景物(从前景到后景)都能看清,这样的镜头称景深长镜头。例拍火车呼啸而来,用大景深镜头,可以使火车出现在远处(相当于远景)、逐渐驶近(相当于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都能看清。一个景深长镜头实际上相当于一组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镜头组合起来所表现的内容。

3.运动长镜头:用摄影机的推、拉、摇、移、跟等运动拍摄的方法形成多景别、多拍摄角度(方位、高度)变化长镜头,称为运动长镜头。一个运动长镜头可以起到一组由不同景别、不同角度镜头构成的蒙太奇镜头的表现任务。

三、长镜头拍摄的特点

(1)所记录的时空是连续的、实际的时空。长镜头不打断时间的自然过程,保持了时间进程的不间断性--与实际时间、过程一致,排除了蒙太奇通过镜头分切压缩或延长实际时间的可能性。长镜头表现的空间是实际存在着的真实空间,在镜头的运动中实现空间的自然转换,实现局部与整体的联系,排除了蒙太奇镜头剪接拼凑新空间的可能性。

(2)所表现的事态的进展是连续的。用一个长镜头对一个场景、一场戏(一个过程)进行连续的不间断的拍摄,再现了事件发展的真实过程和真实的现场气氛。例如在《中国艺术团访问拉美三国》中,表现朱逢博在圭亚那演唱圭亚那歌曲受到欢迎的段落,由于只能一次拍成,但又要表现演员、观众和现场情境,作者用了一个长镜头来表现,通过镜头的运动来完成分切镜头的表现任务。这个长镜头段落是这样的,朱逢博的近景,演唱;唱完一小节后镜头漫漫拉开,成全景,停三秒,随着音乐的节奏,镜头慢慢右摇,清楚地展现观众欢快的情景;然后镜头移动横扫全场。移动中发现一位黑人观众特别聚精会神,象着了迷,镜头推成他的特写,绕他转180o。这时演唱已快结束,镜头随即又从特写边拉边移退到观众背后,全景透过观众拍台上演员,直到全场欢呼鼓掌,演员谢幕。一个长镜头共3分20秒,唱歌的声音没有间断,镜头在运动中忽而突出细节、忽而强调气氛,保持了整段内容的完整,产生了一种真实、自然、生动的效果。

(3)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实性。长镜头具有时间真、空间真、过程真、气氛真、事实真,排除了一切作假、替身的可能性,具有不可置疑的真实性。

(4)与短镜头功能的区别。电影中长镜头和短镜头是两种发挥着截然不同作用的镜头,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持续时间的长短。摄影机从开机到关机之间的时间长短决定了镜头的长短,即长镜头经常是持续时间比较长,而短镜头反之。长镜头大多应用在纪实的电影作品当中,因为长镜头不间断的记录一件事情,是观众感受到真实的过程,而短镜头由于持续时间短,编创人员有可能把没有关系的镜头接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因此短镜头适合于故事片叙事蒙太奇的创作。

四、长镜头理论学

(1)理论学派认为电影在艺术上的特征就是照相的延伸,因此它的本质特征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当影片纪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影片”。

(2)专家批评蒙太奇理论使电影丧失了真实。专家看来,蒙太奇在拍摄中把一定的事件分割为若干片断,当把它们重新组织起来的时候,不论个别镜头是如何现实主义的,但叙述的实质和思想主要是从这些片断之间的(剪辑)关系中产生的,这个结果的本源在任何具体的因素中都是找不到的。

五、长镜头的美学观

(1)长镜头的出现,被认为是“电影美学的革命”。在这之前,蒙太奇理论作为唯一的电影理论,基本上支配了电影艺术家们的思维活动。人们研究蒙太奇理论,很少涉及电影与照相的关系,也很少从这一角度去研究电影的特性。巴赞标新立异,把电影的特性归结为照相性,并从这一特性出发,强调电影的逼真性、纪实性。巴赞的写实主义的美学思想,以及他总结的景深镜头和长镜头的美学功能,极大地推动了电影语言的发展,带来了电影表现手段的一次革命,造就了新的银幕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长镜头,就不会有现代电影。

(2)长镜头学派对蒙太奇绝对地排斥,认为蒙太奇是“最反电影手段”的。巴赞的理论片面地强调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原来形态,把一切必要的艺术加工都斥为“不真实”,这种主张容易导致艺术作中的自然主义倾向。

(3)蒙太奇与长镜头是电影表现手段的两大形态,它们虽然有某些对立,但绝非水火不相容,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认识电影的“照相本性”,也要看到它的“艺术”的本性,二者是辩证的统一。

六、长镜头附图

电影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电影长镜头

1《赎罪》(记不太清了是不是这个电影了)里面有一段很长的长镜头。表现行军队伍之长。有许多影评似乎都对此长镜头下过笔墨,然而我并没有太大感受。

2 《埃伦娜》(同性电影),双女主的吻戏是一个长镜头到底。嗯……个人认为非常非常精彩,长镜头运用也把这个吻表现的一气呵成。不过如果你拒绝断背山一类同志片,这个可掠过。

3 《大空港》。听说这个导演三谷幸喜先生就是很喜欢用长镜头一镜到底的人。但是我只看过这一部电影,就只推这一个。具体要了解其他的你可以网络他的电影。总之大空港就是全片没切过镜头的。看得我捏一把汗。感觉就像看人在水底下憋气多久不出水面一样。

4 《死亡录像》。说实在的,这个伪纪录片到底算不算用了长镜头我也不太懂。因为它有的镜头虽然晃,但真的看不出切过。不禁对演员的表演佩服到五体投地。

5 …… 这个省略号的意思是,有很多电影里有长镜头,但是它们多多少少并不以此长镜头著名,所以就变成了电影中突然出现的惊艳一笔啦。

这个还看平时积累。如果你有把所有长镜头电影都记录下的习惯,以后出汇总肯定很好玩。

(BTW,帮你搜了一下,[guyan.jia.] 这里也有几个汇总。不过以上内容都是我手打的,请尊重原文。三Q)

有一种电影拍摄技术叫长镜头,长镜头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有什么叫蒙太奇?法国新浪潮又是什么意思。

所谓“长镜头”,是指在一个镜头里不间断的表现一个事件,或者一个段落,它通过连续的时空运动把真实的现实自然地呈现在屏幕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

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摄影机的手段,然后是使用剪辑的手段。当然,电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过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再创造来实现的。电影的编剧为未来的电影设计蓝图,电影的导演在这个蓝图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进行再创造,最后由摄影师运用影片的造型表现力具体体现出来。

法国新浪潮电影指法国1958年末、1960年代初的新电影制作及创作倾向,其中不少新导演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包括重要的导演如尚卢高达、法兰苏瓦楚浮、克劳德夏布洛、贾克希维特等人,他们大都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电影历史传统的高度自觉,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在主题上或技法上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代表作如亚兰雷内的《广岛之恋》(1959)和尚卢高达的《断了气》(1960)等。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固执和信奉是什么意思? 信奉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有关白色的花的诗词 白色花的诗词

⑺ 贾樟柯的电影从某种角度上讲具有一种社会活化石的作用

贾樟柯的电影从某种角度上讲具有一种社会活化石的作用,这句话正确。

贾樟柯的电影高早姿风格:

1.对底层边缘群体始终如一的关注。贾樟柯的作品从类型上来说分故事片和纪录片两类,但是从电影的主题方面来说,贾戚绝樟柯的电影都有意把摄像机聚焦在底层的边缘群体,试图来探求生活在社会边缘大众的真实生存状态,并赋予其极具个人化的表现手法。

2.纪实性的电影叙事手法。长镜头理论的运用被认为是记录真实最好的手法,这一理论在欧洲得到很好地发扬。贾樟柯对长镜头的运用为其纪实性的影像记录做出了完整的诠释。

(7)贾樟柯电影经典的长镜头扩展阅读:

欧洲电影有现实主义传统,而贾樟柯的作品都无一例外地贯彻了冷静的纪录片拍摄的理念,在贾樟柯看来,纪录片能教会导演怎样看这个世界。

就是在毫无先验的情况下,在一种即兴的,充满随意性、可能性的场景里观察一个过程。从欧洲诸多的围绕电影记录性的电影运动来看,贾樟柯的这种创作理念正好符合了欧洲电影节的艺术评判标准。

⑻ 贾樟柯主演的必看电影有哪些

有如下几部:


1、《小武》是由贾樟柯执导,王宏伟、郝鸿建、左雯璐主演的剧情片,于1998年上映,豆瓣评分8.3。该片讲述了惯偷小武在生活中的无奈以及亲情、友情和爱情。

2、《站台》是贾樟柯执导,赵涛、王宏伟主演的剧情片,于2000年上映,豆瓣评分8.2。该片探讨的是四位主演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轨迹,描写之细腻,恐怕在中国再也找不出第二部片子了!

3、《天注定》是贾樟柯执导,赵涛、张嘉译、王宝强、姜武主演的剧情片,于2013年上映,豆瓣评分8.0;电影赤裸裸地呈现了现今中国的诸多问题:官商勾结,贫富差距,血汗工厂,夜总会...精彩的暗喻和隐喻更是数不胜数!


⑼ 《三峡好人》影片分析

《三峡好人》影片分析

这部电影的题材并不新鲜,“寻找”的故事在影史上比比皆是。但贾樟柯聪明的是,选择了 “三峡”拆迁这样一个大背景,来讲故事。如果影片不在三峡拍摄,比如换成在贾的故乡,变成“汾阳好人”,也行的通, 但信息量会少很多。不可否认,“三峡”工程不仅在表现巨变中的中国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而且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所提供的丰富视觉与社会信息,也令影片事半功倍。贾氏电影特有的动人细节、状态描绘,镶嵌于三峡搬迁的社会变动图景中,虚构与真实纪录的融会,令电影的震撼力倍增。

其次,选择“寻找”的故事题材对于表达贾樟柯一贯的“变化”主题也是很恰切的。在《三峡好人》中,各种各样的叙事要素围绕着变化而展开,故里正在消失,婚姻、邻里、亲朋的关系也在变异,伴随这个变化的主题或不确定性的主题的,就是对于不变或确定性的追寻。但到头来,寻找到的东西也在变质,“找到”本身就成了自我否定,或者说,“找”就是自我否定的方式。于是,沈红找到了丈夫,却决定了结这段爱情和婚姻。而韩三明的非法婚姻却因为寻找获得了破镜重圆的可能。

主题及意义:我们为什么喜欢贾樟柯?

好些人提到贾樟柯的电影意义时,常说他发现了“县城”。把这作为他的一种创举。而我觉着贾樟柯影像更大的价值,在于他把目光投向了生活于社会边缘,城市边缘的人们。在中国,对底层、边缘人物的书写并不是从贾樟柯这开始的,但没有谁用了他这么集中的目光。我们的电影里对底层人物的书写,也往往要提炼,要升华其英雄性。如果他们有幸成为一部影片的主人公,是断然不会以普通人的面目得以呈现的。而更多时候他们仅仅以配角的面目出现,在镜头前一晃而过,带着统一的、程式化的表情,像是城市的一道配景。对他们的世界,我们全无了解,尽管那个世界就在都市繁华脚下,在盛世华章的背面,但许多人选择了看不见,而看见的人,将接受来自内心的疼痛。捏着火炭,一言不发。谁也不说,说出来的人,我们不能不向他致敬。于是,我们看到,像小武般的小偷,在贾樟柯的镜头里也获得了尊严。像尹瑞娟、崔明亮这些最普通不过的,甚至称得上失败的年轻人的爱恨都得以在银幕上呈现。

不仅于此,贾樟柯是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呈现着他们的真实生活和状态。这种诗意并非不真实的方式,而是指他发现了底层的、边缘的人们那种被遗漏的打动人的细节。底层人物的生活被审美化了。在《三峡好人》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细节。比如一群赤裸着上身的砸墙工人讨论着人民币上的景色,以最朴素的语言,述说着我们日常毫不注意的美。钱的诗意化,或许只有在穷人那才有可能,而在富人那里,钱不过是资本。再比如韩三明与他的前妻分吃一颗大白兔奶糖的镜头,贾樟柯浓墨重彩地书写着这种物质匮乏状态下的浪漫,令那些对着大鱼大肉食之无味,闲着没事干就整天吵架闹离婚的所谓主流之人汗颜。贾樟柯镜头里的底层人、边缘人,再不是那种脸谱化、程式化的呈现。他还原了他们本身的丰富性,狡黠、幽默、温情、暴戾、坚忍、怯弱……对这样的边缘人群,贾樟柯给予了诗意的关怀和尊重。

曾经有篇对贾樟柯的访谈叫“黄金时代的尴尬好人”。指他绝然地让《三峡好人》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期上映,用行动向“大片霸权”示。这使我想到,我们之所以喜欢贾樟柯,或许更在于他的坚持让我们体验了另一种电影可能性。

优缺点评价:

(一):更从容的贾樟柯

从“故乡三部曲”到《世界》、《三峡好人》,我们在贾樟柯电影中所看到的,几乎全是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和感受。也正是对基本生存感的强调,使得贾樟柯的地方书写获得了超越地域限制的审美可能。这也正是他的电影之所以能引起那么多国际共鸣的原因。

这种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和感受在贾樟柯的电影并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积起来的,有其内在的逻辑,那就是时代的变迁。如何用影像来表达个人在时代变迁中的体验,什么样的节奏?什么样的角度?贾樟柯一直在探索,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我想从《站台》与《三峡好人》的对照中来说明这一问题。

在《站台》中,饱含着贾樟柯的个人体验,影片没有太多的情节要素,更多的是一些细节的堆积,一些状态,一些声响,一些视觉上的景观,是属于80年代的回忆。关于人的生存状态和感受的描述当然有其打动人的力量在,但我们也要注意到《站台》中的节奏是混乱的,那些代表性极强的歌曲、声音、政治语言,以一种和画面极不相称的跳跃,通过极高的密度给人灌输“时代”的概念,但是这些素材除了制造特定氛围,没有更深的进入情节,我们并不能看到社会变化和人物之间的互动联系,甚至不能感受到时间的具体变迁。对于60、70年代生人来说,他们或许可以通过自身经历来补充其中的线索。但对于那些没有类似经历的人,简单呈现的符号恰恰导致疏离感。或许因为贾樟柯对这十年(同样是他的成长岁月)有太多的感触,我们从《站台》看到了了一个经历了诸多沿途风景的人,他要诉说,有点急速,有点慌不择言。但说故事的人,自己要先平静,才能打动别人。

而在《三峡好人》中,我们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平静的控制力。贾樟柯变得从容起来。比如在镜头运用上,他不再执着于长镜头,同样用了很多短切镜头。他的电影中也第一次有了超现实的元素。这部电影里同样有很多时代符号,但并不是生硬地填充其中,而是与剧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影片中用到了很多老歌、流行歌曲。《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潮湿的心》、《酒刚倘卖无》等等,是跟剧中人物的心情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了呼应的关系,参与了影片的叙事。以《潮湿的心》略作分析,三峡彩虹桥边的舞池里,人们在《潮湿的心》的旋律中起舞,三峡的天气是潮湿的,沈红的心也是潮湿的,即将破裂的婚姻像潮湿又闷热的天气,让她焦躁不安,因此她手上总是拿着一个矿泉水瓶,不断地喝水,不断地擦汗,不断地琢磨自己的婚姻何去何从。而在《站台》中,各种各样的音乐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单纯的环境音在使用。

(二)更积极的主人公

为什么《三峡好人》比“故乡三部曲”,《世界》更打动我呢,是因为这些影片的书写对象同样是社会的底层、边缘人物。但前面的电影中,那些主人公就像脱离了人类社会种种塑造性关系的茫然动物,他们永远处在被动,等待的状态,我们看不到他们更想要什么,更渴望什么。似乎他们没有这些。

而在《三峡好人》中,这种情况有了变化。主人公不再是无助无力无望的消极典型,两人面对生活的苦难或尴尬,皆坚强地选择了尊严。韩三明在故事的结尾决定回山西辛苦工作以挣3万块钱为16年前买来的妻子赎身,而赵涛扮演的沈红则在一支舞后告诉丈夫,自己有了别人。她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来结束恋情,没有哭泣,也没有谴责。内心或许难过,但外表显现的却是平静的决断。用贾樟柯自己的话来说,片中的主人公是有行动力的人,他们怀着希望之心,他们都要寻找他们的幸福。相对于那种“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的状态,这或许是更值得我们提倡的人生态度。

(三)一点或许是苛求的批评

贾樟柯的非比寻常,在于他对底层或边缘人物生存处境的细节把握之艺术敏锐外,不断迂回着一种宏大时代背景的舒缓呈现。它是难言的,却是有力的。我们看到在好莱坞大片中,在中国的大多电影中,时代背景往往被抽离,被虚化。它们不是为观照现实而拍的,它们只负责提供梦幻与麻醉。而在贾樟柯的影像中,是时代的变迁形塑着主人公们的生存状态。这种时代不是抽象的,而是进行时的,是我们已经经历过并且正在经历的。

但或许正是因为形塑关系表达的复杂性,在贾的作品中,我们并不能清晰地感觉到人性与社会政治、道德、伦理的交锋和形塑关系。时代的变迁作为背景被很好地呈现出来了,但这还不够。我们不仅仅需要被煽动得热泪盈眶,我们更需要感动之后的沉静与反思。在《三峡好人》中,对于时代尖锐的与人相冲突的地方,贾樟柯隐隐约约地提及了,但随即话锋一转。比如三峡移民,镜头很多次停留在他们身上,但并没有深入他们内心的尝试。就像一个法国影评人所说的: “《三峡好人》一直是以暧昧和模糊的手法,观察这个著名的迁徙……”

同样是“小人物大时代”的模式,相较之下,我更喜欢《霸王别姬》那样的表达,用个体遭遇来投影出时代,蕴含着对历史的反思。而贾樟柯专注于表现时代影响在个体身上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在贾导以后的作品中,我更希望看到主人公的命运是沉浮于时代之中,而不是游离其外。

(四)细节上的一些问题

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用了一些超现实的元素,写实的电影里引入一些超现实的镜头,有时候的确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甜蜜的生活》最后出现的怪鱼,《毒太阳》里几次出现的火球,都为影片、为主题加了分数。而贾樟柯在此片中的运用,手法比较毛糙,略显做作。如在影片的66分钟处,赵涛晾完衣服出画之后,三峡移民纪念馆突然像火箭一般飞升而去,我认为此处可以处理地更好,演员出画后大楼突然飞升实在突兀,如果能处理成角色的幻觉就比较容易让观众接受了,跟人物及情节的联系就可以更紧密些了。再如在影片的82分钟处,镜头跟随韩三明的视线转到三个穿戏服打游戏的人身上,虽然也挺有意思,但我觉得表现的重心错了,如果镜头能再回到韩三明身上就好了。如果不回到韩三明身上,那么镜头应该在三个唱戏的人身上停留的时间再长一点,最好能发生点什么事,否则让观众觉得是为拍而拍,而不是叙事或情感上的需要。

此外,可能因为准备时间过于仓促的原因。影片的一些对白我认为存在一些瑕疵。如第90分钟,韩三明问麻幺妹孩子的下落,麻幺妹回答在“更南的南方。”这种文艺腔似乎不太符合一个农妇的身份。再如第46分钟沈红被一个路边的孩子拦下,孩子问:“姐姐,你们那需不需要保姆,我已经整16岁了。”沈红回答:“噢,才16岁啊。”转而岔开话题说“天阴了。”便离开了。这有点不符合对话的逻辑。那怕再增加一句“你还太小了。”也会自然得多。当然如果从沈红当时心乱如麻的状态考虑,这种心不在焉的回答也有可能。

人物及表演分析:

一个成功的导演在选择演员方面是有天分的,换言之,一部好电影离不开恰当的演员,就像李安选择了汤唯,成全了《色戒》。而贾樟柯选择了自己的表弟韩三明,也保证了《三峡好人》的真实质地。

韩三明常常是一言不发,矮小的他在废墟中缓缓走着,一副木讷,无辜的表情,这种真实感并不是表演出来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矿工,就是一个劳苦大众,在被人欺诈或是粗暴对待的时候,显得温和迟钝,但对于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却丝毫不肯动摇,眼神无辜却坚定,有股子执拗在里头。这也正是底层人民的生存智慧。

小马哥的表演,活灵活现地呈现了一个街头小混混的形象,他沉浸在对周润发的敬仰和模仿中,他学《英雄本色》里的周润发用纸点烟,用《上海滩》的插曲作为自己的手机铃声,学周润发的话“现在的社会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了”。这是《三峡好人》中唯一带有喜剧性的人物,贾樟柯用他增加了影片的丰富性。在沉重的底色上增添了一丝幽默的颜色。

从《站台》开始,赵涛就成了贾樟柯电影的御用女主角。经过《站台》的尹瑞娟、《任逍遥》中的巧巧、《世界》中的赵小桃的历练,赵涛已经称得上非专业出身的专业演员了。在《三峡好人》中,赵涛的表演是到位的,那种痛苦之下的坚忍,被她阴郁但不失控的表情表现的恰到好处。但因为角色的限制,《三峡好人》中的赵涛也未能有爆发性的'展现空间,不像韩三明和小马哥那样出彩。

叙事结构与叙事技巧分析

叙事结构上,《三峡好人》采用的是板块式结构,和王家卫的《重庆森林》类似。赵涛的故事插在韩三明的故事中间,两者在影片里几乎没有交集,但在主题上是共同的,他们都在“寻找”。一个寻找16年不见的妻子和女儿,在奉节旧城穿梭,一个寻找两年没回家关系日益冷淡的丈夫,在奉节新城行走,能够保留感情的是一个非法的婚姻,而那个开始于自由恋爱的婚姻反而什么也留不下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义。

叙事视点上,贾导选择了以两个外来者的身份来讲述这个故事,而不是从一个生长于此的人的视角展开,对他来说是个新的突破,两个外来人眼中的三峡库区,也是观众(他者)眼中三峡库区的景象,观众不再只是剧中人故事的观望者,而与剧中人一起成了中国变迁社会的观望者,有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视听语言分析

镜头方面,《三峡好人》跟贾导以前的作品一样,用了很多的长镜头,但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长镜头也运动起来了,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少了,拿《站台》的开头与《三峡好人》的开头进行对照就能明显看出这种变化。《站台》的第一个镜头是站台一堵破墙下,一大群人站着,只能听见他们嘈杂的声音,看不清他们脸上的表情。而《三峡好人》开片,镜头缓缓移过一艘长江客轮上的乘客们,他们各异的表情、动作、声音,尽收观众眼底。三分钟后镜头才落到坐在船尾的主人公韩三明身上。

《三峡好人》中也有很多的远景,空镜头,应当是天气的缘故,一拍远景,便是灰蒙蒙的一片,看不真切。这朦胧的山水之间,给人苍茫的感觉。山苍苍,水茫茫,宏阔的背景又使得人物在画面上很渺小,往往置于边缘。而且背后往往是正在消亡的城市和船舶漂停的长江水面。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免发出有限对无限的唏嘘吧。镜头把人几乎逼进长江和消失的城镇之中,人却没有任何选择的“空间”。 这同样也加深了观众的在场感。

在镜头的转接上,显得粗糙而生猛,没有什么设计,这使得《三峡好人》虽然讲述了故事,但故事性并不强,因为观众时刻会被打断,在没有过场的镜头间游离出来。这种突兀的剪接方法,是一贯的贾氏风格,或许就像贾樟柯自己所解释的:“因为现实里没有平滑的过场啊!”

对声音的重视也是贾导一贯的风格,《三峡好人》中声音的运用是很巧妙的,并不是同期录音,但影片中的环境音却很具体,很有表现力,录音师录制了大量的现实的声音,把音效采样回来以后,像作曲一样,重新编排,有5、6个段落都像是用音效来作曲,包括砸墙的声音、波浪的声音、风的声音、小孩的喊叫、很低沉的人的喘气声,像音乐一样组合了起来。

对流行音乐的运用已经在优缺点里分析过了,就不啰嗦了。

段落、场面和细节分析

之一:开片镜头分析:

《三峡好人》开片是一个长达3分多钟的长镜头,最开始只听到行船经过的浪声,而后船上面目模糊的人出现,镜头逐渐由虚转实,缓缓移过船上的乘客,打牌的,谈笑风生的,抽烟的,喝酒的……形形色色的面孔,生动而真实。以近景镜头描摹了几十个人之后,镜头才缓缓落到坐在船尾的韩三明身上,他手里搂着一个军绿色旅行包,面色凝重。但和别的乘客并无多大差别。随后他擦了擦脸上的汗,脱下了外套,转过头,目光移向前方,镜头里出现一座高架桥,横跨两岸崇山。故事便由此开始了。

解读:这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常用的手法,他们的故事常常从大街上的人群开始,镜头静默地注视着来往、喧闹的人流,描摹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分钟过后,镜头才缓缓地似乎是不经意地落到主人公身上。主人公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他只是普通人的一员,随时会淹没在人群里。这正是导演们想特别强调的,主人公的故事是普通人的故事。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也可能在人群中的任何人身上降临。

之二:结尾段落分析:

三明和老鬼等工友一起吃菜喝酒。三明告诉工友他明天就要回去好好挣钱了,工友们举杯送行。老鬼问三明能不能帮忙找活路,三明说可以下黑煤窑,工友们听说一天可以挣200元,比起拆房子一天四五十元高多了,都愿意跟着三明走。三明说下煤窑很危险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每年要死十几个人,早上下午不知道下午还上不上得来。”大家沉默了,默默的吸烟,吃菜、碰杯喝酒。次日清晨,三明和工友们带着行李出发了。韩三明转过头发现,一边是工人抡着大锤继续敲打着楼砖,一边是一个拿着平衡杆的人在两座废墟间的高空走钢丝。随即《林冲夜奔》的唱曲响起。三明和工友消失在镜头之外。剧终。

解读:

在中国所有导演中,用镜头表现平静下面的潜流暗涌,贾樟柯绝对称得上是最牛的一个。太多的压迫,太多的天灾人祸,太多的生存压力已使底层人民看似麻木了。贾樟柯的镜头,从来都是如此平静而安详。当小武被铐在大街上的电线柱上时,当彬彬拿着乙肝通知单面对从军梦破灭时,当《站台》中的三明面对煤窑的生死契约时,当《世界》中的三明来处理二姑娘的丧事时,当沈红决定与丈夫离婚时,当工友们听说下煤窑其实就是提着脑袋干活时,所有人毫不例外选择了平静和沉默。但隐忍的外表之下,内心的波澜壮阔或许一点也不逊于呼天抢地歇斯底里。正如过去的长江三峡,它的险峻之美就在于看起来风平浪静,江面下却是暗涌滔滔。贾樟柯镜头下人物平静的心湖下同样是波涛汹涌的,这需要我们用一颗悲悯之心去感同身受。正是这种克制这种反差造成了对我们心灵的冲击力,也造就了影片的感染力。

拆房的工人和回山西挖煤的三明,就像走钢丝的人一样,同样的前途未卜。人物的命运和不确定的未来都凝聚在那个场面中了。背景音乐是川剧《林冲夜奔》里的唱词:“望家乡山遥水遥/但则见白云飘渺/老萱堂恐丧了/哎呀呀劬劳/娇妻儿无依靠/哎呀呀悲嚎!/叹英雄/叹英雄气恨怎消?”天意从来高难问,转身回首已经没有了家乡。没有英雄的时代,英雄末路的时代,普通的人们,仍然在夜奔。谁知道他们会奔向哪里,前方有没有一个企盼。苍茫的歌声中,一股悲壮之情充溢其中。我们身处其中,我们百感交集。

之三:烟酒茶糖的细节分析。

“烟酒糖茶”分别作为字幕卡出现在银幕的右下方,是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标示情节段落的标志。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件,往往被忽略了。就像人民币背面的景色一样,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反而常常忽视它们的存在。而在《三峡好人》中,镜头多次定格在这些东西上面,呈现出了深层次的启发含义。

“烟”,最先出现在影片中,是韩三明用来与麻幺妹家人套近乎的工具。在与小马哥交谈时,他掏出来的写着麻幺妹地址的纸,是一张芒果烟盒,他说,那是16年前的好烟。影片中重复出现的掏烟,点烟,吸烟的动作,也无不折射出他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个木纳沉默的山西男人,那吐出的变幻上升的烟圈正是他无声的语言。

“酒”,韩三明用来再次与麻幺妹家人套近乎。之后也是在喝酒中韩三明与小马哥结下了兄弟情谊,在喝酒中大伙做出无奈的抉择——以生命为赌注,与韩三明去山西挖煤。

烟和酒,似乎让人更亲近,也让人更添豪气更有勇气。而糖与茶的功能又与烟酒不同。

“糖”,是生活幸福感的象征,在物质匮乏的状态下更是如此。这个最让人想到幸福的东西,在影片中却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残酷。第一个与糖有关的情景是是三明去上工,遇上小马哥提着一袋大白兔奶糖,他一边递给三明一颗糖,一边告诉他“兄弟,我们今天去云阳摆平一个人,老板每个人给50块呐。”带着夸张的语气,仿佛50块是一笔巨款。然后他挨个给那些兄弟发糖。尔后,他们便嚼着糖去摆平人了。而正是这50块直接使得小马哥丧失了他的生命,糖在这起到了反衬的作用。第二个与糖有关的情景是韩三明与麻幺妹一颗糖两个人分着吃,而且是蹲着吃的,这种物质匮乏状态下的浪漫,让人心酸,也令人汗颜。一方面,这颗糖透露着麻幺妹对韩三明的依赖感和关爱,也包含了韩三明对麻幺妹的许诺和责任感。为了一家团圆,他决定回山西继续下黑煤矿以给她赎身。16年后,他们已不再年轻,也明了了生活的沉重,明白了自己当初的决定或许是错误的。于是选择重续16年前的那份孽缘。、这里头有一种穷人的悲哀,但这同样有一股子底层人的韧性和智慧。虽然贫穷没有留给他们的生活多少选择的余地,但他们都在毅然地面对和承受。

“茶”是在沈红寻夫的段落里出现的,沈红在丈夫旧日物件里发现了一袋巫山云雾茶,包装新亮如初。而后,在船上,当沈红喝尽了瓶中最后一滴水,想起了郭斌,想起了那飘渺如云雾的茶,如同虚幻的爱情一样。她将茶叶倒入了杯中,最后却没有冲水去喝。两年了,茶可能已经变质,而人不也一样么?在这里,茶和前三者的作用又是不一样的,它是感情的象征物。而且它更多的是针对中产阶级而言的,像郭斌、沈红这样有固定收入的人。对于底层百姓来说,可能并没有品茶的需求,一杯白开水便已足够。对于麻幺妹来说,生活只留给了她活下去的空间,而对沈红来说,生活留给她的选择空间大的多,她的渴求也多得多,爱情不在了, 她可以选择结束婚姻。麻幺妹没能获得这种权利,她被买来卖去。但我们并不能说沈红的痛苦要比麻幺妹少,会比她幸福。贾樟柯曾说:“我觉得,中国的变化已经结束,最大的变化已经结束,剩下的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现实,做一个决定。”每个人面对的现实不一样,每个人要做的决定也不一样,他们内心的波澜起伏并不能给以度量。但一样的是我们都同样需要面对的勇气与决心,在劫难逃。

;

⑽ 三峡好人镜头分析

贾氏电影中,固定长镜头的摄影机位、镜头光轴和焦距都固定不变,镜头大都平视,与观众视线相符,带给观众的视觉体验是一种静观生活,有利于客观地记录和反应静态环境中被摄主体的状态和:变化。

一部影片,几乎全是长镜头的拍摄,所以,一直以为,贾樟柯的电影是记录片式的电影。影片一开头,就用了一个惊艳的长镜头,从船头一直拍到船尾,将船上底层人民的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脏,乱,粗鄙,庸俗,自娱自乐,直到男主人公的出现。

长镜头是一个美学方法,它带给我的影响是一个对文化的反思,是对我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习惯、文化经验的反思,不是一个技术层面或者具体处理层面的改变,而是一种大的文化意识层面的梳理。

《三峡好人》 故事的发生、发展在长镜头段落里表现出生命的自由,以自觉的写实化风格呈现时代变迁中人的命运和力量。我们相信,以底层视角和人文关怀为核心精神的影片定会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或埋猜打动越来越多的观众,产生更广泛的思想上的共鸣。

(10)贾樟柯电影经典的长镜头扩展阅读:

三峡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的重庆奉节县城,迎来一男一女两个山西人。男人韩三明(韩三明饰)来自汾阳,是名忠厚老实的煤矿工人,来奉节为寻十六年未见的前妻。前妻是他当年用钱买来的,生完孩子后跑回了奉节。寻前妻过程中波折不断,韩三明决定留下来做苦力一直等到前妻出现。

女人沈红(赵涛饰)来自太原,是衫型名沉默寡言的护士,为寻多日不曾与自己联系的丈夫而来奉节。丈夫与她液运的夫妻关系早已是有名无实,这点她虽然深知,仍想让丈夫当面给她个说法。赵红的找寻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丈夫在有意无意地躲着她。

韩三明和沈红虽不认识,却因为要做相对意义上的“拿起”与“舍弃”抉择,在冥冥之中有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该片放映完后,贾樟柯导演在百年讲坛上讲述了《三峡好人》的创作灵感和艰辛,同时也跟北大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贾樟柯在谈到拍摄影片的初衷和该片主演、他的表弟韩三明时,更是两度落泪。

谈到这份兄弟情,贾樟柯回忆到,“我们俩兄弟少年的时候非常亲密,18、19岁以后离开了家,他到了煤矿工作,逐渐就疏远了。

但是我知道他内心涌动着所有的感情,每次回家的时候我们话非常少,非常疏远,非常陌生,就这样看着偶尔笑一下,想到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就想到他的面孔,我就每次看到他的面孔,不说什么我就知道。”

贾樟柯表示这也是自己为什么要一直拍这样的电影,为什么十年的时间里不愿意把摄影机从这样那样的面孔里挪走的原因。